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学范文

国际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经济学

第1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摘要: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学教学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提高教师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

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1.2国际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数学在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去的时候,能够抽象地表述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学中大量采用了数学模型的论述方式,这自然要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高等数学知识。

1.3国际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暂时并不熟悉,由此也给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当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2.2学生对数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难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大量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标、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和其经济学涵义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

2.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国际经济现实的验证,因此,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21写作秘书网

3.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第2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金融一体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已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赖、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也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下,资本力量已经超越了国家力量。包括最发达的国家,无论从实力、理论、法律还是从技术上都难以控制国际游资的冲击。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升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权力地位,在特定的时期对于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提出了挑战。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概念是以格拉斯为首的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控制。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可以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还会促成泡沫经济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霸权会通过各种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

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回归”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克鲁格曼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克鲁格曼认为,“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的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像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

国际汇率问题

所谓汇率即外汇买卖的价格,它等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国际汇率问题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从历史上看,关于汇率的理论有汇率决定的贸易论或弹性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最近十几年来,对汇率的模型与动态分析、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关系、资本帐户研究分析等较为吸引经济学界的关注。

1汇率的模型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外汇汇率理论的核心,70年代以来,由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汇率的变动幅度以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方面,出现了固定汇率制下从未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构建了许多模型,主要包括:(1)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弗兰克尔模型;(2)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多恩布什模型;(3)罗伯特·卢卡斯以及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4)布兰森的资产组合模型

2保罗·克鲁格曼的汇率动态研究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贸易流量对汇率变化反应迟缓,为进入一国市场,进口商和出口商必须承担一定的沉没成本,他们的未来收益采取一种货币形式,而成本则采取另一种货币形式,当汇率的未来变化不确定时,未来赢利也不确定。在短期内汇率对贸易流量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不确定性诱使贸易商继续等待,但此后为回应基本冲击,汇率必须发生大幅变动才能使市场出清,这样,最初的波动就会对汇率变动产生放大的影响。

3南方国家的汇率风险

目前发展中国家汇率所面临的风险极为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后者完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之外。研究揭示,从1975年到1992年,100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及的触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利率(简称“北方利率”)变化密切相关。“北方利率”每增长1%,“南方”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就增长3%。这是因为国际资本(尤其是证券资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时,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就有可能掉头回转。“北方利率”的上升,不仅提高资本回转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对“南方”银行的“逆选择”:高利率只吸引过度乐观的“南方”借款者,从而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3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主要研究内容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发那个的宏观经济均衡、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摘要: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学教学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提高教师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

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1.2国际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数学在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去的时候,能够抽象地表述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学中大量采用了数学模型的论述方式,这自然要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高等数学知识。

1.3国际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暂时并不熟悉,由此也给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当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2.2学生对数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难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大量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标、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和其经济学涵义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

2.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国际经济现实的验证,因此,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第5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摘要:为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分级分专业教学,弥补教材的不足,推动互动式教学,以及要积极备战双语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课程,随后,该课程在全国迅速普遍,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国际经济学是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等的综合叉学科,他主要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来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在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目前,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做了一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以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和现代科技学院的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市场营销3个专业。为了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内容较为详实,样本涉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①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刘妍(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of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对该课的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总体评价调查显示,有107名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表示很感兴趣,占总回答人数的54·04%;38·38%的学生持有一般兴趣;另有7·58%的学生不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国际经济学,这表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与国际经济学本身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一定关系。不过,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有点偏难。调查中有8·08%的学生认为它是最难的课程之一,39·39%的学生感觉比较有难度,另有46·47%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一般,仅有6·06%的学生觉得比较容易。在学习的困难方面,38·46%的学生认为图形解释难度最大,29·23%的学生认为难以把握经济学思想,16·92%的学生认为数学基础薄弱是学习的障碍,另有15·39%的学生认为该课知识量太大,无法全面掌握。可见,该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前面表明,仍有多数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并没有因为其难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一方面,这表明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经济学的有用性,挑战难度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考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应该透彻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抓住教学任务的重点,努力为学生排疑解难,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1写作秘书网

第6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教学平台 国际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的深入与普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复兴。“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创造性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现代特征。

课程是贯彻教育理念的核心基础,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有三点尤为重要:第一,要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课程学习资源的组织方式,即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课堂控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第二,学生在课堂中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外主动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即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有改进;第三,以课程为核心基础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还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改革,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学习,开展个性化教育。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大多数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对当前世界发生的重大贸易和金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应对策略。由于“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与合作;第四,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教学设计。

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如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尤其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具体来说,即遵循从主体建设到平台建设、再反思总结的思路。其中:主体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反思总结主要是总结经验的阶段,最终目的在于检验改革效果并完善教学。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改革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表,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引入学科前沿、关注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设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规范相关要求,按要求_展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政府部门、高校、知名论坛与博客等)网址链接,完善与教材配套的题库。

第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一是按照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栏目(模块),公布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公告、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文本或视频材料(PPT、电子教案、实践要求及组织安排)、题库、案例库、与课程相关的网址链接等。二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包括在线或留言答疑、论坛主题讨论等。三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包括建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并经常更新;通过提供链接或转载等方式,引入学科前沿和国际经济形势、热点问题;布置在线或离线作业(离线为主)并及时批改;制定和公布调查问卷、开展教学调查,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第三,总结经验。重点总结将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经验,改进实施中的不足,强化改革效果。

(二)具体实践过程

第一,教学团队分工及执行。按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教师以团队形式共建课程。并就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定期进行研讨,提高网络教学水平。

第二,建立课程网站,提供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导学(“课程导学”栏目)和教师信息(“教师队伍”模块)。其中“课程导学”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明确课程性质、地位),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及要求、重点、难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学习)。

第三,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基本文件(“课程导学”栏目),公布教学改革后的大纲、教学进度表。二是教学内容,具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及教学形式,并提供科学完整的理论教学电子课件(“教学内容”栏目)、制定实验指南(“课程实验”栏目)。三是建设完善教学材料(“课外资料”栏目),主要是三类材料――视频资料、网址链接、案例。其中视频资料部分包括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视频,例如《贸易战》、《货币》、《大国崛起》等,能辅助学生扩展课外学习、了解国际经济领域重要热点问题。网址链接部分则提供与学科前沿发展及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相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各国商务部和统计局、官方网络链接,与专业相关的学习网址(如人大经济论坛等),以及我国各种经济、贸易发展报告。案例部分则是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课程案例(“课程案例”栏目),可以供课堂教学、学生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使用。四是题库部分,提供了课程每章节的完整习题(“自我测试”栏目)。五是实验教学部分,公布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指南(“课程实验”栏目)。

第四,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公告(“课程通知”模块);二是开展教学互动,包括“课程答疑”、“课程交流”、“课程留言”三个层次的互动――通过“课程答疑”栏目、QQ群进行在线讨论、在线答疑;通过“课程交流”栏目,就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主题讨论,或者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通过“课程留言”,与学生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交流;三是进行教学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管理,即教师团队及时地维护课程网站、更新内容、通知,布置离线作业和自我测试、及时批改作业,设计问卷并利用“教学调查”模块和问卷调查等在线平台进行开展教学调查。

第五,总结评价。在学校的学生评教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主要特色

第一,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科研训练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第二,重视对学生五种能力(即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目问奔苹、内容编排、课后实践等诸方面都关注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与合作,即在课堂讲授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验教学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资源,重视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三,在教学评价方面,秉承多元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过程评价)+实验成绩(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期末成绩(结果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25%,具体包括:出勤(20%)+平时作业(40%)+随堂报告及课程交流(40%)等情况的考核。实验成绩占25%,根据团队学习及小组实验报告进行评定。期末考试占50%,主要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加强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

(二)创新

本课程教学模式,在与没有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之前相比,具有以下创新性:

第一,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目标的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授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除了对课程主要理论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外,注重引入学科前沿和国际经济形势、热点问题等教学内容。

第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由以往的教师课堂讲解+课后习题为主,转变为课堂讲解+课堂实践+课外实践+课外讨论+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

第四,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得以实现。

四、课程取得的效果及评价

(一)学生评价

1.基于学校教学评价系统的评价

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为92.66分,尤其对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较好:第一,教学态度和为人师表方面满意度为93.53%;第二,布置课外思考题(或实践练习),并提供阅读文献或参考书目(或通过课程网站提供学习资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方面满意度为93.00%;第三,因材施教,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满意度为92.47%。

2.基于教学调查的评价

对教学方式的评价:第一,绝大多数同学对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或QQ群进行辅助学习持有赞成的态度(87.50%),仅少数同学认为使用与否无所谓(12.50%),其中教学资料、案例和主题讨论、自由讨论受到多数学生的喜欢;第二,绝大多数同学赞同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考核方式(87.50%),其中有两个环节受到学生较多肯定,即安排学生进行随堂报告(75.00%)和教师课堂讲解(56.25%)。

学习效果方面:第一,多数学生关注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56.25%),并且平台对学习效果有帮助(62.50%);第二,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课程学习效果一般(62.50%),部分同学认为不好(37.50%),原因主要是自己没有用功(100%),其他部分原因是不喜欢学(12.50%)、教师没讲明白(12.50%)、教材不合适(12.50%);第三,学得好的同学之所以能学好,主要原因是勤学好问(81.25%)、自学能力好(81.25%);第四,通过本课程学习,同学们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国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68.75%)、学科领域的眼界得到扩展(50.00%)、沟通表达能力有所提高(50.00%)、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状况与经济重要事件的能力(56.25%)、团队学习与合作的能力(43.75%)、学习能力得到提高(37.50%)。

(二)自我总结

第一,经验。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对学生五种能力,即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秉承多元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

第二,不足。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等方面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主题讨论多样化,在教学评价方面加强学生使用平台的权重,提高题库使用率等。结合教学调查得到的结果,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着重上述三个方面的改进。

(三)整体效果评价

本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改革目标,课程教学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具体体现为:第一,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方面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有所提高;第二,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水平得到提高;第三,建设完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资源(课程基本信息、基本文件、电子课件、题库、案例库、作业、实践规范及要求、网络链接等),并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第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管理和互动较好。

参考文献:

[1]王春兰.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农业网络信息[J].2012.10.

第7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框架和内容 证明和推理 图形和案例 理论和政策 宏观和微观

国际经济学是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工具和模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这门课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两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1;作为一门实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运用了大量的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来阐述各种理论;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种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间的假设前提、模型结论、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关联度很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感到吃力,课堂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课堂教学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对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简单框架和复杂内容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揭示了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和体系。根据田国强的分析,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组成: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2。这一基本分析框架为几乎所有的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普遍、规范的分析方法。尽管国际经济学理论众多,模型不一,图形繁杂,但都可运用这种简单统一的分析思路。所不同的只是,需要根据具体理论不同的假设条件、推演过程、结论等,填充复杂不一的内容。比如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到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等,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假定前提条件的过程,相应的模型结论以及政策含义也就各不相同。将复杂不一的理论简单化,又在简单的分析框架中填充具体复杂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简单——复杂”的分析过程。这种讲解有助于学生的轻松学习和正确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理解经济现象、从事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数学证明与逻辑推理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和探索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程度问题时,自然需要使用一定的数据、图表、数学(模型)等工具。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3。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国际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几何图形,不仅增加了他们理解的难度,而且往往会忽略国际经济学本身的含义。数学仅仅是国际经济学的一种分析工具,工具不能替代内容,工具的作用是让内容更清晰、更科学。教师应该把数学证明和国际经济学本身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赋予数学模型以鲜活的经济含义。比如罗伯津斯基定理的讲解,不仅要把数学公式讲解清楚,还要将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衍生形态——“荷兰病”讲解出来,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严密的科学分析方法,又能了解国际经济学本身丰富的内涵。

三、图形和案例的结合

图形分析是国际经济学的一大特色,《国际经济学》中几乎每页都有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十分直观,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国际经济反应机理;同时,几何图形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具体的国际经济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在对书中图形准确讲解的基础上,还应辅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几何图形是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而典型案例则是对几何图形的一种实践证明。例如,巴西咖啡豆的比较优势和“悲惨增长”问题、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之谜、重叠需求理论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经贸政策在IS—LM—BP模型中的体现等,都可以在几何图形中来解析经济现实。将图形和案例结合起来讲解,不仅使图形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还能锻炼学生从复杂的经济环境、经济关系中,把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理论和政策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相应的政策含义,各国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政策都来自于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在国际经济中贯穿的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之争、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之争,都能在《国际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源头4。将国际经济理论和各国的经济政策结合起来:既是理论和政策本身内在联系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的目的所在。比如新自由主义、新重商主义等,它们产生的理论渊源以及现实政策中的某些混合做法等。通过讲解,应使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国际经济政策演变中的理论背景,从而探索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二者交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发展趋势。

五、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各有一条能把各部分知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微观部分的主线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宏观部分的主线是“内外平衡”。这两条主线不仅能把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基本内容串连起来,而且它们也相互交叉:国际贸易中不可能脱离货币因素,国际金融也和国际贸易收支状况紧密相连。比如在加入货币因素后,国际贸易中各国的比较优势可能要发生改变;国际金融理论中的休谟定律、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等都充满了国际贸易因素。在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自内容讲解清楚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当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深入解析,以便全面、系统地反映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全貌,形成比较完整的国际经济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第8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转贴于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国际经济学范文

【摘要】《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本科生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面临一些困境,提出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该课

>> 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利与弊 项目教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 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率的研究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 关于民族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研究 浅析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科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参与式教学探讨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考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探析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基于社会需求状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5.

[2]刘月秀,刘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110-113.

[3]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性体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05-108.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2014jyxm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