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企业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学习计划

第1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 企业文化 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文化,学习是必要的,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我们工作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只有把公司文化建立定位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才能走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把竞争力有全面提升。现代企业要做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注重文化建设的普遍性的理论、方法基础上,更重要的找出规律、找出公司的特性,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

1.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以往相比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超越,一个以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市场在全球逐步形成。在此时,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其明显的时代特性,一个是科技发明的周期越来越短,另外一个是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强化学习力要塑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共享的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应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组织内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特别是知识在组织内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成长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力资源,提升自身竞素质,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新形势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2市场竞争及其变化要求企业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科技的迅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的物质产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丰富程度。人们对商品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商品市场也由最初的以卖方为主的角色转轨到以买方为主的市场变形中。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但给消费者的自由需求带来了利处,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以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越来越高,致使国内、外市场体制的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浪潮中,企业要想得博得一席之地,必须与时代同步,进行产品的时代创新、技术创新,把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智慧集成于一身并将其融入到产品与服务中,打入市场,溅起经济市场的浪花。

1.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先进科技”、“员工素质”“人才”、“技术力量”都被人所重视、认可。慢慢的人们发现拥有这些要素的公司却不一定发展起来,先进的科技也会落伍,技术会被淘汰,人才会流动,企业的优势最终可以会失去。一个企业的客观存在优势再多,却难以发挥出来,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优秀的企业文化克服了企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使企业自身具备的优势发挥作用。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4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许多世界一流的公司能经营一百多年而经久不衰,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个凝聚力源于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这个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能在世界上第一流汽车公司工作是他们的骄傲,干活就必须力争干得最好,而且必须用心来干活,因为公司对社会的承诺不允许他们偷懒或干活不负责任。一个企业和教化能达到这一步,是很难得的?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是决定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2.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及途径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经过系统地、坚持不懈地打造,才能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里笔者以所在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为例,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路和举措做一探讨。

2.1建立员工学习的长效机制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提高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学习为主导,消除各种顾虑,注重对职工的培训,提高、拥有高素质员工成为核心竞争力,提升原动力。

2.1.1首先作出企业员工的教育计划。要有企业的职工教育计划,做到有计划、系统性、制度化,新员工岗前培训,在职员工经常学,大家互相切磋,互相交流过程中,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2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Key words: enterpris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36-03

0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势必需要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富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的员工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输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既是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对接,为企业培养信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已使高职院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实现科学育人提供了条件。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已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到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分级实施,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均利用校园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了效率,但从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来看,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校园网络等信息化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信息资源建设较欠缺

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可以保证网络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平稳运行,为学生学习、研究、活动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肯于投入资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网络服务较为完善,部分学校无线网的建设已经覆盖了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均大幅度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夯实。但相比硬件的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 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培训还较为欠缺,缺乏对应于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有效应用设计和相关的应用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资源建设内容单一,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还未在大多数学科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并未充分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率不高。

其次,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整合度不高,利用率还都处于较低状态,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低效的传递性,信息化建设往往缺乏多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各部门各层次建设多处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状态。

再则,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清。对于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更新不及时,有些课程已根据需要进行了课程改革,但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却未进行即时更新,内容已陈旧,许多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期和闲置荒废现象。各部门往往重视利用平台进行信息和信息宣传等较易完成的收效快的工作,但对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开发适合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等形式的综合利用方面投入精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平台的使用大多局限于课件的下载、教学资料的上传,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交互、教学活动反馈等活动,平台的利用率和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师生教学学习的预期效果。

1.2 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

许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标要求,为了评估的需要而建设,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攀比性,建设目的并未从长远角度充分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设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不能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往往为了建设而建设,许多资源都是低水平设计和重复建设,或是书本教材的搬家和简单的素材堆积,造成资源的堆积重复。如许多院校为了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任务强行布置给教师,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一些微课、幕课的建设按照课程硬性分配建设指标,教师在被动中完成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应付了事,一些不适合进行微课、幕课学习的内容也被滥竽充数地填充进来,实际教学中很少利用,也无法做到资源的整合和互助,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网络环境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源的建设中,大多是购买或对外部资源的引用,依据学生特点自我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较少,没有形成规范、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理念。

1.3 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许多院校还未从一定高度上做好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相结合,进行特色发展的合理规划,信息化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这两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各自规划,分头建设,优质的硬件资源不能及时高效地用于专业建设中,重复建设情况也时有发生。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改革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有待提升。

1.4 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整体实施方案

21世纪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网络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是信息技能层面的问题,而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和主动教育共同参与下逐渐形成的,不是通过一、二门课程就能简单实现的,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和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往往有明确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目标,但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培养方案,还有待于完善。

2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远、漫长的过程,信息化校园建设还需从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时期向硬件、软件资源齐抓共管的阶段迈进。

2.1 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与软件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应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成立工作小组,做好责任分工,将国家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重视信息化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网络体系化、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互融共通等多个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高覆盖率的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的建设可以节约建设成本,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加强网络应用的方便性、灵活性,无线网络的建设是高校进入现代信息化校园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教育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信息交换的公共平台,加强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实现信息自动化;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做好资源建设的合理规划,将其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工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信息技术团队的建设,做好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的维护更新,做好多元化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办公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维护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

2.2 做好信息化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考虑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将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密切结合,采取不同的网络平台支持,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质。

建设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于身处不同地区的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互助学习中完成作业任务、课题研讨、热点讨论等,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建设交互性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网络探究学习,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说明、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建设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资源主动学习,教师进行课内外课程或活动设计,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学生根据问题解决需要和教师提供的引导资料查询相关资源库资料,收集信息,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判断推理,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在教师的监督、引导和评价反馈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解决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3 完善校园网络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

现在国内许多一流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已经卓有成效,通过身份认证,实现了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卡通的建设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学生凭借“校园一卡通”,可以完成网络教学学习、持卡消费、借阅图书、参与管理等所有事物,感受了信息技术的无处不在,在一卡通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信息化设施的熟悉和使用,为参与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打下基础。

2.4 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的使用除了包含纸质图书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也逐渐过渡到更多的其它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资料、图像、声频、影像、数据等数字信息的使用查询,学校图书馆需要不断运用现代化信息来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图书馆间的区域、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使得图书馆具有多功能、大型信息化的数字图书馆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信息传递网络化的便利条件,提供多种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服务,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和整合这些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获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信息将越来越重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用将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快速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2.5 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促进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能够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科技用于校企共建、专业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四合一”。但资源的缺乏和企业参与的困难阻碍了这一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①校企共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企业岗位调研,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网站,编制教学资源,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形成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通过这种资源共用的信息化平台网站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课程内容,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职责,自主参与企业培训,从而节省了师徒制的面对面培训时间。

②信息化技术如网络视频会议的引入,可实现跨越校企教学的空间距离,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可通过视频会议现场直接展示给学生,一些富有经验的师傅操作技能的展示也可通过该种方式实现共享,还可实现教师或企业师傅对学生现场操作的远程实时控制,实现资源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共享,实现远程学徒制,把学徒制的现场引到学校课堂,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可部分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3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企业绩效

组织文化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组织文化成为维持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企业学习能力是提升绩效的重要途径。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工程,企业认清了这一点,就会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对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是很必要的。

一、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是一个组织内各种由员工所认同及接受的信念、期望、理想、价值观、态度、行为、以及思想方法、办事准则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组织文化会影响员工对知识及学习的价值和态,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

1.凝聚和激励功能。组织文化像纽带将企业的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文化的激励作用能诱发企业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形象。将企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方向,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绩效。

2.约束功能。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正如T.E.迪尔和A.A.肯尼迪所指出的,组织文化决定了游戏规则。

3.具有塑造企业形象的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企业文化要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永恒发展的价值观,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有智慧的,而是最善于应变的。树立企业文化还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织文化的培养使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的潜能,培养决策者与员工的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

二、组织学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学习理论

组织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直到1978年Argyris和Senge的《组织学习》一书出版以来,学术界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日渐增多,1990年Senge的《第五项修炼》更是为组织学习的研究推波助澜,组织学习便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但对于组织学习,很难下一个规范的定义,但是本文认同的观点是:组织学习反映了组织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反过来环境变化势必会对组织学习行为、能力产生影响;组织学习的结果反映在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洞察力,如组织创新能力、组织的获利能力上,并且进一步积累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总之,组织学习是企业为适应环境改变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而组织学习重要的是体现在组织的学习能力上。

有学者指出,企业能够识别、评估和发掘市场机会,是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企业绩效依赖于企业在竞争中通过不断学习所积累的一种特质,企业拥有知识的差异是这种特质的突出表现,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的异质性。企业依靠拥有的知识,发挥杠杆的作用,进而实现技术差异化、识别市场机会、实施更有效的生产过程。总之,只有那些组织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才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组织学习过程

Argyris和Schon(1978)的简单线性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是最早对组织学习进行描述的模型。他们认为组织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四个阶段。Slater和Narver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他们将组织学习过程分为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分享解释和组织记忆四个阶段。这个学习过程模型揭示了学习循环的特点。

(三)组织学习与环境动态性

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并没有促使更多的企业真正获得有别于其他组织的学习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贯彻到实践中。究其原因,企业把组织学习看成了一个静态的被动的问题解决行为,而忽略了环境的适应性。

显然外部环境能够影响组织学习,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动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环境变化影响企业绩效,并且越强的环境动态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实际上,对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他们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个纽带,通过这个纽带,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逻辑关系才得以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市场导向会影响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改变势必会影响企业绩效。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变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手段,从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入手,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不断学习,企业不仅可以发现组织策略和组织行为的错误,还可以对它们进行修正和重构,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组织学习能力会影响企业绩效的各个方面,如顾客满意度、销售增长率、新产品研发、利润率、市场份额等等,从而会影响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元婷洁.实现高绩效的企业文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

第4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结合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复习有所“依据”――依据《说明》重基础

复习要有所依据,是小高考复习教学的最大启示。有了依据就会让复习教学成为有效和高效的。如《说明》是小高考复习的依据,它明确了测试命题指导思想、测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测试方法和时间、典型题示例等内容。由于小高考更多地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试卷的难易题目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7∶2∶1,所以复习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基础,课堂设计和学生练习内容的选择也应充分体现基础性。70%左右均为基础题,也更加说明了无论是对于达C困难的学生还是努力达A的学生而言,基础内容的基础训练都是重点。明确复习的范围主要是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超出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可以尽量少涉及。

二、复习有所“规范”――规范题型和难度

复习有所规范,这里主要是指复习教学中要规范练习的题型和难度。通过分析2011~2014年的考试真题不难得出,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3。不难看出选择题是练习题设计的重要题型。

《化学与生活》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偶尔在选择题部分也会出现,分值不多。这就引导我们在复习《化学与生活》部分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填空题的练习。对于这部分在试卷中的难度大多以基础题出现,因此在练习的难度上多以练习基础题,尽量不进行拓展。

如小高考真题第24题一般为《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分值一般为15分,这个分值对达C难的学生而言也很重要,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好拿分的部分。《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也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的第Ⅰ卷,这部分练习特别要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和中心。

三、复习有所“指向”――练习常考知识点

复习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有所指向,要求总结常考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我们对2011~2014年五年的真题试卷的选择题部分(1~23题)进行了分析,不难发现小高考中的常见考点。

表1. 2011―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试题选择题考点总结

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教学中的练习应紧扣这些知识点展开。如习题的选择不仅围绕知识点,而且涉及选项也应该和真题中的内容接近,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水平。

四、复习有所“计划”――计划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

第5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提出应该从构建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和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综合改革。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经管类学生 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综合改革,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一、科学理解企业信息化

信息是指“有价值的消息”。信息化是指“信息的收集、传输与共享的过程”。收集,就是整理和筛选信息,评价信息的价值;传输,就是为了扩大信息的使用和普及的范围;共享,就是提高信息使用价值,消除信息壁垒、数字鸿沟。企业信息化则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不断提高作业、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革新。首先,通过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中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在互联网上及时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技术信息。第二,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要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重新整合,从作为管理核心的财务、资金管理,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延伸到企业技术创新、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进而还要扩展到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的管理乃至发展电子商务。即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的全方位管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的信息采集、储存功能和网络的传递与共享功能。第三,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产权清晰”,只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下的资产账目准确无误,产权清晰才可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权明确”,只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责任和精准的监管手段体系,才可能实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只有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全面、系统、及时的信息,才能彻底改变企业以往传统计划经济资源分配方式,而注重市场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管理科学”,其核心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方法,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因此,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才更科学、更有效。

然而,信息化需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最原始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采购信息等都来自于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惟有原始信息采集的准确,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领导和员工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应用和动手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深入当地企业调研、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联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基本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的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三、培养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思路

1.构建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大多认识到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对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至关重要性,所以各个学校、各个专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与实践。但是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的分析和教学实践中问题的思考,笔者发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教育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往往受制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而忽视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商学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在第一层次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第二层次结合商学院的专业特点,开设了《数据库技术》作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第三层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电子商务》作为全院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专业还开设了响应的专业应用课程,例如《电算化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网络营销》、《ERP企业管理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等课程,本层次的课程均由所在专业的教师承担。这一系列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国家教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层次”一致,或者说把国家教委“台阶式”的“三个基本层次”融合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渐升式”的计算机系列课程中。

2.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环节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综合利用计算机工具来为其服务,学生在应用中掌握计算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管理和开发。这里说的实验不是简单的课后上机,实验是提出目标使学生综合利用系统提供的不同功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

为了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所学计算机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欠缺的状况。学校在加大实验环节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为例,笔者在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组织、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欲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选择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管理系统,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房管理系统等等。为了综合体现学生所学过的程序设计及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明确要求系统功能要求,如数据输入、账表处理、信息输出,良好界面及具有容错功能,还要求学生提交包含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模块说明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书。

在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过去的教训及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单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

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3.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有赖于相关信息系统在各个不同专业更深层的使用。

学校商学院主要专业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电子商务、外贸、人力资源测评、ERP、财务、银行、证券、旅游管理、物流仿真模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同时,学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实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信息意识,强化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能力。如“网络营销”课程中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象和动画处理。统计学课程中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四、结束语

针对信息社会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要求,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得到加强,必须不断深化计算机课程体系、实验与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的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7(第1版)

第6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气专业 电控系统维修类一体化课程 故障树 教学设计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开发指导手册》开发出本专业三个层级(中、高、技师)的一体化课程。其中,有三门电控系统维修类课程:高级课程,即简单电子线路维修,课程中学习任务包括DS--2042型数码电子钟无法显示故障维修、DSC-32型直流调速柜开环控制系统无法调速故障维修;高级课程,即继电控制线路维修,课程中学习任务包括20/5t桥式起重机继电控制线路维修、B2012A龙门刨床继电控制线路维修;技师课程,即《复杂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维修》,课程中学习任务包括DSC-32卷扬设备停止运转电气控制系统维修(直流调速)、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正向运行无法调速故障电气控制系统维修(交流调速)、企业课题(XX型地面设备电控系统故障维修)、课程拓展(撰写TVT-LMB-01型龙门刨床电气控制系统维修技术手册)。

本文以电气专业技师层级电控系统维修类学习任务――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正向运行无法调速故障电气控制系统维修(交流调速)为例,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绘制故障树,绘制故障树的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绘制故障树

绘制故障树是电气专业电控系统维修类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学生学会了绘制故障树,就学会了电控系统维修类工作的核心技能(维修工作方法),为能够胜任企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电控系统维修类工作奠定了基础。

1.绘制故障树是后续维修工作的前提

利用鱼骨图技术,分析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正向运行无法调速故障电气控制系统维修(交流调速)案例,得出以下各个工作环节的技能点。

(1)工作环节1:明确任务。工作目标:明确案例任务的工作内容、验收标准。输出结果:故障树。技能点:绘制电气原理框图,绘制故障树。

(2)工作环节2:制定维修方案。工作目标:制定案例任务的维修流程及元器件、工具、仪表清单。输出结果:维修方案。技能点:依照故障树制定维修流程,依照故障树制定工具、仪表清单。

(3)工作环节3:维修。工作目标:确定故障点,排除故障,自检试车。输出结果:维修记录。技能点:依照维修流程,利用诊断工具(万用表、上位机监控软件、变频器OP、示波器等),采用检查方法(电压法、替换法、调整参数法等),确定故障点;采用维修工具(热风枪、电工通用工具等)修复故障元件或替换故障元件。

(4)工作环节4:验收交付。工作目标:验收设备,完成产品的交付。输出结果:验收单。技能点:核算维修成本。

(5)工作环节5:总结与拓展。工作目标: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强化技能。输出结果:技术论文,T101恒压供水压力波动电气控制系统维修方案。技能点:撰写技术论文,绘制故障树。

通过上述5个工作环节技能点的分析得出,只有绘制完成故障树,才能确定维修流程及所需的工具、仪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等。

2.绘制故障树是电控系统维修类工作的核心内涵

利用鱼骨图技术,分析电控系统维修类课程所有学习任务,梳理每个学习任务的技能点,可提炼出电控系统维修类工作的以下内涵。

(1)工作环节1:明确任务。内涵:复杂问题简单化。

(2)工作环节2:制定维修方案。内涵:经验法,即查询维修记录,对同类故障,利用经验直接排除;缩小故障范围法,即绘制故障树。

(3)工作环节3:维修。内涵:依照维修方案,利用诊断工具(验电器、万用表、上位机监控软件、变频器OP、示波器等),采用检查方法(电阻法、电压法、电流法、短接法、逐步排除法、替换法、调整参数法等),确定故障点。

(4)工作环节4:验收交付。内涵:采用维修工具(电工通用工具、电烙铁、热风枪等)修复故障元件或替换故障元件,自检试车。

(5)工作环节5:总结与拓展。内涵:核算维修成本、总结经验、提高效率。

通过对上述5个工作环节内涵的分析得出,绘制故障树能够缩小故障维修范围、简化维修步骤、确定维修流程、提高维修效率,对诊断故障点、排除故障起到了指导作用,是电控系统维修类工作的核心内涵。

二、绘制故障树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绘制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正向运行无法调速故障电气控制系统维修(交流调速)故障树为例,介绍利用鱼骨图技术分析“明确工作任务”工作环节中,绘制故障树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

1.需要具备或学习的技能点、知识点

(1)技能点。包括:会分析电控系统的控制电路(梳理输入、输出信号);会分析电控系统的主电路(梳理驱动器、执行器);会绘制电控系统电气原理框图(梳理电控系统的单元模块);会确定故障范围(依据正向运行无法调速故障现象对照电气原理框图,在电控系统原理图上圈出故障所涉及的元件及接线);会绘制故障树。

(2)知识点。包括:P1C数字量、模拟量输入接口DI\AI、P1C模拟量输出接151AI\AQ,变频器模拟量控制信号输入端,创台主拖电机电气控制方式、横梁电机电气控制方式,侧刀架电机电气控制方式、垂直刀架电机控制方式、三类电机四种控制方法的特点,PLC输入侧单元模块、PLC输出侧单元模块,主电路执行单元模块(创台主拖电机模块、横梁升降电机模块、侧刀架电机模块、垂直刀架电机模块、抬刀电磁铁模块)。

通过针对案例的分析,在梳理完成绘制故障树所需要具备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点后,可以得出绘制故障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会绘制故障树的方法”。

2.绘制故障树的六步法

绘制故障树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提炼出绘制故障树的六步法,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所示:

(1)工步1

教学目标:梳理电控系统的控制电路――s7-200PLC输入信号。

设置引导问题:在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上,圈画出S7-200PLC输入端子及外接元器件。

教学组织:组织学生在工作页的原理图上圈出s7-200PLC输入端子及外接元器件;组织学生轮流说出一个s7-200PLC输入端子及外接元器件,课代表在白板上记录;师生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有无遗漏,并研讨AT为何种信号输入。

(2)工步2

教学目标:梳理电控系统的控制电路――s7-200PLC输出信号。

设置引导问题:在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上,圈画出S7-200PLC输出端子及外接元器件。

教学组织:组织学生在工作页的原理图上圈出画出s7-200PLC输出端子及外接元器件;组织学生轮流说出一个s7-200PLC输入端子及外接元器件,课代表在白板上记录;师生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有无遗漏,并研讨AQ为何种信号输入及变频器模拟量控制信号输入端。

(3)工步3

教学目标:梳理电控系统的主电路――驱动器、执行器。

设置引导问题:在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上,圈画出驱动器、执行器。

教学组织:组织小组学生研讨,该刨床采用了几类电机,分别采用哪些控制方式,分别驱动哪些负载;组织学生展示,研讨成果,课代表在白板上记录;师生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有无遗漏,教师点评三类电机四种控制方法的特点。

(4)工步4

教学目标:梳理电控系统――单元模块。

设置引导问题:在TVT-LMB-01型龙门刨床电气控制系统框图上,填空补画完整。

教学组织:组织学生查找变频器手册,展示M430变频器3、4、5、6、9接线端子的含义,教师小总结;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查找类似龙门刨床的电气原理框图,在工作页上补写完整电气原理框图;组织利用实物投影小组展示成果,后续小组点评;师生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是否有误导项,如有在工作页上打“×”符号。

(5)工步5

教学目标:确定正向运行无法调速故障的范围。

设置引导问题:在TVT-LMB-01仿真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中,圈出故障在电控系统中所涉及的元件及接线。

教学组织: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电气控制系统框图,组织全体学生风暴PLC输入侧单元模块,确定创台调速电位器模块,研讨所涉及的元件及接线;组织全体学生风暴PLC输出侧单元模块,确定变频器启停、运行方向控制模块,研讨所涉及的元件及接线;提问电控系统主电路是否需要绘制故障树;总结排故的宗旨及缩小故障范围的方法。

(6)工步6

教学目标:绘制故障树。

设置引导问题:绘制故障树。

教学组织:绘制顺序为从电源至执行器,该节课10分钟内独立完成(手绘),组织学生展示评价后定稿,教师总结。

第7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导师制 探讨式教学 任务驱动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7-02

在机械工程的专业课中,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以“企业信息化”为主。课程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方法、技术与系统展开教学。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集中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CAD、CAM、制造自动化等内容,据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深刻。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是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企业也普遍需要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应该具有较深入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反观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改变现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形成学生全面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课程教学的困境

企业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学生,教学过程以讲述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图1描述了目前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笔者一直在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引入“常青藤原则”改进教学理念。 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学者都在探讨教育的“常青藤原则”,其本质就是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老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使学生自发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有独立思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较能够适应各种职业挑战[1]。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对以企业信息化课程为代表,改变死板的讲授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常青藤”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优秀创造力并能快速适应时代改变的人才,努力缩小学生能力水平与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差距,如图2所示。

2 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导师制[2]的本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长期指导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该校近两年来开始尝试将导师制引入多门类课程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课程的改革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线,以后续导师的引导与督促为辅助,形成整体的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2.1 任务虚拟

教师结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案例虚拟任务,鼓励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用课堂演讲辩论的方式表述看法,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增强兴趣,解决以往存在的厌学问题。

2.2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学生研讨待完成任务,逐步剖析展现问题,再分析如何解决。由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及理知识讲解。教学中辅助讲解多种工厂生产实际案例,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尽量缩短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距离。

2.3 教学拓展

以主动性作业为连线,串联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业体系(如图1所示),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图书馆数据资源和网站资源完成相应主题调研报告,了解课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产品动态。根据近3年来的教学显示,此类作业能够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2.4 任务评价、督促学习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作业体系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图3)。

之后,采用导师定期指导、参与学习的方法,鼓励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促进积极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3](图4)。

3 新的“工学并举”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并举”是该校百年校训,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根本,经过112年的教育与实践,在如今新的社会形势面前这一指导方针仍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企业信息化、液压与气动”等多门课程探讨式教学法为切入点,学校尝试建立基于导师指导的更为灵活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展开企业调研和实习,补充课堂知识,如图5所示。

借助这样的形式,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均以企业应用为背景,展开相应的指导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的创新性实验、企业调研、生产实习、多类型企业参观等多个环节,丰富学生们“工”的经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4 结语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导师制,将导师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解决社会人才能力缺乏和学生就业难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立灵活、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24.

[2] 常丽丽,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6-8.

第8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祖国建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是能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

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造能力。

关键词:因材施教;改革;项目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也突飞猛

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先进行业领域中变得举足轻重,可以

说肩负着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担,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创

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出一批批高精尖的技术创新型人才,新的形

势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高职院校大多

设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

硬件条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要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

的需求,技能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

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适应社会的需求,获得更

好的发展。

一、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

法很难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欠兴

趣,而对动手实践感兴趣,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

重新整合,迎合学生的口味,根据学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改变

呆板的、“填鸭式”教学,采取了启发、探究、讨论和理实一体

化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引导式、学

生反提问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效果。

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倡导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观念上改“授人

以鱼”为“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做学

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演示既有利于将抽象理

论知识直观易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又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很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任务引领、以行动为导向,将整个学习过程

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针对每个项目配套出相应的教学方

案,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思路,除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

技术应用能力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打

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离模式,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首

先教师布置任务,讲授必备的理论基础,学生在明确项目所需要

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提出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小组

讨论在项目教学中必不可少,讨论本身就是项目教学要求的一部

分。这些措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

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项目的设计应从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从单一项目到综合项

目,从局部项目到整体项目的原则,项目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

以是设计性的;项目内部结构设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重要

理论知识为背景,以典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拓展专业知识

为延伸。相关实践知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关理论知识解

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拓展解决知识覆盖面的问题;项目

教学法要求教师团队校企融合,具备“双师”素养。校内教师要

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参加生产实践、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等活

动,企业技术骨干最好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要求 “教

学做评”一体的教学环境,专业教室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

验操作、实习技能、技术开发研究于一体,建立“单项、综合、

创新”的三层实验实训立体架构,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在“教、学、做合一”专业教室,课程全程采用教学做相结

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讲解与演示相结合,“我教”与“你做”

相结合,实现仿真生产环境下的“教、学、做”三合一教学,在

指定的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学生为和项目为中

心”。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选择中小规模的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如

“水塔供水的控制”作为设计任务(本课程共选了 4 个项目),

教师作为一个组,全班学生(以 30 人为例)分成若干组(每组 6

人),将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

实施过程中,融入情景教学、 “讲练结合,层层递进”教学、 “启

发式+互动式”教学等方法,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氛围,使

学生在校就感受到企业的真实情况,体验到企业的氛围,更好地

学以致用。将传统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制造水塔

供水控制设备企业的“员工”与“技术主管”,层层负责制,让

学生有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感。通过多种方法的合理使用,大大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创举,将理论教学与实

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更注重过程的考查与

评价。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

教学的有效性。但项目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哪些课程、哪个阶段、

哪些环节适合采用项目教学,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

结。

参考文献:

[1]韦瑞路.电气自动化专业“四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

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6号).

作者简介:

祖国建,男,1971年出生,湖南长沙市人,副教授,工程硕

第9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企业财务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企业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以会计职业岗位的“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体现职业性;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定位于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开发与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来源于企业真实的经过提炼的工作任务,课程实施做到“教、学、做”合一,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课程及时补充最新职业动态、课程资源对社会开放、教学方法自主持续创新,以满足高职课程教育的开放性要求。

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以会计职业岗位的“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遵循“职业岗位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取载体选择学习情境设计考核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职业岗位分析”的开发路径,实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螺旋上升。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财务专家共同提炼实际工作核心技能,归纳转化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学习内容,课程的实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达到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载体选择

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是相同的,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企业财务管理的日常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等。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运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微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渠道少,主要是民间借贷,亲戚朋友借款,小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渠道较多,可以是民间借贷、银行借款,吸收投资,中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渠道多,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有些企业还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债券。中型企业的投资活动也比微型企业多,比如:中型企业可以进行项目投资。以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运动为课程载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三、学习情境设计

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总要求设计学习情境。本课程的学习由三个情境完成。情境一微型企业财务管理以白浪汽配城康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业务为依据,设计现金预算、日常现金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的管理三个学习内容;情境二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以十堰金路通汽车贸易公司的业务为依据,设计现金预算、日常现金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四个学习内容;情境三中型企业财务管理以湖北三环车身有限公司为依据,设计应收账款的管理、现金预算、日常现金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的管理、项目资产投资管理五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情境的任务包含了完成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主要业务,三个情境学习任务则涵盖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达到课程能力目标的要求。三个学习情境为递进加包容的关系,通过典型任务复杂程度增加、难度递进的三次过程重复而内容难度递增的情境学习,让学生练就经验性技能。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等六步法设计,体现六要素,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以情境三为例

三个学习情境依托地方产业进行设计,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三个学习情境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情境一运用EXCEL软件和案例教学法、情境二运用用友软件和小组讨论教学法,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境三运用金蝶软件和引导文法,体现教学六要素的不同。另外,学生开始上课时,制定自己生活费的理财计划,每个月汇报一次理财计划的实施情况,强调量入为出的原则,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训练学生个人理财的能力。将个人理财融入企业理财中,使学生具备理财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