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资监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摘要: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卫生投入的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何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政府投入的资金如何监管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何强化其职能以及资金监管方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问题;对策
1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情况
1.1深入宣传,居民健康意识有效增强
2009年以来,以龙泉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3个社区服务站以各种形式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发放资料。各社区共发放健康手册共6000余册,发放疾病预防资料10000余份,宏图社区还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00余份。二是办宣传专栏。共办健康知识专栏30余期。三是培训讲座。各社区分别请资深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次,共培训居民达3000多人。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居民预防疾病的能力。
1.2优质服务,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
(1)保健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免费对0-3岁儿童实行“4•2•1”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开展与儿童相关的服务和新生儿保健、访视。二是开展妇女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三是开展老年人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疾病预防、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自我保健等服务。1-8月对儿童共实行“4•2•1”管理监测1980人,随访新生儿218人,进行各种疫苗接种3193人次;共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233人;登记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六类慢性病人3297人。
1.3强化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
一是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措施进一步有力,责任进一步加强。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得当。今年,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间,迅速启动预案,严格监测,及时报告,排查出入境人员,坚持七日健康监测,共查出入境人员933人,监测入境人员47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漫延。三是卫生消毒制度落实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开展消毒灭菌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公共卫生环境得以净化。
2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体系不顺,双向转诊机制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使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益服务未完全体现。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其主要工作依托的是社区,所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最终落脚点是社区,那么,社区居委会理应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与服务、考核与评价,社区居委会都应参与。
三是人员流通不顺,用人机制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加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均系民营私立性质,人才不能统一配置,学历较高的院校毕业生不愿进等,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
四是经费渠道不顺,影响卫生服务站发展活力。2008年,国家实施“3342”(中央3块、省3块、市4块、区2块)财政补贴,下拨龙泉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经费110万元(一般的卫生服务站6万元,较大的卫生服务站7万元,较少的卫生服务站3万元),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存在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3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完善机制,坚持建、管、用的原则。政府应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在批准规模小区建设时,要审定规划具有服务功能的卫生服务站的地点。进一步完善由街道、社区参与管理的联运机制。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考评纳入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民所办、为民所用。
二是用活政策,促进社区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关系。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国家医疗政策用好、用活,并落到实处,深入探索社区居民双向转诊的新路子,充分引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把握政策尺度,坚持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大医院协作互动,建立和稳定双向转诊关系。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 电子商务 安全 保护
一、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计算机网络之所以存在着脆弱性,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存在着安全弱点、系统的安全性差、缺乏安全性实践等。此外,信息安全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缺少网络环境下用于产品评价的安全性准则和评价工具。系统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培训等也相对缺乏。在系统安全受到威胁时,缺少应有的完整的安全管理方法、步骤和安全对策,如事故通报、风险评估、改正安全缺陷、评估损失、相应的补救恢复措施等。
根据攻击能力的组织结构程度和使用的手段,可以将威胁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无组织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威胁与有组织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威胁。一般来讲,对外部威胁,安全性强调防御;对内部威胁,安全性强调威慑。
1.病毒。病毒是由一些不正直的程序员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它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可以在受到某个事件触发时,复制自身,并感染计算机。如果在病毒可以通过某个外界来源进入网络时(大多数是通过某个受到感染的磁盘或者某个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文件),网络才会感染病毒。当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被感染时,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就非常有可能感染到这种病毒。2.特洛伊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是破坏性代码的传输工具。特洛伊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害的或者有用的软件程序,例如计算机游戏,但是它们实际上是伪装的敌人。特洛伊可以删除数据,将自身的副本发送给电子邮件地址簿中的收件人,以及开启计算机进行其他攻击。只有通过磁盘,从互联网上下载文件,或者打开某个电子邮件附件,将特洛伊木马程序复制到一个系统,才可能感染特洛伊。无论是特洛伊还是病毒并不能通过电子邮件本身传播――它们只可能通过电子邮件附件传播。3.恶意破坏程序。网站会提供一些软件应用(例如ActiveX和Java Applet)的开发而变得更加活泼。这些应用可以实现动画和其他一些特殊效果,从而使网站更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但是,由于这些应用非常便于下载和运行,从而提供了一种造成损害的新工具。恶意破坏程序是指会导致不同程度破坏的软件应用或者Java小程序。一个恶意破坏程序可能只会损坏一个文件,也可能损坏大部分计算机系统。4.攻击。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网络攻击,它们通常被分为三类:探测式攻击,访问攻击和拒绝服务(DoS)攻击。(1)探测式攻击实际上是信息采集活动,黑客们通过这种攻击搜集网络数据,用于以后进一步攻击网。(2)访问攻击用于发现身份认证服务、文件传输协议(FTP)功能等网络领域的漏洞,以访问电子邮件账号、数据库和其他保密信息。(3)DoS攻击可以防止用户对于部分或者全部计算机系统的访问。它们的实现方法通常是:向某个连接到企业网络或者互联网的设备发送大量的杂乱的或者无法控制的数据,从而让正常的访问无法到达该主机。更恶毒的是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在这种攻击中攻击者将会危及到多个设备或者主机的安全。5.数据阻截。通过任何类型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都可能会被未经授权的一方截取。犯罪分子可能会窃听通信信息,甚至更改被传输的数据分组。犯罪分子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来阻截数据。6.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通过非技术手段获取保密的网络安全信息的手段。7.垃圾信件。垃圾信件被广泛用于表示那些主动发出的电子邮件或者利用电子邮件广为发送未经申请的广告信息的行为。垃圾信件通常是无害的,但是它可能会浪费接收者的时间和存储空间,带来很多麻烦。
二、技术保障策略
1.加密。加密方法多种多样,在网络信息中一般是利用信息变换规则把明文的信息变成密文的信息。既可对传输信息加密,也可对存储信息加密,把计算机数据变成一堆乱七八糟的数据,攻击者即使得到经过加密的信息,也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字符。加密可以有效地对抗截收、非法访问等威胁。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数字签名采用一种数据交换协议,使得收发数据的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受方能够鉴别发送方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身份是真实的。3.鉴别。鉴别的目的是验明用户或信息的正身。对实体声称的身份进行惟一识别,以便验证其访问请求,或保证信息来源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有效地对抗冒充、非法访问、重演等威胁。按照鉴别对象的不同,鉴别技术可以分为消息鉴别和通信双方相互鉴别;按照鉴别内容不同,鉴别技术可以分为用户身份鉴别和消息内容鉴别。鉴别的方法很多:利用鉴别码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利用通行字、密钥、访问控制机制等鉴别用户身份,防止冒充、非法访问;当今最佳的鉴别方法是数字签名。4.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一般采用基于资源的集中式控制、基于资源和目的地址的过滤管理以及网络签证等技术来实现。5.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的互联环境中。大型网络系统与Internet互联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墙。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用于进一步地提高业务和通信的效率。如果企业始终站在这种新型技术的前列,并能够防御最新的安全威胁和攻击,网络所带来的好处必然将远远超过它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一、基建财政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财政收回原中国建设银行代行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后,财政部门根据基建财务管理涉及领域宽、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延伸面宽的特点,结合本身熟悉财务管理的优势,在增强基建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基建财务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了基本建设经营性资金管理办法,改变了过去以计划代预算的办法,简化了资金拨付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等。各有关主管部门也积极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努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认真做好国有建设单位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审工作,加强财务监督。目前,财政部门暂按预算级次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基建投资和财务,其中中央级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经办建设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其财务监督管理由财政部驻各地的专员办事处负责,地方投资的建设项目的资金和财务管理,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业务管理工作运转的平稳过渡。但是目前的管理体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财政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一些问题:
1、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规模大。投资规模应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应控制在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在现行投资体制下,出于利益机制驱动,一些部门和单位,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再加上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新开工项目过多,甚至有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项目也能蒙混过关。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基建投资规模年均递增31%,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年均递增12%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务所能承受的能力。
2、建设资金不落实,投资缺口大。在大上基建项目的同时,基建资金不足却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棘手问题。有的基建项目是在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项目开工后基建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有的项目则是受建筑材料、设备价格、人员工资等市场因素变化,加上建设期间工期延长,不可预料的地质、地形等情况,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超出预算的范围;有的项目一开始就搞“钓鱼”工程,钓到多少资金就建多少,钓不到就摆在那里,处于半建半停的状态,人为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
3、概预算审查不严,三超现象严重。投资领域内普遍存在“三超”现象,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三超”现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建设项目不是严格按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设计工作,编制设计概算,甚至有的设计部门为能多收设计费人为抬高设计概算,使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超计划;二是人为压缩概算。有的建设项目开始申报时为能申报,争取上项目,或为减轻税费负担,人为压缩概算、预算,一旦项目批下来,又把摊子铺大;三是概预算审核不严。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的概预算审核不严,或是审而不调,对有的建设项目概预算应做调整的不及时调整或不调整,使实际施工远远超出原定的概预算。
4、基建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差。目前施工管理普遍不严,施工质量差,建设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加上基建单位的财会人员素质低,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弱化,而伸向建设工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一个项目下来,各项税费开支占总投资的30%左右。有的项目的基建资金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贷款来的,投资期的利息负担很重,建设成本过高,资产交付生产部门后效益往往不理想,有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了重点浪费项目。
5、基建资金分散,财政可控性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局面,其中属于财政性的资金但由其它部门、单位掌握和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资金脱离了财政预算管理的轨道,不少的部门、单位利用自己支配的资金大搞基本建设,大量的基建资金没有按照基建程序来管理,基建资金的源头失去控制,对基建投资规模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对整个投资计划冲击很大,不仅不利于财政监督,而且分散了有限的财力,降低基建投资的整体效益。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基建投资领域存在以上各种问题,同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完全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投资体制不健全,机制有缺陷。理论研究和基本建设实践证明,一个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体系要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行政约束机制,二是利益驱动机制,三是风险约束机制。这三个机制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应该说风险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项投资,在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仅仅着眼于利益,而不注意风险,因此全国范围内形成投资冲动,争上项目,造成基建投资规模膨胀。
2、考核制度不完善,领导工程多。我国这几年投资体制改革,包括目前推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都只停留在决策后的实施阶段,没有对项目决策阶段的责任问题真正涉及到,造成责任制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对称,而且即使有责任制,也没有将基本建设投资、生产、经营联为一体,对投资的改换往往脱离开对生产经营的改换而单独进行。由于决策阶段责任不明,加上目前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有的领导出于树政绩、树形象考虑而盲目决策一些项目,或为争取部分上级资金上了些可行性研究差的项目,资金虽争取到了一点,但却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毕竟大部分基建资金须由地方政府筹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因此,投资效益的问题在投资领域少有人问津。
3、预算约束不严,资金到位率差。基建预算是保证投资计划按时、按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基建支出预算和施工图预算。目前投资领域中集中体现为预算约束不严,基建资金到位难于达到施工进度的要求,其中自筹资金到位不足尤其突出,往往是财政资金用完以后,项目就停建。不少财政困难的县市,财政基建资金集中在年底一次性拨,造成有的项目建设资金得不到满足,而有的项目则资金闲置,财政宏观调控的力度弱,有的县市财政对上级追加的基建预算限于财力被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建设过程中预算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
4、机构建设滞后,财务管理弱化。财政收回职能后必须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目前的状况是不少的财政部门尤其是县市级财政部门人员机构建设滞后于管理的需要。以赣州地区18个县市为例,据统计,只有8个县财政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都是与预算部门合署办公,其人员由预算部门的人员兼任。从人员的业务素质看,除个别县调入专门人员外,其余的原来都未涉及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从各县市开展的工作看,除个别县市业务开展比较顺利外,不少的县市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仅局限于拨付预算资金,编报会计报表,不能有效担当起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从建设单位看,负责基建管理的人员不熟悉基建程序,对基建会计、财务核算比较陌生,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地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5、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财政收回职能已有两年,但在投资领域中并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制度,大部分仍沿用当时中国建设银行代行职能的制度,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少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部门、单位的法规、文件和财政有关法规、规定有冲突和矛盾,各主管部门和单位为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各行其是,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制度指导自己的工作,都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的过程,业务工作开展被动。
三、构筑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财政部门作为基建财务的主管部门,应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强制度、业务、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基建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按照“制度办法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拨款方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的“四统一”要求,实行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和财务,避免机构和管理重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指导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这一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范财政职能。建立新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首先是要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要求,规范财政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根据基建投资的特点,财政管理基本建设的职能应包括:
第一,强化宏观调控,参与投资计划研究。财政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要通过管理基本建设投资,参与投资计划研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职能,一是搞好投资规模总量控制;二是要制定好一定时期的投资重点,产业政策;三是要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投资、融资改革,引导资金按市场的要求优化配置;四是立法建制,规范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拨付配置基本建设资金。把有关的资金配置到基建项目上去。
第三,搞好财务管理,包括制定和实施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制度,确定各种收费开支标准,进行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开展效益评价。
第四,实行项目监督管理。包括参与前期研究和招投标管理,对项目工程概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搞好国有资产移交,对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实施监督。
总之,通过规范财政职能的目标是要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财政财务管理。
2、强化预算约束。确立新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加强基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办事。一是要建立计划和预算相结合的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强同计划、城建等部门的协调,共同搞好投资计划的制订,防止以计划代预算,重计划轻预算等情况的发生,切实建立计划和预算相配合和制约的机制。二是财政用于基建的支出要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加强监督,防止用款单位将单位经费和建设费用混用,人为造成本部门内部多口管理和项目资金来源复杂化,逐步向项目预算过渡。三是要把其它的基建资金、各专项建设基金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实施宏观调控,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在财务许可的情况下,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确定支出预算,并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预算。
3、严格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基建资金,实行源头控制。一是要建立资金审查和专户存储制度。凡对投资资金来源不落实,来源不合理或属重复性、低水平建设的项目,财政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一起,严格控制,计划部门不得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不安排预算,城建部门不发给开工证。对末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要按违纪处理,严格查处。基建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要求,对属于财政性的资金必须纳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包括预算内基建拨款、预算外用于基建的资金、用于基建的各专项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其它的基建资金、银行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有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共同搞好基建资金的管理。二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资金拨付办法来规范资金的拨付。建设单位按规定的程序每月向财政部门报送用款计划,请领资金。财政部门应根据批准的投资计划、支出预算、施工进度逐期拨付建设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上级财政部门补助下级财政的基建资金可采取划转预算或划转资金形式,保证一些财政困难地方的基建资金及时到位。三是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评价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
4、强化项目管理。基建项目管理是财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要求的技术性、专业性高。针对财政部门现有的人员力量,必须建立财政管理和社会中介机构办理相结合,以财政部门委托业务性强的业务给中介机构办理的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一是要积极参与项目工程立项、设计审查、招投标等管理工作,这是实施财政监督,加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资金的前提;二是建立项目档案,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资料。
事中管理:必须坚持“四按”拨款原则保证资金用到实处。
事后管理:一是检查工程设计、概预算执行情况;二是建立项目跟踪问效制度;三是建立项目清理制度。工程竣工后,财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好残值处理,基建收入上交,包干投资的结算等工作,不仅可以创造财政收入,还可以为以后基建拨款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扩大财政部门管理基建财务的社会影响。
朱伟强(1980-)天津人,在天津市淇澳瑞恒商贸有限公司任经理,曾就读重庆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
摘 要: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日益得到重视。适量举债,扩大经营规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稳健性是会计计量与确认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企业的偿债状况和经营业绩,也是债权人考察债务人综合状况的重要标准。本文从民营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的关系,旨在揭示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程度及变化方向,从而明确企业各方参与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促进企业建立最优资本结构,并最终应用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稳健性;债务融资;信息质量
一、绪论
1.1 选题的意图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当完成了企业成立时的原始投资后,民营企业者们一般会面临资金匮乏的状态,面对证券市场严格的上市制度与审核条件,民营企业很难到股市融资。民营企业要取得充足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只有通过债务融资这种间接融资渠道进行。民营企业要顺利完成债务融资,必将通过债权人的重重审查,债权人一般要求债务人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的关系,可以使民营企业提高债务融资的成功率,把融资风险降到最低。
1.2 选题在现阶段的意义
1.2.1 为民营企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民营企业能否顺利获得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债务融资,取决于是否具备高质量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的关系可以提升企业的信息质量,为与银行保持长久稳定的银企关系奠定基础,从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推动民营企业的繁荣发展。
1.2.2 推动财务分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财务分析理论作为一种财务上的分析方法,不能总停留在理论上,要让各种数据指标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评价资料,这些指标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债权人的要求,提高财务分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使财务分析为企业顺利通过债权人的审查提供了保证。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概述
本文将从稳健性与债务融资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通过探索两者相互依存变化的程度,找到最优结合点,争取提升会计稳健性的基础上扩大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解决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难题。
二、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的基础理论
2.1 稳健性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
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指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较大不确定可能性的情况下,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要求有稳妥合理的确认标准和方法,在财务报告方面,要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不能隐瞒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和损失。
2.2 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别对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
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根据企业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股东、供应商、债权人及潜在的客户等,他们的利益需求不一致,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某一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对于债权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审查会计信息来确定企业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而是否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也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可信度。上市公司或大型国有企业可能为粉饰财务报表在制度允许的框架内多计收益少计费用,而民营企业要取得债权人的信任从而获得资金就应该采稳健的会计政策,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尽量多预计损失,少计或不计收益,这样有利于获得债权人的认可,取得融资便利。
2.3债务融资的基本理论
融资即为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企业融资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行为。债务融资负有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企业采用债务融资方式获取资金,需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其支付的利息进入财务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
2.3.1 资本结构的选择
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资中继续保持。民营企业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可以把债务融资规模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2.3.2 债务融资双方的风险辩识
债务融资作为一项契约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都在契约中得到约定,同时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有良好的偿债能力,根据计算各种偿债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考量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可信度,稳健的会计政策降低了债权人对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的担忧。站在债务人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债权人不能如期提供或追加贷款,造成债务人经营决策上的损失。借款导致负债率上升,增加了破产的风险。
2.4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债权具有保护作用。民营企业为了取得银行等债权人的信任,只有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最大化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谨慎的处理收益,才能取得银行的青睐。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使企业面临风险时得到最大程度的规避,从而把可能发生的损失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相比那些会计稳健性低的企业来说,更能获得融资的便利。
三、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关系的变动趋势
国内外诸多的研究多数已经证明,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会计稳健性高的企业有着比较大的债务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3.1 正相关关系成立的基本假设
债务人对债权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这种正相关成立的首要条件,债权人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降低放贷风险,就要选择偿债能力高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不象大多数国企那样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与同为国企的国有商业银行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民营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实施稳健的会计政策,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才能取得债权人的信任,才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债务融资。
其次,民营企业的融资选择侧重于债务融资。企业融资面临两种选择:债务融资及股权融资,也就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两种融资背景下,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不同的。股权融资背景下,企业需要提高预期利润以取得上市所需条件,想尽办法粉饰财务报表,加大利润。相反在债务融资的背景之下,企业为了取得贷款,只有更加稳健的执行会计政策,才能使债权人相信,企业有应对纷繁复杂的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使经营者提高警惕,把还本付息的风险降到最低。
3.2会计稳健性的量化指标
对于深入的研究稳健性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时,如何量化就成了重要标准。公司如果在稳定状态下运营,从长期来看,采取稳健性的会计政策会使净利润向经营现金流靠近,累计应计趋向于零,而稳健性会使得公司长期内报告收益下降,从而使累计应计数为负,因此可以把累计应计数作为稳健性的量化指标。
3.3债权人对债务人财务状况的考查要点体现这种正相关关系
在现行的债务融资市场, 债权人(银行、金融机构) 主要考察于借贷之前的信息评估,考察要点中多数体现着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方面:
3.3.1、对债务人资产安全性考虑
从保护债权人安全性的前提出发,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要立足于稳健性原则, 选择使收益和资产的价值尽可能低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例如:在记录子公司收益时,用成本法替代收益法, 即仅当公司收到股利之时才能把其记录为收益,体现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又如:债权人有时对商誉等无形资产持否认态度,要求债务人不确认此类资产。因此, 一般债务契约都尽可能的限制债务人夸大收益和资产的可能。
3.3.2 对资本流动性的要求,促使企业提高会计稳健性。
流动性低的企业面临偿债所需流动资金的短缺的问题,一旦流动资产尤其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缺, 企业不仅难以继续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而且很可能由于支付不能而面临破产的威胁, 债权人的权益很可能得不到保障, 而预期的收益也化为乌有。因此, 债权人通常都会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给予密切的关注, 并事先在债务契约中作出合理的规定。这种规定促使企业提高稳健性,如制定较严格的应收账款坏帐制度,避免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过多, 陷入突发性财务危机。
3.3.3 限制企业的直接资本支出。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是资本性支出的两大方面, 这种资本性支出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 但通常情况下会引起资产流动性的变化,增加企业的风险, 使债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债权人必须对企业资本支出加以限制, 将债权风险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从而要求企业稳健的合理预计资本支出的风险,制定更为严谨的投资策略。
四、选题的结论
4.1 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的基本关系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民营企业加强会计稳健性,符合银行等债权人的风险偏好,可以促使企业及早获得债务融资。会计稳健性与新增债务融资额显著相关。第二、稳健性可以有助企业取得利率优势。民营企业要取得资金,如果采取灵活的会计政策,就要承担更高的借款成本。而稳健性的会计政策,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弹性,有助于企业获得较低利率的债务融资。第三、稳健性有助于民营企业取得长期的信贷支持。稳健性增强了债权人的信心,从而使债权人减少使用缩短债务期限来控制违约资金,为民营企业取得长期的债务融资。会计稳健性对操纵利润,过度投资支出等行为进行了限制,降低了民营企业的道德风险,进而有利于取得债权人的信任,为取得债务融资奠定稳定的伙伴关系。
4.2 实践中应用稳健性的注意事项
实践中,应用稳健性取得融资便利也要掌握一下程度,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来看待,稳健性一方面取得融资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的真实度,掺杂着各种主观因素,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会计稳健性存在的前提,对于已确认的收益,如果过度的使用稳健性原则,不计收益,势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可信度,为自身信益涂上污点。只有掌握尺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计稳健性原则在融资便利上的优势,为民营企业加速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4.3 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对于债务融资相对较难的民营企业来说,会计稳健性成了他们顺利融资的不二选择,相比那些政治背景较强的国有集团,他们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现象应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种差别政策不利于企业间开展平等竞争,也不利于国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而对于那些依靠政治关系经易圈钱的企业,更应该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在股东、政府、客户、投资者面前,交出一份真实的财务报告,为改善我国的经济秩序,促进多种经营提供保证。(作者单位:天津市淇澳瑞恒商贸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宋晓梅. 资本结构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2] 杨华军, 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 会计研究,2007;
[关键词]服务业;FDI;实证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产业发展出现崭新的迹象。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为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服务全球化水平迅速提高,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5左右,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比重已达到65%左右。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规模和地位也在迅速上升。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服务业经济时代,服务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服务业FDI作为服务全球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服务能够跨境流动的主要途径,FDI中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加入VeTO后,服务业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正在成为中国继续较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与此同时,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外商投资关注的焦点地区。近十年来,随着山东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增速一直保持在12%左右,2007年更是高达14.7%),外商直接投资也大量流入,2007年投资总金额达192702万美元,较2006年增幅37.1%。服务业FDI的流入与山东省近十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存在,对于山东省服务业FDI的流入和服务业发展之间做出深人分析,对于制定服务业开放政策,特别是引进服务业FDI的政策调整,促进山东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资(FDI)的大量涌入,理论界关于FDI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多集中在FDI对于东道国总体经济效应以及对于某一产业发展的影响。目前;理论界对于FDI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争论,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外资的注入会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以及总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效应;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外资的大量注入会产生消极效应。
(一)积极效应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双缺口”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那些劳动力富裕,但是由于资本严重不足而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在不增加国内储蓄时借助于外资来增加投资,以此来摆脱这种双缺口的困境,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Keller(1996)研究指出,一国技术变化往往是国外技术转移扩散的结果,FDI通过解决东道国的资本短缺问题,以及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国际分销渠道等实现国际技术扩散;Borenstein(1998)等人利用1970—1989年69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FDI的流入会直接导致技术溢出效应。
程大中(2003)认为在服务领域引进外资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服务业资本深化的工业化进程,而且还有助于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应付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挑战;郭文杰(2007)使用VAR等计量方法实证验证了FDI作为经济发展的补充资金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同时为我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推动了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朱春临(2007)认为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除了作为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以外,还可能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王小平(2005)实证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量变动和结构变动,通过对服务业FDI占FDI总量的比重变动和贡献分析得出服务业利用外资促进了服务业增长;戴枫(2005)对FDI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外资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服务业外资的增加。
(二)消极效应
杨亚平(2007)通过对广东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水平溢出即对行业内的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占效应”,这使内资企业生产率受损;游士兵(2006)应用灰色系统中的GM(1,N)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国现阶段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服务业投入要素的追加,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贡献很少;叶军(2007)认为大量引进外资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外国投资者通过正当或者不正当的手段打击合作伙伴、挤压民族工业、荒废中国传统品牌、寻求和滥用垄断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论文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选取
要计量分析服务业发展与FDI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二者的指标序列数据。基于数据的可查,以山东省1993~2007年的服务业增加值(Y)作为衡量服务业发展的指标序列数据。按FDI进入的产业的差异,FDI主要分为制造业FDI和服务业FDI,这主要是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出、服务和产品之间的差异所做的划分。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选取FDI中进入服务业的部分,以下称之为服务业FDI(x)。本文选取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作为山东省服务业FDI的指标序列数据,通过查阅历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数据只有2001~2007年;为避免数据偏少影响结论的正确性,1993~2000年数据参考王传荣(2007)一文(见表1)。另外为了使研究结论减少误差和更具科学性,考虑每期的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变化。为了增强数据的平稳性,在检验过程中对两个指标序列取对数值(LNY、LNX),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二)数据平稳性的ADF检验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产生“伪回归”问题,在做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选取ADF检验方法对两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做LNY和LNX以及各自一阶差分的折线图分析来看(图1和图2),时间序列LNX和其一阶差分序列不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其均值非零,进行单位根检验过程中,两者选择只包含常数项。时间序列LNY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其一阶差分序列有下降趋势,两者在单位根检验过程中都选择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滞后期的选择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LNY和LNX两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下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两者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LNX和LNY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通过1%和10%显著水平下的检验,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可以断定两者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这样两个时间序列就具备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此,进一步采用EG两步法检验两者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分析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对于经过平稳性检验后证明存在同阶单整的序列来说,要进行协整性检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Lt3j在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对LNY和LNX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说明两者之间是否同阶单整。通过上文中对两者的ADF检验,可以证明两者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对LNX和LNY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回归结果中的残差序列e(e=resid)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则表明LNY和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以LNY作为因变量、IArX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并得到残差序列resid,令e=resid。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tiC准则,滞后期为4。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残差序列e的ADF值-5.58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5.27,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e是平稳序列,表明LNY和LNX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他们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而在长期中他们将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通过协整分析我们发现服务业FDI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为了进一步说明山东地区服务业发展与服务业FDI之间的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不同滞后期的选择可能会得到完全不一致的结果。因此在滞后期的选择上应该采取选择多个不同的滞后期验证其结果。若检验的结果一致,则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此处,选择了四个滞后期,运用Eviews3.0软件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在滞后2、3、4期的情况下,服务业增加值不是该服务业FDI的Granger原因,即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没有吸引FDI流入服务行业;FDI也不是服务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即服务业FDI的流入并没有促进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仅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服务业FDI的流入促进了山东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FDI流入服务行业。因此,无论在哪一期,山东省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没有吸引FDI流入服务业。
(五)结论
协整方程显示,山东省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当确定1%显著水平,滞后期取1时,服务业FDI是服务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但是无论滞后期取多少,服务业增加值始终不是服务业FDI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外资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FDI流入服务行业。
FDI作为资本存量的一部分,可以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但FDI不同于国内投资,FDI会带来相对先进的技术,在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中会发生外部溢出。因此,服务业FDI的流人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山东省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导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山东省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较,山东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无论是在服务业人均产值、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服务业发展的层次来看,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服务业FDI流入的原因,而追求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有可能是服务业FDI进入的主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服务业FDI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资金补充,不但发挥了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还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目前虽然山东服务业发展的整体速度惊人,但是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服务业发展并不是FDI大量流入的原因。结合研究结论以及山东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业开放,提升产业效率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服务业FDI流入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山东服务业的发展。FDI的流人是有益于山东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在法律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继续扩大服务业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培养多元化竞争主体,以提高行业效率。尤其是对于一些垄断比较严重的行业,如电信业、铁路运输等行业,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引导外资流入。
(二)优化投资环境,引导FDI的合理流入
服务业FDI的流入对于促进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而FDI的流入对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促进山东省服务业快速发展,在FDI利用方面需要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外商投资鼓励措施,在某些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并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其落实。
【关键词】广播电视集团;采购管理地位;责任制;合同备案;招标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40-01
在现在广电集团中,采购管理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采购占到成本的相当大比例,因此成功的采购与否极大的关系到集团的竞争力。对于采购的优化管理是集团的重要工作内容,是获得利润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提高集团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采购管理在成本控制的地位
采购成本是集团经营成本中一项重要内容,广电集团虽然基于其产品多以服务而非实物形式出现,其所耗费资源相当大的比例是人力资源而非实物资源,所以其采购成本在于集团总成本中没有制造业所占比重大,但是,其所占比例依旧占到很大,仍旧不能随意轻视。广电集团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利润额表现出来的,而物资采购过程中支付费用多少同利润额成反比,所以购进物资的质量和价位直接影响到集团的收益。能否做到快,好,准,省对于控制采购成本意义非凡。快意味着能够尽快采购到所需物资,节约时间成本和仓储费用;好意味着所购进的物资质量符合需求,不会出现产品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因物资质量差而导致经营损失,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准意味着购买物资应该是所需要的物资,而且应该在合适的价位购买,避免因为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增加;省意味着购进物资应该是价格和质量之间的最优良的平衡点,要尽量以低价位购进高质量的物资。
二、采购管理在经营中的地位
第一,采购物资质量优良是集团产品服务质量的保证重要环节。能否采购到质优物资对于集团的产品质量无疑很重要。
第二,科学的采购管理是集团科学管理开端。集团的物资采购直接和生产相关。物资采购模式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模式,必然要求管理作出相应变化,从而共同构成科学管理模式。
第三洞察市场变化趋势。采购人员可以通过资源市场价位,销量等信息变动为企业获得相应信息,以供集团做出决策,此外,采购人员直接联系销售和资源市场,能够了解产品销售和生产的相关信息,通过市场的导向,了解供求变化,借以引导集团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确定经营目标,了解消费市场,使得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壮大。
第四帮助集团产品服务的成功推广运营。物资采购作为企业销售的先导环节,只有使得购进资源质量,种类符合生产销售的需要,产品才能高质,效率才会提高,效益才会增加,集团业务才能扩大。
三、采购管理在项目中的地位
集团的任何项目实施执行都离不开采购相关物资。如果采购工作未尽人意,会对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负的经济效应影响。同时,采购工作也是项目执行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采购工作的经济有效,以最少的成本买到质优达标的物资,以及及时的采购到所需物资等,都会影响到项目执行进度和执行质量。
广电集团的优化采购管理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配备相应的采购人员,落实专人负责,实行责任制。使得责任事故,质量问题得以问责,提高采购人员责任感,进而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效果。另外,增设相应的采购机构,加强各单位通力合作。由于各单位分管领导、具体采购经办人员及财务人员对集团采购范围、方式、程序及有关要求的了解程度不一,如果缺乏规范有效的采购管理制度,往往会凭着主观印象或以往经验来执行采购事项,无法保证采购制度的顺利执行,实行专人负责,可以使得出现问题或者困惑时能够及时予以解释并落实采购工作,避免法出多门,政策掣肘,采购人员无所适从等现象出现。
2、加强采购项目合同备案管理,采购人员应当按照规定,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将合同及有关资料送集团的采购监管部门备案。采购人未将合同及有关资料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的,采购监管部门将不出具可以转入支付流程的意见,并责成采购人整改。这样,即使日后出现采购物资质量出现缺陷,也可以依照合同据理力争,使得集团效益有了法律上的保障,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也可以依据相签订的合同予以追究。
3、提高采购预算约束力,要求严格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集团应当及时拟定采购相关的制度规定和办法,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批准,只有经过批准之后采购预算方可后实施。集团上下要加深对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的理解,对应纳入采购范围的采购项目应主动、及时办理计划申报,继续做好采购资金直接支付工作,理顺程序,提高效率,对规避采购的资金,一律不予支付。
4、采用招标集中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建立统一的招标采购机构,应该由一个专职机构如招标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采购。招标采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些招标事务委托社会中介组织。(2)增强招标采购透明度。提高招标采购的透明度方法有:一是颁布有关采购程序的规章制度,使招标采购人员和供应商明确知道该怎样参与招标采购活动;二是是明确规定对商家的评估办法,让各参与竞争的供应商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左琦.理事会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周风华.杜占德.对事业单位有关“资产"的几点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周绍雷.政府采购会议在安徽召开[J].现代家电,2007(14)
[4]詹静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机制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7(1)
学术期刊;收费刊稿;制度因素
【作者简介】陈静(1977—)女,汉族,河北省泊头市人,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流通经济学。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转轨阶段,收费刊稿是学术论文作者与期刊社的理性选择,版面费的出现无论从作者的角度看,还是从学术期刊社的角度看,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1.当前的科研考评与职称晋升制度:收费刊稿市场需求形成的制度驱动因素
从单位层面看,在当前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下,的数量特别是在高级别刊物上的数量,既是衡量高校或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考核教师与研究人员学术成就的重要依据。比如,当前世界大学的学术排名主要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为衡量标准,具体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的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师均学术表现等;国内大学综合评价排名所依据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国外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学术著作引用、艺术作品、专利授权、科学与技术奖/人文社会科学奖等。而其中各项具体指标分值的高低无不与本单位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重要关联。于是,为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争取更多国家科研经费资助,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高度重视科研论著发表工作,并专门设置奖惩办法,对学术期刊分等定级,将论文和著作的发表与科研考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挂钩,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单位教师或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到正式出版发行的刊物特别是高级别刊物上。达到考核标准或表现突出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无论在职称晋升、课题申请,还是在福利待遇、职务升迁等方面都将面临更多机会,而达不到标准者则会在工资福利等各个方面受到影响。据了解,有的科研单位对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给予高达10万元的奖励,其奖励额度之高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个人层面看,作为衡量科研与学术水平的一项硬性指标,为通过科研考核、实现职称晋升、争取科研资助、获得科研奖励、确保科研课题结项、竞聘各个级别的教学科研岗位,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储备和资本。
此外,在学位管理方面,很多高校都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根据学校规定以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就读学校)的名义在一般或核心期刊、国际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文集甚至三大检索(SCI、SSCI、ISTP)上发表数量不等的论文。
结果,在当前科研考评与职称晋升制度的驱动下,为在规定时间内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成为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共同的诉求,造就了很多收费刊稿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学术期刊数量相对固定的背景下,更加重了学术期刊特别是权威学术期刊的稀缺性,为期刊社收取版面费提供了可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轨经济:收费刊稿萌生存续的制度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代,科研人员的活动以及学术期刊的经济收支遵从国家统一行政调配。在这一阶段,我国学术期刊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行政拨款以及各种政策性补助,尽管发行收入进账很少,但由于没有收费发文的需要和环境,也就不可能有版面费、发表费一说。
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展开和逐步深入,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众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学术期刊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特有的专业学术性,受众很窄,订阅者主要局限于本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发行量十分有限,发行收入很少。在国家财政支持减少甚至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对大部分学术期刊来说,为维持期刊社正常运行,仅仅依靠主管单位划拨的有限的办刊经费和少量的发行收入,难以弥补日益上涨的必须支付的员工工资(学报和科研院所属于事业编制的编辑人员不在此列)、福利、办公费用、编辑业务培训、专业学术或工作会议、专家审稿费及出版发行费用等。
而版面费作为学术期刊品牌价值一种货币体现(当然这与期刊社背后所赖以生存的作者队伍的层次以及编辑的劳动付出是密不可分的),适当收取版面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术期刊在市场化经营中的经费压力,增加刊物的经济来源,有利于刊物的正常运转与健康持续发展。为缓解办刊经费不足、避免亏损或追求创收,收取版面费成为时下众多学术期刊社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务实之选,期刊社具备了收费刊稿的现实需要与动力。而且,对广大作者而言,发表学术论文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十分丰厚的回报。为在规定时间内,使自己在科研课题结项、科研经费申请、参与科研评奖、实现职称晋升、获取科研奖励、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作者本身也有支付版面费的意愿和动力。此外,科研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作为科研工作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很多科研课题都将出版费列入其经费开支范畴,对科研过程所需的成果出版给予经费支持,作为一方的作者具备一定的支付版面费的资金和实力。于是,转轨经济阶段,在供需双方的共同促动下,收费刊稿具有了现实可行性。
3.期刊与科研考评监管制度缺失:收费刊稿市场失范的制度诱因
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背景
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建体等遗传资料及相关的信息资料[1]。
1.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人口大国,全国人口总数占全球总人口数的比例高达22%。正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多人口的特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相较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更为丰富,这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对人类进化、基因多样性以及致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2]。同时我国也是生物数据输出大国,我国大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数据流失至外国数据中心、外国生物实验室进行研究,产生潜在生物威胁。对此,谈家桢院士曾在1997年7月向中央提出号召,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对我国现有的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应当加快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度。国务院相关部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商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政策,加快推进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3]。
1.2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梳理
1998年,我国颁布和实施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主体责任,共同协调推进全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并且在科技部设立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1]。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将承担其各自地区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责任。2012年《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审批部门由科技部及原卫生部调整为科技部[4]。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致函遗传办,正式退出遗传办。目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由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与生物发展中心相关处室组成。形成部门协作、地方协助、专家支撑的管理格局。主要审批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行政许可的通知》。
1.3人类遗传数据谬用带来严重生物安全威胁
现阶段,由于采集个人基因组数据难度逐渐降低,导致监管难度不断增加[5]。以科研、制药等名义进行的基因组数据采集难以监管,尤其是来自境外单位,201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谈话当中提到,当前发现有刻意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资料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先前已经有俄专家呼吁,基因安全是关乎民族生存的大计,必须防备不法分子通过基因采集来制造基因武器。研究者从公开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和科学文献数据中获得人类生物数据,可以通过发现特定人群基因组特征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设计和改造病毒,增加对特定人群的感染特异性。目前各国纷纷进行人类基因测序计划,已有大量基因组数据公开,并且很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病毒已经完成测序,其基因组序列处于公开状态。其潜在后果极其严重。2017年2月和7月,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和ScienceData分别发表文章,均基于目前规模最大的汉人基因数据,对中国人群的遗传及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然而这两篇文章中中国学者并不是研究人员,也不在作者之列。56个民族、14亿人口,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民族遗传资源和典型的疾病遗传资源,可以研发针对新靶点新作用的首创新药。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轻则帮助跨国药企开发药物独占市场,重则危及国家安全。
2国际生物安全战略现状
2.1美国《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战略》
2018年9月18日,美国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战略》正式,这是美国首个全面解决各种生物威胁的系统性战略,该文件由美国国防部、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和农业部共同起草,并负责具体计划的落实。在这一战略当中,详细提及美国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发现、评估,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生物威胁,并且积极号召包括工业界、非政府组织,以及学术界等的参与,以实现共同防御生物威胁。具体来讲,国家生物安全防御的基本目标有:①强化风险意识,提升民众对于生物威胁的认识度;②确保生物防御单位能力,尽可能避免此威胁的产生;③确保生物防御单位,降低生物威胁发生概率;④迅速响应,以限制生物事件的影响;⑤促进恢复,以消除生物事故发生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利影响[6]。
2.2英国《英国生物安全战略》
2018年7月30日英国政府《英国生物安全战略》,该战略首次汇总英国政府为保护英国及其利益免受重大生物风险影响所需开展的工作。由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卫生和社会福利部以及内政部联合。此项战略宗旨系英国政府首次进行跨部门合作,就与英国国家利益相关的生物威胁进行战略规划。此项战略反映英国对不断演化的生物威胁认识,及英国如何把握机会,提升自身能力,以规避和应对生物威胁。该战略阐述英国对生物威胁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四项支柱性措施。①理解。了解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生物风险;②预防。在生物风险产生时或尚未威胁到英国利益时,即采取措施进行预防;③检测。在生物风险发生时,进行尽早、尽可能形成可靠的报告;④响应。在生物风险危害英国利益时,减少其影响,并迅速恢复常态。两项基础性措施。①政府的所有应对措施必须在正确的科学基础设施和能力支撑与指导下进行;②英国必须在利用任何生物领域所产生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生物风险[7]。
3我国生物安全战略现状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生物安全列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科技部出台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包括一张生物威胁监测网。两大资源库:①国家生物样本资源库;②国家生物数据资源库。三重前沿哨:①风险评估;②实时感知;③早期预警。四群新技术:①智能监测;②全维防控;③追踪溯源;④恢复重建。五类新产品:①侦查预警;②监测鉴定;③危害分析;④生物防治;⑤现场处置。为我国建立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高效管理、保藏与共享等基础设施,为阻断生物资源流失奠定重要的基础,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和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新引擎。
4我国人类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最主要的审批依据为1998年颁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政策主要监管人体实体材料,缺少对人类遗传信息的管理,政策依据严重滞后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目前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由传统人体组织、细胞等实体样本转向人类基因序列等遗传信息,出境途径也由携带基因样本数据转变为互联网,隐蔽性越来越强。《办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时代要求。
4.2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立法阶位低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受其立法阶位等多方面限制。对于参与者隐私权与知情权等重要权利的保护还存在制度上的空缺,对于普通参与人类遗传资源商业开发惠益分享的问题并未作出规定,未制定处罚细则,对于违规单位只能责令整改,并无更严厉的处罚手段。
4.3科研管理机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是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研究数量最多的单位,大量科学研究都可能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范畴。但目前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力度不够,重视不足。缺少相对应的管理部门,且单位相关政策制度空缺或刚起步。同时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科研管理人员本身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意义及审批范围模糊。
4.4科研人员生物安全意识不强
目前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过多专注于课题项目本身,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战略认识不足,且对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未经审批和报备开展的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例如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携带出境开展研究、允许外资开展针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将人类遗传资源实体样本研究其产生的相关信息与外资机构共享等。
5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发展路径
5.1推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出台
以管控资源流失和安全风险,促进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思路,坚持立足我国实践和借鉴国际规则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法律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阐述新时代下制定目的、定义相关概念、明确适用范围、管理分工、资源利用条件等。明确国家使用和管理权;明确具体的许可条件和相关要求;明确科学行政部门的服务要求和监督检查措施;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管理重点,包括重要家系、特定地区、特定队列样本的采集;实体样本库以及数据样本库的保藏;国际合作和出入境的审批细则等。
5.2推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进程
主动研究是最有效的保护,应着力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发展,通过组织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制定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申报登记具体办法;制定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规划,对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技术等进行规范;组建人类遗传资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专家聘请办法及专家委员会评审规则;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9]。
5.3科研管理单位制定完善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
科研院所或医疗机构组织伦理委员会专家对申报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科研项目进行审批,出示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并进行备案。认真做好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跟踪,不断健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工作流程,加强人类遗传资源使用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生物样本库的集中管理,做好人类遗传资源的进出使用备案。
5.4加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国家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科研机构亟需强化科研人员国家生物安全观念,树立风险意识。让从事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广大科研人员充分领会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将政策法规和知识要点宣传到项目负责人,督促和引导项目负责人开展课题前向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报批,防止漏报,杜绝资源流失对我国生物安全的隐患,真正做到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有效保护的监管。
【生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Z].1998-06-10.
[2]陈竺.中国与人类基因组计划[J].抗癌,200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