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插画艺术论文范文

插画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插画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插画艺术论文

第1篇:插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评论 影响

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知识及文化结构、专研方向以及从事的专业等。对于不同的文化来说,其铸就的灵魂来各不相同,因而便给各国文化带来不同程度的差异。事实上,评论家批评英美文学的论据、角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均会使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及其侧重点产生一定的差异,当然,在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革命,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而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则充分体现其独立性,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就像是混血儿。不存在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所以能够将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的优秀文学加以充分吸收,以世界视角,将全世界优秀文学评论理论收归己用,所以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人道主义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直接绕过“革命是否能够作用于道德”的思想,因而比较激进,且具有极强的创新性。

结束语: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历史,其中给英美文学评论差异造成最大影响的还是英美文化方面的差异,从传统性上看,英国文学评论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占据极大的优势;但从创新方面来说,由于美国文学评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其创新性明显要强过英国文学评论。

参考文献:

[1] 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4):183-184.

第2篇:插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文化差异

一、中国人看美国式教育:对253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

美国幼教专家凯米依在其《怎样教幼儿学数》一书中曾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式”的教育案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生动的发展过程,而他的母亲一直隐藏在后台。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心中不由生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会如何解读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中国版”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以安徽省合肥市的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共收回253份有效问卷。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内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在国内居于中等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介于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样本。

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A.您如何看待这位妈妈的做法?

B.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您会怎样做?能不能说说您的理由?

前一个问题,可以反映出调查对象对美国式教育的看法;后一个问题,则可反映出中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为避免对调查对象产生暗示效应,问卷中没有明确说明此案例来自美国文化背景。研究者将教师们对案例中教育方法的评判进行分类编码:肯定(A1)、否定(含部分否定,A2)、未明确表态(A3)。同样地,也将教师自己愿意采用的教育方法进行编码: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1)、不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2)、未明确表态(B3)。调查结果以双向表的形式呈现如下。

结果显示:有143人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表示肯定,占57%。然而愿意实践这种教育方法的教师总共才有48人,占19%。有107人明确表示不会采纳这样的教育方法,占42%。在这107人中,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

二、不同教育观的文化差异分析

人的教育行为都是受其观念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关于教育的看法和做法,也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从上面所述的案例以及众多中国教师对该案例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1.案例中折射出的美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仅根据一个案例就断言美国教育如何、如何,未免失之偏颇。我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是因为它的确具有典型性。下面我们就对这个案例作一个深入的剖析。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儿童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2.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仅有19%的中国教师会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而42%的教师作出了“中国式”的回答。我们将这些回答选取一部分呈现如下: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会先给予幼儿引导,让幼儿认识自己做法的错误,幼儿是没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

我会给他提示,教他、启发他。理由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可以在他动脑动手之前启发他。

我不会让他这么傻干,我会教他怎么去做,也许不会太直接,间接地去教他。

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规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发现。

以上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我们从中可以大致看到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成人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预设的正确答案时,成人就会给予帮助。帮助的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到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

成人比儿童拥有更为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

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更强调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

解,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习,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后者因为可以缩短学习所需的过程,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正确的结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径。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儿童的学。认为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的潜能就越大。

3.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差异的文化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将这种差异简单地归结为西方家长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是西方家长的素质较高等等,而要从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去分析,方能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以为,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慈幼之心,古今中外并无二致。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具体表现却有不同。

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他们这样做,是基于这样的儿童观: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这种对儿童世界的发现和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实质上根植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即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包括儿童)。即使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平等关系重于权威关系。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权威”恰恰是一个核心概念。大到社会政治体制、小到家长结构中,等级和权威概念无所不在。在教育中,这种权威概念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包括知识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如成人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考虑儿童的理解,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方法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等。“儿童是需要教的”,这几乎成为每个中国人对于儿童的基本观念。而在中国文化中,教的意义又常常等同于“告诉”、“教导”、“指示”。中国家长一方面忽视对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中美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差异。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只有60人(占总数的24%)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但这些意见大多集中于一点,即美国妈妈的指导不力:

这位孩子似乎太累了,来回跑了那么多次,而家长为什么没有予以适当的引导,而任由孩子自由发现,发现时间似乎太长了。我比较赞同这位家长的做法,但我觉得家长还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我认为这位妈妈没有及时对孩子的做法给予指导,而促使孩子很长时间做出笨拙的事情。在发现孩子错过几次以后,要向孩子提出问题,使孩子对自己的做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走弯路。对孩子最后的(正确)做法应给予肯定。

佩服她的忍耐,我是急性子!虽然我知道让孩子去探索、总结自己去寻找答案,可是如果我给孩子上一堂关于节省体力的课,通过试验、举例,让他尽快找到做事的思维方法是否更好?

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对所作的事进行总结的能力,发现事物的规律,成人即家长也没有及时地给予规范引导,以至幼儿在完成任务时走了很多弯路。

我认为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法不对。

这位妈妈给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却没有给他做事的方法。

上面引述的这些评论,或许可以映证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反思中国幼儿数学教育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间的差异?立场问题是首要问题。我们明确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立场。那种“言必称希腊”、认为西方教育理论就代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方向的观点,实际上是无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存在。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生长的土壤,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只有在追求文化多样、承认文化差异、保证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也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才可能促成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动机所在。

在对中美教育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有必要回过来反思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当前,很多人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但是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数学教育的改革又应向何处去?也许文化差异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美国式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如前面的分析所言,在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确实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批评的,集中表现为儿童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数学教育而言,我们还常常看到,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少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而这正是美国式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确,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过程,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引导儿童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是,有人把传统幼儿数学教育的问题归结为教得太多,甚至提出幼儿园无需数学教学,我们不敢苟同。事实上早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数学能力明显优于美国学生,这和早期数学教育实践中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大有关系(林嘉绥等,1999)。国外也有类似研究表明,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方法等因素是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文化差异的成因之一(周欣,2004)。而更多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均告诉我们,幼儿数学教育对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学科取向的课程设计、集体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数学教育领域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对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而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更应警惕“将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出去”的做法。超级秘书网

2.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改变吗?应如何改变?

应该看到,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实践正在发生一场变革。可以说这也是文化对话的结果,或者说是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从调查中就能看出,超过一半的教师对美国式教育持肯定态度,其分析也深得其精髓:

这位妈妈是个聪明的好妈妈,表面看上去她没有做什么事,但就是通过这段过程,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能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意这位妈妈的做法,这样孩子对这种体验记忆更深。

孩子在给盘子分毛巾的过程中确实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在一次次的分配操作中,孩子终于一层层发现,一步步地靠近捷近方法,虽然母亲没有过多的引导,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晰可见,或许母亲的引导可以更便捷地帮助孩子找到方法,但却束缚了孩子动手动脑,以及尝试探索的权利。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孩子去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事情后,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我要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让他自己去做,发现问题,如果只是家长一味地去告诉他,他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只有让他自己去犯错误,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数字: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她们的

理由也比较相似:

她很了不起,很有耐心等待,她看重的是过程,让孩子自由探究。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没有这个耐心,可能会给他一些提示,或者让他想一想,怎样才能每人一条毛巾。

看到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知道这种做法的好处,但有可能懒于实践。

虽然这位母亲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再让他自己慢慢走出误区,但孩子走了很多不必走的冤枉路,如果在教育研究中,这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绕路太多。

也许不会像上面那个母亲一样,还是给孩子灌输,告诉他该怎么做。觉得有点太浪费时间。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在这里引述这些教师的语言,是想说明这样的观点:西方教育理念已经并正在影响中国教师的观念,然而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受制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程度,更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惯性力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这些教师心中是否存在明确的文化意识,变化仍在她们的身上缓慢地发生着。这正是文化对话的结果,也是文化对话的追求。我们希望“西学东渐”的结果不是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而是丰富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

参考文献

[美]康斯坦斯·凯米依著.方观容等译.怎样教幼儿学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第3篇:插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人格;差异性

如果从中西方的文化起源开始追溯,通过宏观而理性的比较会看到,中西方在各种文化现象、形态和成果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一直是以大的群体文化作为依托,强调人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主张的“他律性人格”,对待重大事情都不做出明确选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既明哲保身也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西方人则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对新鲜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是典型的行动派。

一、文化与人格的辩证关系

1.中西主体内涵不同。一直以来,自我都是人格主体的主要部分,而对自我的阐述也存在区分,即:内在自我、人际自我、社会自我。中国长期以来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有许多伦理道德观依旧被人们保留和接受。中国人在集体社会中都会将人际自我放在首位,在对自我人格塑造时,注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设计,看重共性多于对个性的发展。因此,价值观中的“仁”要远远大于“私”。而西方社会则恰恰与之相反,内在自我是每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内在的自我成为支配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关键因素。2.形成性格特征的动力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之所以会存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就在于其文化起源的发展动力上的区别。也就土地和海洋文化的区别。中国是在陆地上发展壮大起来,一切文化都深深植根在大地之中。在传统的社会中,中国人民就存在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因为肥沃的土地为人民满足了人们一切的需求,农业尤为发达。但正是由于这种农业经济的制约,在天灾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这也就是中国人身上所普遍存在“宿命思想”和巨大的坚韧性的来源。如果说,中国是“大地宠儿”,那么,西方国家则是海洋“骄子”。在海洋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要与海洋进行“搏斗”,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敢于冒险探索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于是,在西方人的多次探索之中,证明了地球是园的,并不是中国人口中的“方”的。3.人格差异的外化。人格对于每个人的外在行为都存在驱动性,它决定了着人所追求的事物,也影响着人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以“仁义”为主导的和谐中庸社会价值观,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了,所以中国人对事情的判断并不全在于对事实陈述,情理道德也对人存在着影响,处处充满“人情味”是中国人在遇事处理上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法律就是中国人格最明显的外化,在利用法律处理事情时,证据不一定能决定案件的走向,人心的价值判断才是最重要的依据。而西方则是“冷血”的,西方人关注事实,注重真理。其行为准则不受他人影响,充分表达自己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样以“内在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西方许多的校园流血案件的起因正是因为犯罪者标新立异,好走极端的人格。此外,在发明创造中也能充分体现中西方人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发明创造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表现出中国人保守的人格特征;而西方的发明创造在于追求独特,这样的行为则说明了西方人对个性上的追求。

二、文化融合下的中西方人格整合

1.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随着世界对孔子文化的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这样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让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对中西方人格的差异进行整合。人格本土化的提出主要是鉴于西方人格研究理论的术语中,存在与中国人民的观念的明显的不相容的结论。所以人格研究本土化要求中国对人格的研究要基于中国的实际,针对中国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探究。也就是说在人类所具有的人格共性中,根据中国的传统、历史等因素发现中国人自身人格中所具有的个性,并以中国人的习惯对这些人格进行分析解释。对中西方人格的整合,是基于对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土地”和“海洋”人格中的优点的整合,为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更好的标准模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人格上的差异是蕴含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差异性的存在,才形成了两者文化和精神上的互补。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性,所以中国人格注重“人际自我”,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观,所以西方人格注重“内心自我”;中国人求实用,西方人重创新……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优缺点,所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不仅会对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促进功用,还有利于加快对中西方人格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1,(6).

第4篇:插画艺术论文范文

茶是一个温性的饮料,是一个健康的饮料,是一个和平、和谐的饮料,人越喝茶越清醒,越文静,越高雅。所以现在我们的一个口号就是“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坏。”

品茶闻香相忘言

古代人品茶到底品什么、怎么品。品茶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西晋,长江流域的文人雅士在介入茶事活动当中,带着文人作家们审美的观点、审美的情趣来从事茶事活动,从而把中国人饮茶提高到品茶阶段。西晋诗人张载的茶诗《登成都白赋楼》里有两句话:“芳荼冠六清,溢味传九区。”芳香的茶盖过六种盛行的饮料,茶的香味传到九州大地。这首诗不说茶的保健提神作用,而提到了它的芳香,强调它的气味,我们现在品茶就品它的色香味,味是最重要的。所以从西晋开始,品茶过程中就强调品它的芳香和滋味。一直到了唐朝,这样的习惯、风气越来越盛,所以就出现了以茶代酒的各种茶会,叫做茶集,也叫茶宴。人们在品茶当中吟诗作对,是一种很高雅的集会。唐朝诗人钱起有诗《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竹下,说明茶宴的地点不是在室内而是在竹林里;紫茶,是唐朝很有名的贡茶;他们在竹林底下对着

很美妙的紫笋茶达到忘言的程度,陶醉在茶香之中。此时大家都不说话,因为开始的时候肯定话很多,大家吟诗作对,但是这时候都沉浸在茶香之中了。人不管从事什么活动,如果达到忘言,就是最投入的阶段。

十年前,我陪一个日本的茶话专家到庐山参观,到了山上,翻译腿受伤了,不能陪我们。我不懂日语,他不懂汉语。晚上吃完晚饭,天还没黑,我们决定出去走走,走到牯岭,天黑了,再走到小天池,那时候月亮出来了,那里有一片松树林,我们走过松树林,发现月光穿过松树林,地上有一块一块的月光。走过去看到九江万家灯火,我们就在亭子里坐下一直看,因为语言不通,就在那静坐。那时只听到风吹

过松树林引起一片松涛声。我们两人在那里整整坐了一个半小时。这个晚上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回去之后,我心潮澎湃,写了一首打油诗给他:“林中结伴踏月行,万家灯火耀眼明。相对无言听天籁,万里松涛诉衷情。”那时我们两人都达到了忘言的阶段。唐朝人品茶也到了忘言的阶段。接着说上面的诗。流霞,是一种名贵的酒。那句诗的意思就是在竹林里喝紫茶,胜过神仙喝仙酒。本来心里有很多杂念,都被这碗茶汤洗得干干净净了,满心兴致很高,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了,只听到一树知了在叫,太阳已经西下,影子斜了。这首诗说明了唐朝诗人在品茶时达到了忘我、投入的境界,它没有提到茶的功利的作用,完全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品茶的意境,要达到这个境界才算品茶。

茶道的三个层次

唐朝还有个诗人叫皎然,他把品茶的意境细分为三个层次,是茶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