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心理学范文

医学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在教学周期中安排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课外作业题。例如自我心理评估报告和心理电影分析。自我心理评估报告作业要求学生解读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发展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重要事件,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心理电影分析作业通过介绍多部经典心理影片,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电影,根据课堂上的心理理论知识针对其中的人物或部分情节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2]。

2课堂小测验

针对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这一状况,适时进行随堂测验,在新课导入前利用5分钟时间检测已讲授过的内容,教师预先设置2-3道题目,当堂纸笔作答,由任课教师评阅并记录成绩,共3次随堂测验,成绩取平均分,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指导新课程的讲授,也达到督促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目的。以上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期末取平均分,以40%的比例最终纳入课程总评。以上考核形式不仅检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更重视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真正发挥出考试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1]。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考查其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应用和分析能力。为使考试向正规化、科学化发展,优化教学考试试题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3内容筛选

首先考虑到医学生不同专业需求和课程目标;其次兼顾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次考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临床实际涵盖大纲中的重点及难点,特别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最后参考其他院校的同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并听取临床专业教师的建议,综合以上内容完善《医学心理学》试题库的组成题目。分析其他高校和临床执业医师的考试试卷,确定医学心理学试题库的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单项选择和论述题五种类型。其中前三种是客观题,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记忆;单项选择题覆盖的考试内容较广,不但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还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论述题属于主观题,考核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辩证思维能力。

4确定试题难度

第2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临床心理主要包括临床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以及相关的评估知识,对临床工作有辅助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执业医师所要求的临床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即内、外、妇、儿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因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当注重其实践操作,即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因此,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医学心理学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学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注重实践资料的收集,尤其是与课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工具,及时了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条件允许时也可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2.调整授课内容

《医学心理学》虽然专为医学学生开设,但它是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内容在大多学生看来普遍表现为抽象难懂,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简单则不易让学生有知识的丰收感,过难又容易让学生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因此课程设置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在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模拟实际场景,在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心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再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如列举生动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情境式教学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课程导入时可以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接下来的课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7.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心理学,因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像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扩大信息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习兴趣

尽管医学心理学知识抽象难懂,但其中涉及较多与人体身心相关的一些问题,加之学生往往对心理学知识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第3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等,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2.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制度等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3.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的治疗,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听见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对健康下定义是不够的。英文中有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一个是disease,用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这种异常(disorder)是可以观察测量的。这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其次是illness,用来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头痛、恶心、焦虑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ickness,用来说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的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果,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除从医学的角度外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健康的定义应该是:

1.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

3.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这三条说明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这就是医学心理学对健康的理解。联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complete well-being)”。这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是相似的。

医学心理学还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从疾病最严重状态到健康最顶峰状态是一个生命的连续过程,它处于经常变化而非绝对静止状态,并呈现不同层次的适应水平。如果个体与环境保持正常的适应,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图3-1)。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经过三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并引进最新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概念,已经对人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心理和环境关系、心理刺激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等问题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基本观点:

一、心身统一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以“心”为主要方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内,沐浴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从夫妇、子女构成的核心的家庭关系,到家人、亲人、继而再扩大到同事、邻居、集体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也同样对他个体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周围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当研究每个个体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时,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修养、经济状况、社会职业地位等因素的作用(图3-2)。

图3-2 人的健康受社会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和医学中的系统思想是类似的,即把人当作系统中一个部分对待。个体的人既是整体,也是部分[见专栏3-1]。

根据医学系统思想设计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图3-3)。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横向的相互作用。

图3-3 人是多层次的等级系统

三、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发生工作上的重大失误、考大学名落孙山、恋爱婚姻屡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对某些人来说,引起悲伤沮丧以至绝望情绪,一蹶不振成为重大精神创伤而损害健康;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振旗鼓成为发奋图强的动力。许多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两方面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社会因素也必须成为心理刺激后才能对健康或疾病发生影响,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人格)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个观点贯彻到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说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使一个人自身各个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和瞬息万变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适应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外界社会三者之间如果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就意味着健康,在健康与疾病的连续过程图式中移向右边;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破坏了平衡就意味着有病,在图中就移向左边。

专栏3-1 医学系统的思想

医学系统思想来源于行为科学中系统工程思想。过去工程上考虑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细到总”的方法,也就是着眼于一个一个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从系统总体上、全局上考虑和协调系统中的每一部分。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综合功能和属性的整体。所以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所谓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1.把人当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体(成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按照严格的分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细胞各种组织各种器官某一方面系统,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起着调节作用。从垂直方向确定人体一系列纵深层次:某系统、器官、细胞器、生命大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动,这些多层次按照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开放系统。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一面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

2.生物圈是人类共存和活动的环境。如果把人类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就可以发现人类和环境又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称为“人类-环境系统”。环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综合体,它由各个圈层和生态系统构成。

第4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1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重视程度不足

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内容偏离

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

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人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构建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5]。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建议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改善心情;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第5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一、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面对医学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卫生保健需求,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医学毕业生还存在以下问题: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总课时太多、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厚实、课程内容陈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有关。医学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的、年轻的专业,但作为医学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医学的发展需求,急需我们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教学中,增强医学院毕业学生的医学心理学素质,为以后的从医工作做好基础,是现阶段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必要任务。

二、医学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验和实践相对较少。

现阶段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际情况的运用和锻炼,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理论到时候就能够处理好出现的所有问题。而学校方面由于条件或者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机会的缺乏。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现实运用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当遇到问题时,很难将理论转化成实际,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对医学心理学不重视。

大多数医学学校都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对待,但是仍然有些学校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不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只当做考查学科对待,造成课时安排和教师投入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本学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降低,给医学心理学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即使有的学校把医学心理学当做必修课程,也没有给予课程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一学科本身就是对理论的掌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学科实践教学活动,只当做能够通过资格考试的理论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心理学的实践和实验在毕业工作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评价体系比较落后。

由于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科评价体系的落后,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毕业学生的重理论轻实践能力的考核,只要学生在毕业时理论掌握得扎实就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的有效手段,造成毕业工作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灵活运用的能力,往往工作起来处理实际问题比较吃力。旧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跟不上社会卫生保健事业和医学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

4.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医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内容枯燥、专业性语言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起来相对较难理解和记忆。伴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和西部开发的进行,西部(新疆、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较多,汉语水平较低,对医学心理学专业词汇的理解、记忆较为困难,他们对于传统的讲说式教学方式的吸收能力较低,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传统的说课方式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的教学要求,急需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学习效率,以促进各个地区的医学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1.让医学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

医学心理学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许多医学课程中的有关基础知识,还涉及到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广泛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医学心理学教师应努力把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并使之跨出心理学的范畴,发散到其他相关学科,努力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时能够做到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医学心理学与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沟通,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讲授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同时,其人文素质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进行传统的理论讲授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辩论、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和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课堂中,在参与和思考中学习;使学生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书本上的知识吸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心里所想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授知觉的特性和情绪的理论时,挑选了有代表性的图片(如双关图形、各种表情的照片等)和Flas,使所讲授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接受。例如在讲授心理障碍和心理干预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时,通过介绍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案例,联系《心理访谈》有关专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让学生能够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去实践所学的理论。教师备课要格外下功夫,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各种有效的信息资源,如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电视或报刊上的真实案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事情,以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在使学生能将所学的观点、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和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另外,还可推荐相应的图书、网站、电视节目、经典电影等让学生查阅和观看,开拓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去了解,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组织和评价体系。

学校首先要在认识上提高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加大对学科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立专门的学科评价组织,定期对医学心理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责任心和教育水平。完善学生毕业时的学科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实践和实验的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来判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自觉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

5.采用双语教学,改善授课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

西部(如新疆、等)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民族语言丰富。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加之医学心理学概念比较抽象、空洞,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这门课程的知识较难掌握。在对民族学生就读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语言教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比较难以掌握的专业词汇使用相应的民族语言进行解释,使学生易于理解。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例如图片、影视素材的穿插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来增强理解和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第6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1 关于“慕课”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音译,这一概念最早由亚历山大和科米尔在2008年共同提出。[1]其基本理念是“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在“慕课”平台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学习者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课程活动中。“慕课”首先在美国迅速崛起,随着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慕课”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许多国内外的知名高校都已加入“慕课”阵营,已然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

 

“慕课”之所以能以如此迅猛得态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离不开其自身的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慕课”是免费的和在线的。“慕课”平台上所提供的课程对所有学习者免费开放,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在职人员,不论年龄或国家,都可以通过学习“慕课”提升自己;同时“慕课”的学习只需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不再受传统课程的时间、地点等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学校与听课方式;其次,“慕课”的规模是巨大的。比起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一门“慕课”的学习者可能会数以万计,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再次,“慕课”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包含授课、测验、反馈答疑、讨论、考试等诸多环节。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取认证学分,也只需支付相关的认证费用,且远低于学校攻读学位获取学分的成本。

 

2 “慕课”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慕课”教育也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诸多名校纷纷加入各类“慕课”阵营,并投入了大量的师资与资金,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精品“慕课”课程。2013年,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这是中国本土的最重要“慕课”网站之一,也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201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合作,联合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等182家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的“慕课”平台。

 

随着医学教育的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协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院校,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对任课教师的一个极大考验。因此,教师们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方面不断的尝试改革,如体验式教学、浸入式教学、PBL教学、对分课堂等。但在实际改革执行过程中,尽管多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很大,但普遍反映的是:40分钟的课堂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一些重要的理论都是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收获甚微,并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了课下就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远没有其他医学课程重要,只要在考前突击复习一下就能通过。因此,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领悟其所传达的核心医学价值观,从而能以新的医学模式来思考疾病的产生、预防以及治疗是这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需要我们郑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慕课”的诞生为则《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带来新的启迪。

 

3 慕课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3.1 教学理念上的改变

 

《医学心理学》是兼具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对其进行医患沟通与处理医患关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讲台下识记。近年来,尽管教师们一直都在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并未真正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的学生“学”的力度不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价值理念未得以最终贯彻。而“慕课”的全新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核心价值。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全程以观看高质量的教学视频为主,穿插了音频、图像、文字、案例以及测验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学生的自学贯彻听课的始终,“学”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对于《医学心理学》的任课教师来说,如果老师们不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彻底的变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那么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随时获得的高质量“慕课”课程势必对其传统课程教授带来巨大的冲击。

 

3.2 学习方法上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与识记,教师灌输,学生记忆,学习的效率并不高。而在“慕课”学习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搜寻自己最需要的知识点与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和大家名师互动,可以略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更可以反复观看尚不理解的部分[2]。这样的“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效率。对那些教育教学资源不如顶尖高校的普通高校而言,“慕课”资源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一个利器。同时“慕课”还设计了线上线下的讨论系统,讨论也不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就问题进行沟通。这样的互动环节设置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巩固知识,也能促进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3.3 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涉及身体健康或者疾病的心理关联,其原理较为抽象,难以用一般语言直接描述与量化,这是考验任课教师教学经验和语言表达的关键。因此,可以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进行解释,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心理咨询”一章时,可以在“慕课”系统中设计一个虚拟的在线测评系统。通过对各类心理疾病的模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病人的状态,对病人进行诊断,并显示出相应的治疗效果。这些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切实学习到并掌握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真正提高了学习效率。

 

4 “慕课”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比起传统课堂,“慕课”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缺少教师监管的情况下,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或者听课兴趣降低,逃课、弃课与代替上课的情况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因此,教师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比如可以采取定期面试或评估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7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个体患病后体验到身体的不适和整体协调感的丧失,而医生按医学标准客观地观察“疾病”,医患双方在观察与体验间的差异,需要医生能设身处地的从他人体验角度与患者沟通,体验式教学的参与能协助医学生理解生命的人文本质和医患认知上的差异。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及其在医患关系教学中应用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由于每个学习者先前经验和学习情感的特殊性,所以个体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独特的。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正确的实际处理能力和协作精神。首先,教师展示一个医患纠纷的真实案例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评价精讲。例如一位16岁的女生因月经不调到医院就诊,女医生问:“怎么啦?”该女生看到旁边有男医生,红着脸支支吾吾,女医生不耐烦了:“快说呀,跟医生害什么燥呀,后面还有好多人等着呢?”女生又羞又气,跑出去不看病了。该个案展示了医患沟通中诸多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暗含医患关系理论和知识的问题。如“病人角色行为有哪些?”,“该个案医患沟通的模式是否合适?”,“若你是接诊医生,如何处理?”等。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中围绕医患互动的主体内容,以学生对话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用医患关系的理论分析、解决医患冲突问题的能力。评价精讲是案例分析的延伸。教师通过实践化、总结性的评价精讲,把案例中的问题一一解析,为更深入的理论学习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在真实案例情景中,让学生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并及时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反馈,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训练,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案例分析是一种理想的体验式教学法,它不重视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在临床上,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处理医患纠纷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在学习中成长。

2.善待学生的自主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为目标,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角色扮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假设出的某种医患互动情境,让学生暂置于模拟环境中,并按具体情境的角色要求行事,以增进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在医患关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病人与医生,并模拟现实治疗环境中医患双方的角色行为。同学们深入学习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互动三模式理论,领会并揣摩所扮演角色的理论依据和心理状态,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了当前医患关系中患者痛苦、医生恐慌的现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学习。角色扮演的过程给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实例,是让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的自我实现过程。

3.关照学习的整体性: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整体学习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体验过程,在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在知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促使大脑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游戏是一种较好的关照学习整体性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医患关系中,有一些知识点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示。游戏的设计要短小精悍、切中要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奋点”结合,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在医患互动中,暗示是一种神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基础。古希腊时代的医生已经开始使用暗示的方法来进行医患沟通,他们强调言语的医疗作用。在医患沟通的特殊语境中,医生的语言能够作为暗示手段以治疗疾病。在讲述暗示时,教师将学生导入放松状态,让他们双手合十,用暗示性语言调动其伸长右手。然后,再次让他们双手掌横纹对齐,重新双手合十,有很多同学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右手比左手似乎长出一点。在这样的实际体验中,同学们对暗示治疗有了新的感悟,进而更能理解医患沟通中暗示言语的妙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成长。在教学中,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掌握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知识水平,还应促进其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医患沟通之前,用《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让学生做一次具体医患沟通的心理测验并进行自我评定。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实际评价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照量表的评定结果补缺补差,这对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很有帮助。

第8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声乐 心理学 意义 内容 方法

近年来,世界各国各领域,兴起一股“心理学热”,研究种类分理论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和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两大类。

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是文化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它又分为艺术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宗教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等。而艺术心理学又分为各艺术门类及其分支的各种心理学,例如音乐心理学、戏剧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

声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在建”状态,为此,笔者不揣浅薄,就我国声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提出若干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声乐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声乐心理学的研究,不是为了追时尚、赶时髦,参与“一窝蜂”的理论思潮,也不是为了独出心裁、左道旁门,而是对于声乐艺术本身,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参照意义。它既可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观照声乐艺术,又可以从人性化的深度来探索声乐艺术的奥秘,既可以丰富加深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全理解,又可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声乐艺术实践服务。

未来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学在社会的作用也得越来越大。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早就提出,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六大门类,而声乐心理学则属于人体科学与思维科学的双重范畴。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声音艺术,它既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且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同样,恩格斯也指出:“心理学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优胜者”与“最美丽的花朵”相结合的声乐心理学,无疑对于声乐艺术,具有更重要的导向意义。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声乐心理学是人体学与思维科学的深入与拓展,它研究、观察、体验、探讨人们在进行声乐活动时的规律与特点,了解人们在声乐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并对其行为予以描述、解读、控制、预测。

具体而言,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大层面:

第一,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作为一种高级认识过程,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备元素。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作为一支能够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有多样性、具象性等特点。二是情感。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产生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黑格尔指出:“音乐所持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我国汉代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三是理解。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

第二,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维达到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等。

第三,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又分为声乐训练的心理状态、非演出的心理状态、演出的心理状态等。

第四,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想象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放松训练法、集中注意力训练法、模拟训练法等。

第五,研究声乐活动中心理障碍的克服办法。又分为树立乐观情绪、克服自卑心理、强化意志力、培养强烈的欲望、不断充实自己、正确评估自己,克服虚荣心理、克服羞怯心理等。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声乐心理学的研究,要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进而又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力戒纸上谈兵和故弄玄虚。

同时,要引进西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将整个声乐心理学作为一个大的母系统,下面各分支作为子系统与“子子”系统,既研究各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又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形成动态的研究态势。

作者_黄桂君

Author_Huang Guijun

单位_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参考文献:

第9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SCL-90;医学心理学

34 medical students graduate Mental Health Survey

WU Qing, ZHANG Hua, LIU Shao-xuan.The 5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Office ofPostgraduate Student Affairs, 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mental health of new medical postgraduates.Methods The psychiatric symptoms self-evaluation scale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situation of 34 new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ntal health and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Results 11.8% of the investigatees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which are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xiety, paranoia et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scoles by SCL-90 and by domestic norm is significant about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depression, anxiety, paranoia and mental illness;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about sex. Conclusion New medical postgraduates have individually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chools should pay attention and give intervention. Medical psychology courses are likely to affec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pecific evidence needs further experiments.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Mental healthSCL-90;Medical psychology

1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独特性,常常会受到各种压力和挫折,给其心理发展和健康带来威胁。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1-3],而医学研究生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群体,不仅要承受因找不到工作而要完成更高层次学业的压力,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此外现代医学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树立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新理念[4],因而作者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状况作了调查。不但要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研究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掌握心理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作用,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掌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医学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东省某大学医学院新入校的研究生34名,其中男16名 (47%),女18名 (53%),平均(25.68±2.91)岁。

2.2 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SCL-90量表由Derogatis[5]编制,包含90个项目,每一项目按l~5级评分,无症状 1分,很轻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症状为5分,将SCL-90得分归纳为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以及因子分,作为本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SCL-90量表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患者某方面的症状,可以包含数个项目,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其中“躯体化”主要反映其身体各种不适感,包括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精神病性”主要反映各式各样的精神病和症状。本量表经过大样本的人群测试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目前为国际上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用于反映受试者有无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总分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反映受试者在各因子项目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重。本研究中,凡任一因子分得分≥2者筛查为阳性。 本测验信度高,其折半信度系数为0.91,重测的相关系数为0.667~0.863。

2.3 研究步骤 各研究生新生在预订时间来报到,自填量表时给予统一指导语。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与国内18~29岁青年组的常模进行比较[6],采用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34名医学研究生在scl-90量表上的得分结果:34名研究生中,因子分≥2的学生4名,占总人数的11.8%。筛查阳性者因子分布情况中突出的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等 。见表1。

表1

所有学生在scl-90量表的结果分析

项目平均分数标准差阳性人数阳性率(%)

躯体化0.210.1900

强迫0.510.4512.99

人际关系0.480.3912.99

抑郁0.450.4000

焦虑0.330.3512.99

敌对0.270.3000

恐怖0.110.1600

偏执0.310.4012.99

精神病性0.230.2400

总分30.4722.7100

总均分0.340.2500

3.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医学研究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性项目数和总分与国内常模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医学研究生SCI一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x±s)

项目医学研究生(N=34)国内常模(N=78)t值P值

躯体化0.21±0.191.34±0.452.710.01

强迫0.51±0.451.69±0.614.070.00

人际关系0.48±0.391.76±0.670.660.52

抑郁0.45±0.401.57±0.612.890.01

焦虑0.33±0.351.42±0.433.210.00

敌对0.27±0.301.50±0.571.830.07

恐怖0.11±0.161.33±0.471.630.11

偏执0.31±0.401.52±0.602.340.02

精神病性0.23±0.241.36±0.472.940.00

总分30.47±22.71129.96±38.764.080.00

3.3 不同性别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医学研究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3

不同性别医学研究生SCL-90因子分(x±s)

项目男(N=16)女(N=18)t检验

躯体化0.18±0.160.24±0.22-0.89

强迫0.48±0.520.54±0.39-0.90

人际关系0.58±0.450.39±0.301.43

抑郁0.45±0.390.45±0.410.02

焦虑0.23±0.260.41±0.40-1.53

敌对0.32±0.360.23±0.240.88

恐怖0.07±0.140.15±0.16-1.50

偏执0.39±0.500.26±0.260.94

精神病性0.25±0.230.22±0.260.33

总分30.69±22.8130.28±23.280.05

总均分0.34±0.250.34±0.260.05

4 讨论与结论

研究生处在青春发育后期,特点是自身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较大,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心理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高,容易应对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有学者提出每年约有 12%的学生需要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帮助。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心理健康,学校也逐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兼有预防与治疗的作用。医学研究生在大学期间已经知道这些机构特点,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困惑就有可能求助于这些机构,某种程度上,减轻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但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要承受较大的就业生存压力,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功课方面与人竞争,心理压力明显较大[8]。

本研究显示,11.8%的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其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而与既往国内报道结果相似,说明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共性。可能与青年心理发育欠成熟,缺乏适应或应付环境的经验和能力有关。

医学研究生SCL-90各因子得分除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外的因子均低于国内常模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研究生心理卫生状况在总体水平上明显高于同龄人,经了解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学过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尤其很多同学都修完医学心理学[9]。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学生通过系统完整的理论学习和心理技能的训练以及心理疾病病案分析,可能使学生们的心理卫生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若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使许多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有的心理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所以各因子的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而具体的实证有待进一步实验。强迫因子分高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处于不断升级的考试应激状态,大学淘汰制度带来的思想压力不比中学时期少,长期处于这种紧迫状态容易发展成为临床强迫状态。焦虑、抑郁因子分高可能与处于心理负荷状态、课程繁重、经济困扰、迫切希望经济独立、希望与现实存在差距、心理不平衡等有关。

男、女医学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尚未发现差异,这说明男、女学生在该时期的心理发育大致趋于一致。另外,医学研究生与同龄人及其他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既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特殊人群心理问题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学校应注意这一群人,在其入学初始就应着手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帮助其适应学校医院生活、尽快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为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解亚宁,张育昆,于涛,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同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

[2] 赵勇.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06-207.

[3] 邓冰,冯承芸,朱焱.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973-975.

[4] 周媛婷, 刘翔.医学心理学课程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 220-221.

[5] 吴文源.SC1-90临床症状白评量表 .上海:上海铁道学院,1989.

[6]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7] 赵勇,高武胜,郭玉宾.水利院校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2,53(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