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病自我管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

第1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自我管理模式;精神卫生服务;应用

自我管理让患者通过自我意识控制自身的行为,确保自身健康,监督与管理自身的疾病症状,降低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危害,从而保持随时治疗的一种健康行为。本文详细分析自我管理模式及其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1自我管理在精神卫生服务当中的可行性

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具备四个基本特点:①医生与患者能够通过配合明确治疗相关问题;②医患双方均非常重视健康问题,并以患者病情为核心,明确实际的行为管理方案与目标;③自我管理包含行为变化、疾病控制、身体锻炼等,并且自我管理是建立在患者情感需求之上的;④干预人员定期随访,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1]。相关研究显示,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在双相障碍患者中,通过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规律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抑郁、狂躁等情绪的发作,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效果。

2自我管理模式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针对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目前并没有非常理想的管理模式,笔者针对精神疾病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分析。

2.1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虽然精神疾病当中的自我管理模式需要涉及的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有一些研究可以作为参考。相关研究将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划分为5个部分,①对自我管理的认识;②对疾病的掌握与了解;③开展治疗的能力与知识;④发现与管理疾病症状和采用相应行为的能力;⑤自我评估和寻求信息资源的能力[2]。这一种基本框架是精神疾病管理的基本结构,基本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2.2自我管理干预内容

目前,我国精神疾病的防治当中,并没有构建社区康复与住院治疗的有效连接,这也导致许多患者在出院之后无法开展自我管理,或者说是无法开展有效的自我管理。对此,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内容的针对性,建立社区康复与住院治疗衔接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交流、沟通以及随访等措施,提高对患者的疾病掌握情况,帮助患者更好地开展自我管理。例如,对于有焦虑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则需要以心态的干预为主,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工作、学习心态,并逐渐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对自我情绪给予良好、正确控制,从而实现精神方面的自我管理。

2.3标准化程序各种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实

施都是需要借助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来实施才能体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干预指导者需要按照《指导者手册》当中的内容,让患者进行相应的自我管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3]。参与者则需要按照《患者手册》当中的内容进行自我管理。这一种基本模式能够确保自我管理的有效性与有序性,同样也促使自我管理更加程序化、标准化。对此,在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之前,应当针对我国慢性病的实际情况,精神疾病的相应状况,制定自我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并在条件相对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应用,从而形成标准化的运行标准,之后再通过普及与推广,从而真正体现自我管理在精神卫生服务当中的实效性。

2.4普及和推广方法

自我管理模式的推广与普及必须采用多元化的途径,以不同的载体来进行推广宣传。例如,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印刷模式进行推广以外,还需要通过网络的力量进行推广宣传,在相应的卫生服务网站当中,提供相应的下载资源,以及相应的视频产品、音频产品等。

2.5实例对照效果

对我院2015年痊愈出院的6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入组标准:20岁~50岁,有完全生活自理能力,智能正常,并与病人和家属签好相关协议。对这60名患者按出院顺序1、2,1、2地分组。再随机抽出一组进行自我管理指导、干预、管理。从长期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精神病症状复发周期、协调性等方面对两组进行了量表评分和对照。最终结果显示,自我管理组患者各方面都明显好于未参加自我管理的那组患者。

3总结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模式在精神卫生服务当中具备充足的可行性,可以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逐渐呈现适应社会性的转型,如何构建以满足患者需求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依然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对此,相关工作者需要不断针对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有针对地进行优化、调整,促使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实现更高的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小华.自我管理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5,13(31):4334~4335

2樊惠颖.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类型及需求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第2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动机性访谈;社区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脂水平控制

高脂血症属于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高脂血症对患者有较大的危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属于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控制好血脂水平对于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社区140例高脂血症患者,就动机性访谈在高脂血症患者社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Y料与方法

以我社区的14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0例。常规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5~77岁,平均65.4岁;病程2~6年。研究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48~75岁,平均65.1岁;病程2~6年。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后确诊为高脂血症患者。同时排除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和恶性肿瘤,以及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常规组和研究组基本资料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诊断标准:高脂血症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TC≥5.18 mmol/L,或TG≥1.7mmol/L,或LDL≥3.37 mmol/L,或HDL≤1.04 mmol/L。

方法:常规组高脂血症患者主要按照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疾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管理基础上采用了动机性访谈,具体方法:①由全科医生借助心理状态评估量表访谈工具对患者开展访谈,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自我认识、健康需求以及自我管理缺陷等。②制定个体化的访谈计划。在访谈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现状完成针对性的访谈,如,高血脂患者严重缺乏健康知识的可对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每次访谈中解决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③动机性访谈管理方案的动态调整。管理一段时间后,及时总结访谈管理效果,并及时调整访谈方案。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管理。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高脂血症自我效能以及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②患者管理前后的血脂水平,具体的有HDL、LDL、TC、TG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相关血脂指标全部使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者采用t检验,将P

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在治疗管理完成后,常规组的自我管理评分(78.4±4.1)分;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评分(93.5±4.7)分。在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管理前后患者血脂指标比较:在治疗管理后的HDL、LDL、TC以及TG等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管理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管理后的上述指标方面,研究组和常规组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2007年发表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指出,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作用强度与西方人群相同,我国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与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呈正相关。将血脂异常防治着眼于冠心病的同时也着眼于脑卒中,在我国人群中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高脂血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高血脂会危害动脉,出现动脉硬化,易形成斑块,造成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临床医疗管理理念的发展,动机性访谈在临床慢性疾病管理中得到了重点应用。所谓的动机性访谈就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引导性的访谈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增强患者的内在改蛮动机。

本次研究对社区高脂血症患者在治疗管理中采用了动机性访谈,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可消除患者的抵触、紧张等心理,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开展动机性访谈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习惯、用药依从性、健康需求等,全面的分析能够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便于制定动机性访谈方案,能够在与患者访谈中,帮助患者建立改变的信心,鼓励患者强化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动机性访谈的目的。

第3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跟进式;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升高[1]。调查显示2007~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且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加68%[2]。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大,记忆力及听力下降、反应问题和行动迟缓、并发症多等特点,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特殊性。我们通过对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从我科出院的6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电话随访,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观察其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深刻体会到出院后跟进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出院的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4.5±8.9)岁,糖尿病病史2个月至40年。所有人员在身高、体重、腰围、吸烟及饮酒史、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思维正常、可以进行语言沟通、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重度感染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2方法

2.1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糖尿病知识宣教和出院指导。

2.2入、出院时分别由责任护士在询问患者后填写《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查表》,了解患者对于糖尿病临床表现、自然进程、并发症预防、需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基础知识、血糖控制目标、营养治疗措施、体育锻炼原则、口腔和足部皮肤护理技巧、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及便携式血糖仪的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胰岛素注射技术及合理使用、发生低血糖或急性应激情况的应对办法等问题的掌握情况。

2.3出院后要求患者每周至少监测1d5点血糖(空腹、三餐后及睡前),每月1次电话随访,由住院期间的护士长或总责任护士负责了解本月内患者的血糖、饮食、运动、用药及家庭支持等状况,完善上述调查表的同时,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问题,采取个体化教育及护理干预。每3个月1次强化指导,巩固相关糖尿病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及护理指导。鼓励患者随时电话咨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于每个阶段性目标实现后,结合患者血糖监测结果,对其进行鼓励,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增加依从性。

2.4提醒患者每3个月复查1次静脉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1年后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一起作为衡量出院后跟进式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

3结果

采用上述跟进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1年后,所有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均大幅度提高,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4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根治方法,但是可以预防和控制[3]。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理解力、记忆力及动手能力均较差,性格又往往更固执,积极面对疾病和有效自我控制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并且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4]。因此,追踪随访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对这类人群更为必要。

电话随访方便快捷,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为适用。由患者住院期间的护士长或总责任护士负责每月1次的随访和每3个月1次的强化指导,能保证记录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也更能根据每个老人的特点,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个体化的系统教育、辅导、纠错、督促及建议,帮助或指导患者就不同问题与相关医生、营养师及家属进行沟通解决。

我们在进行出院后跟进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过程中,注意总结每个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心理及疾病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指导。尽可能使用老年人熟悉的语言,重点突出,语速适中,热情讲解,耐心示教,反复强化,以使患者充分领会并熟练掌握受教内容。同时,努力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注重对患者每个阶段性进一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后续治疗依从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获得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多重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94-9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纪立农,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3.

第4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并且会导致患者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损,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不断的研究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干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降压效果,增加了居民对高血压的防治意识,医患积极配合治疗,科学合理用药,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控制率[1]。

1 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浙江省的患病率以接近高发区高血压的发病率。所以高血压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要加强对该病的管理。我国当前老龄化较为严重,通常老年人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我们要针对易患人群的人体状况制定预防措施。

2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有较高的危险因素,并且也是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2]。在我国高血压预防指南中指出,我国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钠、低钾膳食引起的,同时肥胖和超重也是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危险因素。并且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锻炼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高血压在年龄、性别、工作环境、生活压力、受教育等方面也存在危险因素。

3 我国高血压社区管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防治已经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中,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对社区居民进行干预,从根本上实施高血压健康教育,并开展以高血压干预为教育的活动。虽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但是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通过改变合理的日常膳食、生活方式、锻炼等方法消除危险因素的存在,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故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和乡镇医院合作的社区健康管理实现。

3.1高血压病社区干预 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主要包括采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治疗和家庭管理治疗等方法。特别是非药物治疗,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不良习惯和饮食结构,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有相关研究表明[3],均衡的营养膳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可以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3.1.1群体干预

3.1.1.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和了解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详细记录调查数据,与干预后的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观察高血压病社区干预的效果。

3.1.1.2在社区进行定期的学习活动,借助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教育活动,使患者正确的认识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主的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大化降低和消除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可以将健康教育对象分为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4]。研究结果表明,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1.1.3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健康档案和慢性病档案,及时准确的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预防水平、社区家庭问题及卫生资源,促进社区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详细了解,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跟踪。同时可以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

3.1.2高血压病个体干预

3.1.2.1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具体可以可通过体检、群体调查等方式对高血压病高危人群进行个体筛查,可以针对性的采取药物治疗、预防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体化的干预。

3.1.2.2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病情密切跟踪、随访,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的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浙江省杭州市接到社区的随访干预结果分析显示,社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成效显著,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高血压病非药物管理 高血压病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由此合理的改善生活方式,进行非药物治疗是降压的基础,同时也是药物治疗的补充。具体可以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以及精神疗法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控制血压,而且可以减少其他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治疗过程中,非药物管理在临床上效果理想,不仅能增强降压药物的疗效,而且能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3.3高血压病药物管理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可以实现目标血压,最好血压降低到接近正常的水平。目前,临床使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几类。降压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联合使用或单用,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和治疗。并且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坚持服药。

3.4高血压病自我管理 对于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配合治疗,调节自我心态,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并及时的调整生活方式的能力。可以将自我的健康状况,控制稳定的范围内,降低住院率。提高自我管理行为和能力,增加了患者的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程度,由此自我管理成为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医务人员的指导,个人可以自我完成对血压控制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活动,并针对性的进行行为干预,是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总之,系统的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5]。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识到高血压防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疾病问题,如何有效的降低发病率、控制血压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高血压的防范不需要高端医疗技术,只要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达到目的。对高血压进行社区干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张凤霞.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7(6):531.

[2]彭夫松.高血压的治疗与社区管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1,36(4):73-74.

[3]欧阳晓燕,邓诩教.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4(6):97-98.

第5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我社区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系统健康教育的社区管理和恰当的护理干预。结果:90例糖尿病患者对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等明显提高。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

糖尿病(DM)是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1],国际上DM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这两个中心问题。我院自2005年成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心以来,对所管辖的某社区DM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及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方法与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社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的90例DM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37~70岁,Ⅰ型患者8例,Ⅱ型患者82例;有合并症患者21例;全部为已婚患者。

1.2 方法对90例DM患者的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空腹血糖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据其程度分为良好: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自我管理能力强,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4.9~6.1mmol/L;一般: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略知,自我管理能力可,有时参加适当的运动,基本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6.1~8.1mmol/L;较差:对糖尿病防治知识不知,自我管理能力弱,很少参加运动,不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8.1mmol/L以上三种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实施下列社区管理及护理干预。

1.2.1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给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生活方式、医学体检、治疗方案、护理计划、健康问题调查。

1.2.2 系统健康教育[2]

1.2.2.1 群体与小组教育定期举办DM患者学习班,将DM从病因到治疗的一整套基础知识用简练易懂的语言,通过讲课的形式教给患者。告诉患者那些知识只须了解,那些知识必须掌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掌握知识的个体差异,再分成各个小组,接受程度不同的健康教育。

1.2.2.2 示范各种操作技术对DM患者需要掌握的操作技术,进行当面施教,个别指导,直到全面掌握为止。并教育患者树立无菌观念,避免各种感染发生。如血糖检测技术;尿糖检测技术;胰岛素的保存及注射技术等。

1.2.2.3 家庭与电话随访社区护士依据所掌握的DM患者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指导。初发患者着重指导饮食、运动情况及血糖的检测;对长期随诊患者,指导他们及时做相关的检测,以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对个别有并发症的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则定期进行家访。

1.2.2.4 组织患者交流邀请配合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很理想的患者介绍其成功的经验;也请遭受并发症痛苦的患者谈教训。病友之间的这种交流是最直接、最实际的,对患者的影响较大。

1.2.3 改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当运动,避免劳累,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控制饮食中糖和脂肪的摄入是治疗DM的关键。指导患者进餐要定时、定量、食物要以粗粮为主,细粮搭配,必要时加餐,病情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进食量等。教育患者戒烟、禁酒。

1.2.4 正确应用胰岛素让患者掌握胰岛素须保存在20.C以下,抽吸时避免振荡,注射剂量必须精确;注射部位宜选皮肤疏松处,有计划按顺序进行,每次要更换注射位置,防止组织硬化影响吸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如果出现疲乏、心慌、出汗、手颤等低血糖反应时,可以口服糖水或静注50%葡萄糖40ML,防止昏迷。

1.2.5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不良的心理反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说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对于一些病情较长产生消极心理的患者,则向他们讲解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多介绍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与他们交流,逐步增加治疗信心,并督促患者遵从医嘱;有的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忽视病情,对饮食不加控制,对这类患者要多与其沟通,让他们知道饮食治疗对DM的重要性。

2 结果(见下表)

干预前后情况比较

由上表可见:干预前与干预后DM患者的DM防治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有规律的运动,遵医行为及空腹血糖等项目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提高DM患者遵医率自我管理能力及有效地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DM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才能长期控制疾病,保持血糖稳定,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作用,可以时时提醒患者遵从医嘱,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2 医院内的健康教育对DM患者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表中可看出干预前后DM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5.5%,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另外,还可以帮助患者购买血尿糖试纸和注射器等物品,在客观上提供遵医的条件。

3.3 让DM患者充分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由上表可见通过干预98.8%的DM患者认识到DM发病与缺少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3]。干预前运动疗法尚未引起患者的重视,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没有认识到有规律的运动也是一种辅助治疗,二是我们尚没有运动治疗的专职人员,影响了患者对运动疗法的重视程度。

3.4 在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中,更要注重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尤其是饮食控制方面。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一家人在一起就餐,多数没有分餐,这不利于DM患者的饮食控制。另外,DM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在社区护理中指导家庭成员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帮助患者及家人共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

3.5 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于帮助像DM这类慢性病患者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社区护理对DM患者必不可少,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非常急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社区护理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将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建立一些小群体,共同抵制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易见效的方式,能使患者相互之间交流、鼓励、支持,对长期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胡绍文.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66

[2] 齐晓玲,宋丽玲.社区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及干预[J].实用临床与护理,2007;84(4):58~59

第6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高血压患患者数随人口老龄化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在逐年上升。我国目前已有高血压患者4 000万以上。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血压人数可达8 000万以上。惊人的速度上升,让我们必须关注高血压。高血压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其治疗主要是采取饮食控制钠盐的摄入、运动疗法、药物的应用、心理疏导、定时监测血压变化等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水平(即晨起血压在130/80 mm Hg)。为此,我科在2008年度对400余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健康教育。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其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从而达到知、行、信的统一目标

健康教育具有双向性。只有取得患者的合作与信任,才能使患者积极参与配合,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仅仅关注患者。同时还要使患者家属多了解一些知识,对患者多一些帮助和理解,从而更有利于病情控制。告知他们高血压是一种可控性疾病,控制好血压有利于防止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并发症也是可防可治的,通过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伤残率和病死率,从而达到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培养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基本任务和技能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以至终身的服药治疗,而且病情会经常随着生活、工作、情绪的变化而波动。在这个过程中仅靠医务人员的治疗与护理是远远不够的,与治疗相对应的科学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辅助药物治疗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培养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基本任务、相关知识主要有:测量血压、戒烟减肥、规律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紧张调节、按医嘱服用药物等。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解决问题、决策、利用资源、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告知患者及家属长期服用降压类药物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在生活中很多患者忘记服药或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定,这时我们应不厌其烦,不断强化指导并督促提醒患者生活起居做到三个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起后30 s再站立、站立后30 s再行走;感到头痛、头晕、疲劳、睡眠不足时应减少活动,活动时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坐下或卧床休息,防止因血压不稳而诱发危险因素发生。

还应告知患者应定期进行全身体检,特别是心、脑、肾、血脂、血黏度的检查。通过患者对血压的正确认识,正确接受控制血压的态度,自觉增加监测血压的次数以及饮食管理与运动的配合,使血压达标率较前明显提高,患者情绪稳定,心态良好,轻松接受治疗,形成良性循环态势。

3 健康教育形式

(1)设宣传栏:门诊大厅、注射室门口、急救中心大厅及候诊厅墙上均设有宣传栏,每月更换一次,以科普知识、专科疾病知识为主,要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便于记忆。(2)赠送健康教育处方。(3)组织患者观看科普幻灯。

4 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第7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摘要】综合分析糖尿病发展趋势,提出影响疾病发展的社会因素,概括了QOL研究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总结QOL的发展。从五方面讨论了中和综合因素和生命质量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 社会因素 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健康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多维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糖尿病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而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社会因素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可实施的方案来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糖尿病发展的情况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 DM) 是世界上四大慢性病之一[2]。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而迅速增加。WHO预测到2025年全球患病人数将上升到3亿[3]。糖尿病已经成为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逐渐受到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4]。

2 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性

DM 是一种可被控制的长期存活的慢性疾病,对患者QOL(quality of life既生活质量) 的影响极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提高QOL 水平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5]。

在现代综合医学模式中,DM 治疗目的已不单纯限于控制血糖水平等生化指标, 更重要的是防治DM 并发症、缓解疾病的症状、帮助患者心理适应和改善QOL[6]。QOL已成为评价DM 病情和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影响糖尿病的社会因素

随着“健康”概念、疾病谱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 QOL) 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对糖尿病的确切机制,但临床研究观察结果可以肯定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影响[7]。我国范丽凤等对143 名DM 患者的QOL进行了横断面调查, 认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并发症、健康状况、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可影响患者QOL[8]。

3.1 心理因素对DM患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 已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情绪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及病情转归有消极的影响[9],表现为机体内的一些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加重患者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3.2 社会支持对DM患者的影响: 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糖尿病抑郁转归和糖尿病代谢控制方面起十分重要作用[10]。差异性比较结果发现:年龄大、文化低、从事体力劳动者、自费就医、低收人、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社会支持系统最差。这就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尽量多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并指导和帮助患者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减轻自身的压力,那么对于血糖的控制以及对疾病长期的预后和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激进作用。

3.3 Orem自护理对DM患者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通过改善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对于疾病的预后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王小花等[11]就提出了Orem自护理能增进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减轻了患者的角色依赖,使其认识到了健康是自己的责任,并能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活动中来。

4 总结

虽然糖尿病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被治愈,并且其并发症较多,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是通过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系统随访治疗等良好的就医行为等就能有助于缓解疾病对身心的损害,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高发因素的干预以及提高整体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等就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乐三 孙振球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研究及进展 实用预防医学2003 年2 月第10 卷第1 期

[2] 汤文璐 王永铭 杜文民 陈斌艳 程能能 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2 年第11 卷第5 期

[3]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3版

[4] 靳彦琴 兰光华 成兴波 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情绪因素的调查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2)

[5] Janes G, Kotsanos MD. 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results from multi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of insulin Lispro. DiabetesCare , 1997 ,20 :949

[6]Basa RP , Melod B. Evaluation of a diabetes specialty center . structure , process and outcome. Patient Educ Couns ,1995 ,25 (1) :23

[7] 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分析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4,31(5),615

[8] 范丽凤 黄玉荣 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 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 (10) :562

[9] 王湘 朱熊兆 王丽 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故2000, 8(1):32一3

[10] 黄雪芳 宋磊 李铁军等 社会支持对伴有抑郁的2型糖尿病的影响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2001,9:187-189

第8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COPD;糖尿病;糖尿病认知;饮食运动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80-02

COPD也即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种常见的疾病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中COPD有着不完善的肺通气功能,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更重的临床症状,患者血糖代谢紊乱,病死率较高,需要做好临床的预后治疗。该院通过对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认知现状及饮食运动方略进行探讨,有一定的价值发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和糖尿病诊断标准完全符合,和COPD诊断标准完全符合,有着清晰的意识状态和正常的言语,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结合糖尿病认知现状,问卷由糖尿病临床护理专家和统计学专家进行设置,问卷使用之前通过预试验,预测试的患者有30例,1周后进行重测,问卷调查的信度为0.85。问卷的设计有两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对一般资料的设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第2部分是设计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情况,主要是对患者糖尿病相关性和I-COPD病史之间的关系,糖尿病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之间的相关性等。问卷试题有17题,全部是单项选择,满分17分。糖尿病知识掌握越好,分值也就越高。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x±s),用χ2检验计数资料(%),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等计数资料用(%)表示,P

2 结果

2.1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资料

如表1所示,100例患者,其中56例男性,44例女性,27岁年龄小于60岁,19例患者60~70岁,54例患者>70岁。

2.2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结果

如表2所示,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症状和处理原则与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合并糖尿病患多为男性,但是女性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有着较多的了解,医学研究中表明女性不仅仅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有更加明确的学习动机[1]。患者糖尿病低血糖的知识教育,更要加强男性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尽可能的提升男性学习的积极性。关于糖尿病患者的文化程度而言,文化程度高的更能全面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有着较好的知识掌握情况[2]。基于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的规范,就要做好糖尿病患者家属的有效教育,做好糖尿病的管理工作[3]。有学者认为[4],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有着较长的病程,同时患者一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尿病反应症状将会增加。同样也有学者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过程,就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个性化的食物选择,尽可能的食用一些粗粮之类的食物,选择低血糖含量的水果[5]。该院通过对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认知现状及饮食运动方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症状和处理原则与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就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个性化的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进而有效控制血糖,加强COPD的预后处理,更好地培养患者的血糖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鹏,李敏,徐蓉,等.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在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7):75-77.

[2] 陈桂芝,陈辉,邹玉梅,等.门诊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治疗的认知行为干预[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5):64.

[3] 贾晓炜,赵鑫,贾贺堂,等.认知观点、饮食干预和运动指导对妊娠糖尿病的疗效评价[J].武警医学,2014,25(8):768-770.

[4] 肖晓玲,胡秋秋,刘玉萍,等.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知信行调查研究 [J].护理学报,2012,19(4):27-31.

[5] 张海莲,李春玉,金锦珍,等.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水平及障碍认知现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268-1271.

第9篇:慢病自我管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视功能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08―01

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双目失明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可以说糖尿病人中血糖控制不好,都有引起失明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眼疾。据统计,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约有30%并发眼疾。若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较好,仍有70~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部改变。我科自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约20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视力检查,眼底照相,荧光造影,血糖、血脂分析,血压等相关检查和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总结我科从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204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眼底照相,荧光造影、了解血糖、血脂、血压、糖尿病病史、治疗情况、生活、饮食习惯等相关资料检查分析。其中男性110例,女90例,年龄30-80岁。

1.2 糖尿病患者按照病程分4组,

2结果

2.1初诊视力检查:检测204例408眼糖尿病患者视力功能:远视力≥0.3为320眼,占78%:远视力≤0.3>0.1为82眼20%,远视力≤0.5为40眼,占8%[1]。

2.2给实施了科学的护理干预后,400例患者血糖控制正常范围,眼底病变控制良好。其中6例发生老年性白内障改变。2例因病情较长,发生了糖尿病性视网膜增值性改变外,其余视功能保持良好。

3护理干预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的三大方法[2],饮食是基础、运动是辅助、合理用药是关键。

3.1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要限制主食量,但不能过分,以免造成饥饿状态,要少吃多餐,忌食各类糖类和甜食品,限制食用油脂,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多食品,禁烟酒。多食茎叶类蔬菜,多食粗纤类食物。

3.2运动:适当的锻炼是辅助康复的治疗手段。运动对于保持热量平衡和正常体重、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有效发挥药物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运动方式可散步、快走、慢跑、练健美操、打太极拳、游泳、跳舞等,餐后1小时左右参加运动较为合适,因此时血糖较多,不易发生低血糖。当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非常大的患者则时不宜运动。

3.3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控制血糖的关键。长期慢性高血糖是发病的基础,并全身新陈代谢,血压,血脂等方面因素影响,说明视力损害与病程长短及血糖控制效果呈正相关。故此用药尤为重要。对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嘱其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抽吸方法、用量、注射部分和技巧、教会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

3.4心理和健康教育: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治疗时间长,费用大,病情反复。随着疾病的发展,视力低下将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家庭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应对患者给予同情和情感支持。了解患者工作及生活习惯、文化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负面情绪正面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并告知患者自行监测血糖、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定期复诊交给医生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定期到眼科检查视力,每年散瞳检查眼底,必要时做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防治因糖尿病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

4 讨论

眼底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血流速度减慢,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增厚,引起血管功能异常,高血糖时眼房水与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引起屈光改变等均引起视力下降,使患者难以从事工作及处理生活问题,自理能力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发生不仅预示着视功能损害的开始,同时提示其结构基础-视网膜的功能也将不可逆转,所以早期获得视功能相关数据非常关键如何早期掌握视功能的变化以及这些说明糖尿病患者要早治疗、早干预。

据报道,糖尿病病者双目失明发生率要高出非糖尿病患者25倍,一旦致盲不可逆转[3]。如果糖尿病得到及时控制,有近90%糖尿病引发的视力缺失和失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低于晚期的治疗费用,疗效也更好[4]。但现在多数人对糖尿病及其眼疾的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不少患者直到现在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5]。故对糖尿病患者要进行早治疗早干预,对延缓疾病的发展,促使病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从饮食、运动、用药、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干预,提高患者遵医率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视力损害、减少致盲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雪英,欧春蓓,梁彩红,等.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损害与活质量关系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1):2669-2671.

[2] 葛坚.眼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1-472.

[3] 杨均.现代眼科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