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赵州桥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赵州桥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赵州桥教学反思

第1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一、预设讲授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每篇课文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堂上需要重点分析讲解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题的关键点,或者是学习的重点以及需要突破的难点,明确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简要讲、哪些详细地讲解。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明确了这篇课文的讲授点主要有: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对赵州桥的特点形成准确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图片资料的慢镜头、定格的切换播放,学生感受到了桥的雄伟,也从中感受到了桥的坚固以及石栏上图案的精美。许多学生看得很投入,他们由衷地为我国有这样伟大的蛄憾感到骄傲与自豪,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趁机问道:“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雄伟、坚固与美观呢?你们知道这座桥是谁设计与建造的吗?看到这么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这样教学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积极展开思考与讨论,达到了迅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题思想的目的。

二、预设评价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恰当的点评,使学生能够真正进行自我反思,实现有效的激励。教师要做好学前评价预设,牢牢把握学生阅读的航向,促进高效学习。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时,结合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提前预设评价点:学生能否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蜻蜓的知识了解多少,是否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关爱。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谁能说说课文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有的说:“这篇课文写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的故事,所以叫‘放飞蜻蜓’。”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已经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的学生说:“面对学生做错事时,陶行知没有打骂孩子,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我喜欢这样的老师。”有的学生说:“从陶行知‘抚摸着孩子的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教师对学生们的精彩回答给予大力的表扬,也发现了学生们已经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设,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激励效果更好,促使学生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三、预设争议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情感争议的地方进行预设,促使学生在朗读、讨论、鉴赏等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时,作者主要对自己与珍珠鸟相处过程的真切描述,反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真挚感人,但学生是否会对作者爱鸟的方式产生异议呢?教师不妨将这一内容设定为教学的争议点。学生首先通过朗读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学习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有学生回答:“信赖,往往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轻易信赖别人,很容易上当受骗的。”对此,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明白了信赖不是轻信,而是经过认真考察、缜密思考和判断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信任,这样的信赖会让人与动物、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自然。由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及争议点,把握了导学的方向,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第2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1、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凸现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获得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2、巧设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设提问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上,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处提问,如教学《草船借箭》的难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由嫌幸蛔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来渲染气氛,还有教师或学生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教师要使学生大脑高级精神活动的兴奋,固然与学习内容的刺激有关,同时也是与环境条件的刺激有关。新颖生动富于变化的刺激,才能收到理想的兴奋效果,才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4、运用直观形象 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前提。教学活动要想高质量的完成就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目前的教学中教师非常缺乏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是许多教师常犯的错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权利被剥夺,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打击非常大,也造成了其学习效果的不理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对于知识的探究过程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印象也更加深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之路指明方向,促使其自己完成。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要避免自己滔滔不绝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和自己探究的机会,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合理进行分配,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学习《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只需将一些基本的字词读音和字义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可以留下一些问题如作者李白的生平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对于学生遗漏的一些问题教师也要适当点出,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床”的本意是井栏而不是睡觉时所躺的床,以此保证学生的探究过程合理有序的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并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途径。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种教学方式的支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沿袭传统,即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厌倦会使其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动力不足,随即影响学习成绩。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如果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加创新,将会使有趣的语文内容变得枯燥,十分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更丰富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如在《赵州桥》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赵州桥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借助网络对其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对赵州桥有感性的认识,加强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语文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引导学生对所接触到的各类书籍进行分享,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读后感写作,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总之,课堂教学方式的丰富渠道很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学中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放松心态,使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当前的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严肃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会感觉压力更大,学习的效果也无法达到最佳。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有利影响,并在教学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涵养,加强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合理处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意外情况,既不使学生感到紧张,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做到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让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畏惧。学生如果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容易在课堂上学习时将精力分散,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这也无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掌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这一点。

四.要及时进行课堂的总结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还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这对以后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有利。很多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就将所讲的内容抛之脑后,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也不进行反思,导致同样的课堂错误会再犯第二遍。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克服这一点,对于课堂教学中自己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不断改进,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切实提升课堂质量。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教师自身和学生方面容易犯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非常小,但其埋下的隐患却很大。因此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小问题,积极思考如何有效地避免其再次发生对改进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学生常会在一些字词的读音或一些汉字的书写方面出现问题,并且不容易改正。对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备课时将其考虑在内,进而在课堂上及时点出,提高学生的警惕性,防止学生再次发生类似错误。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教学将存在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有效地加以解决,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五.小结

第4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学对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适当地强调到主宰的中心位置,而把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只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只注重研究教师如何教,而不重视学生怎样“学”,其结果是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使课堂教学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的水平上。

二、抓住游戏特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什么都要面面俱到,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有些课文比较长,如果逐字逐句地去教,也不一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分析。把教学中没有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考、实实在在地训练。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时间,还要切切实实地把老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参与,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和效果。

第5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一、尊重学生,提供对话的自由环境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愿意与你“交流”,主动的想“说”。

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同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点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说对、说错都没关系,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照顾学生间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从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从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无奈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从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等等。

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空间,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组织者。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二、巧设问题,打开学生内心世界

提问是对话教学的起始环节,起着决定流向的作用。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时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就要善于发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爱看影视作品这个特点,提出你看过哪些反应的影视作品?它们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有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亮剑》等等。

这样利用兴奋点提出问题,兴趣导入,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项交流。由这个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目标,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学得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鼓励质疑,培养对话情境

对话式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下掌握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之后,提出质疑:1.中国石拱桥数不胜数,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典型代表?只选一座桥梁作代表行吗?2.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合作下的点拨者,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文本,分组讨论、探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集思广益、排除谬误中获取新知,进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空。

四、巧妙变通,实现平等对话

变通是课堂教学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常常会在学生中出现“冷场”、“分歧”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巧妙变通,确保教学流程畅通无阻。

在教学中遇到冷场现象时,教师不可粗暴的训斥学生,更不能歧视学生,应了解学生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另外,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启发,把学生从“尴尬处”解救出来。

例如在学习《芦花荡》一文时,教师质疑: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又写道‘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有什么作用?”学生不好回答而冷场,课堂气氛沉寂。这时,可以变换问问题的角度,及时改问“同学们,我们把课文中最后一段去掉好不好?”这样变换角度启发后,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发言:“不可以!”“去掉就不能烘托老头子痛打敌人后的喜悦心情。”“去掉就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去掉后课文就没有原来那么生动有力了”“去掉后课文就不能表明美丽的芦花荡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学生争先恐后的争论,学生的话匣子马上就被打开,问题迎刃而解,效果与原问迥然不同。

五、灵活评价,保护对话的积极性

评价是对话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每一次回答都会把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反馈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等信息,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允许学生“自圆其说”,通过阅读反思、讨论、辩论及时做出科学灵活、形式多样而又充满人文色彩的评价。找他们的亮点给予表扬,多用“你答得真不错(好)(棒)(精彩)!”“我赞同(欣赏)……”等激励、辨证的语言来评价,让他们有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让他们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6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学会方法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13-01

数学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与逻辑,只有学会方法,才能将这种思维与逻辑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未来生活中所必备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数学思想应用于未来生活中的方法。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在这里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含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真正地进入数学问题的“角色”,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终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概率》时,笔者选择了一个成语“守株待兔”作为引课的情境提问学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件事情你会去做吗?为什么?学生顿时被这个语文式的问题吸引了,纷纷说不会做,因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老师又追问: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吗?学生陷入了沉思,有几个学生说这件事情可能会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别的同学也表示肯定。老师再问:数学上用什么来刻画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概率这一概念。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也就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活用日常实例,让学生学会抽象思维方法和建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知识本身的讲解,学生不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导致数学知识与未来生活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把数学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的其他领域。而新课标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正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上也增添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把这些实例换成更贴近自己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经历建模过程,学会抽象思维方法和建模方法。

例如讲到《圆的垂径定理》时,书上的例题是赵州桥。教师也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婚庆典礼中用的拱形门,大街上随时看得到,正好和赵州桥的形状一样,也是弧形,把它拍成照片,组织学生亲自量取相应的数值(可以借助比例尺),抽象出几何图形,写出几何语言,再应用垂径定理。这个小型的建模过程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图片、数据。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既不耽误教学进度,又可以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学习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妙用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导学案的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思维发展规律。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所以编写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还要知道“学得如何”。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大改变。

第7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科学;简约;包容评价;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吹向广大教师心田。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减负提效,有赖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创造”性的改革与实践。应该站在初中高度,站在大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充分满足儿童的需求,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怎么说怎么想。为此,我们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尝试及反思。

一、科学“放羊”促发展

“放羊”不是放弃原则,不是放弃学习,不是放弃管理。它真正的概念,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把科学“放羊”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领域中,加速教学改革的进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可持续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放羊式”教学对新课标做出的一大贡献。

1.教师应是“引路羊”

教师应该是引路的“领头羊”。“放羊式教学”的“放”,不是放任自流,是与“关”不同的一种管理形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语文教师的职责,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这片大草原上能自己找“食物”,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教师在新课程中再也不是知识的化身,学术的权威,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正如羊群中的领头羊一样,它并非羊群中的霸主,而是羊群的“引路羊”。它具有对水草的敏锐性和特有的经验,它知道哪儿离水草最近,哪儿可能面临狼群的威胁。它既对羊群中的兄弟姐妹呵护有加,又对调皮的离群的同类予以斥责、批评。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也应发挥引导、组织、促进学生学习的“领头羊”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对话,和学生共商他们所喜爱的教学方式。

2.让“羊”自主找食粮

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冲破课堂的狭小藩篱,向课外的语文活动,社会的语文生活“开放”,实现“大语文”的教学新格局。语文课堂教学一旦与生活的语文环境相结合,语文教学便有了生命的灵气。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语文要特别注重对生活语文资源的开发,着意引导教师落实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促使学生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会和自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放羊”要把羊放入广阔的草原,因为那里有最清新的空气,最温煦的阳光,最鲜美的青草。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围着学生转。例如,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只是提出要求,通过板书来反映教学思路。学生经过一番提议后,决定采用“模拟设计赵州桥”的方法来学懂课文。

科学的“放羊式”教学是一个放、养、长、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开拓进取为主旨的人本化教学方式。它既考虑整体又注意到个人,既考虑让学生吃饱又让学生吃好,追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简约”教学求实效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宜粗不宜细。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入第三学段,要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1.快乐语文“简”中求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非刀尺”如果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摒弃花俏,克服做秀,真正做到简约高效,自然扎实,回归本真,那么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追求就不是一纸空谈。

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应该对繁琐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使其能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从而达到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境界。

让我们凭借简约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2.导入简约赢高效

我们渴望有一种拂去浮华,回归本真的导入方法,渴望一种尚简有度,务本求实的导入方法,渴望一种简单实用的导入方法。

“导入”堪称一堂课的“凤头,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角度看,具有收心、激趣、启思的作用。因此,假如我们的“导入”既可以有“简约之美”,又可以有“凤头之实”,那阅读课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就不会太远了。

如,一次听课,李老师的《燕子》一课的导入就是“简约”与“凤头”兼而有之的经典范例。老师的话锋很鲜明,学生的思维自然清晰,真可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行万里。”

3.指导简要且到位

教学指导要简要──简要而不失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差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要“辅导”。

如在十二册《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请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相见后,彼此会说些什么。

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指导,应努力追求指导得精当,指导得明白,指导得科学,含英咀华,使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

三、无错评价多“包容”

进行包容性评价,尝试无错误答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树立开放意识,启发学生想出多种思路和答案,包容与自己预想不一样,表面看与实际不符,与逻辑相悖的“怪”答案,也包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错”答案,尝试无错误答案教学。

1.太阳亦可是“绿”色

许多情形学生的答案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是“错”中有“对”,“对”中有“错”。如有位同学说“绿色的太阳”,我问她:“太阳通常是红色的,怎么会是绿色的太阳?”她回答:“太阳老穿红色的衣服,都穿腻了,今天想换件绿衣服穿呀!”孩子的思维突破了“经验”的束缚,超越了“常理”,但在她幼小的心灵世界中却是合情合理的。我表扬她:“想得真不错!”

2.武松打虎是与非

又如《景阳岗》一文的教学,传统观点认为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武松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英雄好汉。但有位女同学却说:“我们不能学习武松,因为老虎是珍稀动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我们要爱护它,更不能杀害它。”我闻之心中一喜,这就是创新的火花,我没有责怪她的理解脱离了武松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是借此契机讲述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包容评价护创新

这两个教学例子的共同一点就是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可以想象,如果老师当时用完全相反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这种“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萌发创新思维的同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约束自己的独创思维,去想大家都那么想的标准答案,以期待老师的肯定评价,步入“愿意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想创新”的恶性循环中。为师者亲手掐断的是一棵棵创新思维的幼苗,失掉的则将是一批批具备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创新人才。我们通过包容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获得了自信,树立起自尊,享受到创新的欢乐。这正是维持持久创新动力的不竭源泉。

四、角色转换生问师

1.鼓励“质疑”好处多

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是尝试创新的重要一环。现在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要问,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宁可不求甚解,也不愿冒险提问。个别老师也怕学生发问,担心招架不住,被问倒后难堪。我总是鼓励学生发问,谁提有价值的问题,谁就上光荣榜。我每上一节课,都安排学生质疑;每上完一个单元,又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考老师(让学生提问,由老师作解答或谈看法)。

2.问倒老师最光荣

第8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一、纠正学会收集资料等同于学会运用资料的偏差,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中,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在这些精美的资料册背后却是:有的学生只是从电脑上下载资料,装订成册就算完成任务;有些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资料册收上来,便束之高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教师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时间和纸张的浪费。

学会收集资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第二,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第四,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质疑、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教室里应留出学生展示资料的空间,使资料得以为学生们共享。

二、纠正“自主”变“自流”的偏差,加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教育的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但是现实的教学往往把学生“自主”变成了学生“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由学生一看到底,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因此,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设置动态的教学设计方案,善于放大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引领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讨论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只要教师持之以恒,课堂必定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三、纠正虽有活动但没体验的偏差,重视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于是许多教师通过开展活动的办法,落实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有活动但没体验的偏差,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我的压岁钱怎么用》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验正确的理财观。

师:关于理财,希望我们的同学都把算盘打得精一点。做到收益多多,生活棒棒。过春节时亲戚朋友可能会给你一些压岁钱吗?平时父母也会给你一些零花钱吗?现在花了吗?怎么花?假如今天你的小金库里还有800元钱,请为自己订一个理财计划。

生:日常花费,如买零食、乘车费、学习用品费;娱乐费,如看电影、玩游戏等。

生:准备一个小本,在上面记录花费的用途、时间。

生:每周自己进行结算。也可以交给爸爸、妈妈审核,以便获得改进开支的合理性和必要的自我金钱管理的指导。

生:理财计划单(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感悟到什么?

生:安排支出要科学,增加收入要选择。

师:个人生活这样,家庭生活这样,国家生活也是这样。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过好今天的生活,并期待明天的生活更美好。衷心祝愿我们的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这样的课堂活动是根据学生自己生活经历或经验进行情景设计的,就使新知识在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的共鸣、碰撞基础上产生。通过“压岁钱怎么用”的角色体验设计,让真实生活经历、体验与虚拟角色体验相结合,通过这些生动的情景角色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自然渗透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

四、纠正“历史”与“地理”简单累加的偏差,切实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

不少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照旧按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如有关地理的内容仍然按照原来的地理学

科形式上课,有关历史的内容仍然按照原来的历史学科形式上课,从而割裂该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也力求整合的新课程。新课程性质要求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其综合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综合”: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分析、认识进行综合,对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让课程“综合运用”。比如历史与社会本身就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很多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地理因素。我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内容时,改变过去悬挂《隋运河图》向学生介绍开凿年代、运河分四段等讲法,而是挂了一幅《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中国水系的特点。从中国东部的河流多是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南北交通十分不便入手,“开凿一条南北的河”,通过测量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沟通支流”……可见,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凸现出课程的综合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做如下尝试。

1.古今相联。“通史”是为了“识今”,是为了展望未来。为此,平时的教学要与当年、当月,甚至当今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讲科技就会讲讲“神六”,讲讲mp4;讲和平,就讲讲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讲讲巴以最新冲突,讲讲最新恐怖活动,讲讲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文理交融。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联系与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赵州桥,可引导学生进行赵州桥的受力分析,从而理解为什么它会历千年而不倒,体会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第9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

一、科学分组,提高质量

在这次的小学语文分组活动组织探究中,学习小组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的单位。班级分组是4~6人比较适宜,我们学校小学生班级人数在35人左右,依照我们班36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班级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组4个人,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讨论,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控制。

案例一: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将班级分成9个小组,每个组里有ABCD四个学生。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大家觉得“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好吗?好在哪里?下面来讨论一下。

A同学低头思索后,小声说:我觉得是比喻句………

B同学(歪着头问道):是么,为什么?

C同学急切地补充道:我觉得也是,这个句子比较形象生动。

D同学(兴奋地举起手,大声地回答道):老师,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好处是生动形象。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的同时,一一对他们的其他问题做了指导。小组的学习氛围更浓了。

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在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采用。小组的内部讨论不会因过于激烈而影响到课堂气氛,灵活度与参与度都恰到好处。教师也有利于指导,根据小组中成员的表现给予具体意见,避免因人数多而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反思]如果小组的人数较多,那么小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探究讨论时的激烈灵活度就会降低,这就失去了分组的价值与初衷。但是如果小组人数太少,小组数量就会过多,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会造成教师难以有效地控制教学环境的局面,也会对教学活动有影响,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实力。互助共勉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均衡各学习小组间的实力。按照层次等级,全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然后均衡地将各类学生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中,以确保每个小组里面既有一定的优秀学生,又有一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案例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AABB,ABB等词性,微笑着对学生说:最近几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类似“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等这一类的词,我们一般叫做AABB型,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A组、B组两个小组,每组四个人,当老师开始让大家讨论时,A组较活跃地讨论着,相比之下B组气氛比较消极。时间结束后,老师让学生们举手回答。

A组同学(踊跃举手,跃跃欲试):反反复复,开开心心。

老师微笑着表示满意:A组同学回答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些想法呢?

B组举手说:蹦蹦跳跳,高高兴兴……一下子说了五个。

A组同学不甘示弱:欢欢乐乐,轻轻松松,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一大串,让小组成员倍感荣耀。

老师(赞同地点点头并微笑着):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啦,再开动开动脑筋……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B组,B组有些羞愧地低下头。A组成员像是又有了灵感似的眼前一亮:口口声声、支支吾吾、日日夜夜……

老师:A组表现得很好,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讨论时要积极热烈点,勇于抒发自己的想法意见。

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A组成员,老师的表扬又给了他们信心。老师也再次给了A组一个赞许的眼神。

[反思]如果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平均分配组员之间的实力,在设计探究的题目、开展小组间的巡视提点等等活动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安排进度并掌控整个局面。小组之间讨论成效的反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说,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学生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均衡实力。在确定分组人员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与平时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综合评定。

三、分析特点,合理调整

一般情况下,新的班集体的分组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一些微调。涉及的人数一般很少,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调整。这么做就主要看小组氛围与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融合程度。

案例三:A组的学生1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老师让学生按自由接力的形式朗读《赵州桥》,要有感情,语句要有停顿,并在读的同时有所思考。

A组同学决定分段朗读,当学生1读到:(小小的声音,不激昂,有点扭扭捏捏)“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读完之后活跃的学生2对他说:“这里你要放开声地读,因为他在赞颂我国劳动者,来你试试把声音发大点。”

学生1(人就有点颤巍巍的,但是声音已经响亮了很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学生2继续鼓励他说:很好,声音再大点,你可以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其他小组成员也表示同意似的点点头。

学生1看到大家对他的期许目光,又自信了一分,脸红了,但还是鼓足勇气富有感情地去朗诵: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读完之后小组成员都为他感到高兴。

当老师让小组表演时,学生1又有点胆怯了,学生2就鼓励他放开点,按平时练习的就好,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目光。最终的表演圆满成功,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生1开怀地笑了,用感谢的目光看了看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