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理学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良好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也是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氛围的教育方式,一般来说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和学习有关,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建存在位置,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堂成功地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所构建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他们而形成的,从而产生对地理课的认同感,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提供相应的位置,能在课堂上展示自身能力和潜能。
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时,制作“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让学生参照”中国温度带分布”和“中国干湿区分布图”两张图,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的气候特征那么复杂多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在小组间走动,及时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对于有自主意见、讨论较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较为薄弱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较强,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回答的方向很不错,但能不能更具针对性一些”等类似的提示,在不打击到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更好的答案。同时由于初中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还可提出“西北干旱地区形成大片荒漠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另外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接近教材和体会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如在学习“大洋和大洲”时,设计以“来自四大洋家族的自白”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四大洋”,说出“自己”的名称、面积、位置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整个教学过程其乐融融,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思维十分活跃,既深刻理解了知识,也表现出较强的表现力,大幅度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1.主动与学生沟通,以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心理特征也存有差异,所以,需要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予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交朋友的方式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业基础。有些教师会在授课时带入个人主观情绪和思想,常常会以自己看不惯的现象对学生实施教育。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心理都十分单纯和简单,教师只要运用较好的心态与学生交往,会十分容易地除掉学生的戒备心理,师生关系自然而然会变得融洽。
2.发扬民主精神。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安全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从内心对教师产生信任,因而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如果满足上述要求,学生自然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活跃在教学中,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总而言之,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促使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堂课。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重视课后辅导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正是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到大自然中去,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通过在实践中感受到人和事与生态环境,从而了解社会。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防治”时,可以随处可见的口香糖痕迹现象为例,让学生走出校门做关于口香糖污染环境的调查,调查人们口中口香糖残胶的去向,从而发现大量口香糖残胶一旦吐到地上,就很难被环境消化,要树立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和减少废物的意识,上述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面对不同的人群,该如何应付社会中的种种难题,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渗透如何调整情绪起伏和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后辅导,地理教学中,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最为突出的难点就是地图知识,在实施课后辅导时,教师可以布置关于地图作业,从其实用性出发。有了实用性作为作业铺垫和要求,学生会对这样一个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充满挑战兴趣,转变学习思想,不再把学习地理当成心理负担,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步入高中阶段的高一新生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初高中的物理教材知识结构、难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进入高一由于跨度较大,就遇到学习上的不适应期,严重的会导致其失去物理学习兴趣,出现学习物理成绩滑坡的现象,甚至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应努力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在开学初始适当适时的对初中的知识进行穿插复习和做必要的补充为后绪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刚刚步入高中,运动学里的几个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都具有矢量性,为了促进学生对方向性的理解,播放泰州的交通夜景,学生从熟悉的城市出发,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快慢,同时具有方向性,从实际情境出发联系原有概念:速度———矢量,有大小、方向.让学生从观察视频自主总结出不同的物体(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方向各异,即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可以不同,而且还发现了不同的物体(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大小还在变化.
2掌握好教材的度
纵观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要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物理解题能力的要求,就应该掌握好使用教材的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正如大家所知高一的物理教材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涉及到整个高中的知识,是学好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又是高考的重点,为此有相当一部分高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至少没有考虑到所有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所教知识内容都远远大于教材本身所要求内容,超出了高一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例如,将传送带问题、复杂的弹簧问题、微元法问题都放到了高一物理课堂学习之中,这样让学生在高一就觉得物理很难.势必造成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减弱,有些学生在分科时不敢选择物理学科,针对当前我省物理高考算等级的实际和高一学生的学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应该紧扣大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尽量深入浅出.
3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灵活变通,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怎样转变都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演示法和实验法是最有效最直观也是能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必修1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节内容,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铅球和篮球快慢不同?”
问题2:“如果把铅球和篮球绑在一起下落呢?会出现什么现象?”
问题3:“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铅球和篮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时间会怎样呢?”借助于这些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是不是物体的重力不一样导致了自由下落时间的差异,排除了重力的影响因素后,将实际问题理想化,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会是什么情况,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猜想,继而生成验证自己猜想的欲望,在此时进行实验演示,得到学生所期待的实验现象,深化理解的同时推动物理教学向高效的方向发展.
4鼓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调节课堂气氛,检查和加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法。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果蔬采后生理学》这门课程除了强调理论性之外,特别注重运用性,需要许多互动环节来帮助教学。提问可以是多种形式,直接提出或是反问的方式提出。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法互动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课认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和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和教学相长。
2运用讨论法启发
讨论式启发是教师给定一个讨论主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应在讨论中反思、学习。例如:果蔬(像西红柿、哈密瓜等)采摘以后还有生命吗?是否还存在生理活动?如果存在会有哪些生理活动呢?在讨论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寻求答案。上课后,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学生准备上台讲解,讲完后同组成员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阐述如何正确理解采后果蔬的生理活动?这样,通过学生自学、多次讨论和教师的综合意见。在具体的课堂中,把搜集到的信息,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对所讨论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由传统的“教师课堂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学生课堂讲,老师提问”的方式,这样可以促进互动性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呈现。至于探索式教学[2],具体来讲,是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设置,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优先设计出一些生物科学研究任务,充分利用一些具体的实验工具参与这些研究任务,根据目标要求,提出一些推论或者猜想,进行试验操作,并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在未来高中生物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应该是主流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对生物科学的重视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倾斜,因此,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采用探究式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创新能力,敢问敢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科研素养。
3多媒体技术参与具体教学,促进教学内容趣味化和丰富化以及促进科研教学环节的有效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的一些较为成熟的科学技术,已经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有了很好的运用,例如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是未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一种趋势。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具体的生物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一些晦涩难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生物课程教学内容更具生动化和形象化,通过影像资料对一成不变的高中生物教案进行革新[3],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兴趣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接收,增强学生的课堂认同感。但是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高中生物教学教师的作用,因此,在辅助教学的程度上,应该合理把握,避免本末倒置情况的发生。高中生物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革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参差不齐,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和辅助的具体落实,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等力量的积极参与。另外,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大部分参与教学或者完全参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生物实验环节的有效进行,通过实验模拟,实验操作步骤的一些观摩,可以带给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较为直观的印象,促进后续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4结语
1.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插图就体现了贴近生活这个特点。这些插图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提供了与课本内容相符的情境,使学生视角与生活和历史直接接触,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的感受,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利用课本插图这个角度方面创造生活化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中,就有“古代希腊地图”“古希腊的陶罐”“阿波罗神庙”“古希腊公民赛跑”等插图。这些图像很好地反映了古希腊地理、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密切结合了课本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插图并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些图像,你对古希腊有什么样的印象?”等,通过联系课文的内容,发掘图中隐藏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真正学会学习。新课程的课本里提供了许多供学生思考的题目,它们与课本的联系较密切,又有一定的难度,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该问题不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学生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做出回答,同时该问题又隐含着与古希腊公民素质进行对比的内涵,学生可以在思考之中自然巧妙地学到知识,而不会觉得刻意。
二、设计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行动中的美学”,主张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辅助课堂学习,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是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来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四中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有一部分讲的是“”的历史。课前,我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并把收集的事迹记录下来;课上,安排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成果及心得。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生动丰富,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切地体悟历史。
2.利用课本的知识来解决身边问题,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古语说“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必须“经世致用”。不管如何都强调了学习必须能够为现实服务。历史虽然是文科,不像理科那样能将所学的知识方便快捷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但这并不代表历史课所学到的知识都不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例如,在上完必修三专题一的《百家争鸣》后,我们便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儒、道、法、墨家等思想观点,对某些生活或社会现象进行点评。如某个学生经常在晚自习时讲话,影响他人;或者就“以德治国”好还是“以法治国”好进行辩论等。学生个个积极发言,见解也一个比一个新颖。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进一步得到了培养,逐渐形成自我的个性。
三、利用生活化的学习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直接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科技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许多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极力强调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非常好的手段。它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通过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也非常符合陶行知所主张的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课题“身边的历史”“本地古迹与名人”“本地的传说与历史”等,吸引学生探究讨论。
2.以网络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络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教学当然也不该遗漏它。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动手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的运用则提供了一个十分合适的机会。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寻找信息的广阔平台,在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网络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工具,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操作。不论是对于学习对象———知识,还是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网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学生管理工作较单一,缺乏创新。在学生教学培养中,习惯按既定模式来管理和引导学生,导致在学生培养体系上较单一,学生常习惯性地被动接受。而教师在管理中也缺乏创新,在引导和授课上存在不足,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在独立学院的传统管理模式下,做学生工作如“保姆”一般,过于担心学生会犯错。在创新性和单一性之间选择了后者,未能及时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与新的教育形势脱轨。
(2)偏重共性发展,轻视个性培养。在独立学院中,学生工作过多依赖于制度和纪律,此结果必然导致偏向重视整体,而轻个体的培养。例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管理的过严,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引导较制度和单一化。大多数学生是以理论知识接受为主,而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长远来看,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将大受影响,其结果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突发事件面前缺乏及时的应对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缺乏创新和灵活处理的能力。
(3)学生构成有特点,心理较难把握。独立学院与一般高校相比,学生生源比较有特点,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遇到小问题便激化升级矛盾,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较大的难题。在学生心理方面,虽然录取线在本科层次,但分数相对较低且学费昂贵,学生会存在心理落差。在学业上,学生大多不愿主动与老师交流,生活和课外指导也很少与辅导员沟通,使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难以准确的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
(4)学工队伍建设需加强,工作成效待提升。独立学院对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程度不够,进而导致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素质结构、年龄、性别比例和学历职称层次存在不匹配状况。学生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效率受到制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院进步。
2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特征
2.1独立学院学生优势部分
(1)工程造价专业属于工科,选读本专业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突出,知识汲取吸收快。虽然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总体比一般本科学生稍低一些,但依然有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后,自己在学业上不甘落后,学习目标明确、勤奋努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随着建筑行业形势的严峻现象,他们会敏锐的对专业前景、未来就业等因素有些担忧,开始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就业趋向。
(2)个性特征明显、综合素质较高。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较好,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动手能力突出、创造力强等特点。在学院各项活动的开展上,他们积极投入,能涌现出大批具有才艺和技能的同学,为学院内课余文化的丰富做出很大贡献。
(3)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和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在校内各项活动开展中,他们会借用企业力量来支持活动,由企业出资赞助,学生负责企业产品的宣传策划,既解决开展活动的经费问题,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2.2独立学院学生劣势部分
(1)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较优越,学生在自律方面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很难在大学将自主管理落实到行动上,学生的不良习惯也就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上课缺席、迟到现象普遍,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漫画、抽烟和饮酒现象严重,在学院里形成不良的风气,对学院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2)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自我重视不足。在入学后,独立学院的办学环境与理想中的大学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同时,在生活适应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也存在一定障碍。加之昂贵的学费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且不能及时疏导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
(3)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理想和职业规划,自身责任意识亟待提高,拼搏努力的精神和意志不足。同时,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没有将职业规划与所学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结合起来,自然学习起来,动力变减弱很多。
3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探讨
(1)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和谐校园,创造优雅的学习环境。校园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除了提升自身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外,还将学生的行为素质作为办学的重要考虑因素。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特点,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充分学习和领悟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正确的价值观能激发人的潜能,同时让学生少走弯路,可以健康成长。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感恩他人的观念,同时需要改正不良习惯,纠正对金钱和名利的过分追求,学会脚踏实地,健康成长。
(3)加强学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学工队伍的素养高低,将决定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独立学院要针对自身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一支专业过硬的学工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4结语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已经开始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在该基础上传输运动生理学知识,有效改善了学生对运动的认知,为学生运动生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运动生理学实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其具体表现在。
(1)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求。传统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内容,教学体系设置时主要将教学核心放在理论基础上,没有对实践进行完善,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验能力,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严重限制。
(2)无法满足学生知识需求。传统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性教学,没有结合课外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这导致运动生理学实验理论单一、空洞,缺乏系统化、层次化知识体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运动生理知识面,导致学生运动生理实验知识局限于呆滞的框架中。
(3)无法满足学生能力需求。传统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教学设备,教学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处于观看阶段,教学较为被动,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效果大打折扣。为了适应素质教育需求,体育院系要对自身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将核心由知识教学转变到能力教学上,突出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在上述教学体系下,围绕能力培养教学开展运动生理学实验已经刻不容缓。基于能力教学的运动生理学实验体系可以围绕能力设置各项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对实验体系进行提升。在该教学下,学生可以在学习运动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验能力,双管齐下,达到教学效益的全面改善。基于能力教学的运动生理学实验体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实现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构建,从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开拓了学生实验视野。除此之外,基于能力教学的运动生理学实验体系还可以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验证实验、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提升学生实验能力水平,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全方位认知运动的本质,从本质上提升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培养效益。
二、基于能力教学的运动
生理学实验体系构建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过程中要对能力培养进行强调,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围绕能力培养设计实验内容,改善教学策略,从内容和策略两方面出发,为运动生理学实验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能力体系。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要依照能力教学需求对能力教学内容进行强调,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到提升运动生理学实验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能力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对能力教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结合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要求对能力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置,确保能力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到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能力教学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2)设计能力环节,优化实验内容。基于能力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性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对实践技能进行强调,结合学生实际运动需求和当前运动发展趋势对运动技能进行合理选取。要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实验器械的基础上融入运动生理学技能,如在《常用手术器械》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静脉穿刺器械进行讲解,让学生模仿静脉穿刺操作运用该器械,确保学生加深对器械的印象。基于能力教学的验证理论性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对理论进行强调,结合理论内容合理设置实验过程,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全方位认知运动生理学知识,提升学生运动生理学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在《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验证性实验设计过程中就鼓励学生依照实验操作步骤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自由结组完成实验,对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进行实验、分析和总结。在该验证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本质提升。基于能力教学的综合性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实验知识进行合理把握,在实验教学基础上对综合性实验内容进行完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挖掘实验本质。笔者在《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量》设计过程中就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观察心电图、心率和动脉血压的变化状况,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前后上述三项内容的变化状况并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引导—验证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基于能力教学的设计性实验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各项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教师指导和对学生实验进行规范。教师要依照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需求对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对其实验设计进行完善,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根基。
(3)更新仪器设备,优化教学环境。基于能力教学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实验设备进行完善,结合实验需求对各项实验设备进行合理引入,及时更新、更换陈旧设备,确保学生实验设备能够与时代接轨;要对实验室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在网络设备基础上构建智能控制系统,由教师对各项实验进行监控和远程指导;要引入新型实验教学资源,结合多媒体设备和自主学习终端向学生开放上述资源,供学生日常学习和研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良好氛围;要对教师资源进行完善,引入创新型、技术型教学人才,通过上述人才对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完善,突出能力培养内容,从本质上改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效果。
三、总结
学生既是思想工作的对象,同时又是思想工作的主体,人人都是教育者,个个又都在教育中。以上四个特点,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最本质、最根本的特点,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长处所在。正是因为它有这些本质特点,所以才有它存在发展的价值。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作用不仅由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而且还要由它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体现。首先,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对于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领悟、实践和锻炼,这就需要经常性思想工作不断纠正在构建道德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保证构建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对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刻苦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保持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保证。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打牢思想基础,日常管理工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创造条件。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离开了经常性思想工作就会简单生硬,经常性思想工作离开了日常管理工作就会软弱无力。实践证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越紧密,工作就越主动,日常管理就会出成效,安全稳定工作就越有保证。
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功能
1.政治上的导向功能。
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发挥着教育人、培养人、朔造人的导向,这既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鲜明的政治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党的重大政策出台,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变动,学生的思想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波动。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经常性思想工作就要主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防止学生的政治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2.系统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功能。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功能,把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化、系统化,从打好思想基础入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理论知识、思想材料和认识方法。政治理论教育是解决学生带普遍性、倾向性思想认识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具体的,仅仅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不可能有效解决所有学生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用小型、分散、个别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学生,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可以巩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效果,又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3.精神上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彻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关怀,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从而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奖惩、贫困资助等结合渗透的过程中,在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实现的。
4.内部关系上的调节功能。
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男女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校、班级、同学之间内部正常的关系,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事故和案件。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大量的要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进而达到调节内部关系的作用。5.思想上的转化功能。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极为重要的功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思想性,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转化学生思想的基础。因此,它的一切活动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围绕着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影响经常性思想工作发挥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无用论”。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仅要靠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系统理论灌输,而且要靠经常性思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和巩固。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一人一事的、具体实际的工作,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分忧解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经常性思想工作大量的是解决个别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但这决不是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事情。学生思想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利益得失、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果引导不好,处理不当,性质也会发生转化,造成严重后果。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恶性案件,往往都是由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想不通而造成的。所以说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有用,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2.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包揽论”。
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因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不可能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就可以治愈百病。一个人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方面的原因,还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若要求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客观的。“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的基本功,同时还要争取经常性思想工作以外的多种条件的配合,如关心学生的疾苦,力所能及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严格纪律约束的配合等等,都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3.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的“急于求成论”。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乐理知识较为繁复,需要背的东西很多。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就是照本宣科,没有把这些复杂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整堂课完成以后,学生什么实际知识也没有学到,教师却深心疲惫,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时候能利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授课,在加以适当的想象,学生学习起声乐知识来就更加容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二、基于想象力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上文介绍了想象力在声乐教学的作用,将想象力因素加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自身价值。
(一)在声乐发声上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在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联系。通过想象,可以令原本抽象的相关概念变得具体化,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声乐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弱音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在腔内有一个小球在有节奏的运动。再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放声训练的时候,先让学生将嘴张大,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掌握不好口型的话,就可以想一下,你们在打哈欠的时候,是怎样的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们瞬间领悟到了该技巧要点。再如,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咬字训练的时候,告诉学生:咬字清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让歌词在口腔中竖立起来,你就达到目的了。这样一来,学生们也顺利将咬字技巧加以掌握了[3]。学生的声音也更富立体感,上述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演出前放松紧张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出当中。经实践证明,将想象力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只有将各种发声要点进行全面掌握,才能演唱出动听的歌曲。这种教学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以外,还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根本上将声乐教学质量加以提高。
(二)在声乐作品感情上的综合运用
学习声乐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声乐知识技巧的学习,在具体音乐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利用动听的歌喉去打动观众。学生在对一部优秀作品进行理解与感悟的时候,想象力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起音乐作品的相关意义来就更加容易。观众也能被演唱者的激情所感染。学生在学习一部优秀作品之前,要对该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动机,以及感情基础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对乐曲进行二次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在进行再度创作的时候,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进行创作。例如,学生在演唱轻柔、富有诗意的歌曲的时候,可以和自然风景,月色,平静的海面作为联想对象进行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想象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以及是否符合当前场景。例如学生在演唱《又见炊烟》的时候,可以联想到诗情画意的情境,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的时候,可以联想平静的海面等。学生在演唱慷慨激昂歌曲的时候,可以联想一团热火,奔腾的河流等。通过这样方式演唱出来的歌曲就会显得富有激情,让人欲罢不能。例如,学生在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黄河那种慷慨激昂,川流不息的景象,通过演唱,听众们也会被歌者富有磁性的声音所感染。为了能够让想象力在声乐表演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们要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另外,学生们还要对大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在真正意义上将发散性思维加以培养。
三、结束语
(一)学生数量骤增,硬件设施增长速度明显与其不匹配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渐转型,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得到满足。在这种愿望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连年出台扩招政策,成千上万的高中毕业生走进大学校园。但是,这种变化的存在和产生却没有建立在配套措施和政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如学生的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室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最终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众所周知,学生管理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而且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长,高校将主要精力都用在场所的扩大和设施设备的增加上了,真正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小,限制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将学生置于被管理者地位,对学生采取的是高人一等的行政说教,完全是依靠硬性文件规范约束学生。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容易形成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是却不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最终根本是以学生为中心,各种制度的创设应当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便于学生成长的宗旨,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措施。但是当前的管理理念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在管理者的思想中,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是将学生管好,而不是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促其健康成长。
(三)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孕育健全的人格,使其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造成当前的状况,一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二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三是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新闻办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的心理指导教师数量虽然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与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却严重失调。在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心理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这种学生数量变化大、教师数量变化小的趋势和特点使得本就不被重视的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更加严峻。
(四)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基本为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以辅导员的身份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高校没有关于学生管理的专业,实际工作中也没有该领域的相关人才。而且在学生管理队伍中存在素质不高、数量不足、职责不清的现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管理者的素质亟待提升。此外,系统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尚没有建立,这对学生管理者来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抓手,只能在工作中凭感觉做事,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系统的管理体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是必要的保障,按章做事、循规管理才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减少随意性,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支持力度较小的弊端,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来说极为不利。
二、新形势下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性矛盾,同时这些矛盾的解决也是高校实现下一步发展的契机。为此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建立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的教育政策和策略最终要有利于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树立服务意识,高校应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传统观念,建立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大服务力度,通过服务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健全。同时还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高等教育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对一些不良思想的“免疫力”,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力度
加大物质保障力度的现实途径就是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分担一部分高校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后勤社会化是指师生员工的教学生活保障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来运作和发展,使他们按照市场的规律,配置资源,提供服务。高校扩招应当建立在雄厚的后勤保障的基础上,住宿、吃饭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安心工作和学习的最基本保障,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序运作,既可以为高校扩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又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分担一部分压力。
(三)管理应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在各种政策条文和具体执行中得以体现。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在工作中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学校关心和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学生,学生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是最重要的因素。用制度对学生采取硬约束的思想和理念是不全面的,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机制,使管理人性化。强烈的爱心是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工作的最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此外,学生发展至上观应当在学生管理观念中树立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当致力于学生才干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创造条件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四)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压力正在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加剧,而且由于家庭、社会等复杂原因,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科学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工作帮助。为此,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如可举办心理咨询讲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立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健康的学风和校风影响他们的心理成长。同时还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接触外界,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形成乐观、大方的精神面貌。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