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物流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信息技术

第1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致使物流行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切实做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实现物流产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与传统物流的根本区别,也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系统个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有资料显示,在国内平均一个产品生产环节占用的时间只有5%~10%,其余90%以上的时间都花费在流通、物流服务过程中。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物流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区域性集中物流中心未能根据物流活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导致物流系统运转不畅通,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国内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在此行业的投资较少,缺少统一的标准,致使各个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各个环节无法有效衔接,使得在具体运作中造成服务的不规范,增加运行和交易成本,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对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我国仍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一定力度,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互不沟通,是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系统。从物流的功能和特点来看,物流信息技术可分为基于通信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和数据库技术。

1.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地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即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条码技术是将商品的各种信息以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和相应字符组成的条状的代码表示,并印刷于商品包装或商品上,使用光电扫描仪器识别条码中的商品信息(如商品的生产商、生产日期以及价格等)并直接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而,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通过对相距几厘米到几米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读取存在电子标签内的商品信息,以此来识别货物。物流企业对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都自动生成一个物流条码,该条码记录着商品的相关信息,以便仓库管理员在出货时,根据“先进先出”原则合理调整库存商品,避免货物的挤压,同时也解决了物流中心与销售中心盘点对不上账的问题。自动识别技术使得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厂家、配销业、运输业、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共享商品信息,在贸易过程中通过对物流条码中商品信息的采集、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企业减少了库存,降低了经营风险和成本,其更具可靠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了企业货物的管理效率。

2.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EDI技术是指一种为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消息报文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物流EDI将不同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等贸易伙伴间各自的生产管理、原料管理、销售管理、仓储运输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通过EDI系统将物流数据相互交换,解决传统单证处理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实现货物实时追踪,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准确、高效和快捷,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为企业的运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GPS技术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实时定位、跟踪,离线报警出界入界报警,分组查车和区域查车,轨迹记录和数据统计,远程控制、防盗反劫和车内监听,信息发送等功能,完全实现物流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如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客户可随时通过GPS对货物车辆与货物的运输状况进行查询,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GPS第一时间监控到货物的送达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以及车辆的油耗情况等,从而能够快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GPS技术让物流企业优化企业车辆资源配置,实时掌握车辆运营成本,保障客户财产安全,实现利益、效率最大化。GPS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4.GIS技术

GIS又叫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具有电子地图、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和分配集合模型等功能。电子地图作为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企业根据电子地图,利用设施定位模型确定物流设施的最优位置,以此搭建最佳物流网络,如通过GIS技术确定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位置,从而实现运输线路的最优化;利用车辆路线模型选定运输车辆的数量及行驶的路线,使得货物运输利润最大化;利用网络物流模型解决各网点之间货物调度的最佳分配方式和路径选择;分配集合模型根据各个网点的相似点把同一层次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成几类,以确定各网点生产、运输、销售范围。

三、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物流信息技术有利于信息采集和交换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使得物流活动通畅、低成本、标准化;其次,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更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和竞争能力;再次,以优化决策为目的的信息加工、挖掘,为物流企业提供最优策略,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实现规范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和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蒙林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

[2]郭成.物流信息技术现状及趋势[J].物流采购研究,2012(10).

第2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农业物流;农产品

1我国农业物流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虽然,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迅猛发展,但是我国物流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尤以农业物流信息化为主。下面笔者将对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农业物流缺乏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供需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发育程度低,链条短且脆弱[1]。物流的依据是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但是我国当前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不完善,渠道混乱。虽然,国家农业部有专门的农产品渠道,但是从多地收集起来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产品的具体供求信息来源没有完全覆盖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的集散地,使部分地区农产品没有被宣传。此外,相应部门对各地农产品的流通方向指导不明,缺乏宏观调控,监管权限有限,进而导致了农产品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调度和支配,不利于农业物流的发展。第二,农业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农业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物流信息本身标准不统一,比如,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采用的系统信息录入格式、语言格式以及传输协议等都有不同的标准,导致了农业物流信息不一致,为农业物流运输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次,物流信息系统运行不稳定,信息系统模块之间的兼容性差,信息系统接口不统一等,导致了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为农业物流发展带来了障碍。通过上文叙述可知,农业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之间标准多样,兼容性较差等问题,使得农产品不能很快的被投入到市场,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要想改变当前农业物流发展现状,解决当前农业物流遇到的各种问题,就需要在农业物流中积极引入物流信息技术,让物流信息技术指导农业物流发展,打开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走入大众视野,为农业发展助力。

2物流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应用

信息网络时代,物流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优化了物流管理服务结构,提升了物流行业工作效率。农业物流要想契合市场发展步伐,紧跟时展潮流,就必须积极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当前,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EDI技术、GPS技术等,其在农业物流中应用策略表述如下:第一,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指的是在农业物流管理系统中一种自动采集信息、输入单元的技术,在农业物流中应用条码技术能够提高物流的准确率和效率。通常来说,条码技术可以自动扫描设计,它与传统的键盘录入信息的方式相比,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条码技术中的二维条形码集聚数千字符的信息,并且二维码技术拥有自动纠错的能力,所以它为农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实用、廉价的基础信息技术。总而言之,在农业物流信息系统中应用条码技术可以有效的描述物品、识别物品,简化了农业物流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农业物流工作效率。此外,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条码技术来准确的掌握农产品在物流供应链上的具置,及时了解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相关措施。例如,在农产品收货环节,相关的人员可以借助手持终端设备进行扫描以及录入相关的数据信息,根据录入的信息将产品归置到相应的区域,这样一来当遇到需求情况时可以精准、快速的查询[3]。第二,EDI技术。EDI技术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为依据的新型技术,它可以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来完成贸易、运输、银行、保险以及海关等各个行业的信息交换和处理。综合来讲,EDI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和无纸化,为信息之间的共享交流搭建了平台。将EDI技术应用到农业物流管理中,让农业物流企业之间建立全球性物流EDI系统,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避免企业系统之间信息重复,进而提升农业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农产品能够走向市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动我国农业的发展[4]。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农业物流中广泛应用互联网EDI技术,也给农业物流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企业信息容易被窃取,物流信息系统可能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农业物流企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EDI技术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发挥EDI技术的高效性、便捷性,还需要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信息安全事故,做好相应的信息安全防控方案,避免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GPS技术。GP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它能够同时实现定位、导航、授时等多项功能,它在农业物流信息管理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数据都涉及地理位置。在农业物流管理中结合应用GPS技术与GIS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流运输路线的导航,监控物流车辆等,提升物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便捷的查询服务,让广大农产品消费者及时从购物平台了解自己货物的动态信息。在农业物流中应用GPS技术,为物流车辆的考核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数据,提高了物流车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物流企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以相关的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依据,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尽最大可能的发挥GPS技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监控方面功能,通过利用该项技术实现农业物流信息最大化管理和监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完善的农业物流服务系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3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EDI、GPS、GIS

电子商务是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的必然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现代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具有信息量大、时空跨度大、处理过程复杂等特点,所以建立功能完善、操作方便、安全、及时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及知识的支撑。

一、物流数据自动识别技术

物流管理中最基本一项工作就是物流数据的采集,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是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和输入的重要技术。

1.条码技术

条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若干个黑色的“条”和白色的“空”的单元所组成,其中,黑色条对光的反射率低而白色的空对光的反射率高,再加上条与空的宽度不同,就能使扫描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接收效果,在光电转换设备上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形成了可以传输的电子信息。

条码技术还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还在研究和开发包容大量信息的二维条码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扫描设备。现在,世界各国重视发展与条码技术相关的磁卡、光卡、智能IC卡技术。

条码技术的优越性是可靠准确、采信和输入数据速度快、成本低、应用灵活、自由度大、设备小、易于制作等。

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射频卡、阅读器和天线。

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射频卡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卡片。

二、物流自动跟踪技术

物流活动经常处于运动的和非常分散的状态,因此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将物品移动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1.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GPS的定位原理是GPS导航仪接收信号以测量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时间来量测距离,以距离来判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卫星产生两组电码,一组称为C/A码,一组称为P码;P码为精确码,C/A码为粗码,主要开放给民间使用。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由1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测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监测站将数据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收集跟踪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和时钟参数,然后将结果送到注入站,注入站把导航数据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卫星。

(3)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GPS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机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2.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为:一种能把图形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设备等。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软件等。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也是GIS系统的灵魂和生命。人是GIS系统的能动部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是决定系统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方法指系统需要采用何种技术路线,采用何种解决方案来实现系统目标。各个部分齐心协力、分工协作是GIS系统成功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物流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技术,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结构,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EDI是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

EDI系统一般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

1.硬件设备。

2.增值通信网络及网络软件。

3.报文格式标准。

4.应用系统界面与标准报文格式之间相互转换的软件。

5.用户的应用系统。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电子数据交换、传输数据的存证、报文标准格式转换、安全保密、提供信息查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提供信息增殖服务等。

四、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带给企业的是最简洁的作业流程与高效的配送效率,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成本。

参考文献:

第4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当前物流业的行业地位在广西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突出,物流发展面临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开发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四大机遇,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面向物流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立足广西,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物流信息技术”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即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存储与处理、定位与追踪为主线,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系统介绍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GIS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其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具备规划、设计、开发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1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包括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常见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重复,更新较慢。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重复编排的现象,致使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此外,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现有的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落后于物流企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物流技术类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虽然在部分章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受困于缺乏物流企业第一线的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考核方式片面。考核方式主要是依靠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少考虑考核方式如何有益于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大都附和重复、疲惫应付、无创意地接受。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的动手技能缺乏,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数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设备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性,演示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方法,加大多媒体光盘内容的比例,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专业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文章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相关文章。

2.2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主,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每个小组须形成一个统一意见,这就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地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3 改进考核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新的考核方式,比如小论文写作方式等。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使专业知识进一步 “内在化”,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应尽量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提高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另外还可以租赁物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第一线倾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这不但是社会、企业对人才最真实的要求,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81)“面向广西区域经济的信息管理类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姜显亮.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第5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2010年12月6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被正式纳入全国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骨干校”)的建设行列,成为首批启动项目建设的40所高职院校之一,并于2013年11月4日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骨干校通过验收,意味着进入后骨干校建设时期,物流管理专业(热带农产品方向)作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重点,亦是难点,在后骨干校建设中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发了〔2009〕8号《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规划振兴产业,但必须正视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晚,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总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的探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物流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在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都已开设了该课程。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起就已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我已连续为5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课程设计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2.1课程师资多非科班,传统教学思维难突破

回顾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至今不过14年时间,且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晚于本科院校。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恰逢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了生存和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不少高职院校无科班专业教师。我所在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物流教研室共12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9人,11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毕业,1人机械专业毕业,无一名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主要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在教学工作中,因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使教师很难有精力突破传统教学思维。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在无科班教师的情况下,赶鸭子上架,让非科班教师转授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为明显,更多的是在照本宣科中进行摸索。另一方面,由于不是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教师现学现卖,很多知识自己一知半解,备课、上课本就非常吃力,更没有精力从事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工作。

2.2课程设计不科学,教材缺乏特色

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非常多,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为:(1)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偏离;(2)教材内容多以章节划分,虽然有些按照项目划分,但实质上并未脱离“理论阐述为主,辅以实践项目”的套路和模式,而且有些实训项目缺乏可操作性;(3)课程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重合性较大,缺乏整个专业课程的规划、设计和梳理。例如:POS系统,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里讲,在《仓储与配送》课程里讲,在《运输实务》课程里也讲。

传统的课程设计偏重理论而轻于实践,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传输中,注重单向信息的输出,而忽视学生信息的反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体现。

这种形式与应试教育无异,学生只是单向信息和知识传输过程中的接受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无法掌握每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最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浪费时间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导致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缺位。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虽然有些院校分期分批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也聘请企业人士到校内兼课,但并未形成常态化,观念还是停留在“把课排下去”的思路上,导致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此外,为了节省成本,很多院校不愿意承担学生去企业认知学习的成本,出于安全考虑,教师也不会单独组织学生去企业,于是,“巴掌大”的学校和实训室成了各门课程想方设法开设实践课程的主战场。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1)为了应对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检查,一些课程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片面追求“理论∶实训=1∶1”。如,很多纯理论课要开展实训。(2)一些校内实训室的存在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存在“挂牌不营业”的情况;还有一些实训室就是“电脑+仿真软件”,并不能很好地还原企业工作流程。另外,校外实训基地挂牌的多,利用得少,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认知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都没有去过,更谈不上带学生去体验企业了。(3)虽然成立了专业教学委员会,聘请了企业人士担任委员,实际上企业人士很少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有的企业人士变身“专任教师”来学校上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2.4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结果,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以下弊端:(1)考试出题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考核内容以识记为主,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思维――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与不学一个样,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频发,考试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核结果片面、不公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往往能得高分。(2)卷面设计不科学,试卷的单一性和答案的标准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能真实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鉴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很多课程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虽采取了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单一的考核方式有了改进和提高,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表现为一次性考核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考核。(4)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在以往的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构成要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计,只通过一两次作业、课堂提问和考勤来评价,过程性考核的特点没有很好地得以体现。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3.1设计思路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高职院校的课程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又不同于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重点,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为紧密。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终极目标是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围绕这一目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为中心,邀请社会精英、行业企业职业经理人、各层次的技能人才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打造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对岗位任职标准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析、调研、论证,确定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介质,设计教学活动;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为参照,设计考核方案,确定反映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且凸显职业特征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职业能力递进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展开的,该课程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委员会,围绕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特点,编写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热带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教材。

3.2《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将教材的十章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1个课程实验”的形式:(1)5个模块将主要理论进行综合和提炼,理论教学22学时;按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实训24学时,实训课程在机房进行;(2)1个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实践,共4学时。总学时48学时,理论∶实训=1∶1。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课程设计调整后,考核方式也需要做相应的改革,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相匹配。成绩考核关键是融通企业用人标准,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组成,平时占总成绩的80%,期末占总成绩的20%。

4.1平时成绩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平时成绩的基本构成,由四部分组成:考勤(20%)+作业(10%)+个人实训操作(50%)+小组团队实训(20%)。

4.1.1日常考勤

课前考勤,除去节假日调课,期末按20次考勤计算,每次计5分,日常考勤以20%计入平时成绩。

4.1.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共5次,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按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全部完成的计100分,缺一次扣20分,折合10%计入平时成绩。

4.1.3个人实训操作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训操作主要在机房进行,通过相关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共5次,由教师评价,最后将5次成绩的平均分,按50%计入平时成绩。

4.1.4课程大实验

课程大实验通过小组团队实训来完成,针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开展调研工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配合程度、分工效果,成绩按20%计入平时成绩。

5.总结和讨论

第6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流 增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增值服务是与常规服务相对而言。常规服务一般是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几大功能服务,主要是依靠物流设施、设备、器具等硬件来完成的,是资产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而创新、超出常规、满足客户需要是增值性物流服务的本质特征.

物流一体化.“拉式”管理认为,物流一体化是指从信息采集到订单到采购到加工到储存到配送到结算直到分析整体上对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以求取得整体上的最优。亚泰物流联盟主席、澳大利亚著名的物流专家指出,物流一体化就是利用物流管理,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各方参与的企业都能获益,使整个社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推式”管理认为所谓物流一体化就好似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有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到消费者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使物流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链条,就能够做到高效和准确无误,就会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当前的现状,保证运作的连续性,这样的物流企业就会有生产力。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协调运作。物流运作环节众多,涉及到各企业及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不协调好就会出现各部门的脱节,小则影响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则可能让物流运作失败,让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要做到四流合一的协调运作,就必须应用现代化的工具,从而保证信息流的顺畅。

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中控制集中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Internet网络的物流信息系统为物流服务商和厂家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换平台,是支撑全过程物流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信息技术是实现物流增值服务的前提.在信息日显重要的商务活动中,物流企业要实现物超所值的服务承诺,必须充分依靠信息技术,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实现与客户的高效沟通.这是确保企业与客户的高效沟通.这是确保企业与客户进行良好的交互活动,提供IT服务并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

第7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信息技术;系统分析

1 物流业概况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性,这时单元化技术的应用,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但是物流存储与运输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经营。20世纪六十年代,管理科学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这个时期,以电话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企业内部出现了应用于小型计算机的软件;20世纪七十年代,企业开始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发展与供货厂商及用户稳定、良好、双赢、互助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合影响力量,以赢得竞争的优势,物流管理进入成熟阶段。以大型零售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应用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成为信息化在物流行业上的反映。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企业相继进行物流革新,形成了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了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协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综合。

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6修订版)的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物流是一个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动过程中创造价值,是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所以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属于服务行业,为第三产业。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特别是21世纪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促进大规模的物流活动,伴随而来的复杂繁重的物流管理必须需要信息技术的补充与支撑,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产业的互助发展的具体实践。

2 物流信息管理现状

我国当前大多数物流公司都是进行货运代办、货物联托运、信息配载,但现代化程度不高,配载设施,功能单一。办公方面采用纸质办公,大多为电话订单,效率低下,内容繁杂,容易出错。多数公司物流系统不完善,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物流网站和信息系统。车辆调度使用效率不高,比如车辆从A地至B地,若无货物运输即空车返回,浪费资源,原因在于信息辐射范围小,没有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活动的管理与决策中都需要详细和准确的物流信息,因此物流信息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证的功能。物流活动发展至今物流信息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手工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智能集成化。

手工信息处理利用纸质,通过人工记录、计算、整理等活动进行信息管理,这是早期的传统物流信息管理模式,当前也存在于大部门物流公司。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流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企业内的各项物流活动。同手工模式相比,计算机参与了不少业务的处理,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很有限。计算机管理的物流系统基本上还是处于单机系统,没有接入网络管理,也没有实现集成化的信息管理。

伴随着计算应用的普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此时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化,建立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进行辅助分析以及辅助决策,基于互联网系统对外联网。这种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达到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效果,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应用。智能集成化是未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

3 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步都给人类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是一股新生而强大的力量,它加速了各类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以其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传统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路径,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EDI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不同企业之间,为了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在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方法。近年来EDI在物流中应用广泛,被称为物流EDI。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

GIS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研究和决策服务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在物流领域,GIS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GIS的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物流配送、投递路线的合理调度和安排客户投递顺序;通过客户端应用实现可视化功能,如地图和图标显示,实现查询和分析功能。另一方面,GIS在物流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车辆路线模型、设施定位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

・GPS 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对地面上运行的车辆、船舶进行测定并精确定位。GPS在物流领域中主要体现在:进行车辆、船舶的跟踪;信息传递和查询,在车辆、船舶和管理中心之间实施双向的信息交流;及时报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接受求助信息和报警信息,传递给管理中心迅速实施紧急救援;支持管理,根据GIS和GPS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效支持大空间的物流系统管理。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效率、质量、成本以及用户的满意程度,除了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系统开发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系统开发方法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快速应用开发方法,阶段性开发方法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采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自顶向下进行分析与设计并自下而上进行实施,适合较大的复杂的系统开发,因此目前能够全面地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其他几种方法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是都只能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使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过程中以各种物流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物流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来实现物流系统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对软件的工作环境与人机界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系统的作用范围。在进行必要的、全面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要进一步对物理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数据交换流程进行必要抽象,上升一般的通用物流信息系统模型。其中要进行的活动包括:研究对象与总体的设计要求,系统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场工作流程的调查,事务流程的调查。在事务调查中要解决三个问题:作业流程标准化,绘制数据流程图,建立数据字典。

系统设计采用模块划分原则,可以依据系统数据进行系统结构图的具体设计。先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模块根据系统数据流程图逐层划分模块,再逐层形成多层次分块系统结构图。模块划分之后,首先对子系统进行管理规范化要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不应该是对原有手工系统的简单描述,而是将原有的系统工作概括为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工作模型,因此对管理工作必然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要求。然后对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分析是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最后明确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例如,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分为三个模块:信息收发系统,配载系统,车辆运输系统。信息收发系统基于网络平台要求对各类物流服务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将现有车辆的规格、运载量等信息进行,使客户快捷全面地了解信息;同时接收客户用车要求,大大扩展了业务范围。配载系统要求规范订单与运输车辆的编码管理,以便合理快速进行货物、车辆的配载。车辆运输系统规范车牌号、载运物资编号的管理,辅助以GPS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调度车辆、确定运输路线以及获取运输信息。

4 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发展的关系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很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活动随之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及时准确把握用户个性需求,物流活动的透明化、信息化和主动化是信息技术发达以后物流运输的主要特征。

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和迅速交换使得物流活动可以与原有的生产过程或者商品销售过程分离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继而形成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第五方物流企业。第四、第五方物流企业就专门针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只是在较窄的信息空间内和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内进行货主与收货者或承运业主的简单链接。将来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系统集成与集约化运营模式,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交流消除资源浪费进而扩大物流行业的活动领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物流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内部转移到物流企业之间和物流供应链整个过程的竞争,特别是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因此,提高企业在物流领域竞争力就是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和优化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55-158.

第8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相关研究人员已经绘画出了物联网与物流业联合发展的蓝图,在这幅蓝图上,物流管理人员可以进行智能定位选择得出最佳运输线路,虽然理想很美好,但在实际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借助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阻碍物联网的真正普及。在物联网技术借助过程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三个。第一个制约因素是个性因素。物流业是服务内容较多的行业之一,在很多领域,其应用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而物联网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因此必须提高物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个性化。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成本因素。物流行业经济利润相对来说不太高,因此在借用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时候,其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物流业经济效益降低,就会增加一部分成本,如果不是客户需求很大的话,企业是不会进行该技术应用的。因此,在当前的物流行业当中,只有那些经济利润较高的行业才会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第三个制约因素是标准因素。目前在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当中,还存在应用标准不完善的问题。比如物流网信息技术当中的条形码技术,其应用标准要求比较严格,但该技术标准的推广范围并不广泛,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应用成本和费用,也会阻碍物流业和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二、物联网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当中的具体运用

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已经离不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也已经成为物流管理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物流产品运输管理方面,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是比较大的。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落实商品信息掌控工作和后期情况追踪工作,保证商品及时运输到目的地。在产品运输过程中,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进行产品准确定位和追踪,及时把产品运输相关信息反馈给客户,让客户了解产品运输所在地点,满足客户的各项需求,给客户留下很好的印象。在产品储存当中,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成本和费用节约,产品储存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运输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很可能会出现产品变质或者破损等问题,给企业和客户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产品基本情况,反映出产品储存和运输相关数据,使得企业根据产品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储存方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延长产品寿命,不仅节约了成本和能源,还促进了物流业经济发展。另外在物流业内部管理当中,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要想发展好物流行业,是需要多方面资源的。物流行业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提高产品运输速度的基础上保障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一致好评,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就可以定时进行物流工作情况监控,时刻掌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还可以进行交流平台设立和机构设立,大大完善物流管理系统,在节约工作成本的基础上节约了工作时间,最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物流业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方法研究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在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当中,物流领域是比较主要的。物流业要想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必须落实各项基础工作。所以,只有进行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物流建设,才能避免物流标准和物联网标准无法对接等问题出现,最终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大关注度和宣传力度

在当前物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物流业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是十分可行的。一方面,通过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物流业运输等成本,促进物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业和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物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形势下,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宽广。从业内相关人员观点可看出,导致物流业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度不足,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对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关注力度,而物流行业是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主体,更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加大物联网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相关内容宣传力度。

2.根据自身情况寻找重要突破口

要想实现物流业和物联网的联合应用,必须找到重要突破口。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在当前物联网应用的物流范围内,托盘与集装箱是两大应用成果,也是物流业与物联网联合应用的主要突破口。针对托盘来说,它具有物流范围广的特点,一旦进行电子标签应用的话,必须严格按照托盘使用标准来进行相关数据计算,这样才能及时完成相关数据采集,才能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电子标签可以应用在物品流通当中,也可以应用在数据传输当中。另外在集装箱工作中也有类似的应用。

3.搭建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

在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专项致力于技术推广和问题解决的企业会增加,这些企业必须通过实际案例经验总结进行相关问题解决。在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问题解决。因此,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搭建,帮助物流业建立起带有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点物联网络。物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解决各项信息化和智能化问题,最终实现物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物流业经济效益。在全新的物流业管理体系下,物流业应当把完善智能可追溯性的网络管理系统,还要形成可视化的物流管理网络,实现产品智能配送目标,还要建立物流产品配送中心,实现产品配送的全自动化,最终形成智能物流信息平台。

四、结语

第9篇: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利用物联网技术如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无线通讯等智能化采集技术,将物与物连接起来,过程无需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当今社会已开始出现许多“物-物”联网的应用,如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运输车辆,以及装有RFID射频识别芯片的集装箱,可以自由通过不停车收费站,在无人化码头自动完成装卸。

二、物流信息化现状

1.企业对信息化监控不够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架构庞大、项目众多的系统工程,为了避免繁琐,很多物流企业将软件信息系统外包给软件开发商,这样只能解决物流中的某一环节,缺乏统筹,甚至会出现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导致企业出现监控的盲点,信息沟通不畅。

2.信息化建设意识落后

物流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必然趋势。在RFID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价格压力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不强导致产品的推广和应用的范围很小。另外一些小型作坊式的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仿制和盗版以低廉的价格扰乱市场,形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高新技术在我国物流发展的普及程度不够。

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已经采用了包括通信网络、条码、RFID、GPS、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已经全面采用物流信息化参与企业管理和作业的企业只占到行业总数的39%左右,大部分企业仍采用原始的人工操作等传统方式,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很难满足企业高效运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外,物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化离不开信息的标准化,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RFID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会涉及越来越多的标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大大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

1.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物流过程中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快递等。RFID技术在生产环节确保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追踪。在储蓄环节,RFID技术能够高效完成仓储计划、取货计划、装运计划,提高物流的效率。在运输环节能够方便对货物进行管理,提高收货人和发货人工作效率。在配送环节可以提高分拣和分发的效率和准确率。在销售环节能够改善零售商的库存管理水平,实时跟进库存量。

2.“3G”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是指将GIS,GPS,GSM三项技术集成到一个移动物流智能终端上,实现快捷的物流运输、配送与快递服务。物流“3G”技术并非简单地指GIS,GPS,GSM三项单独的技术,而是以GIS技术、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三项技术的统称和它们之间相互集成所产生的新技术。3G技术集成的核心在于:GIS可以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平台具有可视化、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数据库统一管理等的优势;GPS定位技术和导航技术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可以实时获取不同精度的目标位置信息;GSM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内数据传输,对于信息系统指挥、调度、监控、管理等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三项技术的集成,可以有效地实现对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的追踪与监控。

3.RFID与“3G”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车辆和货物上贴上RFID标签,并且每辆货车配备GPS接收机和GSM信息终端,发货时,将车辆、货物的基本信息通过RFID读写器存入运输调度中心信息数据库中,同时将司机的身份信息存入运输调度中心信息数据库中。RFID阅读器全部部署在运输货物的车辆上,在运输途中,阅读器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以一定的频率自动无线扫描车辆和货物的电子标签,并将扫描的信息存入车载GSM信息终端,同时通过CPS技术获得的车辆位置信息也存入车载GSM信息终端,司机也要将其身份证信息通过车载读卡器存入车载GSM信息终端,再通过GSM通讯系统传将所有采集的信息传回运输调度中心,送入中心信息数据库中。以GIS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管理中心信息数据库。将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库中存在的发货时的原始信息进行比较,包括司机的信息和车辆的信息是否匹配,车辆和货物的信息是否匹配,一旦三者有任何不匹配,说明该车货物出现了问题,必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如果信息完全匹配,则将新的车辆位置信息存入中心数据库中,以做货物追踪之用,通过不断的扫描修正,运输调度中心可以掌握货物和运输车辆的实时信息。

物联网技术RFID与“3G”的应用具有明显缩短工作流程,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同时增大配送中心的吞吐量,降低周转运输费用、利于货物跟踪的优势,对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己经深入到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它数据采集处理的优点,不仅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且增加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在现今激烈的竞争中,物联网技术必将对物流供应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技术上、管理上与运作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2008.

[2]余雷.RFID电子标鉴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2006(02).

[3]吴名.我国RFID应用现状和技术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