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知识

第1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1、字词注音

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巉chán岩

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吮shǔn血咨zī嗟zījiē

抚膺yīng渚zhǔ

2.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3、一词多义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骑危屋脊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尚能饭否还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樵采者前往,到···去

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空 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因犯···罪或错误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后一个坐为“座位”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5、词语解释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蜀道难读后感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2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30-01

高中生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宽度与厚度的双重要求。所以,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会更有难度。语文教师在此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弱势或者常犯的错误以外,还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本身出发,追求溯源,让学生了解到字词的演变意义,继而从根本上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且避免由于意义或者写法相似而导致的理解偏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个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视,认为其不值一提的现象,继而在真正的解答过程中又出现低分的结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们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

个别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可以凭借语感等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却忽视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和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之前,要帮助学生们摆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从心理上加强对此类教学的重视,继而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作用。

1.1 针对此类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态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独立自主和探索发问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和课外知识。所以,端正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高中生来说是极度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当的学习态度。

1.2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训练,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题型的特点和题目中常见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能够提高解答基础知识题型的效率和正确率。

2.对基础知识进行划分教学

在学生们端正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基础知识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结合每题的不同特点和常见的考题陷阱,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2.1 针对选择正确的单词读音以及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解析中,要重视对每个选项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解析选择单词读音的题型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保持细心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此类选项多会出现现实中的错误读音,教师要帮助学生们认清各类单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好是通过及时地翻阅字典,在字义与字形的解释中全面了解单词的音形义。另一方面,在解答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时,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单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延伸意义,而对于出现的错误单词,语文教师要做出具体分析,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从而让学生们在字体上深入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2.2 针对指出选项中的病句和选择合适的搭配词组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解析中,要根据此类题型的特点,对高中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相关的语法搭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细心体会不同的搭配词组对句子意义的表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针对常见病句的专题基础知识的讲演,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经验总结中体会到病句的特点。所以,高中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解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疑惑,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加深对相关词组搭配和病句的理解,进而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3.总结和教授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

上文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各类基础知识题型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需要总结和教授这些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各类基础知识的理论之后,再加以解题技巧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1 针对基础知识的出题特点,语文教师要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通过排除法、代入法等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回答的正确率。学生们往往也会倾向于应用此种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例如在解答词组搭配的题型时,学生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将各类选项的词组进行带入,进而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最佳的选项。

3.2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错题总结,将他们划分别类,归纳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总结与方法的讲授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和解答基础知识的快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总结和经验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资源共享创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又能进一步刺激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

第3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文言文 语言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文言文是我国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记载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绚丽灿烂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学好文言文是学生学好语文、丰富文学涵养的一个基础,也给学生语文创作打下了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教学,渗透文言文语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主要以文言虚词、实词以及文言句式而呈现。对此,笔者具体研究如下。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虚词

在文言文知识中,文言虚词是重要构成部分,其意义通常较为抽象,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实在意义,或者只是组合语言单位、起到语法作用,比如何、因、若、乎、而、与、之、以等都是虚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虚词种类丰富多样。总而言之,可归类如下。

第一、根据词性。我们可以将文言虚词细分成代词、介词、副词、连词、拟声词、叹词等。如“而”用作连词,表示多种关系,可连接分句、短语或词。①表并列关系。有时译成“又”,有时不译。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劝学》一文中的“蟹六跪而二螯。”②表修饰关系,通常是连接状语,一般不译。

第二、依照文言虚词作用与意义。又有如下类型:①一词多类异用。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以“因”为例,通常用作介词,却能够意为“乘便,趁着”,譬如因利乘便。(《过秦论》);可以意为“通过、经过”,譬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另外,还有可以意为“根据”。此外,还可以用作连词,意为“于是,就”,“因而”等。②兼词,如虚实兼类现象。以“之”字用法为例,可作动词、代词、助词。比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其中的“之”为助词;再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之”是代词。③句首虚词,如盖,夫等,譬如“夫战,勇气也”;句末虚词,如也,焉,者等。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④时间副词。比如未几,少顷,须臾,既已等等。⑤关联虚词,比如然则,虽,而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文言虚词的特殊性,明白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把握一些古今变化词语。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其中的“则”如今被“就是”所替代。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实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最重要的词类,即有着实际意义的词语,通常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包括形容词、动词、名称等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实词是比较多的,同时古今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给学生理解与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一、通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是十分常见的。所谓“通假”即“借代,通用”,也就是借助一些近或音同的字替代本字。总的而言,可将通假现象分为如下几类:①形近通假。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伯说,与郑人盟。”其中,“说”通“悦”,即高兴。②同音通假。这一类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声母相同。比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的“颁”通“斑”,头发。(《寡人之于国也》);③叠韵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母不同,而韵母一样。比如《荆轲刺秦王》一文,“图穷而匕首见见”中的“见”通“现”。④双声通假,即是借字和本字的韵母不同,而声母一样。比如:法令亡常(“亡”通“无”)(《苏武传》)。这些通假字在课文与课后习题中均有出现。

第二、古今异义。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异义实词,让学生明白虽然一些词在字形上和现代汉语一样,却不能完全根据现代汉语意义来理解,需要了解这些实词的演变过程。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双音词所占比例大,而单音词则较少。比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再”,古义是数次,两次,第二次。而今义则是多次,再一次,又一次;还有,继续。再如《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是一般人;今义是大家,很多人。在高中语文现行教材中,“虽然、所以、以为”等古今异义有着非常高的出现频率。另外,丈夫、中原、故事等都是常见的双音古今异义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结合课文分析讲解,还需要适当布置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

第4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历史知识 运用

一、前言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的学习离不开历史,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战国策》与《左传》以及《史记》,这些都是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离不开历史,而学习高中语文课文也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匮乏,并且盲目应用历史知识,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往往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时学习历史,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之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语文包含着历史,而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知识对高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高中语文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历史知识,而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在素质教育中,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应该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学生面向更加广泛的空间。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习历史作品,积极的渗入历史知识,把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汲取民族智慧。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方法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联合起来考虑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知识,而且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历史学科,开展历史人物专题知识讲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发,并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研究讲座,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其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把握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二)导入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本身是有故事性和传奇性的。我们可以抓住历史的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由于种种原因,高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影响他们学习的动力。而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师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气氛来学会语文知识,以改变现状。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导入,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学习历史资料时,对历史进行再现,通过历史人物解读,掌握文本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归类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与作者,并进行集中讲解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也不相同,而呈现出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一历史时段作为主线,将同一历史时期主要作家作品集中起来进行研究。让学生探讨相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心情的变化以及作品情感表达的异同处,同时,带领学生穿梭时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体会。

(四)扩展历史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历史知识的收集。而历史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的材料或者观点被选入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资料的收集讨论活动,来扩展语文的知识内涵。像这样的有目的的拓展历史知识,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渗入历史知识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增加历史的知识含量和厚重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历史知识包括作者本身的经历、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文史联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历史作品,课堂教学多样化,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史修养,文史兼通,按照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传奇性和故事性,渗入历史知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丁辉.中学语文现代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线索梳理[J].考试周刊,2008(11).

[2]陆游,黄宝琼.我国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目标分类取向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第5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进入高中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明显感觉到语文学习越发吃力,成绩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语文老师更多的感受到当下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低,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词性都混淆不清,在区分名词、形容词、介词等方面存在困难。由于学生现有素养和水平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也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语法知识补习的重要性

 

较之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语法知识方面的学习,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文章层次及整体构架、辨析句子正误及改错,要学会运用特殊句式、活用文言词汇。

 

虽然这些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中考并不涉及相关内容,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老师甚少将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授,学生也很难对其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在进入高中学习后,这部分内容由一个“被漠视“的地位突然转变为重点学习内容,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无法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更好的接受语法知识学习,语文教师需要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第一时间系统地给学生补习相关语法知识,并在后期学习中不断强化和巩固,逐步扫清高中语文学习的障碍。

 

二、语文基础语法知识补习的重点

 

(一)词语的词性

 

要使学生明确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分辨某个词语的词性。要重点掌握名词和动词、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差别,避免使用混淆;同时注意各种词性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和辨析。

 

(二)短语的结构

 

短语的补习主要从短语结构、短语辨析等方面着手。要明确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结构形式。例如:学生学习、老师教书,是由主语+动词组成,是主谓结构;漂亮女孩、蓝色天空由形容词+名词组成,漂亮是蓝色都是用来修饰后面的主语,是偏正结构。

 

(三)句子的划分

 

句子是现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补习句子划分相关语法知识前,需对句子的定义有明确的认识。任何一个句子都是由词或者词语组成,句子需具备语调且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语文中句子划分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用途和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二是根据结构,可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句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虽是作为句中的补充成分而存在,但在特殊句式中,也可单独成句。现代汉语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三、补习语法知识,扫清文言文学习障碍

 

“词类活用”常见于文言文中,是指部分词语基于特定语境具有新的含义和用法。在文言文学习中,常常因无法正确判断词性、句式结构而出现翻译和解释错误等问题,而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其进行推断和理解。

 

(一)名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状语,也不带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出现,在句中起到修饰作用。

 

状语放在谓语之前或句首,用来修饰或限制谓语,多为交代谓语动词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况。“而相如廷斥之”中的“廷”原本是名词,表示“朝廷”;在此句中作状语,表示“在朝廷”。

 

文言文经常出现的另一种名词活用形式是在名词后接宾语,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名词直接作动词。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意为“称王”,是名词直接作动词;第二,名词使动用法。“生死而肉骨”中的“肉”,意为“使……长肉”,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第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如“鱼肉百姓”中的“鱼肉”,意为“以……为鱼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文言文中,动词的活用形式通常表现为两种:第一,动词作为名词使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动词直接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的情况,而在一些句子中又受到“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就使该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亡”本为动词,而在“追亡逐北”一句中,“亡”意为“逃兵”,是名词;第二,使动用法。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一句,“活”本意为“活着”,但在这里表示“使……活”。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原本是用来描述事物性质的词语,但是在文言文中,也有多种活用形式,主要表现为四种:第一,形容词作名词使用。“红”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晓看红湿处”一句中,借其颜色代替某一类事物,“红”意为“红花”,是名词;第二,形容词作动词使用。“穷”为形容词,与“富”相对,表示“穷困”、“尽”。但在“欲穷千里目”中,作为动词使用,表示“看尽”;第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富国强兵”中的“富”和“强”,在此句中翻译为“使……富裕”、“使……强大”;第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小”,意为“认为……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补习语法知识,扫清语句错误的障碍

 

病句通常都是语法错误造成的,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错误等等。因此,辨析和修改病句需要能够很好的掌握词组搭配、句子结构等语法知识。即便是面对较为复杂的复合句,在正确分析其主干及结构、理解句子的中心意思后,便能够迅速判断句子的正误、找出其病因所在。

 

例如:“由于采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主干是“学习效率改进”,但是主语“学习效率”和谓语“改进”之间搭配不当,因此,需要将“改进”修改为“提高”;“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存在成份残缺、缺少主语的错误,因此,对此句进行修改时需要删除“随着”,使“秦兵马俑”成为主语,保证句子结构完整。

 

五、结语

 

在高一阶段对学生语法知识进行深入、系统地补习,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语法知识的补习仅仅只是衔接工作中的一部分,但其对扫清高中文言文、现代文的学习障碍却是至关重要的。

第6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但是在学习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已有的知识有时并不促进或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而是保持一种不活动的惰性状态,还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关注。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但它可以潜在地起作用。比如我国古代有些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虽然能诵读许多诗文,但却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倾囊相授,学生竭诚而学,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何种条件下来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却很少为人重视和强调。有时在许多条件下能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者却难以激活这些惰性知识,以至于造成一些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掉队。实质上,惰性知识虽不能明显干扰新知识的掌握,但它无疑是一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被慢慢遗忘。这种现象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惰性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记住新知识、新信息,而没有能给学生提供理解所学知识内在意义的必要信息,也没注重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结果使得所学的知识信息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不能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整合,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被激活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其适用范围太小,变式太少,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原有的知识就处于惰性状态。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做完一份试题后,过几天,把原试题按照原次序排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则高.

三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认知策略。如果缺乏用多种方式去思考所学的新内容,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精心加工的策略,那么所学的知识彼此是孤立的,容易成为惰性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能用恰当的策略去回忆、提取有关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仍然是惰性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认知策略,使所学的知识处在有意义的联系状态中,才能容易被激活,提取并加以运用。

根据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注重惰性知识的激活。如何才能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呢?

第一,在教学中为学生记忆新知识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在新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的数量、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桥梁,使所学的新知识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激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主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方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

第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使之形成一个概括的知识框架,并教给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在有用的信息上,记忆所学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要学的知识是一些不熟悉的新信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促进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教师必须出示丰富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对所学材料精心加工的机会,使得抽象的、无联系的信息具体化、意义化,便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意义得多。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管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如何去学习,学生常常不能理解、记忆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如何去组织精心加工所学信息的方法,即如何记笔记,列提纲,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克服急躁情绪等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以提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必要的知识,但是实质上这是学生缺乏一些思维和学习技能的表现。

上面我们谈了怎样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惰性知识产生后怎样激活。

首先要给学生造成愤悱的条件,就是教师讲授时不要把情境全部表达出来,不道破天机。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其次是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冰冷的生铁。”的确,教学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讲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跟你波动,他头脑中的知识就会处于活动的状态,所以要想方设法“钓”学生的求知欲望,善于卖关子,创设矛盾,诱发学生寻根究底。

第7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高质量 课堂教学

新课改后,文言文比重的加大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同时,要鼓励学生欣赏古代文化,品味古人生活情怀,鉴赏古代文学知识,深化古代人文主义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切不可依赖文言文教学参考书,要有自我见解。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开展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及学习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大潮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是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主体的研究探讨,首先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作为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应当做好导入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强化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我思考,自我挖掘,自我探讨,充分发挥能动性。教师在日常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摆脱传统文言文教学理念束缚,打破陈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改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充分的教学备课,将文言文先整合成一段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采用故事导入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作为一种生动有趣的展现形式,其本身是具有丰富情节、盎然趣意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故事导入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结构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将文言文中的人物动作情节以上台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文言文课堂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人文情怀的培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博大精神文化的精髓,新时代的中国人应当将其传承下去。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经过了编委会专家组的精心编撰,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古人的智慧和精华,都是名篇佳作。这些文章在过去千百年来,不断滋养着中华读书人,让他们时刻铭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发扬,它们是中华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过于功利化,文言文教学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结构等的生硬讲解,文言文也是有文化情怀的,教师要加深对文言文的领悟,教学课程要重视人文情怀培养,让学生熏陶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海之中,翱翔在中华国粹的天空之中。教师要以教学素养高标准要求自己,抓住文言文教学关键,深入挖掘文言文教材内容,探讨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文学内涵,以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人文情感向学生展现出来。简言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导入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文言文教材内容进行思考、研究、挖掘、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备案过程中,大量搜集与此文言文相关的知识文献,深入挖掘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当时的文化传统和人文风俗,等等,并不是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是将所搜集的有效信息与学生的学习状态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古代人文情怀,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领悟渗透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演变

文言文的语言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朗诵。诵读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同时是一种生活享受。如今,高中教学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详尽,资料齐全,教师可利用教材的科学性,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领读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朗诵,抓准文章节奏,读准难词字音,体会抑扬顿挫的精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对文言文的情感流露将有更加深刻独到的见解。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实词虚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词解释通常要涉及通假字、字词活用等现象,教师要带领学生弄清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文言文学习一定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学生切不可对其进行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要主动学习文言文,切不可被动受困于文言文学习环境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在日常教学中,文言文是分课时逐渐推进的。学生往往缺乏不同课文的交叉渗透、融会贯通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依靠课堂。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采用科学、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完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人文情怀,实现高质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在社会中进行交际,言语是必备的运用工具,主要有听、说、读和写等几方面,语文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使用的工具,是人们在信息、思想、感悟、工作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表达用具。

近年来,信息传播得到技术性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学习、感悟语言,运用语文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弘扬我国民族和人文感悟。语文负载人类文化交际职能,这是语文的最新职能定位,使语文教学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要统一语文作为交际和人文的两种职能,则应在教学实施中注意二者的结合,在抓好语文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语文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使用语文作为工具的能力,给予学生信息、思想、感悟的感染。

二、语文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要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为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和语文发展的针对主体,语文课程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差异和需求,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充分展开,有利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素质。

三、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策略

1.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新课改和新课标的作用下,其定位由原有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参与和合作:要做到,改变原有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为学生主动接受,以语文教学作为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建构过程;改变教师只传授语文知识为共同参与、协作,树立灵活的教学观念,教师也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控制、支配者,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习环境,制定适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评定教学成果,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语文;创造学生的语文学习氛围,创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问或是质疑教师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语文包括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产生疑问、提出疑问,随后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有疑问,才有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致,教师才能够恰当地切入以解惑。教师必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把自己的疑问拿出来大家讨论,老师可适当补充,这样学生既能主动发言,又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形成方法。①打破语文思维定势:要教会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发现问题,产生逆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中突破出来,以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用辩论的眼光看待语文学习和其他事物的本质,进而发现问题。②引导学生梳理语文思维: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梳理问题。要设计适当的语文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③挖掘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思维的亮点,提出学生产生问题的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善于以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促使学生发现、探究和突破疑难。

4.突出评价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的正面、鼓励性的评价能够有力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内容里突出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并肯定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四、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具体实施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教师要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把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表达权给予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具体如下:开始的导语:语文课教学刚开始要学生自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语,要求语言要精练且突出重点,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字词解释,新课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弄清课文的生字和生词,使学生在课前就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把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主讲。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语文课的主讲,课前要辅导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备课,建筑教学所用资料和参考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使用教学用具。要求学生讲课后要进行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有效的完成了与学生的互动,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邓伟忠.“高效”路上的追寻——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

第9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备课;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必将给教育带来崭新的局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我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谈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正。

一、充分备课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想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必须抓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那就是充分备课。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充分备课与否直接影响课堂上的教学实效。对于同一个老师来说,如果听他的观摩教学课时,明显感觉教学实效要比平时好得多。就证明在进行观摩教学之前,老师进行了精心的筹划和认真的设计,也就是比我们的平时备课付出得更多,所以就会收到不同的教学实效。因此,一堂成功的好课,往往凝聚着教师的很多心血。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也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同样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有没有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由于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的性格、学习基础、心理特点不同,所以,我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

三、以爱为本关注暂困生

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从一个只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成一个课堂学习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放下原来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融入学生中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用老师的安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和他们共同探究新的知识,分享欢乐和疼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暂困生,不应对他们进行指责和批评,相反哪怕你发现了他们微小的一个进步,都要给一个大大的赞,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教师职业道德最本质的特征是“爱孩子,懂孩子”。只有爱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来自于教师的情感,情感的交流是对学生爱的表露。当代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的职业状态应该是“情感投入,和谐一致,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暂困生都要渗透着爱心。教师要注重体态语言的暗示作用,给一个温和的笑脸,使其有一个亲切感、爱的期盼;说一句激励的话,激活他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自信;投去一个赞美的眼神,打一个赞许的手势等,都会撞击他们的心灵……教师的积极鼓励,师生的和谐情感交流,都会使暂困生心理上的压力减小,感到课堂气氛轻松而和谐,使学习的内在动力得以充分激发,体现学生“求得尊重,渴望成功”的心理要求。

应该看到,暂困生的“暂困”,表现在一个“暂”字上,只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流向,引导得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和的心态赏识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就会使他们走出困境,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