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测绘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绘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测绘硕士论文

第1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住宅南方cass预售面积公摊面积

中图分类号: P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高层住宅是城市化、工业现代化的产物,高层视野较开阔,空气质量较好,噪音小;自然风大,采光较好,日照时间长[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都购买高层住宅楼。但高层住宅一般都是施工修建的同时就开始销售,在售楼过程中,绝大多数待售房屋的面积都是暂测面积(预售面积),公摊面积也是暂测数据[2]。最终公摊面积为多少,还需在房屋竣工验收后,有测绘资质的单位根据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的审批文件,按照技术要求和国家规定进行实地测量,采集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等数据,最终得出测绘报告。

由于房价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单价较高,所以房屋的面积直接影响着房产公司及居民住户个人的利益,因此作为我们测绘单位,本着为双方负责,公平的原则,对房屋面积的测算一定要正确处理[3]。

为了确保预售面积与实测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内,房屋预售面积的测量以施工图纸为准进行测量。

2、量算方法

2.1 收集资料

收集高层住宅面积预售测量的全部资料,包括:由房地产公司负责施工的工程部提供高层住宅施工图电子版文件(一般都是CAD文件)、施工蓝图,以及其他特殊的要求,如施工过程中已经修改和准备修改的部分(以书面的形式说明并加盖公司名章)。

2.2 操作流程

仔细查阅施工图(又称为蓝图),标注需要公摊的设施。公摊的设施在《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中有明确的规定,需要公摊的设施主要是墙体、楼梯、电梯、地下层中的管井房、配电室以及楼顶储水池、伸缩缝。另对施工中实际改动的地方,如阳台改为落地窗等影响面积变化的部分,必须由开发商出具加盖公章的相关证明,作为最终面积统计的依据。

对于有地下室的高层楼,一般分两大类进行测量,即地下室和标准层。

2.1.1 利用南方CASS软件对施工图的操作

(1)利用南方CASS软件打开由开发商提供的施工蓝图(由于大多数施工图都是多重块插入,所以对图块的分解可利用appload加载下列小程序进行分解)

将下面的代码复制在记事本内,另存为unlk.lsp文件,打开这张不能修改的图纸,在命令行键入appload选择加载程序文件unlk.lsp,命令行键入unlk,选择不能修改的图形

(defun c:unlk (/ en ent)(setq en (entsel "\n请选择图形:"))(if en(if (= (cdr (assoc 0 (setq ent (cdr (entget (setq en (car en)))))))"INSERT")(progn(setq ent (entmakex(list '(0 . "INSERT")(assoc 2 ent)(assoc 10 ent))))(command "_.explode"(entlast))(entdel ))))(princ "\nOK")(princ))

(2)利用南方CASS软件下的“工程应用”下的“计算指定范围面积”将图件中涉及到的套内面积、楼梯面积、管井房面积、楼间伸缩缝面积、墙面及保温层面积等分类统计,并对涉及边长进行标注,总之所涉及统计面积要将本楼层全覆盖。

由于各层的设计有所区别,所以要分层统计,特别是对一层和顶层所涉及到的规程中需要统计的面积一定要计算在内,如封闭的通道口、和门厅等。

2.1.2 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最终的统计

利用电子表格将各分类面积统计,并将公摊面积按比例分摊到套内面积,合计后形成最终的预售面积。

2.1.3 编写报告出具量算图纸

打印各层面积标注图以及不同的户型图,并编写报告,说明计算过程中所包含和特别处理的内容,以便开发商及住户能够明白面积的分摊情况。并加盖单位公章来更加权威地说明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结论

利用南方CASS软件统计房屋预售面积,能够较为清晰、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情况。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参考文献

[1] 杨文杰.高层住宅立面设计地域化表达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周运丰,王建玲. 房产测绘中的共用面积分摊问题探讨[J]. 科技信息. 2011(29),33-35.

第2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一、我院3年来人力资源开况(一)从人员结构状况进行分析:3年来,我院人员结构通过调整有了较大的改善。如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2000年10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49.5%,提高到2002年的124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57.4%(见表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11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54.2%,提高到2002年133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61.6%(见表二);45岁以下职工由2000年的14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68%,提高到2002年的166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77%(见表三)。3年实践的情况表明,全院职工无论在学历、职称方面,还是在年龄结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3年来共减员35人,其中退休23人,减员主要原因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增员27人,主要是毕业分配来院的大学生、引进及调人人员(见表四)。3年来调出人员较少,职工对目前待遇相对满意。(二)3年来开发人力资源的十项措施

1.在全院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我院打破了以前论资排辈的条框限制,通过3年来项目负责制的实施和运行,先后有17人走上项目负责人岗位,其中一半以上由40岁以下的青年人担任。他们珍惜竞争和选择的机遇,自我加压锻炼,成为本院一批年富力强的项目负责人后备梯队。2.加快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我院采取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联合办学的形式,选送一批本科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后回院服务。我院共有巧位员工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环境与环境化学工程、国土资源调查与数字国土工程、地学遥感信息与地理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该班于2001年4月正式开学,目前已转人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3.建立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3年来,我院共接受大学本科毕业生18人,其中地质学6人、环境工程3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2人、地质矿产勘查1人、测绘工程2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人、勘察技术与工程l人、构造地质学1人。从外单位调人或引进物探、采矿等紧缺专业人才9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具有工程师职称,1人具有硕士学位。

4.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各方有识之士。除了允许和鼓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兼职等形式挖掘工作潜力以外,同时采用返聘、借调、外聘及临时雇用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高水平人士支持我院工作。2002年全年聘用在3个月以上的人员(包括返聘9人、外聘16人及临时聘用20人)共有45人,其中16人具备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7人具有工程师职称资格。

5.组建我院技术专家系统。我院大力揽括人才,外聘包括离退休教授、专家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帮助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品牌和知名度。3年来,常年聘用的10位技术专家在关键岗位上指导,并通过定期召开年会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6.坚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工作。我院加强以“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3年来,共有200多人次参加了内部培训及外送等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班。7.实行人才倾斜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人力度。对引进的外来高层次人才实行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措施。据此政策,2001年对引进我院的2位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了2万元和6万元的奖励。8.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发放工资分离的制度,制定重点向骨干及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岗位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9.开展全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从2002年起,面向全院,凡45周岁以下、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担任项目负责及相当岗位的,并通过各种形式为我院作出一定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报名参加。选拔要求:本人所负责的项目在近3年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被评为优秀的,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名额控制在10名以内,每两年进行一次。

10.鼓励在职职工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取得关系我院生存和发展的各类执业资格证书(如矿业权评估师、岩土注册工程师等)的职工,实行奖励政策。2002年对取得矿业权评估师的一位职工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

二、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步入良性循环世界上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资源,只要有了人才,在我们走向市场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3年来,我院在不断增强人才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加强管理,使全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先后制定了“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中长远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确定了“国家和省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两个支柱及商业性地质一个重要补充”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十年建成全国一流地调院”的战略目标,及时把地质工作的重点向环境地质工作转移,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方面加大投人力度,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3年来,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全院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业务技术水平整体上了新的台阶,职工经济收人大幅度增加,职工精神振奋,凝聚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调院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3年的实践使我们初步认识到,是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充满了活力,灿烂的人力资源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下列五个方面就是我院的一个掠影。

(一)生产经营形势喜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简称“三性”)地质工作成绩显著。3年来,我院承担“三性”地质调查项目共25项。其中:基础地质调查5项;环境地质调查研究5项;战略性矿产勘查7项;物探方法应用示范1项。经专家评审,所有项目的各阶段成果合格率100%,共获得设计优秀8项(占47%),野外验收优秀4项(占50%)、最终成果优秀3项(占50%)。农业地质步上一个新台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部人员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率的工作、以优秀的设计和优良的成果,获得同行的赞赏和肯定,在全国同类地质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初步树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工作品牌。商业性地质工作快速发展。院下属浙江国土工程勘察公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开拓业务为重点,不断拓宽经营领域—由承接单一的工民建、交通和传统测绘项目向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房产测绘、土地勘查、地质灾害勘查与施工等诸多领域延伸与扩展。经过3年的努力,公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现已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营收人由1999年的496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1500万元,2002年人均收人达4万元。

(二)行政管理的技术支撑功能不断增强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承担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整治工作,以及参与矿产资源管理的有关专项调查研究,一支新的专业队伍正在健康成长。

(三)经济运行状况令人欢欣鼓舞3年来,浙江省地调院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总量迅速增加。1999年总资产1443万元(包括不良资产97万元)2002年末达2750万元。二是总收人不断提高。1999年总收人1494万元,2002年末达到3727.1万元。三是经济质量显著提高。全院国有资产迅速增值。1999年净资产590万元,2002年末达到827万元。

(四)精神文明建设喜获丰收连续3年被评为杭州市萧山区治安安全单位。

(五)典型事迹不断涌现.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浙江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我院是项目的承担单位。该项目历时3年,总投资4300万元。在工作程序上,采取区域调查为先导,面、片、点结合;在学科结合上,融地学、农学为一体,涉及农业、水利、环保、海洋等领域,使地学延伸了服务领域;在组织措施上,聘请国内有关高级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选择高水平的实验室承担测试任务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处理成图工作,广纳各方面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在成果应用上,直接为浙江农业的科学规划、农产品的结构调整服务,为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第3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数据入库

Abstract: the land register the data is land information query the most basic information, it can make the land managers and users to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land use i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and registration license issu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step and the process,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 land registration license issu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database, data warehouse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土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管理、规划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在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利用更新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它已经成为“数字国土”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科学的土地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

目前,利用GIS技术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国内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立足宗地的现势信息,虽然属性信息中记录了宗地的历史使用情况,或者建立“三库一体”机制来实现历史数据的追溯,但这种回溯主要针对宗地历史资料的查询分析和图形的变更历程,均未实现对土地登记发证资料的管理和挂接。

土地登记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土地登记发证数据是土地信息化查询内容中最基础的信息,它能使土地管理者和使用者对土地利用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许多土地登记发证资料都是纸质材料,且要装袋存档,如何合理管理和利用这些登记发证历史档案,是很多土地管理系统没有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结合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和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充分利用已有土地登记发证资料,建立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

本论文阐述了利用.NET、Ajax、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了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实用性,这也是在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中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2 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的建设

2.1 系统功能框架

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一方面提供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留言板等功能,可以根据地籍号、土地坐落、土地使用者名称、档案号等多种条件,进行数据查询和浏览,追溯宗地历史。

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的功能模块主要划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数据查询、数据浏览、留言板。

图1 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系统功能框架

2.2 登记发证资料采集

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一般以宗地为单位分袋存储,档案内资料主要包括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土地登记表、土地登记委托书、土地登记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指界委托书、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身份证明、政府土地批件、土地权属说明、土地使用证、合同书、票据单、地籍调查表、宗地图等多种类别的登记发证资料,其中有些宗地的权属经过了多次变更,因此数据量大,名目繁多,采集困难。为保证数据采集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制定完备的计划和规则。

登记发证资料的采集主要是利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照,并保存成JPEG格式的电子数据。

2.3 图片修饰

由于拍摄技巧不一,加之光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电子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要对大部分图片进行修饰。图片修饰主要采用Photoshop、ACDSee等图形软件进行处理。

2.4 制定命名标准

修饰后的图片需要导入Oracle数据库中,而后续的数据浏览功能是根据查询对象的街道、档案号和类别来加载图片。图片数量成千上万,只有通过每张图片所属的街道、档案、类别和页码号来确定其唯一性,而拍摄得到的电子数据命名并不包含这些信息,因此制定图片命名标准,并给每张图片命名是十分关键的。

笔者参与的项目中制定的命名标准如下:

街道号、档案号、类别名、页码名均用三位数字,空位用0占位;类别文件包含多页的由类代码和类页码组合构成;只有一页的类别文件则名字只包含类代码。如街道文件夹名006,档案号文件夹名001;该档案内目录文件只有一页,则第一页名为002;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共有三页,则第三页命名为003-003。

2.5 数据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核对文件命名是否合乎标准、对应关系表中是否存在重复数据和空档案号等,并将检查结果显示和导出成文本保存,便于自检。

2.6 数据入库

主要是对采集的登记发证图片资料进行入库。由于数据量大,可以采用Oracle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存贮。图片数据入库以街道为单位进行批量录入,对于已入库数据,进行提醒,防止重复入库。

2.7 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的建立

由于土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日积月累,登记发证资料的数据量相当庞大,当进行数据浏览时,由于数据量大,特别是涉及的档案资料页数较多时,会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本项目采用预加载和增加动态进度条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改善了界面的美观性。

图4 系统浏览界面

3 结语

建立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不仅使得用户查找浩瀚如海的登记发证资料变得便捷、清晰可见,也使得用户在追溯宗地历史上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建立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并实现信息库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挂接,将成为许多土地管理部门解决数据再利用、实现土地管理数字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土地管理部门对快速追溯宗地历史数据、快速获取历史土地现势使用情况的需求将日益迫切,该论文为成功建立土地登记发证资料信息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丽.基于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硕士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第4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 研究探讨

一、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的重要意义

岗位设置是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前提。聘用制是指用人单位和择业个人通过签订聘用制合同的方式确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与工作关系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聘用制的核心是按岗位聘用,有岗则聘,无岗不聘。没有合理的岗位设置,就难以进行岗位分类和评估,就难以对聘用人员进行履职情况的考核,最后使聘用制流于形式,事业单位人员就成终身制。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他们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所生产的效益直接挂钩。因此,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按岗位确定薪酬,也就是要通过对各类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估,搞清楚哪些岗位是重要岗位、哪些岗位是次要岗位,有了明确岗位职级,才能确定岗位工资的级差系数,才能制定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工资。

岗位设置是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基础。岗位管理的主体是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制订岗位设置办法、竞聘上岗办法、公开招聘办法、辞聘解聘办法和考评考核办法等。而岗位设置办法又是其它各项制度制订的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就无法实施岗位竞聘、公开招聘、辞聘解聘。因此,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实施竞聘上岗的前提,是实现以岗定酬的依据,是形成择优竞争、能上能下用人机制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对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岗位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事业单位已从2006年起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对因事设岗、按岗聘用、按岗定酬、按绩取酬等岗位管理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还没有真正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岗位,缺乏具体的岗位设置办法,岗位设置操作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1.主要问题

岗位设置流于形式。在推行聘用制之初,岗位设置基本延续以往的做法,甚至有些基层单位只是在原有人员岗位基础上签订了聘用合同,用一句“先都起立,然后又按原位坐下”来形容都不为过。没有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没有根据工作任务和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工作部门和岗位,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岗位评估与分析,没有制订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使岗位设置流于形式。

因人设岗现象还是存在。单位出于对原有人员资历、社会人情关系、民主测评影响、单位和谐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采取有多少人设置多少岗位,为有资历的人设置“照顾岗”,为有关系的人设置“人情岗”,为惹不起的人设置“特殊岗”。一人一岗,既不用下岗,也不用搞竞聘上岗。

岗位设置与岗位管理结合不够紧密。虽然根据事业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了各类岗位,虽然组织了“公开竞聘”,但没有严格任职资格和上岗条件,没有把因事设岗与按岗竞聘、按岗定酬、考评考核结合起来,岗位管理不实,使聘用制的推行流于形式,给辞退解聘带来难度,给后聘管理带来影响。

缺乏动态的岗位管理制度。一方面没有把事业发展需要和本单位的人才引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单位岗位设置长年不变,没有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

2.成因分析

缺乏政策依据。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岗位管理相关规定,但是没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岗位设置办法及意见,基层单位缺乏岗位设置依据。而单位自行制定的岗位设置办法由于没有规范的指导性意见,效果受到影响。

思想认识不到位。单位有些领导没有从单位自身发展和生存高度去认识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岗位设置是人事编制部门管的事,只要按照编制、依照上级粗泛的指导意见去做就行了。因此产生了岗位设置流于形式、因人设岗等问题。

配套政策跟不上。目前,单位认为是好的人才“招不来”或“留不住”,认为出工不出力甚至连工都不出的人员又“辞不掉”,人员进出口不畅的现象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措施不够配套。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配套措施不够灵活,“人员劳动差异”还不能充分体现,人员解聘后的医疗保险待遇有较大差别,企业与事业养老保险机制不一,养老金差异大等都反映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协调性、配套性较差。

三、岗位设置的对策建议

1.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为指导,按照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根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岗位设置办法,科学合理地设置每一个工作岗位,努力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行政管理向制度法制管理的转变。

2.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按编设岗原则。事业单位要以上级主管部门或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及人员结构、领导职数为依据,在编制数额内设置岗位,这是红线,绝不能突破。岗位的名称、数量、职能、责任、权利及岗位的任职条件等与本单位的类别、工作性质和任务相符,岗位数不得突破编制数。

因事设岗原则。要根据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能、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要把整体事业职能任务合理分解,分类细化,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要求等。

精简高效原则。应按照最少岗位、最低数量和最佳组合的要求,满负荷地设计每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其最佳工作效能。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前提,不交叉设岗或重复设岗,做到岗位的职责、权利、义务相统一。

优化结构原则。岗位设置要体现出对各类岗位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人员配备、目标考核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分析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各类岗位人员的结构比例,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适时优化调整。

职级分明原则。岗位设置要按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岗位和职务层次,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岗有责。要根据工作性质、任务、职能和事业发展需要,合理区分、规范岗位和职务级差,优化组合、科学搭配,形成梯阶效能。

3.岗位设置办法

根据国家规定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按行政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三大类分类设岗。

(1)管理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由领导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两部分组成,岗位设置也分领导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设置。

第一,实行分类设置。管理岗位的设置应综合考虑机构性质、单位类型、职责任务、级别规格、编制员额、经费预算、发展需要需求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实行不同的岗位设置办法。近年来,我局对局属各单位的分类工作进行了探索研究,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等进行了事业单位分类,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第二,严格控制总数。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总数要严格控制,岗位主体职能相近、任务性质基本相同的岗位,可考虑兼职或一人多职,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兼职专业技术岗位。如我局测绘处和航标器材维修中心,行政管理人员也只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其行政管理人员一人多职并兼职专业技术岗位,大大控制了行政人员的比例。

第三,领导岗位设置。行政领导岗位应根据上级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内部机构数及实际工作的需要,专门科学设置。

第四,一般管理岗位设置。一般管理岗位应根据不同的机构规模、单位类别、职责任务、级别规格合理确定本单位的管理层次。一般管理岗位可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制度。职员职务的等级,应按照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的要求和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工作资历确定。通过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符合单位实际需要的职员等级制度,以此来区分一般管理岗位的职级层次,从而达到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目的。

(2)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基础。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形成科学的结构层次,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第一,合理确定总数。专业技术岗位总数应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内合理确定,并要兼顾考虑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发展方向和业务建设需要。同时,专业技术岗位还应实行岗位总量控制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

第二,科学区分层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根据本单位性质、规模、职责、所承担的任务等要素,科学选择职务系列、合理确定职务层次。通过区别重要、次要岗位来确定不同类别的岗位级差和待遇。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实践工作,本人认为,在科学确定主要、辅助职务系列的同时要合理确定每一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职级,各系列的职级划分应层次适中、级差合理。

第三,严格控制比例。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根据人事或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确定高、中、初三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一般高、中、初各级岗位应呈金字塔型结构,其做法体现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阶梯效能,使每一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设置的岗位之间,职责任务明确、协调配合有序,发挥出每一专业技术岗位的良好效益。

第四,建立流动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应根据事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的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定数量的、符合人才流动的岗位。通过流动岗位的设置,不但可以解决聘用制推行过程中的分流问题,还能促进人才的合理引进和流动,推动人才和事业健康发展。

(3)工勤岗位的设置

第一,控制数量结构。工勤技术人员岗位应按照总量控制与等级结构比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在岗位总量内科学合理地设置每一具体的岗位工种和控制技术等级结构比例。

第二,工勤岗位社会化。事业单位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勤岗位要逐步实现社会化。通过大量调查得到的信息,多数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都支持工勤岗位实现社会化。因此,通过把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推向社会进行市场化操作,不但可以减少经费开支,还可以推动主营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

[3]顾金飞,郑坤法,何兵,张亚红,陈学清,孙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研究[J].经济丛刊

第5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频域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341-02

Extended Scene SAR Raw Data Simulation Method for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ZHANG Qi-wen1,2, YANG Ze-gang2, ZHANG Xiao2

(1.Hoha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ergy and Eletr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210098, China; 2.Navy Submarine Academ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 of raw data was explained in detail on the basic of Airborne SAR system return signal model.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stribution of original data simulation target two kinds of most basic methods, the steps and results of simulation were provide the validity of method.Through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feriority of the two methods.

Key words: SAR; raw data; simulation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而如果研究需要的所有原始数据都通过实测数据或者购买则成本将过于昂贵。另外,合成孔径雷达对自然地面场景成像的机制非常复杂,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模型来帮助解释这种复杂的回波机制。本文将阐述分布目标原始数据模拟的两种方法。

1 分布目标原始数据数学模型

随着雷达平台的运动,每个脉冲信号所覆盖的地面目标区域也是不断变化的。假设一个矩形分布目标的距离向长度为lr,方位向长度为la,机载SAR距目标的最近距离为Rmin,最远距离为Rmax (即在波束照射范围内目标离SAR的最远距离);则回波数据距离向的长度为lr=Rmax-Rmin,方位向的长度为Xa=la,则分布目标的回波数据大小与点目标不同的只是方位向上需要加上一个目标的尺寸,而距离向上完全相同。

方位向比点目标所增加的点数为,类似点目标产生原始数据,分布目标的原始数据可以看作是由多个散射点组成的,因此其数学表达可以写作:

(1)

表示成二维离散形式为:

(2)

其中对于小平面单元Aik,δik为它的后向散射系数,rik(nT)为它在时刻n与平台的距离,Wrik(nT)为它的距离向天线增益,Waik(nT)为它在时刻n的方位向天线增益。

分布目标原始数据计算方法如下:假设以方位正中心横过波束中心时刻为t=0时刻,凡所在位置为原点,忽略天线距离向加权的影响,对于第n个发射脉冲,地面散射单元矩阵形成的第m个距离门回波为:

(3)

或表示为积分形式为:

(4)

其中,i和j遍取波束照射范围内所有对第m个距离门回波有贡献的地面散射单元,ρc(i,j)是地面散射单元的等效复散射函数。对测绘带上波束照射范围内的地面散射单元完成上述处理后,将得到一个回波脉冲信号在距离门上的值,此时各距离门上的回波信号已经完成了方位向回波的混叠,再与发射信号卷积便得到一个脉冲的回波信号。随着雷达平台的运动,每个脉冲覆盖的目标范围是变化的,在每个方位位置上都根据上述方法计算雷达回波,从而得到整个仿真区域的目标回波信号。

2 原始数据模拟方法

一是采用时域仿真的方法,根据SAR的工作机理,在不同方位时刻逐一算出当前时刻的目标回波,然后构成整个合成孔径时间的目标回波矩阵;二是采用频域的方法,Giorgio Franceschetti提出采用二维FFT方法,提高计算速度,而国内大多SAR原始数据仿真的文章也是借鉴教授的思路。这些已有的方法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仿真效果,但不是测试准备工作量大,就是运算量大、处理比较繁琐,即使一些简易模拟方法在处理上仍需大量的工作。

1) 基本流程

已知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和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得到雷达回波数据,通过成像处理验证所关心的问题。假设目标后向散射系数为:γ(x,r),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为:s(x',r',x',r'),则回波数据或原始数据ss(x',r')如下所示:

(5)

其中,x为目标在方位向场景中心的位置,x'为雷达所处的位置;r为目标在距离向相对于场景中心的位置;r'表示天线接收到目标(x,r)处回波信号相应的距离向位置。SAR系统原始数据回波的模拟步骤如图1表示。

在原始数据模拟中,首先根据选用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参数,来获得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后向散射系数和系统脉冲响应函数s(x',r',x,r)通过合理的模拟方法得到所要的SAR系统回波模拟原始数据。在图1中对应实线的模拟流程中,原始数据可以直接通过成像处理来验证系统性能和成像算法。图1对应的虚线模拟流程中,原始数据变为真实回波信号输入实际的SAR系统验证系统得到的性能指标和采用的成像算法。在模拟过程中一般用到点目标、点阵目标、面目标、分布目标、真实场景目标等这些基本的目标模型。

2) 模拟步骤

时域模拟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按照方位向上的时间顺序,确定雷达天线各方位时刻。

(2) 确定在不同的时刻天线所覆盖的点目标,计算覆盖区域内雷达天线波束中心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3) 考虑实际天线的加权,计算得到不同时刻天线所覆盖目标的方位向多普勒数据。

将对应方位向时刻,所有覆盖区域目标的方位向数据和距离向的数据相乘,得到该时刻各个目标的回波。所有回波按照距离门由近到远的顺序叠加,得到该方位时刻的雷达回波数据。

(4)重复(2)~(4)得到雷达所有方位向数据回波,即原始数据。仿真结果见图2所示。

频域模拟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通过快速傅立叶运算变换FFT到频域。

(2) 系统的响应函数也通过快速傅立叶运算变换FFT到频域。

(3) 将步骤(1)和(2)得到数据在频域完成点乘。

通过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得到雷达回波数据。仿真结果见图4所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图实验使用大小为1200×1200m的目标场景,图5中给出二维频域(用虚线表示)和时域法(用实线表示)计算产生的原始数据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相位对比图,并给出相位的误差曲线,从误差曲线中可知二维频域计算原始数据与时域计算结果相位相比同一方位向的误差在20度以内,同一距离向误差在10度以内,相位误差主要来自于距离向和方位向二维FFT变换中的两次相位驻定原理的运用。

两种原始数据仿真方法中,时域模拟精确度最高,可以很精确的仿真出任意路径下的平台运动误差,然而其缺点是:计算量大、耗时长。针对时域算法效率低的缺点,二维频域生成原始数据的计算量小,执行效率相比时域提高较大,然而其在计算目标点的系统传递函数时采用距离向的参考近似,在对传递函数的二维时域到频域的变换中采用相位驻定原理引入误差,这两点决定二维频域算法将存在一定的相位误差。

参考文献:

第6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文献资源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07-02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与知识的地位愈加重要,只有随时更新知识,及时了解社会信息,才能迅捷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与社会需求,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知识传播源泉的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在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献资源是一个图书馆的基础,是图书馆存在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完善文献资源,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文献情报单位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该范围内的文化科研需要的活动。从宏观上讲,即多个图书馆或文献情报单位在地区、国家乃至国际间对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建立起既有各馆特色,又能满足全局需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也就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问题。从微观上讲,即各图书馆或文献情报单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文献进行规划、补充、组织、复选、剔除的过程,也就是之前惯称的藏书建设,在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同过去相比,文献的类型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纸质文献外,各种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光盘等大量涌现。图书馆应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力度,尤其要重视收集和开发光盘、电子图书、联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文献等数字化信息产品。本文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进行概述。

一、图书馆现状

河南理工大学具有百年发展历史,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尤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学校在办学层次、水平、实力和知名度、影响力上较以往有显著提升。学校已成为安全、地矿、机电、测绘、土木、材料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50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4800余人,高职学院在校生5000余人,应用技术学院在校生1200余人。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同期创建,河南理工大学经过近百年的沧桑变迁,图书馆伴随着学校百年历程,发展成了一座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管理理念先进、利用效果良好的现代化图书馆。它是学校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图书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图书馆,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已成为涵盖本校理、工、文、管、经、法、教等多个学科门类、具有多种载体、馆藏资源丰富、文献特色鲜明、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文献体系图书馆。图书馆藏书211.51万册,另有电子图书资料213.4万册,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52种,全面实行自动化管理,获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评估优秀评价。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现代化管理及数字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图书采访、编目、典藏、期刊订购、图书借阅、馆务办公等工作全面实现了的计算机系统管理。拥有50余种国内外著名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版博硕士论文等数字文献资源种类丰富、学科内容全面、信息服务功能强大,为学校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实践阵地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

1.重量轻质。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教育部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了能够顺利达标,各大院校高度重视,按照评估要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和学科资源,加大对教学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建设,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部2004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规定:区分不同类别的高校,生均图书为70~100册,年生均新书为3~4册,为C级指标;同时达到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为A级指标。这两项评估指标,促使评估过后的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数量、图书年增加量和电子资源利用上有了一个量的飞跃,保证了各学科、各专业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河南理工大学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科和教学资源优势,对学科专业优化整合,涵盖了理、工、文、管、经、法、教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了以“纸质文献为基础,电子文献资源为保证,共享文献资源为补充”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充分保证了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与科研对各类文献信息的需要,同时在藏书总量、生均藏书量、管理手段和使用效果方面均达标。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达标后,学校每年也对图书馆进行大量的投入,但在投入的同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选购文献资源的时候,为了完成图书的采购数量,难免存在着在对某些图书的采购上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采购的图书不能物尽所值,物尽其用。

2.读者与文献资源的供需矛盾。近几年物价飞涨,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河南理工大学虽然每年在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书刊价格成倍上涨,购书经费明显不足,图书馆不得不采用保品种减复本的藏书策略,致使新书入藏量锐减,大部分图书的复本量从原来的10册减少到4~5册,更有许多专业性图书只能购买1~2册,这些图书投入流通后,一旦被某些读者借走,其他读者就借不到该书。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许多新书一上架,立即被借一空,每册图书平均借期为30天,一年只能满足12位读者,而全校图书馆拥有着几万名读者。

3.藏书管理与组织不当。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由南北校区两个图书馆组成,其中,南校区馆舍面积近2万平方米,北校区馆舍面积近8千平方米,馆舍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文艺等书库,全部实行藏、借、阅、咨于一体的开放服务模式;设有学术期刊阅览室(含原版外文图书)、文艺期刊及报纸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及自习室等。但目前馆藏面积已显现不足,直接原因虽然是馆藏不足,但根本原因是藏书内容老化失效,应定期对馆藏文献进行选剔旧。本馆虽然把一部分过旧的书放于过刊室,闭架处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剔旧,对因采访失误造成滞书或死书、老化失效的书、损毁严重的书定期复选剔除,有利馆藏保持持久的活力。目前国内图书馆主要通过以利用率为核心,外观、内容、书龄综合考虑来对图书进行剔旧,易于操作但主观性强。另外由于全开架借阅制度致使阅览数据的丢失,也使剔旧标准失去了部分依据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各馆更需要在摸索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复选剔旧方案,以供开展工作的需要。另外各借、阅览室分别设借书工作台,又统一设有还书台,造成人员的浪费。如果条件允许,只设置统一的借还工作台,各借、阅览室不再另设工作台,这样方便读者也节省工作人员。

三、合理建设文献资源的建议

1.面向学校学科建设,科学配置文献资源。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是由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学科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正是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所在。所以,文献布局要从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出发,注重文献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文献资源的配置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图书馆能否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节省经费的目的。对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布局时,首先应对原有馆藏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读者群的构成特点、馆藏特色、馆舍建筑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院系专业设置的特点以及特定读者的借阅要求,确定文献资源布局和馆藏重点,同时对文献载体和文献类型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对馆藏资源的需求,围绕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以保证中短期文献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减少和避免盲目性和人为偏见。

2.合理采购文献资源的复本量。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图书馆文献采购的复本量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复本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文献资源的布局以及利用图书的使用效率,图书馆要根据各院系、各学科的分布来确定文献采购的品种和数量,对于核心文献要保证其完备性,各个专业的文献都应有一定的比例,而对于专业以外的,采购人员应认真分析研究这类文献的流通借阅率,找出热点和非热点变化规律,作为确定这种文献复本量的依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增长目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依据学校的定位与方向、规模与层次、目标与规划,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根据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现状考虑读者变化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本着“巩固基础学科,加强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的原则,分别制定近、中、远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有计划地采集文献信息资源,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彭江生.论变革中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贵园学刊,2004(3)

2.王栋臣.并建高校和多校区高校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7)

3.唐克文.中小型高校合并后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序,现代情报,2004(7)

第7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10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以此为机,县委县政府从资金筹措到法规制订,从皮影普查到数据整理,从戏班、传承人保护到产品开发等,实施了一系列朴实而有效的保护措施。他们的理念和经验均已引起国家、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官员和学者注目,并先后数十次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参观学习、调查研究。2006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明确指出:“环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环县的经验,值得推广;环县的精神,值得学习。”①

一、保护方略

(一)以合理的保护机制为前提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不是环县县委县政府对“国家要求”②的简单政策回应,而是自始至终落实在保护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提供资金保障。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县财政年收入仅三千多万元。但自“试点”以来,政府在有限收入之内,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资金保障,经多方努力、争取,至2007年底,已累计筹集皮影保护专项资金近千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皮影普查、古旧皮影收购、皮影艺术博物馆建设及部分传承人生活补助等基础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设立专门保护机构。“试点”起始,环县县委、

县政府即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又专门成立10人编制的科级事业单位――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下设道情音乐研究室、皮影艺术研究室、道情剧目研究室和档案资料室,全面负责道情皮影的保护工作。

第三,制订保护政策。自“试点”审批之后,县委县政府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前提下,多次赴省进京,请教专家,咨询主管单位,首先制订出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下,当地政府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和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等教授作学术指导,相继出台了《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手册》、《普查范本》、《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内业整理方案》等。2005年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暂行规定》不仅为保护工作提供规范化、程序化操作,更重要的是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在财政、政策、方式等方面有了行政保障,从而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逐步进入了规范轨道。

2.学者参与

在2006年环县县委县政府的试点经验汇报中,他们自己的总结是:“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③

保护需要系统研究的理性成果作指导,研究需要在保护过程中不断深化,自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之初,就因学者的广泛参与而使研究与保护相伴而行。2003年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教授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几名硕士博士到环县实地考察,他们为保护伊始的环县道情皮影带去了专业化的发展建议,使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起点。2003年末,“试点”审批之后,环县县委、县政府即刻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成立了包括郝苏民、乔建中、乔晓光教授等音乐、美术、民俗、戏剧、文学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皮影艺人共同组成的专家组(22人),以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这些专家、学者多年来从不同角度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保护献计献策,使保护工作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前行。2005年,成立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形成涵盖音乐、文学、民俗、美术四个方向各一位学者支持的常规机制。此外,目前已有四所大学在环县设立教学研究基地,以环县道情皮影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已有二十余篇。这些论文不仅是学者参与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资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以坚实的普查为基础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为何保护”已有基本认同,但在“保护什么”的问题上,多以保护者(大多为政府官员或学者)的权威话语先验命定,而非在实际调查中先“摸清家底”,后确定保护内容。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之初,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方案》中,所列“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民间音乐、戏剧及民间美术传统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立全面反映环县道情皮影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准确掌握环县道情皮影的家底。”④如果“试点方案”中“第一要务”只是操作层面的安排,那在普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之“目的意义”中则是非常清醒的观念表达:“普查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试点工作的基础。”⑤为此,从普查人员培训,相关表格设计,普查内容选择,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均有周详安排。

1.专家培训普查工作人员

为确保普查工作有效、深入,县里特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教授对抽调的普查工作人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了全面培训。理论包括普查原则、道情皮影基础知识、设备使用、访谈技巧、普查道德等;实践部分是跟随普查队员在试验性普查中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最后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人员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设备操作技能实践测试检验每位工作人员,确保普查人员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科学设计普查提纲及相关表格

“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它引导调查人员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前设计有九份提纲,涵盖艺人、戏班、剧目、影件、民俗、音乐、表演等所有相关内容,并细化为十五份表格。这些“条条框框”如一份详尽“地图”,保证了普查“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

3.展开全面详尽普查

自2004年3月起,17名普查工作人员分为道情音乐、剧目、民俗美术三个组,以文字、录音、摄像、摄影、实物、测绘、拓片等方式全面记录影人、影件、影戏、影俗、影史的历史与现状。整个普查地跨19个乡镇,42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410多个农户,累计行程万余公里。普查期间还前往甘肃省兰州、西峰,陕西省定边、临潼,宁夏盐池、银川,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地核查相关内容。共完成47家戏班和282名艺人、知情人普查任务,填写艺人、戏班、音乐、皮影等调查表格及传承报告16120份,拍照15570张,录制MD光盘65盘,磁带82盘,拍摄本戏和折子戏47部,收集复印剧本124本,征集手抄剧目20本⑦。历时10个月之久的普查在2005年元月结束,因行程、历时、成果之“壮举”,调查人员都戏称此次普查是皮影保护的“”。

4.数字化方式整理普查资料

普查结束后,保护中心迅速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着手开发《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电脑查询软件,以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科学存取、高效应用提供数字平台。此软件包括六个模块,目前已录入大部分普查资料,使音、像、图、文能够以全息化数字方式原貌永久保存,为多维角度的全面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阅读、检索、归类、统计的方便,使无论对管理者还是研究者,“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

(三)以传承为保护的关枢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的是“代代相传”⑧,记谱、实物、录像、录音、图片等方式只是在静态保存已逝的过去,面对活态的现时,选择保护道情皮影的承载者――传承人和戏班,就成为保护之关枢,于此,才有可能延续道情皮影之未来。

1.用规章保护传承人和戏班

《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地方规章,共有十一项条目:(1)工作体制。(2)传承人认定。(3)“艺术家”命名。(4)艺术传人培养。(5)传承人生活补助。(6)规范戏班的基本条件。(7)颁发证书。(8)戏班补助。(9)表彰奖励。(10)道情皮影资料出版发行管理。(11)经费管理和使用⑨。

从以上标目即可看见,“实施细则”是以道情皮影的行为主体――艺人和行为单位――戏班为中心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以传承人和戏班为中心的“暂行规定”是环县政府的保护决心,也是皮影艺人的福音!

2.培养观众与潜在传承人

“政府主导”固然有力,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长年持续努力,而没有艺人的自觉传承与观众的积极参与,道情皮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博物馆”式静态储存。任何一名艺人都是从普通观众开始的,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就应当得到保护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暂行规定”明确提出“道情皮影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并落实为“道情皮影进课堂计划”。2005年秋季,《道情音乐欣赏》与《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及配套光盘下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同时由教育局与文化局联合签发《环县道情皮影知识乡土教材进课堂实施办法》来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

环县洪德乡三十里铺小学是道情皮影进课堂的一个典范,目前本校五年级学生已能够演唱七八个板路与曲牌。这种普及性的影响,使道情皮影演出现场多了一些儿童“知音”,这些“知音”让我们升起了“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憧憬。

(四)在发展中保护

“发展是硬道理”,针对经济是如此,针对活态文化也有其道理。自2001年起草《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始,环县就将皮影发展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近年通过拓展演出空间,开发皮影产品,增强了道情皮影面对工业文明的自身调适力,在创新中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1.适当拓展演出空间

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基础是仪式性活动中的有偿演出,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乡民敬神祈福意识的淡化及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景气,导致道情皮影的主要演出――庙会演出大大缩减。据箱主谷天鹏向笔者介绍,谷家班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能演出三百多场,而2007年只演唱了206场戏。鉴于此,县委县政府提倡各戏班春节期间进县城或到其它地区给各单位演出,以拓展演出空间,保护自主生存能力。自2002年以来,进城演出的戏班已从三四家增至去年(2007年)的19家,平均每家戏班演出十余场。如敬登坤戏班去年共演175场戏,其中85场戏是在环县、陕北、宁夏及甘肃平凉等地各单位演出⑩。而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赴北京演出,2007年赴欧洲四国演出,则属政府拓展演出空间的更大“壮举”。

2.积极开发皮影产品

从政府层面来看,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开发则能更多发挥道情皮影自身的经济价值。2001年,县文化馆就意识到开发对保护的重要性而起草了《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2005年,又制订了系统开发皮影产品的“八个一工程”计划,形成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目前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实现了以皮影为基础、多样化产品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开发出包括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8大系列60多种产品。年加工销售皮影10万件,年产值120余万元。当地艺人们深感“演皮影不如卖皮影”正是对开发工作最通俗的注解和认可。

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倡艺人进城演出后,皮影演唱空间得到拓展,单位娱乐性演出和堂会演出增加,艺人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各单位演出费支付能力与戏班数量之间,传统表演形态与城市观众观念之间,皮影演唱习惯、剧目内容与城市观众欣赏心理之间都存在诸多根本性的“不兼容”。所以,政府对这种演出空间只能倡导并“适当拓展”。另一方面,皮影进城演出,在增加艺人收入的同时,却渐渐远离了道情皮影负载的诸多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当是环县道情皮影的灵魂所在。

其二,笔者在环县曾采访了将皮影演唱、皮影雕刻、阴阳先生、秦腔演唱等技艺集于一身的一位箱主,他早年主要唱秦腔,后来做阴阳先生(皮影庙会演出中的念经是他的主要阴阳活动)。但近年皮影保护如火如荼,他又自购戏箱,以皮影戏箱主作为主业。因为“切片”式保护的导向,在一个个体身上就已经出现“挑肥拣瘦”式的主业转换。如果从整体皮影文化生态来看,“切片”式保护也必将促成“皮影孤岛”,隔断皮影与原生态背景的联系。皮影演唱,民众敬神、看戏,阴阳先生念经,商贸交易等多种因素编织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景观,任何人为分割后的文化“切片”都会因缺乏生态背景而窒息。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讨论中,无论是刘魁立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原则{11},还是陈勤建先生论及的“综合性”问题{12},都在强调生态背景保护的重要性,环县道情皮影的突出特点也正在其综合性(文学、音乐、美术、民俗、宗教、戏剧等)和整体性(皮影演唱与仪式过程、信众敬神与日常娱乐、商品交易与情感交流等)。所以,在下一步的保护工作中,希望能看到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形态与生存背景皆能得到重视,价值观念与物质载体同样得到关注,如此而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甘肃省环县《环县道情皮影》编委会《环县道情皮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5]环县县委县政府文件《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

[6]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7]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和平《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5页。

②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中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明确要求。

③甘肃省环县县委、环县人民政府《求实创新,积极探索,全力推进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④环县人民政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保护方案》,环政发[2003]83号。

⑤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2003年11月28日。

⑥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⑦环县道情皮影试点领导办公室:《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信息》,第四期,2005年2月1日。

⑧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⑨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环政办发[2005]88号,第2页。

⑩据笔者2008年2月采访笔记。

{11}刘魁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