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局内部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内审工作目前由于受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仍有少量单位部门领导未能将部门的内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确定或安排专人(兼职工作人员)从事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二是部分部门单位的内审从业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对开展工作存在凝滤或畏难情叙,效率不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三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促进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和行文不断规范。
二、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2009年内审工作计划安排项目10项,现已完成11个内审项目,即:教育局4项(1)对*完小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内部审计,(2)对*中心校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3)大河中心校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4)*县职业教育中心20*年1月至2009年9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林业局1项对核桃三率建设抚育管护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公安局2项(1)对公安监管场所进行专项审计调查,(2)开展20*年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收费进行专项审计;水利局1项对*县*厂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县农业局3项(1)对*县种子管理站债权债务清理审计,(2)对20*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项目审计,(3)20*年*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项目资金审计。
2009年12月10日止,审结项目11项,其中:专项审计调查2项,财务收支6项,专项审计3项,针对存在问题共提出整改或审计建议15条,通过审计纠正了被审计部门的不规范行为和事项,健全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财务收支中,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不够熟悉致使账制不够健全、核算不够规范;二是存在少量的白条支付和坐支行为。
三、下步内审工作安排
(一)工作指导思想
继续以贯彻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巩固和发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新成效,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做好部门的年初内审工作计划,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从保障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出发,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中,着力推进绩效审计,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民主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功能。
(二)审计工作思路
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在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公平公正,以涉及群众医疗、住房、教育、交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政策执行、投入、使用、管理情况为审计重点。二是突出发挥内审建设性作用为审计目标,通过内部审计检查、改进、完善部门单位的制度建设、政策执行,督促整改,促进规范行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管理行为。三是突出绩效审计,提高审计项目效率效果为审计目的,加强对资金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项目涉及经济活动、投资行为等重点环节的各种价值因素、效益因素、效益指标,使经济投资活动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突出创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审计方向,内审工作要更加关注能源矿产、水电、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财务收支领域扩张到宏观管理分析调控、决策领域,以审计促管理,以审计控制投资成本费用,少花钱,多办事,节约建设投资资源和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少投入,多产出,营造和谐友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内部审计 影响 建议
当前,大数据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大数据正逐渐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并对高校内部审计产生较大影响。
一、引言
大数据是一个抽象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真正应用解决问题和引起世界高度重视却是源于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有多种版本,比较权威的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描述:“大数据”是利用信息化社会所产生的海量数据,采用相关的新架构和技术,为获取相关价值而进行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的特点。
“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改变了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大数据能够综合利用数据,提高查核问题的效率,并通过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性、趋势性的大量潜在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多维度的描述,进行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了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一审、二帮、三促进”和“增值”的作用,对规范高校经济管理、落实经济责任、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可以说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并存,不少高校内部审计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中以资金合法性、合规性为重点,较少涉及资金绩效、内部控制及风险审计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丰富开放的信息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基础性评价工作使高校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并更加趋于合理,信息更加贯通。高校高度整合的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发展必将打破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高校管理风险控制点、高风险领域也随之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视角和审计范围。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存储、挖掘数据、分享数据、利用数据等的广泛使用必将极大提高,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联网审计”“数据化审计”“持续性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向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查错防弊,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内部审计实现“增值”。
(二)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理念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将由知识驱动、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高校内部审计可利用数据既包括财务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如高校财务报表、财务决算所提供的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如高校使用的以文字、图片、网页、流程、音频、视频等存在的数据。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工具对高校发生的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搜集、归纳、挖掘、整理和多维度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且具有趋势性的审计信息,为满足高校内部审计结果提供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的审计证据支持。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在审计中获得的大量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汇总,从中找出高校内部管理中教学、科研、财务、基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数据证明和决策建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大数据审计下,面对海量数据,不必再追求小数据的“精确性”,而应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问题,发现审计线索,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结论。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数据的方式和方法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审计人员必须创新理念,相信“数据即是资源,也是审计证据”,全面开启高校内部审计新时代。
(三)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影响。审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账表导向、系统导向和风险导向等审计方法。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来源及范围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云计算、Hadoop海量数据处理平台等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数据导入和预处理的智能化,必将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改变。审计方法也将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从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持续审计,从精确的数字审计向数据审计,从因素分析法等传统审计分析法向大数据分析法等转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大量使用数据挖掘、联网审计、云计算数据库等新型技术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四)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将审计中搜集的海量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处理,从中找出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建议,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这些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判断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职场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主要由具备财务、建设工程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人员组成,具有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背景、具备大数据综合审计能力人员极少,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时代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制定满足大数据时代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利用大数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相关内容未做明确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具体业务运用大数据缺乏具体操作执行指引;国家对高校运用大数据审计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尚缺失;高校运用大数据审计所需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还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因此,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应从“依法治国”“依法审计”的战略高度,修改并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制定大数据下高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引高校运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的流程和具体业务实施,规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明确大数据审计中数据搜集与存储的制度化、规范化,大数据审计所形成审计证据、审计分析等的法律地位,作为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应用中依法审计的基础,为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规范、安全的环境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快制定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发展规划。大数据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推广应用是时展的必然。国家审计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行业协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制定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审计条件下,促使大数据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在高校内部审计得到充分应用,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的“免疫系统”和“增值”的作用。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平台和审计分析系统的建立和共享。在大数据下高校内部审计进行审计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平台,才能实现数据的搜集、归纳、加工、转换、交换、存储、共享和管理,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要求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等平台和审计分析系统建设,将各高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和内部审计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储到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功能,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开发与大数据审计相配套的审计软件,让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充分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能力、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加快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关键靠人。利用大数据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虽然得到了很多高校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认可,但由于目前大数据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才刚起步,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中习惯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大数据接触了解少,大数据技术还不会使用等问题存在,造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对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培养。一是推进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根据大数据审计需要,建立符合高校教育规律职业特点的内部审计队伍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设置和选拨任用机制,积极引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和管理人才。二是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大数据审计对审计队伍的要求,制定高校审计职业教育规划,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分岗位、分类分级培训制度。特别是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培训,培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其C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为培训出适合大数据审计所需人才,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知识进行综合测试。这样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审计发现数据线索、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团队,真正发挥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作用。X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7.
[2]秦荣生.“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84-88.
本文作者:邓艳婷工作单位:曲靖供电局
目前,网省公司、供电局在开展供电局或县级供电企业的重点审计项目上,主要采用抽调其他供电局和县级供电企业审计或财务、营销、基建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但这种模式会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其他部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这个矛盾体涉及到多个部门与供电局的沟通和联动,由于级别的限制,审计组成员在这个矛盾体的“话语权”下降,不能保证审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发挥作用也受到局限。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若审计对象已提升至供电局审计部门的上级领导岗位,便会给审计人员增加心理压力,导致审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审计的独立性无论在主观上、客观上都受到影响,审计报告很难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若涉及到相关部门、或被审计单位切身利益的问题,迫于各方的压力,就很难以书面的审计报告进行披露,失去了决算审计的真正意义。专业人员数量少,专责人员调动频繁,审计队伍亟需稳定发展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供电局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审计、财务、基建、营销、物流等各方面专业技能。近年来网省公司内部加大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到公司讲课、培训,与本企业其他部门的专家能手开展交流活动,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审计指南》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但由于供电局内部审计专责人员较少,特别是县级供电企业审计岗位仅有一人,在兼职监察、党群等工作的情况下无法专研审计业务;而且内部审计人员调动频繁,以致刚熟悉、掌握审计业务要领的员工又流失到其他部门,没有审计经验的新员工难以发现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难以较好地履行监督职能,更无法做到服务职能的发挥。最终,在供电局层面不能形成一支素质高、质量稳定的审计队伍。工作方式和内容单一,缺乏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供电局内审部门近年来比较重视经济责任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常规审计工作,严格执行经济责任“三年一审”和基建工程必审的要求,并且在审计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自主实施审计项目,导致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并且未将审计工作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去做,即建立一种内审工作主动地参与到经营管理活动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合理进行机构职能设置,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真正发挥检验、监督、鉴证、咨询职能,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据供电局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状况,内部审计独立性关键在于各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内审机构的独立,并且其独立性要能得到单位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承认和支持。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单独设置,不能从属与办公室、监察部等其他职能部门,并且有专职的人员开展工作,直接对接上级审计机构。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3]。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能力,才能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变化。从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上看,内部审计人员属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应给与相匹配的职能岗位及地位。从现今联合审计的模式上看,将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优秀审计人员收编为网省公司直属管理、调配,审计人员才能保证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在供电局和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项目上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吸纳专家人才,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为稳定供电局内审队伍,主管单位应该在薪酬待遇、升迁考核、工作硬件设施等方面多多关注内审人员,不仅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还能使审计队伍年龄老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后继乏人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供电局大部分内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与会计专业,在今后的队伍建设中可以吸纳营销、基建、物流等部门的专家人才,不仅增强审计队伍的硬实力,更提升了审计的质量。针对审计专责调动频繁的问题,笔者认为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调动,必须由供电局的审计分管领导或主要负责人提出,经供电局审计联席会同意通过。稳定的审计专业人员加上不断地培训学习,不久的未来供电局将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奉献精神,高素质的优秀审计队伍。积极开展审计工作创新,建立内审外部协同的新模式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是现今流行的一种审计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供电局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的现状,并能有效地利用各类社会审计资源[4]。结合供电局实际情况,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优化内部审计的外部协同模式,给予参加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专业部门人员、县级供电企业人员更多的独立性,增强其责任心,并且加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合理组织优秀人才共同完成供电局审计项目,提高供电局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模式还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推进开展电费专项审计、物资管理审计等形式多样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综上所述,在创先争优的背景下,我们将从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吸纳专家人才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推进内部审计创新转型三个方面开展供电局“创先”工作,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本文也仅从几个角度对供电局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期望能与同行一起进一步的进行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供电局;内部审计;现状;对策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或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合法性、合规性及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供电局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许多影响工作开展的瓶颈。本文针对供电局内部审计的现状分别从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吸纳专家人才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推进内部审计创新转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并采用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模式,来促进供电局内部审计的“创先”工作。
1.供电局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内部审计显得日益重要[2]。但是从供电局近年来的情况看,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供电局内部审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工作难做,不好开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供电局内部审计的现状。
1.1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独立性难以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机构怎样设置,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审计的权威性和作用的发挥[3]。目前,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机构与监察或党群工作等部门合并一起,审计人员兼职做监察、党务工作的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实质的独立性。在日常工作中,供电局对县级供电企业审计人员的指导、要求,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大部分供电局和县级供电企业里,审计专责岗位偏低于财务、基建、营销等部门的专责岗位,很多有技术专长和经验丰富的员工不愿意到审计岗位上来发挥更大的能量,而新员工受到工作经验的限制未能较好地履行监督职能,审计人员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当前的管理体制、审计方式等也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网省公司、供电局在开展供电局或县级供电企业的重点审计项目上,主要采用抽调其他供电局和县级供电企业审计或财务、营销、基建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但这种模式会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其他部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这个矛盾体涉及到多个部门与供电局的沟通和联动,由于级别的限制,审计组成员在这个矛盾体的“话语权”下降,不能保证审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发挥作用也受到局限。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若审计对象已提升至供电局审计部门的上级领导岗位,便会给审计人员增加心理压力,导致审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审计的独立性无论在主观上、客观上都受到影响,审计报告很难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若涉及到相关部门、或被审计单位切身利益的问题,迫于各方的压力,就很难以书面的审计报告进行披露,失去了决算审计的真正意义。
1.2专业人员数量少,专责人员调动频繁,审计队伍亟需稳定发展
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供电局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审计、财务、基建、营销、物流等各方面专业技能。近年来网省公司内部加大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到公司讲课、培训,与本企业其他部门的专家能手开展交流活动,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审计指南》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但由于供电局内部审计专责人员较少,特别是县级供电企业审计岗位仅有一人,在兼职监察、党群等工作的情况下无法专研审计业务;而且内部审计人员调动频繁,以致刚熟悉、掌握审计业务要领的员工又流失到其他部门,没有审计经验的新员工难以发现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难以较好地履行监督职能,更无法做到服务职能的发挥。最终,在供电局层面不能形成一支素质高、质量稳定的审计队伍。
1.3工作方式和内容单一,缺乏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供电局内审部门近年来比较重视经济责任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常规审计工作,严格执行经济责任“三年一审”和基建工程必审的要求,并且在审计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自主实施审计项目,导致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并且未将审计工作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去做,即建立一种内审工作主动地参与到经营管理活动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供电局内部审计的对策
2.1合理进行机构职能设置,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真正发挥检验、监督、鉴证、咨询职能,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据供电局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状况,内部审计独立性关键在于各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内审机构的独立,并且其独立性要能得到单位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承认和支持。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单独设置,不能从属与办公室、监察部等其他职能部门,并且有专职的人员开展工作,直接对接上级审计机构。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3]。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能力,才能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变化。从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上看,内部审计人员属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应给与相匹配的职能岗位及地位。从现今联合审计的模式上看,将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优秀审计人员收编为网省公司直属管理、调配,审计人员才能保证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在供电局和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项目上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2吸纳专家人才,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
为稳定供电局内审队伍,主管单位应该在薪酬待遇、升迁考核、工作硬件设施等方面多多关注内审人员,不仅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还能使审计队伍年龄老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后继乏人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供电局大部分内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与会计专业,在今后的队伍建设中可以吸纳营销、基建、物流等部门的专家人才,不仅增强审计队伍的硬实力,更提升了审计的质量。
针对审计专责调动频繁的问题,笔者认为供电局及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调动,必须由供电局的审计分管领导或主要负责人提出,经供电局审计联席会同意通过。稳定的审计专业人员加上不断地培训学习,不久的未来供电局将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奉献精神,高素质的优秀审计队伍。
2.3积极开展审计工作创新,建立内审外部协同的新模式
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是现今流行的一种审计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供电局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的现状,并能有效地利用各类社会审计资源[4]。结合供电局实际情况,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优化内部审计的外部协同模式,给予参加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专业部门人员、县级供电企业人员更多的独立性,增强其责任心,并且加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合理组织优秀人才共同完成供电局审计项目,提高供电局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模式还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推进开展电费专项审计、物资管理审计等形式多样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
综上所述,在创先争优的背景下,我们将从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吸纳专家人才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推进内部审计创新转型三个方面开展供电局“创先”工作,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本文也仅从几个角度对供电局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期望能与同行一起进一步的进行交流和探讨。(作者单位:曲靖供电局)
参考文献:
[1] 吕瑜,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6)
[2] 韦德贞,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的途径[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11)
随着现代组织对内部控制和治理的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自身的目标渐趋一致。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型审计逐步向现代综合管理审计发展,相应的职能也从查错纠弊向增加组织价值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当前主流发展方向。外汇局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发展趋势仍存在不小差距,如何顺应形势、找准不足、主动转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外汇局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提升外汇局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增值;问题;建议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定义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从全新的视角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价值增值”理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来,标志着内部审计发展进入了“增值型审计”的新时代,“增加组织价值”成为内部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外汇局运用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外汇局内部审计工作成绩和增值途径
外汇局的内审部门虽然成立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内审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在审计制度法规方面,依据我国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内审工作暂行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内审操作规程》等制度,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在审计方法方面,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电子化审计方法尝试。在审计项目方面,在开展合规性监督检查、财务审计、履职审计等传统审计的基础上,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地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外汇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外汇局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体现形式上看,具体表现为:一是直接价值,体现在通过持续监督检查等方式,促进审计对象不断规范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依法履职,帮助外汇局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二是间接价值,体现在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上,即只要有内审部门存在,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和评价等手段,对其他部门产生潜在威慑作用,督促其维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工作效率,努力提高工作成效。
(二)外汇局内审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能否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关键。按照IIA的定义,独立性指内部审计活动客观公正履行职责时免受任何威胁其履职能力的情况影响,即内部审计活动能够在实施时不受干扰,其基本要求是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外汇局系统内审部门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削弱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总局内审职责归入人事司,由内审处具体履行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相对其他职能部门明显偏弱。分局层面与总局相似,内审部门大多设在综合业务管理部门,由内控监督科具体承担内部审计职责,一般配备1~2名工作人员,审计的经费和人事关系与分局密不可分,执行“同级监督”职能时独立性容易受到各方干扰和限制。由于人手不足,分局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从业务部门和下级机构抽调人员,难以避免审计人员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难以保障。在中心支局和县支局层面,没有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和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日常内审工作更加薄弱,更多依靠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和上级机构“下查一级”的监督检查方式。
2.内部审计模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1)合规性审计难以适应外汇管理改革新要求。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外汇管理方式正加快从正面清单转为负面清单管理,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从合规性管理转向审慎管理。总体上看,外汇管制将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禁止性的行政法规将会越来越少,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将会日益增加,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和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评估已成为当前外汇管理工作重点关注的焦点,以合规性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内部审计显然已难以适应改革新形势的要求。
(2)项目式的审计模式存在风险评估漏洞。当前,外汇局系统正在加快实现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而目前外汇局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项目审计和行为监督上,如开展经常项目管理专项审计、资本项目管理专项审计等。这种按照管理条块划分的业务审计割裂了组织的整体风险,内部审计难以对被审计单位整体进行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3)审计安排不当造成了审计资源浪费。因合规性审计涉及项目较多、审计面过于宽泛,外汇局内审部门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容易出现需重点关注领域审计资源分配不足,而风险小的项目往往占用过多审计资源的情况,审计质量和效果难有提高。
3.内部审计后续工作重视不足
(1)“回头看”检视不够。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内审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内审部门可对被监督单位执行“内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情况进行后续检查。目的是及时监督整改的效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该项规定为非强制性要求且没有硬性执行标准,部分单位将其作为可有可无的工作,部分单位即便开展了后续检查也质量不高,仅仅是对照问题检查整改情况,没有深入了解被查单位是否建立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更缺乏对整改实际效果的客观评价。
(2)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内部审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成果的利用上———审计成果运用越充分,内部审计的成效和价值就越显著。但在实际工作中,外汇局对审计成果的利用还有待提高。一是没有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控制机制,对审计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估和约束,部分审计成果质量不高。二是不重视审计成果的总结提炼,外汇局的审计偏重于对外汇管理具体项目微观行为的审查,习惯于就问题论问题,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三是审计成果的作用范围过于狭窄,一些共性问题未能在系统内形成共享,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改善组织管理的辐射带动作用。
4.内部审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有待规范
审计方法的运用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而审计评价标准是决定审计结论的关键因素,两者都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评价标准方面,外汇局建立了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目前成为内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的主要评价依据。但从实际工作看,尚有许多需要规范和完善的地方。一是内控风险测评系统虽然覆盖面广,但脉络过于笼统,缺乏进一步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定性评价内容过多,量化评价部分不足,导致审计人员过于依靠主观判断,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下降。三是测评系统缺乏体现组织履职效率和效果的绩效指标,内部审计的价值导向功能欠缺。审计方法运用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内审操作规程(暂行)》将内审工作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阶段四个阶段,从基层外汇局实际工作情况看,在准备阶段,非现场审计手段运用不够导致审计实施阶段工作针对性不强。在实施阶段,因对风险导向型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理论和方法运用不熟,导致审计工作缺乏重点和方向,往往陷入“拉网式全面普查”或“随机式个别抽查”两种极端检查方式,增加审计风险的同时降低了审计效果。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外汇局系统内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具有专业的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较少,特别是基层外汇局内审人员大都为业务人员兼任,岗位变动比较频繁,受传统思维和方法的束缚,接受和掌握现代审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不强。因系统培训机会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现代审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三、提升外汇局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建议
(一)加快内审工作转型
当前,外汇管理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正面临重大变革,外汇局内审部门也应该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主动跟进转型,从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合规监督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改善管理和增加价值方向发展,由关注具体业务风险转向重视宏观审慎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由单一评价执行政策法规情况转向兼顾政策法规实施效果。
(二)加强内审人才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解决内审人才短板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引进复合型人才,充实壮大内审队伍,解决内审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强内审职业后续教育,定期对现有内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三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创造内审人员主动钻研业务的制度环境。
(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审计服务内在价值的根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机构的独立性和人员的独立性。在当前暂时无法改变外汇局内审机构设置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一是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如规定内审人员只提供建议而不参与决策等。二是强化审计人员管理。如实行审计人员重大利益回避制度等,保持审计人员“局外人”的身份。三是加强外部审计证据的利用。如将内部审计证据的获取范围延伸扩展到涉汇企业、外汇指定银行等外汇局监管单位和服务对象,从而获得更为客观可靠的外部审计证据。
(四)加强审计方法创新,提高内部审计效益
内部审计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最大限度的增加组织价值。一是开发与各外汇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软件接口,建立内部审计实时电子资料数据库。二是加强日常非现场监测工作,持续监测、分析和评估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业务状况,实时保持对潜在风险的了解和控制。三是定期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评估非现场监测评估的效果。四是加强审计应用软件开发,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运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电子化水平。
(五)强化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
一是要建立常态化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使审计成果运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建立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定期对各项审计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形成更系统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提高审计成果服务组织目标的能力。三是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促进被审计单位和部门改善管理,修改完善有关制度,提高履职效率和效果。
作者:吴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参考文献]
[1]冯均科.在价值增值中不断寻找自身价值[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译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
将内部控制导入企业日常管控活动中并与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已逐渐成为各家公司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但二者结合过程中需要搞清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相互关系、各自的特点及具体工作过程中的结合方式。内部审计与内控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方式、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重点具有相同的地方,下面以审计工作流程为主线谈一下内部审计与内控评价在各个关键点的结合与协同。
一、内部审计计划阶段与内控风险识别的结合
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规划审计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年度审计计划报董事会批准执行。项目审计计划的编制内容中,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要求应包括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财政部的《企业内部评价指引》解读中,对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等,针对制定评价工作方案描述如下: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当根据企业内部监督情况和管理要求,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确定检查评价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方案,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上述内容显示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在其计划阶段强调的是风险评估,和聚焦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公司在具体内审、内控工作开展的计划阶段,应注意两者的结合,充分关注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的风险程度,完成内审和内控两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内部控制内控风险识别的自我评价这一有效的日常工作成果,使内部审计计划的针对性更强,内控风险识别工作的作用更明显。
二、内部审计实施阶段与内控风险认定、测试、分析的结合
《内部审计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其中第五条对内部控制包括的内容描述为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描述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认真阅读比对后发现,虽然字面稍有差异,但内容是一致的。
内部审计实施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询问、检查、观察、测试、追踪、分析等。
财政部的《企业内部评价指引》解读中,对实施阶段――开展现场检查测试中描述如下: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人员分工,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按要求填写工作底稿、记录相关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
上述内容显示内控审计和内控评价的实施阶段无明显差异,但在公司内审、内控工作中发现,充分利用内控体系建设中《风险表-风险清单》、《控制矩阵表》《不相容职责表》《授权审批表》等成果,快速并系统的完成风险测试、认定和针对审计发现缺陷的深入分析,往往会减少现场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和质量,内控评价的规范性、全面性在时间工作中表现突出。
三、内部审计评价与内控风险评价的结合
针对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或缺陷,充分利用应用指引明确的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矩阵表》描述的风险等级标准,展开现场审计发现问题的评价和责任划分。实际工作中,内控评价的风险程度划分对内部审计问题的界定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完善了以往审计发现问题无明确的界定标准的工作缺陷。
四、内部审计整改阶段与内控缺陷整改的结合
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层为防范经营风险,越来越注重问题整改跟踪,实际工作中发现内控缺陷整改的全面性优于内控审计问题的整改,原因是内部审计发现问题一般比较关注偏重大问题的整改跟踪或安排后续审计,管理建议书习惯使用文字描述存在难以细致全面描述的问题。而内控评价针对所发现的设计或执行缺陷的描述使用标准的表格形式,具有明显的问题描述清晰、信息量大、简单直观的优点。同时内控缺陷整改与定期展开的内控自评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审计问题整改跟踪中一直存在的人员不足导致的跟踪不及时、关注不全面等问题。
摘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电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力企业中审计人员一定要秉承“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理念,进一步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下面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入手,阐述电力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体应用
【分类号】:F239.45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各种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风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很大影响。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实际需要,如何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成为摆在广大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便应运而生了。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制度基础审计和账项基础审计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以企业风险为导向,对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和综合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测试,同时依据风险水平确定进行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对于企业中存在的疏漏和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有关意见,帮助企业有效预防和避免风险,从而确保企业价值实现增值。作为一种客观、独立的审计评价和监督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但能有效降低审计的风险,而且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实施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在电力企业中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电力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可以说是家产丰厚,服务范围广泛,资产结构庞大,企业的分支和资产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近年来,电力企业正处于改革和建设之中,各项物资采购以及建设投资金额特别的巨大,因此,电力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比如:财务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舞弊风险等等。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则能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监督和约束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各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防范,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1、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电力企业内审工作自我发展的需要
目前,电力企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大规模建设中资金往来频繁,数额庞大,服务范围广泛,很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但由于目前一些审计人员不能很好实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因此很多业务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很多看法。比如说,内部审计审查的过细、频率过高、时间过长、程序过于繁琐等等。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能够使审计人员有效解决数据问题,并在了解被审计企业风险状况和经营目标实施过程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分析和测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企业的重点风险为着手点,在全面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审计资料风险的程度和级次进行使用和分配,实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的审查活动,从而有效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为电力企业决策者提供风险信息
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管理工作正在逐步的走向规范,传统的仅以查错纠弊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审计工作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的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就应该顺应这一要求的需要实现由原来“效益的挖掘者”到“风险的减少者”的角色转换,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更多更直接的风险信息。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撰写有关报告作为防范风险、提示风险和信息交流的第一手资料,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有关企业发展所面临风险信息的有效提示。通过对风险报告的分析,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重点风险的预防和管理上,有效寻找风险中的机遇,减少企业应对风险的被动性,增强对风险的主动控制和有效排除,从而使企业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能尽快的从风险中脱离出来,寻求更好的发展。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1、对审计风险评估的程序进行优化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当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入手进行分析,按照从战略分析到环节分析再到剩余风险分析的思路,确定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审计人员要加强对经营流程和企业战略的分析,增强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同时还要将企业的控制风险与企业的固有风险结合起来进行一起评估。在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要建立起企业战略风险和企业财务报表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加强风险评估的程序,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
2、理清审计思路,狠抓审计实效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评价审计的风险,把开展审计的重点确定在错误的根源上,而非表面的结果上。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错报和舞弊的条件上,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线审计,从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环境和战略管理入手,对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行确定,在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判断的前提下,明确相关的审计程序。在对财务报表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审计的结论。风险导向审计不要拘泥于财务会计的约束,要跳出问题看问题,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会计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更能够进行查错纠弊,更能使审计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3、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活动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都是按照标准化程序开展审计。对于不同的单位和环境所适用的审计模式是相同的,从而致使审计结果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开展风险的评估程序,通过评估程序来首先确定被审查单位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也就是先通过风险评估,测试企业的存在的风险领域,然后再针对不同的风险单位、单位中的不同风险领域,确定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开展个性化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风险衡量、风险识别、风险监控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参与企业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从而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通过审计报告的方式提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电力企业通过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实施对风险的管理,增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陈玉秀.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5)
[2]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衡兴祥.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于维护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关键词:内腔;局部掉漆;面漆烤炉;前横梁
引言
20世纪20年代醇酸树脂(专门用作油漆的成膜物质)的发明,使油漆进入了以合成成膜物质为主的时代。近30年来,随着油漆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油漆成为汽车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在油漆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涂料供应商,还是汽车制造厂,都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案,应对各种异常和漆膜缺陷。但即便如此,在生产现场,还是会出现局部掉漆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机盖内横梁局部掉漆的案例进行探讨,从油漆本身、烘烤温度、漆膜硬度、前处理质量及装配等方面出发,寻找问题发生的真因,提供出问题解决的思路,供同行参考。
1 现场生产工艺以及问题描述
1.1 现场生产工艺
该线体采用传统的3C3B的涂装工艺,其工艺流程如下:
前处理――电泳――烘烤(180℃~205℃*30-40min)――中涂――烘烤(150±5℃*30-40min)――面漆――面漆烘烤(150±5℃*30-40min)――修饰。
1.2 问题描述
12月22日,接到现场反馈,12月20日到23日这段时间内,白车出现车门等外表面正常,但机盖内横梁局部掉漆的现象。接到反馈后技术部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小组,负责问题的解决和跟进。
2 问题发生因素及实验分析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从油漆本身、烘烤温度、漆膜硬度、前处理质量及装配等五方面进行排查,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出现时使用的素色白漆批次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2)面漆烘炉可能存在因老化温控不准,烘烤温度不够状况,漆膜未完全交联固化导致漆的附着力不够。
(3)电泳烘炉可能存在老化温控不准,电泳存在过度烘烤,导致漆膜硬度过高,影响面漆附着力,造成掉漆。
(4)内腔局部可能因为前处理和电泳方面设备较老,脱脂水洗不够彻底,或者环境灰尘附着等造成污染,导致掉漆出现。
(5)总装员工可能在装配过程中对局部变形结构进行敲打,导致漆膜脱落。
另外,该白漆是基色漆,与其他金属漆产品体系不同,要求喷涂厚度更高,烘烤条件的要求也更高。同此在烘烤不足的条件下,可能存在金属漆附着力合格,而该素色漆附着力不合格的情况。
2.1 涂料本身问题的现场试验确认
2.1.1 试验素色白批号检测(12月25日)
此次共分3个批号(1)20151123(问题出现时的使用批次);(2)20151109(快用完剩余少量的批次);(3)20151209(在仓库尚未使用过的批次)
完全按照技术协议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列表如表1:
实验结论,三个批次素色白漆均为合格。
2.1.2 涂装车间已涂装的素色白机盖内掉漆情况抽查(12月25日)
根据抽查结果,12月23日喷涂的三台白车机盖内横梁均未出现掉漆的情况,而同一批次的白漆在其他两天横梁出现掉漆,分析白车机盖内横梁掉漆跟白漆的关系不太大,但存在异常,需要做进一步的排查。
2.1.3 将南厂出现问题时使用的素色白(批次20151123)调拨到北厂喷涂,验证类似情况是否发生。(12月26日)
北厂涂装工艺同南厂一样,随线喷车烘烤,经南北厂相关部门共同评审,结论为合格,与正常车身漆膜附着力无差别。再次证明该批次素色白不存在质量异常。
2.1.4 将北厂已经使用过确认没有问题的素色白(20151019)调拨到南厂,随线喷涂,验证是否存在问题。(12月26日)
涂装正常喷涂,先喷涂了20台,对于机盖横梁漆膜测试抽查了其中14台, 8台附着力合格,6台附着力不合格。其中6台不合格的质量情况不一,存在同一台车附着力合格和不合格都有的情况。
之后继续喷涂了20台,抽查了多台车身,附着力均合格。
同一批次素色白出现两种质量状态,结合现场跟踪时炉温波动较大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得出炉温波动对附着力有影响的结论。
2.2 炉温对附着力影响验证
2.2.1 炉温曲线分析(12月25日)
测试时间:2015-12-25 11:15-11:45 16:30-17:00
测试结果如下:
(1)130℃以上的最多烘烤11min,存在欠烘烤现象;(2)与此同时,最高的烘烤温度能达到168℃,存在过烘烤现象;(3)同一天两次的测试结果相差非常多,证明烘炉波动很大;(4)炉温表显温度和车身实际温度相差非常多,最大可以误差20℃,可能与温度计探头距离车身较远,炉内热风循环不均匀有关。
到12月27日为止,3天测试炉温6次,详细分析请见第2.2.2。
2.2.2 10月25日-27日,6次炉温测试汇总分析
从测试结果分析来看,具有几个典型特点:
(1)同一天两次的测试结果相差非常多,证明烘炉波动很大;(2)炉温第一段(升温段)变化非常大,达到130℃时间可以短到2分30秒,也可以长到12分30秒;(3)由于升温段的差异,保温段(130-140℃)的长度变化也非常大。
2.2.3 生产恢复后的附着力跟踪情况。(12月27日)
根据以上结论,结合近两天对烘炉的跟踪观察,炉温基本已经稳定,不存在温度较低的情况,经商议,12月27日恢复生产批量喷车,喷车批号有两个批次(20151019和20151209),截止报告时间为止,已经喷涂58台,两个批次各抽查两5台车,结论和12月26日相同,附着力均合格。
2.2.4 进一步验证南厂问题发生期间可能用到的另一个批次素色白(20151109)在北厂的喷涂实际效果。(12月27日)
同之前的验证条件,该批次附着力情况正常。
验证期间,后面几台车由于面漆烘炉故障,烘烤温度不够,出现了附着力不良情况,问题与南厂一模一样。经回炉烘烤后,漆膜附着力恢复正常,再次证明油漆附着力与烘烤温度条件关系很大。
2.3 用异丙醇溶剂擦拭机盖内横梁,验证对附着力有无改善(12月26日)
用异丙醇擦拭了4台车的机盖内横梁,在炉温较高的情况下(153±5℃),附着力已经合格,所以改善不明显。
2.4 其他因素的现场分析验证
(1)电泳漆烘烤程度的影响。12月26-27日,电泳漆的硬度都是一个水平的,偏软,硬度在H左右。从实际喷车的情况看,面漆炉温达到的情况下,对面漆附着力的影响不显著。是否存在轻微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跟踪验证。
(2)总装装配的敲打对漆膜的影响。12月25日,我们在总装看到的漆膜脱落的情况几乎都与敲打之后形成的机械损伤有关,部分车辆机盖间隙过大,调整幅度大,横梁变形严重。12月26-27日,再次到总装查看相关位置,敲打痕迹明显减少,磕碰掉漆的情况也明显减少了。
2.5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后续预防措施如下
(1)对面漆烘炉进行集中会诊,对温控系统加以改善,提高燃烧机运行平稳性。暂时控制面漆烘炉第二段炉温表显数据最低不低于140℃,并在近期适当提高炉温点检频率,同时记录喷涂时的链速,及时发现和处理炉温异常,经过一段时间平稳运行后,可以逐步降低炉温点检频率至正常水平。
我们计划将炉温跟踪仪放在南厂一段时间,继续配合车间对炉温进行监控,对炉温如何控制做更多的科学分析,尽量确保制定的控制范围合理有效。
(2)电泳打磨吹灰工段,采用异丙醇擦拭机盖内横梁,预防表面局部污染造成的影响。
目前异丙醇擦拭就是一个正常工艺,只是没有覆盖内腔这些部位,增加此操作对工人劳动量基本没有影响,不影响生产效率。
(3)建议对总装装配过程中敲打较多的车型或工件进行统计分析,从源头改善尺寸匹配性,尽量减少敲打,避免调整造成的过度变形,这样既能提高质量也能增进工作效率。
3 结束语
关键词:内部审计;非现场;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9日
21世纪以来,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内财产保险公司早已引入了信息系统,建立起了涵盖承保、理赔、财务、销售乃至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库,对企业的交易活动、经营状况进行记录。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运用,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在激增的数据背后,按照既有的审计经验,查找出保险公司在经营环节上存在的违规行为,有效地对业务或财务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发展。虽然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的许多重要信息给人们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更大范围的数据支持,但同时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致使传统的以风险点为出发点的审计手段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迫切需要引入现代化审计方式和手段,以实现审计监督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目前,各大财产保险公司相继进行了业务系统总集中,将业务、财务、理赔、影像等相关数据统一起来,这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技术是处理纷繁复杂、日益庞大对象数据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采取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存在的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规律或事实,是在对数据集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内在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所以把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审计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问题
业务的迅猛发展,为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经营管理数据,这同时也给内部审计人员带来了极大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数据量超大,审计人员在数以千万计的数据库记录中陷入茫然,在浩瀚的经营数据中很难找出对内部审计人员有价值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二是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规定和操作实务不断更新,各项管控规定不断出台,新的违规问题变得越发隐蔽,审计人员对如此快速的变革往往不能与时俱进,既有的审计经验往往显得力不从心。KPMG(1998)调查发现,超过1/3的舞弊事件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只有4%的舞弊事件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发现的;三是简单的数据库查询语句,无法从庞大复杂的数据库中进行深层次剖析,不能发掘更多的审计线索,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缺乏深度和广度,为规避自身审计风险埋下隐患;四是数据处理技术为违规者提供了更加隐蔽的违规手段,舞弊者可以通过数据修改的方式伪造数据,以假乱真,审计人员如何识别出被篡改的数据是个难题;五是对同一对象审计,由于审计方法、审计角度的不同,不同审计人员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审计结论,问题定型不一,审计知识的“不对称性”无法保障审计质量;六是由于数据量的激增,垃圾数据、异常数据时有发生,如何将这些数据剔除,不干扰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科学合理地安排审计工作,将精力投入到真正的审计问题上去,值得思考。
二、审计领域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探讨
简单地说,数据挖掘指的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应用数据中提取出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却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数据中汲取潜在有用的、先前未知的和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我国学者也做了一些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审计领域的研究工作。
易仁萍、王昊等(2003)探讨了审计框架下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审计数据进行初步的数据清洗并进行挖掘,形成可疑数据,为审计活动提供必要支撑。胡荣和陈月昆(2004)提出了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这两种常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具体实践。陈丹萍(2009)在《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审计中的运用研究》中提出数据挖掘审计的基本路径包括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发现规律、发现异常和提出处理建议等环节;数据挖掘审计主要通过离群点挖掘、孤立点检测等七种方法获取有效证据;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步骤包括评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审计三个方面。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财产保险内审领域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可实现的目的很多,在此仅列举目前对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最有帮助的几个方面,主要有:
(一)统计分析。首先根据已有的审计经验,确定出固定的审计模型,然后将该模型运用到被审计单位的对象数据库上,对审计区间内的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借以实现对保险经营管理行为的分类和预测。
(二)聚类分析。它是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使得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小,而不同类别的个体间的差异尽可能地大,从而找出偏离主类别的业务数据。
(三)关联分析。通过利用关联规则,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记录中抽取频繁出现的模式,找出隐藏在数据间的潜在关系,抽取出事项A和事项B出现的频率和相关性,从而通过对A对象的分析达到对B对象分析的目的。
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需求提出阶段。根据特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要求,将审计问题进行描述和表达,并将审计问题转化为数据挖掘问题,然后转化成数据库语言,编写提数语句。
2、数据清洗阶段。明确数据来源,熟悉数据结构,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选择适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源,在充分了解数据质量的情况下,运用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剔除垃圾数据和异常数据,对源数据进行转换和清理,做到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数据挖掘阶段。针对所要发现审计问题的类别,确定采用的挖掘操作类型,如统计分析类型、聚类分析类型、关联分析类型等,设计或选择出有效的数据挖掘算法,形成特定的数学分析模型并加以实现。数据挖掘阶段是核心阶段,可能一种类型不适合,需要选取另一种类型,也可能同时需要几个不同类型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此时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
4、评估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审计证据,对挖掘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测试与评价所发现的审计结论,对审计结论进行一致性、效用性处理。由于模型的建立是一个迭代循环过程,因此可利用反馈机制,利用已有的模型不断地建模、分析,直到能够得出充分、正确的审计结论为止。
5、阶段。根据审计人员的审计目的,对所获得的审计结论进行组织,并以审计人员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在审计数据分析工作中运用所发现的审计结论。
上述各步骤不是一蹴而就的,各步骤均可能需要反复进行,这取决于每个阶段的结果和接下来将要实施的阶段或者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图1)
四、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具体案例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不规范业务行为时有发生。下面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对数据挖掘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上的具体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审计需求:查找出经营机构违规列支会议费、招待费问题。此问题如果按照常规手段,通过调阅财务凭证的方式,人工来发现问题,几乎很难实现。如果将此问题转化成数据挖掘问题,对一个地市级(或者省级)分公司下辖各分支机构的会议费、招待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快速地查出违规机构。具体步骤如下:
(一)需求提出阶段。本案例的需求为查出违规列支会议费、招待费问题。鉴于基层经营单位有可能同时在会议费、招待费两个科目之间来回列支费用,故此需求可以细化为3个小需求,既违规列支会议费需求、违规列支招待费需求、违规列支会议费和招待费需求。
(二)数据清洗阶段。首先剔除掉费用金额字段值为空、字段值超大或超小、收付日期过早或过远的垃圾数据、测试数据、异常数据,然后选择恰当的收付区间作为审计区间,选好基础数据。
(三)数据挖掘阶段。由于此问题要解决的是违规列支费用问题,也就是要提取出来属于超额列支的那部分费用,因此要掌握公司正常经营管理下的费用列支状况。然而,每个基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并不相同,单纯从自身的角度去纵向比较,科学性难以保证。因此,要掌握同一市公司(或省公司)下的各个经营机构的实际状况,状况趋同的视为合理情形,偏离大多数的视为疑似对象。
根据上述分析,拟采取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即以某市所有经营机构为审计样本,以每个月为一个审计区间,用所有经营机构的相关费用总和除以保费金额,得出系统内费用与保费的平均比例,再分别计算出所有经营机构自身列支相关费用的金额与自身保费金额的比例,再将这些比例和系统平均比例按序排列,远离系统平均值且大于系统平均值的对象,确定为疑似对象。图2为对某市公司下辖12个经营机构会议费数据挖掘结果。从图上可以看出,机构3和机构10的会议费比例明显超出系统平均水平,因此将两者作为疑似对象。(图2)
(四)评估阶段。根据步骤(三)数据挖掘阶段取得的初步性结论,结合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实际状况做出进一步的判断。若初步判断审计结论合理,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确认。若被审计单位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说明,则要进一步修改聚类分析模型,加入必要的参考因子,比如业务类型、市场环境等加权因子,重新迭代计算,再次得出审计结论。
(五)阶段。根据上述数据挖掘模型取得的成果,将此模型运用到所有辖区单位,绘制出辖区单位违规列支会议费、招待费的全景预警图,供日后审计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乃激.基于财务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