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感慨时间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慨时间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后来终于觉察到白驹过隙,看到飞鸟飞过的天空没有留下一丝丝的痕迹,这才逐渐感到莫名的忧伤,却总是深深的藏在心里。这让我想起了幼安前辈的那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当然不是沧桑饱尽,只是还处于孩提年纪罢了,可是对于成长中的这样的微小细节觉得触目惊心而已。

“天凉好个秋”。一直很喜欢这样的句子,浅显易懂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秋日的凉是很有诗意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看那黄叶纷飞,看那枫叶殷红,连那一池的塘水也清冽俊现。风划过发间,好像依稀听见了何种悲壮的声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寒潭。风啸,人语。一幕幕印在眼前。

此刻,我只想化作一潭易水,默默的注视着那颗侠骨忠心。

第2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时间,它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但却又出没在我们身边,无情而又匆匆地流逝。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由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飞快流逝的痕迹,由此,作者心生感慨:自己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进大海里,无声无息,“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这可是一处“点睛之笔”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再进一步,具体细腻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沉默、睡觉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因此而“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

哇!太贴切了!我不禁暗暗感叹着。

作者深知既然来到了这世界,就不能白白地走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主旨——〈匆匆〉。

第3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师生交流;有效性;教学内容;教学效率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也是师生间的一种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提高师生交流活动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阐述了作者关于提高师生交流有效性的两点思考: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须符合本班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水平,并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

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之前,一方面,须了解本班学生熟知的语言知识,须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并照顾各层面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以便找到适合本班学生谈论的话题,导入新课。唯此,课堂上才不会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茫然无知的尴尬场面;唯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抛砖引玉,“一呼百应”,引来学生的连珠妙语,激起学生的表现欲。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惟有洞悉了学生的“所爱”,投其所好,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思考起来,谈论起来,如此,我们的课堂将生机盎然。

二、不急不躁,不强求完成既定内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作为教师的我们,骨子里都期望自己的学生成龙成凤,心切切时难免苛求学生。教了n遍都读不出单词的他们,挤牙膏似地憋出半个句子的他们,怎么也学不会其实是最最简单的句型的他们……这样的“他们”让“我们”如此的懊恼伤神。于是急急地打断他们发言;请同学帮忙;匆匆地替他们说完; pass掉他们读不顺的句子; 置混沌的语法不顾…… 把“该上的内容”一卷风地塞给学生, 然后自我安慰地吁一口气: 好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了。回头细想,精疲力竭的我们不过是让自己巩固了基础知识,于学生,不过看了我们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而已。与其这样,不如耐心地反复地教会他们单词的读音,平心静气地听完他们不通顺却努力读出的句子,大方地给足他们思考的时间(不会老让学生抱怨:老师,当我想清楚准备举手时您已经叫别的学生回答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最后感慨地给予赞许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这样,“他们”才愿意也敢于表达,“我们”才不至于上演独角戏。管他什么预定计划,管他预先设定内容有没有完成,教师不是神,谁能预料到学生课堂的反应?我们只有随机应变,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了,学懂了,学得开心,愿意学,这才最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散文体裁的代表作,古往今来被无数仁人志士精评细品,其中探讨最多的是作者通过《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境界。该文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篇目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如何在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王羲之对生命嗟叹,探讨此间透露的人生哲学,是教师应该认真研讨的重难点目标。名师学者对此篇序言散文的解读不胜枚举,本文另辟蹊径,从课文中三个主要的语气助词“也”、“哉”、“夫”入手,引导学生涵咏品味其间妙处,领悟作者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传递出来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熟读成诵;

2.把握书序的体裁特点,掌握文言鉴赏的方法;

3.通过“也”、“哉”、“夫”虚词的比较探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语言特点的鉴赏,难点在于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想与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

(PPT展示)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宋)曾巩《墨池记》

提问:这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哪位同学能简单概括或者复述一下。(请学生回答,提示难解的字词,帮其疏通文意)

明确: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也正是由于王羲之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才最终使他成为一代“书圣”,才创造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PPT展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内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兰亭集序》。

二、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语调,把握节奏,读准字音,结合文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5分钟)

点拨:癸丑、会稽(kuài jī)、修禊(xì)/事也、流觞(shāng)/曲(qū)水、趣(qǔ)舍万殊,“趣”通“曲”、感慨系(xì)之、嗟(jiē)悼

齐读。

点拨:读后发现文段各段内容区分明显,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细细品读一番。

分段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兰亭集会盛况的概要,作者心情较为愉悦,读时娓娓道来。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四段,并说明该段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并用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乐也”――“痛哉”――“悲夫”

精读:思想探究

“乐也”、“痛哉”、“悲夫”,我们发现不同的心境,使用的语气助词也不同。“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也,在这里放在句尾,作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达的是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定。如“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二)如果我们去掉“信可乐也”中的“也”字,变成“信可乐”,句义上有没有变化?哪里有变化?

明确:句义上没有变化,但是语气上和句式上有变化。助词本身就是起语意表达的辅助作用,对句子本身的意义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说话人是在传达一种新的事情或状态,若去掉“也”,只是一种平淡的叙述,带上了“也”,则是特别地传达出一种肯定的语气,说话人的语气得到了加强,情感也得到了深化。三月的江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友人会与山川林野之间,饮酒赋诗,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目之所至,大好风光尽收眼底。感情美和句式美达到了完美统一。“所以游目骋怀”,这里的两个动词“游”与“骋”极力表现了动作幅度之大和胸怀之宽。所以作者的感慨“信可乐也”。乐的是此情此景,是乐人也是乐事。“也”字在这里不仅加强了作者喜不自胜的情感,也在句式上使行文整齐划一,富有韵律美。

“岂不痛哉”的“哉”的使用又有什么意义,如何使用“哉”表达作者的心境的?

明确:“哉”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或者“吗”,如“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此处加强了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痛之切,难道不悲痛吗?“哉”字含有强烈的语气,且常用在反问句、疑问句中肯定有力。在此段中,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景物转而至对人世的感慨。由“乐”转“悲”,“俯仰一世”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人们应该怎么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虽然人们选择的生存方式存在差异,但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快然自足”。然而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仓促,一切将随着死亡而消失殆尽。此段其实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那就是“俯仰一世”。时间是残酷的,死亡的不可抗拒感和人在生命长河中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心中自是无限慨叹。一句“岂不痛哉”戛然而止,悲痛之情萦绕不尽,思绪满怀!

最后一段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的句子有哪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夫”字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什么作用?

明确:“夫”作为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一定的感彩。在这里,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夫”字是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悲叹,也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一个否定。“一死生”和“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夸大了生死的相对性,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观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是荒谬的。活着能创造价值,死了却一无所有,一切归零,活着和死去不可能等量齐观,所以作者扼腕而叹:“悲夫!”

史料补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植跟于魏晋士人的心中,纵情山水的快乐是短暂的,老之将至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古诗十九首》中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相较于西晋文人对仕途功名的追逐,东晋的王羲之淡化了对物欲的享受和对功名的贪恋,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会有庄子的绝对的逍遥,是务实而不物质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贵和死的可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三、研读:各抒己见

学习了王羲之对待生死的看法,你持何种态度?说一说你的人生观或者生死观。(学生自由陈述观点)

四、小结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由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嗟叹,共同的感叹,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相延续,肉体虽灭迹,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永不停息。王羲之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超越了个体生命,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王羲之《答许询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握短暂的生命,驱散浮华之物的遮蔽,使生命放射出本真自然的荧光,使个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永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对照王羲之的《兰亭诗》,比较诗与《兰亭集序》,品味二者的异同,深切体会诗人的旷世情怀。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板书设计

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第5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语文教学 课文阅读 语感培养

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又十分有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培养语感”——换而言之,在大量的“读”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在“读”中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深入到达作者的“潜意识”层面,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三步读”把书“读”出了层次,在不同层次和意义的“读”中,可以相应地培养不同层次的语感。

第一步:基础读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要做到:一是“初读”,就是通读全文,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课文有大体了解,可以多读几遍,扫除阅读障碍,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感知语言材料,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行有意质疑,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当然,面对不同的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具体感知方法。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学生看到课题,心中条件反射般的疑问就出来了:颐和园在哪里?颐和园什么样子?我就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要借助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来解决;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后,心里对自己的疑问就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荷叶圆圆》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文中配有与内容一致的插图。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读课题,联系自己对荷塘及荷叶的了解,就课题想象:紧接着请学生观察插图,而后说说自己的观察及观察图片的想象,师生从而渐入情境,为感知语言打下基础;接着教师用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范读,孩子们和教师都置身于美丽的荷塘。然后,师生共同质疑发现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在“述说读课题想象——述说看图及想象——听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初读整体感知是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打下“地基”,地基坚实了,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顺利进行个性化的感悟。

第二步:内敛读文——熟读课文,品味感知。

熟读成诵才能积累语言。熟读就是要抓住重点句段,细细品味,并将之吸收内敛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积淀。在这个环节中,要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边想边读等不同的读的方式,一边读一边咀嚼——品味内容,体会感情。这个品读环节也要做到分步骤、层层深入。我以品读《匆匆》第二自然段为实例说明:

“一品”,也叫“自品”:自主学习,自己细细品味,引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自品”重在“品文”,品出自己对语言材料的浅显感受。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细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语言中的情感,遇到读不懂或感悟深的地方画出来。可以随手标注。

学生自学三分钟,教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师:先来说说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的困惑或思考吧。

生纷纷发言。(师相机评价)

“二品”,也叫“助品”: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发,推动情感发展。“助品”重在“品词句”。这个环节可以说把“语感”细化为了“词句感”。

师:(课件出示“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会产生那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学生相互解答。

生:“大海”是指什么?(生:无限的阳光)

生:八千多日子放进时光的大海里,课文是怎样写的?(生:比喻为“钟尖上一滴水”。)

生:从“钟尖上一滴水”感受到什么?(生:八千多个日子多么微小)(生:它滴在大海里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

“三品”,也叫“评品”:把自己品读的感悟,以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收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生或生生互相评读。“评品”重在“品情”。

师:解疑后,我们豁然开朗,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作者算得很细,24岁,8000多个日子,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你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哀伤和感慨)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一读,我先来试一试。(师朗诵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生:声音压得很低。(师:因为我对时光的流逝毫无办法,哀伤、无奈。)

生:把“头涔涔泪潸潸”读得很慢。(师:因为我想到8000多日子悄然溜走,我却不知该做些什么,我像迷了路不知所措。)

生:读“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能听出强烈的对比。(师:因为我的日子太微小呀,滴到大海中它无声无息,这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呀!)

生:读“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时,声音很小,显得很无奈。(师:因为我日子一天天从我手中溜去,我觉察我一无所有。)

师:借鉴是一种学习。我们也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诵读出来。自己练一练,同位听一听、评一评。

(生互练、互相指导)

第三步:外显读文——诵读课文,情感感知。

这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表现出“读者”自己的情感感悟,还应使“听者”能从有声的朗读或诵读中捕捉和感悟到“读者”及

“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读者”、“听者”三位一体,互为融通呼应。在这个环节中,采取配乐朗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法,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立意美的熏陶。还以《匆匆》为例:

师: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哀叹和感慨了吗?我们用诵读表达出他和我们的哀叹和感慨吧!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诵读出朱自清的哀叹和感慨吧!(师引读,生齐读)(随机指导)

如果我们像朱自清那样看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烟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自己的8000多日子却消失的无声无息,我们也会像他一样哀叹和感慨呀!(师引读,生齐读)(随机指导)

第6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1、天在这边海在那边一个地平线上究竟会演绎什么安谧。

2、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3、有些东西永远都是说不清道不明,例如感情。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

6、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

7、是谁把已经死在了路口的年华,一遍一遍地埋葬,简单的文字撕扯不出我对你的思念。

8、成熟不是心变老, 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9、爱情这个东西最经不起风雨和考验也许今天还温热着明天就是凉的。

10、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11、这样的流年,会让我遇到多少红颜。

12、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13、回忆都已过去,更多的时间我们应该去努力。

14、任何事情都会又时间的隔阂而慢慢褪色。

15、只有站在世界的最高峰,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嘴脸。

16、如今的爱情亦不是当初的模样,我沉没并不代表我不痛。

17、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18、“从此天涯不相望”被我们演绎的淋漓尽致。

19、上帝不断的将我们身边的东西拿走以示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了。

20、最后一滴泪尘渊薄凉,从此天涯不相望

21、或许我们连自己都斗不过。

22、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23、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24、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

25、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政治的严正的朋友。

26、眼泪——宣泄心中垃圾的出口。

27、一段刻骨铭心的是记忆,而不是爱情。

28、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29、时间过的太快,没有多余的空隙让我们感慨。

30、无意间一曲很爱很爱你,险些泪落。亲爱的我们这是怎么了?

31、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

32、一条路,一片天,一个人,一瞬间,我的青春有了你,沒有愛情也甜蜜!

33、眼泪的滑落证明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34、来来去去都是重复着这些苛刻的语言。

35、友谊是没有翅膀的爱情。——泰戈尔

36、一段情,两个心,三个字是我爱你。

37、那些做作的表现,只是在弥补寂寞的空虚而已。

38、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D.M.

39、为你流过的泪都是浪费,你又怎能体会我的心碎。

40、那刻画在记忆年轮里的阴霾,无数次被阳光挫伤。

41、是谁下了移花接木的诅咒。

42、剩下什么来弥补空缺的心。

43、虽然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

第7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 解说词 修辞艺术

作为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专题片早已从传统的带有宣教腔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等的追求。在追求对画面语言组成细节和听觉语言组成细节的表现中,解说语言形式美感和听觉美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解说词的修辞不但能带来语言美感的外在体现,也能带来专题片或“兴奋点”的汇聚。

一.比喻

比喻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用和某事物有相似之点的另一个事物来进行描写或说明,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对这个事物的理解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艰涩为浅显,化平凡为新奇,化朴实为生动情趣,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带来良好的听觉效果。

1.喻体和本体贴切契合,引发联想和想象。

在比喻的修辞手法中,表现的对象叫“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喻体”。电视画面语言以其真实直观的呈现激发了观众的接受兴奋,贴切恰当的比喻则最大限度增加了画面的思维附加值,使其心理从认可走向共振。在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3集转化的灵感中,作者这样来形容云南人家制作的食物:“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乳扇被形容为巨大的风铃,不但外形的相似性极为贴切,其内蕴也有高度的契合。风铃倚赖大自然的风而灵动和带来好运,乳扇同样要仰仗大自然赐予合适的温度、湿度才能完成自身对人类的贡献。

2.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产物,这决定了电视解说词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所以电视解说词要“点睛”,而不是“画龙”。但是总有一些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无形的信息等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恰可以变抽象为具象,合理“镶嵌”。在电视专题片《苏园六记》第一集《吴门烟水》中,创作者这样来描绘作品、拓片和诗作:“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义悠长的。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他把作品比作生活的拓片,把拓片比作青丝中的白发,把诗人写诗比作灵感之舟划入诗歌的河流,这样的比较把抽象的意象具象化,把平凡的意象诗意化,可谓一处妙笔,点石成金。

3.渲染氛围、营造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重要范畴,抒情性作品营造出的那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蕴和境界,那些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在电视专题片《苏园六记》《吴门烟水》中,创作者这样来形容吴文化:“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已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创作者将抽象的吴文化分解为具体可感、似曾相识的吴宫花草、吴门烟水、渔火江枫,这些被赋予了地域文化色彩的符号呈现出五彩斑斓却终将逝去的历史画卷,营造出略带伤感、令人追忆的情绪氛围,而菜花蝴蝶,“金灿灿地开着”,“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又带给观众无限感慨:吴文化仍然有它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那一部分,它们终将长盛不衰。

二.排比和反复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通过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韵律协调且有节奏,形成一唱三叹的独特抒情意味,而且还能丰富语意,使表达的情意得到加深。最终增强电视片的气势和感染力,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在《苏园六记》之《蕉窗听雨》中,创作者这样看待园林的窗户:“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你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看不尽烟锁重楼的迷蒙,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文采斐然的四句排比,一气呵成,带来繁复的意象,强大的气势和强烈的听觉冲击,激发感情,引人共鸣。

反复是指为了凸显某种感情,强调某种行为而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它和排比的区别在于侧重点的不同,前者在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后者则以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使用形成强烈的气势和特殊的感情。

刘郎拍摄的专题片《情醉湖山》中这样展现江南的湖:“南北湖的每一天,都是被一声鸡啼唤醒的。这一声嘹亮的鸡啼,不仅唤醒了清晨,同时,也唤醒了春天。水中的蝌蚪被唤醒,它们在湖水中欢快地浮游;村边的菜花被唤醒,它们在阳光下茂然地开放;花间的蝴蝶被唤醒,它们在春风里尽情飞舞;山坡的毛笋被唤醒。它们在竹林中破土而生。这便是我们的南北湖。”在这段解说词中,“被唤醒”多次出现,伴随着不断增强的语气和语势,不厌其烦地展现大自然不同的生物被唤醒的状态,也在观众心理上反复形成冲击。同样,在《舌尖上的中国》第4集《时间的味道》中这样写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这种回环起伏的节奏美和延伸感配合着不同的电视画面,加深或放大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种千回百转的感慨。

三.移就和粘连

移就是将原属于甲事物性状的语词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或者说是把人对甲事物的感受或词语用到乙事物上去。和拟人相比,移就是拿本来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用来修饰其他事物,而拟人则是把无生命的非生物和有生命的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舌尖上的中国》第5集《厨房的秘密》中这样形容中国厨师:“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从语法上讲,很难说厨师做菜“炉火纯青”,但这种移就修辞的运用,将做菜形容为“水火交攻”的把戏,从而具有了“炉火纯青”的可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且更具修辞的美感。

粘连指利用上下文联系,把运用到甲物的词语巧妙地运用到乙物中,它与移就的区别在于移用修辞主要用于上下文的联系,而粘就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动词上。《苏园六记》第一集《吴门烟水》中有这样的解说:“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诗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一个“织进”不仅将历史的演进生动呈现,也巧妙地将苏州园林的地位同宋诗宋词等同起来,这种粘连修辞的运用让人觉得实在形象而精当。

四.提问和设问

提问和设问都是将明白确定的语意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都是为了强调掀起语言的波澜,都起到了加强语势,增强节目的节奏感、引人深思等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设问是提出问题后接着进行回答,有时是无疑问而答,有时是自问自答,而提问则不一定回答。

《苏园六记》第四集《蕉窗听雨》这一段运用了提问的修辞:“欣赏苏州园林,就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这独到的眼光,便是每个人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构图?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视角?是不是你也留意了这样的景深?园林,原本就是一种精细的艺术。欣赏园林,也原本就是发现精细。”这一大段提问气势非凡,引人深思。

《话说长江》第11集《天生赤水》中则大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今天,赤水河美酒的身世对许多人仍是个谜。美酒为什么出在这里?特别是酒巴中极品的茅台,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接下来的篇幅中则将答案一一道来。而在“这里为什么盛产美酒呢?这是连当地人也难以说清楚的事情,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酿酒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活”这一段中,其自问自答更起到了制造悬念,强调观点,节奏变化和波澜起伏的重要作用。

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顶真和回环、谐音和双关、引用和反语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电视解说词更具艺术的美感,呈现出特殊的听觉效果,使电视专题片创作焕发更丰富的意象,传播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高峰《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徐航州《电视解说词写作》,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刘效礼《电视纪录片获奖作品--解说词暨论文选》,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第8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モノ;モノダ认知;语意分析;关联和区别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38-04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现实—认知—语言”三者存在一个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1](P43)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研究日语「モノダ应了解其构成要素和基本语意。关于构成要素「モノ的意义,『言泉解释「モノ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普遍性的道理及表示感慨。[2](P2299)吉川指出,「モノ由实质名词转换到形式名词,逐渐失掉了它本来的实质意义或意义淡化,前接连体修饰语与助动词「ダ结合,使前接语群名词化,起到重要的语法作用。[3](P45)

「モノダ语意较多,语用条件各有不同,但“客观存在”是「モノダ意义、用法掌握的先决认知条件。除说明、回忆外,叙述内容皆含有事物的“普遍性”的性质,各用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普遍性”是贯穿各用法之间的纽带,是人们普遍共有的认识,不是指个别的特定的对象。

笔者借助「himawari语料库,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モノダ语意特点进行分析考察,论述「モノダ的语用条件、主题特点、前接词性质时态等,阐述其本质含义,比较分析「モノダ各语意的关联和区别。通过语料例句研究,不断完善对「モノダ语意的认知。

一、研究史

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对「モノダ的意义、用法论述很多,整理如下。

寺村曾将它视为说明的情感词探讨过,提出四种用法。[4]( P298)

(i)理想の姿,义务を表す。(ii)既に起こった事件,現象,状態について,どういう成り行きでそうなったのか,その原因は何か,その背後の事情は何かなど解説的に述べる。(iii) 追想,懐かしさをこめての回忆。(iv) 驚き。ある事実に驚き,あるいは一種の感慨をおぼえたときの表現。寺村将表示“本性、本质”的用法纳入(i)“义务”里。

坪根认为「モノダ根据前接命题,表明说话者的意识、判断,传达给对方「普遍性にこうだ的认识,根据“普遍性”的作用构成五种意义:“本性、义务、回忆、感慨、说明”,同时强调除表说明、解释用法外的各用法都含“普遍性”的性质;[5](P65-76)刘(2006:165)在其书中专题论述了「モノダ的基本用法,归纳为六种,即「普遍性倾向、义务、吃惊、指责、回忆、感叹。[6](P165)

以往的学者关注的是「モノダ的助动词功能,偏重个别用法的整理,较少对各用法之间的关联性、主题特点、前接词性质进行全面分析,缺少整体探讨。对「モノダ其他语意,如“希望”、“指责”、“忠告”提及、分析很少。

二、「モノダ的意义

「モノダ的使用是以认知某事物客观存在为前提的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事物普遍性的本质、倾向及社会、道德规范,是说话者对事物属性的评价、判断,含有感彩。

笔者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及对语料例句的分析,认为「モノダ除“本质”、“义务”、“感叹”、“说明”、“回忆”五种语意外,表示“希望”、“指责”、“忠告”语意例句亦较多,作为独立语意形式使用已很稳定。本文就上述语意用法,按前接用言时态分三类进行考察,并对这些语意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加以研究分析。

1.前接用言基本形的「モノダ

a)“本质”意义

“本质”的「モノダ所引导的命题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前接动词基本形、形容词、形容动词连体形。益冈认为「モノダ是表示主观性的一次性语气词,必须是即时的判断,所以“本质”的「モノダ不能采取「~タモノダ形来表示在过去时点的判断。[7](P34)

(1) 病人はわがままなものだ。(寺村秀夫1984) 本文例句除个别引自参考文献外,绝大部分来自《himawari》语料库。

(1)阐述「病人的一般习惯、本性特点,属叙述事物性质,是正常人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质的「モノダ一般前接非意志动词,主题常用统称词,「モノ可以省略而意义变化不大。

b)“义务”意义

“义务”的使用是根据某事物“普遍性”的常识或道理,叙述理想的应有状态,主张义务。因为判断语气很坚决,所以有时带有要求甚至命令的意见,可以换成「ベキダ。前接意志动词,主题常用统称词,单人称词较少使用。

(2) あまり遅くならないほうがいいだろう。お母さんの気持ちになって上げるものだ。 (武者小路実篤『愛と死)

(2)是要求对方站在母亲的角度考虑问题。“义务”的语用前提是说话者认为主题没有按一般准则做,所以对主题提出要求。隐含对常识的认识。

“义务”意义的内涵是由「本质意义引申的用法,说话者认为既然一般情况是这样,听者也应如此。“本质”与“义务”的“普遍性”内涵并不是「モノダ产生的,而是「モノ一词本身具有的本性。

c)“希望”意义

前接表愿望的「タイ+モノダ「ホシイ+モノダ,强调说话者的愿望、期待,有时强调其心情。「~タイモノダ不仅表示个人的希望,更包含人们普遍性的客观的认识,此时意思像「~ホウガイイ的用法,比较委婉。

(3) 権威権力なんて、もともと誇示する必要はないんだから、せっかく美しいメーンストリートを市民に戻してほしいものだ。(田辺聖子『夢のように日は過ぎて)

(3) 句站在市民角度对当局提出期望,语气恳切。

表愿望的「モノダ主题常用统称词,前接意志性动词,用于单人称时有时会显得不太自然。[5](P75)

d)“忠告”意义

「モノダ常以否定形式「モノデハナイ出现,前接动词基本形,但意义不是简单的否定。主要表示说话者基于普遍性的原则、道理,认为听者的行为脱离了一般的做法,而忠告、提醒、劝阻或禁止对方的行为。

(4)そう悪口を言うもんじゃない。(五木寛之『内灘夫人)

(4)句忠告别人不要说「悪口,它的语用认知前提是基于做人的“本质”的考虑。

「モノデハナイ是「ナイモノダ的变形,常使用意志性动词,主题统称词、单人称词皆可。

2.前接用言过去形的「モノダ

e)“说明”意义

说明、解释的「モノダ是对前面叙述的事情进行解说,或就已经发生的事项、状况等解释其原因、背景、过程等,多用于一次性发生的事情。由于其客观性比较强,法律条款使用较多。[8](P93)

与其他意义的「モノダ共同点是命题内容客观存在,不同的是没有“普遍性”,也没有说话者意志判断的语气要素。

(5) もともとおれがちょっと手を触れた麻薬は、組長が関わっていたコネクションの女が持ち込んだものだ。(森村誠一『雪煙)

(6)本書は、こうした熱帯雨林という名の生物間ネットワークを解きあかす過程を示したものである。(湯元貴和『熱帯雨林)

(5)句对「麻薬事情进行说明,用「モノ来概括;(6)句则通过「示したものだ对主题「本書的内容进行介绍。此时的「モノ更接近形式名词,结构是「モノ+ダ。

「モノダ说明句式即主题解说的结构,有时句子体现不出主题,对前接词属性也没有限定,「モノ不能省略。

f)“回忆”意义

表示以感叹的怀念心情站在过去的角度进行回忆,此时的「モノダ是基于说话者了解的某事为认知前提,截取其时间上的片断,语用限制条件较强。[9](P235)有时以「~モノダッタ的形式出现则更有感慨之意。

(7) わしもこの都市まで何度か死ぬ目に遭ってきたもんですが、こんなお先真っ黒の旅は初めてですわい……。 (笠原和夫『二百三高地)

(7) 句是说话者对过去经常发生事情的回忆,有怀念之意。表回忆时文中不能出现具体时间(某年某月某日)场合。常与「よく副词或「子供の頃类年代词共起,主题词没有限定,前可接意志和非意志动词,句尾多过去形。

3.前接用言基本形和过去形皆可的「モノダ

g)“感叹”意义

森田松木称这种用法为“感叹”,形式固定,有终助词性的作用,没有过去形和否定形的变化。[10](P143)用于超出常识和一般概念的特定事项,表示说话者对此的情绪。接非意志动词多,常与「いや「ああ等感叹词和表示意外的「よく「よくも副词共起使用。

(8) いくらケーキが大好きだとはいっても、よく一度に三つも食べられるものだね。(美堀辰雄『美しい村)

(9) 「そんなところに生い立って、よく今日まで無事に済んだものですね。(夏目漱石『硝子戸の中)

(8)表示说话者认为「ケーキ不宜一次吃那么多,听话者的行为超出了说话者的想象而吃惊、感叹。

(9)是说话者对发生的事情与内心已知的过去“普遍性”比较,因出现超出想象的结果而震惊和感叹。此时「よく表示事物难成立却意外地出现了,感到「驚き。不使用「よく,「感叹句子很难成立。

有些学者将「モノダ的感叹用法和惊讶用法分开讲解,本文将两种用法归于一类论述。

h)“指责”意义

“指责”的「モノダ所叙述的内容既有眼前的事情,也有过去的行为,所以前既可接基本形,亦可接过去式。表明说话者认为他人非常识的行为不妥而表达不满和责难,听话人未必是被责备的行为人,也可是倾诉的对象。如「モノダ后加「ね则表示说话者讥讽的情绪。

(10) 人に迷惑をかけておいて、よく平気な顔をしていられるものだ。(庵功雄他『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

(10)是基于日本人一般处事原则或常识,指责他人给人添麻烦怎能那样「平気。

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1](P46)以上笔者通过语料库例句对「モノダ的几种用法进行了考察,对其语意有了初步认识,便于我们今后更恰当地使用。「モノダ各用法之间的联系,不仅在语言形态上,更在于「モノダ的内涵上,即命题内涵都是客观存在的公认事项。笔者认为本质意义的「モノダ是其他用法的基础,其他用法是基于「本质“普遍性”认知派生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基于“普遍性”常识,说话者认为主题没按常识做好而要求其行使“义务”;由于听话者没有按“本质”行事,说话者对其提出“希望”;认为行为人的做法违背了“本性”的“普遍性”常识进行“忠告”或“指责”;“感叹”是基于对普遍性的理解,对听话者超出“普遍性”的行为发出感叹、吃惊;“回忆”是对客观存在的经历和事项,饱含感情地回忆;「说明是对“普遍”事实进行陈述、解释,非主观判断。这些就是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本质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客观性是贯穿「モノダ各语意的主线。其次,除表“说明”和“回忆”外,“本质”的“普遍性”属性是「モノダ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其他用法都是围绕事物“本质”意义开展的,感彩较浓。这是我们使用「モノダ时必须了解的语言认知基础。有了这种认知基础,我们才能正确运用「モノダ,分辨其内涵要求,表达不同的感情和意思。“本质”与“义务”用法在句式上很相似,容易混淆。前者前接非意志动词,说话者与听者有同感时为“本质”;后者前接意志动词,句子前提是话题的当事者没有按“普遍性”去做,说话者要求对方尽“义务”。

此外,「モノダ各语意用法又有区别。从结构看,“说明”的结构是「~モノ+ダ,「モノ接近形式名词,不能省略。其他意义的结构是「~+モノダ,属助动词,“感叹”的用法又近似终助词性,可以省略,但语感有变化。从句尾时态看,表回忆可用过去形,其他用法句尾常以现在时结句。同时「モノダ的主题特点、前接用言时态、性质等也不尽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管窥了「モノダ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例句分析,认识到“本质”的“普遍性”是贯穿各用法之间的纽带,其他用法是由“本质”引申的语意。同时,经考察,根据表达意义不同,「モノダ前接用言分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时态限于现在形和过去形。与「モノダ用法相似的还有「コトダ「トイウモノダ等,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另文分析。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戴宝玉教授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尚学図書.『言泉[M].東京:小学館,1986.

[3] 吉川武時.『形式名詞がこれでわかる[M]. 神戸:ひつじ書房,2003.

[4] 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4.

[5] 坪根由香里.「ものだに関する一考察[J].日本語教育,1994,(84).

[6] 刘笑明.日语语法学研究新解——日本語情意表現の記述的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 益岡隆志.『モダリティの文法[M].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1.

[8] 洪洁.日语「モノダ与汉语“是……的”句式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2).

第9篇:感慨时间的句子范文

黑色的封面,随意凌乱的书名,一幅作者遥望远方的照片点缀其上。“我猜这本书肯定很有文化内涵!”我笑着开玩笑。“或许是一段心的旅程吧。”妈妈答道。翻开封面,扉页映入眼帘:这是一张纸质很好的黑色纸,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手指缓缓拂过,内心莫名有些激动,仿佛要打开一个奇妙的封印。这是一段前往希腊的长达十二天的旅程。希腊你好,心里想着。

快速翻动,彩色的黑白的照片如同放电影一般行云流水而过,黑彩交替,有着说不出来的奇妙玄幻。书中一些好的句子片段总能让我和妈妈眼前一亮。

P17.“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去看人,再去看景。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热闹喧嚣一点不打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妈妈,你认为一个地方的人重要吗?”“重要啊,是城市造就了他们,也是他们造就了城市。”“可是风景不更重要吗?人哪里都有啊。”“固然重要,可风景要人打理啊!”――也许,我们往往去一个地方旅游时,都会忽略跳过那个地方的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在不知不觉间,当地人的品性也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美丽程度。倘若你去一个地方旅游,风景确实很美,但当地人说话却十分粗俗,甚至一点也不好客,我想我们都会敬而远之了吧。由此可见,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核心。人美,景亦美。永远别忽略了最朴实却又最重要的存在。

P48.“世上好物不坚牢。”“哎,你看,帕特农神庙,怎么如此破旧?”我指着书上一张帕特农神庙的照片问妈妈。照片上的帕特农神庙历经沧桑、断垣残壁。“时间长了啊!”妈妈轻松地说。“总靠修补,不就失了原来的意义了吗?就成了假的了。”“不修的话现在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也许,我们对“美”和“好”有着令人惊奇的执着,往往不达完美誓不罢休。然而,我们却因此离美好越来越远,离失败越来越近。有一点小瑕疵没什么不好,神庙和人一样,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岁月的痕迹早已刻上了神庙的面庞,可丝毫不影响我们后人对它的膜拜。为什么?那是因为它仍然存在。而圆明园,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我们对它的敬畏之情、神圣之感终究少了那么一点。或许修缮会抹去那么一点历史感,但如果不修,强调完美,那么可能现在连帕特农神庙的影子也见不到了。“放下对‘美’和‘好’的愚妄执着,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美好”,就像P100那个沙滩人脸的故事,心里贮存当时的美好,足矣。我们也没有理由说它是假的,如P186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宫殿与传说,真假的定义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P85.“这里拥有地球上最美的日落。”“天哪,这希腊人也太能吹了。”我笑着说。“这就是广告的力量啊!”――这介绍虽说极端了些,可当你全身心地关注它时,又觉得它并非言过其实。对生活中某些事,比如学习,比如等待,换一种心境来面对,也许就不会那么枯燥痛苦了。希腊人用闲适慵懒的心境品味生活,那他们的生活又有一番韵味吧。乐观,地狱亦是天堂;悲观,天使亦是修罗。跟着心走,“境由心转是也”。

P135.“即便成了‘人上人’,与幸福之间的距离,并不拉得更近。”当下,急匆匆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幻想登上“金字塔”的顶端,可这幻想终究大部分只是幻想,成为“人上人”只会让我们得到成功,丢掉灵魂。安闲地做自己,不为外界利益所诱,恐怕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安静下来吧,多一分禅意、从容;少一分野心、竞争。“安闲自适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啊。”妈妈感慨道。

翻至最后。一幅照片:残羹剩饭,主角一人落寞地坐着。“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幽幽地念出图片的批注。既然没有不散的筵席,那就散了吧。“就像假期,总有过去的一天啊!”我感慨。“下学期好好努力吧!新的征程又开始了。”妈妈鼓励道。沉溺在曾经,总会有溺死的一天,笑对未来即好。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合上书,念出最后一句话:“再见,希腊。”我和妈妈相视一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