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1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宽松、和谐、 民主、生活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积极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树立信心,诱发创新意识。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创设师生间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学伊始我联系时事,创设情境,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然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其中有一段教学是这样的: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宇航员杨利伟遨游神秘的太空!(放录像)看,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全班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写地球可爱这一段,学贵有疑,哪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产生了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1:在我们眼中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为什么作者说地球是渺小的?

生2:我们平常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打开开关就能用上电,为什么说地球资源有限呢?

师:你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问题,你真棒!

生3:作者说没有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球,人类其实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师:敢于怀疑书本,勇气可嘉。

教学中在创设情境的前提下,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给予三言两语的肯定,这样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思维也就非常流畅,常常会有创新的见解涌现出来。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生动、精彩地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熟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宴子使楚、智斗楚王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谏文的语言、行动描写赋予新的内容,结果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认真准备,设计相应的台词、动作,且除了楚王、晏子外,还增加了楚国官员对楚王做法的称颂,晏子随从的担心、愤怒等课文中没有描写的内容,烘托文章的中心,表演时认真大方,故事情节连贯,表达清楚。特别是扮演楚王的同学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举手投足中体现了楚王的霸气。这样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倡导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学习手段,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帮活动。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可以自己发表意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讨论交流,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当学生自提出:“为什么作者说地球是渺小的?”“我们平常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打开开关就能用上电,为什么说地球资源有限呢?”“我们可以到别的星球上生活吗?”等问题。接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这次需要研究的问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地学习,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第2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技能;教学艺术;艺术教育;命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118-04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学这一行亦能出状元。

任何一个行当、一项事业,做到顶端了,都可以达到艺术的境界。

歌唱得好,有歌唱艺术;字写得好,有书法艺术;话讲得好,有演讲艺术;教书教得好了,也就有教学艺术。

许多工作、许多活动,在“山脚”下,是技能、技术,到了“山顶”上,就成了艺术。

现在,我们把教学技能掌握好,运用好,有朝一日,到达了“山顶”,就达到了艺术层次,由教学技能而发展为教学艺术了。

一、教学需要的技能

概括地说,教学需要说的技术、写的技术、做的技术或技能。或者,也可分别说是语言技术、书写技术和组织指导的技术。

先说一下书写的技术、技能、技巧。狭义地说,书写即板书、笔书。无论课件做得多么周到,最好还配合当堂的板书。讲课是需要灵感的,需要对话的,一些新涌现的词或句,最好将关键词标出,以便灵感得到清晰的表达,以便对话更顺畅地进行。

广义地说,书写技术还包括课前教案的准备。于是,要写好教案。写教案可以而且应当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即使教过多遍的教学内容,再讲时,最好重新写教案,且不翻阅以前的旧教案。只要用心,就可能会有新的领悟、新的感受在新的教案中出现。

写教案,是在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深刻剖析的前提下,对教学程序进行设计。教师有了教学设计,讲课就心中有底了。然而,临场时又不能一成不变。因而,最好对临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也有一个预判。有经验的教师是善于临机应变的。不过,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细致的备课仍然是必要的。书写教案确实是可以富于创造的。

再说语言技能、技巧。

语言又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时间语言,一说而过,随着声音消逝。虽然瞬间消逝,但好的口头语言,仍可久久留在学生心里。

书面语言是空间语言,写下后若不拭去,就一直会留在那里。但不太精彩的空间语言不一定能流进心里。

对于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可能需要有以下的四项基本要求:准确严密、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回味无穷。

换一种说法,即逻辑严密、幽默诙谐、贴近学生、意味悠远。

换个说法,换句话说,再换句话说,这是基于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侧面的了解。同一个词,换一个词,再换一个词,这是修辞的问题,都属于语言修养。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便可能有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良好的语言,一方面可能包含了知识的某种扩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感到烦腻。

“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这就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

肯定、必定、必然、一定,这是同义词;或许、也许、大约、可能,这也是近义词;神奇、神秘、神妙、神圣,这也是相近相似的一些词。表达时,应尽量避免简单重复。

二、语句的分类

对于句子,可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可分为简单句、复合句等;也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

句子又可以叫做命题。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每个命题都由句子表达。学术上,更多使用命题一词。命题有几种基本形态,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含义就相同了。形式逻辑上,如果原命题是“若A则B”,那么,逆否命题就是“若不Bt不A”。“若A则B”与“若不B则不A”是同时成立或同时不成立的。这些逻辑知识,在中学里就是需要很好地把握的。

陈述句又称为实然性命题,祈使句也称为应然性命题,疑问句则称为或然性命题。

例如,“鲁迅是浙江人”,这是个实然性命题;“鲁迅应当是浙江人”,这是应然性命题;“鲁迅是浙江人吗”,这是或然性命题。三种不同的语句即三种不同的命题。

又例如,“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应互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有何关系”,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命题,分别是实然、应然和或然的。

几乎所有的命题都能以三种不同形态出现。

“我们应当爱护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还有别的地球吗”,这也是三种形式的命题。

教师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一个命题。并且,每次课都会有些新的内容,因而,每次课也都提供新的命题。有一般说的语句,即日常的语句,也有表达新知识的语句,这就是专门语句了。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专门语句,专门术语。

不同的教师,可能还会有自己的个性语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基本的语言形式还是那些,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有值得研究的共同的语言问题。

三、着重运用什么语言

第3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一、研究之路――把握研究的方向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往往在周而复始的上课、作业批改、辅导中我们的教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这也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

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一个有心之人。要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找准自身研究发展的方向,这是促成我们专业发展的前提。

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与教师们一道思考,确定了“三段式”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的方向。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大赛中,一位教师的语文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按照学校提出“三段式”教学研究方向,在课堂实践中初步延着“目标检测―资源链接―精读导引―读写交互”的教学环节展开精读课的第一课时教学。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为学生学习文章做好了情绪铺垫;抓住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层层深入引导学习。整节课教学主线明确,教师用激情点燃激情,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品味语言,学习写法,体会情感,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一位教师的数学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延着“学习汇报―问题研讨―重点剖析―自主内化―拓展应用”等环节展开教学。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收获,教师适时小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要点;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前参与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分割更合理”进行分组研究;经过集体研究后再由教师进行细致剖析,疏理知识要点;学生重温教材,记录要点,试做基础性练习,并集中订正;最后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被充分地调动,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们的课堂究竟要研究什么?研究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需要有清晰的认识。这个研究的方向,将成为我们专业成长的突破点,以此为牵动,会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方向。

二、实践之魂――遵循学科的规律

每一位教师所教的学科,都具有它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数学课《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通过“小猴分饼”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数学思考:谁分的饼多?从具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紧紧抓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从具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又如科学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学生在观查中思考,在实验中发现,在合作中交流,形成了科学的概念,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再如信息技术课《画国旗》,教师为学生分层布置了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在这堂课中可以画出四面国旗,有的学生可以画八面。在学生上机操作能力有差异的条件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指Х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规律。

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是学科需要遵循的教学规律,在教学预设前,教师就要有充分的考虑,因为规律(所渗透的思想)是学科教学之魂,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表演秀,不再是活动的走过场,而是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的课堂。

三、技能之需――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课堂了。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为课堂教学打开了富有生命力的天窗。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难于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我校教师的美术课《趣味文字》,教师运用了故事化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名字”导入新课,将象形、拟人的黑体字、宋体字“春、夏、秋、冬、姐、妹、弟、母、胜、负”等形象地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耳目一新,为之吸引,使构思新颖,颜色漂亮的学生作品应运而生。

这种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班级配备大屏幕辅助教学将指日可待。教师们要不断地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课堂之本――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

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体现原创性的有价值的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的有机结合。但我们也不排斥教师们运用学习过程中看过的好的课例,网上下载的教学设计等。

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的教学设计通过自主的内化去设计教学“以《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引入课题;通过师生的对话,层层深入地在品读析句,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人格化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动,使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

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教学设计,从体育赛事引入百分数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百分数的意义,结合生活经验体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第4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如我在《》这首诗的课堂引入中,播放教育资源中《》这首歌,及时的录像资料片,让学生感受的艰苦及战士的昂扬斗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心情来学习。又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兴趣,但上课时,通过我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了,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涨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要求: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等感受。这就要求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可是,有的课文所描述的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遥远,仅靠课前搜集的文字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显得枯燥有限。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如学习《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一课时,小作者雷利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但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学生很难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这节课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战争的场景以及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雷利所发出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很有力度的,也是深远的,这是因为语文本身蕴涵的理念和感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可以强化情感体验,激感共鸣,激起情感升华,使之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四、妙用文字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仅靠文本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在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它仿佛是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可帮助教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环保知识,于是我就在远程教育资源上查到了《什么是大气污染》、《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什么是太阳黑洞》、《拯救地球》等文字资料,然后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五、在习作课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有着丰富的习作素材资源,可是部分学生却缺少发现的眼睛,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致使一到习作课就头疼,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习作,也成为我们农村教师的一大难题。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开阔视野,开启思维,帮助学生打开话题。如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童年往事》,一开始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互相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就遇到了难题:脑子里明明想的是印象最深的事情,可是表达出来却平淡无味,或者是所选的事情并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观看了一节录像,看看光碟里面的孩子们是如何表达的。看到电视上孩子们的精彩对白,学生羡慕之余又不约而同反映:这些事情我们也经历过呀,只不过没有他们说的好。于是我顺势启发:是啊,我们都有美好难忘的童年,关键就要看你如何选材,怎样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其实你们只要先在脑子里想好,再大胆练习,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表现得这样棒,甚至有人能比电视上的同学表现的更好。此时的教育资源起到了“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作用,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口语交际课。

其实,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妙处远不止这些,如营造气氛、渗透德育教育等等。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合理优化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利用电子白板中带颜色的笔可以直接在图上画出可以行走的路线。

将背景图设置为单击后消失,即将实物图抽象出来。

这个环节,可以直接用电子白板中的笔让学生在实物图中标出行走的路线,然后将背景图片的效果设置为单击后淡出,即将实物图成功的抽象出来,并且抽象的过程完整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虽然,这个效果利用其它互动工具也可以实现,但是,用白板来实现不需要教师掌握高深的编程知识和复杂的课件制作技术,从技术上大大解放了教师,从而让教师能将上课的重点放在教学设计和对学生的关注上。

除了在教学片断的细节处理上,总体上看,电子白板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白板具有存储的功能,可以将整节课的板演内容保存下来,这是黑板和普通多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具有这种功能的好处是: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反思,看看本节课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有利于课后的教学研讨,听课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存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段的点评,从而进一步完善、修改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多变的过程,交互白板,作为课堂教学一种新的媒体技术,能更好的适应教学过程的这种特性。随着电子白板自身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它能更好的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丁兴富,蒋国珍(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37)

第5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插图 科学概念 实验教学

翻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张张真实的动植物照片,一个个有趣的卡通人物,一幕幕学生探究的真实场景,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常常发现新学期开始,当刚发下科学书,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了书中的插图。纵观3-6年级科学教材,每一册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插图,可以说每一页教材都有插图,有些一页当中就有好几幅插图,所占比重比文字部分都大。这些插图涉及的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活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地质、人文、建筑、海洋、天文、医学、材料、交通工具等等。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给科学课增添了活力,注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的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这些插图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桥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好这些插图,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上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科学均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科学家成功的第一步。同样,兴趣对于科学学科来说,也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第一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科学书中的插图正符合了学生这一特点。当学生打开书本,会不由自主地被文中形式各异的图片吸引,读图后,学生会带着许多问题自觉的读书,这种无意识地读图、读书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插图,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并让这种兴趣在学生身上持续下去。不能只让学生读文字学习,把图片作为摆设,让学生自己看或课外去看。

二、运用插图,拓宽学生的视野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设计和技术等,很多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科学教材中的插图,涉及生物、科技、天文、地理、建筑、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连环保、人文意识都有机整合了进去,可谓范围广、内容多。

三、运用插图,创设活动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对各种自然现象或事物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是科学教材中插图的一个重要功能。教材在许多探究活动之前,安排了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插图。如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一幅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沉浮情况的插图,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沉?有些物体在水中浮?物体的沉浮跟什么有关?……这些问题正是本单元所需要探究的问题。

四、运用插图,促进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科学知识都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和运用。据初步统计,学生实验课占了科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相应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其中有实验仪器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好资料。如六年级科学教材《滑轮组》一课,课文重点探究滑轮组的作用。要想展开探究,首先要组装好一个滑轮组,但这却是一个难点。利用一根绳子,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滑轮组。这看似简单,却有很多学生不会组装,有些费了好大劲才组装好,以至于影响后面的探究。课文有两幅组装好了的滑轮组装置图,

教师如果在学生动手组装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两幅插图,那会大大降低组装滑轮组的难度,为后面的探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五、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重视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当前的种种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概念转化的过程。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可见科学概念的建构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很低,往往很难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学中需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科学概念。

教材中许多插图总是从不同角度渗透科学知识和概念。教学中若有效地结合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解,恰到好处地揭示插图的内涵和外延,用形象直观手段感知科学知识,加快信息的接受,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六、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小学科学教学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中有不少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科学家人物肖像的图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教材中插入了很多这方面内容的图片。如六年级科学《环境和我们》单元,那一幅幅满眼垃圾、污水横流、黑烟滚滚的图片,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正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插图虽小,作用却大。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其不起眼而忽视它,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它走近教师、走进孩子、走入课堂,让科学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课堂 民主 质疑 乐学 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直沉闷、乏味、效率不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上,没有提问是教育的悲哀;只有提问是教育的倒退。可见,质疑在读书学习中显得至关重要了。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就要通过一些确实有效的质疑方法,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激活语文课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疑自内心,课堂要有民主氛围

教学中,为了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中的那种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现象,教师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放下了架子,态度和蔼,语气亲切,用尽一切办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可细心的却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疑,而是明知故问;或是有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迎合老师的心态,在已经进行预习的基础上,却依然在“依题质疑”,问一些“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让人听了哭笑不得。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人求真”的育人原则出发,从“实事求是”的做人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仔细读书后,再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问得真实,问的真诚,课堂上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对话”。例如,在一次观摩课中,一位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在浅悟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一生问“为什么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师:“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生:“因为地球不是人,没有生命。”师:“好,是真问题……”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又提出了十几个问题。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学习。

二、疑出目的,课堂要有差异引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凸显差异,创设让学生质疑的情景来调动不同类的学生思维,适合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例如,课堂中,有的学生的问题很不明朗,老师一时没有琢磨透学生的问题,便会容易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问题。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执教了《长城》,一生质疑:“长城是谁修筑的?”问题一出来,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红着脸悻悻地坐下,难道学生真的在读完课文之后还不知道长城是谁修筑的吗?不是的,学生一定是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也许他要问的是“长城是哪个朝代修筑的?那个皇帝修筑的?后来又修了吗?”“有多少人参加了修筑工程”之类的问题。如果老师再稍稍耐心些,注意引导追问一句,或再给学生一个机会,情况就也许迥然不同了。

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它已成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遇到上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展示他们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啊”“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引导,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

三、疑的有法,课堂要有乐学的动力

有人说:“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句话就要挖掘教材,孰不知过多的学习内容只能让学生学习的很疲惫,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锁定内容,在关键处思考,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在乐学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课中的“三问”让人颇受启发。

一问: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问:针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句疑问。

三问:将上句中的“他挖了”改作“我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你有什么要问的?

学生提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父亲?

为什么没人阻止他?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

孩子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整节课以疑促读,设计巧妙,环节简单,有效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了平台,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到深度,课堂要有价值体现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质疑,但学生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有时是为了提问而问了一些无效的问题;有时,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也会有一些问题是在教师的预想之外。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产生矛盾,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教学《凡卡》一文中,由于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凭学生的阅历根本不会深入文本,体会到文字后面的深层内涵。所以,一位老师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这样引导:

1.师问:乡下生活是那样快乐、美好,在鞋匠家的生活却是这样的悲惨痛苦!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既然乡下的生活这样好,爷爷为什么还要把凡卡送到城里呢?

……

2.师:既然凡卡过着这样痛苦的生活,他为什么不跑回乡下?

生:他没有鞋。

师:凡卡在哪里作学徒?

生:鞋匠家。

师:此时大家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在鞋匠家里做学徒却没有鞋穿呢?

……

听完这节课后,令人不禁感慨:“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不仅仅抓住了疑点,进行有效的铺垫,还一步步把学生推到了矛盾的边缘,让学生伴随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中解决困惑,让知识得到了提高,思考有了方法。这才是真正实现我们所推崇的“启”之道,引之“本”意愿,课堂价值也就得到真正体现了!

赞可夫说:“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质疑的好处,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时代新人。”因此,在课堂中巧用质疑,让学生摆脱教师这根“拐杖”的束缚,学会独立行走,学会自己攀爬的技巧,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迎风破浪!到时,我们的课堂必定会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课堂中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中国华夏教育网,2011.

第7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以生为本高效课堂策略调整

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我们要促使教师在使用教材、选择教学资源文本进行重新调整,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水平结合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我校是一所课改实验学校,现在正在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与策略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现有自身的教学经验入手调整教学思路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体现。而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情编写教案,还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单元结构以及每一节课的内容,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这才是负责任的教学。比如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的时候,我把平政的高旺肚瀑布录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立即兴奋起来,还有的立刻就说出了我拍摄的地点,在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字经常写错,那就是“落”字,即把此字写成左右结构。于是,我索性就把这个字重点纠正一下,通过展示台放大后,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这个字的笔画,然后让学生多写几遍,加深一下记忆。再写作业时就很少人写错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教学活动,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出发,教师要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调整。

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调整教材文本

多年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到,要把教材的文本内容化成化成学生易接受、易吸收的生本内容,取决于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了解程度,取决于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和把握度。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而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认识起点也就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善于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善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把教学设计调整得更符合学情。比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从学生的特点,针对小学生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探究能力的程度,选择学生们感兴趣、有体验、有生活、易接受的形式,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时,我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刚才,同学们认真地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作者告诉我们要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但一谈起环境保护,每个人都有亲身感受。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想法呢?有没有你想到而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既然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不是照样会越来越少吗?我认为课文对这句话阐述得不够清楚明白。”还有的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我的家乡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我觉得,课文应从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森林、生物、大气等再生资源破坏来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展开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教材的限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随时闪耀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学生不仅激发了内在的探究欲望,同时阅读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挖掘学生熟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才是当前最急的教学任务。

三、从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入手调整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例如,在教学《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一课时,我是这样从生活中能寻找到的好课题的。把我国神州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国事,作为学生的学习探究题材。那时我结合时事,结合电视、互联网和报纸,在班里开展了探究阅读学习活动。在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并对我国航天事业成就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从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古老的传说到“‘神五’跨越”,从“‘神六’辉煌”到“永远的梦想”,进行全面思考,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通过从读课文引发读古文、读报纸、查资料的感知,使课外阅读的扩展把阅读探究推向。这节课充满时代气息,学生课堂活跃,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将课文描绘的世界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从借助多媒体入手调整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具体化,融图、文、声、像于一体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从而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在上《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借鉴了杭州市优秀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小镇的早晨》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部分内容时,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庐山云雾的风光录像。在这有意创设的课堂氛围中,我问到:看了这段录像后,你觉得缺少了什么?聪明的学生很觉到少了音乐,纷纷要求配上音乐与录像搭配才算完美。于是,我趁机将事先准备好的几段乐曲放给学生听,请他们根据课文意境,选择一段最适合的乐曲,并同时随画面配上解说词。有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对音乐的领悟,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

总之,要想实施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作为一线老师不能把参观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照搬,只有针对小学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去构建独特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把教学质量提高 。

参考文献:

第8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诗歌 生物课堂 有趣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77-01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第9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与快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同时也将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一般适用于生物课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常过程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得出结论。本文以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例予以探究。

一、创设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应在课前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2、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验证

1、制定探究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2、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3、延展课堂教学成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