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家都知道,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讲座视频中的年轻母亲,只是一个劲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乘法口诀,一个2、3岁孩子根本不理解口诀的意思,以至于后来哭喊着口诀“三五二五”,母亲还是一个劲让孩子重新背着乘法口诀,孩子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哭喊着错误的口诀“三五二五”。这样的教育让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都感到,对孩子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家长应该让孩子能够在轻松的幼小衔接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也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受时间特别是空间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学习。特别是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面对好几个科目的系统学习,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文化知识的开放性、时间性往往让许多小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文化课的学习,这时候,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产生焦急的心理。而校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良好社会资本。它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内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自己觉得学校学习中感到不解或困惑的科目,参加校外教育举办的各种学习,使校内学习得到巩固,使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亲密伙伴。
二、 让校外教育成为青少年的社会大课堂
校外教育就是青少年学习的“社会大课堂”,也是青少年的“社会化的竞技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校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其独立性逐步凸显,各个校外活动机构积极主动地组织思想道德、合作精神、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使校外教育由被动的服从于学校原来的兴趣小组向主动的服务于社会人的成长、积极地影响着每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校外教育的环境是“社会化的竞技场”,青少年在校外教育中,除了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场所学会怎样做人,就像吕叔湘先生说的“教育近乎农业生产而非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把原料通过设计好的工艺流程,做成合乎标准的成品。农业生产可不然,种下去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自己长,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叶圣陶老先生也强调: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的,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顾,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模一样的成品,那是教育的失败。而校外教育就好比是“农业生产”,帮助青少年好好成长,以期获得好的收成。
三、 让校外教育成为青少年的实践大乐园
中小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校外教育资源的特点和需求,校外教育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逐步形成以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为基本特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德育专题教育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型学习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架构出丰富多彩、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的课程目录。校外教育机构就是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活动中能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使校外教育活动能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比如说,很多地区的学校、教师认为课时紧,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很多学校领导也认为,基于学生安全考虑,不敢把走出学校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以至于真正遇到安全事故来临时,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应对,如果各队都能把校外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实现校外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同时在平时校外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注重做到与地方文化、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现代科技相结合,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很好应对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更好地提高校外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四、 让校外教育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奉献、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综合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校外教育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青少年思想品质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校外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校外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品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不同在于教育对象参与的主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校外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任何一种境况都会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外阵地的作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品质等等,克服“自私”、“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症”,使他们从娇弱、依赖状态走向成熟。
2.校外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素质教育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校外教育为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们根据个人的业余爱好、自由灵活地选择其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小组。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宫开展活动条件得天独厚。在青少年的心目中,青少年宫开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专项教育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一个人的业余爱好不是天生的,有的可能开始具有某种业余爱好特长,虽然这种特长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但这种幼芽往往就是人才的希望,校外教育就是这些人才成长的沃土,充分地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得以更大的发展。从中也可为国家不拘一格地培养输送各类精端的人才。
3.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校外教育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地开展各项活动,让青少年犹如生活在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和大胆创建的天地之中。在这里,他们可以动手、动脑、有听、有看、有实践、有写、有画、有玩、有做,从而增长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校外教育能让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能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校外教育要从小抓起,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另外,校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责无旁贷地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机构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坚信,它的前景会越来越美好。
关键词:校外;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35-02
我是一名专职声乐教师,在校外(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任职近十年,对校外教育颇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有感最深的还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今天我就来谈谈校外教育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首先说明一下“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常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更能全面体现学习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不受教材、场地的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教育优势,第一,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第二,校外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第三,校外教育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广大少年儿童兴趣发展、充实闲暇生活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根据校外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从事校外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有着特别的要求。在这根据十年专职校外教师的从教经验,谈一下我所总结的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校外教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一切基本素质。
“有学者,可教人;有德者,可育人。学高无德者,可为师,然从之者,恐多为有学无德之辈。有德者,可育人,然恐不为教之优。故非二者合之,方可为师之典范。”所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可用一句话概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我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训。我想学高和身正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由于校外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工作特殊性,对校外教育教师又有着更多的、有别于学校教育的素质要求。
一、师德
教师师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校外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更是如此。有的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海”了,有的是身在朝廷心在汉,根本没有把教学当回事儿,只是计较得失;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变成了买卖,教师成为兜售知识技能小商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教学的内容质量、用心程度、工作态度都与经济效益挂钩。我觉得这种行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导致的后果不亚于一个检察官在办案时以金钱为指挥棒导致的结果。校外教育更是先天就带有这样的问题,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相对缺乏强制性和必需性。它没有法律规定必须学习,也没有必须学的必要,可选择性很强。这个选择的权利在家长手里,给校外教育带来了很浓的市场意味。这就促使这样一种现象产生,一名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校外教师反而不如那些会忽悠家长的老师受欢迎。跟家长沟通很重要,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销售教育上,为了迎合“门外”的家长而制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必然走向教育的歧途。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选择了清苦。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士的品德,有守的情怀,从专业的角度做有利于学生的事情。教师平时也要有意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2.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炼。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炼,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4.加强内省和慎独,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二、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校外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校外教师应对学校教育内容有所掌握了解。在学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教学内容。校外教育教师相对中小学各门类课程教师在专业上更要精专深。相对于学校的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要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我会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告诉我的学生和家长,即使你没有当歌唱家的打算,我依然会给你最专业的声乐训练,因为我不知道来到我这里的你们中有哪一个会成为歌唱家。我想这就是校外教育教师的职责之一。再者,由于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不受教材延迟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时时站在本专业的风口浪尖,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从我一个声乐老师的角度谈谈自我提高的经验,与大家交流。1)虽然是声乐教师,但不要远离舞台。声乐是表演艺术,需要舞台的实践,需要与观众的互动,舞台的实践经验对表演至关重要,绝对不能在琴房里闭门造车。只有多在舞台上检验、实践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把最有效的,最经得起推敲的表演演唱技巧和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2)多学习,多交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站在专业的前沿,保证跟得上家长和学生在音乐方面紧跟流行的步伐。
三、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了解家长带孩子前来学习的初衷,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建议或意见。对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尊重家长。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校外教师不要为了留住学生而趋势于家长,但是家长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2)以正面引导为主。教师要多称赞和肯定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肯定学生的优点要比指出他的缺点更重要,如果只是指出错误,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是毫无意义的。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这样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如果再这样或那样一点就更好了。这样讲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3)给家长支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我了解到一名学员家长整天担心孩子的学习,每天跟在孩子后面不停地批评指正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没达到家长的期许,反而适得其反,极大地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委婉地提醒他父母应该给自己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多肯定,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家长按照我的建议去做果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我更加信任。4)及时了解、解答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初次接触歌唱表演艺术的,大都是音乐的门外汉,我们搞专业的,很多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高深莫测的,有的时候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询问,我们要凭经验或凭借老师的职业敏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答,良好的沟通能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心结困惑,才能使其更好地配合老师接下来的授课。
四、个人魅力
关键词:学校教育 校外教育 素质教育 特殊作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20-02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 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 ,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 ,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 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 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使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华,郑雪冰.素质教育需要新的评价方式[J].教育探索,2006,(7).
[2]李来宝.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8).
[3]王燕妮,左勇.加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吴彩菊.群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5]李玲清.论青少年挫折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一.校外教育的特点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相对学校教育,其有多方面的特点:
(一)民主性
在现代校外教育以较快速度发展的今天,受教育群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能接受现代校外教育的群体相对较单一,主要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城市居民等,但随着教育的公开、开放、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都能享受到机会平等的校外教育。
(二)开放性
现代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不仅吸收各方面的资金来办校外教育,同时也吸收各方面人才来加入到校外教育管理的行列中,使得校外教育得以蓬勃发展。而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也是通过各种形式,使受教育群体不仅多方面学到知识,也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体验性
校外教育相对学校教育,更注重受教育群体的体验,由于这种教育的属性是校外教育,具有更便利的条件进行体验,受教育群体学的知识,很快能使之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更能加深受教育群体的认知,从而收获更多。
(四)体现学习者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更注重挖掘受教育群体的潜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锻炼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受教育群体的主体地位。
二、当前校外教育管理者素质提升的社会背景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关乎教育改革的成果,而作为校外教育管理者,他们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校外教育管理者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外教育管理专业队伍不被重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机构更注重成绩,而成绩的提升关键点在教师的质量,所以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对教师质量的提升上面,而作为校外教育管理者,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对其培养有限,更遑论使其专业化,所以在对校外教育管理者的培养上下的功夫不足。
(二)校外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上缺乏规划
在校内教育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时,校外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却缺乏相应的规划,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具体的措施、方案用来培养这类队伍,与学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反差。
(三)校外教育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
作为校外教育管理者本身存在在诸多的问题,如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没有先进的理念,甚至连知识相对都比较贫乏,作为管理者,有其致命的缺陷,必然影响校外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校外教育管理者素质的建议和策略
校外教育管理者因其客观因素和主管因素,在作为管理者时有其明显的不足,如何改变现代校外教育管理者的素质现状,提升其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来探讨如何提高校外教育管理者素质。
(一)重视校外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校外教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的不足,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校外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上也要引起重视,不能使教育的发展变成一只脚往前走。校外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发展。
(二)有规划的建设校外教育管理队伍
校外教育管理者不再是编外人士,在队伍的建设时,要有目标、有规划,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队伍建设的方向,有计划的使队伍得到加强和提升,使之成为有战斗力的队伍。
(三)校外教育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所以自身一定要努力学习,从各方面去加强,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四、结语
一、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以及其特性的发展
当下我国的教学形式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中都是采用的都是统一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当下的学校强调学生之间的共性,对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以及特长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当下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学方式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少年的发展,抑制其特长及兴趣爱好的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个性的发展。而校外教育并不属于统一的教学模式之内,相对来说是非常灵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的内容,明确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成果是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实现的,校外教育中是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而这些活动通常也是广大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在长期的高压的状态下学习,身体里积压了很多的想要表达的东西,青少年在参与校外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进行释放。除此之外,在校外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并且各自小组之内都是具有相同兴趣的成员,这些具有共同兴趣的成员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团体精神。
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今天,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中的核心。在校内教育中受多方面的影响,无法深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提供一些创新的活动,并且活动内容可以随时的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创新,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其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的环境。同时青少年在参与到校外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教育的项目通常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并且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有非常大的积极性来参与实践。虽然校外教育中也有教师在指导,但学校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的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充足的自信心。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往往会展现出超前的积极性,并且思维也会变得非常的敏捷,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的效率也会变得高涨。青少年在校外学习中激发了学习的自信,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当下的青少年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为广大的青少年带来更多的娱乐以及更加宽阔的眼界之外,也带来了大量的有害的信息,通过没有地域限制的信息的广泛的传播,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都展现在青少年的眼前,鱼龙混杂的信息里面有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东西,也有对他们的成长有害的信息,但是当前的青少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这些信息的好坏,同时这些对青少年的诱惑越来越大,也就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所以当下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话题。校外教育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寒暑假或者课余的时间进行,是专门的针对青少年提供优越的学习、交流的环境,对学生的个人潜力的挖掘,对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专一的服务平台。并且这个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的兴趣作为吸引点,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教育中来。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的范围内自由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提高其特长的技能,还能够在学习、交流中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提高其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对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公众活动的参与,就可以将教育与道德文化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合作精神,并且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树立坚强的意识,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结语
近年来,结合上海青少年校外教育实际,我们运用多学科理论就此展开实证研究。如,运用了哲学的“共在存在论”,强调从“是”到“做”,共在先于存在,共在状态所确定的在场状态是存在的目的;运用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强调校外资源构成教育场域,场域的多样性为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多重空间;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的“情境认知论”,强调将个体的认知置于社会背景之下,使知识的获得与情境相联系;运用了教育学的“教育主体论”,强调用校外教育资源育人既要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也要遵循校外教育规律。同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剖析等方式,重点对上海17个区县运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开展文化育人的实践进行了调研,总结提炼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价值引领是方向―解决校外
教育“育什么”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一样,都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都要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必须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要看到,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其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和深刻。用校外教育资源育人,说到底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他们。但也不可否认,文化是形形的,有精华也有糟粕,现在社会上仍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甄别校外教育资源的优劣、真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里所说的先进文化,应能承载国家精神、意识形态,应能担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优质校外教育资源一定要有“三个体现”。一是体现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有利于进行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准备。二是体现公民素质教育,必须有利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三是体现健全人格教育,必须有利于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我们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开展文化育人,就是要在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中唱响主旋律,善于运用多种文化形式和传媒手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使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要求深入人心,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资源开发是基础―解决校外教育
“用什么育”的问题
上海历来是文化重镇,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历史上曾出现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五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上海历经16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汇交融和移民文化碰撞合璧,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独特文化风格和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开展校外教育的优势所在。要用好这些资源,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优化选择,科学开发。
一是梳理历史遗存。早在2006年,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就梳理出近千家可供青少年开展活动的课外场馆,并按照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从中精选出129家,涉及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公民教育、健康与生存教育、科学普及、行业博物馆、工业与信息化、职业教育考察、农业生态考察、绿化环境、艺术教育和爱心服务等教育系列,同时,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编制了覆盖全市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地图”,为师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校外教育提供向导。
二是开发优质资源。梳理和选择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校外优质资源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内涵。一般来说,校外优质资源相对于青少年教育,还处于一种朴素的原生态,是一种尚需加工、提炼的素材性资源,还未变成直接可利用的课程性资源。将素材性资源转变成课程性资源,是开发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围绕十二个主题,展开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系列开发工作。凡是被列入“德育地图”的基地(场馆),都要设立专门的教育部门或教育专员,开发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专题展览,规范基地运作,努力建设没有围墙的“社会大课堂”。
三是对接课程标准。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而有效补充,只有融入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充分实现其教育效能。因此,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的选择上,必须考量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转变,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亲身体验 和科学探究提供多种渠道;是否有利于充实、拓展、深化校内课程教学的内容,能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有机地关联起来。
三、人文化成是重点―解决校外教育
“怎么育”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在于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要把校外教育的丰富优质资源融入青少年血脉,不能搞强行灌输、简单教化,而要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积极创新校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使青少年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情景再现。组织青少年走进场馆,让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显现出来,形成一种文化情景,由此构成一个青少年与文化情景互动的体系。其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沉浸和互动的方式,从感性经验层次上去体验优质教育资源所蕴涵的文化内容。
二是内涵诠释。向青少年揭示文化现象蕴涵的知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让他们对文化现象从感性上的体验进一步发展成为理性上的了解。要做好这项工作,作为传播方,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即从文化器物和现象挖掘出相应的知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向青少年明示和诠释;从诠释方法上来说,既要注意知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三个不同文化层面在诠释方法上的差异,还要注意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等不同类型在诠释方法上的差异。
三是反复熏陶。反复而多次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文化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但是这种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某一行为方式的养成和对某一价值取向的认同,需要反复熏陶、反复理解、反复实践,才能内化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牢固信念。
四是价值认同。引导学生认同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所显示的价值取向,使之内化于心,然后才能外化于行。因为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认同则是接受优秀文化的终极表征。
五是实际践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掌握优质教育资源所显示的知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其中,要注意在不同文化类型中引导方式的差异,即要注意政治说服、教育引导、道德分享、科学普及、艺术鉴赏、经济交换等不同方式的差异。
四、制度安排是保证―解决校外教育
“如何保障”的问题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校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机构归责原则事故类型防范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第二条的界定是指:少年宫、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校、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校外教育机构,是青少年开展各种校外活动、进行各种特长教育的场所,其教育内容是对学校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按法律规定符合条件的属事业单位法人,依法独立享有各种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其与全日制学校相比具有较大区别:开展课外活动多、组织学员外出多、学员年龄相差大、学员流动性大、学习场所对家长开放、节假日或晚上上课等。因而校外教育机构承担着比全日制学校教育更多的学员人身伤害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制意识、法律观念的增强,学员在活动中心学习受到伤害后,学员家长往往认为:学员在活动中心受到伤害,责任应全由中心负责,应承担赔偿一切损失;认为活动中心应承担的是担监护人的责任。但事实是是如此吗?因而明确认识校外教育机构与学员的法律关系,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是活动中心正常开展工作,免于承担不必要的责任、赔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保护学员正当的权利和人身安全,解决校外教育机构伤害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一、校外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国家的各级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是按照国家发展教育的规划、国家出资、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国家固定的教师编制、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有国家划拨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因而各级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属于国家法律界定的:其他教育机构。受《民法通则》、《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有“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法规的调整,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它与学校的区别仅是:不进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对特定对象进行科普、音乐、美术等学校没有的或学校不以主课进行的特长培训;组织青少年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其他有益青少年身心课外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设立的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的区别仅是教育内容上有差别,而在法律地位上是同等的。属于法律法规中所指的其他教育机构。适用调整学校的法律法规的法律法规的调整、规范。
二、校外教育机构学员伤害事故归责原则
这里所说的学员是指:在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按规定报名,参加由中心、青少年宫组织的课外活动、学习的学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此可见校外教育机构学员伤害事故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伤害事故中校外教育机构对损害事故的发生有过错的才承担赔偿责任,过错越严重承担的赔偿责任越大,过错越小承担的赔偿责任越小,无过错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其中,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不良后果,但仍希望或放任这种损害后果的发生。过失则是行为人违反了对受害人所应负的注意义务。总之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这不同于一些学员家长的错误认识,校外教育机构承担损害后果的赔偿责任是有一定条件的,更不是承担的监护人的责任。
三、校外教育机构学员伤害事故划分责任的三种情形
1.校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校外教育机构承担相应责任,学员监护人有无过错的,监护人不承担责任。
第一,设施不安全:校外教育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是否及时排除。如果工作人员明知或本应发现教学设施或建筑物存在危险,却仍置危险状态于不顾,让其继续存在,造成损害后果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外教育机构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
第三,违反《食品安全法》:校外教育机构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