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调查问卷中可看出,同学们课外练习的时间非常的少,34%的同学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少于30分钟,23.3%的同学从来不学习;82%的同学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42.3%同学能够认真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教材的缺陷
1/3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影响到了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三:①部分内容不符合岗位的需求,实用性不大;②教材内容偏难,在指定的教学时段内掌握不了;③内容编排单一,活动较少。④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但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岗位需求。其次,教学过程必须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及课后的巩固。最后,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建议
1.教学目标的制定。职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只有30%的学生勉强可以达到进行简单交流的程度,语法水平就更差了。中等等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而变化。所以我觉得教学目标总体应该是弱语法,重听力与口语。应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初始能力、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性。
2.教学方式的合理采用。主要是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学生带耳朵听课的方式,依靠设计学习情境的方式将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职场情境结合起来。在考虑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述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这点也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不同的班级教学任务可能也会有所调整。具体可表现为: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贯彻“少而精”、“用得着”的原则。②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采用人物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做到“在做中学”,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信心。③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辅助设备,如挂图、实物、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并形象记忆,调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2.3重视交流的原则。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2.5简单清晰原则。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4、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5、结论
1.1系统流程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平台系统从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为了实现CSCL思想的要求,系统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课程设计平台的交互性要求,在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后,我们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将整个流程分为任务要求下达、申请阶段、中期检查阶段、终期审核阶段、答疑、评分等业务阶段,各个阶段有先后顺序要求,每个阶段中都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互动,并做相关信息存贮,保存各阶段过程信息,以备评分。
1.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主要有四张基本表即教师表、项目表、学生表和课程表,各数据表的主要属性及表之间的关系见图1所示。
1.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任务要求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老师以及学生开放,老师通过这个功能模块可以添加所属的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这个模块可以查询老师所的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2)项目申请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通过此功能模块提交项目的申请,老师查看后,批准通不通过,学生可以登录平台后查询审核结果。
(3)中期检查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通过此功能模块提交项目的中期检查论文,老师查看后,批准中审是否通过,学生可以登录平台查看中审结果。
(4)终期检查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通过此功能模块提交项目的终期检查论文,老师查看后,批准终审是否通过,学生可以登陆平台查看终审结果。
(5)答疑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提交问题,老师登陆后查看并回复,答疑基数改变。(6)评分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老师进入界面可以看到学生的终期论文并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表现情况打分,学生登录后可以查看自己分数。
3系统开发环境
以Delphi7作为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利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服务器使用MicrosoftWindowsXP操作系统。
2系统实施
本课程设计平台系统主要有: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看、选择任务、提交项目申请、教师审核、学生查询、提交中期资料、教师审核、学生查询、学生发出疑问、查询答疑记录、教师答疑、教师查询项目信息、教师查询答疑记录以及教师评分18大主要功能并且分支于六大子系统。
3结语
当前物流管理实验实训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校重点建设领域,从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检索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已有160篇涉及物流实验教改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课程体系建设;仿真模拟,实验平台设计。对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问题的分析既有类同性,也有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本文结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分析后总结如下:
(1)课程问题。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从数量维度而言,尽管实验实训课程学时有限。实验实训课程通常安排在学期最后三周以及一些任课教师的课程实验,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学时数、实验场地受限等因素,个人缺乏足够的动手机会与时间。学生对于实验仅存在初步感性认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从质量维度而言,实验实训课程最大的问题并非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而是缺乏设计,不同实验之间缺乏逻辑性,与实际企业应用脱节明显。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不清,并不了解为何要做这项实验,当然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参与主体问题。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从教师维度而言,由于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的专业性较强,仪器设备使用较多,因而对于教师的理工类理论实验能力要求较高。此外实验设备由于使用损耗而导致测试性能不佳也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这都要求开设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师团队制定完整的实验教学手册,对于相关设备原理以及现场操作过程中问题有所了解。从学生维度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经管领域的学科,学生中文科生占比较高,化学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而前置课程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并未完全体现。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于学习难度的估计存在过度现象。
(3)考核问题。实验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历来是个难点问题。在实验教学中通常按照出勤率、教师的主观评判给定学生最终考核结果,因此偶有同学因缺勤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通过率还是很高。这种考核体制客观上也使得学生对于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理论考试课程。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践的思路
结合本院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正在开展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改实例,对本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思路进行探讨与分析,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手段、考核方法、信息反馈四项模块,其中又以课程设计为重中之重。
2.1课程设计模块—基于事件逻辑的发展原理
实验实训课程中最大的问题存在于不同实验之间逻辑性不强,割裂明显。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对于开展的几项实验并不明确其目的。因此在本次实验实训课程改革中,重点放在了课程设计模块上,设计原理基于事件逻辑的发展顺序。本团队通过测定某种待运物资运输前后基本理化性质,让学生了解到该物资在运输过程中涉及化工物流安全的相关知识点。本文以某一组实验群为例进行说明,整个实验的步骤、测试内容以及所需实验设备,如图2所示,可以清楚的看到该化工物流全过程实验具备清晰的逻辑性特征。考虑到实验室设在中外运化工物流公司中,基于安全环保健康的因素,因此选择了实验样品为普通某类油品。将该油品先行测定粘度指标后,放置于振动平台,通过水平垂直双轴振动,模拟实际路况。在振动过程中,采用积分平均声级计对该样品在机械振动中噪音进行测定;利用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等设备对于振幅过程中的热辐射进行定量测试;利用手持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仪对于振动过程中局部受热而释放的气体进行定性测定;振动结束后可采用静电仪和氧指数测试仪对实验对象进行验证性实验,同时对于模拟路况振动后的原样进行粘度测定,通过两次的粘度值的比较,了解并分析物流运输过程对于样品的影响因素。图2的实验群具有清晰的逻辑顺序,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目的性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于危化品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有了深刻印象。这一类的实验群设计,不仅仅可应用于常规的实验实训课程,也可以纳入到多门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中,包括物流化工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环境健康安全等课程。
2.2教学手段模块—结合实验与实地的“双实”教学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学科,化工物流管理又是将管理学、工学、理学多学科融合的一个方向。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尤为明显。然而当前不仅仅是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在内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本专业的特性与发展存在差距。本团队在深刻探究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结合本校化工物流这一特色专业,提出了结合实验与实地教学的“双实”方式:即通过学院长期产学研合作单位中国外运化工物流有限公司的现场建设本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完善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现场教学培训机制,更有利于促进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企业现场看到见、摸得着,从而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实际的问题深入思考。在双实的教学方式下,实验实训基地的发展能及时吸纳企业层面的意见与建议,逐步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包括新建的物流振动试验平台以及物联网信息技术中心。此外,双实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特殊品运输安全的科学研究。
2.3考核方法模块—培养教师及学生的团队考核策略
过去的实验实训课程作为考核课程,考核对象是本专业的学生,并且未采用试卷的方式,纳入到学校考试周。本团队尝试将考核对象拓展到课程的主客体,即包括授课主体(教师)以及上课对象(学生)。一方面,教师层面将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汇总,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课程选择若干项实验项目,进行针对性学习;同时教师间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关联性实验群。另一方面,学生层面根据学生文理学科背景、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以组的形式完成设计好的某一项或者几项实验群。这是考虑到本文中设计的实验群中实验项目数量与质量并不低,学生以组的形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也有效提高时效性,避免一位学生一台设备,其他人边上排队的现象发生。
2.4信息反馈模块—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
在实验实训课程的设计与推进过程中,能否及时收集并吸纳企业、学生以及教师的反馈意见是教改重要保障。过去的实验实训课程,对于授课主体(教师)以及授课对象(学生)的考量因素占据主要地位,而企业信息反馈稍显不足,这与实验实训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的存在偏差,这也是学生在此类课程中目的性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之一。在教学手段模块中采用了“双实”的方法,让企业与教师、学生呈现零距离,有利于本团队及时了解企业一线员工对于实验实训课程中开展的项目的意见与建议。此外,教师通过上海市教委产学研项目,深入企业一线,当企业、学生与教师三大主体的意见出现相交,便是实验实训课程需要重点修正的地方。当然,企业更关注的是当前实际碰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即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则关注的是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能够学到哪些知识,即为什么要做的问题,而教师需要兼顾到理论与实际,既要有学科研究的超前性,也要体现出实际应用性,兼顾到学生与企业两者的需求。信息反馈模块正是为我们提供课程设计优化的重要一环。
3结论
课堂理论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线,实践教学只起辅助作用,而课堂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更加增大了学生对机械知识及设计的理解难度。机械设计的目的是要去解决机械工程的实际问题,教学脱离实践环节必然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目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忽视设计对象的加工工艺、安装工艺以及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工艺过程,只是盲目的、机械的照搬资料,更无法对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工艺问题采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2.1增加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首先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题目中应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三部分内容,并能够对机械设计课程所学大部分零部件进行设计训练。在此前提下,应改变原来的只针对减速器的定式设计模式,从学生设计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独立设计能力。在传统课程设计内容基础上,设计题目可从教师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抽取,或者与工矿企业建立联系,去实际中提炼一些综合性、创造性的设计题目,这样一方面替工矿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设计过程具有挑战性,同时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机械类专业往届毕业设计中传动装置设计部分一般雷同度小、综合性强,与工程实际结合度高,整理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先修机械类课程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整体设计的理念,激发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2采用启发式指导,促使学生由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课程设计中包含方案确定、初步计算、草图设计、装配图设计、零件工作图设计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几个阶段。在每个设计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设计小组展开讨论,对设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前人成功设计案例中寻求设计要点并形成独立的设计思路。尤其进行到草图设计和装配图设计阶段时,牵涉到大量的结构问题,由于在《机械设计》课程讲授的重点都是基础理论,很少涉及结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进行到这一设计阶段时普遍感到困难,错误较多。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应悉心引导,最好借助实物模型教学,多进行正误结构的比较。只有通过启发式指导,学生才能很好的把握机械设计的规律和其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目的。
2.3加强计算机CAD/CAM/CAE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代,机械工程设计领域已广泛使用计算机CAD/CAM/CAE技术进行设计,进入数字化设计、分析与制造的新时代。传统设计中采用的是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公式进行静态计算或估算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费时费力,设计结果的可靠性验证滞后。在CAD技术平台上可实现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和机构运动仿真,所见即所得。运用CAE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手工图板式设计方式明显落后于机械行业实际设计方法,因此要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绘图方面的训练,增加学生用CAD软件绘图环节。鼓励学生运用CAD三维造型技术进行仿真设计,由于设计过程处于三维空间,形象逼真,因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图,将学生从大量的手工绘图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可以将精力重点放在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上,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同时模拟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培养学生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成长为合格的机械设计工程师。
2.4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接触机械工程实际,了解同类系列产品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生产过程。学生对设计对象有了感性认识,获得产品的有关工艺知识后,才能建立机械设计与机制工艺之间的联系,课程设计的机械装置才能和实际生产相符。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多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观看相关的工程案例,以此拓展学生设计思路,提高机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3结论
信息的普及化,使人们的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它,它的研究范畴比较广泛,涉及到的信息知识比较多。但是在教学中,研究的范畴小了很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运用计算机,比如计算机的结构、办公软件及涉及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信息等,这都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并且也是比较简单的知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这也是主要教学内容。根据了解,信息技术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设计、研发、应用技术、评估、管理等。在高中教育中,教学的内容仅仅涉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没有涉及比较难的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只需高中生掌握。
二、计算机与信息两者的融合
(一)信息教育融合于计算机教育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发展到成熟阶段,信息教育发展起来。所以,信息教育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教育主要包含课外实践、活动课。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哪个阶段,都要根据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来进行。
(二)计算机可以辅助信息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中,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计算机,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计算机来学习,应用它来学习比较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应用计算机才能完成信息教育,如果缺乏计算机,就不可能完成信息教育。
三、课程技术内技术的取向
(一)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有:学习计算机使用,掌握比较基础的结构,学会打字,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讲让他们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已经不再是重点的学习内容,因为这些基础的操作技能他们基本已经学会。计算机已经被广泛使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现在的教育方式来看,不能只用计算机来教学。
(二)课程方法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涉及到的范围越来广泛。相比之下,在信息教育中,应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前的教育方式是:学生坐在机房内,老师来演示,学生跟着学,教学只联系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没有涉及网络知识,学习的范围比较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以前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新知识的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所以,信息教育的形式是全程网络、互联互通,而不仅仅设定在网络教室或者校园网;信息教育主要是由各种信息资源集合而成的,不仅仅是课件。
(三)课程环境
据了解,课程教育其实也就是用计算机来完成教学任务,比较主要的是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第一,要保证师资力量,选用比较专业的老师讲授信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本身具备的信息量比较大,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比较高。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一些信息知识不断更新。对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让老师对相关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才能给学生传授更加丰富的信息知识,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帮助老师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第二,教学设备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为信息教学比较特殊,所以教学设备要比较齐全,先进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给老师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所。
四、结束语
(一)工作过程导向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与导游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将传统的《导游业务》的课程内容根据导游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实际,在职业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方法观的指导下,形成了基于岗位需求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以任务为引领,过程为核心,学生活动为主体”来实施的教学思路。课程设计通过需求分析、行业调研、专家论证、教学体系设计等环节,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导游业务》课程设计。首先,分析课程所属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此确定此项工作过程所面临的工作内容,然后对工作内容进行分解,转化为工作相对应的工作项目,然后给工作项目赋予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追踪,确定该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对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整合,制定出相关的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其次,根据工作岗位和行业的需求设计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考核评价等方面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体系。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五个一体化”来助推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即: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和导游工作任务一体化;学校实践和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学校企业合作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本课程是学生获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了理论教学内容及模拟导游实训的内容的设计与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相结合,(见图1)。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实施路径
(一)构建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计从行业和企业需求出发,以职业活动的岗位能力为主线,在行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
(二)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的实施
《导游业务》是一门要求实践性极高的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我们尤其注重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交叉,将传统的学科体系变为行动体系,设计了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三)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设计
根据课程开发小组所确定的四个典型的工作项目,首先对每个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将任务按工作过程展开,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围绕任务进行训练,创设仿真模拟情境,以任务引领教学,按照“项目任务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完成学生能力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导游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切实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四)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学习评价体系设计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五结合”学习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而且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符,真正实现教学与行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成为企业“拿来即可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计改革成效分析
(一)学生观念转变,积极性增强
通过对导游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导游真实工作场景为平台,以导游工作任务来引领,用学生活动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了学生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从实行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以重庆文理学院旅游专业为例,学生参加重庆市组织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过关率逐年增加。2014届毕业生参考达到60名同学,其中有30人获得导游证,过关率56%;2015届毕业生80名,有62人获得导游证,过关率78%。目前在校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中已经有不少人已获得了导游资格证书。同时,他们利用假期进行实践锻炼,主要在旅行社和景区从事导游业务相关的兼职工作。
(三)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出现的新的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独立院校。独立院校[1]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实践方式。然而,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特点:(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的热情度不高。(2)思想比较活跃,但是自我约束力比较差。(3)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缺少明确的个人目标。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教学工作需要因材施教。而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只是纯理论的教学和基础实验课,还不能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因此针相关的专业课开设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为期一周的实践将专业课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锻炼,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思路
数媒专业中,例如动画设计和游戏设计类的课程,仅依靠平时的教学和实验课程不足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开设课程设计可以系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培养应用型的人才[2][3][4]。课程设计[5]的教学思路应该按照以下思想进行:(1)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巩固专业知识。(2)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建立“基础->综合->创新”的体系。
3针对学科背景,改革课程设计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学生普遍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差、自我控制意识差。因此通过实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针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和重点,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1推行导师指导制度
针对每学期的专业课程,相关专业的老师出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题,被选题目的出题老师为这一组学生的指导老师。题目选定后,不能置之不理,要经常过问,发现学生走进了死胡同就要迅速加以指导调整。一般来说,题目会提前2个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资料的查阅,并对方案进行设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知识,在基础的功能上添加新的功能,不断的产生具有更多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教师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QQ和学生多交流,或者是建立讨论群,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当然,前期设计出的方案是否可行,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验证。将方案和老师共同讨论,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程设计期间,教师要做好把关,做好课设时间的安排,督促学生的进度,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题目难易层次清晰
应该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6][7]实际出发,有区别地对待。因此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出课程设计的题目时,要注意题区分出题目的难易程度。可以将题目设计不同的层次,基础设计部分、扩展设计部分和创新设计部分。对于基础设计和扩展设计,教师可以提出相应要完成的功能,而创新设计部分可由学生自行发挥。这样既保证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能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也让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3.3实现专业综合实践
在大一大二完成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专业理论课知识,并且通过每学期的课程设计也拥有了较好的动手时间能力,可以完成专业的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的题目就比较复杂,可以将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设计成综合实践题目[8],或者是同相关的公司共同完成综合实践的培训。这样大型的题目更加锻炼一个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化的设计,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前同社会接轨。
4.实践的效果
1.我国缺乏与现有公益事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
目前,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公益专业尚未被纳入到相应的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现有的公益人才培养,主要以民间自发的为主,包括针对高端人才“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针对特定人群的小鹰计划、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等。但上述模式明显不能满足公益人才奇缺的现状。
2.我国缺乏募捐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师资力量。
由于我国没有公益专业学科体系,自然也就没有太多人从事公益领域的研究了。在这个大背景下,从事募捐专业研究和教学的人才也就更少了。据笔者观察,我国现有的募捐专业研究人员不超过10人,师资力量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领域。
3.我国尚没有成型的募捐课程体系。
在没有专门的学科和人才的背景下,成熟的募捐课程体系自然也是无从谈起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本完整的介绍募捐专业的教材出版发行,而关于募捐领域各个细分专业的,包括募捐心理学、募捐行为学、募捐营销学、公益品牌学等学科教材书籍则更是一本都没有。此外,就我国现有的人才培训计划而言,其过度注重理论层面的讲授,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的实践课程体系,也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供学生练习。
二、募捐课程设计与培养机制变革
针对我国募捐人才缺乏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将公益专业纳入到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之中,并在其之下开设募捐学这一分支学科。
教育部需要调整我国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将公益专业这一学科纳入到管理学这一学科体系之下,成为其二级学科。同时,还应允许在公益专业这一学科体系下开设募捐学这一方向。
2.设计我国募捐课程体系。
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外国的相关经验。外国的募捐专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募捐者应对社会、人性、人们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因此应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二是公益营销学,包括营销学、品牌学、传播学、心理学、行为学、谈判技巧等。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筹款领域来说,还涉及到艺术设计、多媒体制作、销售技巧等学科内容。三是公益专业领域的知识。
3.建立健全募捐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机制。
募捐人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设计筹款方案;筛选潜在捐赠人;开展公益项目传播;设计和组织筹款活动;与实际捐赠人洽谈;维护客户关系;研究和分析筹款工作情况;搜集和维护捐赠客户数据库;开展公益组织品牌管理;等等。对于这些技能,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学校与公益组织联合设置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开展专业教师和实践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机制。
4.加强募捐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提升募捐专业研究水平。
要想建立募捐课程体系,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机制,就必须要有专业的募捐教师人才。目前,我国尚不存在此类人才队伍。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这一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社会遴选的方式,发掘第一批队伍。同时,我国还应加强对募捐专业研究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现有的学术研究课题方面,应对这一领域做出相应倾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