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范文

小学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

第1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63-01

小学数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形成数学思维,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应贴合学生生活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革新传统教学方式,能让小学生获取基本的数学经验,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都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包含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才能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思想是小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钥匙,小学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一类是分类统计思想,一类是数形结合和符号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对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需要学生能深入学习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思想的形象特征,明白特定符号的含义,理解数学符号中蕴含的数学象征和数量关系,这些也恰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小学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开展的实际形式之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通过数学活动展开數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特征,数学活动是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教学特点,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入手,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在实践中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才能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活动含有实践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才能切实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展开数学教学,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实践和生活体验,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能力,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体验,数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势在必行。首先,要契合小学生的学习和个性,从小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本性入手,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让学生多动手、多交流、多学习,在实践互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保证数学教学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引导。教师要多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和实践,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辩论,在辩论中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辩论过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创新,取长补短,全面提升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挖掘知识和理解知识,促使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形成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提高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授课阶段中,将数学思想作为根本,用数学活动串联起整个数学课堂,保证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圆的认识”中,采用剪纸的方式,通过美术的画画和图形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纸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与圆等多种形状,并通过剪纸让学生按照要求制作相应的图形,计算面积和认识周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切实感受不同形状的数学特征,并将特征和数学公式等联系起来。然后用相应的数形游戏或者是跑圈活动等,让学生用自身的感受,去学习圆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计算方法,积极加强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理解,通过数学活动和数学思想相互渗透,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最后,教师要在课后阶段中,促使学生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为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例如在《数的概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用个性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采用中自己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归纳案例列出来,再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数学知识框架,使得学生梳理所学章节的知识,从而实现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

第2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估算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80-01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近年来正逐渐受到重视,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方法多样化"。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小学阶段的估算教学。

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

2.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2.1 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某某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2.2 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48+310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400+300即可判断。

3.数形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而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教师在几何教学中,把学生的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已经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后,出示一张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有14平方厘米,有的说有9平方厘米,有的说有21平方厘米等等。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通过测量发现是12平方厘米。接下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估的准确吗,同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看到你的测量结果,你想到了什么",从而很快地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宽,最后让学生练习先估算再求出长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旨在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估算的内在价值。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就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要把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如:"有350位同学要外出旅游,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把56看成50,这时7辆车一共可以坐350人,就算把数字估小,350人仍能坐,那么每辆车56座肯定够坐了。第二,把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妈妈带了100元钱,买衣服要48元,袜子12元,够吗?"把48看成50、12看成20,就算把这两个数都估大了,答案才70元,所以100元肯定是够了。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唯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

5.形成估算的能力

5.1 借助口算训练培养估算能力。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

5.2 借助计算教学培养估算能力。在学生计算之后,可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等、以检验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习惯,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找出问题所在,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对于数目较大的数的计算,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

第3篇:小学数学范文

数学 小学 提高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83-01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 将科学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

3 注重口语评价

多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中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致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率最高、最直接的无疑是口语评价。小学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因此,课堂上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评价时,要特别注意用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语言激励他们,不讲大道理,并且及时捕捉评价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鼓励。如学生汇报多样化算法时,发现有学生的算法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时,表扬他:"你的算法很有特色,你今天是最棒的!"、如学生发言独特,赞扬他:"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还想听!""我听出了他了不起的地方了",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及时鼓励他:"不慌,我相信你能说好""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有进步!明天能更大胆吗?"、鼓动全班学生要认真倾听时说"XX真会倾听,他想把别人好的方法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听别人的发言特别有助于自己思考""聪明的孩子就会倾听,把别人的招学过来变成自己的招""我看见XX点点头,眼睛亮,看来受到启发了"等。这此简短的话语使学生倍感亲切,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信息反馈过迟,对于纠正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来说,基本上是无效的。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已改,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

第4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前言:义务教育是我国每个地区都需要履行的教育环节。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对于师生互动模式愈加重视,其如今已经深入到农村等偏僻地区,对农村教学带来挑战和机遇。然而虽然农村小学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对于师生互动模式的应用仍旧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改善。

一、师生互动概述

(一)互动含义

互动含义是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学者提出的,其任务互动是建立在符号与语言基础上的一种互动方式,其为社会人类行动过程。互动是由自我、人际、社会互动三个环节构成[1]。其主要为主体和客体间的交流,通过手势、动作、语言、接触等方式进行社交。

(二)师生互动内涵

师生互动主要为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利用不同方式让对方接受自身特备情景的过程。有关学者提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能够在课堂中实现,还能够发生在课外的交流。其是基于社会互动发展起来的。互动能够让师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涵盖外显性和内部心理互动。

(三)师生互动意义

首先,师生互动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和特性,由于数学是一种较为抽象、严谨和实际的学科,需要结合具象物体和实际操作对学生展开教学,互动教学能够满足数学学科的需求和特点;其次,互动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再次,互动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二、农村小学师生互动现状

互动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逐渐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重要和应用。然而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对互动的应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数学中有40%的师生对互动教学不了解,多数教师认为互动教学对数学教学的帮助不大。而农村多数小学数学教学大部分时间为照本宣科,做数学练习题,对于利用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非常重视。小学生中有超过38%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上课无法很好地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50%的学生提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教师仍旧为教学的主宰,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教学观念仍旧较为落后。因此农村小学数学互动改革势在必行。

三、农村小学师生互动存在问题

(一)互动意识不足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式的应用和作用力较强。如今,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并不了解和清除互动教学的含义和作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采取其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即使互动也仅仅采用简短的问答方式,认为课堂热闹即为互动。

(二)互动过于表面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大多数农村仍旧非常看重“尊师重道”的理念,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权威,而忽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概念。对于互动教学的实施并不彻底,仍旧停留在表面形式[2]。教师对于学生的情绪、学习能力、性格等并不了解,没有利用好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表面,而缺乏与学生真正的互动。

(三)教师行为使得学生回答被动

互动涵盖了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行为,其中后者主要为肢体动作和辅助语言。辅助语言包括教师讲话的语气、方式、音量大小、音质、语速等等,只有综合衡量和运用这些因素,才能保证其与学生更好地互动。然而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于非语言的认识模糊,没有认识到非语言的具体概念和组成,很多教师将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中来,对自身的言谈举止重视程度不足,影响到学生,难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农村小学师生互动改进对策

(一)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源头,只有树立先进良好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心里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良师益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教师。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作为形式上的互动,还要做到心灵中的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学习互动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互动方式,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加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对于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小组合作、谈论等环节掌握互动技巧,增加对自身的训练,提高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实现良好的情感表达。

(三)强化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农村小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让自己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对于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应合理恰当,避免将自身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思想。教师应时刻保持危险,不要总是过于严肃,适当在数学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和互动环节,不要总是盯着任一学生看,超过15分钟则会对学生造成困扰[3]。应以轻松、愉悦的表情、语言、动作等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结论:随着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互动教学的需求愈加强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加强对互动教学的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心灵的沟通和互动,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互动中教学和学习,以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楠.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以宣威市板桥镇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9(S1):155-158.

[2]姬建新,王文娜.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师生多向互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0,08(11):120-123.

[3]赵德成,刘君,朱福建.参与式教学法在西部农村小学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12):335-340.

第5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创新意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 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 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 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 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 爱争强好胜, 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 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 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 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 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 让学生以赛激趣, 以赛促学, 以赛提效。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 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 迭起; 会使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 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 又不局限于教材, 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 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 进行教学再加工, 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 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 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 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创新。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 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 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第6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课;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上好数学广角课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每一个教师所做的日常工作。我们要对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单元的内容至少通读一遍,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意图等做到心中有数。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的。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二、创设情境,优化活动课的课堂效果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例如,我在教学“搭配”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引言: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去公园玩,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你们解决,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进公园玩了。同学们愿意吗?新授:我们去公园要穿得整整齐齐的,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衣服,你们看看都能怎样穿?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教师出示衣服图片)练习:但到了公园,公园的门必须输入密码才能进去,输密码有这样的要求,十位上的数字是2,4,9,个位上的数字是3,6,8,同学们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密码。输入密码后,我们就进公园快快乐乐地玩了。

三、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例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名单,然后让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学生站出来,然后又让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站出来,让学生体验有几个同学既参加语文兴趣又参加数学兴趣,这部分同学是重复的。

四、在数学课上找到“数学味”

数学课应当要赋予“数学味”,在过程的安排设置上力求凸显“数学味”,教师始终要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置于统率课堂的高度去追求,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体验数学课该有的数学味。例如在教学“找规律”问题时,老师一般都是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规律,涂一涂、画一画,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根据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

第7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第8篇:小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剖析;小学数学;活动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6.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46-01

一、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丰富多采的数学活动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受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1、德智体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改革过去以学科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提出“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的课程总体结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我国中小学整体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开设数学活动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方法,使他们想干、巧干、能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小学数学活动课,从广义上说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并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数学智能的综合训练课程。因此,开设数学活动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发挥学生的学习主性和创造性,扩大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和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适当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思品教育。

上述目标决定了数学活动课不是数学课教学的重复和延续,它与课堂教学各有侧重,而又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依据这些目标,再考虑每一次活动的内容特点和该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每次活动的具体目标,使整个数学活动体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递进发展的系列。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如: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思考题和综合题,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顽强学习精神,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制作数学教具和学具,或者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

1、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这是数学活动课常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数学兴趣小组可分为学校与班组两个层次,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内容,特定活动计划。选定的内容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寓知识于趣味之中。

2、建立数学园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为骨干,举办数学墙报、黑板报、介绍数学家的生平、数学谜语、数学儿歌、趣味数学题等。数学墙报和黑板报,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3、开展数学竞赛。数学竞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有利于发现和选拔数学人才。开展数学竞赛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各种竞赛活动,都要列入学校和班级教学活动计划,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注重实效。

四、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性。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十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作系统讲授,不出或少出名词术语,用较高的观点,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近代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3、参与的自主性。数学活动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愿望自愿参加。课上更应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如安排数学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已设计的数学游戏,有时让学生表演自已的节目,如数学相声等,不拘一格,各尽所能。就是教师规定内容的数学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

4、组织的立体性。

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较高的学生参加校一级的数学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数学活动课,较差一些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从而使所有学生能根据自已的知识水平参加某级的活动。

5、内容的丰富性。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超过课本,它不受大纲的局限,这样决定了活动课有着丰富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情的陶冶,均可以开展。

6、活动的实践性。这是数学活动课又一重要特征。活动课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7、伸缩性和多向性。数学活动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思维受到深层次的启迪,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开发;在知识领域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比学科课程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

第9篇:小学数学范文

现代高科技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信息社会中数学将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储蓄、购物、个人电脑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各行各业日益依赖于数学。对数学的需求将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逻辑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

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大都要使用计算机。在进一步使用计算机时,都需要建立(或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就要用到数学,有时需要高深的数学修养和训练。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软件的研究和计算机的设计都有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对具体计算和逻辑推演要求的降低,对数学内容删减提出了要求。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释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这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笔算加减法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这些要求比以前的“大纲”都降低了不少。目前,对笔算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笔算没有什么用;有的说笔算只要学到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乘、除法就可以了;有的说应该保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笔算的程度和要求。笔者认为,笔算到底有没有用?学生学习笔算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后才能作出适当的结论。第一,笔算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是否有用;第二,今后若干年(大概十年左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程度如何;第三,我国各地科学技术、经济发达的程度、文化教育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对于笔算的要求是否就“一刀切”等还是要慎重考虑的。

目前,对教材中的应用题责难甚多,以不同方式和不同语言批判应用题的形式和内容已成为一种时髦。当然,目前教材中的应用题部分内容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给出条件是充分的(原来有部分多余条件的题目,个别条件不够的题目,后来被删掉了),结果是唯一的,这些都是有缺陷的。但是,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应用题呢?

小学算术课本中的应用题也可以说是它的雏形。”应用题足将条件纯化或简化的实际问题或实际问题的模拟。

如何使学生获得能力不是很简单的,它比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难,应该认真地研究。”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例如,要求做某一扇窗子的窗帘所需用布料的面积。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只要给出窗子的长和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出做窗帘所用布料的面积。而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先量出窗子的长和宽的长度,还要考虑美观、实用(窗帘布的长要超过窗子的长,窗帘布的宽要超过窗子的宽),还要考虑布料的幅宽是不是够窗子的宽度。如果不够的话则要算出需用几个幅宽等。在这里已经可以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之间的差别:①应用题的条件是预先给出的,实际问题的条件是要自己去寻找的;②应用题的情境是纯化或简化的,而实际问题的情境要顾及的情况比较多;③应用题的结果是唯一的,求出做窗帘用布面积是能遮盖窗子的最小用布的面积;实际问题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无穷多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将应用题和相应的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这样能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兴趣和意识。

在当前的教材中,应用题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和份量。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如何改革?应用题的改革是否得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数学改革的成败。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数学教育领域中,对问题解决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问题作为一种日常练习,解决问题等同于算法的操练。它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巩固知识和获取新的技能的一种手段,通过问题来引入、复习、巩固和评估数学知识。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个算法。通过做一系列练习,使学生获得一些新的技能。第二种观点是,问题指非常规的问题,学生必须探索、联系、逻辑地推理并有效地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问题解决的核心是让学生数学地思维,它把问题解决看作在新的情境下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一系列非常规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增强,而不仅仅是获得新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