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

第1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社会实践 创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5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趋势,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和带领青年学生走实践成长的道路,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是当前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创新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育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创新品质

我们都了解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教学形式,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并且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像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科技大赛、创新实验这样的科技活动。另外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于一定的经费支持。如设立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和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1.2广泛利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县校合作等模式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不仅仅是在校园有限的环境里,而更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县的合作,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让学生能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和技术,这样会对自身的认识有个更好的把握,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异国生的交流,为两校交流生认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学习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对这样的交流方式应该给予更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增加学生交流实践的人数会极大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适当改革学生考试、考核方式

虽说我国高校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考核为主,但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却给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应用能力的学习和加强,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理论考核与操作能力、学术科研与科技成果、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加快适应社会的脚步。

2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

2.1开创新型创业模式,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学习创业

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国家为了促进创业而出台的众多优惠政策,让一部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大学生真正面临创业或挫折的时候,大多数却选择了退缩和放弃,经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不够了解,学校创业教育引导不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方向和目标往往也不是很明确,缺乏对市场的洞悉力和分析力,遇到挫折往往就选择了放弃。所以在尝试创业的过程中,失败的例子总是多过成功。

2.2要想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尝试创业,最终创业成功

(1)学校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这个引导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创业政策或者请企业家来做一两次讲座,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而社会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可以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即可以把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又能学习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勇气和信念,也是创业道路的铺垫石。在我们看到的创业明星身上,这两种品质都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勇气无法斩断挡路荆棘,没有信念将挣脱不了自身的束缚。只有当他们拥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能经受任何磨砺和考验,才会激励自身不断学习,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3)大学生创业不能好高骛远,应把握社会实际需求。特别是现今创业的80代,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顺境总是多过逆境。对社会、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抱有美好的幻想,到大城市打拼、挣大钱的思想也比较深入。其实真正的创业不一定要到发达城市,面向基层、到一些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抓住时机和机遇,也能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并且在创业初期,应树立先赚一分钱,而不是一次就要捞到一桶金的理念。

3加强大学生就业导向,提高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3.1在就业实践中、提升自我,促进就业

如何找到一份满意并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心声。是继续游走在各大招聘会现场,还是等着用人单位自己找上门,这样的观念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有这样一句老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大学毕业生更是如此。当代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越来越看重的是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统一。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信息、企业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努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会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利位置。

3.2改变观念,转变思维,打造就业新局面

在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一直存在这样的老问题:打拼大城市,不回小县城;全心跻外企,也不留原地;起点定位高,后悔来不及;挑三又拣四,始终不确定。这一系列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方面原因。要想改变这样的观念,学校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应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3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竞争实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是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个团队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陌生的环境中,大学生由于对外界和社会的认识往往与自身和社会的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容易在精神和实际工作中遭受挫折,感到无助和失落。大学生实践团队组织中的团结协作可以使他们克服危机、增强自信和积极情感,还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效能,能帮助他们使行动与环境要求相互协调,遇到问题能够自主独立或者协商合作解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未来就业的竞争。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4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建立校企就业基地,促进就业

高校一直是输送人才的优质渠道,而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互为生存。要拓宽就业的渠道必然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前景下,学校不能仅让学生单独联系企业或是等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这样的模式不适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了让学校的人才能得到有利输送,也为了企业吸收优秀人才,学校应主动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校资源、专业优势有针对性的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学生,为学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总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校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快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输出,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掀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第2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王立杰2006年开始从事创业培训,2009年涉足农业创业培训,2010年进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经济》记者采访王立杰过程中,他多次强调“创业培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曹继鹏便是很好的案例。2013年时,曹继鹏是济南职业学院大一学生,他想做时代弄潮儿,通过创业实现人生理想。“虽然曹继鹏具备各方面条件,但缺少系统和专业的创业培训。”王立杰说,随后,曹继鹏参加了王立杰的培训,把所获与所得运用到企业运营和拓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曹继鹏在校期间企业销售额就已突破了600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学生企业家。

“我比较注重潜移默化把创业核心精神和灵魂渗入到学员创业培训中。”王立杰解释说,学员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无穷创业知识的同时,能获得宝贵的精神引领,也更能有效帮助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创业。

为此,王立杰还独创了自己的一套创业培训体系:培训前筛选――培训中培养与评估――培训后跟踪服务与评价。

具体而言,培训前筛选包括学员和培训师资的筛选。前者组织方根据学员自愿参训的申请,初步判断学员的参训热情与动力,然后对学员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以此作为学员参训的参考,最后通过学员的自我展示和组织方的面试最终确定学员参训的名单。师资方面则选择具有人社部统一培训和认证的培训专业讲师、大学教授、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成功企业家等。

培养体系是整个培训体系的核心,包括理论课程、沙盘模拟、市场采购与销售的实战和企业实践4个部分。理论课程涵盖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初成立企业的构思、企业市场现状和前景、企业的人员组织、法律责任、预测启动资金需求、制定利润计划等。沙盘模拟是通过沙盘让学员掌握企业的经营过程和企业的运营方法,从中检验学员的创业综合能力,补充学生创业经验的不足。市场采购与销售的实战是让学员真实走向市场,组织方给予同样的资金,学员完成不同的采购与销售任务,借此锻炼学生的市场行为能力与综合销售能力。企业实践是让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中去观摩、操作、调研、咨询等,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创业的难度、提升学生创业的意愿,达到培训后成功创业的目的。

评估体系是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每位授课导师的内容。

培训后的跟踪服务与评价体系是对培训学员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服务。“采取热线专家咨询、一对一指导、QQ群、微信群等方式解决学生就业、创业或者初创企业面临的问题与疑惑。”王立杰介绍说。

万事总有源头。王立杰也是如此。当记者问到他最感兴趣的领域,他脱口而出“农业领域的创业培训。”王立杰认为,现代高科技农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智慧致富是一项千秋万代的工程。因此,他也常常致力于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研究,并将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多年的经验积累,使王立杰在这一领域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创办企业模拟板块。这套模块的重点是能预演未来。“模拟真实投入,用画布研讨、成稿、展示、路演,最后专家点评,提出建议方案并完善。”王立杰说,这能提升创业成功率。目前这套体系已被农业部定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第3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板块

根据高校的课程设置,科技创新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和创业类公选课的开设是当前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校团委实施《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同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以“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为重点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社会企业》等课程的教学实践,指导创业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教务处除开设相关公选课程,还在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申报并向获准立项的农科项目开放创新实验室,项目可相应申请省级、国家级立项。各学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库,配备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有条件的学院同时设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以此,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索质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项目科研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路上缺少领路人

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多年,每年立项数百个,但是由于本科生本来与教师联系不紧密、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等诸多原因,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指导老师的关注和指导,指导老师大多在结题验收的时候才看到同学的项目,项目研究主要是同学自己开展,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大打折扣,但另一部分研究项目则进行得比较好,即立项课题原本就是导师大课题中的一部分,同学的研究得到老师的指导,发文章的比例、研究成果的档次都相对高一些,报告也写的相对规范和言之有序,成果继续进入“挑战杯”竞赛环节,也能取得好成绩。确实起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2.竞赛项目的转化和孵化不流畅,为赛而赛

“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权威性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但是多数高校只将其作为一项赛事来开展,并没有真正通过竞赛建立健全将其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动力的机制,尤其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讲,缺乏与社会、市场的深度接触,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即便选择创业之路,其实践过程甚至也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因此,“挑战杯”赛事培育和造就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课外学术竞赛金字塔,却没有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到重要作用。

3.创业实践平台空泛,不能支持项目落地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授课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往往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目前我校也在尝试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校内活动嘉宾、评委的方式采取讲座、活动点评、项目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注入创新的火种,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很多学生在这些活动或讲座中也能学到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和平台,很多知识一直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个健全的实践平台能让其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当其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时其就能更加运用自如,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创业虽然表面上看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它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涵盖了事业生涯教育、三观教育引导和综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教育,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建立一种师生创业教育指导“共同体”的概念,在培养学生中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方式方法,在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而学生在受教和创业体验中也要及时反馈心得体会,让教师的工作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业尝试的成功一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创新培育、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

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要有梯度,分层次,重点培养和普遍培育相结合才能有全面提升和典型个案的效果。云南农业大学首次组建了农科本科生拔尖创新实验班,强化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打造平台、营造氛围“四轮”驱动,实现在特色优势学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对学生的培养有政策、资金、师资上的支持和倾斜,通过选拔优秀的任课教师,采用国际上的新教材,学习内容采用双语甚至全英语,让学生与当代前沿知识理论体系接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观念,激发对科研问题的研究兴趣,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抓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形成崇尚学术,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闫顺玺,王晓雷.创新实践平台在GIS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职教视点,2015,(8).

[2]张宗涛,辛荣生.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9).

第4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推进实施创业教育,完善和落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和指导工作,推动创业教育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很多高校为了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走出毕业后难就业的窘境,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例如清华大学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将创业教育融入其中。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成立了创业学院,并将《创业学》、《创业管理》等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讲授,建立了专门的创业基地,给予学生创业实践指导和各项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创业教育最早被称作“事业心和开拓教育”,后被译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创业意识和态度的培养,对创业技能和思维的训练以及对创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的拓展和学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大学生的参与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基本创业技能,更大程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开拓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更新要求,为传统就业赋予了新的内涵,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倡导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形势下,于高等院校中大力推进和实施创业教育,对于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自主能力以及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业教育未能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相互脱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授基本技能和理论方法上。第二,很多专业只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只能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接触一些创业教育的讲座,尚未形成独立系统的课程体系,更谈不上对创业教育有正确恰当的目标定位。

2.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师资要求很高,师资成为创业教育首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部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都是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或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来担当,尚未形成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在创业实践指导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教学当中多是以理论说教为主,对学生来讲缺少吸引力和指导性,不利于对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3.创业实践教育不足

创业教育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能传授学生基本的创业理论和观念,还能指导学生进行实操练习,从实践中体会和学习。但是长期以来,创业教育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毕业生所学的理论难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际能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多数高校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创业基地建设跟不上,创业园区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脱节难以控制等客观条件都无形中制约了创业实践教育的实施。

4.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不足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十分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这门课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对创业相关技能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有些同学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创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因此创业教育也只是针对少数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或者自身能力强的同学开展的,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意识不强,主动参与性差,都无形中阻碍了创业教育的推进。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投资和创业意识较差,对与创业相关的资产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生产作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1.整合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学校要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技能的目标,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学科与创业教育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富有创业经验者一起开发创业课程和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同时搭建实践平台,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为培养创业型人才量身打造主导型课程,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课程体系。

2.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普遍存在创业课程教师缺乏创业经验的问题,照本宣科,学生得不到最实际的提高。因此高校应该:首先,建立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互补的教学队伍,由专职教师负责创业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教学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课题研究。兼职教师由有创业经验的校友、成功创业人士或基层管理工作者来担任,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讲述真实的创业历程和心得体会,介绍实际操作流程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其次,鼓励创业课程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活动或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创业专题培训,丰富其实际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使他们对创业的各个阶段环节、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及实际困难有切身的体会和真实的体验,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整体创业师资水平。再次,与兄弟院校增强师资间的交流,共享优质师资,缓解师资匮乏的压力。

3.营造氛围和条件重视加强创业实践教育

高校要为学生创业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大学生创业信息渠道,强化创业实习与实践环节,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和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大力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进行校园创业,积极同企业合作开展创业项目,为学生创业搭建支撑平台。

4.深化创业教育核心理念,提高认识

高校应以具体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乐观的创业心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尤其重视家庭在培养学生创业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待创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认识,有过创业经历的家庭更容易使孩子受到熏陶,对创业和就业的认知就相对客观全面。另外,媒体也要充分的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真实报道和客观评价,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的正面认知。同时,通过社会的力量,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全面及时的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渠道和信息。

总之,实施创业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创业意识与技能的跨时代人才是创业教育融入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焕亚,任聪敏.制造业视角的高技能人才两创教育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2]管平,胡家秀.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刍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3]黄敏.高校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1(2).

[4]邓汉慧.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第5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双创”背景下,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鼓励高校资源与产业界资源有效结合,既是经济转型的要求,也是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涉及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创业教育课程要想发挥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进行系统规范的课程设计。而真正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需结合学校创业现状,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将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化并能承上启下的纳入高校的整体课程规划中。[1]

 

一、课程目标设置

 

目标在课程设置中起到导向作用,直接影响课程的设置、开展及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点,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超越和创造的意识,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创业能力,学会运用不同学科思维方法观察社会,拥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目标。[2]

 

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要具有基本的普适性、复合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程度分层次、分等级地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刚入校的大一、大二学生,采用理论讲授,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创业常识,掌握创业基本知识,理解创业的一般过程和成功创业要素,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养,以必修课形式进行。鼓励大学生和老师进行科研研究,并提升自己“内岗位”创业能力,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二阶段为模拟实践。在基础课程结课后,开设《KAB创业教育》《SYB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选修课,选取对创业活动有进一步兴趣或打算创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按照商业操作程序环节,结合沙盘模拟、网上实训等方式,从创业团队的建立、市场调研、组织管理、产品营销、破产回购等环节,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第三阶段是设立创客集训营,集中全校已经创业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通过邀请企业导师授课、创业沙龙、项目申报扶持进行实战演练,并根据项目申报结果计入学分。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各自申报的创业项目逐步开展业务并定期交流汇报。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创业教育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结合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并且,第二、三阶段的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课堂,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讨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双主体教学法,融入团体生涯辅导技术和教练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进行纯粹理论讲授时,教师可以精选自己本校的创业典型案例,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教师点评总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素质拓展、市场营销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寓教于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此外,还要适时邀请优秀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与学生面对面,让他们谈自己创业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吸取他们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创业承受力。[3]

 

四、创业教育课程评价

 

施良方教授认为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理论基础的评价;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目前,最为缺失的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中,“创业企业的数量”和“创业成功率”成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标准。但是,创业教育并不应该定位于功利性的“工具教育”,即使进行了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创办企业的学生相对于就业人数仍然只是少数,并且创业教育的效果具有延时性,很多学生都是在工作了许多年后才开始创业,又或者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内岗位”创业。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关于创业教育实施评价效果研究发展缓慢,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模式探索,导致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缺失。

第6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一、注重理论学习,力求学以致用。江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新形势下,国际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思想上要适应形势要求,工作上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加强学习。无论是WTO有关知识的学习,还是十六大文件的学习,自己能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能结合实际思考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能自觉的撰写心得体会,并在支部学习会上作了“更新观念,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的交流发言。上半年,在教育厅召开的高校人事工作会议上,就“抓住机遇,拓宽思路,构建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高地”作大会发言。

此外,能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学习有关文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只有认清形势,掌握政策,才能做好工作,处理好有关问题。今年下半年承担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教师职业道德论》课程,自己能利用双休日时间,对新编教材认真钻研,并且把当前形势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自己的工作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加强团结协作,实现年度目标。作为处里的负责人,除了全面协调处理日常工作外,主要分管师资工作和人事档案工作。下半年,一位处长外出学习后,自己同时分管人事调配工作和人才引进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指导下,在有关科、室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和各学院、校机关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除了本年度因时间上难以安排未召开人事工作研讨会外,基本上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的各项任务,包括职称评审工作、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等。有些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如:博士后流动站的申报推荐工作、首批特聘教授的聘任工作、迎接省级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考评、年终考核等。为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制定了《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今年又起草了《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为了贯彻落实校领导提出的“外引内扶”的人才政策,制定了《关于稳定本校高层次人才的暂行办法》。此外,接受电视台《关注》节目记者的采访,介绍我校人才引进的情况;应江苏教育电视台和省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邀请,走进电视直播室,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宣传了我校人才引进政策,回答了就业大学生关心的有关问题;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联播》节目记者的采访,介绍了我校在江苏省首次MBA硕士博士人才招聘会上的招聘情况。

三、满腔热情做好其他各项工作。今年我校隆重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自己能积极参与。人事处与研究生处合作举办了《大学——市中青年学术论坛》。校庆那天,负责接待了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和来宾。为我校成功举办校庆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对我校的明天充满信心。今年人事处接受校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我处全体同志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接受考核。

第7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学习;科研;服务;社区;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Methods The students from Grade 2010-2013 nursing junior college in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were selected.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research. The practice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were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in nursing students and evaluated by the peers, students and social. Results ①Teach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developed in practice. ②The nursing student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were improved in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③Employ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excellent rate was 55.60% for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good rate was 44.40%; 44.60% of the employer units thought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were qualified for the post work, 55.60% were competent for the job. Conclusion The practice activitie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are useful for nursing students to improve community nurs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 Learning; Scientific; Service; Community; Practic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是适应时展和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必然趋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1]指出,到2015年,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要达到30 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社区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而调查显示,我国社区护士不仅在数量上显著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很多正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护士自身也存在社区综合护理知识与技能、社区护理管理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欠缺[2-3]。构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社区护理人才的教育理论体系,为地方培养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当前地方护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4-5]。社区护理是融合实践性、独立性、合作性为一体的学科体系,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走出学校,深入社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6-9]。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护理教育理念和方法[10-19],构建了“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并在湖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大专2010~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系列社区实践项目。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面试挑选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社区实践项目选取30~50名护生。

1.2 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研究假设、目标和设计调查问卷。

1.2.2 调查研究法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制健康调查问卷,在实践活动中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1.2.3 实证研究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评价教学效果。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从带教老师、护生和用人单位多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

1.3 设计思路

1.3.1 在实践项目中的融入“学习-科研-服务”能力培养

1.3.1.1 学习方面 提前2~4周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作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单、PPT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社区中应用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社区重点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评估期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和进行社区健康宣教。学生在真正的社区和现实社会中体会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护理专业技能等的重要性,体会社区护士的责任感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意义。

1.3.1.2 科研方面 活动前1个月,让学生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社区调研,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并开展了“老年公寓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老年人保健品使用的调查问卷”等,并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课题标书或学术论文,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校30名护生主持或参与了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课外科技作品10项,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实施、分析和总结,撰写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1.3.1.3 社会服务 怀化市部分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学生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比较欠缺;怀化市老年公寓尽管物理环境较好,电视、空调等设施齐全,但是居住的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有社会上更多的人来看望他们、关心他们。为此,我校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宏宇小学、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给老年人送温暖。

1.3.2 项目设计

针对怀化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我们构建了针对不同人群、家庭的社区实践项目,如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中小学、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访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1.3.2.1 怀化市老年公寓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45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宣传册、调查问卷,进行社区评估、诊断、制订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宣教,并完成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2 怀化市宏宇小学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39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宏宇小学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教育PPT和讲稿,活动内容主要有护生以社区护士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课、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活动完成后上交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3 以我校校园为社区的家庭访视实践项目 要求大专社区护理方向学生利用周末,以我校校园作为社区,以我校的退休教师作为方式对象,3~5人为一组,自主选择1名退休教师家庭开展社区家庭访视,进行家庭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对于有健康问题的家庭,不仅开展评估性家访,还定期实施连续性家访,不断发现问题、修订和完善护理计划,评价效果。

2 结果

自2011年起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

2.1 同行评价

通过对带教老师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教师评价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活动项目可以多开展,在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中推广。

2.2 社会评价

2013年通过对长沙、重庆、广州、广西、怀化等5个方向就业学生较多的就业单位进行跟踪问卷调查。实发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18家单位均表示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优秀,会继续录用我们的学生;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优秀率为55.60%,良好率为44.40%;44.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5.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能胜任岗位工作。见表1。

2.3 学生评价

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评教评学每位带教老师均为优秀(90分以上)。

2.4 学生感受

通过分析、整理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战胜了我自己,克服了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我还懂得了和小学生交流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有的学生在活动刚结束,就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宏宇小学啊?这些小学生真是太可爱、太热情了,我真舍不得他们,希望还有机会再来!”在老年公寓实践活动中,有2名学生因为太投入,甚至错过了集体返校的时间,她们后来说:“老师,养老院的老年人,真的太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温暖,您不知道,老奶奶把她的一大把水果糖给我们的时候,紧紧拉住我们的手,说欢迎我们常去坐坐,我们真是很感动!”

2.5 撰写及

近3年来,护生每人都撰写了护理综述或调研报告,其中每年有5~10名学生撰写的学术于《护理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杂志上。

2.6 获奖情况

近3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护理专业学生共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湖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及金奖、铜奖等。

3 讨论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我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人,是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最后保障,其专业特性要求护士必须懂得理解人、关怀人,而这正是当前医学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提出的重要问题。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为护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走出学校来到社区,接触不同层面的服务对象,在服务中体会护理的价值,体会护理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患者,更重要的是维系社区居民的健康。

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护生需要与社区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评估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同时,护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也开阔了护理教育教学思路与理念,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护理人才,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革护理教学的方法、内容甚至教学体系。

3.2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通过社区实践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研究的初步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护理研究调查表格的设计、项目的申报、开题与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培养了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3年来,学生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多项课题项目和问卷调查。2013年我系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度护理专业学生主持的6项课题获得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 课外科技作品立项,其中1项已被选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并在《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教育》等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3.3 培养了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构建与实施,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护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培养了护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学生深入到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人亲切交谈,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问卷调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社区护理技能,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制订护理干预、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10-19]。经过多次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生既能适应医院临床护理的工作,也能很快适应医院所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2] 王俊杰,马小琴,谷娟娟.浙江省护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68-270.

[3] 吴亚君,王亚红,宋亚琴,等.社区团队式服务模式中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382-385.

[4] 林梅.校地共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48-150.

[5] 王莉莉,安秋月,黄双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359-361.

[6] 苗秀欣,黄美萍,刘翠萍.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1,(5):345-346.

[7] 李旎,张伟.国内外《社区护理》教学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22(1):24-27.

[8] 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8):1056-1057.

[9] 杨玲,王永利,杜雪平,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4):65-67.

[10] 陈红.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贯穿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尝试[J].护理学报,2013,20(10):10-12.

[11] 霍淑平,柯云霞,李娟,等.社区护士专业综合能力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报,2013,20(12):71-74.

[12] 胡伟玲,黄芳.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2195-2196.

[13] Callen B,Smith CM,Joyce B,et al. 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essential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education for entry-level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J]. Public Health Nurs,2013,30(6):537-547.

[14] Thompson CW,Bucher JA. Meeting baccalaureate public/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education competencies in nurse-managed wellness centers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3,29(3):155-162.

[15] 刘俊香,杨术兰,丁洪琼.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4):4-6.

[16] 胡静超,章雅青.美国护理研究领域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30(3):85-88.

[17] 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3(5):527-528.

[18] 王娟,李华义,时建瑞.任务驱动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3):365-366.

[19] 吕颖,潘红宁,郑丹.基于OSCE模式的社区护理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2):3974-3975.

[20] 王黎.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内容及实施者资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285-1288.

[21] 黄金月,王少玲,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320-322.

第8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教育界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缺乏指导性、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教学比重偏低;二是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上,主要观点有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强化校内实训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等。当前高职院校很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更要强调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把技能训练作为会计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理解的片面性,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校内手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往往是有名无实。

(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近几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某些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教学中卓有成效,老师到企业兼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互动、互补并双赢。由此,也产生出“项目化教学”,并进一步发展演变为课程项目化。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个项目的计划是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在高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许多高职会计专业也实施了“工学结合”和“项目化”的教学改革。但不考虑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不分析会计从业者掌握会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不顾会计专业本身的操作特点,照搬工科类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也使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走入误区。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及教材研究开发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就业规律,以顶岗、择业实习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毕业实习和训练也在增多,但关于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研究却很少,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顶岗实习实施过程的整合。涉及确定顶岗实习目标、确定顶岗实习内容、组织顶岗实习内容、评价顶岗实习效果等。(2)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理念,主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实习学生共同进行管理。(3)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规范。注重对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实习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建设,建立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4)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沟通和协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数量和配备比例提出要求,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分工。(5)实习巡回指导的管理。要求学校建立并实施有效的顶岗实习巡回指导系统管理。我国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开发以及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也存在薄弱之处:一是理论研究较多,务实性研究较少。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针对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二是专业共性研究较多,特性研究较少。我国高职教育界对有关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研究缺乏专业针对性。由于没有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本身的专业特性,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管理上的研究与其他专业并无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就业”导向,这就要求高职会计教育要以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中心。由此可见,以企业财务工作及会计专业的特点为切入点,对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具备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对顶岗实习只能流于形式的认识,真正把顶岗实习加以规范并实施。

二、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现状

顶岗实习是学生到具体的会计岗位上工作,一边进行实践一边学习会计巩固理论知识。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些是共性问题,如,学生对顶岗实习教育理念的认同问题、学生的职业角色转变问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问题、学校与企业的沟通问题等。顶岗实习教学中也有会计专业的特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联系顶岗实习单位困难

高职会计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属于偏向于技能型人才,实习单位一般为中小民营企业。而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中小民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少,导致学校很难承担联系实习单位的任务。因此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都是由学生自己联系,而每年均有大量的会计毕业生流入市场,会计人员供需不平衡,造成一部分学生改为寻找其他工作岗位。

(二)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困难

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许多高职院校建立相关实习制度,便于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沟通联系。但对于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实际上也是难以进行,原因在于:企业出于对财务信息资料的保密,不愿意让校方指导老师介入;而会计专业的特性使顶岗实习单位数量众多且分散,学校不能集中管理;学生换岗、换单位情况频繁使校企之间的沟通联系难以落实。

(三)小企业业务处理不规范造成实习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误解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多为小企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管效果并不好,许多中小企业的纳税采取核定征收也导致中小企业不重视会计规范。许多高职会计学生进入小企业实习后,发现小企业会计业务种类少,且凭证、账簿及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不规范,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里所学的会计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相差较大,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误解。

(四)实习指导与监管难以有效实施

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学校对其指导和监管难以有效实施。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实践效果,学校一般指定校内老师兼任实习巡回指导老师。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地点分散,无法对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配备。一方面,校内指导老师有其他的教学工作量,虽然对顶岗实习学生有查岗和巡回指导的任务,但进行全面的实地指导和监督事实上难以实施,许多指导老师通过电话或网络考察学生实习状况;另一方面,即便是学校老师进行实地查岗,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性,企业会计人员和学生碍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也不可能与学校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无法使学校老师深入细致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实习学生对会计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探索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许多地方由政府批准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同时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管理和就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学生在学习、社交、就业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改善这一状况,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内也建立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园就是学校提供特定的区域,吸纳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并推行“准社会化”的管理。创业园是一个集大学生创业资讯、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比赛、创业技巧交流的平台,创业园既可使参与的学生一展身手,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感受创业氛围,从而也产生创业激情。可以发挥高职会计专业特性与优势,引入会计业务,在学生创业园内建立起学生会计创业工作室,融合会计顶岗实习教学与创业教育,使会计学生也在创业园中拥有一席之地。引入会计业务,建立学生会计创业工作室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一)记账机构的申请设立门槛较低

设立记账机构应符合的条件是:3名以上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专职人员,同时可以聘用相同条件的兼职人员;主管记账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健全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高职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所,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记账机构,引入会计业务。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作为机构聘用的人员,学校引导学生在创业园中建立会计创业工作室。会计创业工作室可以以记账为主要业务,同时引入工商登记注册、纳税筹划、成本管理等业务。

(二)高职院校的会计师资是会计业务的保障

由于所培养学生的技术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任职资格:老师不仅要具有教师职称,还要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企业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许多会计教师具有高级会计师或中级会计师任职资格。充足的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资源为进行会计提供了保障。

(三)小企业对会计的需求使会计工作有足够的客户资源

虽然会计人才市场供应充足,每年有大量的会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小企业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仍很旺盛。这一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专业的特性使小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经验的专业会计人员,而会计毕业生恰恰是缺乏专业经验的群体。这一供需矛盾也使小企业转而寻求记账机构去解决会计问题,会计机构可以为小企业提供专业会计服务却收取相对较低的费用。每年新增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它们对会计的需求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足够的客户资源。

(四)学生的创业热情是会计创业工作室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高职会计学生在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越来越艰难,许多学生转而寻求创业机会。90后学生有活力、有创新观念、不循规蹈矩,有统计显示,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一项名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的调查显示,有接近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支持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渠道之一,而且可以带动更多就业。利用学校良好的会计资源,高职会计学生有热情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促进会计创业工作室发展的动力。

四、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优势

将会计工作及学生创业理念运用于顶岗实习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在学校创业园内建立会计机构,学校指定专职人员管理;在会计机构内建立各种会计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按业务内容进行划分,可以设记账工作室、工商登记注册工作室、纳税筹划工作室、成本管理工作室等;会计工作室的运行采用“准社会化”管理,由创业学生自主设计制度,招聘在校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各会计工作室配备指导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由顶岗实习学生自主吸取相关会计业务,并组织会计工作。将会计工作及学生创业理念运用于顶岗实习教学的优势是:

(一)学生可了解不同类型企业

会计工作室各种企业的委托业务,企业类型多,包括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外贸企业、运输企业、服务业等各种企业。相比于在一个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会计工作室接触到更多的企业,了解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特征,通过顶岗实习,学到更多种类的会计业务处理,充实会计理论知识。

(二)学生可了解更多与会计相关的业务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多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而在学生创业园内的会计工作室除主要从事代账业务外,还可以工商注册、进行会计咨询服务、代办一般纳税人申请、代办税务变更登记、年检、代办社会保险人事存档等业务,的企业数量多、业务种类多且业务内容广泛。接触各种会计相关业务,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更深入,视野更广泛。通过学习与会计相关的技术本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学生可接触到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

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时接触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凭证、账簿及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很不规范。而创业园内的会计工作室是在专业会计老师的指导下,对记账人员配备、账簿设置、会计科目应用、会计凭证和报表填制、错账的更正方法等一系列会计基础工作都进行规范化操作,使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有直观和正确的理解。

(四)学校对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监管可以到位

校外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有相当大的难度,且事实上在岗假象普遍,往往只流于形式。将会计业务引入校内创业园,让学生在校内开展顶岗实习实行“真账真做”,避免了校外顶岗实习带来的巡回指导难度。在创业园内的顶岗实习学生,可由专业指导老师对其进行随时检查,及时监督,还可以进行手把手地指导;指导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度、实习内容和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和处理。相比于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对创业园内的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监管可以更到位。

(五)“准社会化”的管理方式能激发学生实习热情

创业园内的基础设施由学校提供,而推行“准社会化”的管理制度要求创业学生要自筹一部分创业资金。由于会计业务的特性,学生无需提供实物商品,提供的是劳务,创业学生几乎无需投入前期的创业资金,这使许多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同时,各种会计业务均会有一定收入,会计工作室建立收入分配制度,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因此,创建会计工作室不仅创业资金投入低而且学生有创业热情,对于参与会计实务的顶岗实习学生来说,略有收入也会提高他们的实习热情。

(六)会计创业工作室解决顶岗实习单位难的问题

会计的每一个岗位可以同时安排多个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之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有些学生在熟悉会计业务的处理后,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每一届熟悉业务的学生可以教新加入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使学生在校内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而且可以安排相当数量的顶岗实习岗位,解决了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难的问题,也减少了学校寻找顶岗实习企业的压力。

五、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缺陷及对策

在创业园的工作中学生能够直接感受社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领。

(一)高职会计顶岗实习缺陷

从会计专业特性视角看,这种以会计工作为顶岗实习内容的教学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学生难以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学生作为会计人员,是以的名义完成企业委托的会计事项。学生一般只能根据企业所提供的相关单据和凭证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以深入到企业内部去细致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由于所得到的信息量有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与分析难免会产生偏差。(2)与企业沟通少,使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难以体现。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超出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其基本职能扩展到了会计的分析、管理、控制与创新上,会计准则的运用也将会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广阔,会计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学生作为会计人员,只办理委托业务,不与企业管理人员直接接触,难以与管理人员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上的交流与沟通,难以体现会计的“管理”职能,学生无法将正确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会计实务处理中。(3)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和企业组织机构,影响会计业务的分解。由于学生没有深入到企业内部,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环节、产品的具体成本构成、生产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的使用状况、企业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情况,影响到按企业生产过程和部门而进行的会计业务的分解,最终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对策

第9篇: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46

就业能力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系统的就业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岗位基础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开发,间接满足学生社会化的强烈需求,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成就感,增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效能,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1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内容、原则与目标

11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实践属性是育人的内在属性,实践是育人工作的重点难点。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包含5个因子,分别是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2]。就业能力在性别、年龄、生源地区、学校类型、专业类别和社团干部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实习单位声望、实习单位评价以及参与就业指导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本文的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将从以上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具体实践研究。

12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原则性

121将知识传授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

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搭建平台,开拓途径来进行就业能力综合实训系统工作,避免理论空谈导致的学生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细化和强化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确保实践活动经过科学设计,通过有效舆论引导、工作动员、制度保证和经费投入落实工作,借以考核、研究交流等方式来保证和检验育人效果,形成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

122在第一、第二课堂中践行实践育人理念

首先,在开展就业能力提升的工作中,高校要关注实践本身的育人属性和价值,将就业能力提升为第一课堂,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程上增加实践育人的具体授课形式和内容。其次,在就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方面,要形成科学长效机制,加强对活动内容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摆脱“纯活动”形式,开展符合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内在心理需要的有内涵的、体现组织效能感的实践活动。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第一、第二课堂的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工作队伍的成就感,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123以谋职目标牵引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培养

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的“谋职教育”现象,应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人就业能力提升问题。通过实践育人工作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人生理想追求,将个人发展与地区发展、国家富强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服务他人、社会、国家、时代的使命感,更加有效地引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13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目标所向

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强调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实现社会化为目标,重在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的自主性和实效性。实践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不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增强自身在实践中的自我效能感,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上升循环,靠实力完成高质量就业需求,成为适合企业需要、社会发展的可用、可造人才。

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工作是一项需要高校统筹、各部门和单位配合的系统、长期的工作。高校追求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育人目标,能够增强相关教学、管理和专业就业队伍的实干意识和实干水平,督促队伍自觉地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增强岗位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同时,高校队伍的实干效果能够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组织效能,真正实现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工作模式,促进高水平就业工作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竞争优势。

2搭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运行平台

21实行专项化工作运转的专业技能培养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看,在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上,要实行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统筹,各院系支持,学生各层管理部门配合的运行模式,在制定学生专业提升的专项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上,提供专门的人力支持,搭建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建立专业提升培训、实训基地,实行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学生奖励机制,推进各级、各项专业提升专项工作。

211发挥教学和管理队伍的育人合力

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专家研究指出:“对于学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之外。”学校通过规范的、开放式的管理制度,联合教学和管理两大力量,加强沟通和协作,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可含单项专业技能比赛和综合专业技能比赛,让学生有平台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展现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以专业技能比赛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比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培养目标。

212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专业实践中心、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应主动与市场相结合,多与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系统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校职业技能的鉴定和培训工作,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资源来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提升。

学校可以统一制作学生在就业方面可能用到的各类资格证书汇总表并加以公示,特别需要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引导学生考取行业要求的工作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准备更多的优势。同时在单位目标考核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要求建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实行定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学校要统筹建立校内专业实践中心,采取专项工作模式,专人负责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213以各项奖学金评定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教学实习的比重,在评比、评选中增加专业成绩的比例,可灵活将一定级别的专业技能比赛成绩和专业研究成果作为破格评选的依据。借助资源设立专项或专业人才培养基金,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想方设法、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途径和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展专项专业技能。

214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引导教师开设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课程,如领导力开发课程、意志力培养课程、创业实战课程等。成立高校实践育人中心,设置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岗,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比赛以及相关项目的申报和运转,跟踪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关于教师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培养工作,要用具体的办法和方式,如对于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贡献的教师在考核、评比、工作量核定、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给予加分等方式来支持和奖励。

22推行实践学分制、考评制岗位体验式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训

通过相关制度规定和实际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实行课程实践学分制和考评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岗位中了解社会、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提升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培养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和深化,不断提高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221创新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应要求相关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和环节,如运用专题教学、问题讨论、启发游戏、理论联想、观点辩论、节点互动、角色模拟、角色转换、案例探讨、学生讲解、总结报告等开发学生主动性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实践学分制,突出过程化跟踪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岗位的体验实习,撰写岗位体验心得,要求以用人单位盖章为准。

222在各项评先评优和各类培养发展中规定实践内容要求

在学生评先评优和发展培养中,如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团内推优、党员发展工作、干部的聘用和培养、毕业鉴定等内容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次数要求。比如,要求在学期内、学年内,有一定次数的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活动的经历,通过现场汇报、撰写心得体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验证和考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培养技能和操守,全面了解社会、行业和岗位的情况,在岗位中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人生追求,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磨炼意志,锻炼品格,为步入社会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

223实行实践活动个人和团队的表彰制度

学校学工处(部)要规范管理,要求校团委对各级团总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一到大三的暑期,要求团总支有效组织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学期初进行汇报、总结、评比和表彰。每学年进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素质拓展先进个人的评选,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或暑期积极寻找实习的岗位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以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班级或年级实践交流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核定、评选和表彰。

23搭建讲实效、情感共鸣式综合能力和素养开发模式

相关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实践育人的角度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加强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31加强学工干部队伍、党员队伍的建设

学校以及各院系要从思想上重视发挥学生党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两大队伍的过程培养和使用,实行培养目标的考核制。可通过项目化工作和活动实行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实践培育系列工程,通过各项助管、助教岗位和职务来提升两大队伍的综合能力,通过岗位实践、活动实践、示范平台来充分提升两支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养,提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朋辈影响力,发挥他们强大的朋辈影响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间接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232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校团委及各级分团委,要明确活动的实践育人的内涵,明确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对校园活动内容和质量的高要求,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考量。实行活动形式和内容并重,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克服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简单化,做到真正将学生教育、学生发展需要、学生兴趣等各方面结合起来的受学生欢迎和喜欢,对学生成长有帮助、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活动。

233举办促进校园关系和谐的活动

学校通过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园就业文化节、校园社区文化节、校园爱生节、校园教师节、校园感恩节等含人际关系互动、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实际、校园实际、贴近时展的活动。同时,在校园和社区内进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十大杰出教师、校园十大杰出大学生的先进模范案例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思想共鸣,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