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小学生教学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教学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表达;有效教学策略;营造氛围;训练有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语言表达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沟通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必须应该注重的。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口语较重,公共场所较少,孩子见识少,那么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胆怯、内向、不会与人交流、不会语言表达的现状。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选准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关键。

一、巧用课前五分钟

有的学生在课外三五成群,经常是侃侃而谈,但面对大家却胆量顿消。对此我的做法是规定每节课前的五分钟为“课中课” ――口语训练时间(其中三分钟用于演讲,两分钟用于评点)。要求每个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演讲,不定期规定主题,或者自由发挥也可以,每次演讲结束后,由另一个同学评点。

老师事先向学生宣布这种口语训练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

(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演讲自己围绕某一主题写的一段话,也可以选用平时摘抄的好的文章或片段。

(二)所讲内容不限, 但要积极健康。

(三)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让每位同学都能听清。

同学评同学,无所顾忌,有感而发,肯定中有建议,不足中有补充,常常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的学习语文,理解课文的方法,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让学生单独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等等,培养朗读习惯,同时掌握朗读技巧,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以朗读开启美好的一天,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语言之美,并深入体会课文的意境,同时锻炼说话技巧。

三、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害羞,担子小,不爱发言,也不喜欢站起来给大家朗读,因此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氛围,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老师首先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课堂民主,要理解学生的不足,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赞扬,少批评,少指责。同时要注意组织教学,在有学生朗读怕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互相合作,注意听别的同学朗诵,学习优点,同时也能恰当地指出不足。另外可以清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

提高。

四、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每周一次新闻会,进行朗读比赛、课本剧演出、参加社区活动、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主持人大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朗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朗读是基础,只有朗读好了,才会在各种活动中占据优势,学生参加活动多了,又能切身体会朗读带给他们的益处。这样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让活动促朗读,让朗读促提高。

五、向生活要语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要教会学生向生活要语言。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语言是最丰富的,如那些方言俚语、流传下来的谚语、一些俏皮话等等,都非常富有表现力,掌握了这些语言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让学生们单独准备一个生活语言积累本,让他们留意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场合听到的生活语言,把它们积累起来,为我所用,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学们经过留意搜集,涉及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乡风民俗的,如“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死受穷”,“紧紧手,年年有”;有气象节令的,如“二八月,乱穿衣”,“鸡不进窝有大雨”;有富含哲理的,如“凡事回头看”等。又如他们在向村中老者请教时,了解了“腊八粥”、“寒食节”等的来历。学生们通过积累,生活语言多了,他们在交流中才会让谈话有生活气息,才会幽默,生动而有趣。

六、选择新鲜话题

在小学课本中有些教材的话题如果原搬照用,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可潜心钻研教材,活用教材中的话题,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成分,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话题中;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锻炼自己。活动要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或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事物感兴趣,如做主持人、访问、参观、春游或者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都是互动性非常强的活动,小学生会非常乐意参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非常高,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他们能够用心参加了,那么才有提高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

可能。

七、善于创设情境

第2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音乐能力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音乐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1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意义

1.1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音乐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加强音乐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音乐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

1.2挖掘学生潜力

音乐教育中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

1.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小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利于鼓励小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

2.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学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略了小学生能力的挖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趣味性音乐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每位学生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学校的舞台上,学生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创新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校应定期举办形式各样的音乐竞赛活动,丰富竞赛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能力。

2.2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观众欣赏音乐目的在于获得情感的体验,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多注重情感的表达。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具特色,不同的风土人情也造就了各异的创作风格。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反复朗读歌词,体会歌曲原有的味道,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充分挖掘音乐的内涵,激发个人创新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在音乐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得学习效果更加突出。最后,教师将情感融入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优化课程教学。

2.3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与教学技能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增强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音乐教学中能力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要切实重视此项问题,积极对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强化教学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多多教授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掌握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教学方式多样化,掌握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则是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教学实践的关键。

2.4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多媒体设备运用于音乐教学当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务必改变以往呆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文字资料、音频、原唱资料三者融为一体,必要时配合视频资料,使抽象的艺术表达丰盈而具体,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演唱技巧大有益处。同时,通过学生对音乐器材的操作,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素养,这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以及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用情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发挥教学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一、确定研究内容

1、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营造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

2、围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行为;

3、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4、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生态化教学评价。

通过研究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以语文、数学科学为重点,开展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生态发展。

二、重点研究工作

本期我校课题组在教科室的指导下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每个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积极学习,主动实践,探索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

1、制定方案计划

2月我们接到任务以后,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再次修改,确定了我校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确定近阶段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2、组织理论学习

3月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进行生态化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如:《构建生态化的合作学习课堂》、《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策略》、《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遵循生态规律构建生态课堂》、《论课堂的生态本质和特征》等。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生态化理论基础,明确生态化课堂的特征和内涵,探索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

3、营造教学环境

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营造生态的教学环境对于生态化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1)布置温馨的学习环境

教室布置标语和图案,让学生感受学习氛围的轻松和愉快,环境的温馨与舒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愿望。

(2)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信心。

4、践行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分析,准备实施研究

在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的同时对我校的学生和老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调查研究分析报告,为思考实施计划打下了基础。

(2)结合班级特色,进行研究分工

方案和计划拟定之后,组织研究人员召开会议,对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5个环节进行研究分工。

课程预习:彭玲、张利、黎静

情景创设:谷英、胡登菊

目标导向:李煊毅、周瑜

交流讨论:陈瑶、尹平

反馈拓展:黄东、钟安娜

针对自己的研究环节开展课堂实践,寻找自己的实践方法,以教学随笔和研究心得等方式写出了研究感想,为下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3)课堂实践展示交流

本期生态化课题进行了两次研究展示活动,每次展示有主题、有交流、有引领。

4月9日上午,周瑜和李煊毅进行了生态化课堂实践展示,课题组罗咏梅和董晓宇老师到我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一起研究了小学生态化语文教学的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同时对我校的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4月17日上午,我校举行了数学专场的说、上、评“三课”比赛。参加本次活动的有进修学院教研员吴行鹏老师和六校联动的领导和老师们。这次活动以比赛为契机,紧紧围绕“探索小学生态化教学模式——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为主题进行教研活动,按说课、上课、集体研讨,最后专业引领几个环节开展。王国利老师说课生动形象,黄东老师说课深刻明理;钟安娜老师执教的《探索规律》和陈瑶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性质》,都以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探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集体研讨时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老师们探讨的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进修学院教研员吴行鹏老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专业引领提升。

(4)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①主题交流活动。本学期在半期和期末分别举行了一次关于课题研究的主题交流活动。一次是“关于如何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的交流,一次是“研究感想”的交流。

②课堂现场交流活动。课题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听课,学习课堂教学中好的方法,弥补生态化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取得的经验

(1)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学习会亲临其境,兴趣盎然地看看、听听、想想、说说、做做,愉快地完成学习在务。

(2)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在、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

(3)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生话,增强课堂生命话力。只有创造丰富的课堂生话,动员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话动,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话气息和生命话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话动,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美妙意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运作起来,出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景象。

四、问题的思考

1、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课题的认识也不够深,课堂变化不大

第4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评价;教学实践;探究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29-01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指在命题指导和学生完成写作的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写作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评定。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该怎样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比较注重指导审题、指导选材、指导习作,但习作完成后,评价修改却比较忽视,存在着评价形式单一,几乎由老师包办,学生未参与评改,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弊端。鉴于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价是教师专利”的观念,构建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模式,激发作文自我评价修改的意识,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以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习作

作文是一项难度最大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学生交上习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师还是用老眼光居高临下看待小学生的习作,把分数压得低低的,好像少给分数就是“要求严,鉴定能力高”。有的老师用“优、良、中、差”下评定,获“优”的学生寥寥无几,激励评价成为极少数学生的专利品,大多数学生在“中心不突出,表达不明确,要多下苦功”之类的否定性评价中失去了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学生的习作。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他们的作品,尊重他们的劳动,关注他们的情感,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亮点”,无论思想、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态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二、用激励性语言写习作评语

写评语也是作文评价的重要一环。可有的老师把评语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写不好作文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用“这么马虎,能写好作文吗?”等之类“批评性”评语来定论学生,学生作文陷入一无是处的境地。其实,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评价,激励的语言都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和发奋进取的动力。评价时,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进取为出发点,以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为准则,针对学生的实际,用多把尺子衡量,用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写评语。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用“欣赏激励式”评语,比如“书写工整,表达流畅,感受深刻,你的写作态度与语言基本功告诉老师:你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小作家。”对问题较为突出的习作,我们可用“肯定提示式”评语,如对习作《新型电话》的评语:“能把新型电话的特点和用途写得这么具体,说明你是个善观察、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换个直截了当的开头,这篇习作就更棒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要用“鼓励提高式”评语,如“在你眼中,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你对学校的爱,如能按顺序来写,使习作的脉络更清楚,这首校园赞歌会更动听。”观念改变后,评语如春风化雨,孩子们爱读评语,爱写作文了。我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次发下作文,我就兴奋地、一次又一次地读王老师的评语,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写作的勇气,是我写作的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性评语对小学生写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

三、用模糊评价保护创作欲望

作文评价过程本身存在着模糊性。作文的优劣判断,往往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所作出的评价判断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一方面淡化百分制,采用模糊的等第记分法,一方面加强模糊式的诱导性语言评价,做到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以比较婉转的中肯的语气指出他们作文中的不足。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模糊性评价可以说是一种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评价方法,它可以避免对学生作文的武断评判,让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去研究,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评价过程中,我们对一些写作水平较高、自信心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性的评价方式,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于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既不给低分,又实事求是指出不足。当他们作文有了进步时,给一个高分,予以表扬鼓励。对于那些写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则采用只写评语不记分的评价方法,挖掘作文中点滴成绩,加以勉励,可以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帮助重写一遍。尔后,根据结果给一个高分,激励他们努力写好每一次作文。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不仅在好学生身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总之,对小学生作文评价,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要以激励性为主旋律。小学作文教学的激励评价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着眼发展、注重过程的理念,使评价成为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和激励成功的手段。实践证明,实施激励评价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一、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摸索尝试,不断总结提炼,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归纳一下,大致程序为:发现提出问题―选择探究方向―制订探究计划―自主操作探究―自行获取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1.发现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或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问题是自然、科学教学的核心,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桥梁纽带。

2.选择探究方向

在学生发散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帮助学生对众多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能自主研究并且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然后给学生自主的权力,激发探究的欲望。

3.制订探究计划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根据自主选择的内容,

自己或小组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研究方案,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制订出最佳方案。

4.自主操作探究

这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科学、自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5.自行获取结论

学生自行归纳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在表达交流的基础上,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总结出科学结论。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6.解决实际问题

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法,独立判断自然事物、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科学,运用科学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拓展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1.由课内走向课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福音。新课程以不可抵挡的魅力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教学的开放性。

如:讲《桃花》一课时,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到室外观察桃花,可在观察过程中意外发现对着饭店排风窗的桃树不仅没有开花,而且还枯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展开了调查研究,一份报告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接着教师又带领学生对四合的水污染对两栖类动物的影响、路灯下的树木衰败的原因等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却被我们忽视或视而不见的事

情,通过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2.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内容和活动内容、材料的生活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这使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观察活动、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的,教材不再是为教师讲授提供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科学课应具有开放性。”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如: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的“羊角葱里的气体”“植物的向光性”都是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的学习探究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学生们真切地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每天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6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一、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常规教育的局限性

在常规的教育环境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是严谨、系统的教育过程。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般以不随意更换的教材为主,因而不能对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出迅速的反应。

2.建立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注性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学生学习时不够专注,甚至有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有些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激发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便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合作学习的实践

1.学校及班级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赵红路小学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全校师生团结协作,求实创新,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打造人文化、开放式、充满生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我所带的班级是一年级,共有学生46人。

2.分组方式

基于人员平均分配的原则,我将本班46名学生分成9组,其中8组每组5人,有一组为6人。根据全体学生学习的差异,基于学习成绩平均分配的原则,每组学生成绩有好有差。考虑到沟通和交流能力,将性格外向和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排在一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充分提高每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每组的5名学生分别任命为学、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卫生组长和安全组长。分配组长后,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是组中的重要的一员,感受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排座方式

关于桌椅的摆放,我班是单人桌,把5张桌子拼合在一起,5 名学生按马蹄形围坐,其中1名学生面对黑板而坐,其余4名学生面对面坐在两侧,这样有利于组间交流,也有利于教师在组间进行巡视、辅导。

4.课堂教学实践:小学一年级《钟表的认识》

《钟表的认识》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一课,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课程开始时,教师发出口令“1”,让全体学生面向讲台而坐,教师讲解时间的概念,同时拿出圆形的钟表,讲解时针和分针的意义。然后将教学工具――每组一个圆形的钟表交给学生,并发出口令“2”,让全体学生恢复原座位方向,开始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首先,每组学生对时间点的认识进行讨论,包括早上起床的时间、到学校的时间、下课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等。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叙述自己对这些时间点的理解,再对这些时间点进行总结。其次,由教师指定一个时间点,如3:00。每组学生针对钟表上时针和分针对应的位置进行讨论学习,同时拨动圆盘上的时针和分针,确定对应的位置。组内每名学生在纸上写下一个时间,然后依次在圆形钟表上将时针和分针拨到对应的正确位置。最后,每组学生指派代表依次发言,对钟表的规律进行总结。

三、归纳与总结

1.过程与结果的评价重点转移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以自主、合作、共同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语言是学生交际的平台,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团队协作,学生之间增进了感情交流,改进了人际关系。

2.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分工的重点转移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权威-服从”,而在合作学习中这一关系转变为“指导-参与”。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以学术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去,并且按照学生实际需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谭银香.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策略的研究[J].广西教育(中教版),2010,(5).

第7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生活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知识,超市购物的过程、饭店点餐的过程、计算工资报酬等,这一切都和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如今,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改革下,“使学生认识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个要求被明确提了出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只限于教室,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知识的价值大打折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缺乏联系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在课堂中所教的知识,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对新知识进行拓展,更不知道如何可以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存储体,仅仅把知识当作分数,而不是一种能力,这样一来,教育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2.不能理解新知识,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付出,学生也只是一味地接受,这种枯燥的传递和被动接收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在不理解数学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机械记忆数学知识,可以说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所掌握的只是死知识,缺乏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实际的生活问题时,学生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如此一来,教育的价值何在?

3.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学生则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仅限于机械记忆,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同时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探析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1.利用生活实际引进新的知识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能够充分运用个人语言的渲染性和有效的情景设置,把本节课中的新知识点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分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父亲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儿子的寓言故事,大儿子获得了土地的三分之一,二儿子获得了土地的六分之二,小儿子则获得了土地的九分之三。但是大儿子和二儿子觉得父亲分配的不均匀,他们获得的土地要比小儿子少,争执不断。看完这段视频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这场争执的评判员,学生应该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这场争执呢?这样的情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

立足于如今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系统性比较强,而小学生的年龄偏小,系统性的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在课堂上重现生活画面,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计算卧室和客厅等房间的面积,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相应的数据,既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3.结合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外界生活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时,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一定可以使得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第8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一、挖掘生活素材,指导尝试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参加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活动,从而收集、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

二、构建生本课堂,增强实践意识

1.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 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 怎样找最快?

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角币与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效。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2.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

3.加强实际操作,增强实践意识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 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 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 学生分别回答: 我可用这18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设计练习,培养实践能力

在学习完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求各小组同学100米跑的平均成绩。学习了面积计算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土地面积的测量和计算; 学习“比例尺” 之后,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或教室) 的有关数据,自己定好比例尺,在纸上设计和绘出学校(或教室) 的平面图,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优秀图纸的评选活动,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促使学生乐于做生活、社会的小主人。

三、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后,可要求学生设计自己小卧室装修的费用问题。让他们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摸索,预算卧室装修费用必须知道哪些数据,经过哪些步骤。通过个人摸索、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懂得预算装修费用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先测量有关数据;2.估算出房屋装修的面积;3.摸清装修材料价格;4.运用“单价×面积=总价” 的数量关系式预算装修费用。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 一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家里房屋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又如: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身高多少? 体重多少?你比你的同位高(矮) 多少?引导他们去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让他们从实践中悟出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走向生活。

第9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内容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收获数学的知识的同时也增长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其提倡“教学做合一”,主张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学有所获,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

一、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高教学趣味

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数学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都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他们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学习趣味,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是目前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为了追求做题的效率,他们很少花费时间去思考解题的思路,而仅仅是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能力解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弱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合理而有序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提高应用能力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而将生活中的知识经验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就想到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出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有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学生认知能力的范围内为其创设出恰当的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既能收获知识,又可以增长技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我就拿了几个苹果到课堂上,并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有五个小朋友都想吃苹果,老师手里有5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分呢?”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们便很快就想出了解决办法,即一人一个,每个人都能吃到。然后我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手里只有6个苹果,有3个小朋友要吃,要让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个数相等,应该怎么分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采用一个一个分配的方式,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脱口而出2个,但是对于计算的过程却也说的不是很清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的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与应用能力。并且,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有助于其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就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如长方形的有相框、镜子、门、床等,正方形的有手帕、瓷砖、电视屏幕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兴奋,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熟悉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也都充分地发散了思维,他们积极地讨论着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组织生活实践

实践出真知,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生活中丰富的题材给学生的生活实践带来了很多的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实地的测量实践。在测量开始时,我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布置了测量的任务,如学校花坛的长和宽,小组成员的身高、校园标语横幅的宽度等,这些不同的测量工作使得学生在参与时更加积极,每个小组的学生也都积极地测量、核对着,室外轻松的氛围也使得他们都十分积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室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应用,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了生活,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趣味性与实用性。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地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教学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杭瑛.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