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黄的大斗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习惯 感知 研读 信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些年我教语文最大的感受是阅读教学费时费劲而且收效低。怎样走出这种困境?最重要的是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学习,使其终身受益。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人的认知规律都是从来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过程。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时的最大的动力,古人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阅读教学首先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启发调动学生,遵循感知、理解、欣赏等几个有序环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有序的阅读习惯,抓住每一个培养兴趣的契机。例如,学习《金黄的大斗笠》时,正是学生刚刚入校的时候,也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机,我布置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这篇课文写了谁?(2)弟弟在哪?(3)天气是怎样变化的?(4)姐姐来干什么?(5)姐姐和弟弟的性格各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其性格相应的语句。对这种有计划,有重点的预习题,学生很快的熟悉感知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后练习题二进行分析,学生马上就找到了(2)---(13)段描绘的是风雨图以及三个镜头的起讫,接下来学生们推荐两名擅长表演的同学,表演金大斗笠下的姐弟俩的动作、语言。音乐响起,清晰活泼的“雨声”中,两名学生表演的是那么逼真。其他同学很快就说出了弟弟搂着小山羊,表现他的天真、可爱、调皮;姐姐送来大斗笠,聪明,识风雨。同时说明姐弟俩深厚的友爱之情。通过这种环环紧扣的阅读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基础,抓住一闪即逝的契机,采用活泼、生动、直观的方法,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方向。
二、培养学生积极发问的习惯
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随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发问越多,思维越快。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学生积极发问,养成习惯。例如,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一陈“喧哗”之后,各组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1)这篇课文主人公是谁?(2)环境是怎样的?(3)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4)找出与火有关的句子。(5)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6)表现无名战士什么精神?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提得很肤浅,但大多数问题切中本课重点、难点。
三、培养阅读中圈画、记录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要求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笔不离手,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要圈圈、画画,对老师和同学分析得精彩的地方及时记录。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尝到了自己动手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积累知识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很多农村的学生,没有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大多数学生入校时连《新华字典》这种最常用的工具书都没有。看到生僻的字,就问老师,有的甚至凭空乱念。这样的基础是不能养成任何好的学习习惯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就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不论在哪个班教学,都要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为了达到目的,开展了诸如查字典游戏、竞赛等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逐渐形成习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认真阅读,准确理解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习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正确地认识、欣赏、接受美也是难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同去寻找美,感悟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其实,教学活动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就语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就其性质而言,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其功能而言,又是多元化的,它包括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等等。《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广泛而深厚的,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是课本。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会美、文学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大多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特景观;“如积水空明”的澄澈月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原;“绿烟红雾,迷漫二十余里”的西湖;如优美画卷的春;激情奔放的夏;给人以成熟头脑的秋;温情秀气的济南的冬……这些自然景物的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深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文章中所描写的美去领悟其中理性的内容,最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语文课中的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感悟课文中描写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席慕容的《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愚公移山》显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勇气》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里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能发现、体味到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加强引导学生体味人情美
语文课文中的人情美的展现也是丰富多彩的。《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的手足情深,《背影》中深挚的父子情,《散步》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与小魏巍的师生情深,《一面》中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同志情谊,无不蕴含着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和感悟,潜移便能默化。
四、加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的一部分是劳动美,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语文课文中反映出来的劳动美,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更典型,更集中,也更为强烈和纯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美的教育,明确劳动美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现成的教材有的《回忆我的母亲》,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李广华孙西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锄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割麦。
五、加强引导学生鉴别文学美、艺术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训练 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1.1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 ,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 后 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 ,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 时 老师再进行点评 ,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1.2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1]这就告诉我们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2、以课文为依托 ,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之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和探索欲望
情绪能刺激想象,乐观的情绪会引发出希望和向上的想象。课堂上除了用亲切的教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亲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外,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成功与喜悦感。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的要义,不但是让学生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广,尤其在于教会学生在知道别人的东西的同时,有能力和有机会悟出自己的东西。这种“悟”的过程,离不开想象,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结论的交锋。但或许正是这个过程,最终才能让学生学会创造,成就他们的天才。由于学生生活与知识阅历的程度不同,思维个性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想象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可能存在的,我们都应该用心灵、智慧和行动培育孩子们刚出土的想象嫩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一个学生总是说爸爸背上背的是爷爷,因为他们一家在晚饭后常去散步,在走累了,当他们走到崎岖的道路时,爸爸总是背着爷爷走,这情景是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想象出来的,我并没有批评他歪曲课文内容,而是当堂表扬他。有的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课文有关或无关的想象,或者会提出一些与课文有一些关系的问题。其实,那时候学生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文进行独特的形象。这时教师切莫挫伤了他的想象积极性,而应婉转地引导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如果一旦挫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以后他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减弱。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想方设法保护好学生的想象。
二、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多形式地引导想象
1.现代文教学启发作画,培养想象。
现代文教学中,有些课文文意明白,语言通俗易懂,而意境深妙。教师不厌其烦地絮絮讲来,学生也许会左耳进右耳出,效果并不见好,而且会有灌注式、教师包办的嫌疑,且不利于学生会思维能力和想象、理解力的培养。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并不急于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画,以画代讲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理解姐弟俩共遮一个斗笠这组镜头时,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启发学生根据文中所写意境进行作画。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拿出纸笔认真作起画来,有的快笔画作,画成漫画,通过几组简单流动的线条,勾勒出姐弟和小山羊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的工笔描绘,把姐弟俩的面目神情画得专注而投入,在学生们的笔底下各种各样的姐弟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从而对文章意境理解得更为确切。
2.教学古文,引导作画,培养想象。
在古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较注重对重点字、词、句、段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文意。由于学生对古文知识掌握较少,对历史的典章、世俗、传闻等了解不多,要透彻地理解古文意韵和具体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只是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还是像掉进云雾中,毫无头绪。我摒弃了那种学生不懂,教师一味多讲、灌输的毛病,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唤起学生再创作的欲望,点燃他们心中的表现之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本之意,进行创造想象。如教学《乐羊子之妻》时,文中根本没有对羊子和妻子的外貌表情作一字一词的描绘,只是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妻子对羊子道德修行目标的期望。根据这一特点我便抓住契机进行点拨:“你认为羊子的外貌是怎样的?妻子劝说丈夫时神情又是怎样的?你能画下来吗?”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来,纷纷表示“能”。于是我便让学生拿出纸笔,进行作画。顿时课堂里鸦雀无声,连平时不怎么爱听课的学生也投入地画起画儿来。一会儿,在他们笔下便出现了长衣宽袖的羊子,衣着简朴但神情严肃的妻子的形象。有的画出羊子端坐在堂屋中央,画前跪着表情严肃的妻子,手里还拿着亮光闪闪的刀。于是教师便加以深化点拨:“你为什么会把羊子画成长衣宽袖,妻子却表情严肃?”生答:“因为古装电影中读书的男子都是长衣宽袖的,妻子表情严肃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的,妻子劝说丈夫比喻恰当,说理透彻,表情一定会很严肃。”运用旧知识,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完全符合心理学角度的想象力的培养,可见教学达到培养想象力的目的。
3.古诗词教学,引导作画,培养想象。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文化艺术的精品。许多选入课文的古诗词写得是那么精妙绝伦,言简意赅,字词已尽而意韵犹存,读起来韵味无穷,荡气回肠。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哪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与教师欲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诗词这一目的背道而驰。我在教学古诗词时,一方面抓好重点字词的串讲,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大意,指导学生多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读得多了,对其深意就自然会理解透彻。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韵细致、具体、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许多事物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我便启发学生:“你想象中的主人家是怎样的?作者在主人家受到怎样的接待?会说什么?你能画下来吗?”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纷纷投入画画。在他们的笔下,一座茅屋中,宽阔的窗户正对着庭院,作者正与主人在屋中举杯畅饮。近处,一条清澈的小溪环屋而流,溪边碧绿的树木随风摆动,远处青山连绵起伏。画外有音:“来来来,吃菜喝酒,明年重阳节再来喝酒。”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生动丰富,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是多么深刻具体。又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时,我只是对诗歌的体裁,写作背景作了一般性介绍。而对诗歌的意韵和情境并未作过多的讲解,我要求学生先将诗歌读熟,甚至背下来。然后要求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描绘下来。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一幅幅作品确实让我激动不已。在学生的笔下有《西北瑞雪图》、《雪中饮宴图》、《瑞雪歌舞图》以及《雪中欢送图》。他们这种对课文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不言自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准确而深刻,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