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大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缺乏回农村的主观意愿。很多农村孩子十几年寒窗读的目标就是成为大学生走出农村在城市立足,大学毕业时他们在主观价值取舍上不愿意回到农村,不甘心回农村和父母过一样的生活。即使他们心理上愿意回农村,也要承受乡亲们“读书无用论”的巨大压力,自己和父母在面子上都过不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加认同城市的职业身份,而城市相对农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教育条件等。因此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从小就以学习为中心,高中大学又寄宿在学校里,成长在农村的他们,工作前基本上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读书,以读书为重基本不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据全国总工会统计,89.4%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农活。而且,农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工资待遇等普遍地低于城市水平。客观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又是难以回农村寻求发展的。2.复杂的价值利益追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择业时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及高福利待遇,想尽千方百计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科学合理,进而导致就业愿望与就业市场需求偏差较大。3.无丰厚社会关系和资本。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农村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相对缺乏城市适应性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而社会关系和资本又是影响人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4.面临成本回报巨大压力。2000年我国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2%[3]。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并不低,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很多低收入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大学生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从此可以光宗耀祖,因此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就业期盼。家庭高投入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期待,每一个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成本回报家庭的巨大压力。所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肩负着社会、父母和自身的三重压力不得不留在城市里坚持改变命运的梦想。
二、解决措施
(一)国家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制度和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增强就业市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快户籍制度等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持久社会动力,政府应尽可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科学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农村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时,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生产与社会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再应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使其保持人才供需总体平衡、协调发展[4]。再次,社会认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父母们的认同。因此,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转变对农村落后和地位低下的偏见,鼓励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家乡发展,让每一个想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没有舆论压力成为被认可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教学增加个性化和适应
首先,高校应该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教学水平,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充分使大学生能学到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高校应多考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情况,针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和不足,对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增加个性化和适应,做好其就业指导工作。尤其应纠正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职业定位。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去,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再次,高校还可以针对需求群体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到农村市场进行创业的同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5]。
(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定位
关键词:开放教育;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写作是一种训练。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写得更好、更快。如果你一年后要跑马拉松,你能够等待几个月后一下子跑26英里吗?不可能,你应该逐渐增加,每天都要跑。你或许可以先在平地上练习,慢慢在要求更高的、难度更大的地方跑。要成为作家,就要写作。不要等待需要写书稿或写可怕的外部评审报告了才开始写作。
2.制定产出目标而不是输入目标。“我要学习三小时”是一种幻觉,而“我要写出双倍行距的三页文章”才是目标。写了三页后再做别的事,备课、上课、开会或别的什么。如果晚上你觉得还想写,当然好。如果没有写的意愿,至少你要写点什么。
3.找到一种声音,不要仅仅满足于“发表”。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在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向求职者提的问题之一是“10年后可能还有人阅读的你的作品是什么?100年后呢?”有人曾问过我这个问题,这确实让人感到恐惧,也令人尴尬,因为我们多数人不这样想。我们关心的是“发表”,就好像文章和观点或论证没有任何关系似的。矛盾的是,你越是竭力想“发表”,你就越发表不了什么东西。而当你真正对所写的东西感兴趣时,写作往往就变得更容易一些。
4.给你自己时间。许多聪明人往往用善意的谎言欺骗自己,比如“我在最后时刻能做得最好。”瞧瞧,根本不是那回事。谁也不能在压力下有更好的表现。当然,你是聪明人,但如果你要撰写一个艰深的问题,怎么可能就在会议的前一天晚上思考一下就能做出重要贡献呢?作家坐在书桌前一连几个小时绞尽脑汁思考。他们提出问题,在喝酒或吃饭时与聪明人交谈,长时间散步,然后再一挥而就一个章节。不要担心写出来的东西不好,不能马上使用。你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有新的想法出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写下来。那些几十年后仍然有人读的文章和书是由那些坐在书桌前的人写出来的,他们强迫自己把深刻的思想转变成文字然后再让这些文字引导出更多的思想。如果你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写作可能有神奇的魔力,因为你能把自己思想定时刻的想法的形象刻画出来,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人看得到。
5.还未写出来的著作都是最精彩的。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越多,就越精彩。我们都遇见过那些口若悬河、令人钦佩的研究生或者老师。他们在酒吧或者办公室聚会上一手拿着啤酒瓶,另一手拿着香烟,旁若无人般高谈阔论。他们对什么问题都能回答,会告诉你他们要写什么东西,内容将多么精彩。但几年过去了,再问他“你在写什么书?”时,他们仍然给出同样的答案,200字的答案。从来没有变化,因为他们实际上除了吹嘘外,根本没有写任何东西。另一方面,你在研究某些东西,它在不断变化。你不喜欢刚刚写完的东西,也不敢肯定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当有人问“你在写什么?”时你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因为这很难解释。那些拿着啤酒和香烟的自鸣得意的家伙呢?他们是装腔作势的人,实际上从来不写任何东西。通过几百瓶啤酒和几千支香烟,没完没了地重复他们的答案。不要被假象所迷惑,你才是胜利者。当你真正在写作,为了成功努力工作时,你会感到自己太愚蠢、水平太臭、疲惫不堪。如果你没有这样感觉,那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6.找一个谜语。描绘甚至设想你的著作是在猜谜。有很多有趣的谜语:甲和乙从同一个假设开始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怎么回事?这里有三个似乎都不一样的问题,奇怪的是,它们是同一个问题伪装出来的,我来告诉你这是为什么。理论预测了某个结果,但我们观察到了其他内容。是理论错误还是我们忽略了某些因素?不要被这些模式所限制,但它们在把你的研究呈现给受众时非常有帮助,无论是演讲的听众还是文章读者。
7.写作优先,有多余时间再做其他事。我碰巧是个喜欢起早的人,所以总是在早上写作。然后才上课、开会或做文字工作。你或许是“夜猫子”或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地方。不管怎样,要确保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留给写作。不要在忙完别的事后再写作,也不要安慰自己有了整块儿时间后再写作。先写作,有时间再做其他事。
8.你的思想不一定都很深刻。许多人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大问题上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因此什么也不写。其实,刚开始要从小事谈起。奇妙的是,你可能发现自己已经在登山途中走了很长的路,继续长时间埋头一步一步写下去。重新描述问题,准确定义术语,了解论证如何起作用等是很困难的,除非你实际上把它们写出来。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非常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xx》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XX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本科毕业论文致谢·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求学生涯暂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却永无停滞。三年的交大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十六字箴言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四: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六、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老X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1.1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工程绘图、实验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撰写论文的能力等,应开出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我校在“卓越计划”班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开出了信息检索、电路基础(包括常用仪器仪表、元器件识别、测试,电路焊接工艺、装配、故障排除)、微机组装与维修、实用写作技能训练、知识产权法等课程。为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还设计了企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大学生与社会礼仪及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学生经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将具备进入毕业设计必需的一些基本技能。
1.2改变一人一题模式,尝试团队选题模式
1)改革以往由教师提出选题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在毕业设计前首先让学生到社会或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提出选题,指导教师组织课题组进行开题研讨会,通过提问、质疑等完善选题。即使是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选题也要尽量让学生先到相关行业进行调研,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预期成果等,使学生由“要我学、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2)改变一人一题选题模式,尝试团队选题模式。我国高校采用“团队选题”模式的并不多见,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在于2010年首次尝试团队选题模式,即让不同专业的学生3~5名组成课题组,完成1项有意义的真题,由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相比一人一题模式,团队选题模式有许多优点:(1)教师一次只带1~2个题目,指导工作量大为减少;(2)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搭配,取长补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更多地担负方案设计、电路制作工作,能力弱的学生可以负责资料查找、实验、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工作;(3)时间安排上可以发挥更大的灵活性,如课题组有个别学生要考研、工作面试,也不会中断整个课题组的工作,课题质量不会因为个人而变差;(4)团队选题模式更贴近实际工作方式,更符合“卓越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1.3自主选择毕业设计开题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必然与各种招聘会、研究生入学复试等冲突,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实施灵活的毕业设计安排。哈尔滨工程大学采取的一种方案是,将毕业生根据去向分为不同类别,实施不同安排,将学生分为3类:考研或保研学生、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和找工作的学生。保研学生直接进入导师研究室进行毕业设计,由硕导进行指导,考研学生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初开题;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做课题,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找工作的学生则安排在第7学期开题并大致完成毕业设计[5]。在多年的管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时,才发现本科期间并没有选修完成课题所必需的知识,在开题后才学习入门知识,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提出另一种毕业设计时间选择方案,以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思路是: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学生专业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即在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公共课、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就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选题调整自己的课程选修计划,有计划地去涉及一些学科前沿、熟悉相关的开发环境、仪器设备操作等,通过学生两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4与企业合作,真题真做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社会主体,其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技术改造项目、新技术试用等[6-7],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毕业设计,不仅能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指导教师和学生也会更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毕业设计题目:(1)加强与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开发企业真题;(2)开发来自教师科研课题的毕业设计题目;(3)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关系,挖掘、自拟毕业设计题目。
1.5创新毕业设计评价模式
在现行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要完成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方案设计、实物制作、论文撰写、英文翻译等大量的工作,加上学生投入时间不够、导师指导不力,答辩走过场等,使学生论文质量低下。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以实习报告、设计方案、研究报告、软硬件作品等代替毕业论文作为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团队选题模式下,还需要继续探索评价方式,以尽量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其他措施
2.1发挥实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不能像目前一样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寄予毕业设计环节,应充分发挥平时实验、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改变平时实验中教师指定方案,指导过多、过细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分散的环节把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2.2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提高毕业设计
质量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半开放进行的赛事,让学生尽早习惯以团队方式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举办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举办信息检索、毕业论文写作、项目开发案例分析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尽快入门,还可针对毕业设计中常用的软硬件使用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还可共享往届优秀毕业设计资料供学生参考,缩短学生毕业设计入门时间,助力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3结束语
邓亚萍: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起
邓亚萍是世界乒坛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三项单打冠军于一身的女子“大满贯”运动员。自退役后,她便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从一名职业运动员转型为高等学府的学生,尤其在国外那段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没人为其保驾护航的日子里,邓亚萍求学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她曾经提到:在清华上课时,她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起。一开始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她而言无异于天书,于是她只能尽力地记着,回到宿舍,再一边翻字典,一边硬啃硬记,一天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由于过度用脑,她的头发每天都会大把地掉。2008年,她从剑桥大学毕业,成为剑桥大学几百年以来第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
姚明:书不是读给大家看的
姚明在宣布退役后,就透露出希望赴大学深造的打算。2011年11月,他正式踏入上海交通大学。姚明称,自己不是为文凭而读书,“读书是读给自己用的,不是读给大家看的”。在他看来,读书对自身有几个功效:一是学习本领,学习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二是静下心来,适应退役后新的生活节奏,同时学到一些技能。姚明选择了入读该校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对他采取单独授课与跟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正因为强调自己学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姚明不愿意为自己选择一个方向明确、划分严谨的专业,而是选修包括新闻、金融、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内的“大杂烩”课程。这样的态度无疑与某些奥运冠军“混文凭”的想法大相径庭,他是真正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素养、能力不断提升后的快乐,为自己的身份转变以及未来人生做铺垫。
徐莉佳:为有时间看书而选择住校
获得中国帆船首枚奥运金牌的徐莉佳,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酷爱读书而闻名。在混合采访区,徐莉佳能够和外国记者侃侃而谈一个小时。
2009年全运会后,徐莉佳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求学历程。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她选择了住校。在伦敦奥运会前,徐莉佳重返赛场,“我突然发现,我的思维、看法都和以前不同了,处理问题也沉稳了很多”。她改变了训练方法,从以往只听从教练安排,到现在的与教练一起商讨训练方法。比赛中遇到困难,她学会了分析,学会了自我减压。从伦敦回来后,徐莉佳更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她重返校园,希望用半年的时间把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分修满,以及完成毕业论文。据悉,她还准备在交大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学霸兴趣爱好也广泛
李宏烨兴趣爱好一直广泛:他排球打得很棒,高二考了个排球二级裁判证书;他爱作曲唱歌,高中时期,他写过八十多首歌曲,曾拿到过省级歌唱比赛金奖;他爱写作,文章经常见诸各大报刊杂志。
但是,爱创作的李宏烨,文科成绩平平,理科却出奇得棒。上初中后,他尤其讨厌上语文课,背诵和默写课文是他的死穴,于是,他开始研究老师的上课方式。一次物理课上,老师讲解“焦点”。老师说:“一束光打到一个凸透镜上,就变成了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放一块木头,木头就会点着烧焦。这个点,就叫焦点。”
李宏烨听完眼睛发亮,他高高举起手要发言。老师让他提问题时,他却说:“老师,我太爱你了!”这句无厘头的话,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李宏烨还是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讲课生动有趣,不照本宣科,我喜欢。”
后来,李宏烨发觉,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的课,同样生动有趣,他们也会用一个个好玩的事例和实验,让学生一下就能理解和记住书本里枯燥乏味的定义和公式。李宏烨对理科越来越感兴趣,那些事例和实验,就像是相声里好笑的段子,吸引着他探求“包袱”里裹藏的奥秘。
一次,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默写课文。李宏烨却别出心裁把课文编写成了一个段子。结果,李宏烨的默写成绩得了个鸭蛋。他不服气,找老师据理力争:“我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文章大意,说明我已经深刻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我觉得我的得分应该要比默写出来却不懂文章含义的同学高才对。”老师告诫他:“默写就是默写,不要为不认真背诵课文狡辩。”
李宏烨没继续争辩,但心里依旧不以为然。在拿了几次语文测验不及格之后,李宏烨对语文课彻底失去了兴趣。他开始不写老师布置的任何语文作业,他把这些时间,用来发掘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上,然后再把它们用相声中段子的形式,编写成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
一开始,李宏烨是出于兴趣,才把看到听到的事情写成段子。但他渐渐发现,编写的这些搞笑段子,其实蕴藏了人生中的很多哲理,在笑声中,它们能给人带来很多思考和教益。特别是他的段子治愈了亲戚家一位爱撒谎孩子的毛病后,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上高中后,他除了保留爱打排球爱写歌唱歌的爱好外,开始给报纸杂志投原创幽默段子,成了一个理科成绩特棒文科成绩特差的文字爱好者。
2003年9月,17岁的李宏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校里的各种业余社团,让兴趣爱好广泛的李宏烨跃跃欲试,刚进大学半年,他就加入了篮球学会、排球学会、相声协会。由于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让这个身高1米89,性格幽默开朗、多才多艺的学霸级帅哥,名气渐涨。
爱情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2004年12月,交大照例要准备一台跨年晚,李宏烨应邀担当一个音乐剧的总编,他作词作曲了七首歌,有一首歌的领唱部分音调特别高,剧组人都唱不上去。
第二天,招贤告示一贴,剧组来了几十个女生试音。结果,一位叫郑钰的大一学妹试音成功。郑钰不仅歌唱得好听,长得也很甜美,就是个子不高,也就1米62的样子。李宏烨想:“郑钰不是我的菜,我找女朋友得找1米7左右的,郑钰太矮了,不考虑她做我女朋友。”
可是,越这样想,李宏烨越没来由地注意郑钰。一次排练结束,郑钰找到李宏烨,她对李宏烨说:“你歌词写得特别棒,唱起来特别有质感。但我觉得音乐剧的名字得改得大气磅礴一点更好,现在的剧名格局太小,给人印象不深刻,也不符合这个音乐剧的气质。”
李宏烨顿时对郑钰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文弱的小女孩,还挺有想法,挺有决策力。李宏烨自叹弗如,虽然自己思维逻辑性强,但却欠缺敏锐的判断力。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创作完这台音乐剧后,各种细节他反反复复不知修正过多少回,一直觉得不够完美,但不知哪里出了问题。没想到,郑钰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
第二天,郑钰偷偷塞给李宏烨一张纸条。李宏烨心“咚咚”直跳:“哇!现在的小女生真胆大!竟然向男生主动表白啊!”
打开一看,却是20个音乐剧的候选名。李宏烨想,排练时直接提建议不就完了吗,偷偷摸摸给没必要嘛!但当看到纸条最下面“如果启用其中的名字,它依然是你的创意”这行小字时,他才明白郑钰的用心,郑钰是想保全自己风头正盛的“才子”名头。李宏烨顿时被郑钰打动,他发现,这个聪颖好强的小学妹竟然还有善解人意、温柔可人的一面。
李宏烨喜欢上了郑钰。郑钰感受到了爱情的召唤,李宏烨是她心目中的“男神”,她也喜欢李宏烨。
郑钰数学不好,因此,她的压力挺大,除了埋头学专业,就是花大量的时间“啃”数学,几乎没参加过学校的任何业余社团。读书,成了她唯一的生活状态。但尽管这样,郑钰的数学成绩仍毫无起色。一天,郑钰数学又考砸了,只考了25分,郑钰在李宏烨面前哭得稀里哗啦。李宏烨拉起郑钰就跑,他说:“我带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保准你笑。”
这个好玩的地方,就是交大相声协会。协会的成员,正在编排相声。李宏烨进相声协会已快两年,是协会的台柱子。这两年,他利用课余时间,已经给协会原创了七十多个相声段子,创作原型,基本都是身边的同学。因为感同身受,同学们看这些原创段子,隔几秒就被逗得哈哈大笑。那天,郑钰果然被逗乐。李宏烨又拉着郑钰去篮球协会、排球协会打球。郑钰这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这么有趣好玩!
郑钰从小到大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不错,除了读书,她几乎没什么兴趣爱好。很多时候,她自觉学习很苦,但必须得坚持住。这样的心态日积月累出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当的学习方法也开始恶性循环。考入交大,才子才女济济,郑钰更诚惶诚恐,学习压力可想而知,结果越努力学习,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痛苦自卑。
这个时候,她遇到了学霸李宏烨。李宏烨给郑钰一对一补课,教她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她怎么合理利用时间培养兴趣爱好。郑钰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特长一大堆:自己个子虽不高,但投篮极准;第一次打台球,竟然打赢了一个拿过奖的学姐;第一次尝试写相声段子,竟然能把别人逗乐……郑钰变得自信了,快乐了,学习压力也减轻了不少,随之而来的,便是数学成绩的进步。从大二直到本科毕业,郑钰的数学再也没挂过红灯。
郑钰觉得不可思议,边玩边学竟然要比专心读书学得更好。但是由不得自己不信,李宏烨篮球排球足球唱歌相声样样出色,功课照样不落下。而他这么厉害的重要原因,就是培养对事物的兴趣,然后再去创新研究它,在快乐中轻松寻求最正确地掌握要领,方法找对了,哪有做不好的道理?郑钰打心眼里崇拜佩服李宏烨,原来学霸并不是死读书才养成的。
回想当年,郑钰感慨道:“遇到大李,我找到了一个更好、更快乐的自己,他让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笑着生活的感觉真好。”
在李宏烨的影响下,郑钰的兴趣爱好也广泛起来。在这些业余爱好中,郑钰最喜欢的就是相声。不久,郑钰就加入到相声协会。李宏烨写相声,她负责鉴别、挑刺。郑钰敏锐的判断力,就像给李宏烨增添了一对有力的翅膀,让李宏烨的创作热情愈加高涨。学业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甜蜜情侣在共同成长中,爱情自是水到渠成。
从此,都是笑的日子
2007年,李宏烨读交大研究生二年级,郑钰也顺利考取了交大研究生。两人打算结婚。可是,当他们把结婚的打算告诉双方父母时,他们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阻力来自于郑钰的父母。郑钰非常清楚,自己无论要做什么事,都得父母点头才行。大李家境一般,无房无车,又是穷学生,父母说什么都不会让自己嫁给他的。果然,当妈妈向郑钰了解了李宏烨的家庭情况后,她坚决不同意:“你才22岁,急着结婚干嘛?等你研究生毕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还怕找不到好婆家?”
郑钰是那种遇到大事特别有主见的人,她只是试探一下父母的意见,不管他们同不同意,她铁定了要跟李宏烨结婚。因为既然互相钟情,携手走下去是必然的事情。她和李宏烨两情相悦,价值观相同,为什么要受到那些现实问题的困扰?凡尘俗世里的,物质不可或缺,但可以互相努力渐渐拥有。她非常不认同妈妈的观点。这次,她要为自己做主。
2008年春节,郑钰回家过年,偷拿了家里的户口本,于2月21日李宏烨的生日那天,与李宏烨在上海登记结婚。然后,她才把结婚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在电话里哭道:“从此我没你这个不听话的女儿!以后有你哭的日子!”
2009年,李宏烨又顺利考取了交大工科博士。同年10月,他们的大女儿小瓜出生了。就在此时,李宏烨遇到了课题上的一些分歧意见,暂时中断了科研。为了支持郑钰考博,赋闲在家的他,主动承担起带孩子的任务。忙里偷闲时,他就写相声、为相声协会排演出。
在交大一路开挂升学,李宏烨从未离开过相声协会。博士“主业”不顺,作为“副业”的相声,却被他做得越来越好。
那段时间,虽然研究被搁浅,但李宏烨不怒不悲,只要写起相声段子,他就全情投入,尤其是写到精彩处,他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
因此,协会只要有演出,他依旧积极参加,他对相声越来越痴迷。一次,李宏烨边看孩子边写相声。4个月的小瓜从床上忽然滚到了地上。郑钰回来,看见小瓜头跌破了,第一次李宏烨发火:“要是把小瓜跌个三长两短,你那点博士津贴负担得起吗?”话刚说完,郑钰就后悔了。自己不是功利的人啊,可说话怎么就那么伤人呢?她怕李宏烨误会,急哭了,慌乱地解释道:“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
李宏烨紧紧握着郑钰的手,把她拥进怀里说:“我俩还用得着解释吗?我懂你!”那一刻,郑钰哭得更凶了,她从李宏烨温暖的大手中,真切感受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她整理好情绪,对李宏烨说:“咱俩约定,以后吵架一定要手拉着手,好吗?”李宏烨点头道:“并且不许哭,要笑着吵架!”郑钰握紧李宏烨的手说:“并且要笑着生活!”
夫妻俩对视着,然后“哈哈”一笑。这时,床上的小瓜忽然也“哈哈”笑了两声,夫妻俩跑过去,抱着小瓜又亲又笑,三个人“哈哈”笑做一团。
自此,夫妻俩又在约定里加了一条:每天无论再忙,两人都要跟小瓜互动,陪着小瓜“哈哈”笑30分钟。那次吵架风波,小瓜附和着父母笑,给了夫妻俩启示: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她能从父母的笑声中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情。陪孩子笑,既能培养感情,又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主义。所以,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夫妻俩的这个约定从没改变过。
如今,大女儿7岁,小儿子2岁,都非常活泼开朗。笑,给了这个家庭无尽的活力和温馨。郑钰深有感触地说:“笑,其实也是一种反馈,告诉别人:你很棒,我喜欢你,这样能让别人变得更好。所以,我们在那段同甘共苦的岁月里,一点也不觉得苦。我们都愿意冒点物质上的风险,去换回一些精神上的东西。”
2013年,郑钰读博三,李宏烨读博四。李宏烨和导师达成共识,他开始继续研究课题,写毕业论文。可是,李宏烨却吃惊地发现,他做课题研究有些心猿意马,有时甚至觉得是一种压力。一天,郑钰忽然对李宏烨说:“你就干相声吧。”李宏烨茫然地望向郑钰,郑钰在大事上一直很果断,但自己性格偏优柔寡断,事业上出现转角,他难以取舍。
郑钰说:“我看得真切,你在创作相声时,是一种多么亢奋的精神状态和投入状态啊!但是你搞科研却没有这种热情,我觉得你还是搞相声合适。”
李宏烨“呼哧”松了口气,他确实很享受在台上讲相声的感觉。提及相声,李宏烨眼里立马放光。
2013年5月,李宏烨在郑钰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了一家“新语相声俱乐部”,正式脱离交大相声协会。一年以后,李宏烨博士毕业,面对几家企业的邀请,他坚定地回绝了。郑钰为了帮助李宏烨创业,暂时搁浅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虽然房子是租来的,虽然生活条件不富裕,但夫妻俩事业上互相勉励支持,生活上彼此体贴有爱,一家四口欢欢乐乐生活着,他们感觉比什么都幸福。
――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课程共建新模式
2.创新继教形式培训企业高管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培养企业高管
3.精诚合作 互惠双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践
4.巨人肩头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与IBM合作培养面向实践的高素质IT人才
5.名校名企傲视同群
――华东理工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多领域、高效率合作
6.多种模式实践合作促进双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
7.强强联手 各尽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合作培养战略
8.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电子科技大学与德州仪器公司开展DSP技术研究与教学
9.因“需”施教培养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
10.省略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一
合作铸精品 联手塑英才
――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课程共建新模式
北京大学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始于2000年,当时,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把北京大学等若干国内优秀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教育部为达到这一目标,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了响应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精神,支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建设,教育部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实施“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促进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探索校企共建精品课程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特别是在操作系统等传统基础学科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建立的基础研究机构,在致力于世界一流计算机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和微软总部核心产品部门的密切联系,帮助中国高校在课程、特别是与微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方面的建设。双方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也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双方的合作,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合作编写精品教材
为解决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有关的大量技术问题,教材与实际发生了严重的脱节问题,2000年,微软公司参加主办的首届高等院校计算机系系主任座谈会上,提出希望能有一本更多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的教材。同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许多教师也提出希望更多地了解Windows内核原理,以供教学需要。基于此,校企双方决定共同组织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教材的写作班子。目前一套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系统教学平台已经基本建立,包括了三本教材(《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内核实验教程》、《系统分析及实验教程》), 一套教学课件(《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课件),上述教材已经多次印刷,累计出版了55900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数十所高等学校采用这些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
培训高校授课教师
在成功推出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精品课程基础上,研究院通过各种渠道,包括“2005年全国操作系统授课教师庐山培训班”,“全国第八届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2006年微软亚洲峰会”等活动组织培训全国各高等学校的授课教师。该建设项目总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快接近和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同类课程;在保持内容相对稳定基础上,加大反映当代操作系统发展和动向内容;既注重经典操作系统理论讲授,也重视分析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中的具体技术实现;结合实习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理论基础并具备从事操作系统设计的能力。
校企共建精品课程
“校企共建精品课程”是一个促进大型企业与高校之间了解与交流的好模式,可以促进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目前,该合作项目已经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研究院将继续努力,使合作项目成为优秀的“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之一,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尽早使该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并通过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把该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到更多的高校中去。同时,微软公司已经决定向国内的高等学校开放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源代码,这一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微软公司和国内各高等学校的合作,加快微软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研究院将在总结以往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和全国各高等学校一起,建设微软源代码共享、实验平台,为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培养大批的优秀软件人才共同努力。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二
创新继教形式 培训企业高管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培养企业高管
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89家中央企业之一,是集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集团一直以“科技兴企、科技强国”为使命,全面致力于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的锻造。为求得更快发展,集团公司决定培养储备一大批视野开阔和思路开拓,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具备先进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良好执行力的中高级企业精英,以大力提高集团公司的创新能力,适应集团公司“十一五”及长远改革发展的战略需要。清华大学是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云集了国内外各领域、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清华大学已为社会输送了数十万名各类高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共同愿望使名企与名校强强联手:2006年元月20日,双方在清华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并将项目定名为“新兴铸管集团公司现代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通过合作,双方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契合点。
互利合作各取所需
清华大学为了落实科技强国、服务社会的使命,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帮助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新兴铸管集团希望在整个企业创建全员终身学习的环境,建成可以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自主学习型企业。他们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急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样的支持,整合国内外一流的教育资源及时为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个性化专业服务,协助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打造优良的基因,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培养计划量身定制
企业对于培训的需求多种多样,学院打破传统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依据企业的特性、围绕企业实践和培训需求量身定制,兼顾组织收益和个人成长而“量身定制”专门计划。为达到预期合作效果,经双方多次研究和探讨最后商定,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经过逐步细化和优化,最终确定以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战性的 “厂长书记高级研修班,经营副厂长高级研修班,生产副厂长高级研修班,副厂级领导高级研修班,中青年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等培训项目为依托来展开。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为新兴铸管集团定制课程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注重管理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课程方案充分考虑企业的培训需求,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竞争环境、文化特质、人员特性和发展状况等因素,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问题研讨、经验分享和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员贡献和分享管理经验,促成企业内部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授课教师不仅洞悉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经验,而且对企业管理有较深入的研究,是资深的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这样依据企业的特性需求灵活设置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得到了参与培训学员的高度肯定和一致赞誉。
课程设置注重实战
通过到清华学习,不但使企业广大参训领导干部亲身感受到了清华悠久的历史传统、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博大深厚的文化魅力,比较系统地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企业的基本规律和管理企业的基本方法,学到了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大大地丰富了理论和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启发了思考、启迪了创新,在学习的总结、讨论以及同专家的交流探讨中能够学以致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的远程教育合作不但使学院找到了自己的服务市场,找到了其教育服务社会价值的支点,而且使企业找到了培训、储备人才和提升品质值得信赖的资源,也为新兴铸管培育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中还可以带动整个行业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三
精诚合作 互惠双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践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多元投资的商业化运营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证交所正式上市。几年来,上航在国内地方航空公司的经营业绩排名中名列前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管理、艺术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尝试,合作构建起上海航空运输学院,其建构模式与成功实践获得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上海航空运输学院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托“朝阳产业”――民航运输业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构建起的二级学院,企业向学校直接注入资金300多万。运作十余年来,学院在办学机制、专业特色、实践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截至2005年已有10届1000余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4%,学生总体质量符合民航运输业发展的要求,已有很多成长为民航运输企业的骨干。在双方的合作上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鉴。
首先,体现在办学机制上:领导挂帅,院务委员会制度卓有成效。航空运输学院院长由学校委派,副院长则由校企双方各委派一人担任,学院的日常工作由这套班子主持。学院还设立了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主任委员,校企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任委员,每年召开一次院务委员会会议,就学院办学方向、发展规划、管理制度、专业设置、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由于紧贴市场,学院发展方向明确;由于领导支持,各项决策可保落到实处。
其二,在办学理念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企业每年向学院注入一定资金,支持学院学科发展。公司建立“上航奖教金”和“上航奖学金”制度,激励教学、管理、科研和学习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师生员工,企业领导对学院的教学非常关心,亲自推荐上航的英语翻译来学院担任英语口语教学,多次担任“航空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并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具“实战”特点。
其三,在专业特色上: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审时度势。航空运输学院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审时度势,你无我有,错位竞争,使目前6个专业保持了鲜明的特点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专业设置与上海其他高校相近专业形成了错位发展、多层次为民航运输发展做贡献的态势。
其四,在学生就业上:实行订单式培养。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适时、准确的专业调整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由于专业特色明显,并且依托产业办学,学生有很好的就业保障,空乘专业毕业生至今几乎全部被上航录用。历年来,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在校内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市高校内亦处于领先水平,至2004年9月,已毕业804名学生中,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录用345人,占总人数的43%,其他国内外涉航企业367人,占46%,一般企业68人,占8.5%,扣除出国和专升本人员,总体就业水平为97.4%。
其五,在学科发展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十余年来,航空学院的学科发展稳步向前,师资、实验条件逐渐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日渐健全;教学、科研开始同步发展;教学手段建设全面提升和展开;学生参加市数学建模比赛等二课堂活动增多,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为求发展,校企双方进行了不懈努力:双方领导支持并促成了学院教师去上海航空公司相关部门的见习,并参加公司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实践中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定期为学院青年教师讲解飞机结构、系统和机务知识,指导青年教师熟悉飞机维护手册;学院派遣青年教师赴上航挂职锻炼;学院聘请航空院校退休的资深教授带教青年教师、编制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实验室。
经过多年努力,航空运输学院已初步建成了与上航所提供实训条件互补的实验设施。如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飞机部件拆装实验室等,教师队伍逐渐扩大,知识与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也基本编制完成。实践证明,这种紧密的、优势互补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富有很强的生命力,使企业与高校互惠互利,达到双赢。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四
巨人肩头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与IBM合作培养面向实践的高素质IT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中国软件企业在软件总体设计、项目管理和研发等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建立复合型人才架构已经迫在眉睫。面对市场在软件人才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双重需求,也源自IBM全球性的“天才孵化计划”――高校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由IBM软件部、IBM中国研究院和大学合作部联合推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IBM“青出于蓝”计划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2年4月被引入中国的。
IBM“青出于蓝”计划(Extreme Blue)是一项汇集顶尖技术和商业人才、将极具挑战性的创新技术研究与市场相结合的学生实践项目。该项目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环境。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IBM以其雄厚的实力为学生们提供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指导,并辅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在IBM中国研究院为学生们营造了一流的实践环境。IBM通过“青出于蓝计划”与中国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已培养出众多符合IT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业综合型,适合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参加IBM“青出于蓝”计划,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IBM丰富的全球资源,深入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商业模式,获得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完整的项目体验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的经验,极大地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这一计划为各高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实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高校通过了解和接触世界领先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领域,也促进了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独具特色的“青出于蓝”计划
IBM“青出于蓝”计划是通过学生报名、高校推荐、IBM面试的方式,由IBM和高校共同选拔出最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由IBM精心设计的项目。IBM“青出于蓝”计划要求学生具备广泛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的中英文沟通和表达能力、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勇于面对挑战和参与竞争,同时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体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BM为该计划组建了一支由资深专家、科研人员、高级经理组成的辅导团队,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指导,分享经验,帮助他们在专业环境中继续学习,掌握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全方位能力。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IBM还会为学生们组织内容丰富的技术讲座等活动,学生们也可以自行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IBM通过“青出于蓝计划”与中国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已培养出众多符合IT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业综合型,适合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目前大多在中国的各大现代化企业里为发展、推动IT产业奉献智慧、创造价值。也有部分学员最终加入了IBM的大家庭,站在IBM这位蓝色巨人的肩膀上。
此外,这一计划还为各高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实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高校通过了解和接触世界领先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领域,也能为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高素质青年一代的培养,IBM深信“青出于蓝”计划将为中国开发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成功模式,为中国本土高素质研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片沃土。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五
名校名企傲视同群
――华东理工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多领域、高效率合作
西门子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型跨国集团,且全部业务集团都已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正迅速发展成为其全球业务的基石。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是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先供应商,可在生产自动化、过程自动化、楼宇电气安装和电子装配系统领域提供多种创新、可靠、高效优质、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多学科研究型大学,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从2002年开始,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和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了全方位、高起点、综合性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合作发展模式。
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试验中心,该试验中心拥有高级过程控制系统6套装置,高级自动化实验系统6套装置和先进控制系统4套(总价值70万RMB,由西门子捐赠)。实验中心采用西门子最先进的控制技术,融合了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理念,是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系统的缩影。在教育教学方面,科研开发、技术交流与培训方面和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等方面进行合作。
设立多项奖学金
为了加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 双方特设立“西门子A&D奖学金” 和“A&D SIMATIC 奖学金”作为战略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两项奖学金均由西门子独家提供资助,旨在奖励学校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且毕业后有志加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
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自2002年起,双方将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SIAS)确定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毕业课题(设计)和参与生产、研发项目。基地每年提供学校至少两次程度不同的集体实习机会,实习涉及参观SIAS相关部门、听取行业技术讲座等多个方面,以了解自动化与驱动行业领域的概况,特别是关于技术应用和产品应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SIAS通过系列程序选拔一定量学生,为其提供毕业课题(设计)的实践机会。在此环节中,和学校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课题(设计),结合SIAS实际和专业现状,确定“真实”的设计课题或是将SIAS的相关项目的一部分作为课题,课题一般与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相一致或是岗位工作的一部分;在课题进行过程,指导方式采取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分工负责,共同指导。在此基础上,西门子(A&D)会选择在实习实践中的突出分子,加入集团工作。另外,西门子(A&D)还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暑期实践活动、大型展览等,为学子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与员工培训
双方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不定期关于自动化与驱动领域的生产、市场、产品等方面的技术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西门子(A&D)每年邀请学校的学者、知名教授和学生参加自动化与驱动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并介绍产品的应用案例;同时学校也会邀请西门子(A&D)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并不定期深入企业,与西门子(A&D)的工程师联系共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双方共举办技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十几次,内容涉及自动化与驱动技术、自动化(包括PLC,DCS,ESD等)产品、自动化全集成系统(PCS7过程控制系统、WinCC人机界面、基于PC的控制系统等)及其应用、自动化培训服务等方面内容,为中国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才走向社会直接进入企业角色提供了有利保障。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六
多种模式实践 合作促进双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
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为国家大型企业、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是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认定的中国优秀民营企业。目前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40多亿元,2005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已发展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地方示范性综合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国家数控实习实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冲破传统的教育与生产的固有观念,各自从不同的领域理解产学合作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利益的相互驱动作用,从经济与社会等全方位视角理解双方合作的价值,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学校深刻体会产学合作,以为企业服务;企业深刻体会产学合作,以为教育服务。在理解和不断的自我改造中,寻找成功的合作点,多点的不断突破形成了今天的全方位合作与双赢机制。
理念的创新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共同的追求是合作的基础,时刻为合作者着想是合作的动力,模式的创新催生合作的活力。双方经过实践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合作。
“学工交替”校企互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实施了“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
“半工半读” 校企渗透
该培养模式是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不足而提出的。 “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出,使学生能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到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企业推出的“半工半读”项目可由学生进行选择,经企业考核合格即可以参与“半工半读”教学活动。“半工半读”项目的实施主要以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企业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学校也承认学生相应的实践学分。
“订单式(2+1)培养” 校企互利
该培养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后,第3年由海天和学校共同实施其专业教育和上岗适应性教育。与此同时,学生已经是企业的员工,享受企业员工同等待遇,企业实施的教育与企业对新员工的教育做到了有机的结合。由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要求实施,学生在毕业时即能达到上岗的要求,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人才培养目的。
“项目化教学” 校企双赢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将设备和人力资源引入学校,学校为其提供场地和工作条件,以此推进更大范围的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企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并由企业负责全程实施。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产品开发的流程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达到企业对各个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经过几年的合作实践,使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学院不断突破传统的专业、学制体系的束缚,推出了各种企业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体会到了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看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希望。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七
强强联手 各尽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合作培养战略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具有代表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汽车产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对国外百余年的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上汽意识到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而大学是人才的培养者和输送者。上海交通大学是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强烈探索精神、具有良好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恰恰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需求不谋而合。为此,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开展人才战略合作,实行跨学科的工程教育,实现工程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
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始于1997年,他们以增强工程意识,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指导思想,以迅速发展的上海汽车工业为依托,将工程研究、工程教育、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以下形式对人才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培养。
联合进行车辆工程本科教学改革试点
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开设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试点班,已为期十年。考虑到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型人才的需要,该试点班以工程综合意识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和环境,开展研究性的工程实践。
构建培养综合工程意识的教学体系和环境
针对信息化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汽车电子的迅速发展,加强信息和控制方面的课程和实验,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的能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
建设研究性的工程实践环节,加强工程素质培养
学生利用暑假进行集中实践活动。校企双方认真安排每一次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导师和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集中的工程素质训练场地,使学生得到具有职业性的、规范的、专业的实习机会。
毕业设计中实现知识、能力的集成和提高
车辆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依托上海汽车工业,结合科研任务,提供毕业设计课题。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
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与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学习和工作,在浓厚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企业导师着重向学生介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要求。
培养研究生汽车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
上海汽车集团在交大投入固定的经费,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支持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科技攻关。通过团队合作,进一步培养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优化、自我组织的能力。
结合企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
上海交大与上汽集团合作培养在职人员工程硕士研究生已有八年。规模日益扩大,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被企业认为“留得住、用得上”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现在,上海交大数百名车辆工程的研究生,已成为上汽集团人才资源库生生不息的源泉。学校和企业深深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由上汽教育基金会提供教材建设费数十万元支持了交大教师编写“工业工程系列教材”,解决了工业工程教材短缺的困难,保证了培养工作的高质量。企业博士后在企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引入高层次人才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
通过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大学的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由于面对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获得了更大的动力,企业由于大学的参与,使自身的发展变革有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科研发展。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又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属一举两得。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八
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电子科技大学与德州仪器公司开展DSP技术研究与教学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提供创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模拟技术,是国际最大的DSP生产商,2005年占世界DSP市场份额的58%。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突出特色的大学,以彭启琮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高速信号处理和实时信号处理、DSP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同时还参与了国家项目的模拟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及重要实验任务。在双方的合作中,德州仪器公司向电子科技大学捐赠DSP器件、开发平台、相关软件和教学资料,电子科技大学则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有关DSP的课程和实验,培养了大批掌握DSP技术的人才,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加快了DSP的广泛应用和人才本土化过程。
1997年,电子科技大学和德州仪器公司通过协商,合作建设了“UESTC-TI DSP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教学科研场地,由德州仪器公司提供全部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DSP开发设备、先进的DSP开发软件,用于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和教学,使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掌握了最先进的数字DSP技术,以满足工业界对DSP工程师和专家的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2000年,随着DSP在中国信息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产业界工程师希望有机会进修DSP的原理和系统设计的知识,为此,德州仪器公司和电子科技大学进一步协商,将“UESTC-TI DSP实验室” 升级为“UESTC-TI DSP技术中心与培训中心”,这使中心能够为产业界提供工程师培训课程,使该技术中心具有了培训中心的功能。电子科技大学和德州仪器的密切合作,使校企双方、学生、用人单位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不但培养了企业急需人才,为DSP技术的应用及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而且,通过双方的合作,中心自行开发了较为先进的DSP实验设备,不仅装备了学校的DSP实验室,还输出装备了国内数十个大学的DSP实验室,并吸引了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大学来接洽购买。同时,急需DSP技术及解决方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纷纷来中心寻求技术支持,每年都产生了大量的合作项目。此外,也为为产业工程师提供培训课程。通过双方的合作,中心每年都举办DSP工程师培训班和大学的DSP教师培训班。数十个单位的上百位工程师和数十个大学的教师,都在这里接受过培训。中心编著和出版的教材、实验教材、以及技术参考书,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的教材和很多公司的培训教材。
德州仪器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一方面对改善中国大学DSP的科研和教学的条件做出了贡献,也为德州仪器在中国大学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不但符合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而且也符合中国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真正做到利用本土人才,打造国际一流技术。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九
因“需”施教 培养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
长安汽车公司是具有140多年历史底蕴的军民结合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拥有15个汽车和发动机生产厂,拥有总资产近200亿、员工近3万名、占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的国有特大型军民结合型企业。长安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把企业的人才培训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把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列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求公司上下从战略高度形成共识。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并且也十分重视与企业开展合作,早在1997年重庆大学就与长安汽车公司签订了培养工程硕士的协议书。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精髓,也是人才最有价值和最宝贵的素质,它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高科技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的增长。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工程实际的需要制订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根据工程实际确立研究方向
根据工程实际,组织学院内相关学科力量和公司的技术人员,论证和确定了企业需要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供工程硕士生挑选,并及时增补、修订研究方向。
按照实际需要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
本着宽口径、实用性的原则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宽广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都要本着多样性、灵活性的原则,充分考虑研究生自身能力、素质、基础、兴趣以及工程的客观需要,在工程领域较广的口径内,尽可能多地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此外,选修课程中必须包括管理、经济、经营、法律等方面的课程。
“分散”和“集中”结合制定教学方案
学生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通过实践和摸索,利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地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以缓解矛盾。对于分布过于分散的地区集中在重庆大学校内进行教学。无论何种方式均要求学生到校本部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以接受学校学习和学术氛围的熏陶。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解决教学的矛盾
考虑工程实际需要后,带来工程硕士生选课分散,安排任课教师困难,需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
集中教学 缓解“教学”、“工学”的矛盾
适当增加同一门课程的周学时数,相对集中教学、分散消化可以缓解教师和工程硕士生上课时间难以保障之忧。学校可以遵照企业及工程硕士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学完后,适当延后一段时间以便消化吸收然后再进行考试。
制定独具特色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目前在我国,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科学”的应用研究,倾向于改造世界。工程硕士生的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论文可以是一个完善的工程设计,也可以是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制和开发。
实施工程硕士的论文指导“双导师”制
学生进校后,由学校为其在工作单位或就近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从事工程研究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的实践环节、论文选题、课题指导,论文写作等。工程硕士生进行论文答辩时的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必须聘请企业中长期从事工程实践和研究的高级工程师参加。
采取行之有效的课题组方式
学校在长安汽车集团挂职锻炼的教师注意把工程硕士生与工学硕士生编入同一课题组,让工程硕士生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工学硕士生发挥基础理论及计算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出色完成企业工程技术课题。
经过几年的合作中,双方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工程实际的需要制订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在长安厂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长安汽车公司近八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十
奥运号角吹响 校企共奏华章
――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培养电视体育转播专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从50年代起就开始为我国传媒界培养各方面人才,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一直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乎中国在整个世界面前的形象,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电视是承载这一任务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次2008年奥运会体育赛事的转播,中央电视台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大量的体育赛事转播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摄影摄像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更为了配合国家对奥运会的整体战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所以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传媒大学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是这样的缘由让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电视台再次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担起为2008年奥运会进行体育赛事转播的任务。
作为一所以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如何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两年后的奥运转播工作输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业务过硬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是学校目前最切实、最紧迫的任务。由于此次合作的时间长、任务重、要求严、频度高,对学校的常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2008年的3月份一直到2008年的年底,参加合作的学生要全程服务于奥运会的赛事转播,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要耽误近两个学期的课程。为了保证奥运会赛事转播的顺利进行,中央电视台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后,还将再淘汰一部分学生。这就必然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学校力争作到:
1.此次合作不能对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造成冲击;
2.应用型人才必须要面对它所对应的社会实践;
3.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压缩。
一导论
有学者认为,治学道德,即学术研究的道德,除了指对高深学问的理性追求应有的伦理道德外,还应该是指包含了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是一种精神,是学者的人格、境界的灵魂。治学道德之于学术研究犹如修身之于治事。治学道德既是学术研究之本,也是学者为人为师之本。本文中的“治学道德”尤指学者在研究学问时的职业道德,同时,主要侧重从经济的角度去论述这一问题。
“治学是学术界的生活方式。治学也有它非同一般的伦理道德。”[1]随着不断出现的教授腐败案等耸人听闻事件的发生,大学里“高深学问的看护人”―――教授的治学道德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大多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从当今社会现实出发,论述与反思大学学术道德下滑的趋势与表现,认为大学的学术道德与规范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大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徐淑萍,逝去的治学道德―――基于布鲁贝克与科尔的观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1(7));另一方面主要论述了学术道德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比如:任翔(2010)认为学术伦理道德思想不但对古之学者在为人和治学上都曾起着重要的约束,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探讨学术道德问题对当今大学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念、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问责机制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任翔,2010,大学学术道德传统的探讨与反思[J].高校理论战线,2010,1)。曹能秀(2004)则从建立治学道德规范和形成个人修养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学者的治学道德,提出学术自由在治学道德中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曹能秀(2004,第3期。同文献12);第三个方面为近期的研究,强调学术道德改善的路径问题。学术道德应该作为一种内化机制,从内化机制入手解决高校治学道德问题。(孟凡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2)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教授治学视角探讨学术道德问题,分析教授治学道德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对提高我国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授治学道德问题的社会表现
《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写道:“工匠与教授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主要为得到经济收入而工作,后者却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3]教授的工作确是不同于工匠的,也可以说教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任何的工种,教授不仅仅担负着教学的工作,还有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同时还有将科技成果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但是教授也是普通人,他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自然的就要考虑经济收入的问题。大学教授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学校发放的工资与奖金;课题研究经费;各类评审费;报告讲座报酬;项目咨询收入;发表著作文章稿酬;担任行政职务与社会职务收入;获奖奖金;科研成果专利化、产业化等。[4]教授既是学校人,同时也是社会人,教授如何处理教学、科研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关系就涉及到教授个人的治学道德。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却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于教授治学道德的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授不教”的现象严重。在部分大学里的某些教授们开始把精力从教学上转移,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出成果;申请项目、课题;甚至开公司等等,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学术浮躁日益加深。教授们比以往更加重视出版著作,获得科研成果,同时赚取版税。但从著作质量方面来看,在人文社科类学术书店,以北京大学东门外的“万圣书园”为例,同样营业面积内摆放的各种图书当中,国内学者的著作所占比例迅速上升,故而,若营业面积保持不变,则国外学者的著作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是根据调查,国内学者的著作平均质量呈迅速下降趋势。[5]
学术交易之风盛行。部分教授不顾研究的客观性,借学术之名行牟利之实。这种行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违背学术道德。这一点作为“显学”的经济学表现更为明显,受到的指责也更多。一种是为利益集团代言。一些经济学教授与资本关系暧昧不清,甚至与资本结成联盟,发表一些维护资本利益、损伤公共利益的“学术观点”;另一种是提供“私人服务”。一些经济学教授常常在多家企业身兼要职,收取巨额报酬。
教授与学生之间成为雇佣关系。在我国,研究生导师使用学生充当高级廉价劳动力的现象久已存在。有人曾经计算过,截至2009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00万人,即使其中1/5处于这种状态的话,就为这些导师老板们节省了数亿元的工资开支。上海《社会科学报》2006年3月18日以“博导缘何变商人”为题,指出上海交大9名博士生之所以联名向学校提出更换导师的要求,因为这位博导长期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以每月500元到800元不等的“补助”,让这些博士生给其夫人开办的公司打工,使他们的毕业论文准备“一塌糊涂”。[6]
三教授治学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教授们会在治学道德方面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教授个体的主观原因。
从学术人才的培养制度来看,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说:“学者道德的第一条基本准则就是,坚持学者社团中所有成员必须在高等教育的某一领域受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这种训练应该需要极为精细的智力工作而无需以学徒方式获得的技能。”[7]但从我们的学术人才的培养制度来看,虽然对学术人才需求巨大,但不能保证严谨的学术训练。这样出来的学者,无知者无畏,没有责任心。
从教授们个人的态度来看,态度不端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教授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经济收入,仅仅把教学、科研当成取得收入的一种途径,当他们发现这种途径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时,就完全忘记了职业的道德准则。他们不是出于自我实现来工作,不愿意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工资制度的缺陷,导致教授们不得不另觅他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外界名誉、金钱的双重诱惑让教授们无法拒绝;科研成果物质奖励过低,不能提高教授们的积极性等等也是造成教授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完善教授治学道德的途径
科学家克拉默曾说过:“道德上的疏忽在科学领域里受到的惩罚比在商业界严厉得多。”层次越高,道德素质越显其重要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质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可见,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学者、教授,他们的道德要求要比一般人更高。因此,加强教授的治学道德势在必行。
加强教授自身的道德建设。《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基于学者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这一事实,人们可以逻辑的推出他们也是他们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的监护人”,“学者们是他们自己的道德的唯一评价者”。[8]加强教授自身的道德建设必不可少,也是最关键、有效的一种方法。
建立健全学术职业共同体。发挥学术职业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以学术评价替代行政评价。[9]
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条文,并宣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10]只有这样,学术制度的威严才能够真正确立,学术投机者也会因违约成本太大而不敢轻意“越雷池一步”。
细化学术规范。应由教育部、科技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及其它现有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具体、权威、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的《芝加哥手册》的学术规范,将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写作规范、评审规范,课题的评审与管理规范,成果的鉴定与评奖规范,学术资源的利用规范,编辑、出版的技术规范等都纳入其中,以改变目前存在的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唯我独尊的现状。[11]
同时,完善相应的举报制度,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等也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看,加强教授的治学道德都对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0.
[2]陈小红.关于“治学的道德”―――《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P:131
[4]http://.
[5]教授收入水平与学术浮躁[OL].南方新闻网,2006年10月7日
[6]高翔,周国平.学者治学道德问题再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1).
[7]同2,P:121.
[8]同2,P:120.
[9]肖国忠.树立学术荣辱观防治学术腐败[N].中华读书报,2006-6-20.
[10]邹承鲁.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OL].人民网,200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