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学范文

网络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网络文学范文

现代社会中,各种主导的传播媒介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口口相授传播的。因此,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由于传播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我创作。另一个视角看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影响。过去的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保存下来。活字印刷术及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使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有机会欣赏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电子传播发展,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字、音、画、多媒体的多种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没有了以往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的审查制度,没有特殊的原因,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其次。接受者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书本阅读一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环境对接受者的心理和状态等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三是,网络上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流活动增强。网络的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QQ、E-mall、等网络工具与创作者进行交流。

现代生活中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不仅是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也不仅仅指那些文艺理论批评家们。这里的文学接受主体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网浏览网络上的文本的广大网民。

网络文学的范畴。主要是指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网络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具有网络文学特有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创作立场的“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二、网络主体特征及对其文学接受者的现实影响

网络是一种新生的、时尚的新技术工具,其使用的主体必然是趋向于知识化和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基本统计网民共有1.2亿,其中男性65.1,女性34.9;而未婚青年人占到60%左右;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是83%:另外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5%,高中(中专)20%,大专25%,本科25%,硕士以上10%。网民的职业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前两位,分别是30%和15%。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8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以男性、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据网民的大多数。

在当前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下,公众面对变化多端且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会感到迷惑、失望、压抑。许多年轻人由于学业、工作的压力更显示出抑郁、浮躁、情绪化倾向。在现实中,年轻人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困扰,尤其是经济、精神的困扰。网上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网上的语言,行为也是直截了当的。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据调查分析。同传统的文学接受者相比,网络文学接受者面对网络时,其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基本形式不一样;(二)阅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三)有一个能够与作者进行直截了当交流的平台——网络。

接受者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的不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虚拟性,没有以往的审查制度,这就使绝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原来只有作家和少数文学修养比较高的人才能发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创作者的群体增加了大量的普通公众。为此,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了。因此,在网络文学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网络”。网络作者和传统作家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网络作者的这种运作方式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像传统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审美性。网络作者的文本几乎不会有什么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们所抒写的基本上是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社会感悟上,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心理学中,感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分为对物的感悟和对人的感悟。传统作家处于出版的审查制度和个人名誉的考虑,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往往是经过审美过滤的,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加工后表现出来的。对于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基本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多是直抒情怀,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为此,网络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实的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感悟,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网络上的文字趋于情感宣泄化,过分的强调某种而丧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诗性自律。

社会心理学指出,角色扮演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做出对自身行为的调解,决定自我在活动中的行为。角色扮演一般组成的结构如下:角色承担者,角色行为目标,互动和互动过程所处的社会情景,角色行为规范。从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对各种角色的发生发展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扩展,开始不断地进行,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过家家、盖房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周围的环境规范慢慢地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过多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子。男性等等。儿时的那种扮演的欲望。在诸多的社会规范的束缚下被压制,慢慢消失。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又唤起了我们的这个欲望,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时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与平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迥异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生活的角色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进行自由地转换。

网络时代是网络传播媒介为受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在传统的文学中,广大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过去,众所周知在社会中只有文学批评者的意见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文艺批评者的意见更具有专门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为深刻,对创作者的创作也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读者的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好”或是“不好”的声音也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许多著名的作家会有大量的读者与他们写信交流,同时有许多敏感的读者会根据时局适时地写信给编辑部,进行评论;也可能就基本社会问题与作家进行交流。由于信函的时间延续性,滞后性,大多作家一般不会跟创作者进行交流。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读者为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进行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声音很少为创作者所知;创作者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作品的销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为读者接受,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在另一个视角中,在网络文学的广泛开展,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及情感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

第2篇:网络文学范文

网络文学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文学。这一伴随现代数字化技术而迅速崛起的崭新文学形态能否在人类艺术审美的表意链中,以自己的迹化形式镶嵌出文学史的一个历史节点,以媒介转型实现“范式转换”,不仅要有丰厚的创作实绩确证自身的地位,而且需要有自己的学科形态来表征其理论逻辑和价值律成,以便在理性觉识与理论建构的双重意义上,实现对这一新兴文学历史性“出场”的合法性体认。

时至今日,可以说以学术自觉建构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世界汉语网络文学从1991年算起?已经走过了13年时光,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发展,如果从1994年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公约算起的话,也已积累了10年的文学经验。这期间,我国联网计算机已突破3000万台,网民数已逼近8000万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汉语原创网络文学的网站(含个人主页)多达500余个,每天发表的文学作品数以千计,仅“榕树下”()文学网站就已积累原创文学作品240多万篇。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网络文化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文化消费,数字化的生存从遥远的期待日渐成为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纸介印刷文学阵地在“边缘化”的处境中走向萎缩,而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却逐步扩大。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从总体上还显得粗糙、肤浅和良莠不齐,尚不足以引起人们对它的普遍信任和历史尊重,但起于都市民间的网络文学正试图用网页挤占书页,用“读屏”替代“读书”,将纸与笔付与光与电,却是当今文学分化和文化改组大格局中不难预测的发展趋势。恰如美国当代信息传播学家MarkPoster所说:“社会场景的组成已经更多地交由电子媒介的交流”,而“电子媒介交流则迫使社会境况形成了让所有理论去中心化的基础”。?这时候,“有不有网络文学”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什么是网络文学”、“怎样认识网络文学”则走进学术前台。当社会对这一迅猛发展的文学投以疑惑、审视和期待的目光的时候,理论界就有责任对它的知识谱系、学科范畴、逻辑原点和学理结构等做出理论解答,有责任引导和规范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解答不仅可以为建构文艺学当代形态提供丰厚的理论资源,更在于为建设网络文学的理论形态探究学科范式。

二、学理结构

学理结构是网络文学学科范式的逻辑框架,它应该包括认识论结构和本体论结构两个相互影响的逻辑层面,前者将构成网络文学理论形态的纵向结构,后者则形成其横向结构。

《网络文学论纲》?在廓清和建构网络文学基础理论方面做了一次初步尝试。从学术方法论上看,这部著作主要是从认识论的纵向结构上来厘定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的。即从主客认知的二元逻辑出发,以纵向时空的视角解析网络文学的逻辑层面,分别阐释网络文学的生态条件、文化依归、人文精神、学理品格、生长样态、主体视界、创作嬗变、接受范式、功能形式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以此构成全书的10章内容。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形上分析,为纷纭复杂的网络文学探询一个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这个侧重于知性分析的学理结构,相对于当前较为稀薄的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有它的学术原创性和理论逻辑的合理性,具有填补空缺的学理建构意义。但这个认识论的理论框架仍然是基于传统文论模式的思维预设,尚存在着研究对象的不周延性和阐释目标的非针对性等问题。如对网络文学的媒介载体把握、文本分析、叙事手段、价值模式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思维的聚焦。因而,建构网络文学的基础理论离不开横向的本体论逻辑追问。

《网络文学本体论》…正好弥补了这一理论空缺。本体论(Ontology)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这部论著运用本体论哲学思维探究网络文学时,借鉴“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聚焦网络文学“如何存在”又“为何存在”的提问方式,选择从“存在方式”进入“存在本质”的思维路径,从现象学探索其存在方式,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即由现象本体探询其价值本体,解答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问题。该书把它们分别称之为网络文学本体的“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最后再反思其“何以存在”的问题,以图从理论逻辑的“正题”与“反题”走向“合题”――将网络文学的本体论分析从“形态”与“价值”层面,延伸至艺术可能性层面,思考其本体的审美建构与艺术导向,完成网络之于这种文学的艺术哲学命名,以求探讨构建一种网络文学学理范式的可能性。

本体论的学理结构首先揭示的是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旨在找到其本体存在的显性结构。这一结构大抵包括这样几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层面:(1)媒介赋型;(2)比特叙事;(3)欲望修辞;(4)在线漫游;(5)存在形态等。在这里,媒介赋型是载体,比特语言是文本叙事的工具,间性主体的欲望修辞是网络写作的人本前提,在线性的虚拟真实构成赛博空间的书写内容,而电子化作品的存在范式则完成了从纸笔书写向数字化文本的艺术转换。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融合与脉理渗透,就构成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网络文学本体论的隐性结构是指它的价值模式,所揭橥的是意义生成问题。网络文学由“文学”存在进入“文学性”的存在,需要从价值论上探索其存在本质。为此,把握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需经由现象学走进阐释学和历史哲学,反思重建精神价值深度的必要与可能。这一隐性的价值结构大抵包括:(1)文学体制转换、(2)民间话语寻根、(3)文学性嬗变、(4)文化逻辑依凭、(5)人文性的意义酿造等问题。

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所形成的从存在方式到存在本质的有序递进、彼此交融,以及这种本体论学理形态与前此描述的认识论学理形态之间的相互映衬又相互补充,这两种理论逻辑一横一纵所构筑的思维构架,庶几可以成为建构网络文学理论的基本学理模式。

三、知识谱系

网络文学是依托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而形成的,因而较之于传统文论来说,网络文学理论蕴含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其知识谱系通常要以计算机操作和数字化技术概念为生成源头。一般而言,基于网络技术的知识谱系涉及的常见概念有:赛博空间、虚拟真实、多媒体、超文本、链接设计、文本间性、互动书写、代码仿真、非线性、交互性、比特、万维网、搜索引擎、IP地址、TCP协议……,以及覆盖几乎所有学科、所有领域、所有行业的各类网站和网页名称等。隶属计算机操作的知识谱系的术语就更多了,如登录、注册、在线、确认、回复、发送、复制、粘贴、上载、下载、点击、刷新、跟贴、删除、更新、升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升级和电脑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些知识谱系的概念还会不断涌现出来。

第3篇:网络文学范文

近年有一本名叫《诛仙》的网络小说自产生之日就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占据了网络文学的一片江山,以其特有的魔力吸引了大量“粉丝”虔诚地追随。网络点击数超逾三千万,且每日仍在增长。这本被誉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的奇幻小说,在台湾出版后即迅速登上了当地的销售头榜。打开作者萧鼎的博客,里面几乎都是关于《诛仙》出版的动态,既是如此,点击量仍然居高不下。而网络游戏公司对此书的青睐,无疑又给已成火势的《诛仙》注入了新的能量。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一部依靠网络技术进行传播的《诛仙》何以能迅速走红,于社会中造成如此影响呢? 这不仅仅是《诛仙》的问题。

随着网络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它的便捷性与共享性不但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大众参与的低门槛,也大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快速传播。但网络以其与生俱来的大众特征,历来被固守着正规出版物发表渠道的精英作家所不齿,于是在他们眼里发表终归不是正途的网络成了一些喜爱文学但又发表无门的作者的自由天堂。在网络这个泛化空间里,他们涂抹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成就了自我的个性风格,也瓦解了文学的深度。若要在这个完全由读者说了算的空间中获得成功,他们不必捉摸编辑的心思,但必须了解受众的兴趣点。诸如《诛仙》等网络文学的读者群大多是在校大中学生和年轻的上班一族,对新鲜事物总是保持着特有的敏感。他们人生经历贫乏,但想像力和好奇心极强,奇妙的故事情节恰恰满足了他们追新逐异的心理需求。而压力大、节奏快、单调乏味的工作和生活也促使他们在虚构的文学场景和恐怖刺激的情节当中寻找片刻超脱于现世的幻境,尽情享受想像中的美好和由于恐怖刺激而绷紧了的神经在刹那松懈后的身心愉悦。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充裕,懂得利用网络技术来充实生活,对于网络文学不但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而且能自觉参与到写作和评述推荐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成为网络文学的“播火者”,在根据个人喜好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造成了不同文本点击数的差异。

这种以点击量来论“英雄”的网络时代特有的阅读方式,促使网络文学形成了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价值标准。如果说传统纸质文学在新时期多种思潮的催化下,已经步入众声喧哗的时代,那么其体现的多元价值却殊途同归于关注和思考人类生存状态及意义的统一价值标准。相对于此,网络文学的价值标准似乎更是一种媚俗的迎合。就拿《诛仙》来说,当中离奇的故事,怪异的仙法道术,幻化的奇异之境,令人顿生恐怖之感的细节呈现,两性情感的纠葛等无一不是在向世俗审美品位靠拢,虽然也表现了惩恶扬善,遵从道义的传统道德,但远不够深入,仍旧是为饱大众之欲而作,因此终究未能免俗。但在当下多少有些浮躁的社会里,混乱的价值体系令现代人常感茫然,为此便去追求思想的无深度,反而给这种彻底的俗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

在当下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环境下,文学作为商品的特征也日渐突出。成为了商品的文学,其命运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传统的精英文学在力图保持较高审美品格的同时也与市场产生了隔阂。而网络文学那种远离编辑话语,降低了思想内涵,符合大众娱乐消遣浅层次审美需要的特征使其更加贴近市场。在市场风向标的引导下,行动敏捷的网络文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产生之初个人娱乐性质的游戏之作到如今势如破竹的玄幻、灵异、言情、校园等诸如此类的网络畅销书,网络文学的蜕变之路可谓走得是一帆风顺。一部分作品凭借超高的人气被正规出版机构争相出版,又以其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情节的曲折玄妙改头换面以别样的一种商品形式进入风云变幻的消费市场,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延伸。事实证明这种依靠网络而生的文学形式有着充沛的活力,虽然仍有不少的粗制滥造之作,有的甚至称不上文学二字,但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有一个过程,相信网络文学在读者的不断选择当中终会走出由于过分自由因而视野狭窄的创作之路,步入一个日渐开阔的新领地。

第4篇:网络文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特征

当代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成为人类继广播和影视之后最具大众性的文化媒体。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呈现出不同的显著特征,本文对其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1.网络文学的内涵

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它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众多已有的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文学,就是指在互联网上发表,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网络技术特征和网络文化特征的文学。

2.网络文学的特征分析

2.1自由性

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自由性,即它是完全自由自在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创作的自由、发表的自由、传播的自由、接受的自由、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自由等。

创作的自由。人人皆有参与的自由,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在网络空间进行创作,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创作时间、创作空间、创作内容和创作方式。写什么、如何写,不受任何写作规范的限制,无需顾及刊物、编辑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与大众的趣味,无需顾及出版社的意愿和市场的需求,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按照自己的喜好敲打敲打键盘,移动移动鼠标,充分张扬个性、激扬文字,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作品。

发表的自由。网络文学写作不受传统出版商和编辑等社会角色的严格制约,不必经过复杂的投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和销售等一系列众多繁缛的中间环节,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把自己写就的水平不一的作品上传到网站,就表明作品已发表成功。在哪个网站或哪个网页发表,没人限制,无需顾及任何人的情绪,不存在发表的障碍。

传播的自由。网络作品一经发表,一眨眼的工夫就能被世界任何地方的读者所看到,而不受出版商以及编辑的影响和约束。

接受的自由。从接受角度来看,作品一旦上传,读者就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点击、阅读、鉴赏与交流、批评与再创作,无需通过购买或者借阅才能阅读文学作品,享有了充分的阅读和评论自由。

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自由,即双向互动交流的跟帖和回帖的自由,使作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读者反馈的意见并即时予以接受,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文学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对作品进行必要的再修改,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自由。

2.2大众性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即网络文学成为众人能欣赏的大众化文学形式,网民在网络文学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表现在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平民化、传播的网络化、审美品味的世界化和文学批评的大众化。

作者的大众化,即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都可以成为作者,作者即民众、民众即作者。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作者群极为庞大、发表容量极为庞大,可以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作者,真正实现了文学创作的大众化。因为它的创作不需要经过专业编辑的严格筛选,只需要作者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一个点击就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发表。

内容的平民化。由于网络文学作者的大众化,因此,网络文学能够反映出当下最广大人民生活的全貌,其题材集中于爱情、都市、奇幻和武侠,内容平民化,更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涵盖了政府官员、公司白领、艺术家、大学生、暴发户、下岗职工等众多群体的普通生活。

审美品味的世界化。网络文学决定着它的语言具有规范性,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消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种族歧视,传统的地域风格将渐趋淡化,而个体风格则越来越明显,写作行为越来越个体化。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人们更关心的是作品的个体风格,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网页的设计、版式的安排、插图的艺术等等,而不再是每一特定语种的风格。

文学批评的大众化。在传统文学状态下,有专业文学批评家,而在网络文学状态下,每一个读者同时是作者,也是批评家,真正实现文学活动的大众化,是一种真正大众参与的行为。

2.3娱乐性

传统的文学创作重视文学的审美意义和功利意义,而轻视文学的娱乐功能,即注重深入剖析人性的深度和意义,实现某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完美;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追求身心的愉悦和。网络文学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如此的繁荣,正是由其娱乐性的特征催发的。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表现在由于不受时空、版面、编辑个人喜好的限制,绝大部分的网络更乐意在网上即兴地、无拘无束地发表言论,从而达到身心愉悦、自娱的目的。

网络文学的娱乐化特性表现在文学语言的标新立异上,它忽视标点符号的使用,编造数量较多的新词,大量使用数字符号字母、外来语。通过谐音、缩略、绘形等方式制造出来的网络语言真是直观醒目、千奇百怪、生动幽默、快速直率,让人叹为观止,很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甚至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还表现在多媒体科技和超文本式样的运用上,在网文中艺术的排版和构图,再配上一些令人逗笑的音乐、图片、字体、符号等,既使网络们的情感得到自由的宣泄,又使网络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减少阅读疲劳和作品审美疲劳,增强了审美娱乐性。

3.结束语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生事物应运而生。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目前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不断谈论的热点话题,并以其独特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喜爱和推崇。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网络文学的诸多创作特征,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网络文学的本质和走向,极大地推动文学自身的发展。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以互联网为依托、由互联网催生出来的网络文学,更不例外,有它的不成熟、不足之处,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第5篇:网络文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差异 融合

文学进驻网络空间且非常活跃。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曾言道,“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发展

国际互联网于1994年进入中国,次年便有了文学网站,拉开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序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可以称得上“前途无可限量”。 通过检索,设有文学视窗、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成几何指数增长态势,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应该说,早期的网络文学都是经过网站管理人员的选择、甄别后,分类登录入网的传统作品和网络原创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具有艺术品位的大量素材,有利于加快文学经典的广泛流传,扩大文学影响力,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减轻了图书馆的借阅压力。当然,也必然带来图书市场效益下滑和侵权风险。如,1999年王蒙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事件曾轰动一时。

网络文学以自己无远弗届的影响力,给疲软的文坛带来一阵清风、一个亮点。然而网络文学的健康成长之路还很长,很艰辛,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缺憾,迈向成熟和健康。首先,防止恣意灌水,提高作品质量。网络有时犹如马路旁的心情留言板,文笔随性,纵横无忌。它为网络创造了文学圆梦阵地,也给恣意灌水的文字垃圾提供了抛洒乐园。随心所欲的杜撰,无病的抒情,粗鄙的谩骂、吹捧,乃至错别字、生造字、符号代码字等比比皆是。结果是宣泄多于艺术,粗疏多于精致。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同样是网络文学发展之正道。网络文学可以改变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和作者视野、心态,却难以改变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的基本要素。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作品的原创性。网络文学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在于作品原创,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创作作品。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文本链接式作品,这才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而非传统文学电子化。再者,重视网站个性与特色建设。许多文学网站用整理代替原创,用拷贝代替创意,用自由上传代替编辑遴选。缺少创意,缺乏特色和个性,必将消失在网络的风口浪尖里。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网络技术将文学写作由创作者的思考变成集体智慧的凝聚,闯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并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存在方式方面的差异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如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创作模式方面的差异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传统的文学构思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以整体艺术观来施展潜在创造力,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创作手段上,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 “爬格子码字儿” 的一笔一划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

3.语言与传播模式的差异

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与个性化,注重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人物的情感体验。网络文学作为新型的文学样式,其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使阅读更加生动自然。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属于单向传播模式。而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与融合

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有着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有效地促进它们的融合与互补,推动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1.表现形式上的互补

如果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的话,那网络文学是立体的。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突显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在网络世界里,文学作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其形式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对于写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然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离不开传统文学的支撑,只有“平面中看立体,立体中找平面”,实现作者和读者良性互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互相交融,共同促进,才能使文学的表达更加给力。

2.思想内容上的互补

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但是,文学的发展只有坚持严肃性,走大众化道路,才能使文学成为人们健康的精神食粮,才能满足不同群体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

3.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网络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努力从传统文学等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传统文学也逐渐摒弃偏见,利用其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评价标准上,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热衷自斟自饮。受网络文学的影响,意识到只有面向大众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加快了构思的广度和创作活动的深度。两者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融合与重叠,感受思维解放之乐趣。

4.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的逐渐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逐步由轻松自由的计算机操作所取代。而且,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建立和使用博客来宣传作品。当作品需要时,他们及时借助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至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比以往的纸质方式更加安全、便捷。传统文学作家迅速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不少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也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获取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她们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大大增强文学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开放、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它们的同根同源性,只有相互补充、互相融合,才能实现文学的真正繁荣。然而,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作为高职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充分发挥传统文学的长处,合理接受网络文学的优点,积极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第6篇:网络文学范文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不会再有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概念区分网络文学的意义,使“全民写作”逐渐变成了现实,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

“从当年的BBS开始,我们第一次发表了一行行抚慰心灵的文字。网络文学的大门从这里开始打开。十年过去了,网络文学已经由当年散乱的心灵絮语,成为一个浩瀚的文字海洋。数十万作者在这里创作,数千万的读者在这里读书。”——这段宣言式的文字来自“网络文学10年盘点”官方网站,风格一如网络文学本身,沾染着青春似的嘹亮和忧郁,走在我行我素和渴望认同的矛盾地带。今天,网络文学已经以一强之势立足文坛,网络平台也开始成为所有文学形态的重要载体,网络与文学,早已不再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概念,我们从它们不断交融的态势中,不仅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发现了文学的新生命。

6月2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启动的“网络文学10年盘点”活动在北京闭幕,这次活动被认为是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评选活动。第一代网络小说和网络作家的名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记忆中。

十年更迭,因为网络的出现,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期,如今,变革依然在进行。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从完全孤立在体制外,到传统文学不愿认可又不得不去了解它,再到两者开始相互渗透彼此借鉴,这中间的过程,痛并快乐着……

网络作家:从业余到专业

“纠结”,是网络流行语。网友们喜欢用它来形容自己复杂的心情。谈起网络文学,许多人大概都会觉得很“纠结”。

记者认识几位文学评论家,过去几年来,他们都写过有关网络文学的评论文章。作为生存在传统文学生态里的评论者,尽管略有关注网络文学的动态,但是,他们仍然坚持把传统文学看作文学的正统,网络文学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和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息,使其始终无法进入评论界的主流视野。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和图书市场上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大,单单起点中文网一个网站就拥有19万签约作者,日均6000篇作品被上传,面对这样的情况,评论家也好,整个文学界也好,已经不可能再将网络文学孤立于体制之外。

曾经有网友说:“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网络作家的社会地位低下。网络作家在网络文学圈子里是神,因为这是他的领域,但是,一旦走出网络,就不是他的领域了!”这样的慨叹,在当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张威,网名“唐家三少”,是著名的网络文学“四驾马车”之一,走出网络,他依然“笑傲江湖”。不久前,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到自己对作家的看法,他说:“作家该怎么区分呢?出版作品就算?加入作协就算?这个看你怎么看,传统作家该做的我们也做了……而且,传统与网络该怎么区分呢?发在网络就算网络作家,传统出版就是传统作家吗?现在传统作家也在网络首发,我们的书也出版。”的确,如今,许多网络以写作为职业,与专业作家无异,他们不再是网络文学初诞生时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张威说自己的写作很有规律性,每天写1万字左右,全年无休。这种工匠似的写法,算文学创作吗?这是传统作家向网络作家提出的质疑。不过,对于网络作家来说,这是他们的创作模式,就如同传统作家也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模式一样,而创作的成果究竟算不算是文学,则应该由读者给出答案。让网络作家越来越有自信的,正是与日俱增的读者。

或许,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传统的眼光确实需要一个更新的、更大的视角。

网络文学:也有不少闪光点

6月15日,由《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的“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评论家提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肯定性观点,比如,“网络文学作者确实是才华横溢”、“网络文学的灵动性最值得珍视”、“网络作家的出现代表伟大时代的起始”等等。《中国文情报告》的主编白烨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在评价“我吃西红柿”的玄幻作品时,认为是将文学性、传奇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力作,小说的内容具有文化意韵,并不是简单地写故事。可以说,这些观点都在从一个侧面肯定网络文学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的存在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事实上,网络文学中也的确存在着优秀的作品,并且集聚着蓬勃的文学力量。其中,网络诗歌便十分具有代表性。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上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热潮。根据不完全统计,“5·12”后短短两个月内,网络上发表的赈灾诗歌多达10万余首。其中,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等诗歌被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转载,有人甚至评价说“5·12”后的网络诗歌创作,是汶川大地震留给世界的特殊财富。

罗继仁是《诗潮》杂志前主编,退休后依然致力于诗歌创作和研究,他收集了数百个诗歌网站,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每天都坚持上网浏览,关注网络诗歌创作,他认为,真正的好诗在民间。网络为诗歌找回了民间性和草根性,上网看诗,甚至会让人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全民皆诗的气氛。

同时,网络文学仍然存在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比如文字功底不高、缺乏思想性、题材狭窄、过于迎合大众等等,但是,也不应该忘记,每一样新生事物总是要经历成长的过程。作家余华曾经表示,一些网络文学的水平令他联想到大学生自办的杂志,是不够成熟的文学。不过,他也肯定了网络文学的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自由。作家莫言则认为,文学的神圣性因为网络而消解了,但,网络也使“全民写作”逐渐变成了现实,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

文学将是“网络上的文学”

近两年来,门户网站纷纷开设文学板块,连载文学作品,其中不仅仅包括网络文学,还有大量的传统文学。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不用电脑写作、不浏览互联网、不开博客、不用电子邮件,他们也在日益依赖网络提供的诸多便利。传统作家们在个人博客中发表的日志,随时可以结集出版,正如“唐家三少”所说,传统与网络该怎么区分呢?恐怕已经越发难以区分了。有评论家已经提出,“网络文学”概念正在外延,未来的一切文学可能都将成为网络文学。

作家蒋子龙的长篇小说《农民帝国》于去年年末出版后,在多家网站进行连载。以腾讯网为例,截至6月25日,已经连载到第四部分的第117节。网友通常会选择更新速度较快的网站追读,并且会边读边在网页上留下感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帝国》也可以被称为网络上的文学。网络为传统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群。

网络文学研究专家马季认为,未来,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不会再有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概念区分,文学大家必将诞生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一代人中。作家陈村被认为是最早走进互联网的传统作家,在他看来,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今后的作家都将是网络作家,可能都会在网上首发作品,这个状态将在多久之后实现,可能无法确定,但是方向是一定的。

歌手崔健在专辑《新路上的摇滚》里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网络文学的下一个十年将会怎样?文学的下一个十年将会怎样?虽然难以预料,但却值得期待。

链接

网络文学关键词

1998年:榕树下的崛起。“榕树下”被喻为网络文学第一站,它的网络原创精神使文学真正成为了大众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一大批网络作家,都是起步于“榕树下”。

1999年:第一次网络文学大赛。“榕树下”举办第一届网络文学大赛,“三驾马车”(李寻欢、邢育森和宁财神)的称呼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上。

2000年:繁体市场拓荒。繁体网站鲜网发掘了各个领域具有潜力的作家新人,几乎九成的优秀网络小说都是鲜网首发。

2001年:天涯群英荟萃。2001年4月,王怡在天涯社区发表《二十世纪之乱臣贼子(一)》,引起极大反响,天涯社区逐渐确立了第一华语社区的地位。

2002年:新锐幻剑书盟。幻剑书盟由多个文学书站合并而成,开创了网络奇幻、武侠盛世。

2003年:起点争霸。起点中文网获得2003年全国个人网站大赛第一名。至此,起点中文网正式崛起。

2004年:盛大收购起点。2004年,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宣布以现金形式收购国内领先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起点中文网,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式商业化。

2005年:职业作家体系的尝试。2005年3月,起点中文网正式推出“起点职业作家”体系,对有志向成为职业作家的优秀作者实行“保底年薪制”,此后,起点书库存书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2006年:个人网站时代的终结。天逸文学正式关站,标志着2000年开始兴起的个人网站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在收购浪潮中被注入强大资金的商业网站。至此,网络文学开始进入成长期。

2007年:门户进军原创文学。这一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等,开始设立文学板块,并开始实行收费阅读制度,原创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7篇:网络文学范文

陈平原先生认为,“‘文学史’在本世纪中国学界的风行,主要得益于‘科学’精神、‘进化’观念以及‘系统’方法的引进。”②自近代社会以来,大学教学体制为修文学史提供了机缘和动力,大学教授常以写一部文学史作为终身的最高学术追求。中国现当代文学处在一个历史的发展之轮上,不断推进的历史化进程,不断增容的研究领域,不断更新丰富的学科体系,不管是从教学还是从科研出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修史是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对文学史写作的理论问题展开研究,解决文学史观的问题。

文学史观决定文学史如何叙述,文学史的总体框架,历史线索,内在逻辑,重要作家、作品的选择等等重要问题。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谈到,从文学史观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经历了这样三种主要的模式:进化论的文学史观,阶级论的文学史观,启蒙论的文学史观。这三种文学史观已成历史,对于日渐多元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现状显然是不适应的。8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广泛讨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以启蒙论为中心的文学史观,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打破了当时文学史写作的政治板结化的状态,但这种文学史观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学发展史实的基础上,没有考虑90年代以后文学的可能发展。在外延上,“20世纪中国文学”虽统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但在时间轴上无法涵盖最新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发先生提出“现代中国”这一概念,以现代性为核心理念,指出晚清以来的中国一直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以“现代中国”统领自19世纪末至今的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以“现代中国文学”一统现当代文文学学科,并以其开放性指向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在具体的文学史理念上,现代中国文学以其多元的观念,兼收并蓄,使现代中国文学史体系既是一个有整体性的,又有其有机结构的文学史建构。在这样的文学史框架中,文学史的内容是不断扩张的,台港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古典诗词、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的视野,打破了那种精英化的纯文学史框架。正是在这样的框架中,网络文学被写进了文学史。

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是历史的必然发展。2009年,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多家媒体共同完成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表明,在短短十年中,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远远超越当代文学纸质作品六十年的数量。互联网上拥有中文文学网站数千家,每年诞生20万余部小说,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发展。“网络制造”的类型化小说占据了文学图书总量的近一半,占据畅销书榜的半数以上。据统计,中国已拥有5亿网民,其中有2亿多网民经常性浏览文学网站,各种文体的网络业余作者超过一千万,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超过一百万,网络媒介在中国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型文学载体。网络文学创作者与已有文学体制之间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增强,安妮宝贝、蔡骏、当年明月、千里烟等作者先后加入中国作协,各地作家协会向“网络”敞开了大门,广东、陕西、浙江等地作协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国作协参与主办蔡骏、血红、跳舞、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等网络小说作者的作品研讨会,开办多期“网络作家培训班”,开展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结对子活动,将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列入扶持范围,给予经费上的支持。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准入网络小说参赛,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修改了评奖条例,将网络小说纳入评奖范围。网络文学在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当代文坛长期是主流、精英文学的文坛,几乎没有产生有广泛影响的通俗小说作家。十多年来网络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悬疑推理、军事历史、校园、盗墓、穿越等通俗题材作品的一波波热潮。这是在网络媒体出现后,通俗文学在中国的膨胀式发展。通俗类型小说在网络上繁荣继而对图书及影视市场的占领改写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网络文学汇集了丰富的底层生活体验和民间智慧,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如同现代文学报刊的出现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网络冲击了目前已有的由作协、文联及其所主办的纯文学期刊等组成的文学体制。网络让文学的写作真正的多元化,网络文学面向的大众面与纯文学期刊所面向的小众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生长根植于自由的网络精神。1996年约翰•P•巴洛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宣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人人、处处可以表达他或她的信仰,无论这种信仰是多么古怪,而不再害怕被强制沉默或强制一律。”网络文学自由书写、自由创造、自由想象、自由发表,是新媒体对虚构艺术创造力的解放和激活。其写作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不同于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现代启蒙文学,它在宏观上与时代的主导观念并非相悖,抵抗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展开。“信息超级高速公路和虚拟现实的技术特性已经够清楚的了,足以引起人们注意到它们促成新的文化形成的潜能。实的质疑和反抗,其中有一种渴望冲出现存体制结构的冲动。”③网络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一种探索的文化,一种自娱自由的文化,“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平等性、实时交互性等独特的性质”④,这是现代民主、自由文化的新的生长,它不是来自知识界的启蒙,而是来自民间的自觉和反抗,这是网络文学有无限生机的内在保证。英国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民众并不是被动无助、无分辨能力,因而靠工业巨子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恩赐过活的一群。网络文学的娱乐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现实的逃避,也包含对于新的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创造。

网络媒介发展了小说的形式,如网络小说结构的变化,篇幅的拉长和内容的混杂,语言的借用与创新,对细节的不厌其烦等。互动小说、多媒体小说、游戏小说、手机小说、超文本小说等小说新形式蕴含着小说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优秀的网络文学推动了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小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题材库。网络小说已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据统计,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在改编成影视剧、网络游戏、衍生文化产品方面涉及的资金流可达数十亿元。网络成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进而与民族国家的基本战略目标联系起来。网络小说在产业化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发展部署也必将推动网络小说的发展。互联网上的网络写作多是业余的,在网络上的写作者也将随着年龄而成长,他们的生活也将因为写作而丰富,写作不能延长他们的生命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因为网络写作的业余性,在艺术上也因其不成熟,网络小说作者更多的是靠生活底子和激情来写作,作品中有丰盈的生活世界和来自个性的精神力量,在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为心灵写作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真正的“生命写作”。

传统文学是网络文学的母体,网络文学是对传统小说的继承和发扬,通俗文学的手法、纯文学的趣味、主流文学的立场、先锋文学的实验意识在不同的网络小说中闪耀着灵光,网络文学并没有脱离传统小说,而是传统文学在新的空间中的生长。对于广大网络文学写作者来说,其写作的创造力如同英国学者米歇尔•德赛都所描述的,他们会用“偷猎”、“盗用”、“偷袭”、“为我所用”等方式创造性地改造已有的文学传统。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面向世界的,它要求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网络文学作者群体是全民性的,它书写的是更广大写作者的精神体验和艺术想象。网络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带有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的关联,诡异的想象,戏谑的方式,个体化的时代精神体验在网络文学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媒体的发展历史表明,长篇小说只能出现在现代印刷技术和报刊成熟的时代,印刷体制时代产生了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伟大的小说家,与此相应,在新的写作机制和文化空间中,网络小说经典作家、作品将应运而生。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是一个必然要进入文学史研究的领域。

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

网络文学必然进入文学史,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网络文学入史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充分的认识和讨论。

文学史写作的基础是要有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⑤文学史是对一个时段文学创作的提升和总结,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进入文学史,进入文学史的作家都是经过文学批评筛选的作家,只有那些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才能得到批评家的关注,才能进入文学史。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是非职业化的写作,其写作的起点低,写作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介的放大,在读者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们的作品可供文学分析的“艺术含量”并不高,很多作者是“玩票”写作,有些作者是昙花一现的写作,有些作者写了很多作品,但并没有多少文学成就可言,如《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作者痞子蔡的写作就是如此。还有些作者是由一部文学作品成名,其后续创作尚未可测,如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写《藏地密码》的何马,都是如此。还有些作者是在网络上成名,但其后期的写作力图摆脱网络的影响,写作的作品也不再在网络上首发,其写作的网络特色已经淡化了。如安妮宝贝和宁肯,前者是早期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曾与李寻欢、宁财神被称作是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安妮宝贝的作品主要发表的途径是实体书的出版,主要走市场销售路线,但其创作的纯文学色彩越来越浓,其文字的思维力度和忧郁色彩愈益浓烈,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有研究者撰文的题目为《安妮宝贝:路为什么越走越宽?》⑥,批评家郜元宝评论安妮宝贝的文章题目为《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由〈莲花〉说开去》。⑦宁肯的《蒙面之城》曾自由投稿到几家大型的文学刊物,被拒绝,后来在新浪网上连载,好评如潮。《当代》文学杂志找到宁肯,以头条刊发,并加“编者按”,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平已达到了与纯文学比肩的地步。但宁肯后来的创作并没有走网络路线,而是承续80年代先锋小说的路向,追求思想和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性,其写作有意识地面向小众读者,其作品《天•藏》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前20强。早期通过网络成名的作家慕容雪村后来的创作的作品网络文学的特色也渐渐地淡化。2003年,起点中文网的vip收费成功,网络写作者在网上发表作品就可以获得收入,在网站推举、宣传、排行等机制的刺激下,网络们日更新数千字甚或上万字都是家常便饭,这样高密度的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码字”生活,写作者不能及时充电,不能有更多地思考期和犹豫期,没有艺术的沉淀期。在学术界,网络作家常被称为是“网络”,唐家三少、跳舞、血红、我吃西红柿、南派三叔、沧月、天下霸唱等人的作品市场效应很好,但几乎没有批评家评论他们的作品。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为人生”的“启蒙”文学的新传统,而最有网络文学特色的是玄幻、盗墓、YY、穿越、修真等题材的娱乐化小说,这些小说中思想的含量和艺术的含量似乎都很稀薄,禁不起读者的反复阅读,特别是经过一个世纪多世纪的文学史教学传统影响的评论家和研究者,很少会有人把网络类型化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这样会是误入歧途。一位批评家在评价玄幻小说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⑧,这样的评价很明显是带有明显的纯文学趣味的。笔者曾于2009年1月16日00∶00点用google搜索引擎对主要的现代知名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名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所搜到的网页数量看,天下霸唱高于张爱玲,六六、安妮宝贝、当年明月高于王蒙、贾平凹、莫言等文坛名家,但相应的在中国知网中所搜到的学术期刊论文,天下霸唱、六六、树下野狐、玄雨、明晓溪、流潋紫为0,当年明月为2,安妮宝贝为55,而王蒙、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文献数都在数百篇,张爱玲有2168篇,鲁迅有15854篇。我于2006年开始致力于网络文学研究,所写的作家、作品专论式的文章,被很多的学术刊物拒绝。当代批评家也很少有人去用心像研读一个传统作家那样去研读一个网络作家的作品。这里有文学趣味的变化,有研究体系的转变等诸多问题。只有经过了文学批评家所评价过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进入文学史,其文学的价值也只有在众多的批评家的关注下才能逐步得到发掘。因为没有作家论、作品论的支撑,对建构当代的网络文学史成了一个学术难题。它使得当下的文学史教材中,多将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拼贴的板块而存在,其进入文学史的也只能是宏观的总体概览性的章节,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也只能是相对粗略的简单介绍,不可能给网络作家开设专门的章节。

网络文学的评论主要是由千万的网友读者完成的,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网络文学评论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而网络文学的读者跟帖评论大多是一种印象式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往往有很真切的个人性情和才情,属于一种感悟性的人生阅读评论”⑨,评论者的文学素养也不是很高,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高论,从“读者反映论”的角度看,是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资料。如何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有个需要除渣去蔽的过程。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难度还在于,为网络文学写史的作者,在面对网络文学作品时,需要付诸巨大的精力,要保持高昂饱满的热情去从事这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字,阅读量是很大的。而阅读只是写作的第一步,因其作品艺术含量的稀薄,注定了网络文学研究是一项广种薄收的工作。

文学史写作是文学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写作文学史是建构文学经典作品运动轨迹的过程。而网络文学的写作是向下的,不是朝着经典化的方向走,而是沿着大众接受的路向上走。在国外,《飘》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也是被严肃作家所瞧不起的,不能进入美国文学史的。这意味着,要勾勒网络文学的发展全貌,要对其发展的艺术线索进行描述,是很难的。网络写作与市场、读者的联系,与通俗文学的联系,比与艺术发展的演进层面的联系更鲜明、更有代表性。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会成为一个问题存在,意味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才能很好地评价网络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所谓有个性的文学史,说到底是有独特文学史理论建树的文学史。”“用一种拼接的形式将其容纳进文学史框架,则不注意整个文学史的思路与框架充满了矛盾与不和谐。我们没有给通俗文学、沦陷区文学(包括日治下的台湾文学)和旧体文学等现象充分的文学史定位和理论探讨,就将其朝原有框架的文学史里塞进去,结果必然造成文学史的逻辑混乱和大杂烩的内涵。”⑩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入史是全新的探索,而不仅仅是文学史板块的一个补充延伸。如《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已有较好的实践尝试,它通过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将现代中国文学分成“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和“消费文化”四大板块,将网络文学看作是“新潮文化”和“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使“网络文学”与电影、电视剧、古典诗词等一同融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有机整体之中。

网络文学入史的难度和尴尬还在于网络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网络上写作与纸上的写作并无二样,如果“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网络文学研究也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网络文学”是个实际存在的概念,如何区分网络文学与非网络文学?除了首发的媒介不一样,代表网络文学的是以悬疑、盗墓、玄幻、穿越、修真为题材的幻想式作品吗?如果是,那么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对传统小说的发展在哪里?网络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哪些艺术上的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难度还在于网络作家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早期成名的第一代网络作家,现在也不过近不惑之年。这些写作者成熟的作品还没有出现,但他们的创作成名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他们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和传统的作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和影视、图书市场之间、作协体制之间也比传统作家复杂得多。这些问题常常遮蔽在媒体批评的“唱盛”或“唱衰”简单的对立评价之中,网络文学入史,既期待着更多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的历史时机,也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网络文学入史的意义

网络文学入史是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必然任务,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及时地对新出现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对有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跟踪、评论,使之经典化,探讨其文学史地位,有其重要的意义。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曾探讨研究现存作家的问题与意义,对于研究网络文学颇有启发意义。“反对研究现存作家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即研究者无法预示现存作家毕生的著作,因为他的创作生涯尚未结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释。可是,这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发展前进的现存作家;但是我们能够认识现存作家的环境、时代,有机会与他们结识并讨论,或者至少可以与他们通讯,这些优越性大大压倒那一点不利的因素。”网络作家多是70后、80后、90后作家,他们的创作正处于成长之中,非常期待有批评家对他们的创作展开评论和交流。作为感同深受的当代研究者,和网络写作者一样,享用着网络文明的成果,网络写作者的文化创作背景、文化资源吸收,所面对的文化难题,与批评者之间的沟通并无障碍,而这种交流,也是有利于网络文学的繁荣和进步的。研究网络文学,对于大多数从纯文学领域转换到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其实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其知识的转换,对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网络上阅读习惯的改变,参与网络写作的实践活动,都意味着研究方式的改变。在评价的知识、价值体系上要更新,对作品要有新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和网络作家展开深入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以纯文学的标准去贬低网络文学。

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但历史写作是思想的产物,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不同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思想,“史学的任务在于表明事情何以发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情。”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版图,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走向,丰富、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力。对这样的历史进程,当代文学史必然是要记录和书写的。这也是当代文学研究必然要面对的任务。而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资料保存的不稳定性、可删除性,也加大了这项工作的意义重要性。“人不仅生活在一个各种‘事实’的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一个各种‘思想’的世界里;因此,如果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各种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理论改变了,那么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性质也就随之而改变。同样,一个人的思想理论改变了,他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改变了。”网络文学改变的是文学的发表机制。改变了文学的生态环境,也必将改变文学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将面临的不只是简单的文学史领域的扩大化的问题,而是对文学观念的根本性调整,文学作品的评价体系也将因此而改变。也许,网络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分级化态势将更加明朗,其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其意义大于少数民族文学、台港文学、古典诗词入史的意义,其意义不仅仅是文学史领域不断增容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当代文学体系变化的大事。“什么是文学史家的史识?我的理解中,就是文学史家有能力解读史料文本,有能力创造出新的理论假设来解释文学现象,推动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原有文学史理论的提高。”在文学研究领域,古典文学积淀甚于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又甚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活力正在于其当代性,即其开放的视野。这种不断延展的当代性,使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总是比别的学科震荡更大,新的学术体系建构更具有多种可能性。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写作的发表机制,扩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扩大了写作的群体阵容。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出现新的局面,通俗的、幻想的文学大放异彩。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市场机制与文学之间的火热关系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风生水起,感性解放的身体写作,颠覆崇高的“低化”写作,传统通俗小说叙事的波澜曲折,底层生活的生动体验,机制的制造,它意味着“A•马尔罗想象中的博物馆”式的文学史的产生,意味着文学多元化的历史运动将以具体的形态建构起新的理论构架。

在谈到五四白话文学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学有“死”的文学和“活”的文学的区别。韩愈、柳宗元、许衡、姚燧、虞集、欧阳玄、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方苞、姚鼐、恽敬、张惠言、、吴汝纶等人的文学是“死的文学”,而用白话写作的《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醒世姻缘》、《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海上花列传》,“三言”“二拍”的短篇小说,以及《擘破玉》、《打枣竿》、《挂枝儿》等小曲子是“活”的文学。的观点有些绝对,但对于我们认识网络文学不无启发。网络文学的生气来自对多元文学叙事的宽容,一种粗糙的但有生活力度的写照,一种小说阅读机制的重新获得。小说对生活的模仿,既是历史现实的,也是想象的,还是夸张的。网络历史小说不做严格的历史考证,按照内心的期待去想象。对比那些“僵尸般”的“精英”小说,网络小说无疑是“活的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对传统文学体系的解构和颠覆。德里达认为文学是一种无所不写的建制,解构来自文学内部,不是外部的,是对主流中心规范的必然反抗。这种写作的梦想,在中国网络时代开始慢慢变成现实。自己解构自己是文学发展自身的特性,使文学得以丰富性的发展,网络为文学的这种内在的发展机制提供了可能。

网络文学评奖中,有很多的中国当代批评家的身影,他们参与作品的审读、评价,给作品写评语,为写作者颁奖,促进了网络文学的艺术发展。随着网络写作者的日渐成熟,为网络文学作者写评论的作家、作品越来越多,这将为网络文学入史提供更好的基础。

作为成长的网络作家,在获得了很好的读者市场效应的时候,他们的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市场机制的推动,个人人生阅历的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沉淀,都将让他们的写作获得更广阔的精神天地。网络文学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草创期,其写作的门槛也将为前期的写作者所垫高,那些没有写作根基的网络大神必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陨落,只有那些不断坚持写作,勇于挑战自我,有更好的写作天赋写作者才能建构起丰富的网络文学世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网络文学必将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家,更多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将为网络文学入史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第8篇:网络文学范文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近日对外消息称,盛大文学已经正式收购小说阅读网(),这是继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原创网和榕树下之后,盛大文学控股的第5家网络文学网站。网络文学能不能赚钱?搞网络文学的公司能不能赚钱?写网络小说的作家能不能赚钱?这些无比现实的问题的答案都要归结到网络文学发展的阶段中来看。

平台,还是平台

收购小说阅读网之后,盛大文学几乎成为中国网络业的航母:有业内人士估计,盛大文学在网络文学市场中的份额已经占到八成以上。平台,大的平台,是网络文学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盛大文学旗下网站已拥有大约85万名作者,每天上传字数近6千万字。而从盛大文学整体结构来看,它也对不同网站的定位有了区分:据介绍,在内容定位上,起点中文网的内容侧重玄幻类,晋江原创网和红袖添香的内容则侧重女性,其中晋江原创网读者年龄上偏小,红袖添香的读者年龄群偏大点,去年收购的榕树下内容主要侧重现实类,而近日宣布收购的小说阅读网则更侧重青春校园类文学

平台的优势在于,一可以依靠集团优势初步解决困扰文学作品的版权问题,二网络文学产业同网络游戏的运作模式相同,只有平台运作才能满足这种速度。

文学与赚钱

文学是不是商品?文学能不能作为产业来贡献可持续的利润?从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来看,文学,必须依靠“相关”产业和“不相关”产业的串联和培植,才能成为一个产业,成为赚钱“工具”。

以盛大文学为例,盛大文学的优势,并不仅在于一系列收购之后对网络文学资源的“垄断”,而在于盛大拥有从文学、影视、游戏的一整套网络文学的“解决方案”:目前,盛大集团已经囊括游戏、文学、音乐和影视,同时还有一个运营平台――盛大网络。

这使得盛大文学在文学为中心的产业里,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入:一方面是转让版权、改编文学作品获得的一次性大数额收入,一方面是由万千读者微支付积累而形成的收入。盛大文学将通过版权转让与合作的方式,将盛大文学核心产品――签约作品转化成影视、动漫和游戏产品,从而获得收益,同时,文学网站传统的阅读收费模式已经成熟,这无疑对文学和出版行业具有特殊意义。

“文学”改变生活

网络文学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感受,同时也改变了读者、作者的生活方式。

第9篇:网络文学范文

阿越说:“我想成为二月河那样的大作家。”他眼下正忙着研究生毕业考试,同时还继续着《新宋》的创作。

年轻的网络文学在国内不过10年历史,但并非年轻人的专属,作者队伍中既有五六十岁的老作家,也有中小学生,当然中坚力量还是二三十岁的青年。“网络写作很自由,门槛比较低,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到网站申请成为作者,创作自己的小说。”幻剑书盟的陈宥含说。目前,该网站是国内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之一,拥有两万多名,其中约有十分之一创作有VIP作品,四十分之一左右出版了实体书。大部分作者是兼职,只有少数收入比较稳定的选择专职写作。

网络造就出自己的名家

网络巨大的空间造就出的网络名作家很多,有引领仙侠创作潮流的《诛仙》作者萧鼎,有架空历史的杰作《新宋》作者阿越,还有《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作者三十,《兽王》、《驭兽斋》作者“宠兽天王”雨魔,《七界传说》作者“人气天王”心梦无痕,《人狼国度》作者超级快手青墨等。

一般来说只要进入收费群体,网络的收入就远远高过从前。能赚钱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专职的,兼职也可以通过在业余时间的努力得到网络人气与高报酬。幻剑书盟的负责人称,网络写作一般以月为单位结算稿酬。一线一年下来甚至可以有百万元以上的收益。

网络名作自有特性

与传统文学的多种功能不同,网络小说主要就是消遣娱乐,阅读轻松的小说往往最受欢迎。网络文学专家总结道:以目前网络名作分析,一个网络如果想要拿到高薪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特性。一是选材迎合读者口味,足够娱乐化,使作品得到高人气;二是作者能够保持稳定的创作进度,使读者群不会流失;三是可以得到编辑的赏识,得到网站的大力推荐。四是作品还要具备一定长度,目前网络收费阅读的小说动辄都在百万字以上,而且同一部作品还有不断写下去的趋势,《诛仙》已出书五部,作者还在电脑前继续演绎这个故事。

阅读费用低廉是吸铁石

阅读费用的低廉就像吸铁石一样,成为吸引读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网站的章节收费定价一般是千字三分,这样算下来二十万字也不过六块钱,这个价格相对于纸质书要便宜很多。网络文学编辑李智弟认为,网络付费阅读的出现,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时代,它使网络小说找到了一种比较适合自我发展的赢利方式。它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在网上看小说相比购买实体书更加方便。“弊端就是目前的付费阅读形式只是单纯适用于篇幅庞大的大部头作品,还有很多短篇、美文以及其他文学样式的作品没能加入进来。还有就是网络盗版猖獗。”

创作需要引导

网络文学太年轻了,网络写作又如此自由,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是人们对网络文学能否长久存在最担心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