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庄范文

生态农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庄

第1篇:生态农庄范文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现场踏勘:在进行生态农庄规划设计前,应对该项目所在的地块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仔细而全面的现场踏勘。详细了解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地形状况、气候变化、水文状况、现状建筑位置及现状植物生长情况等资料。深入沟通:在进行生态农庄规划前,应与甲方深入而细致的沟通,详细了解甲方的意图,并将规划师的规划理念向甲方深入阐述。良好的沟通,将为之后的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划设计阶段。踏勘资料分析:规划设计时,首先应对规划设计前期阶段中现场踏勘所取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规划设计定位:根据农庄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定位,如某生态农庄规划设计项目的项目定位为:生态休闲体验型农庄。其功能定位为:该生态农庄具有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生态休闲体验功能。建设目标确立:在进行规划设计定位后,要围绕其定位进一步明确生态农庄的建设目标,如某生态农庄规划设计项目的建设目标为:选用优良的果树、蔬菜、农作物品种,采用有机栽培技术,建成具有示范性的集生态、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绿色生态观光体验农庄。明确设计理念:在明确了生态农庄的建设目标后,要进一步明确规划设计理念,按照规划设计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如某生态农庄规划设计项目的规划设计理念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打造风格独特、景色优美的休闲体验型生态农庄,实现生态、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分区规划设计:根据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对项目现场状况的: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游客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功能分区,划分出不同的空问,使这些空间和区域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生态农庄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庄;休闲度假;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5802

1 田水湾项目概况

田水湾生态农庄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近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此次改造设计方案是针对场地现状,进行景观的提档升级,更好的服务省内外游客。因此,2017年3月26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团队对田水湾生态农庄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踏查。经过现场考察分析,设计团队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田水湾生态农庄场地功能规划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比如:别墅区、湖心岛、采摘区、烧烤区等景点都给人印象深刻。

(2)田水湾生态农庄场地功能虽然齐全,但是园林景观做的不够细致,观赏性不强,尤其是花田景区和整个园区的园林植物绿化,都显得太过粗糙和单一。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建议重点改造花田景区和整个园区园林植物绿化。

2 花田景区改造设计方案

2.1 场地现状分析

地形整体平坦,视野开阔,花卉种植品种略少,色彩单一。园路为水泥路面,园林小品设施简单,管理较为粗放,主题功能不明确,导致该区域景观效果不佳,游客量稀少。

2.2 花田景区改造

田水湾生态农庄花田景区改造方案以“甜蜜浪漫・邂逅爱情”为主题,打破传统仪式,花海中搭建浪漫、富有参与性的婚礼场地[1]。该区设计将花卉结合婚庆、摄影、科普养生、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增加场所吸引力。增设室外婚礼、花田摄影、花艺学习、玫瑰香包制作体验活动[2]。种植设计采用现代自然式的风格,设置花簇锦攒的紫藤花架、姹紫嫣红的鲜花田园主题花卉景观,营造轻松闲适的氛围。植物选择以各类型观花植物为主,着重挑选花期长、味道清香的植物,色调以紫、粉和黄色为主,兼具其他常见花色。此外,大量使用的品种以低维护、高抗性为主,如:波斯菊、郁金香、薰衣草、月季、百合等。

3 园林植物绿化改造

3.1 植物现状分析

植物品种偏少,缺少植物组团,植物搭配没有层次且凌乱,场地边缘,道路边缘等游人视线的落脚点植物群落稀少。各个景区的植物主题功能不明确,没有特色的季相变化,导致园区园林景观档次不佳。

3.2 植物绿化改造

田水湾生态农庄植物绿化改造方案以“多彩四季・花果田园”为主题,打造春季落英缤纷、夏季浓荫匝地、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雪香云蔚的植物群落景观[3]。植物组团要常绿落叶搭配、高低错落、有季相变化、有一定的植物体量、至少做到高中低三层绿化。种植设计以各类型观花观叶植物为主,着重挑选花期长、味道清香、色调鲜艳的植物品种,大量使用本地表现良好的植物品种以低维护、高抗性为主。

3.3 园区植物配置特色

3.3.1 春景落英缤纷、繁花似锦

园区入口和别墅区是游客入园的第一印象,植物配置应该以展现春景为主,春季开花植物最多,落英缤纷、繁花似锦的第一印象,一定会让游人印象深刻。春景选用的植物品种有:垂柳、水杉、白玉兰、紫玉兰、紫叶李、日本早樱、紫藤、凌霄、日本晚樱、垂丝海棠、碧桃、木本绣球、牡丹、芍药、杏花、梨花、云南黄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金叶女贞、瓜叶菊、三色堇、二月兰、红花酢浆草、鸢尾等[4]。

3.3.2 夏景浓荫匝地、荷风习习

湖心岛、烧烤区、和其他水景区域是夏季游客最爱停留戏水的区域,植物配置应该以夏季提供阴凉、赏荷、戏水主。选用的植物品种有:国槐、法桐、合g、刚竹、毛白杨、加拿大杨、旱柳、白蜡树、泡桐、榆树、梧桐、樟树、夏鹃、紫薇、月季、栀子、荷花、睡莲、千屈菜、梭鱼草、芦苇、金银花、花石榴、石竹、宿根福禄考、波斯菊(图1)。

3.3.3 秋景霜叶尽染、花果飘香

采摘区、瓜果区、儿童活动区植物配置应该以秋季色叶和瓜果为特色。选用的植物品种有:栾树、无患子、枫杨、银杏、木槿、木芙蓉、桂花、三角枫、五角枫、红枫、鸡爪槭、重阳木、黄栌、乌桕、柿子树、青铜、桑树、榉树、火炬树、一串红、半支莲(太阳花)、凤仙花、百日草、向日葵、鸡冠花、千日红、翠菊、波斯菊[4](图2)。

3.3.4 冬景雪香云蔚、苍松挺拔

餐饮区、拓展中心、小吃街景区是冬季吸引游客和游客停留的地方,植物配置应该使冬季时也有景可赏,不能有萧条之感,从而打造冬季特色植物景观。选用的植物品种有:腊梅、梅花、黑松、白皮松、雪松、杜鹃、茶花、茶梅、金森女贞、龙柏。

4 结语

田水湾生态农庄改造设计立足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挥乡野旅游、采摘种植等资源优势,挖掘当地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内涵,以休闲观光、亲子农业为开发重点,打造集主题婚庆、农业旅游、科普研学、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水上休闲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王小雨,李婷婷,王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7).

[2]申丹萍.休闲农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郑州丰乐葵园农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

第3篇:生态农庄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7-02

1 当前国土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多部门负责为国土绿化建设带来弊端

国土绿化涉及林业、国土、交通、水利、农业、建设等多个部门。当前,永顺县的国土绿化按照地域和分管权属范围,实行的是“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投资”,部门之间很少协调沟通。正是这样的原因,致使国土绿化建设在设计规划、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制约了国土绿化进程。

1.2 建设内容上未全覆盖,致使一些区域国土绿化滞后

在建设内容上,当地政府部门一直把山上的国土绿化与森林资源培育作为重心,而忽视了山下的造林绿化。交通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还不成形,仅仅在高速、省国道两旁进行了绿化。去年我县基本完成了辖区内的“山体”造林和矿区造林绿化,但仍留有死角。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造林绿化相对落后,国土造林绿化还未形成系统。林木的采伐管理、激励机制不够灵活,减缓了造林绿化的进展。

1.3 财政资金投入不够,山下造林绿化资金缺口大

国土造林绿化是项综合庞大的工程,资金需求庞大。由于我县本属贫困县,许多项目工程的绿化都靠上级部门支持,而有的地方的绿化却没有上级部门相关的资金投入,需要县拿出资金去做,更加之以前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山上造林绿化的扶持工作,未涉及山下平原区域,山下造林绿化资金缺口较大。

2 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建设的原则

2.1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国土绿化建设上应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在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和适地适树的前提下,规划营造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景观效果好的树种,突出地方绿化特色,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2.2 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认真编制县国土造林绿化规划书,坚持统筹规划,按计划步骤实施,结合造林绿化任务要求,将需要进行造林绿化的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科学制定编制方案,落实完成造林绿化任务。规划书要全面详尽,做到绿化建设全覆盖,需涉及到各个部门,建设内容上要覆盖山上和山下。

2.3 坚持实事求是、适地适树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在国土绿化建设上应根据工程建设规模、种苗供应能力以及劳动力资源状况,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树种,合理安排年度造林绿化计划,稳步推进全县造林绿化进程。

2.4 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作为国土绿化建设主要力量应对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负总责。按照各部门合理分工、协调合作的原则,政府科学地制订国土绿化规划,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1]。坚持巩固山上绿化,突出村庄“五边”造林的原则在确保山上林地及时绿化,林分结构优化调整和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重点加强村庄内的路、沟渠、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公路等交通沿线、乡村绿化和城镇绿化,提升国土绿化水平。

2.5 保护为先,造、改结合的原则

在绿化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环村林带等原有绿化成果,村旁、寨旁等林木将融入到绿化整体规划中,坚持改造与新建结合,不搞毁绿造绿,充分利用原有绿地。

3 加强生态农庄造林绿化的建议

3.1 完善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内容

村庄绿化以提高绿化率为主要目标,重点规划路边、村边、房边造林绿化。把营造乔木为主要树种,乔、花有机结合,优先选择生长快、树型美观的珍贵用材树种和适应当地生长,观赏价值高的景观树种或者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经济树种。对古树名木,古树群的保护,可以设置砌石、树牌、护栏等,配置花、草、灌,变成森林文化特色景观。在县级所有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庄的可视范围内,对适宜造林地和坡度大的坡耕地造林绿化,对低产林、残次林采取零星补植等方式改造,对幼林采取割灌等方式抚育,提高绿化水平和森林质量。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参加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保护天然湿地,防止森林火灾,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耕滥占林地等生态安全事故发生。

在村内建设供居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可以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充分利用原有空坪隙地,水塘周边、林中空地等建设村寨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休憩需要。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改建山地游园,修建步道、凳椅等设施,补植乔木、花灌木。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小游园。修建步道、凳椅等设施。步道两侧、河堤、塘坝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坝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坝边栽植水生植物。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坪隙地修建小游园,配备凳椅、棋桌等设施。丛植、孤植5~7株常绿或落叶乔木,配植花灌木。可选常绿藤本植物进行棚架式绿化,营造休闲氛围,提高生活情趣[2]。

对县区域内的重要交通道路进行绿化,包括公路与铁路,结合各条道路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绿化方式。小乔木、灌木型适合空间窄小的道路两侧。在土地条件较差的区域要选择乔木型模式,要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固土力强且寿命较长的观赏树种或者珍贵用材。灌木型栽植绿化分为绿篱型、球状型,适合村庄内空间窄小的道路两侧。绿化不仅在公共区域,私人空间也应进行造林绿化,对于绿地面积较小的庭院,栽植观赏性强的花卉或灌木,可采用花坛、花池的方式栽植,适用性强,艺术效果好。选用攀援植物绿化庭院围墙、房屋墙面。庭院内通过棚架式栽植攀援植物,观赏和遮阳效果都较好。对于绿地面积较大的庭院,以栽植珍贵乔木为主,适当配置一些观赏性强的花灌木。

3.2 科学配置生态农庄造林绿化树种

根据永顺县当地的风土民情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配置树种,乔、灌、草合理搭配,花、草、藤、木有机结合,多树种多形态,做到既不破坏原生态又适宜于现代新农村。主要乔木树种有槐树、香樟、杜英等,主要小乔木有紫薇、垂柳、枇杷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木槿、红枫、南天竺等;藤本主要有扶芳藤、常春藤、葡萄等;花卉主要有玉簪花、茉莉、金边龙舌兰等;草本主要有中华结缕草、吉祥草、麦冬草等;经济果木树种主要规划桃、李、板栗等。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山地绿化树种配置有樟木、玉兰、马尾松等。道路绿化主要乔木树种有香樟、白杨、千年桐等,小乔木有桂花、刺槐等,灌木树种木槿、红枫、小叶女贞等。

3.3 加强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建设保障

3.3.1 加强组织保障

为切实抓好生态村庄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县里应该成立生态村庄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3]。各级部门及乡镇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生态村庄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把造林绿化目标任务分解到乡、村、经营主体、山头地块及各家各户房前“三边”,将国土绿化列入到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评,落实奖惩措施。加强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运用,对生态农庄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与重要意义进行大力宣传,同时还可以借助黑板报、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将全民造林绿化的意识进行提高,要积极宣传造林绿化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把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大力调动,营造出浓厚的造林绿化氛围。

3.3.2 加强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生态村庄造林绿化工程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对集中连片造林的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对造林企业和造林大户大力扶持,对购买育苗、防火、防病虫害等林业生产机械的,纳入到省财政的农机具补贴范围。

3.3.3 加强技术保障

造林绿化应积极发挥科技进步的保障作用,组织力量研究病虫害防治、速生丰产、森林防火和城乡绿化等实用技术,加大经济速生树种和林木良种的选育,将农林复合经营的先进造林模式和实用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在工程建设当中将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把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进行提高。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林、示范城、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路,通过示范推广最佳的工程建设模式,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整体推动我县国土绿化工作。

4 结语

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建设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需要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本文旨在为生态农庄造林绿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笔者理论知识水平有限,对知识和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研究的全面性,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提出意见,以便笔者在国土绿化建设上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梅杰.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J].黑河学刊,2013(1):14~17.

第4篇:生态农庄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组织结构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a l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parts, in the earth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energy flow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cluding farmland ecological system and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of solar fixed played a leading role, especially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in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urify air 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Ecological system mainly from the main producers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productivity, ecological system structure, ecological system of basic ecological functi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 ecological systems currently suffered destruction and pollution to review.

Keywords: ecological system; The productive forces; Stabilit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汶上县全县总面积877.25平方公里,耕地82万亩,林地9.07万亩,共有14个乡镇。军屯乡位于汶上县东北部,具有较为完善的居住、农田、森林、河流等系统,为该项工作提供了较全面的调查内容。生态现状评价可以分为三部分: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程度;从是否有植被破坏、荒漠化、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重大资源问题;用可持续的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状况,发展趋势及受干扰能力[1]。

1居住区生态环境现状

1.1 总体现状

1.1.1 初级生产者及生产力

农村是人类聚落文明的两种形式之一,但其规模和发达程度远低于城市,而其又处于多种具有绿色生产者的生态系统中间,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考虑农村的规划而不考虑其绿化问题[2]。在新的农村规划中,村落的整体态势在向棋盘式方向发展,以利于交通和给排水设施的发展,但院落不断减小,院落中已很难建菜园,更不宜种树,一般只有一个较小的花园,或在窗台上摆几盆花;规划好的道路也较窄,道路上根本没有绿化的树木。由于生产者数目较少,而且多为花草或花木,故而生产力很小,几乎不给人类提供食物。

1.1.2 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

居住区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特殊作用,而使居住区成为与其它生态系统密不可分的部分。居住区中除了少量的绿色生产者和人以外另有一些家畜和家禽,而数量最多的生物部分是微生物和各种昆虫,蚂蚁、蚊子、蜘蛛等是最常见的;另外还有一些飞行动物生活在居住区,如麻雀、鸽子、燕子等。

1.1.3 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

居住区的物质循环主要靠人的力量,将粮食水果蔬菜等运进,供人类食用、饲养家畜,其代谢产物再由人工运出居民区。一般环境适宜、养料充足的居住区,能量转化效率较高。

1.1.4 系统功能及稳定性

居住区本身由于绿色生产者的缺乏,对空气水分的调节很弱,主要依靠周围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气体交换以维持自身空气及环境的质量,故而其在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方面有较强的依赖性,但由于人类作用及其与外界的密切联系,使其有较强的稳定性。

1.2主要环境污染和污染物造成生态破坏的污染物主要有三类:

1.2.1 生活污水

包括洗菜水、洗碗水、牲畜圈流出水等,其通过排水系统流进河流、进入水循环及土壤,此类污染物是污染较广的一种污染。

1.2.2 生活垃圾,其又可分为三类

建筑垃圾:主要有水泥块、废石灰、碎瓦片、砖头等,这类垃圾是主要的固体污染物,也是较难处理的废弃物;

食品残余:家畜家禽的毛皮、内脏、骨头、腐烂的粮食、蔬菜等;

其他有机废物:破旧的衣服、鞋袜、方便袋、废旧轮胎等,这也是很难降解的污染物之一。

1.2.3农业废弃物

农业废弃物主要是有色薄瞙、农药瓶、腐烂的粮食、农作物秸秆等,主要分布于居民区周围100-200米之间的某些干沟河岸以及其他低洼处。

1.3相应对策及发展趋势

对于建筑垃圾应实现粉碎并采用新技术,将其作为制作新建筑材料的原料;对于废电池之类的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应建立严格的回收制度,并逐步减少对其的使用,以达到最终停用的目标;而那些食品残余,以及死亡动物尸体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填藏;对于农作物秸秆更应充分利用,比如设沼气池,粉碎后发酵成酒精等。在未来的农村规划中,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各项功能的完备性,不断增加其文化内涵和生态设计,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农村居住面积的增大,人们将拥有自己的花园,以及拥有屋顶上长着草坪的房子。

2农田生态系统现状

2.1 土壤基础

汶上地区军屯、杨店、白石三乡,为太古界变质岩、古生界寒武系上统薄厚层灰岩,薄板字竹叶状灰岩黄色页岩地表,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其余地带为第四系山前冲积物和汶泗冲积扇无胶松散岩层覆区,属第四系上组全新统。岩性以黄、灰黄、黑灰色的粘土、亚粘土、亚砂土与沙砾互层,厚度在0-130m之间变化。

2.2 总体现状

2.2.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学中农业可定义为:人类有目的地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和高效得生态机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并按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

2.2.2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

尽管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结构单一,但不同农田的生态现状是不同的,某一农田的整体结构及生物组成受局部环境影响较大,另外要看人类的管理程度。在居民区附近人类干涉程度较强的旱田中除了土壤微生物有一定数量外,昆虫类、爬行类很少,两栖类几乎没有。在远离居民区而有靠近河流或水库的农田,各种农田生物都很多,青蛙和蟾蜍不用说,河蟹都把窝建在近处的农田里。

第5篇:生态农庄范文

1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构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共设计了5个Ⅰ级维度,涵盖60个Ⅱ级维度,包括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态知识、生态行为、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具体见表1。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有理、工、农、医、经、管、文、法、教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设置,调查对象为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本科生,抽查样本中大学一年级选取222人(占30.5%);二年级221人(占30.4%);三年级284人(占39.1%)。其中,男生样本总数为377人(占51.9%),女生样本总数为350人(占48.1%)。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回收727份,回收率为91%,在统计过程中未发现无效问卷(当超过1/2的题目不作答时,问卷无效),727份问卷全部有效。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根据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以及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的现状及其关系的分析结果,笔者对造成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及环境行为水平不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1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属于观念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一方面,它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同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相关联并受其制约[1]。这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生态伦理常识和生态行为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生态伦理常识相对缺乏,针对“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无烟日、土地日的正确排列回答?”共有70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回答正确有28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0%。针对“您了解‘生态商’这个概念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2.0%的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有48.8%的被调查者“听说过,不怎么了解”;仅有9.2%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而针对“您对《京都协定书》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23.7%的被调查者“不了解”;36.8%的被调查者“了解很少”;有39.6%的被调查者“一般了解并感兴趣”。针对“您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共发放问卷727份,有718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9%的被调查者“很了解”;有44.4%的被调查者“一般性了解”;有32.0%的被调查者“了解很少”。

2.2生态价值观欠科学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价值的根本观点[2]。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它片面追求人的价值,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价值。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态伦理常识,以及受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错误的,表现为对生态环境态度的模糊、对环境制度与政策的不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存在问题。针对“您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是?”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29.7%的被调查者“非常重视”;49.2%的被调查者“比较重视”;有21.0%的被调查者“有一点关心或是不关心”。针对“对于国家实施的限塑令,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80.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有4.3%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针对“对企业参与环保事业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共有72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9.9%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有38.5%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好多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在环保”,有7.2%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没有必要”,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企业出钱政府实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结构状况下,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政府存在着依赖性,他们已经习惯了等待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方式来解决问题。

2.3环境教育不足当前我国大学教育过于专业化,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大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专业倾向性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农业院校的环境教育力度不够。调查中,针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有环境教育的意识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48.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不涉及”;3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涉及”;18.2%的选择了“其他”。针对“学校教师上课时会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态方面的学习情境吗?”这一问题共有704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仅有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满意”;有98.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针对“你觉得通过学校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确实提高和增强了你的环保意识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65.2%选择了“没用”;34.8%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这说明学校在设置公共课程上忽视对环境课程的设置,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全面了解。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淡薄,对环境知识了解的不多。环境意识支配着环境行为的发生,环境意识不够必然会导致环境行为不够理性化。

2.4环境道德约束力较弱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具有强制性,因而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约束力较弱。大学生在破坏环境时道德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约束或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在面对环境破坏等行为时,缺乏制止的意愿。针对“对校园中存在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你认为?”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8.7%的被调查者回答“视而不见”;有60.4%的被调查者回答“偶尔出手将其关掉”;有30.9%的被调查者回答“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针对“平常您是否会注意节约使用水电、纸张、塑料袋等物品?”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79.4%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18.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针对“对待家人吸烟的态度。”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56.8%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环境都有危害,应劝其戒烟”;有13.1%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自己影响不大,不会管”;有2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应多管”;有9.6%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有危害,对环境影响不大”。针对“是否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身边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情况”这一问题共有71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53.3%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45.6%的被调查者选择“否”。“针对您的寝室无人时,是否会熄灯或关电脑?”这一问题共有716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2.8%的被调查者回答“肯定会”,有30.0%被调查者回答“经常会”,有20.8%的被调查者回答“偶尔会”,有7.6%的被调查者回答“很少会”。道德约束是提高大学生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建立一个与环境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道德拘束机制。

2.5缺乏生态社会实践大学的专业教育能使大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在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相对薄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更显不足。针对“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这一问题共有72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79.3%的被调查者选择“愿意,视情况而定”;有15.0%的被调查者选择“一定去”;有5.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参加或不理会”。针对“您是否经常宣传知识或参加环保实践活动,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一问题共有71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3.8%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55.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也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环保实践的冷漠态度。

3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在看待环境问题时存在明显的专业倾向性,且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环保行为落实情况过于乐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图方便生活,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但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存在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首先,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运用的哲学思想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转变生态价值观,以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生态伦理常识的学习,丰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关注环境问题。

第6篇:生态农庄范文

能值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以能值为测度单位的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核算方法[1],不但可以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而且可以把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能量转换为统一的标准———太阳能值,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有机联系起来,量化分析二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控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等都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能值(emergy)指一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2]。任何能量均始于太阳能,故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太阳能值作为衡量某一能值的标准。任何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阳能(solarenergy)之量,即为该能量的太阳能值[2]。低质能量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化为高质量的能量。每单位某种类别的能量(单位J)或物质(单位g)所含能值之量称为能值转换率。由于能量在流动和转化中不断消耗和损耗,所以在系统的能量转化链中,所处等级阶层越高,能量数量越少,但能质逐渐增高,能值转换率也越高。即能值转换率随着能量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能量系统中较高等级者具有较大的能值转换率,需要输入较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具有较高能质和较大控制能力,扮演中心功能作用[2]。能值分析首先要做的是应用Odum的能量符号绘制能量系统图;其次是编制能值分析表,从系统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主要项目,计算能值,剔除所占比重小于5%的项目;再次,选取主要的能值指标,对系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客观分析系统现状,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1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基本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包括3个自治州及11个自治县,面积为10.02万km2、占贵州国土面积的56.88%,人口为1565.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44%。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58.24%,高出全省近26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83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7.83%,产业结构为“321”型(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三产业),主要农作物为粮食、油料及烤烟,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9.77%、35.19%、42.85%;主要工业产品为原煤和发电量,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11%和19.00%。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石漠化面积分别为4738.9、7766.7、1786.7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20%、29.65%、5.89%(表1)[3]。

2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通过《贵州统计年鉴》及相关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能量输入、支出方式及能量交换过程和关系,列出主要的能量输入、输出项,计算各类资源能流量,并结合各种资源的能值转化率,将不同度量单位转换为统一的能值单位———能值,编制能值分析表。从表2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2010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值为2.48E+23sej,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为2.68E+22sej,所占比重为10.82%;可更新资源产品为1.56E+22sej,所占比重为6.30%,主要为粮食、油料及肉类;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为2.05E+23sej,所占比重为82.88%,主要为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及化肥施用能值输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2.32E+23sej和1.56E+22sej,产投比为0.06。在总能值中,黔西南、黔东南、黔南三个自治州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1.71E+23sej,占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的值68.9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及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2.04E+22sej、1.04E+22sej及1.40E+23sej,在自治州总能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93%、6.09%、81.97%;自治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1.60E+23sej和1.04E+22sej,产投比为0.06。

道真、务川等11个民族自治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7.69E+22sej,占民族自治地区能值总量的31.0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6.42E+22sej、5.20E+21sej及6.53E+22sej,所占比重分别为8.34%、6.76%、84.90%;民族自治县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7.17E+22sej和6.42E+21sej,产投比为0.07。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环境资源能值/总辅助能值、工业辅助能值/总辅助能值、可更新有机能值/总辅助能值、农产品能值/总辅助能值、单位从业人员能值生产率、环境负荷率、能值产出率、能值货币价值、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9项评价指标构建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表3),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包括太阳光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可更新资源产品指生产的各种农产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指土壤净损耗能值,工业辅助能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能值,可更新有机能指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能值。从表3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能值结构中,可更新有机能值占绝对比重,化肥、农药等工业辅助能值所占比重不高,仅为2%左右,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的形成,主要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等工业辅助很少。一方面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发展极为落后,基本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密集劳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农产品能值;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产出微乎其微,使得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能值只能用于(甚至不足以)维持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存,没有多余的能值用于土地改良、环境治理等系统反馈,使系统不能朝着良性高效运转的方向转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贫困等生态经济问题。从表3还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值生产率为1.71E+15sej,仅为2005年中国平均水平的5%(2005年中国单位劳动力人数的能值生产率为3.0E+16sej[6])。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村人口的能值生产率极为低下。劳动力数量大,生产力低,土地贫瘠而量少,就产生了需求大而供给少的矛盾,这是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能有效运转的原因,也是该地区一切生态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环境负载率为系统不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与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之比[2]。即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与工业辅助能值之和,与可更新环境资源和可更新有机能能值之和之比。该指标能反映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该指数过大,则表明经济活动强度较大,已对环境产生较大压力,若系统长期处于较高的环境负载率,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或丧失[8]。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荷率虽然很小,为0.02左右,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劳务输入能值这项可更新有机能过大,增加了分母的值而使总的环境负荷率显得小,但是其实这样的劳作方式已经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荷率之比。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ESI值在1~10之间表明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1];ESI>10是经济不发达的象征,表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ESI<1时,为消费型经济系统,系统的进口资源及劳务能值量(IMP)在总能值使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9]。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5.48,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潜力,但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持续发展的运转状态。#p#分页标题#e#

3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分析

第7篇:生态农庄范文

1淳安县生态农业的现状

1.1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来,全县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

1.2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各部门把稻、麦、油、茶、果、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优化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了全县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目前,全县稻麦油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三元杂交瘦肉商品猪推广面达65%,家禽良种覆盖率达100%,特种畜禽、优质果品、时鲜蔬菜的良种覆盖率也取得了显著提高。

1.3区域特色经济更加明显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产业特色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如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的2万hm2有机鱼养殖基地,唐村、浪川、梓桐、威坪等乡(镇)的0.4万hm2优高新品种桑基地,里商、安阳、石林、大市、枫树岭、汾口等乡(镇)的0.437万hm2千岛玉叶茶基地,威坪镇的333.33hm2高山贡菊基地,大市镇、枫树岭镇的666.667hm2高山蔬菜基地,千岛湖周边的水果产业等。

1.4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初见成效从2001年浙江淳安新洲制茶有限公司的茶叶,通过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以来,至2006年底止,全县获“无、绿、有”农产品认证品牌达到5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12个;基地规模种植类达到1.279万hm2,养殖类有机鱼2万hm2、罗非鱼40万尾、三元猪10.3万头、本鸡30万羽;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客观条件制约发展淳安县经济底子薄,交通不便,加上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生产观念还是保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因此,大部分农民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是很敏感,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淳安县除了劳动力数量、土地资源方面有一些优势外,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都比较欠缺,这些因素阻碍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2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代低,淳安县自上世纪末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当时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沿袭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步伐,影响了淳安县生态农业的发展。

2.3产品附加值低影响效益提高淳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基本上是没有加工就出售,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效益提高。

3几点建议

3.1做大优势产业淳安县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发展专业村、专业大户、产业带等,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经营水平,集聚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农产品竞争优势,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发展好优势产品些专利可以看出,一条关于绣球菌生产、保藏、加工、应用的产业链条在日本已经初步形成。

3.2依靠科技兴农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发展淳安县生态农业的可靠保证。一是要加快种子工程建设。切实加快优质农产品的良种引繁力度,加大高山蔬菜、水果、蚕桑、畜禽、中药材等农作物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良种覆盖率。二是要创新农技服务体系,完善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农业科技示范户“三级农科网”,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开发淳安县的生态农业;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联姻”,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促进农产品由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着力培养“智力型”农民技术员和“知识型”科技示范户。

第8篇:生态农庄范文

2009年7月在浙江省6县(市、区)22个村开展调查,通过入户问卷调查、集中座谈、个别访谈,访问农村高龄残疾女性51人。调查发现,她们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决策和实践中必须引起各级政府足够的重视。

一、调查分析

(一)人口特征

1. 年龄分布

被调查的51人平均年龄84.27岁,其中80~84岁的31人,占总数的60.78%;85~89岁的13人,占总数的25.49%。90岁以上的7人,占总数的13.73%。

2. 残疾类型

51人中,肢残23人,占45.09%;精神残疾12人,占23.53%;视力残疾16人,占31.37%;听力残疾3人,占5.88%。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所占比例高于全省比例。高龄残疾老人机体老化,调查中许多老人因脑中风瘫痪在床;或老年痴呆或白内障而失明,使他们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绝大多数高龄残疾女性并没有在当地登记为残疾人。

3. 婚姻状况

调查中,所有高龄残疾女性都有过婚史,且无一人离婚,反映了农村女性老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以及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模式。老人的高丧偶率不可避免,调查中,丧偶老人39人,占总数76.47%;与配偶一起生活的12人,占23.53%。

(二)主要问题

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问题突出,需要特别关照、保护。

1. 经济供养依赖性强,供养水平低

农村高龄残疾女性多数无固定收入。被调查的51人中,62.75%的老人依赖家人(指子女、孙子女或配偶)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政府或村集体提供津贴是第二经济来源,占31.37%;具体项目包含低保补助、空巢家庭补助、残疾人补贴、高龄老人补贴、农村老干部年终补助、征地补偿费。64.23%的老人月生活费平均支出不足300元,其中11.38%的老人没有现金支出。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老人潘淑君,长期瘫痪,其子女及地方政府提供养老费每月120元,日常生活照料由其丈夫承担,强度不堪负荷。余杭区鸬鸟镇前庄村吕林珠,与患癌症儿子生活,贷款筹集的每个月509元养老保险金为儿子占用,只拿出50元给老人当生活费,老人既不就医也不吃药,处于极低水平供养状态。

调查中发现,虽然浙江许多地方近年来依托地方经济实力,建立了残疾人补贴、农村老年津贴制度,但具体实施中,高龄残疾老人行动不便,多委托子女代领,常被子女侵占,老人担心主动索要会影响亲子关系,而放弃争取权益。

2. 求医问药难,照护康复更难

51人均患有各类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不治,重急病能拖则拖。由于老年重症疾病治疗费用高,住院时间长,一旦卧床不起一般不会送到医院救治。新农合虽减轻了一些医药费,但高龄残疾妇女医药费,仍有72.06%需家人支付,20.59%的老人需自己承担医疗费用。老人患病,家庭便陷入困境。高龄残疾老人患病或卧床护理则更加困难。调查表明,老人患病后照料,配偶照料的占32.93%,子女照料的占72.36%,无人照料的占2.85%。尤其是高龄痴呆老人没有康复治疗机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子女不能外出打工,背上沉重债务,子女因照护或债务产生矛盾,导致家庭不和。

3. 生活单调,医疗康复需求强烈

高龄残疾老人几乎都在所居空间度日,精神生活非常单调的,独居老人更是倍感孤独。调研探访的高龄残疾老人,多数目光呆滞、神情木讷;有些残疾老人躺在床上,呈无知觉或半知觉状态,没有交流能力。她们的生命活动仅剩下吃饭、排便与睡觉。

调查显示,虽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农村高龄残疾女性老人生活质量却很低,生存状态并不乐观。35.29%和31.37%的被调查高龄残疾妇女老人将“医疗需要”和“生活照料的需要”视为第一需求,45.10%和31.37%的老人将“增加养老费用、经济或物质供养的需要”和“医疗需要”视为第二需求。最为老人所期盼的三项需求依次为“医疗需要”、“增加养老费用等经济需要”、“生活照料的需要”。可见农村高龄残疾妇女的需求尚停留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与经济物质供养层面,精神慰籍的需求并不突出。

二、政策建议

农村高龄残疾女性,是弱势群体中的最困难群体,使她们也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中国社会政策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考虑农村高龄残疾妇女特殊情况,分年龄段、分层次、分条件地发放农民基础养老金。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从2010年1月1日起,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可享受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鉴于年满60周岁老人群体是分层的,农村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是急需获得帮助的对象,希望有关部门提出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年龄段、分层次、分条件的国家补贴预算。

(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研究建立高龄残疾老人长期照料服务补助制度。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对村级卫生室的投入,加强村级卫生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向农村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普惠型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目前农村老人就医状况。建议对高龄残疾老人新农合医疗费报销比例适当提高;看病自费部分,困难老人可予减免。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高龄残疾老人长期照料服务补助制度,补助标准可综合高龄岁数、失能等级、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要素,分成若干等级,以现金或服务券形式下发。实行“政府采购服务”,指定专人照料,给予补贴。

(三)构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体系,针对农村高龄残疾老人最急需解决的生活照料问题,提倡构建多元化的照料服务体系。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开发乡镇敬老院养老护理功能,接收非五保条件的高龄残疾老人入住敬老院;充分发挥乡镇和村老年协会与邻里资源,探索建立老年互助制度,就近保障高龄、失能老人日常生活。

第9篇:生态农庄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为了适应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起来。而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不得忽视,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思维。转变传统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众的认可与支持。生态农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要。也可以这么说,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产业化投入,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利用技术的手段使得生态农业理论更加丰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可持续发展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新的发展问题在出现和发展,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理论。通过理论的学习,寻找适合生态农业的给养,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过程的总结,是无法孕育出新的发展方式的。没有正确的理念的支持,就没有正确的发展目标。而理念还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的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而一旦理念与现实不符,任何努力都只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