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经典短篇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短篇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典短篇文章

第1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主题 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从不同角度被反复演绎。从教十几年,我也教过多次。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中寻找最接近作者本意、最能表达作者创作初衷的一种解读。

上这课的时候,我问,作者把理想寄托在谁的身上。有生答“当然是若瑟夫”。有学生不以为然:“不对啊!老师,若瑟夫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一样,一开始单纯美好,我认为成人后他也会变成像菲利普夫妇一样的,因为社会这个大染缸是黑色的啊。我不愿若瑟夫长大!”

孩子所想,似乎也有道理。文中的“我”若瑟夫,对叔叔于勒有着缘于亲情的同情,对父母也有缘于亲情的同情。童心拥有对人的自然、朴素和真诚的爱。而当他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无力改变现状,就如同若瑟夫,他看到了,感到了,却只能是看到感到,他不能与叔叔相认,不能劝说父母,即使是给小费也会受到母亲的斥责,而当他一旦有了能力去改变现状的时候(比如:成年时),他还会愿意改变吗?他是不是也会担心自己的妻子知道他有这么一个掣肘的叔叔,担心自己的家庭会多一个累赘,担心自己的前途会有一个不体面的阻碍?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结合相对于选文被删除的原文的开头和结尾,我们看到了成年后的若瑟夫没有成为新的“菲利普夫妇”。

原文的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原文的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如果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转变是因为受金钱关系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小若瑟夫直至长大成人,对待亲人和穷人的态度却与父母截然相反呢?不是说近墨者黑吗,何以他独出淤泥而不染?我认为这个矛盾是理解小说的一个关键点。

我认为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同一社会背景下菲利普夫妇和成人后的若瑟夫的迥异表现对比,进而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由此观之,莫泊桑想从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我想这恐怕才是作者真正期望的吧!金钱关系并没有,也不能腐蚀一切,若瑟夫的成长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美学大师李泽厚曾说:“艺术作为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的人性。”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我”(若瑟夫)对那些穷苦人的帮助是持续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虽然金钱扭曲了一部分人的灵魂,但还有一些人保留着最自然、最朴素、最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这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不要因为“同情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就必然的只是对万恶的旧社会进行“归罪推理”。社会是黑暗的,但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有鲜活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组成的。如果只是“归罪社会”,那么,人这个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净化”贡献又在哪里?我们的自我觉悟觉醒又在哪里?一切都“归罪社会”,我担心,孩子们将自己以后的错误行径也归罪于社会?这样下去,我们会不会“培养”出“只会发牢骚”的一代!在若瑟夫身上,美好的人性战胜了金钱对人的异化。因此,我要引导孩子们要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莫泊桑为什么要刻意加上这个看似多余的开头结尾?这里似乎传递出莫泊桑的一个心愿,希望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人或者有人在某种程度上坚守人性的善良醇美。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样,莫泊桑在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是小说的亮色所在。让学生感悟到人性之醇美,比让他们只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可鄙,作用要大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第2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散文包括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写景抒情名篇,还是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之类的学者严谨散文,或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些文章丰富的文学技巧,深刻的思想内容,广博的知识,都值得反复玩味,细细推究。IS平台从三个方面促进高中散文教学。第一,提供优质的解读平台。IS平台内网的海量资源库可以供给老师和学生丰富的解读资料,让学习超越狭窄的课堂和短短的45分钟,充分了解课文背景,作者背景,还有名家解读。第二,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将散文教学大量的板书制成课件或者直接在白板上以图文的形式呈现,而且可以随时在白板上添加修改课堂的即时内容,散文教学更细腻,容量更大。第三,个性化的微课程。鉴于散文教学的繁杂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外学习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录制相关课文的微课程,上传到IS平台的教师空间,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2.在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高中课文中的小说、戏剧大都是短篇或者长篇节选,但相对而言,小说、戏剧仍然当仁不让成为高中课文中的巨无霸。这些体量巨大的文学经典,如何让学生减少恐惧感?IS平台有两个办法。第一,影像资料。借助IS平台给学生播放相关作者视频,或者电影。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边城》《老人与海》等等,都有电影资料。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二,可以模拟电影拍摄,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将学生的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录制设备进行录像,然后对此进行教学点评,将课文的写作技巧、思想主题、人物性格等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害怕的长篇文章变得富有味道。

3.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作文水平不仅决定语文考试成败,更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严重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那么,IS平台有四个办法。第一,通过IS平台的高清展台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将学生作文中的比较典型的优秀文章、经典段落,或者典型的败笔,通过高清展台老师边读给学生听,边展现给学生看,这就解决了老师仅读一遍文章学生记不住的问题,使作文课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通过IS平台教师个人空间,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范文或者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或者典型的问题作文,上传到空间,无需打印,学生只要登录IS平台,就可以分享老师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第三,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制作作文教学视频,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解读回答,方便学生复习巩固。第四,还可以借助IS平台的大数据库,对学生的历次作文得分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动态,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撑。

4.在语文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第3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按表达方式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

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

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 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

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

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 散文的常识: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

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

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学生日常准备的环节:

①写作的良好习惯养成:

书写的规范;文体的规范;标点的规范;成文短长的规范;开头结尾的规范;断段的规范等

②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积淀: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语感,并能把日常所读与写作有机的集合起来,做到该精读的精读、该背诵的背诵,储备厚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③观察与写作,做生活的有心人:家庭与学校、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我、人间百态、社会风情,入眼即思考,落笔即成文。养成随时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写随笔,将好的文辞语段积累,并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内的文章即写作的好例子。时时处处是教益、课内课外皆熏陶。

④抒真情、有思想:作文最忌假大空、抄袭、讲故事、文体杂糅等等,优秀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活水、来源于真诚的思考、来源于性情的表达、来源于说真话、抒真情,平时写作就要养成很好的基本功,努力形成健康积极、品位高尚的人格。 ⑤掌握作文修改技巧【附作文修改方法】,并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⑥家长参与,可给孩子推荐好的经典、时文,提供生活素材(如小时候的故事)、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写作机缘(如旅游、访友、买书等)、可以给孩子写批语、写阅读感受、共同鼓励孩子,甚至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我们还会通过《绽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它们包含六个方面:

一关于标题:拟题的好处?(悬念、线索、人物塑造、主题、结构等) 二关于文本:

写了什么?(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写了什么事?归纳梳理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

写了什么人?归纳梳理人物形象的塑造;

想表达什么?(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怎么写的?(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

关于细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圈地勾画具体细节中的具体词语(可参考中考圈点勾画题的具体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社会环境(社会缩影)

第4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IS平台作为信息技术载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仅从五个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教学是对高中学生开展美育的绝佳素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能不能搞好诗歌教学,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成败。诗歌的美在于诵读。因此,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诵读。无论是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杜甫的《秋兴》《登高》等等,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味这些不朽的篇章所传递的孤独、失意与落寞之情。那么,在传统高中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范读加学生个别朗读加全班齐读,一下课朗诵教学就结束。这样的形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IS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IS平台可以提供大量优质朗诵音频视频资料。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中心,更快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二,IS平台可以录制学生的课堂朗诵视频。第三,教师可以利用IS平台将相关朗诵视频包括名家朗诵视频和学生朗诵视频发送到学生邮箱,或者上传到教师开放的个人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及时改进。第四,IS平台拥有大量的学习网站,里面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料,学生可以自主登录IS平台,搜索相关视频音频资料,自主学习。

第二,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散文包括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写景抒情名篇,还是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之类的学者严谨散文,或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些文章丰富的文学技巧,深刻的思想内容,广博的知识,都值得反复玩味,细细推究。IS平台从三个方面促进高中散文教学。第一,提供优质的解读平台。IS平台内网的海量资源库可以供给老师和学生丰富的解读资料,让学习超越狭窄的课堂和短短的45分钟,充分了解课文背景,作者背景,还有名家解读。第二,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将散文教学大量的板书制成课件或者直接在白板上以图文的形式呈现,而且可以随时在白板上添加修改课堂的即时内容,散文教学更细腻,容量更大。第三,个性化的微课程。鉴于散文教学的繁杂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外学习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录制相关课文的微课程,上传到IS平台的教师空间,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第三,在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应用。虽然高中课文中的小说、戏剧大都是短篇或者长篇节选,但相对而言,小说、戏剧仍然当仁不让成为高中课文中的巨无霸。这些体量巨大的文学经典,如何让学生减少恐惧感?IS平台有两个办法。第一,影像资料。借助IS平台给学生播放相关作者视频,或者电影。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边城》《老人与海》等等,都有电影资料。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二,可以模拟电影拍摄,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将学生的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录制设备进行录像,然后对此进行教学点评,将课文的写作技巧、思想主题、人物性格等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害怕的长篇文章变得富有味道。

第四,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作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作文水平不仅决定语文考试成败,更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严重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那么,IS平台有四个办法。第一,通过IS平台的高清展台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将学生作文中的比较典型的优秀文章、经典段落,或者典型的败笔,通过高清展台老师边读给学生听,边展现给学生看,这就解决了老师仅读一遍文章学生记不住的问题,使作文课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通过IS平台教师个人空间,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范文或者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或者典型的问题作文,上传到空间,无需打印,学生只要登录IS平台,就可以分享老师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第三,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制作作文教学视频,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解读回答,方便学生复习巩固。第四,还可以借助IS平台的大数据库,对学生的历次作文得分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动态,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撑。

第5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关键词: 冲突对立 心灵成长 花园茶会 劳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不强调故事的曲折和情节的完整,而依靠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发,通过捕捉人物的瞬间感觉和对细小琐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印象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世界。《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作为现代派文学先驱在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主题是女主人公劳拉在亲身经历了一天冲突对立后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劳拉出生成长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个性天真活泼,因一直生活在父母为她创造的优越环境里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次花园茶会中,劳拉目睹了中产阶级世界观与工人阶级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她心中的理想世界遭遇了现实世界的冲击,最终的“顿悟”使她不再是天真和理想化的小女孩,她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中的阶级差别,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甚至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曼斯菲尔德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和仿佛沧海一粟般不起眼的小人物作为创作题材,于日常生活中捕捉瞬间的变故,为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阶人们在一天时间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的强烈对比,并以女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作结升华了文章主题。一方面是以薛立丹夫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其中还包括薛立丹先生、凯蒂及劳拉的兄弟姐妹们。另一方面是以在劳拉家里服务的园丁、搭帐篷工人、乐队、厨子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主人公劳拉自然算是城市中产阶级的一员,但是通过这一天与来她家工人们的接触,她以一种独特随性的方式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好感和欣赏。刚开始在花园里遇到工人们时,她竟有些不知所措,先是模仿母亲傲慢、高人一等的语气跟他们打招呼,后来觉得太不自然又以小女孩娇羞的语气和他们交谈,然而工人们亲切随和的笑容缓解了当时的尴尬气氛,“其他工人也都在朝她微笑。似乎是在用笑容安慰她:‘不要怕,我们不会吃人的。’”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天真女孩的形象,她想通过模仿母亲的言行举止使自己表现得体,又无法违背自己内心对工人阶级的好感。当她看到“那个高个子还站在原地。他弯下身子用手掐了掐薄荷的枝条,然后把手指伸到鼻子下面闻那种气味”时,劳拉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她认识的那些和自己身份地位相近的男人中可没有过这样打动人心的举动,此时她甚至产生了想要和这些工人做朋友的异于常规的想法:“工人们真是可爱得出奇,她想。为什么她不能有工人朋友呢?他比那些和她跳舞,每个星期天夜晚来吃晚饭的傻头傻脑的青年们强多了。”可见,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对一个少女来说太过单调无聊,反而工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能博她青睐。

本文的部分是赶马车小伙斯科特的死讯传来人们的反应,也是劳拉心灵成长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她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感到非常震惊,接着她试图劝说自己的姐姐和母亲取消下午的花园茶会以示对逝者及逝者家人的起码尊重和关心。然而,劳拉这样细腻体贴、富于同情心且完全不失人之常情的做法却先后遭遇了双重打击: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姐姐琼斯看似同情实则虚伪地争辩道“如果发生了这种事就不能听音乐,那你这一生要遇到多少次!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很难过,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更让劳拉失望的是一直崇敬的母亲居然和姐姐的想法一样不可理喻“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我也弄不清楚他们怎么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活下来”。在阶级意识如此强烈的碰撞下,劳拉对自己家人(影射了整个中产阶级)为了自私的目的及时行乐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死活感到失望和无助。她心中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成长,却始终因为身处中产阶级对跨越阶级间的鸿沟表现得犹豫不决。

在这篇小说中,劳拉如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同于空虚无聊又严格遵循资产阶级传统思想观念的家人和朋友,她思想独立,崇尚自由“她在这时认为是那不可理喻的等级观念造成了这一切。不过,她从来不在乎这种等级的划分。从来都不在乎,也丝毫没有注意”。除了对她的重点刻画,曼斯菲尔德还通过对劳拉家人和工人阶级的意识冲突褒扬了工人阶级的勤劳真诚,揭示了中产阶级的奢靡虚伪,同时从侧面衬托了劳拉身上难得的可贵品质。“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使草坪,还有以前种过雏菊的黑色的玫瑰形花坛看起来赏心悦目”,“在没吃完早餐的时候,搭凉棚的工人就来了”,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奢靡慵懒的生活方式天天无非围绕着高雅的装束和讲究的饮食,光鲜的外表下掩饰着的是庸碌无为、虚伪矫情和自私冷漠:薛立丹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贵妇形象,她为了准备茶会可以表现阔绰“尽情地买很多马蹄莲”,还为自己购置了新帽子,却在死者家属亟须慰藉的时候洋洋得意地派自己的女儿送去举办茶会的残羹剩饭;劳拉的姐姐琼斯简直就是她母亲的翻版,喜欢对仆人指手画脚“汉斯,这几张桌子要搬到吸烟室去,留下地毯上的桌脚的痕迹得用扫帚弄平整,另外,汉斯,你别走――”,她还是个感情淡漠的人,缺少同情心“在唱到最后‘消失’的时候,钢琴声更加忧伤,而她却仍然喜笑颜开,完全不为琴声所动”,在接到噩耗后,面对劳拉取消茶会的要求完全不能理解“就算你再怎么同情这个酒鬼,他也不能复活了”。同时,劳拉也看到了正常人对此应有的反应“厨子惊慌失措地叫起来,像受了惊吓的母鸡。辛迪像牙疼一样用手捂着下巴。汉斯不知所以然地使劲皱着眉头”。经过一天的所见所闻,劳拉在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人朋友,也改变了原来被母亲灌输的对工人阶级不正确的一些负面认识。

阶级意识上的冲突对比给小劳拉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冲击,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对主人公劳拉内心纠结冲突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中产阶级劳拉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劳拉。文章开头当高个子工人否定劳拉的提议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劳拉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她从小所受的教育让她无法判断一个工人这样和她说话,是否不太礼貌”,因为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她习惯了工人们毕恭毕敬答应她们的要求;当她劝说自己的姐姐和母亲取消茶会受挫后,本来正失望无助的她偶然看到了镜子里美丽的自己,戴着母亲为了哄她刚送她的帽子,她的义愤填膺又开始变得纠结不定“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得没错?她倒真希望母亲是正确的。难道我无理取闹吗?就算我无理取闹吧。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就像是报纸上的图片一样,不太清晰地出现在她眼前”;本来想征求哥哥劳瑞的意见“如果他也站在她们一边,那就是她自己不对了”,可是他对劳拉帽子的夸赞让她把话又咽了回去;茶会结束当母亲在大家面前提起劳拉白天要求取消茶会的做法时,劳拉“感到难堪”,由此可见她前后态度的转变和内心的挣扎。而彻底把劳拉拉回到现实世界、最触动她内心的事是对不幸马车夫家庭的造访。两家离得并不远,却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一边走着劳拉一边思考,这条路可以视做劳拉心灵的成长之路:刚出家门时她完全沉浸在茶会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小巷后发觉自己的穿戴显得格格不入,进入马车夫家中后更是被从未见过的悲惨景象压抑得想要尽快逃离,看到马车夫平静安详,仿佛睡去地躺在那里,劳拉心灵上的成长有了质的升华,“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的一切都和他永别了”,此时已不仅局限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仁善的赞赏,她开始跳出阶级的局限,思考人生中的乐与悲、美与丑、生与死的双重哲学。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不仅描写了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纠结冲突,还借助对生存场景明暗对比的描写真实再现了不同阶级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为主人公心灵上的成长转变渲染气氛。总的来说,对场景的描写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从准备茶会和茶会进行时对景物轻快可爱、以少女般的口吻讲述“有两块明亮的光斑,一块落在写字台上,一块落在银镜框上,也来凑热闹了。她可爱的小圆光斑。特别是落在写字台上的那块,就像银色的星星那样温暖闪亮,让人忍不住想亲吻它”,“草坪上有很多成双成对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他们一会儿相互攀谈,一会儿低头欣赏鲜花,像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天空飞过时,看到希恩家美丽的花园,就落下来停留一个下午。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到母亲派劳拉去送茶点时一路上所见“低低的说话声从破旧的房子里传出来,幽暗的灯光从窗子里透出,窗上晃动的人影像螃蟹一样”,还有一段对贫民生活区的客观叙述也非常精彩“这些简陋的小房子是褐色的。里面堆M了生病的母鸡、烂白菜还有西红柿罐头,这里的烟囱都很寒碜,冒出的不是希恩家那种又粗又浓的白色烟尘,而是那种一丝一缕的轻烟”。如此强烈的景物对比给读者都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小说中的劳拉作为亲历者想必体会更加深刻吧!

在《花园茶会》这篇短短的故事里,曼斯菲尔德通过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生活场景的明暗对比及对女主人公劳拉纠结不安的内心刻画讲述了她走出温室花园,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心灵成长之路。最后劳拉不再是天真和理想化的小女孩了,她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中的阶级差别,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甚至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牟百冶.从曼斯菲尔德的《花园茶会》看她的小说叙事艺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朱静怡.在意识碰撞中捕捉心灵成长历程――谈《花园茶会》的现代主义技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高亢.论《花园茶会》的美学蕴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王烨.曼斯菲尔德式的新西兰特性:《花园茶会》的中产阶级主体之裂变和连接[J].理论月刊,2010(11).

第6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关键词】列斯科夫;宗教苦难观;民族性格;一个村妇的一生

引言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发展至今无不是经历了重重苦难与艰辛,而俄罗斯更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民族,纵观其历史,苦难仿佛一直没有远离这片广袤寒冷的土地。作为俄罗斯历史的折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苦难”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恒久母题,尤其是19世纪,仿佛每一位文学巨匠都在打造自己的“苦难”篇章。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多来源于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但怎样看待苦难,也就是俄罗斯文学中所传达的苦难意识,却是与深入俄罗斯人民骨髓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1.宗教苦难观对俄罗斯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信仰的民族,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俄罗斯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内容”①。作为基督教的一种,东正教思想早已根植于俄罗斯民族精神中,同時也为俄罗斯文学打上深深烙印。俄罗斯人民对东正教的信仰和19世纪充满苦难的民族历史奠定了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苦难基调,而东正教文化中的苦难观也自然而然地对俄罗斯文学创作中的苦难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正教把一切都归结于对上帝的信仰,服从上帝的意志是最首要、最根本的。基督教是苦难之宗教,苦难思想也是东正教伦理学的核心。东正教倡导苦难是有益的,承受苦难是基督徒美德之基础,是清除罪恶的唯一途径。东正教的崇拜核心是对基督的崇拜。耶稣顺从的积极的走入苦难的根源,与人们一起承受苦难,而基督徒要将基督耶稣视为榜样,与耶稣一同承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像基督耶稣一样的圣人,苦难虽然带来折磨和牺牲,但唯有忍耐到底,才能获得拯救。正是因此,俄罗斯人民习惯夜里向上帝祈祷和倾诉,通过祈祷上帝的同情和宽恕来体现自身对苦难坚韧的态度,而后再一次次如涅槃般获得重生。

俄罗斯许多伟大的作家深受东正教苦难观影响,吸收了宗教苦难意识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对“苦难”本身的思索,通过一个个典型受苦难人物形象,诠释着作者自身对苦难的解读。例如:托尔斯泰《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为赎回自己年轻时所犯下的罪孽,主动承受苦难,随玛斯洛娃一同奔赴流放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向人类的一切苦难膜拜,甘愿流放到西伯利亚用苦役来救赎自己的罪孽;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中通过“我”在劳改营饱受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最后得出启示:“苦难是由透着深刻的生活悲剧性的此岸走向彼岸宁静、和谐世界的桥梁”②。

作为作为19世纪俄国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家之一,列斯科夫与以上几位作家在苦难文学主题的创作上存在相似性,即所描述的苦难意识均带有诸多宗教元素,这一点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一个村妇的一生》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2.《一个村妇的一生》中所体现的宗教苦难观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出生在一个乡村的小官吏家庭,他的一家都是基督教信徒,从小他便受到浓厚的东正教信仰氛围的熏陶。在19世纪60年代列斯科夫的早期创作中描写了农民贫苦和艰难的生活,抨击了农奴制的腐朽落后,但他与却不提倡武力推翻沙皇,而是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希望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东正教文化来解决当下问题,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宗教文化背景。他创作了多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包括《一个村妇的一生》这部描述农奴制废除前农奴女儿娜斯佳悲苦一生的短篇小说。

《一个村妇的一生》(Житиеоднойбабы)(1863)又名《穿树皮鞋的爱神》讲述了十七岁的农奴女儿娜斯佳被贪财狠心的哥哥科斯季克逼迫嫁给白痴,婚后抑郁成疾。家人以为她中了邪,将她送到村医克鲁什金处去治疗。在获得短暂的平静后,娜斯佳爱上了有妇之夫斯捷潘,并与之私奔,二人因没有证件被警方扣押,娜斯佳在狱中产子,婴儿却因早产而落地早夭,斯捷潘也在狱中染病身亡,被遣返的娜斯佳受尽折磨而精神失常,终日游走于山间田野,最后冻死在寒冬的树林中。

2.1将苦难视为常态

基督教认为所有的苦难是上帝安排的,对苦难的顺从和忍耐才能获得救赎。基督教的这一苦难意识首先在《一个村妇的一生》中主人公娜斯佳的母亲玛芙拉·彼得洛夫娜身上就体现的尤为明显,文中第一章节对她的描述是这样的:“......父亲生前一辈子在折磨母亲,直至把她逼的时常胸闷气短。而玛芙拉是个贤惠的女人......丈夫死后,她悲伤的恫哭不止......”③,母亲玛芙拉在苦难面前是典型的顺从和隐忍者,直到在女儿痛苦嫁人的第二天,她仍“独自个儿点着一支劣质的黄蜡烛,跪在圣像面前,一边不住地磕头,一边抽抽嗒嗒地哭诉道:“美好的时日快来吧,我们的耶稣基督在遭受苦难”④,这一切都反映了宗教苦难观对当时俄国农民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苦难是生活的常态,而基督耶稣这位理想榜样有助于他们忍受尘世的痛苦和折磨,祈祷是与上帝沟通的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困境中,人们都习惯找上帝,祈祷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苦难使主人公们祈求上帝的怜悯与宽恕。

在《一个村妇的一生》这篇文章中经受苦难最多的无疑是我们的主人公娜斯佳,面对自己不幸的婚姻,她没有像母亲和嫂子一样顺从接受,而是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在描述娜斯佳的新婚生活时列斯科夫写道:“娜斯佳结婚已有五天了,可是他们仍然一点也不能与她和睦相处......但她常常像躲避瘟疫似的从丈夫身边跑开。夜晚一到,她就时而发热,时而闹肚子疼,躺在炉炕上,甚至屏住呼吸......”⑤。直到后来面对已婚男歌手斯捷潘的爱意,娜斯佳曾一度陷入矛盾和忏悔之中,她感叹:“圣母啊!不幸要落到我这个可怜人头上了”⑥,娜斯佳所经受的苦难不仅来源于苦难中对东正教道德规范的考验,还有她未能经受住考验而违背宗教道德标准的后果。

2.2在苦难中坚定信仰,完善道德

在苦难中坚定信仰,带着真善美的博爱去超越苦难,在苦难中使自己的道德完善是基督教的“义人精神”。基督教认为义人因信得生,要投靠耶和华。义人多苦难,耶和华喜爱义人,在列斯科夫看来,“义人精神”不仅来源于宗教教义,它“代表的是蕴藏在俄罗斯民族身上的道德典范”⑦。

在《一个村妇的一生》这篇文章中的村医西拉·克雷卢什金便是典型的义人形象。列斯科夫借村民之口这样描述的克雷卢什金:“他曾因妒忌心和不慎失手而致使妻子离开了人世...不过他经常帮助我们,给任何人看病都什么也不收...他是个心地善良、宽宏大量的人,因此我们都尊重他...大家深信,他是个圣人,是上帝派来的人”⑧。列斯科夫对克雷卢什金医所生活环境和氛围的描写永远都如此宁静和光明,仿佛这里是留明村最接近上帝的地方,而克雷卢什金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他对娜斯佳说“一切由上帝支配,上帝让我们痛苦我们就痛苦,上帝让我们愉快,我们就愉快...我相信,上帝打发给人的任何疾病都会按上帝的意愿消除的”⑨,他为娜斯佳歌唱道:“上帝,赐福予我们吧,仁慈的大门向我们敞开吧...”⑩。克雷卢什金在苦难的生活中坚定着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娜斯佳以及其他人们的博爱,爱和信仰使他成为贫苦人民的精神榜样,他在苦难中完善道德,探索出一条通往幸福和拯救之路。

2.3用爱拥抱苦难,寻求心灵救赎

俄羅斯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与东正教文化密不可分,在东正教文化中,祈祷、忏悔、用爱去拥抱苦难才能让灵魂获得救赎,经受苦难的磨砺方能完成自身在精神上的救赎和升华,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升华和解脱。正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巨大的痛苦中听从了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劝告,甘愿接受苦难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既是对宗教的皈依,也是对苦难的信仰”?。列斯科夫笔下的娜斯佳也在几经磨难后选择拥抱苦难,主动承受苦难,用苦难洗刷心灵。对此文中写道:“娜斯佳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罪孽深重的人,用最严格的斋戒来折磨自己,祈求克雷卢什金让她到女修道院去,在那里为自己这颗破碎的心寻找一点慰藉”?。然而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娜斯佳得偿所愿,宗教事务所以娜斯佳是出嫁过的妇女而不允许她进修道院,回到克雷卢什金医所后又辗转被送入疯人院...娜斯佳重新回到家时真的变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子,每日游走在田间山野,最后穿着铁匠夫妇送给她的树皮鞋,不幸冻死在穆哈诺沃的树林里。娜斯佳死后列斯科夫写道:“我要去戈斯麦利瞧瞧,那里什么东西枯萎了,又有什么在枯萎的东西上长出来了...”?,仿佛是在暗示娜斯佳身体的死亡和灵魂的重生。

娜斯佳的形象与陀氏《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中娜塔莎形象在某些方面存在契合点,娜达莎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意孤行与阿辽沙私奔,“之后非但没有过上幸福如意的生活,反而承受着因爱情而带给她的折磨”?。她们都在悲苦的生活中依然相信爱,一边忏悔着,一边默默承受着爱情带给她们的苦难。娜斯佳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与爱让她穿越苦难,获得属于自己的心灵救赎,看似顺从苦难,实则是在直面苦难,与苦难默默抗争,这大概也是为何《一个村妇的一生》又名《穿树皮鞋的爱神》的原因。

3.俄罗斯文学中的宗教苦难意识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千百年来俄罗斯人民的精神食粮,它像是对宗教精神的补充和延申,不断影响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不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苦难意识在东正教苦难观的基础上结合作家本人的感悟而不断丰富。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俄罗斯文学中的宗教苦难意识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总体大都表现在“超强的忍耐力”和“深深的同情”上。

“按教会活动家的看法,苦难使人较为敏感的接触到他人的悲伤,加深了同情,培养了忍耐”?。在《一个村妇的一生》中大多数女性形象中。娜斯佳的母亲一生都在默默忍耐,在丈夫的折磨与儿子冰冷的态度中依然勤劳而贤惠的生活,从不抱怨和指责。娜斯佳的嫂子阿廖娜拖着病弱的身子面对土匪般的丈夫一直保持着贤惠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俄罗斯女人自然不会也如此卑躬屈膝的生活,但这种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意志力和忍耐力留存至今,仍是俄罗斯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善良的人们在忍耐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的苦难,并由此生出真挚的同情。在《一个村妇的一生》中面对痛苦的娜斯佳,嫂子阿廖娜“垂下双手。它十分可怜娜斯佳,可是想不出法子祝她一臂之力。阿廖娜自己也是这么一个苦命人,从来也没有得到过任何快乐”?。对娜斯佳流露出深切同情与爱的人还有克雷卢什金的女仆德米特里耶芙娜,“所有病人都十分喜欢她,她也给予大家一样的爱。唯独对娜斯佳,她从第一天就显露出特别的温柔....”?。文中几乎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对娜斯佳显露出特别的关爱,这源自他们对娜斯佳发自内心的同情,这种同情心与忍耐力是善良的俄罗斯人民在苦难中孕育出来的。因此在俄罗斯文学中体现出的带有东正教色彩的苦难意识也孕育了俄罗斯人民坚忍和富有同情心的民族性格。

第7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关键词:内心真实 时空叙事 隐喻叙事

作为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其中或许仍带有些许的探索性质,但作者所运用的意识流叙述技巧在她的后续作品中得到体现、丰富和发展,因此这部堪称意识流经典的小说,有着显著的分析研究价值。

一、聚焦叙事者内心,增强读者真实体验

法国文艺理论家热奈特把传统叙事作品的叙事角度称为零聚焦,而在这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地摈弃了零聚焦叙事方式,转而采用内聚焦叙事。内聚焦就是剥夺了叙述者全知全能角色,以此消除了叙述者与读者的不平等关系,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由于内聚焦所造成的叙事空白,也便提供给读者参与和想象的空间与机会。小说没有情节,只有人物的瞬间意识的流动和沉思,将读者自然而然引入人物的内在真实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物真实可感的灵魂。

小说中的“我”就像是读者的眼睛,读者聚焦于“我”的主体意识,进入文本,与小说中人物的灵魂共呼吸共思维。作者此时已完全从小说中“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我”自主自发的意识活动,“我”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跃出文本直接与读者对话。《墙上的斑点》全篇没有故事、情节、时间和地点,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我”的思维的流动。内心真实就是通过小说人物的这种潜意识所表现的,这种思想上的驰骋与延展似乎连人物本身都未曾察觉,也正因此读者才感觉到更接近其内心深处的灵魂。鉴于此我们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找到理论依据。精神分析法中最典型的便是自由联想,意识流小说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意识流小说家们敏锐地捕捉这些事件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瞬间印象或真实感受。小说以斑点为线索,漫不经心地展开内心自由的联想活动。主人公由斑点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古冢……直到最后发现那是一只蜗牛,自由联想组成了整篇文章。

二、弱化时间线索,增强空间性叙事

任何小说叙事都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这种时间逻辑并不表现在物理时间,而是表现在作家主体性的内在的心理时间。这种心理时间在文中直接容纳进小说的空间叙事中,而且这种空间性叙事比时间性更具体可感。所以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的时间性并不在于像音乐那样直接采取时间的形式,恰恰相反它只能通过突出空间来表达时间。”意识流小说中的“意识”固然是一种时间意识,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空间意识。

对于传统小说作者在处理时空关系时,通常是把空间纳入时间,以求达到时空的统一,而且对于时空的叙述较为清晰,而现代小说的作家似乎更有魄力,他们完全不理会这些禁锢,大胆采用“心理时间”的重叠、渗透、颠倒的表现方法。因此在把握文本时,分析小说空间叙事比时间叙事更为直观。作者在《墙》这篇作品中写道: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印迹,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

选文中“我”的意识首先从斑点出发,然后想到城堡塔楼上的旗帜,再到黑色岩壁的侧破,之后意识又回到了斑点。我们这段文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间因素才是作者着力要突出的元素,才是作者叙事的基点。

小说中“我”并不是把眼前所看到这个圆形的斑点作为小说的重点,而是重点表现由这一斑点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心理联想占据了文章很大篇幅,在其中却没有明确的时间标记与时间顺序,思维跨度穿越古今,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想象,时间的网状形式构成了一个空间的叙事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放入了“我”意识里形形的物质,而这才是读者真实可感的作者的内心逻辑。

三、隐喻叙事,深化意象

通常人们会认为隐喻是诗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武器。但现代意识流小说也在大肆使用隐喻叙事,与诗歌一同分享它的魅力。英国文艺评论家戴维・洛奇在《现代小说的语言:隐喻与转语》中说:“既然现代小说通常被认为带有象征主义的成分,并被认为是反传统的,那么,我们应当期望他趋向于雅克布森林体系中的隐喻的一端。”自然,隐喻便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现代小说的叙事舞台。

在《墙》这一作品中富于联想和隐喻意蕴的文字才让其充满了厚度与深度。在意识流动中的每个节点,都隐藏着深刻喻义。像意象:“三朵”“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等。就像是中国古代文人用梅、兰、竹、菊喻指“四君子”。在西方,代表“真实”。而石竹花又名是康乃馨,代表“健康”,而且是象征母亲的花。联想到伍尔夫本人年少丧母,自己又病魔缠身,康乃馨的含义在此也就可以理解。此外,作者在文中提到“玫瑰”,又联想到“灰尘”,也隐藏着作家的微妙心理。尘土代表着历史的、陈旧的东西,而鲜花总是象征了鲜活的生命,这喻指了生命与死亡的联系。伍尔夫经历了母亲、姐姐和父亲的离开,她过早地面对着死亡的打击,从而在作品中也隐约流露出感情。

在《墙》中隐喻了伍尔夫的革新思想“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的骑马越上黑色岩壁的侧破”,“黑色岩壁的侧破”象征着现实残破世界,伍尔夫不满现状,而她所能做的就是在作品中渗透她的理想,这便是“无数红色的骑士”,喻示着骑士将超越现实。“那个痕迹。它太大,太圆了。”我们想到“地球”,生存的世界。“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这些人类社会的历史文明由于战争而遭到损害,流露出作者的反战倾向。小说中由“斑点”联想到地球上人类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的现实。而这种现状促使作者在内心深处去建立一个合理世界。“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旷野盛开着鲜红和湛蓝的花朵”这富有诗意饱含感情的描写是她美好愿景的写照。小说写到这里便将“斑点”的象征喻义上升扩展到最高最大。

参考文献: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瞿世镜.《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第8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教学;兴趣;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9-03

一、着力寻求激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实验,课题组成员感到如何激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是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思考,大家都有如下的体会。

1.学习主体内在需求的激发,让学生喜欢阅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摆在绝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眼前的难题。尤其是激发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的兴趣,则更难。因此,部分课题组成员尝试在七年级(初一)伊始就通过开设外教口语课、“TEENS”报刊阅读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使在课堂中体验到阅读是很有趣味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初中生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他们学英语和用英语交流的内在需求。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则致力于在高中阶段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尽力通过诱导、疏导、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能力。

2.教师导读,教学生如何阅读英文报刊。众所周知,初中阶段选用的是“0起点”的英语教科书,对于小学已经学过3~4年英语的初一学生是比较枯燥的;而高中阶段虽然使用的是较新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但仍然和时代有脱节。这时,版面色彩鲜活、内容贴近学生的“TEENS”作为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必要的补充。因此,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读报策略,在读报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学生的每日一句、好词分享、新闻进行时等活动都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读英文报刊习惯的养成。

3.整合英文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要博览群书,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难度的英文语料,“TEENS”的分级设计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帮助学生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量,结合某一特定时期的流行趋势指导学生看一些英文广告、英文包装说明、路牌的英文指示、饭店宾馆英文提示语、名胜古迹的英文介绍、飞机场的背景英文广播、学唱英文流行歌曲、看一些有中英文双语字幕的原版电影,甚至是电视上教外国人说汉语的英文节目(CCTV-4/CCTV-News),帮助学生浸泡在英语的语境中,畅享学好英语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4.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五级(初中毕业)标准对阅读量目标描述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八级(高中毕业)标准对阅读量目标描述为:“除教材外,(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2万词以上。”课题组成员在参加高研班学习,与华师专家的交流和徐汇教研员孟老师和徐老师的帮助,也了解到正在试行的《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英语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8万或20万词。因此,不管是地方标准还是国家标准,都对中学生英文的课外阅读量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就为课题组确立以“TEENS”为课外阅读的主要材料来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探究奠定了理论依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这一探究方向的正确性。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呢?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摸索和实践。

二、探究实验的摸索和实践

第一,探究实验的调查与准备。课题组成员多方查找资料,仔细阅读《英语课程标准》,与专家、名师一同探讨、精心选材,在充分比较了上海学生英文报、英语周报、双语报和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后,笔者决定选用“TEENS”(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中学版为探究实验的阅读材料资源。

第二,确定探究实验的对象、内容、目的和阶段。

1.对象:选取课题组成员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参照班。

2.内容:①根据参加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首先课题组使用调查法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进行了一次阅读能力测试,收集到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搞清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实验打好基础。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周课时均为每周6节,实验班每周开设一节报刊导读课,每节课导读5~6篇文章的标题和中心句,运用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导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报刊文章的特点和基本写作手法。②每周八版的“TEENS”要求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周末完成,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不同版面文章的不同体裁按导读的要求搜集并摘抄好词、好句等相关信息,并写出一句话的小结。课题组同时还设计了“阅读统计表(课外)”进行跟踪。③对于作为观察的对照班,除了正常的教学外,什么都不做。设计观察比照表,以每半个学期为一周期,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运用NIE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学生在课外报刊阅读中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和比较,力求找出实验前后学生在阅读各项具体能力方面的量化差异。以每一学期为一周期,设计观察比照表,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运用NIE教学模式进行阅读的精准阅读速度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拟加大NIE教学模式在中学阅读教学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3.目的:①突出课标要求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地位,尊重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思想,探索出一条能使学生形成有效的用英语学习和思维的新路。做到真正为学生减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达到课标的目标要求――“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和“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使读英文报刊成为学生在校外和课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人生需求,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的发展目标。②探究解决中学英语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学生需求的有效课外英语阅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掌握有效英语学习策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③强化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手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要学”,进而做到“减负增效”、“教学相长”,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阶段:①第一阶段:2008.9~2009.2,制订研究方案与原始数据收集准备阶段。②2009.3~2011.2,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阶段。③2011.3~2011.8,研究过程优化、试验成果鉴定和总结阶段。

三、英语报刊阅读对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

1.实验班的课堂导读。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报刊导读的方式(基本实验模式):①回顾最近所学习的课文话题,并提出与将要阅读的文章有关的问题,无论是何种题材的文章,都要求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总体和中心思想,用六个Wh-question(即when,where,who,what,how,why)进行篇章的分析。②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篇章进行精读,并回顾最近社会的热点问题,提出与将要阅读的文章有关的问题。③讲一个与将要阅读文章或人物有关的故事,提出悬念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指导学生采用Skimming与Scanning相结合的阅读方法。④通过报纸上的信息图表(Infographic)、地图和时事新闻漫画导入。⑤郑重推荐以引起学生对某篇文章的特别关注,并要求学生在英语报刊阅读中做到读一期报纸就做一份读报记录。

2.课后或课外泛读。①学生自读。在报刊的Story Land(故事地带)和Light Reading(轻松阅读)等有关版面的文章有较强趣味性,并且较短篇幅,符合中学生的口味,学生能够做到主动阅读。②分层次阅读。在读Windows of Knowledge(知识之窗)和Culture & Sports(文娱空间)等版时,针对学生间的学情差异,指导学生分层次进行阅读,以4~6人一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查询有关的图片和信息,用查到的资讯做成ppt课件,与其他小组在课堂中互动交流。③Teens阅读记录表。请学生在课后按照版面、话题做分类,填写TEENS阅读记录表,做好佳句摘抄、摘要撰写等阅读笔记。

3.利用“TEENS”进行英文词汇的多样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①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英语发音和拼读规律记忆英语词汇。要求学生朗读TEENS中“生词大本营”中的单词,根据字母的拼读规则,强化学习音标,把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有机结合,从而扩展学生的词汇量。②读地图,看漫画,快乐阅读提高实用技能。利用报刊中信息图表(Infographic)、地图和时事新闻漫画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充分利用报刊中相关的解读知识,提高学生图像信息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增进对媒体常识的了解。笔者还将报刊中的图表或照片扫描或打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和复述相应的单词和内容,同时学生每期必做猜谜和填字等游戏。③借助“TEENS”中的“Teens点金”栏目强化学词汇和常用词汇。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出发,结合中考词汇与考点分析,帮助学生归纳出实事新闻、科普常识、校园文化、娱乐资讯、传记人物、史地常识等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并通过使用工具书(如查字典)、练习、摘抄等方法着重学习。在阅读了每期的“TEENS”之后,要求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vocabulary account。④利用“TEENS”丰富的资源,重点练习,直接帮助学生备考。通过“复现”学习单词,同时还结合每期都有的“我的劲爆课堂”栏目,展开辩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他们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作文或新闻投稿或出墙报,定期开展单词大比拼的竞赛。“TEENS”中学版的第7版上开辟“Quiz难不倒”栏目,将原先分散在各个版的阅读训练集中起来,重新设计和整合资源,既有针对单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又有整份报纸词汇和重点语法的重点练习。题型的设计多种多样,重点结合全国各地中、高考卷的各种经典题型,检测学生的读报效果。

4.以“TEENS”为载体,定期举办各种课内外英语教学竞赛和活动。①“TEENS”生词拼读竞赛。对每月四期的“TEENS”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进行检测拼读。②“TEENS”知识竞赛。每半学期开展一次实验班的“TEENS”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均来自《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题型设有用简单句子讲述精彩故事、单选、判断正误、用进阶词汇描述竞猜、写作等。③“TEENS”笔记交流和手抄报展览。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读报笔记的评选活动和“我的报纸我设计”的英文手抄报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读报的兴趣。④组织英语口语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的“二十一世纪杯”英语演讲赛。

四、探究实验的体会

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但要掌握英语报刊的阅读技巧和有关知识,而且要研究科学的读报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作为探究实验,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这是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蒋云龙.提高高一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中学外语教学,2000.

[2]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200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2011.

[4]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 优化阅读教学[J].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5]彭锦秀,杨阳.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泛读课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

第9篇: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我爱你那么多 7.18萧亚轩北京演唱会开场8首歌之一,出自2001年的《明天》专辑,歌名同时也是一句歌词,下句是“所以那么痛”

中国心大海情 7月11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歌唱家吕继宏的音乐会,同时也是纪念海政文工团建团60周年系列演出的首场演出

歌声与微笑 谷建芬作曲、王健作词的歌曲,各类青少年主题晚会必唱曲目,“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搭载的30首歌曲之一

爱的自选 王铮亮最新发行的第二张专辑,收录选自上张专辑的6首歌、包括小虎队的《爱》在内的4首改编版经典老歌、1首电视剧主题歌及1首原创新歌

海浪 黄品源2000年的专辑,同名主打歌一度响彻大街小巷。歌中称,“站在城市的最中央”,黄品源听见了那种声音

海上花 甄妮在1986年出版的专辑,同名歌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这首歌也是张艾嘉主演的同名电影主题曲;另有侯孝贤执导的同名电影,根据花也怜侬吴语原著、张爱玲国语翻译的小说改编

北回归线 亨利•米勒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国1980年代迪斯科风潮时期,项婕演唱的一首中文填词、翻唱自瑞典ABBA组合的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的代表作,阿拉腾奥勒作曲、火华作词

爱上邓丽君 8月5日在北展剧场上演的一部音乐剧,纪念1995年5月8日离世的一位华语歌后

心中的花 韩雪在2010年的单曲,也是国产动画片《梦回金沙城》主题曲

懂你 满文军演唱的一首歌颂亲情的歌曲

选择 林子祥、叶倩文经典对唱曲,1990年代红极一时,陈大力、陈秀男词曲;唐朝乐队有同名歌曲;汪国真有同名诗歌;中小学生作文常见命题

刘惜君最新专辑《拂晓》的首波主打歌,不会唱情歌的人可以来学习一下

老人与海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有励志名句“一个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中国歌手海鸣威有同名歌曲

林兆华执导的话剧,一个关于回忆和回归的故事;Kenny G有同名萨克斯名曲;旭日阳刚首支属于自己的单曲,唱出打工者的心声;王杰、BEYOND、郁可唯都有同名歌曲

崔健的首张个人专辑,收录早期作品。专辑同名歌曲有丰富的情感和励志的歌词,如“我要骑在那骏马上,把时光紧紧追/啊,把时光紧紧追”

叶一茜、田亮和女儿欣怡合唱的一首新歌,与一个幸福的表情有关

刘力扬在2007年发表的一首单曲;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福建省有“傀儡调”传承;欧•亨利有同名短篇小说

把右边的征文说明删掉,全部放这篇文章

“我的音乐,我的生活”征文天使的翅膀

――送给天堂里的安琦

文/图腾

喜欢自由自在的我,在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选择离开大庆,去向往已久的北京闯荡。等到2008年我已经辗转来到威海3年了,在电台做了一名文字编辑,晚上还兼职做导播。因为刚由唱片企宣改行不久,非常想有所突破,所以分外投入。可就在国庆节期间我持续低烧,还总流鼻血,我觉得不妙,到医院检查,怀疑是鼻咽肿瘤。马上托以前的同事联系北京的肿瘤医院进一步确诊。怕家里人担心,没告诉他们。

尽管在北京工作了很长时间,非常喜欢那里,可到了北京还是觉得那么压抑,尤其是天空,非常的灰暗。行尸走肉般的我,下了火车直接来到了医院,一切都比想象中顺利,办完住院手续,正要往冰冷凄凉的病房里走,一阵阵哭泣声,一张张欲哭无泪、肝肠寸断的脸映入眼帘,让我不寒而栗。原来有2位患者“走了”,我不禁想到:我要是走了,家里人不也得这样?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唤醒了我,把我拉回到现实生活:

你是新来的?住几病区?

循声而去,一张阳光般的笑脸出现在眼前。

我下意识的眯着眼睛,讪讪的答道:对呀,刚来的,403号。

403呀,那就是4病区,三号床。我是402,我们挨着,太好了!

不容我反应过来,他已把我拉到屋里了。他一边帮我收拾东西,一边跟我闲聊,时不时冲我笑一下,他的眼睛虽然不大,但非常明亮清澈!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他拽着我说要给我接风,我哪有心情吃饭,但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一起来到了食堂。闲聊中得知:他叫安琦,在广西北海电台做一名DJ,播音名叫天使,今年9月单位组织献血,突然发现血液有问题,来北京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我很诧异他的面对病情还能乐观开朗,便问他:

你不怕吗?

怎么不怕?但光怕有什么用,日子还不是要一天一天的过。再说我要是天天患得患失,那我妈会更伤心的。好了,说说你吧

我懦懦地说:我有什么好说的

你比我大,就是我的哥哥,应该为人师表,不能甘为人后!那么就从定时定量吃好每一顿的饭做起,怎么样?

面对这样一个阳光,快乐的大男孩,不被感染是不可能的,这顿饭我吃的很多很开心。

老话说:年节好过,日子难熬!经过确诊,不幸中的万幸:肿瘤是良性的,手术切除后再做一个疗程化疗就可以出院了。可术后的疼痛,化疗的呕吐让我变的十分的乖戾,不通情理。十分想家,希望家人的照顾,可又怕他们担心。安琦看到了,就默默地让陪护的妈妈搬到走廊住,任我尽情发泄,等我安静后安慰我:老哥,我知道你心里很苦,你是一个好人,有什么委屈你就发泄吧!别压在心里,只是别不配合治疗。你听过安琥唱的《天使的翅膀》吗?我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会听它,你也试试吧!

我抬起头,他冲着我微笑,递给我一条毛巾,我突然觉得自己非常龌龊:路是自己选的,有什么可抱怨的。我惭愧的对他说:天使,我不会再这样了,我这就去吃药。而在那段日子里,比着演唱《天使的翅膀》是我们最愿意做的事情。

当我去找护士取药时,无意中发现住在走廊的安琦妈妈,我很纳闷,就过去问她:阿姨,你不是回老家配偏方了吗?

安琦妈妈说:小琦看你这几天想家了,我住在那里儿会刺激到你,就让我在这儿呆几天,正好透透气,我。。。

我打断了安琦妈妈的话:阿姨,都是我不好,咱这就搬回去。我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收拾着行李。安琦看我半天没回去,便出来找我,看到我们,笑着说:看,还是我妈速度快吧,才几天就把偏方找齐了!

老天,如果这世上真有天使的话,那我面前的这个就是!

安琦知道我也从事过广电,便每天拉着我练采访,写稿件。当他刚做完化疗,呕吐得萎靡不振时,我会问他:天使,我有个新闻创意听不听?他一定用清脆的声音回答说:收到,要求下载。而当我情绪波动时,他就讲他采访时发生的糗事,直到我加入到他的胡言乱语中。

不知不觉,30天过去了。我幸运的通过复查,可以出院了。临走想送给安琦个礼物,我到医院旁边的银行,跟营业员好说歹说换了365个一元硬币,还买了一个漂流瓶。我出院的时候,拿出来郑重其事的对安琦说:老哥先回单位了,你一定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配型成功的。这里有365个硬币,每平安过1天,都是你赚到的,就往漂流瓶里放1个硬币奖励自己一下。等到都装满了,你就该出院了,到时哥来接你去山东。

安琦像个孩子似的摩挲着这些东西,然后扬起头坏坏地说:哥,到时候你可别赖账,这些硬币可都是我的,不准反悔!我强忍着泪水,点着头。

回到山东,赶上单位定编,再加上身体需要静养,2009年年初我选择回大庆。这期间安琦天天跟我联系,说找到配型了,我说要去看他,他说等到“五一”就出院,到时再来看我吧。可就在5月2号,突然接到安琦妈妈的电话:安琦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住进了特护病房!我说马上去医院看他。安琦妈妈说:再等等吧,就是来了也见不到他,等他出特护病房的。我几乎每天都要打好几遍电话,琦妈妈总是说:没什么危险了,快了。但是5号我接到一个快递,打开一看,是1个平安果,还有1个卡片,1封信。卡片是安琦写的:老哥,我这几天感觉非常不好,预感是排异反应来了,所以趁着清醒给你写几句话,漂流瓶和硬币在我这儿,剩下的你替我保管,记住我的话:无论发生什么,记得要快乐!看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拿着这些东西扑向自己的房间。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让眼泪肆意流淌着,过了好长时间我突然想起来还有封信呢,没准是逗我呢!我赶紧打开那封信:孩子,原谅阿姨一直在骗了你,其实2号下午小琦就走了,他走的很安详。临去抢救室他手里还攥着1个硬币,说回来还要放到漂流瓶里。在你走后,每天往漂流瓶里放硬币是他最开心做的事,他走之前还一再要漂流瓶。小琦临昏迷的时候再三嘱咐不要告诉你,怕你受刺激病情会反复。孩子,能结识到你是小琦的福分,谢谢你给他的支持,阿姨希望你别辜负小琦的嘱托,快乐的生活。阿姨也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像他送给你做的平安果一样――平平安安的。

看完这封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使在向我飞来……

相信你还在这里,从不曾离去,你的爱像天使守护我!安琦,你在天堂还好吧!

到2011年5月2日,安琦已经离开我已经3年了!他的阳光,执着,还有他经常哼唱的《天使的翅膀》让我度过那段炼狱般的日子!

编后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