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同共探索的方向。下面是本人教学中累积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应用:
一、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 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证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自愿吸食的毒药――香烟
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所以,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准吸烟。
三、人生五味子之一――醋(酸)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4、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5、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多吃点醋,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6、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7、擦皮鞋时,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等等
四、学习的助手――笔
1、钢笔:笔头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组成的特种钢制成的笔。铬镍钢抗腐蚀性强,不易氧化,是一种不锈钢,该种笔的抗腐蚀性能好,但耐磨性能欠佳。
2、圆珠笔: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人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3、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当掺入粘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笔上标有Hard的首写字母H。反之则石墨的比例增大,硬度减小,黑色增强,笔上标有Bla ck的首写字母B。
五、生活中得力助手:
(一)、快速彭胀馒头
在面粉中加入适当的白醋(CH3COOH)和苏打(Na2CO3)使之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彭胀,松软可口。
(二)、水壶巧除垢
1、将空水壶放在火上,烧干水垢的水分,看到壶底水垢有裂纹时,将壶迅速取下放到冷水中,壶底水垢因热胀冷缩而脱落下来。
2、在烧水的壶中放一团口罩布,水垢会被口罩布吸附,壶上就不易结水垢了。3、烧水的壶中有了水垢,可放入一些醋,再加水,烧开一会儿,水垢可除去。4、用铝壶烧水时,放一小勺小苏打,烧沸10分钟,水垢可除去。
( 三)、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一、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拟订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1)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史料。(2)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3)引人深思,有探究余地。(4)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二、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不是讲授,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上课后,教师先用几分钟简要介绍一下案例,布置讨论思考题。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对照讨论题,反复思考,推敲案情,待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时,再组织讨论。
三、讨论后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二是对案例本身讨论的总结。
下面以九年级化学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1.确定案例阶段
案例: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布拉克,用石灰石与酸作用,制取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该气体中,蜡烛不能继续燃烧,麻雀和小鼠等在其总会窒息而死,后来他又在空气和天然水中也找到了这种气体。1776年,英国着名科学家卡文迪什把这种气体充入膀胱气球中称量,测知其密度为空气的1.57倍,并证明它和动物呼出的及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相同。1772年普利斯特里发现植物可以吸收该气体,1774年拉瓦锡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该气体是碳的氧化物,同学们,你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
问题:①当时科学家们对二氧化碳的组成并不清楚,但已认识了一些性质请你做简要归纳。
②请你通过实验并结合案例事实,探寻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
③结合制取氧气的经验,研究制备二氧化碳应选择怎样的装置?
④怎样制取并收集该气体?如何验证该气体就是你所要制取的气体?
⑤动脑筋想一想,你在家中利用现有条件能制出二氧化碳气体吗?
(注:这一案例与本堂课联系密切,史料中涉及的知识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未知的,所提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本堂课讨论的线索之所在。)
2.讨论案例阶段
①讨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注: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是灭火,这体现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②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制二氧化碳
现提供以下药品:碳酸钠、碳酸钙、稀硫酸、稀盐酸,你选择哪些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呢?
(1)碳酸钠+稀盐酸 (2)碳酸钙+稀盐酸 (3)碳酸钙+稀硫酸
最后结论:
小常识:大理石、贝壳、鸡蛋壳、水垢的主要成分都为碳酸钙
3.选择装置
以上几套装置 可用来制取氧气, 可用来制取氢气(要点:考虑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与制取 相似,只不过石灰石颗粒较大,故最好选择 装置。
4.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问题:①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②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③完整的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5.在家中可用 与 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注:以上讨论的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药品到装置,从局部到整体,采用对比、归纳、实验的方法。使整个探究过程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并密切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
四、总结案例阶段
1.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 其次 最后
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分析 和渝斌,张桂珍,王晓明
冠状静脉窦口周围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 于玲范,董志超,王锐
可对情绪变化起反应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华伟,王方正,张奎俊
Swartz鞘支撑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扑动经验初步探讨杨平珍 吴书林,李海杰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分布节律 仵施政,房振英,韩献华
《临床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一书重新印刷
起搏器的电干扰反应 冯义柏,李欲舒,王祥
亚速起搏终止心动过速一例 沐贤友,张文贤,曹雪滨
心房起搏后双结功能的远期电生理随访 黄诚意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晕厥复发的原因分析 王邦宁,黄其植,刘敏
飞行员离心机加速度作用下的心律失常 纪桂英,郑军,靳京生
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研究 温沁竹,崔炜,孙宝贵
急性血栓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I.方法学) 张澍
电击引起的心室复极离散在心室颤动诱发和易损上限形成中的作用 李翠兰,胡大一,Steffen Behrens
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QT离散度的错误概念及其理由的探讨 何秉贤,李毓萍,李春山
三项无创性检查对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价值 魏林,王乐民,杨林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的临床经验 杨东辉,张银凤,杨延宗
普罗帕酮中毒致心脏多部位阻滞心源性休克一例 闫涛,刘仁光,肖艳萍
右侧房室旁路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总结 卢才义,魏璇,黄从春
正常人群RR变异变动范围的分析 郭五一,王红宇,杨钦丁
21例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 胡桃红,宋有城,朱俊
右侧间隔及右后侧壁旁路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鉴别诊断 田福利,杜日映,安东记
冠状动脉内成形及支架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梁峰,李保,李运乾
心电图束支阻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王瑛,马景林,徐爱萍
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QT离散度分析 韩雅君,卢薇,王智勇
经右颈内静脉插入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 吴明永,吴付轩,李桂香
经静脉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70例 宋柯,张龙友,吴其明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远期存活 李玲,黄振文,崔天祥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前后心功能变化的观察 林明,蔡洪斌,赖亦木
电话心电监护检测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孙根义,张颖
三磷酸腺苷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研究 田智华,卢培欣,包学恩
不同剂量胺碘酮治疗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 陈炜,王永志,邢红云
胺碘酮对家兔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魏广和,江建良,陈建昌
超声物理因素对心室肌消融效果的影响 董军,罗开良,黄晶
缺血对犬心室肌M细胞外向钾电流影响 丁国良,崔长琮,杨琳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伴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观察 钟杭美,罗昭林,祝善俊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王国英,马立勤
心电滞后现象三例 龚仁泰,梁群
尼莫地平致窦性停搏二例 张道斌,陶月玉
长QT综合征一例的家族调查 李岐爱,王新民,朱初林
活动平板负荷试验的进展 黄从新
倾斜试验临床应用及评价 武留信,闫春连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胡大一,刘彤,郭成军
心脏的机电反馈机制 何瑞荣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邓中龙,王同汉,宋之哲
直视下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房室旁路 卢才义,解士胜,魏璇
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后快径前传不应期变化与房室结传导特性的关系 张树龙,姜华,刘景芙
心内电生理检查中低能量心内电复律一例 廖德宁,赵学,张家友
急性大脑半球梗塞患者24小时心率变异性变化 李长清,董为伟
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张海澄,白文佩,郭继鸿
右颈内静脉穿刺术所致前纵隔血肿一例 毛继康,黄雄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拴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张可,左明鲜,章克信
QT离散度及其相关指标的年龄性别差异 刘艳,马奕,郭映春
家兔房室结三层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黄从新,谌辉,江涛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高度房室阻滞的探讨 姚依群,高桂琴,顾福宝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 傅国胜,A.Meissner R.Simon
心房颤动复律后心房机械收缩延迟恢复的初步临床研究 吴炳祥,李莉,沈景霞
显性预激综合征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房室旁路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 田福利,范水平,杜日映
房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党书毅,涂远超,张群林
颅内出血所致心律失常及药物防治 杜凤和,张彤,刘金
后除极在犬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林青,周金台,万征
二氢奎尼丁抗心律失常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程志坚,蒋文平,王声愿
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缓慢性心律失常一例 罗开良,邓建川,薛宁
房间隔穿刺法对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左侧房室旁路的导管射频消融 刘旭,马长生,宋冠英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神经体液因素及室性早搏的相关性研究 郭航远,鲁端
心肺运动试验中体动感知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频率适应特性初步探讨 钱卫民,冯建章,吴书林
开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随访 林晓耘,蒋逸风,吴宰盛
变异性房室结-希氏-浦肯野系统裂隙现象一例 李忠杰,屈百鸣,车贤达
先天性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关闭不全和房间隔缺损合并持续性心房静止一例 唐安丽,杜志民,王业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宽度及ST-T改变的价值 李易,张戈,光雪峰
房室交界性逸搏伴传出阻滞二例 梁群
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 刁青,杨延宗,李真
持续界性反复性心动过速并发心肌病一例 蔡尚郎,郑方胜,范洪亮
右位心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 金华,郭继鸿,许原
心房扑动伴晕厥发作治疗成功一例 王军奎,刘欣宏,姚晓伟
冠状动脉痉挛致高度房室阻滞 李公信,傅向阳,李志梁
VVI起搏伴室房传导双径路一例 冯兰英,赵嵘
房性早搏伴窦房结显性及隐匿性折返 黄金康,黄玲
间歇性双束支阻滞致不同类型房室阻滞一例 薛丽珍
酷似心房扑动2∶1下传心室的室性心动过速 罗昭林,黄岚,钟杭美
幼儿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误诊一例 唐彦
射频消融合并急性心包填塞一例 刘旭,王耀国,宋冠英
长期服用胺碘酮后增加其剂量引起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张涓,刘晓惠,许玉韵
颈内静脉穿刺误伤颈总动脉致纵隔血肿、继发右侧血气胸一例 孙勇,骆合德,陈敏雄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四例心电图误诊分析 殷明君,朱晓东,白丽
穿刺动脉逆行和穿刺房间隔途径射频消融左侧房室旁路比较 徐文俊,张代富,黄岚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评价 黄永麟,曲秀芬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张兆祥,陈新
几个起搏英文缩写的解释 华伟,陈新
室性心动过速的防治 黄从新
心脏静脉逆行造影及其X线解剖学研究 楚建民,张澍,马坚
心内非接触式导管标测指导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姚焰,张奎俊,张澍
右前隐匿性旁路的心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江洪,黄从新,唐其柱
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窦性停搏一例 吴京兰,邢卫平,周文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临床研究 高明明,胡大一,王红石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张树龙,徐兆龙,杨延宗
头胸导联右胸Q波与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 王伟,李晓东,孙亚清
以室性心动过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心脏肿瘤五例 尤士杰,杨跃进,张奎俊
心房内电复律致心包填塞一例 侯允天,薛玉生,
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阳性的重复性观察 汪顺银,黄德嘉,文山
大脑半球梗塞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变化 李长清,董为伟
平板运动试验QTc离散度的变化规律与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杨倩红,姚婉清,吴小庆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大 许智韬,王玮,田青
经皮胸壁心脏起搏抢救心脏停搏 曹万才,田艳芳,翟魁敏
异常J波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杨文峰,程志玲
普罗帕酮与地尔硫终止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分析 杨延宗,张树龙,汤华丽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 李运田,张存泰,陆再英
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的观察 伏静媛,秦俐侬,唐梅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冯梅,韩学斌,刘卓敏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于世龙,曾秋棠,张家明
导管射频消融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两种标测方法的比较 卢才义,魏璇,黄从春
射频消融术对血浆C型利钠肽、内皮素浓度影响观察 李春华,郭靖涛,袁风利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房传导的规律 王玲,宋敏,高迎春
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与电转复成功率关系的研究 吴长君,肖竹影,杨敬源
经静脉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实验观察及临床应用 王景峰,伍卫,聂如琼
双心房起搏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探讨 唐安丽,马虹,董吁钢
体外程控起搏参数在起搏治疗中的作用和体会 任振祥,王培军,张晓锁
经左上腔静脉行右心室起搏 汪爱虎,孙宝贵,庄亚纯
射频消融治疗双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郭涛,肖践明,李淑敏
真正右位心植入DDDR永久起搏器一例 徐桂萍,李占全,关汝明
介绍一种小儿起搏导线处理的新方法 杜修海,张明旭,张卫泽
索他洛尔诱发预激综合征一例 潘宜智,李广镰,曾冲
室性期前收缩揭示房室交界性双径路传导 王晓君,吴祥
以持续胸痛为主的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一例 程曼丽,刘全胜,许宝珍
室性早搏呈现电交替现象一例 王若琦
长期服用小剂量胺碘酮及索他洛尔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王丛,冯美云,吴国霞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化学教学,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素材。我们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核心所在。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沉湎于纯粹的化学知识,也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化学教学,也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以讲授为主,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关于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
一般程序是: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应用。
3、案例展示
问题情境:铵根离子的检验,课本上是用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实验来验证的,教学中设计实验:往氯化铵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问题:石蕊试纸为何变蓝色?
提出假设:(1)是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1)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变蓝)。
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拓展应用:氯化铵和草木灰在研钵混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混合物上方(试纸变蓝)。变蓝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4、 收获与体会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建造一种宽松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精巧而有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2)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假设有时需要反复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不要轻易接受或推翻原假设,以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5)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开思路,勤于思考,敢干探索,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将进一步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学法将提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用符合实际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缺少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教学活动;主体性;合作学习;归纳能力
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宗旨,我在教学程中对学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由原来的一人演示,全班观察;一人讲解,全班听课;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方式改为全班积极参与,踊跃参与教学,走上讲台的形式。下面我就把这次尝试运用于课题《水的净化》的教学中。
一、在现实生活中设计有兴趣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当中发现并提炼出符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问题,使问题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成为一根引线,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沿着知识产生、形成、创新与发展的轨迹去探究。而水的净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体育课下课后,当你大汗淋漓地跑进教室,看见桌上有这样三瓶水,长江水、自来水、纯净水,你肯定不会选择哪一瓶来喝?学生都会回答长江水,让学生讲解原因,就把纯水与自然水问题解决了。那么,你们想不想将长江水转变为自来水,甚至转变为纯净水,自然引入水的净化方法,而长江水转变为自来水就涉及了沉淀法、过滤法、吸附法。而要转变为纯净水,就用到了蒸馏法。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就串起来了,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二、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生做过滤实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解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教师再演示,最后让学生操作,唯恐学生操作不规范,虽然都做成功了,但学生的积极性未调动,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地重复,操作要点掌握不牢,效果不好。现在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预习,结合教材提示及过滤操作图,自己先进行过滤操作,并总结过滤操作要点,教师只在旁边静观聆听,冷静不冲动,不要任意打乱学生的操作,当好学生的咨询者,在必要的时候做相应的指导。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失败时,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重新实验,直到成功为止,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究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当滤纸没紧贴漏斗壁,中间留有气泡,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过滤速度,学生马上就明白了“一贴”。当漏斗内的液体高于滤纸边缘,滤液仍浑浊;滤纸高于漏斗边缘,滤液易使滤纸边缘下垂,通过错误操作,深入学生内心,体会到“两低”。当漏斗下端没紧靠烧杯内壁,就会使滤液飞溅,而玻璃棒如不紧靠三层滤纸处,会使滤纸被捅破,使滤液仍浑浊,当装液体过滤体的烧杯口没紧靠玻璃棒时,液体易倒在装滤液的烧杯中,学生真切感受“三靠”。这个结论的得出比老师直接给答案来得辛苦,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培养
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学生安静地听课,独立地思考,课堂发言单打独斗,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启迪,也就无法进入主动、开放和发展的状态。在硬水与软水的知识点上,由于知识大多在书上已经呈现,我的做法是把知识设为四个问题,即硬水与软水的定义;硬水与软水的检验;硬水带来的危害,硬水软化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再让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述,我只是作适当的补充。由于集体动态式的讨论,可以克服学生思维上思考动力不足的缺陷,弥补思考的内容单一,思考深度较浅,思考效果不明显等缺点。同时,学生在集体讨论发言时相互影响,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宽学习内容的覆盖面,学生考虑问题会更全面、更周到。在讨论中大家可以互相启发和共勉,得出的结论和方法会更深刻、更有条理、更有深度和广度。避免单独发言时唯恐出错而畏首畏尾,反而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去带动
学生,让学生去激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的主
动性。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传统的模式是老师帮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代替学生思考,我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起来谈了一些所学,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总之,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自奋自立,自至其知”。无论对于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当今化学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正处于“转轨的启动期”,进行教学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73-02
(1)准备好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概念;(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4)开展社会调查,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同时又用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理所当然的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学好知识、学活知识,是我们在新课标教学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生活与化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实际。只有把生活实际与化学教学联系起来,才能使化学更有趣、更易懂。
1.准备好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素材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筛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寻找新的视角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造成认识的矛盾冲突,把本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有机合成材料"教学中,课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毛线、塑料袋、棉布、尼龙绳、不锈钢饭盒、橡胶、脱脂棉、铜丝等,请学生说出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材料,哪些属于有机材料。有些材料学生不太熟悉,这样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读课本。又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打开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气体从水中冒出的情景,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的性质。由此可见,将化学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使问题生活化,不仅可以为学生进入知识,并与知识对话铺设多样的途径,感受知识的"亲和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在讲授仪器的使用时用的玻璃棒,它的作用与生活中使用的竹筷相似。同学们很容易把玻璃棒的转移作用忘掉。在此我们不防将生活中的竹筷引入,因为玻璃棒和竹筷在形状和使用上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就餐时,用竹筷夹菜、吃饭、还可以用它蘸一点汤来尝尝汤的味道。这是用竹筷来转移少量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把竹筷的作用顺向迁移到玻璃棒的学习中来:在做蒸发实验时,蒸发后可以转移少量固体;在验证溶液的酸碱性时,用玻璃棒来转移少量的溶液在pH试纸上。这就是玻璃棒的转移作用。经过这样的知识顺向迁移,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而且容易掌握。
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让它服务于生活。在课外生活中,我们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实验并解释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例如:学了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这个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做练习: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运用化学知识正确解释了这些现象。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真丝"与"人造丝"。热水瓶胆内壁上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又用什么办法除去?长期饮用硬水对我们身体有害,生活中怎样把硬水软化?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4.开展社会调查,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化生活化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较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这些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很利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各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一家有几个人啦?有几个兄弟姐妹呀?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谁家人口多?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的说出结果,需要数一数,比一比。再如,生活中常用各种种知识;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合理安排时间及购物等。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真正走向生活。
例如教学第二册数学“元、角、分”这节内容,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和观察购物付钱的情况后,在教室里开展扮演“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每个学生带一些书本、铅笔、卷笔刀、橡皮及玩具等,标上价格,作为商店里的货物。由五个小组各选派几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教师发给“顾客”一些各种面值的纸币。然后到“商场”进行买卖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回忆买卖货物的经过,编出应用题。这样,把学生组织到游戏活动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感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观察到各种车辆的车轮是圆形的,接着把它们的轮子分别改为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模拟出它们一路颠簸的情形,这时学生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圆的轮子不会颠簸,而其他形状轮的轮子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车轮”这一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
兴趣,探求问题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的简便”中,有这样一题195-96=195-100+4,学生对减去100时还要加上4,难以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爸爸带195元钱到商场买一件价值96元的衣服,他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钱票(应把19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部分应该加上。这样,抽象的运算了具体的经验支持,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数量关系后再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在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5支20元,水仙花3盆36元,牡丹花4支2元。”问:妈妈想买来既漂亮又实惠的花来装饰客厅,请你帮妈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5-01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道德的主题与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道德的生活而学会的道德是最扎实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突破点,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家庭树》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说他们的生日、爱好及发生在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趣事等。通过再现记忆和相互交流,学生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与过的实践活动是他们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判断是非比简单地回答对与错,更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把品德课的教学和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例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笔者列举了许多同学之间经常会发生的各种交往事例,进而告诉学生同学间交往要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但是,学生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这时笔者想起了学校曾组织过的一次“向身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的活动,于是决定利用这一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事例告诉学生当时正是因为全校师生都献出了爱心,才把这位同学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捐款活动的场面又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对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笔者组织学生玩“三人四足”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基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并获得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可见,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会于教学和生活中,才能让道德规范内化在学生心中,进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识转变为行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使认识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思维简单,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笔者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红、绿、黄灯,再让一个学生扮演交警指挥交通,然后让学生按红绿灯的指示和交警的手势正确地过马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懂得了简单的交通规则,而且明白了“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再如,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笔者把自己网购的连衣裙的快递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说说这条连衣裙是如何到达我的手中的。学生对时下流行的网购兴趣十足,兴致勃勃地对这条连衣裙的“行踪”展开了探究。于是,该课“如何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的教学任务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2.拓宽教学渠道,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有学校在孤军奋战,而应该形成合力,逐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学生置身其中,不断实现道德认知的重构,产生正确稳定的道德动机,进而指导道德行为。如教学《垃圾的处理》这一课时,笔者课前先让学生调查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的危害,课堂上还把一位环卫工人请来现身说法。当学生听到环卫工人介绍说“一节废旧电池扔到大海里,可以使三条小鱼死掉;一节废旧电池扔到田里,可以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一节废旧电池扔到小河里,会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饮用水量……”时,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对于今后自己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设想,学生也在小组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萌生出主动要为环保作贡献的情感,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营销策划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并且前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已经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学过,这一门课程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营销理论知识贯通并实际运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把策划案进行推广的实际执行能力。
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方法运用
2.1小组团队策划项目训练
整个营销策划教学过程,学生要参与完成三套完整的营销策划方案,包括营销创意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推广策划。这三种策划项目每套方案的完成都分为小组研讨、资料收集、分工合作、整合方案、作品展示等步骤,每个步骤占课程考核的一定比例。每次教学都围绕相应的学习任务展开,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在做中学,遇到实际问题去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学中做,边学习理论,边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学生做中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突出了实践性,重在操作性,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企业形象设计策划,重点要求学生以企业为例,实际策划企业的MI、BI、VI,每个小组在做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应用了CIS理论知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1.1分组
团队策划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以自愿组合为基础的、有适当人数限制的学习小组,要求男女生组合。团队策划实践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展开,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转化为与小组的互动,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频次,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2.1.2以小组为团队策划活动主体
教师以小组为中心开展营销策划专题研究、创意讨论等各项实际操作训练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学生对营销策划中方法普遍感到难把握的情况,选择以服装作为基本元素,展示小组形象以及整体风格。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身边的报纸、期刊、废旧品为原材料,运用课堂所学的创意方法进行产品创意,并在集体课堂上向全班做专题报告,使学生通过不同作品的展示对营销策划中创意点的产生过程和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针对策划这门实际操作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情境,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率,又能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逐渐提高策划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工作实际方法接轨。
2.1.3团队策划成果包括实际书面报告以及成品展示部分
其中成品展示包括利用PPT进行项目陈述。项目陈述部分配合成品展示进行,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报告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1.4每一名学生的团队策划成绩结合小组整体表现与个体表现两方面因素确定
这种评分方式杜绝了部分学生不参与或参与较少,搭便车的现象,既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考察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集体业绩的投入。
2.2各小组以行业为专题收集实际案例
案例是进行实际营销策划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案例,可以让学生熟悉营销策划在相关行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在以后的实际策划运用中迅速借鉴并创新。主题案例研讨是指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按不同的主题搜集营销策划案例,每个小组只搜集一个主题的案例。然后,每次课让一个小组在课堂上演示讲解该小组所搜集到的案例。全班参与研讨,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小结。
2.2.1各个小组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协作,提高效率
例如,有的小组负责饮料市场主题,具体选择娃哈哈企业作为研究案例,小组成员可以对相应主题的营销策划案例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精选出典型案例供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如具体选择娃哈哈新产品格瓦斯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作为研究主题,由于是新产品,企业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收集相关资料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强。此外,各小组的主题为不同行业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得案例的涉及面比较广。
2.2.2各小组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资料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组学生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案例收集,并进行研讨,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课程结束时所有资料学生可以共享,是一份较好的参考资料。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对感兴趣的行业有更充分的了解。除进行课堂演示,还有一个讨论的过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或提出各种建议,有利于开拓思维和视野。并利用网络进行线上交流,跟帖讨论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2.2.3案例结合教学内容,但不拘泥于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互补,接触最新的信息与动态
主题案例研讨的主题可以不按章节安排,而是按行业安排,这样可以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例如女生比较感兴趣的化妆品行业和男生比较感兴趣的汽车行业。另外,由于案例是最近搜集的,更具有时效性,能让学生了解和接触最新的信息与动态。
2.3课程案例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理论时,穿插相关经典案例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3.1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理论上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与实践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且单纯的理论比较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规定具体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创造,用理论分析实际案例,理论运用实践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相互意见的交流,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其次,引导学生强调能力应用。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营销理论知识一定要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营销策划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扬长补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注重学生和老师双向交流。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这里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主动去寻求任务的解决方案,从而消化和理解相关的理论,并且在具体的案例中予以应用。同时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互动式、双向沟通的过程。
2.3.2具体过程
首先,资料收集,讨论准备。在正式课堂案例讨论前两周,教师提前把讨论的案例告知学生,学生提前阅读案例材料,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信息,积极思考,初步形成个人见解和方案。其次,各学习小组分别展开讨论并发言。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教师不做干涉。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小组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最后,案例分析总结阶段。讨论完成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进行思考和总结,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如企业形象策划这一章节,加入国航公司和星巴克公司的企业形象策划案例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对相关章节进行理论知识梳理,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案例讨论要结合后期的实际策划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后穿插实践训练环节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企业形象策划”一章,让学生为自己所熟悉的本校进行形象策划,设计广告宣传等,或者是学校附近的企业通过实际采访、调查,提出可行的CI设计方案。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