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课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活动中不可互相代替的两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是无法保证教学的目的与计划的正常实现,而缺乏艺术的教学则往往是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才为有其独特之处的社会活动。所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非统一化,使因材施教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三)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所谓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些教学能力只是现代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为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行为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新课改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交往过程。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它必然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协商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最佳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去付诸实践。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或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用接受式学习。于是新课改在继承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将成一句空话。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也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挑战。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粹的单科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也由单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学以分科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分科课程,不同学科之间分化明显,教数学的不涉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理会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这种单一的分科教学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时代不能满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众多能力中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已经迫不及待。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因此常出现信息混乱的状况。如果这些混乱的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使得现代社会的儿童较早的接触一些新异事物,各方面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都优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这种教育对象素质的提升也要求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内化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抽象和概括化认识,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以及判断推理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它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属于教师专业知识范畴。”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清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对我们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好理论的本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合理运用这些理论,而不是死搬硬套,没有变通。只要本质不变,形式可以多元化,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自主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教师始终保持一颗自主学习、不断进取
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站稳脚跟。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无小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要不断地去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和能手。
(三)学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平台
教师必须要透彻的理解课改并从体系和结构上进行把握。这是进行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需要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同时还要能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进行结合。教师还必须具备高于学科知识的更广阔的知识储备。教师要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这次课改中,将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了重要的任务。先进的教育方式是先进教育观念的重要表现方式,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要求。新课改还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改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新课改下历史教材难度降低淡化知识体系,所以每课的导入新课环节都将以学生生活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切入点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学生在掌握、体验环节按课标要求,而教师则围绕课标和探究主题精讲史实,指导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线索的方法。同时,师生要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而合作探究环节是通过全班或分组围绕主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适时启发引导,把握整个教学活动节奏。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对知识点小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分组讨论这样做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爱国情感与智慧。同时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在目前的历史课改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目前我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料极其有限,而且有不少的还是以前老教材的翻版。这种情况会制约我们的课改进程,让我们的课改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相信随着网络技术在课改中的应用,会让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
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去做
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不能简单依据教师教的如何,学生的考试得分多寡来评判。评判标准应该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培养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效的英语课堂有其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
1.高效的英语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
2.高效的英语课堂应集密度、广度、深度为一体。教师应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密集的快速的活动。如果一堂课能达到充分而适当的密度,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注意力就会集中。其次,学生的活动面要广,教学所涉及的面也要广,但要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再者,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达到一定的难度。
3.高效的英语课堂的教学手段应灵活多变,并且能很好地适应该堂课的教学。教学的手段是多样的,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该不同,但共同点是适应该班级的该课程的。讲、问、做、看图片、讨论和课堂竞赛等各种手段加以综合,合理地选择使用。
4.高效的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应非常明确,并且能够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才是高效课堂的落脚点,也是评判课堂是否高效的准则之一。
二、为什么要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从教学实践来看,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很少,大多学校每天只有一节英语课,课后操练英语的机会少。也许从下面表格我们可以了解学生花在英语学习时间的情况。除上课的45分钟外,课后学习和使用英语时间平均仅有31分钟。同时,英语教学整体目标基本没有变化,可见这一节仅有45分钟的英语课需要承载多少的内容,所以,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学会、学好英语的客观必然要求。
其次,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课改精神的真正体现。课改后,许多教师谈“讲”色变,每节课几乎都创造“民主”氛围,几组同学坐在那里分组讨论,经常会出现“热闹”的场面,然而课后,很多同学不知所云。语言知识是构成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母语中的一些语言知识可以直接从生活中习得,而英语学习则更多的依赖教师的传授和书本,在初中阶段,英语的起始阶段尤其如此,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握住课改的实质,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和教师的教授合理结合。
再者,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笔者在新接手七年级的一个班级中,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除此之外,有的学生每节课几乎都可以用英语交流对话,有的学生除跟读外,就不再会用英语交流;入学后第一次英语基础考试中最高的成绩是满分,最低的只有18分(仅以此来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为了使本来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更好,使一般的同学迎头赶上,就必须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以便尽快缩小同学之间的差距。
三、怎样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面对目前的现实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高效课堂也成为了摆在每一个英语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1.课前准备
(1)要充分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即学生是什么样的水平,具备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上应该引导学生做什么,说什么,分别由谁来做,谁来说;该课之后不同的学生分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应该获得哪些知识,这是制定精确目标的基础。如上文所述,学生存在差异性,作为教师,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基本可以摸清所任班级学生的性格、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所具备的英语水平。
(2)从学生实际出发,精确定位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一标准是我们英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如七年级的课程目标是: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信心,能与教师和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等。但这只是整体目标,我们应该细分到每月、每周,以至每堂课。我们每堂课所设计的目标应该是班级的80%的同学可以达到的,过高,学生达不到,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过低,起不到培养的作用,也就是说,目标设计要有层次,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可能每位同学达到相同的目标,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3)研究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资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内容构建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角色,而教材只是教师自主构建和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基础和核心。新课标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读教材并进行灵活运用,包括补充、删减、扩展和调整教学顺序和方法。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树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以言语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语言运用规则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4)设计合理而又流畅的教学流程。这是课前准备的最重要内容。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在以上三点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教学流程。除了常规教师设计外,笔者认为其中两个内容特别重要:
其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控制好教学环节,特别要设计好各个环节的衔接;预想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说,设计好新旧内容之间的衔接语言或动作、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或活动的作用、使学生明确活动大致的时间、教师对教学内容或活动的结束提示、预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总结所学内容或活动并能够进一步升华。在设计时,可以考虑把生活中的要素引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使英语课堂具有真实的言语交
际性质,以便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二,设计新颖的开头,努力让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状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开始非常重要,它或多或少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接下来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纪律问题。上课开始尽量少用和不用默写单词、读课文,可以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的状态。
2.课堂的组织教学
课堂的组织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自己所设计的进行下去,但要注意几个方面:
(1)如何解决语法错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法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教师听学生讲句子还要同时惊醒纠错,或者为了尊重学生不纠正都是不合理的。不停的纠错会削弱学生的信心,也不能培养大声说英语的习惯。在实践中,笔者特意安排几位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来给其他同学纠正,前提是等其他同学讲完,这一方法起到一举两得作用。如果这几位同学纠正不出,通常笔者先肯定同学所讲内容,再纠正其中的错误。
(2)活动时纪律太乱怎么办。语言需要多元活动进行实践,英语课活动多了,纪律就难控制了。有的学生活动时过分活跃,大声嚷嚷,有的却躲在一边开小差,是每次大声批评指正呢,还是干脆停止活动?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训斥和过多的管理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曾经听一位教师说到,如果纪律太乱,他就开始放几秒钟录音机,学生都可以注意了。
在此,笔者介绍自己的分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43人,接班伊始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两周后笔者把他们分成7组(适合三人活动和四人活动)。分组原则是,班级座次基本不变(便于班级管理),以环状为基础,爱说的和文静的同学搭配、爱动的(基本都爱说)和老成的同学搭配,这便于培养学生的性格,按考试成绩搭配,也可以适当地调整座次。要选好组长,要挑选负责任的,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成绩不是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这是为了培养中坚力量),同时安排三位容易走神的同学专门纠错,组长和纠错的同学两周换一次,设置平时课堂活动考核,以刺激他们的上进心。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每个小组都有了充分发展。比如在九月份只有十来位同学能和教师对话交流,到十二月份接近四十位同学能达到这一水平,其中合理的分组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课堂上教师应站在哪里。讲台不是教师唯一的位置,除了要在黑板上板书外,其他时间教师等本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而是要到学生身边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更靠近他们,学生会感到更亲切,对于英语水平不好的学生看来,这是一种鼓励,当然应以鼓励的眼光看他们;当有的学生上课走神和做小动作的时候,教师的走动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在学生活动时,走到学生身边,可以去鼓励一般的同学,也可以解决一些同学的质疑,提供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法。
(4)学生在课上提出新问题怎么办。毫无疑问,及时解决,鼓励提出问题。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释疑,成为主动探究者,有时还会提出新的观点,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英语的领会能力。
(5)留有四五分钟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是许多教师忽视的一点。
从表格可以清楚看到注意前十五分钟内容和黑板上内容的人数,而前十五分钟和黑板上的内容当然是教师上课的重点,如果在最后五分钟进行总结,至少有98人可以掌握的更好些。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本堂课的内容,要告诉学生所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什么时间完成。在下课前布置作业,如果学生有疑问,他们可以提出,但是等下课后布置,有的同学即使有疑问也未必提出。
四、结论
对高效英语课堂的特征了解后,创建就不再是难事。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精神,根据课改的要求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创新,在我们的谆谆教导下,相信学生的英语水平会有更大的进步。
第一,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二,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必须有跟上改革的潮流。
首先,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学需要一碗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这么众多知识的教授,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多涉猎历史知识和一些原始史料,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只是在“量”上掌握还必须在“质”上进行把握。从而在教学的时候站在高处,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把历史课教好。
其次,注意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斥着网络文化的社会。历史从广义上讲,凡是过去发生过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历史,上包天文,下括地理。无所不包。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光有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把握是不够的,所以,作为教师也必须广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的丰富自己。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达到知识在不同地域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各地的同学科教师能有一个很好的知识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使知识共享。
再次,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学术观点的渗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动态。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多与学术界接触。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就是一线教师多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这样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丰富自身知识。而且通过这种知识的交换可以使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达到普及的目的,不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作为一名传到授业解惑的师者,光有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还要把自己的知识真正的传播出去,这样老师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现代的教育手段融合的传统的教育中去,使传统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要想真正的把学生教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不仅对教师,对学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学生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知道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动起来。这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让学生多多的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一些名人如、拿破仑等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历史,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另外,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要把历史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多关注社火热点事件。如朝核问题、能源问题、伊朗问题等,这样通过学生自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觉到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就发生在身边,能够有把握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汉语频繁被使用如今的英语教学课堂,大多数英语老师都是用汉语来和同学交流,用英语来授课的情况很少出现,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众所皆知,“听,说,练”是学好英语的三大关键点,但是,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却没有说英语的氛围,越来越多的老师用汉语来代替英语对话,长此以往,我们为何还要开展这样的“英语课堂”呢?英语教学中教师大量地使用汉语对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百害而无一利,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不会因此而提高,所以很多高中生英语口语发音不标准,沟通能力也差。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很重要,利用英语课堂上的探讨时间,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来推动英语课堂的气氛和新知识的获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授课上,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是被教师们所忽略的,这也不利于高中生们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团队的力量都要大于个人的力量,团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通过互相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也培育了学生们更多的能力。
二、新课改下加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些策略方法
1.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教育改革后,高中英语老师要更加注重每个学生所带来的个人特点,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根据他们的情况要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一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样可以促进高中英语学习的发展。那种一言堂和没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了,我们要针对这个个性的时代提出一些符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方式和方法。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孔子就是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很多年前孔子就推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如今依旧可以给高中学生带来益处。同时,“因材施教”可以使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都突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在这种方法下收益,所以,“因材施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也可以使高中学生更加喜欢英语这门学科。
2.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讲授课程新课标学好英语的标准是很高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背写单词拼写单词和做英语试题都是基础,更要学会如何说好英语,多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多读多练才能锻炼我们的口语能力,要学好英语,开口说英语是很重要的一点,害怕开口是不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还会加剧对英语的恐惧感。所以,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英语教学,这样的话学生们久而久之的会与老师用英语对话,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这样看来在高中的英语课堂上,每个英语老师都要用英语进行授课,汉语的使用要尽可能减少,要利用课堂的时间多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对话,用英语来回答问题。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还有提升课堂的气氛,开展课堂情景剧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提高高中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口语表达,在单词的记忆方面和语法的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落后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不够重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不可置疑的是,大部分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各方面比较大的差别,家长们急功近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孩子的奖惩。并且目光不够远大,只是集中高考上,只求孩子能够考取好的成绩,所以所有与高考成绩挂钩的学分都会认真对待给以足够的重视,而像体育这类不纳入高考成绩中的学科则既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也得不到相关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孩子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根本不在乎。而相关的领导,同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只关注本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考取的高考成绩是否足够高,是否影响到本校的招生率,而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无人问津,大家甚至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课只不过是让学生自己玩耍的时间,试问,在各个社会角色都不重视体育课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呢?其教学施行的关注度可见是有多么地差。
2.教师教学人数不够,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难以改变。
近年来,受领导观念和地方人事制度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的数量简直屈指可数,好多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进行教学。因为并非是专业教师,所以在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施行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把体育课当成是应付学生的时间,随便敷衍了事,只求体育课上不出事故,这样子的心态,怎么能够使体育课见成效呢?
3.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导师体育教学难以进行。
体育本来就是一个结合游戏且在课堂中进行的活动的学科,所以体育课受到学生的青睐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事实却相反,学生不但部队体育课感兴趣,甚至厌倦体育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体育课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认为体育课应该用来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不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特别是女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用各种理由来请假,甚至以不屑的态度对待体育教师,如此,体育教学便难以实行,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
尽管农村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仍有相应的对策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1.适当增加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
无可否认,农村的教师素质与城镇教师的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减少的,所以需要利用积极的方法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的教学素质能够达到教学标准。
2.体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从而适应新课改。
农村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指标,多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足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尽量使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在数学的学习中因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导致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面对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学会弄懂了,而有的学生却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时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一味的将知识点向前推进而是全面的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在前一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在进行下一个知识点以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将讲课速度尽量放慢,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对于他们还是不懂或者还是模糊的知识点,一定要停下来追本溯源的将这个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的知识点进行更加透彻的讲解。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等到所有的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真正的消化以后再进行接下来的问题处理。同时对于数学中的重点难点要不止一次的讲授、复习。因为这些问题对于老师来说好像很简单,一学就会,那是因为老师对这个知识点已经相当的熟练了,可是对于学生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帮助那些还不太明白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一些于这个难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的纠正最终帮助他们完成这个难点的突破。
二、讲解例题时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四、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没有给教学语言赋予明确的概念和界定范围。因此,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语言,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概念上的“语言”。对语言的界定上,每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侧重方向和标准界限。一般来说,《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语言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即: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内心所想以及思想交流的一种特定工具,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集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构成于一身的新型系统。通常情况下,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多为书面形式上的,而规定在文字范围内的语言则是指口语。由上述概念的分析不难看出,语言具备交流互动以及涵盖特定系统两个特点。所谓的“教学语言”,专家和学者们都各执己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简单的理解,教学语言的内容主要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上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自身的精心设计,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交流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教学界不得不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并不断加强了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除此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教学语言,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课程的调整,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要想合理地规划好初中语文的语言教学,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上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了解,其中决定因素就是教师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初中语文语言教学的提升,强化教师语言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强教师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就是要加强对任教科目的熟悉与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任何教师都应该事先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结构体系,然后,通过不断的钻研与学习,当完全形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后再传授给学生。初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另外,语文教学语言的实质就是对语文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初中的语言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科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断加强语言学习的规范性和示范作用。其次,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的或者完成教学活动,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教育学科知识。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而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例如,教师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知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教育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掌握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语言,分清主次,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最后,要积累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历史文化的古典美,也有现代学科的新型美。各种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本学科的学习上,还需要统筹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掌握。只有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涉猎其他学科的内容,教师的文化水平才能不断上升到新层次,才能用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语言教学取代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1、由单向、静态的评价走向多向、动态的评价。生成式理念下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对阅读教学的评价必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向、静态的评价走向多向、动态的评价。这突现了语文教学的评价并非只是单一的评、教师的“教”,也并非只评学生的“学”,而是进行多向的师生互动评价,注重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地位。
2、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与中肯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求真的热情和渴望。在那一句句简单的话语中,我们应该看到教师潜在的良苦用心——对学生潜力的发掘,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激发并为学生的正确阅读指明方向。记得我曾经听过一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公开课,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你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这时有学生大胆的说:“胜者为王败者贼,成功的人就是英雄……”对于这个在今天看来很有市场的观点,如果教师不作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和价值判断的庸俗。因为教师的责任除了教书而外,育人是更其重要的责任。尤其语文课,更担负着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责任。
3、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恰如其分的给学生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外,也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