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辨析近义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词
曼延:连绵不断。如: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
漫延:曼延。如:沙漠一直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如:蔓延滋长 火势蔓延。
三者都是动词,都有“扩展”的意思。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几何概念来区分这三者的词义。如果是直线式的扩展,用“曼延”;平面式的扩展,用“漫延”;立体式的扩展,则用“蔓延”。另外,抽象事物的扩展多用“蔓延”。
练习
选词填空:A.曼延B蔓延C.漫延
①湖水――到了周围农田。
②太行山脉――千余里。
③跨国公司把势力――到世界各国。
④这条山路――曲折。
⑤美国联邦卫生机构官员2004年1月15日说,流感病毒已经――到每个州,死于肺炎和流感的人数直线上升。
参考答案:①c②A③B④A⑤B
问鼎、卫冕与蝉联
解词
1.“问鼎”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比喻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例如:问鼎中原 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的机会。
2.“卫冕”:“卫”是保卫;“冕”原意是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在这里比喻运动员在上次竞赛中取得的冠军称号。合起来,“卫冕”指在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竞赛优胜者可以获得用月桂树叶编成的花冠,称为桂冠。现代的竞赛冠军只拿金牌、奖杯等,已经不戴桂冠,用“冕”比喻冠军,可能同上述历史有关。例如:卫冕成功。 男子篮球队能否卫冕,就看这场比赛了。
3.蝉联:连续,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例如:蝉联世界冠军。
辨析
依据典故及词义,很明显,“问鼎”和“卫冕”都用于将来时,取得或保住上次冠军,是一个奋斗目标,不是已经得到的现实。另外,这两个词都是不及物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常说的“问鼎奥运”中“奥运”是补语,不是宾语;“卫冕成功”中“卫冕”是努力争取而成败难卜的行动,“成功”作“卫冕”的谓语,而不是宾语。而“蝉联”是及物动词,可接宾语。
练习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使用是否正确。
①易世益是江汉油田钻井处一名普通工人,曾连续八年卫冕江汉油田象棋大赛桂冠,三次在全国石油象棋赛中夺桂,被人誉为“石油象棋王”。
②中国队体操女团摘金,首次问鼎奥运冠军创历史。
参考答案:①错误;②错误。
解析:例①和例②的不妥之处,其一,把“卫冕”和“问鼎”作为及物动词使用,分别以“江汉油田象棋大赛桂冠”“奥运冠军”作宾语。“问鼎”和“卫冕”本身就是动宾结构词组,“鼎”是动词“问”的宾语,“冕”是动词“卫”的宾语,如同“吃饭”一样,“饭”是“吃”的宾语,不能再带宾语。其二。例①和例②不应把“卫冕”和“问鼎”这两个词用于过去时,它们适用于决赛之前。可将“卫冕”“问鼎”改成及物动词“夺得”之类。例①中把“卫冕”改为“蝉联”最合适。
做客与作客
电视节目、报刊中常说“某人做客胙客某栏目”,到底应该用“做客”还是“作客”?
【关键词】语言习得;ESL;有效学习;近义词辨析
同义词划分为两类,即相对同义词(relative synonym)和绝对同义词(absolute synonym)。绝对同义词在英文当中数量廖廖,常见的如motherland与mother country, word formation与word-building,fricative与spirant等。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在意义的各个方面语义对等(John Lyons,2000),可以相互替代,所以也就没有了辨析的必要。而“相对同义词”则不然,它们又被称为“近义词”,每一组的近义词之间的意义有重合的区域,也有不重合的地方,在应用中不能相互替换。所以为了力求语言的准确性,对它们的辨析也就成了必然。
国内对近义词的辨析有多个角度,如基于杨百翰大学的BNC或是COCA的语料库方法;根据Leech提出的语义分类框架,着眼于词汇间概念含义、内涵含义、社会含义、情感含义、反映含义、搭配含义(1981)的不同而进行辨析的方法;或是参考英语字典的英文释义以及国外的近义词辨析书籍(如Use the Right Word,S.I. Hayakawa)并归纳总结出的词汇间差异。本文所倡导的近义词辨析策略,与前述方法利用的资源差异不大,同样包括一定数量的语料、意义理论的支持(利奇的意义七分法)、英语字典和近义词辨析书籍,但是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导向,即 “语言习得”。既然以此为导向,那么在语料的选择上,必然以英美原文语料为主且应更贴近语言学习者的教材,数量适中;语义分类理论则以搭配意义为主;在对国外近义词典释义的提取上,则应更忠实原文,少作臆测。
中国的ESL学习者按学习阶段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本文更适宜高中以及上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因为小学初中阶段习得的词汇本身就少,且学习时间长,其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明显占优。尽管部分词汇辨析也可以从本文中汲取思路,但优势不明显,此处从略。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来说,更贴近语言学习者教材的语料首先就是各类教辅了。但当前的教辅鱼龙混杂,部分学生本身无法分清哪些文章源于英语本族语者写的文章,哪些不是,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应该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教辅,并适时发现遣词造句不当的文章,及时剔除,以免学生深受其害。大学生接触的英语信息范围更广,包括英语刊物、仿英式的文章、互联网英语甚至BNC、COCA的语料。在此.笔者仍是倡导以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字或是优质的仿英式文章为主要语料,从中提取词汇辨析的关键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杨百翰大学提供的两个语料库因为其权威性和检索的快捷性,已经成为验证词汇用法的有利工具。所以,大学生可对其善加利用。对于研究生,参照前者即可。总而言之,优先选择原汁原味的语料。
另一个词汇辨析的重要信息来源就是权威的英文词典,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DCE)、科林斯合作英语词典(CCELD)、牛津英语大辞典(OED)、牛津高级学习者词典(OALD)以及在国内发行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ALD)。此类词典会在其英文释义处及英文例句处直接提供词汇间差别的关键信息,不仅简便,而且高效。
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是Leech意义七分法当中的一类,且在原著中以adj. + n.,S + O和vi. + prep. + O的搭配形式作为事例,但英语中词汇的搭配结构远多于上述三种形式,所以本文所指的搭配将延伸到英语当中所有的短语或句子结构,包括核心词汇为名词的det. + n. + prep. + O, prep. + (det.) + n. + prep. + O;动词的 vt.+ O, vt. + O + prep. + O, vi. + prep. + O;以及形容词的adj. + prep. +O等。最常见的事例即是对charge/accuse/indict的辨析。三者同表“控告”义,仅用单个词汇的角度不易下手,但是从搭配的角度驾轻就熟,因为它们vt. + O + prep. +O这个结构中的prep.是互斥的。即charge sb. with sth.,accuse sb. of sth.,以及sb. be indicted for sth(即常用被动语态),迎刃而解。再如exempt VS exonerate二者都可以表示“免除”,实际区别在何处?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英文释义和例句中可得知,二者在vt. + O + prep. + O这个结构中的第二个宾语上有所差异。exempt sb. from 后面的宾语通常为义务(obligation or liability),而exonerate sb. from后面的宾语则为过错、罪行等(blame for a fault or wrongdoing)。
另一方面,从学习以及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仅仅使用同一短语结构来辨析一组近义词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如表示“暗示”之义的常用词有imply和hint.但在表达此义时,二者的词性是不一样的:imply为及物动词,hint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要接at才能接宾语。即从意义和结构的双重角度来看,imply与hint at才是更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另一方面,因为二者在结构上的明显不同,类似的事例还有表示“过分痴迷、过分喜爱”的covet,drool over及salivate at;表示“沉思”的reflect on以及contemplate;表示“A 优于B ”的A is preferable to B, A is in preference to B和sb. have a preference for A over B等等,都属于结构不同意义相近的近义词组,且从结构本身即可区分彼此。
此外,近义词组中某词的独有用法也是学习的重点,最常用的如hope VS wish中,wish sb. to do sth., wish sb. sth.及wish后的宾语从句须用虚拟语气这些用法为wish所独有,而in the hope of为hope所独有。学习到此层面的时候,对hope VS wish意义上的辨析直接转移到了常用句法的应用上,即利用较少的资源获得了实用性较高的结果。
综上,参照本族语者的文章或搜索BNC及COCA语料,参考权威英文字典的英文释义及例句,以词语搭配为理论基础,是本文提出的辨析英文近义词的方法。尽管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但本方法贴近权威资料、快捷、有效的特性值得英语学习者的采纳。
【参考文献】
[1]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不管:表无定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有的,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疑问代词以及“或、还是”等选择性连词呼应。例如: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坚持要去。
2.另外:表除了这之外,另提下文。例如: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如: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还有几颗梅花树。
3.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例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例如:原来是你啊!
4.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例如:我们必定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例如: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乏创造力。
5.毕竟:表盘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例如: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例如: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6.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例如:教师处处关心学生。
到处:各个地方。例如:我到处都找不到他。
7.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例如: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如: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8.几乎:将近于、接近于。例如:我几乎不相信。
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例如:我简直不相信。
9.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例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经验教训的事。例如:鉴于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10.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得紧紧相接。例如: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不久。例如: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
11.临时:当时;到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例如: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例如:教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12.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例如: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如: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13.恰好:正好。例如:你来得恰好,我正要找你。
恰巧:凑巧上。例如:我来找你,你恰巧不在家。
14.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例如:他一生气,索性不干了。
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例如:他办事很干脆。
15.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体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例如: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16.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或推论性质。例如: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往往是事业心不强的人。
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例如:他学习努力,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17.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例如: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
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例如: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球赛必定会胜利。
18.一齐:强调时间,表同时。例如:全场人一齐鼓掌。
一起:同一处;一同;一共。强调空间,表合在一处。例如:他俩坐在一起。
19.一向: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例如:他一向简朴。
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例如:一直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
20.于是:重在表前后两事时间上、顺序上的承接关系。例如:大家一鼓励,我于是就有信心。
因此:重在表因果关系。可构成“由于……,因此……”的格式。例如: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21.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例如: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强调让步。例如:姑且承认他说的不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如: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22.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关系。例如: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表递进关系。例如: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23.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的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凡表“向”“朝”“待”意思的只能用“对”。例如:她对孩子很严厉。
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对像,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例如: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要求,领导是很重视的。
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用状语,主语前后均可。例如:关于牛郎织女,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24.以至:①表延伸递进,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例如: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命名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例如: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乃至:文言虚词,用法同“以至”①。例如:有些产品造型和结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
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例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25.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的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例如:他的基础比较好,况且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
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问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例如: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何况这么一点小事。
尚且:用在前面分句的动词短语前,提出某种明显的事例,如作让步比较,后一分句常有“何况”“更”等相呼应,对程度上有差别的另一种事作出必然的结论。例如:在现实生活里,称为朋友的尚且不可全信,何况是陌生人呢?
26.虽然(尽管):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相呼应。“虽然”让步的程度比“尽管”轻。例如:虽然你亲自去了,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尽管很晚了,他还是不肯离开。
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例如:即使你亲自去,也仍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27.不然:①含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例如:不要在汽车上看书,不然会影响视力。②表示选择,含有“如果不这样,那就……”之意。例如:这个会你去参加,不然老赵参加也行。
否则:同“不然”①。例如: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影响产量。
28.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例如:冬小麦不但冬天不怕冷,而且能在低温下萌芽、生长。
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例如:风不但没停,反而更大了。
29.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例如:时间太晚了,我们赶快走啊。
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例如:天要下雨了,赶紧走吧。
赶忙:强调动作行为迅速或急促。例如:他赶忙把作业做完了。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语用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成果颇多,但很多文章的共性是多从“词义”和“语法”角度来对近义词进行辨析。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尤其要注意“语用”在辨析时所起的作用。在辨析近义词时关注“语用”,其关注点是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意思等方面,以下我们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语用”在辨析近义词中的应用。
一、适用对象
所谓“适用对象”就是看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和哪些词搭配。在交际中,除特殊场合外,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遣词用句是自然的输出,因为早已习得,而对于外国人,则需要学习。
1.1近义词动词
对于近义动词,可以从其本身的特点和与之相关联的成分的特点来进一步细化分析。
1.1.1动词是否及物
对近义动词进行辨析可以先看它们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例如,“旅游”和“游览”,我们可以说“我游览了哈尔滨”,但是不可以说“我旅游了哈尔滨”,这是因为“旅游”是不及物动词,而“游览”是及物动词。
1.1.2动词的时态
在辨析近义动词时要注意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例如,“祝”用于未然,而“祝贺”却用于已然。因此我们会在高考前说“祝你考上大学”,而在得知成绩后说“祝贺你考上大学”,反之则是不正确的。
1.1.3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
一组近义动作动词,可以从它们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角度来进行辨析,也就是看它们的动作行为是否受人控制。例如,“降落”和“落”,二者都表示物体从高处向下运动,但“降落”是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而“落”除了表示人可以控制的行为之外,主要表示人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伞兵慢慢从空中降落下来”,也可以说“伞兵慢慢从空中落下来”,但我们不会说“秋天树叶都降落了”,只能说“秋天树叶都落了”。
1.1.4动作行为主体是否一致
近义动词的差别还可能存在于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主体上,即动作的发出者是否相同上。例如,“侵犯”和“侵略”,“侵略”的动作主体只能是国家,而“侵犯”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团体或个人。因此,我们认为“侵犯我国领土或侵略我国领土”都是正确的说法,而“侵略了她的人权”是错误的句子,应该用“侵犯”。
1.1.5宾语特点
辨析近义的及物动词时,可以从其所带宾语的不同来进行辨析,这就要看所带宾语的类型是名词性宾语还是谓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是指人还是指物,是指之间还是指处所;如果是人,是哪一类人,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如果是物,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比如,“忍不住”和“受不了”,“忍不住”后面所接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受不了”后面一般是名词性或名词性结构;因此,可以说“她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不说“她受不了哭了起来”。
“参观”和“访问”,可以说“我们参观了萧红故居”,而不能说“我们访问了萧红故居”,只能是“访问萧红”,而不是“参观萧红”,因为“参观”的宾语只能是物,而“访问”的宾语只能是人。
“抚养”和“赡养”,“抚养”的对象是晚辈,而“赡养”的对象是长辈,因此我们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报告”和“通知”。“报告”的对象是上级,“通知”的对象是下级,因此我们可以说“向首长报告最新战况”,而不可以说“向首长通知最新战况”。
“变化”和“变动”,变化的对象是自然或社会现象,而“变动”的对象只是社会现象,因此可以说“最近气温变化很大”,不用“变动”,而在“他的工作最近可能有变动”这个句子中可以用“变化”进行替换。
1.1.6状语或补语特点
动词前面适用什么类型的状语,后面有无补语及补语是何类型,都是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应该考虑的。
对于状语在辨析近义词动词时的运用,主要是从音节的角度来考虑,如“加”和“加以”,“加”前面的状语只能是单音节的词,而“加以”前的状语只能是多音节的词。因此可以说“不加思考、认真加以研究、多加思索、努力加以解决。
“忍耐”和“忍受”。可以说“你先忍耐一下,马上就结束了”,而不能说“你先忍受一下,马上就结束了”。因为“忍耐”可以带动量补语,而“忍受”不可以带动量补语。
1.2近义形容词
对于近义形容词,在辨析时要看其能否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能否重叠及进入V不V的格式以及所修饰的中心语是否相同等。
例如“快”和“快速”,说“他跑得真快”、“他跑得不快”、“他跑得快不快”都是正确的句子,而不能说“他跑得真快速”、“他跑得不快速”、“他跑得快速不快速”,因为“快”可以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可以进入V不V的格式,而“快速”却不可以。
1.3近义名词
对于近义词来说,辨析时要看其是否可数、是否能被修饰。比如“车”和“车辆”,“车辆”是“车”的总称,是不可数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车”是可数名词,可以说“一辆车”,但说“一辆车辆”却是错误的。可以说“那是款红色的跑车”,不能说“那是款红色的跑车辆”。类似的还有“书”和“书籍”、“桥”和“桥梁”等等。
1.4近义副词
对于近义副词的辨析,应该考虑其所修饰的成分的特点。是单个词还是词组或句子等复杂形式,单个词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修饰的动作行为是已然的还是未然的……
例如,“一连”和“连连”。我们可以说“他一连玩了五个小时的游戏”,用“连连”不可;可以说“他很同意我的观点,连连点头”,用“一连”却不可;只有在“他很害怕,一连后退了几步”这样的句子中“一连”和“连连”才可以互相替换用,因为二者后面都必须接动宾结构,但“一连”后的动宾结构中间必须插入一个数量结构,而“连连”后面的动宾结构中可以没有数量结构,但也可以有数量结构,前提是这个数量结构的量必须是不确定的。
“逐渐”和“逐步”,二者都是副词,都可以作状语,但“逐渐”一般修饰自主动词,不能修饰非自主动词,“逐步”就不受此限制,动词自主与否都可以用其修饰。可以说“他的汉语水品逐渐提高”,用“逐步”也可以,但不可以说“天逐步黑了”,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只能用“逐渐”。
再如“立刻”和“顿时”,可以说“他的演讲刚结束,观众席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用“顿时”也可以,但我们不能说“你到家后顿时给我回个电话”,这里只能用“立刻”,因为“顿时”只能修饰已然的动作行为,而“立刻”无此限制。
1.5近义介词
对于近义介词的辨析应该考虑其用于主语前还是主语后;后面的宾语是哪类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由它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可以和什么样的形式组合,如果是动词,要看是动作性动词还是非动作性动词或其他动词;同时要注意音节的搭配。
例如,“对于”和“关于”,“对于”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语后,而“关于”只可放在主语前。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对于这件事没有任何意见”,也可以说“对于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意见”,但我们不能说“我关于这件事没有任何意见”,只能说“关于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意见”。
“往”和“朝”,“往”必须和表示方位、处所的词语组合,不能直接和指人或物的名词组合,“朝”却没有这个限制;所以,可以说“请往我这里看”或“请朝我这里看”,可以说“朝老师看过去”,但不可以说“往老师看过去”。
“向”和“朝”,“向”可与动作性强或弱的动词组合,而“朝”只与动作性强的动词组合。因此能说“向她深情地看了一眼”,用“朝”也可以,但不能说“朝他表示敬意”,只能说“向他表示敬意”。
“按”和“按照”,我们可以说“按期完工(按照期完工);按期限完工(按照期限完工)”,因为“按”不受音节限制,而“按照”只能和双音节词搭配。
二、适用句类
这里所说的句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一般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类,也包括这些句类下面再分的小类,譬如疑问句又可以再分为选择问、正反问、特指问、是非问等;还包括一般的句式,譬如主动句、被动句、比较句等。
在交际中,要想表达不同的意思,就要选用不同的句类。所以,可以通过近义词所使用的句类的不同来对其进行辨析。
例如“或者”和“还是”,“或者”可以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而“还是”只用于疑问句。因此,可以说“你或者明天来,或者后天来”;“你或者小张,明天必须来一个”,这里不可以用“还是”。在“你明天来还是后天来?”这样的句子中可以用“或者”。
“还”和“再”,可以说“你明天还去注册吗?”和“你明天还去不去注册啊?”,但这两个句子中不可以用“再”,可以说“你能不能再唱一首啊?”而不可以说“你能不能还唱一首啊?”,只能是“你还能不能唱一首啊?”,因为“还”可以用于是非问,“再”不可以;“还”和“再”都可以用于正反问,但有条件限制,“还”用于V不V格式前,而“再”用于V不V格式后。
“千万”和“万万”,“千万”只可以用于祈使句,而“万万”还可以用于陈述句。所以,在“我万万没想到专业课考得这么差”这样的句子中不用“千万”,而在“你千万不能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这样的橘子中可以用“万万”;
再如,“惋惜”和“可惜”,“可惜”可用于感叹句,而“惋惜”不能这样用,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可惜!”,不说“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惋惜!”。
“笼罩”和“弥漫”,“笼罩”可以用于被动句,而“弥漫”却没有这种用法。所以,“清晨的102国道被一片大雾笼罩着”是正确的说法,而“清晨的102国道被一片大雾弥漫着”是错误的说法。
再有如“又”和“还”,说“他的成绩比你还高”和“他买的苹果又大又红”,而不说“他的成绩比你又高”和“他买的苹果还大还红”,因为“又”表程度时不能用于陈述的比较句,而“还”表程度时能用于陈述的比较句。
三、肯定与否定
这里所说的“肯定”,是说某个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肯定形式,不能是否定形式;所说的“否定”,是说某个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否定形式,不能跟一个肯定形式。利用对“肯定”和“否定”的要求不同,可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例如“万分”和“十分”,“万分”只能修饰肯定形式,而“十分”没有这个限制,因此说“万分痛苦”,不说“万分不痛苦”,说“十分满意”,也说“十分不满意”。类似的如“分外”和“格外”、“差不多”和“几乎”,“差不多”只能直接修饰一个肯定形式,而“几乎”不受这种限制。
四、简单与复杂
这里所说的“简单”是指单个儿的一个词,“复杂”则是指一个句法结构,而非一个词。利用对“简单”和“复杂”的要求不同,可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比如,“常常”和“通常”,“常常”对“简单”和“复杂”没有要求,而“通常”只能修饰复杂结构,因此可以说“春秋季节,我们常常举办服装展览”,也可以说“春秋季节,我们通常举办服装展览”;可以说“春秋季节,这类服装展览我们常常举办”,而在这里不可以用“通常”。类似的还有“稍微”和“稍”,“稍微”所修饰的结构必须是复杂的,而“稍”没有这种限制。
五、语义侧重
近义词概括和反映的现象虽然基本一致,但强调的意义中心却不尽相同。因此,在表达不同的意思时就要注意所用词语的语义侧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得体。语义侧重包括这样两个部分,一个是表义的轻重不同;另一个是叙述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违反”和“违背”,可以说“违反规定;违反法律;违背誓言;违背承诺”,因为“违反”的语义程度要高于“违背”。类似的近义词很多,如“绝望”和“失望”,“恳求”和“请求”,“竭力”和“努力”,“敬仰”和“敬重”。这一点是和从词义角度辨析近义词的方法有交叉的,只是在不同层面上理解而已。
“暗暗”和“偷偷”,“暗暗”侧重于表达心里活动,而“偷偷”则侧重于表达外在行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偷偷溜进房间”和“他暗暗下定决心”,而说“他暗暗溜进房间”和“他偷偷下定决心”都是不正确的。
六、语体色彩
从色彩方面辨析近义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感彩、语体色彩和地方色彩。很多著作中都对色彩有过很细致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色彩”不尽属于语用角度,因为它也是词义的体现,即“色彩义”,在这一点上辨析近义词,二者是有交叉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多数学者习惯上将之纳入语用辨析之列。
以上是我们从“语用”的角度来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的问题,其实“语用”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因为它所涵盖的领域还可以涉及到文化等层面,在近义词辨析中我们所谈“语用”只是整个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一个缩影,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关注“语用”,不研究、运用“语用”就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失败。近义词的辨析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教师来说,想要驾轻就熟也并不容易,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曾经有过的诸如“中国人就这么说”之类的话是不负责任的。为了讲好近义词,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去分析、比较近义词,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细致的辨析,尽量使之能够易讲、易记、易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古今汉语词典》 义项语料库技术统计学原理建议
一、引言
由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古今汉语词典》是一部体大虑周之作。然而这部扛鼎之作依旧存在一些瑕疵,在此笔者以汉字“文”的释义为例,怀高山仰止之心情抱愧指瑕,并真诚希望此部《古今汉语词典》能尽善尽美。
二、关于义项释义的准确性
《古今汉语词典》中的单字“文”的释义如下所示:
文wén?彩色交错。 [例]五色成~而不乱。(《礼记・乐记》) []~绣。?纹理,花纹。仲子生而有~在其手。(《左传・隐元年》) []~马/~龙/~车。?刺画花纹。 [例]披发文身(《战国策・赵二》)?字,文字。 [例]于~,皿虫为蛊。(《左传・昭元年》)|谁又会识字解~地懂道理。(王统照《山雨》)|识~断字|说~解字 []~盲/~本/~改 []汉~/铭~/篆~/甲骨~。?指礼乐制度等。 [例]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儒以~乱法。(《韩非子・五蠹》)|繁文缛节。?文章,作品。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大伯伯还出了题目要姐夫做~。(巴金・《春》)|~不对题|奇~共赏 []~选/~集/~笔/~库/~风 []回~诗 []论~/议~/散~/作~/杂~/小品~。?文采,华丽。 [例]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论语・颜渊》)?文才。 [例]且晋公子敏而有~。(《国语・晋四》)|周勃重厚少~。(《汉书・高帝纪下》)?法令条文。 [例]有不享则修~。(《国语・周上》)|舞~弄法。10文雅,柔和。 [例]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聊斋志异・陈锡九》) []~静/~弱/~火/~绉绉/ []斯~。 [?]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例]武不可觑,~不可匿。(《国语・周中》)|你这小人家,敢和我这老人家比试比试?是~是武,动手劲还是动心劲?(孙犁《风云初记》)|能~能武 []~职/~官。 [?]指社会科学。 [例]他在大学里是学~的。|重理轻~ []~科。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天~/水~/地~。 [?]文言。与“白话”想对。 [例]这本书是半~半白的风格。 [?]量词。旧时铜钱一枚称一~。 [例]可以钱二十八~埋宅四角,可以免灾。(《宋书・徐羡之传》)|一~钱|一~不值。 []分~。 [?](旧wèn)掩饰,粉饰。 [例]小人之过也必~。(《论语・子张》) [?](旧wèn)修饰。 [例]《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之也。(《荀子・儒孝》) [?]姓。春秋时越有文种。
对于上文汉字“文”的释义,笔者存疑之处有三:
(一)第?条义项其例词“文绣”似不准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文绣”一词至少有五种含义。
(1)《管子・小匡》所载“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饥。”此处“文”确如《古今汉语词典》所引有“色彩交错”之意。
(2)《汉书・文帝纪》所载“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此处“文绣”则指汉代一种刺绣技术,当其解释为“刺绣”时,“文绣”作为例词置于第?条义项后是合理的。
(3)王国维所作《文学小言》载“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哺U的文学同。”其“文绣”之意为“辞藻华丽”,作为例词,其置于第?条义项后亦是合理的。
(4)以“文绣”为名姓古代不乏其人,“文”作为姓氏置于第 [?]条义项之后仍是合理的。
(5)在当代,“文绣”更多的指的是一种美容技术。
综上所述,“文C”一词意义繁多,当其作为例词解释义项时,倘若不给出具体语境,则易使读者产生误读。
(二)第?条义项“纹理,花纹”其例文似不合适。“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出自《左传・隐元年》,其文如下: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对于该史料中“文”字的释义,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先生《春秋左氏传》释云:
“文”即字,而先秦书未有言字者。
《春秋左传词典》中“文”字的释义第一义项即为“字”,引用例文为闵公二年:
“有文在其手曰‘友’句。”
此处虽未以“仲子”句为例文,但此彼互证,编者亦认为“文”为“文字”之意。其另一种说法即如《古今汉语词典》释为“花纹、纹理”之义。《春秋经传集解》杜注:以手理自然成字,有若天命,故嫁之于鲁;《左传正义》孔疏:以其手之纹理自然成字,有若天之所命使为鲁夫人然,故嫁之于鲁也(1)。由此可见,杜预与孔颖达均将“文”释为“纹理”,以手之“纹理”若“字”,亦有合理之处。
然而不管怎样,“仲子有文在其手”其“文”释义自古以来即存有争端。《古今汉语词典》的编纂应当秉持客观公正之原则,以众说纷纭之句做例证则有失严谨。
(三) 第 [?]条义项的例句表述似与前文不符。“春秋时越有文种”应当表述为“春秋时越有~种”,与前文保持一以贯之的表述方法似更妥帖。
三、关于义项释义的全面性
由于关于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问题存在争议,对此我们采用当前通用的分期方式,按照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至唐五代)、近古(宋至前期)、现当代(五四以来)四个时期进行义项的调查,笔者通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运用统计学相关原理:首先根据所要抽取的样本数,对每个时期的所有语料进行分层,以确定抽样距离,然后根据抽样距离对每一层内的所有语料进行抽样,最后进行字义收集整理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每个时期随机抽取50条语料,四个时期共抽取200条语料,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总结出的义项远远多于《古今汉语词典》中所给出的18条义项。
义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古今释义汇总
表二:释义汇总及其例证
运用语料库技术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结合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统计,不难发现,在中国汉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文”的常用义项至少有28项。
四、关于义项释义的序列性
对于含有多个义项的单字,其义项排序尤为重要,合理的排序方式能够使读者在查询时一目了然,降低查询难度。
《古今汉语词典》的单字义项排序方式则稍显混乱,纵观汉字“文”的18条义项的排列顺序,主要按照上古、中古、近古、现当代的时间先后顺序,但并不严格。例如根据表格1,《古今汉语词典》中的第?条义项“字,文字”是在中古时期才被广泛使用,而第?条义项“文采,华丽”则在上古时期就已广泛存在,则第?条义项应当排在第?条义项之前。
针对此上等问题,笔者结合语料库的统计结果,尝试提出更加合理的义项排序方式,其排序方式步骤如下:
(一)对义项词性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三大类。以汉字“文”的义项为例,结合语料库统计结果,将28条义项首先分为三类,其中,“文”作为量词以及姓氏时可单列两类,总共五类,为词义查询创造便捷。
(二)每一词性大类下的义项依旧需要进行分类。此时义项根据统计结果按照上古、中古、近古、现当代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四类,分类的依据是每一个义项在某一时期的使用概率大小。例如第?条义项“字,文字”,尽管在上古时期这种用法就已经出现,但是根据统计,其广泛使用是在中古时期,故将其归于中古时期的义项。
(三)对各义项结合其在各时期的使用概率进行分期以后,则需要对每一时期下的义项进行具体排序。此时可以根据每一义项的使用概率大小进行排序。例如同属于上古时期义项“色彩交错”和“花纹,纹理”,根据表格1,“花纹,纹理”的使用概率为7.0%,而“文辞才华”的使用概率为4.0%,则“花纹、纹理”的义项应当排在义项“色彩交错”之前。
综合以上三步,以表格形式呈现排序结果如下:
五、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语料库技术结合统计学相关原理,以汉字“文”的释义为例,对《古今汉语词典》的编纂提出了x项的准确性、全面性、序列性三个问题,尤其是针对义项排序的问题,我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一来,相信无论是对编者的编纂,还是对读者的阅读都能够提供更大便捷。
表三:义项排序
其中关键在于现代词典的编纂应当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例如语料库技术。对于编纂者而言,一方面,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语料,对相关义项的总结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可以使义项的排序更有章法,更有条理;对于阅读者而言,层次分明、一目了然的义项分类和排序能够降低人们的查询难度,同时,清晰明了的义项呈现方式更加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享受,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易混淆词 近义词 辨析 立场与原则
一、引言
张博先生曾说,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指的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在汉语学习中涉及词义辨析时用到更多的是“近义词”这个概念,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从近义词与易混淆词这两个专有名词的释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义词与易混淆词在定义时的立场就是不同的。近义词的辨析更倾向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而易混淆词辨析,则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扫清障碍。因此,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易混淆词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易混淆词的辨析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比母语为汉语者的近义词辨析更为复杂。易混淆词辨析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还与学习者的学习顺序、学习环境、出生国别、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完成了词汇课易混淆词辨析的小组作业之后,本人对易混淆词辨析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着重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与原则。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易混淆词辨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亦或是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在1978年学科体系建立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易混淆词的研究,对外汉语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词辨析研究,并没有打破将易混淆词辨析置于近义词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词的辨析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没有找到易混淆词辨析与同义词辨析的本质差异。2013年,张博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发表了题为《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的文章,阐述了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纂时抓住针对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作了专题研究,如郭志良、刘叔新、张占山等。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1.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是在中介语研究的立场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词辨析涉及母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的学习。就汉语中的易混淆词辨析而言,在辨析过程中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汉语本体的部分,更有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以及中介语给我们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说,易混淆词辨析时,研究者必须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以一种大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意识,不仅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母语特点以及易混淆的词语内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
2.客观、科学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易混淆词。如张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中提到的那样,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易混淆词的选取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易混淆词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词典编纂者本人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而确立的易混淆词,而应该是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根据非汉语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的实例,来发现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使用规律,从而确定哪些词对留学生而言是易混淆词。仅从易混淆词的确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词的辨析,必须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要避免主观定义和推断。
3.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
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易混淆词,他们的易混淆点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关心”“关注”这两个词,韩语背景的学生出错较多,因为韩语中没有“关注”这个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当用“关注”时却总是用“关心”代替。与“关心”“关注”这对易混淆词的例子相似的是,许多的易混淆词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点,疏通混淆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参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上,将其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易混淆词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原则
(一)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近义词与易混淆词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被认为是近义词的词汇之间不一定构成易混淆关系,但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词义上的相近仍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造成偏误的重大原因。与此同时,搭配上的差异也十分重要,汉语中许多词语由于其词义特征的差别而存在许多搭配上的限制。近义词辨析中因为针对的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我们不会将过多的重点放在词语之间的搭配上,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并非如此。明确不同词语的搭配原则或固定的搭配结构,能够大大降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中的错误率。
如:“产生”与“生产”是一对易混淆词,“产生”指从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产”是指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搭配上,产生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产生兴趣”“产生好感”,生产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如“生产粮食”“生产食品。通过词义重点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异的阐述,我们就大致可以将易混淆词的混淆点区别开来,让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所理解。
因此,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我们首先要坚持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词义辨析时,只选取容易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的词义部分,同时将词语间搭配上的特点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辨析做好铺垫。
(二)抓住混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易混淆词辨析的入手点有多个方面,从释义、搭配到学习者国别、学习顺序、使用频率等多个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对于不同的词语来说,引起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总有一个最主要的聚焦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出错,产生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词辨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学生用错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确定是单向误用还是双向误用,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辨析。如“认识”与“了解”这对易混淆词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义程度不同,“了解”的语义程度更深,所以将两个词随意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又比如“关心”与“关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先学“关心”,后学“关注”,加之母语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词语运用中的偏误。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不可一概而论。
(三)精细讲解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淆词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易混淆词词典的编纂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易混淆词的辨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教学原则相结合。对于教学原则,中外教育学学者与心理学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曾经提出过多项效果优良的教学原则。比如量力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精讲多练原则等。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精讲”就要求讲得准确、生动、条理;“多练”即要求在精讲之后务必包含有效的练习环节。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单纯的听课很难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即使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中将易混淆词讲得足够清晰透彻,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仍然无法保证学生在应用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要在讲解的同时加强练习,可以通过选词填空、造句、互相纠错等方式,来巩固和检验易混淆词辨析的讲解成果,增强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每一位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谋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易混淆词的辨析从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摆脱以往内向型词汇辨析的缺陷,明确易混淆词的辨析是一种外向型的词汇辨析,要有从汉语本体与其他语言不断联系过渡的意识。如今的语言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易混淆词辨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研究与实践课题,必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实际条件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推陈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编纂出真正能对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册,也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周琳.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2).
[5]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6]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
[7]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J].固原师专学报,1994,(02).
关键词:BNC 语料库 近义词 语域 语义韵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5-02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词汇量庞大,其中近义词的辨析又成为语言学习的难点,近义词在英语语言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通过词义、用法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构成了庞大复杂的英语词汇体系。近义词辨析一直是词汇学习重难点,传统的区分方式一般借助词典来辨析近义词,而词典只能提供词语解释,无法提供充足的词汇使用信息。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无疑为近义词的辨析提供了新的方法。语料库是词汇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族语料库可以提供真实的母语使用信息,帮助二语习得者准确理解词的内涵意义,避免搭配误用。本文以英国当代语料库(BNC)为基础,从语义韵方面研究news和information这组近义词的搭配和使用,证明语料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BNC 语料库
英国国家语料库,简称 BNC,它是英国牛津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钱伯斯-哈洛普出版公司,牛津大学计算机服务中心,兰卡斯特大学英语计算机中心以及大英图书馆等联合开发建立的大型语料库,于1994年完成。
英国归家语料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英语语料库之一,可在网络上免费注册后直接使用。该语料库书面语与口语并重,收录电子资源超过一亿,其中书面语语料库达 90%,口语语料库占10% 。在应用方面,该语料库既可用其配套的新型 SAIRA 检索软件,也支持多种通用检索软件。本文使用的是在线检索。
二、news和information在 BNC 中的差异分析
1.news和 information在 BNC 语料库不同语域中的分布情况
所谓语域(register) 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语言变体,是考察近义词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更加准确的展示admire 和 respect 在不同语域中的分布情况,需要对“频率”和“频数”进行区分,“频率”是语料库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语料库中某一词汇、短语每百万词出现的频数,又叫标准化频数。而标准化前的频数译为“频数” 。由于同义词其内在意义的差别,它们往往在不同的语域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所以统计它们不同语域中的频率差异,有助于学习者将同义词区分开来,掌握的地道的表达。对于news和 information在不同语域中的分布情况,笔者参照 BNC 所提供的分布数据,按口语、小说、杂志、报纸、学术五个主要语域以及在不考虑语域情况下出现的总数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各类的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制作表1如下:
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出news和information的分布差别,笔者表1 中五类语域的频数以及它们在 BNC 语料库中出现的总频数绘制图 1 并且进行比较说明。
从总体上来看,news和 information在 BNC 中出现频率相差很大,information出现的频数是news出现频数的3倍多。在各个领域 news 和information的差别比较来看,news和information在学术语域中差别最大。而且就 news和information 在五个语域的分布比较看来,在报纸语域中news的出现频数最高,是information的1.5倍,其次在小说中news的出现频数也比 information 多,在其他几个语域钟information都高于news,这就说明information相对于news来说使用频率比较高,人们在学术文章中使用的是information,通过对比发现,我们以后再小说报纸中应使用news,在学术文章中尽量使用information,而传统的词典对比,就不会如此直观,BNC也同时提供了很多例子,方便英语学习者进行对比研究。
2.news和information在 BNC 语料库的搭配和语义韵
搭配代表了节点词与搭配词的共选关系。为了研究搭配词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语料库将节点词的所有搭配检索出来,然后再利用统计方法来计算各搭配词与节点词共现的显著程度。MI 值即相互信息值 是计算词语搭配强度的第二种常见的方法,计算单位为比特。类联接与搭配的关系极其紧密,如果说搭配代表了词汇与词汇的共选关系那么类联接就代表的是词汇与语法的共选关系。一个类联接代表了一个类别的词语搭配。笔者在 BNC 语料库中以 news和 information为节点词,跨距为(1,0) 分别对它们的左一搭配形容词进行检索,找出这组同义词各自的搭配词的频数,共现频率(%) 和 MI 值。由于篇幅所限在表2中展示一部分数据。
本文考察 news 左一搭配形容词的特征,表2 选取的是 MI 值大于3 的一部分数据,据规定,MI 值大于3 具有明显搭配强度并且 MI 值越大,说明节点词对共现词的吸引力越强。在检索中与news搭配的形容词( MI > 3. 0) 还有,等。语义韵即节点词的典型搭配词在语境中营造的语义氛围,是以节点词为中心的多词序列组合单位的语用功能总结。语义韵可以分为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 和消极语义韵。观察 news搭配的左置形容词并未发现这些形容词具有明显的表示褒义或贬义的韵味,因此倾向于积极或消极韵形容词搭配使用。
在 BNC 语料库中以 Information 为节点词,跨距为( 1,0) 对 information的左一搭配形容词进行检索,找出information 的搭配词的频数,共现频率( %) 和 MI 值如表3。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修饰information的都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中性的单词,没有特别带有予以色彩的形容词修饰information,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修饰news的都是一些感彩比较浓厚的形容词,因此,与news相比来说,information比较偏中性。
三、启示与总结
对于news和 information这样一对近义词,现在我们手头上必备的教科书对它们的差异性特征方面的信息往往流于空泛,学生在比较使用起来会感到困惑,因为就它们对应的汉语释义,不能提供充分的纵深信息。尽管近义词在中国英语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词汇知识,大多数近义词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相对于近义词的语法特征、语体色彩、语域限制、文化特征等信息,传统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英语词汇的形式和其汉语对应词的掌握。
就本文来说,通过 BNC 语料库考察近义词 news和 information,我们很清晰的发现它们在语域、搭配形容词的语义韵类别及其分布上都存在差异。首先,在忽略语域的情况下,information出现的频率要比 news 高得多,几乎是news 的三倍。而且在学术领域较之 news来说,information更是频繁出现,出现的频率几乎是 news 的十四倍,可见差异之大。在笔者所罗列比较的五个语域内, 只news在小说和杂志语域比 information用的频率高。教师在讲授这两个近义词时要给学生分析两词的分布差异,使学生在使用时首先要有语体意识,中国学生书面语由于语体意识薄弱有很强的口语化倾向。另外,通过对news和information的语义韵的统计分析,发现 information多与中性语义韵形容词搭配使用而与 news搭配使用的形容词倾向于积极和消极语义韵。
总之,大规模通用语料库为近义词差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语料库对本族语者的近义词使用情况,包括常见搭配、类联接、语义韵和使用频数等方面特征有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必将有益于学习者对词汇的对比分析和准确把握,从而提高自我纠错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
[2]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25
[3]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词语积累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词语积累运用主要考查考生对常用词语基本意义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归纳起来共有七种题型,分别是语音类、字形类、释义类、使用类、选词类、替换类、辨析类。
试题多从以下角度设题:(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4)正确使用成语;(5)辨析近义词。
【应对技巧】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辨明词语之间的差别,并不意味着运用或选填就无问题了,还要看这个词所处的特定语境,看它的上下文是否允许它存在。这样,充分利用语境,寻找句子中能呼应这个词语的“照应点”,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2.辨析近义词。辨析近义词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相同的词素上可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从不同的词素上再找出它们各自的着重点。
(2)区别近义词的词义在表达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词义在表达程度上重一些,比较强烈;有的词义在表达程度上轻一些,比较平和。
(3)区别近义词在使用范围上的大小不同。表示同一类事物的近义词,有的词所指的范围大一些,概括事物总的方面;有的词所指的范围小一些,表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4)区别近义词在感彩上的不同。近义词中有的词具有肯定、赞许、喜爱的感情,称为褒义词;而有的词具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称为贬义词。
3.正确使用成语。
(1)考查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弄清成语的语境意义。成语的本来意义叫本义,引申义是指在成语本义基础上推演发展而成的意义,比喻义指由成语比喻用法而产生的意义。
(2)考查成语的感彩,可据其本义、比喻义和习惯用法判断成语的色彩,特别注意有些成语在特定的语境中色彩会发生临时的变化。是褒义的一般不能贬用,是贬义的一般不能褒用。
(3)如考查近义成语,应从语义的侧重点、语义范围、语义轻重、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仔细辨析。
(4)考查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应准确理解成语意义,搞清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然后结合语境判断。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
(5)考查成语的搭配,要注意成语与其前后词语搭配是否合乎语法规范,有无修饰不当或与前后语意矛盾的问题。
(6)考查成语的谦敬错位,要弄清成语的谦敬现象。谦辞,是人们在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别人。
【真题讲解】
1.(2014・湖北十堰卷)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小选手,聪明伶俐,贻笑大方,小小年纪就记得很多汉字和词语,深受观众喜爱。
C.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D.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成语的正确使用。对于这类型题,考生如果只看到成语的语素组成或抓住个别语素便从字面上去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就可能作出错误的解释,造成“望文生义”。“锱铢必较”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不用于形容工作认真。“贻笑大方”的意思是让内行笑话,不能紧紧抓住“笑”“大方”两个词就将其理解为“落落大方”的意思。“栩栩如生”一般用来形容艺术形象的真切逼真,这里用来形容泉水的声音是错误的。
答案:D
2.(2014・卷)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传统书信_____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的歌声似的。
(3)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 ______不怕失败。
A.承载 渺茫 才 B.承担 渺远 就
C.承担 渺远 才 D.承载 渺茫 就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搞清词语的适用对象和搭配关系,以及近义词之间的区别。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但是在词义、用法、感彩上又不完全相同。准确地运用近义词可以反映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感情、态度,使语言更丰富、严密。“承载”的意思是拖着物体,承受它的质量;“承担”的意思是担负,担当。“承载”一般和记忆、文化搭配,而“承担”一般和责任、重量搭配,两者搭配的对象不同,因此第一题选择“承载”。“渺茫”的意思是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渺远”的意思是遥远。结合句子的语境,形容歌声,应该选“渺茫”。第三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搭配,“只要……就……”“只有……才……”是固定搭配,因此选“就”。
答案:D
3.(2014・四川泸州卷)下列黑体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末去滨江路游玩的人很多,大人们漫步江畔,悠闲自得,孩子们则在免费开放的室内沙场堆城堡、玩滑梯,乐此不疲。
B.针对在校初中生能否使用手机的问题,某班向家长进行了专项调查,80%赞同使用手机的结果让班主任李老师莫衷一是。
C.今年第一季度“泸州好人”出炉,龙润珍等五位普通市民榜上有名,他们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故事很快家喻户晓。
D.韩国“岁月号”客轮拥有防破坏设计,但这样的设计并非天衣无缝,一旦有水漫入某些隔间,船体也会迅速下沉。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难度不大。考生可以采用排除法、筛选法,先确定哪些成语的使用是正确的,直接将其排除,剩下的再逐一甄别。有些成语只能用来形容抽象的事物,“天衣无缝”一般形容计策、话语、诗文的设计,一般指抽象的事物,因此这里用来形容具体的“客轮”并不合适。
答案:D
【综合训练】
1.依据语境,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此处的意思是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B.修建工程浩繁复杂、修建方式难以想象的小三峡古栈道,谜语般地在大宁河上留候了千年。(此处指至今尚未被破译的古栈道的修建之谜)
C.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
D.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舞姿漂亮,好到了极点)
2.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B.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C.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D.连云港的地理区位非常重要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我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
3.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B.我国许多城市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C.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D.有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是“缘”把我们连在一起;我说只有“志”才能让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志道”相同,所以我们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追求事业,成就自我。
4.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唯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他深谋远虑,甘为人梯,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呕心沥血。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张伟模仿赵本山的表演真是 ,让大家不时地捧腹大笑。
②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一解决,其他问题就 了。
③这部 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A.①惟妙惟肖②不攻自破③得天独厚
B.①栩栩如生②不攻自破③匠心独运
C.①栩栩如生②迎刃而解③得天独厚
D.①惟妙惟肖②迎刃而解③匠心独运
6.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用括号内的词语替代后,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此景真是神奇瑰丽、莫可名状,让人惊叹。(不可名状)
B.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坚持不懈)
[关键词]词语教学 体验 辨析 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67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语文词语教学方法单一,甚至还停留在机械抄写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词语教学需要彰显“三多”,让学生在词语内化中逐步感悟文本。
一、多点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更正确
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使得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存在一定的感知错误。当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语内涵的时候,需要教师创造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中,有一个词语“引吭高歌”,有位教师进行了指导。
师:孩子们,这句话中“引吭高歌”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的时候唱歌。
生2:这里的“吭”是航行的意思,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引吭高歌”也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中唱歌。
……
师:孩子们。你们理解都错了。这里的“吭”不是“航”,所以“引吭高歌”不是指在航行中高歌,而是指放声高歌。你们明白吗?
生:(众)我们都明白了!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学生将“吭”与“航”字形混淆,从而对“引吭高歌”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引吭高歌”的意思,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学生缺少体验,对于其意义只是被动接受。其实,教师完全可以从字形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吭”的偏旁,感知其与“口”有关,继而理解“引吭”就是放开嗓子的意思。这样,学生有了多一点体验,自然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二、多点辨析,引导学生认识更明晰
小学生阅读量较少,虽然很多时候能够把握近义词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无法准确把握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因而,当学生对词语理解模糊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少些灌输,多一点辨析,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把握词语本质。比如《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有一组“决心”与“决定”的近义词,教学重点应是辨析其中不同的含义。
师: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这里有个“决心”,谁来说说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1:决定。
师:那么,这里“决心”能不能换成“决定”呢?
生2:大概可以。毕竟他们意思都差不多?
师:是吗?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普罗米修斯盗火容易吗?是不是盗了火就没有任何惩罚呢?
生3:不是的。盗火很难。最后普罗米修斯还被绑在悬崖上了呢。
师:盗火罪名是很严重的。自然普罗米修斯也是经过了反复思考的,他知道一旦盗火,是――
生4:会受到惩罚的,甚至有可能被处死。
师:所以他盗火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坚定的――
生:(众)决心!
“决心”与“决定”之间,虽然意思有点相近,但是程度却不一样。对此,小学生在认识上有些模糊也是正常的。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意思,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故事,更读懂了人物,自然也理解了“决心”与“决定”之间的区别。
三、多点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入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因而对词语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这时,教师需要开展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词语实质,继而通过关键词语的解读准确把握文本主旨。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其中有“滴水穿石”这样的一个词语,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水滴下来,把石头给滴穿了。
师:这是字面上的理解,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我们现在来读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生2:写了李时珍花了20年编辑《本草纲目》的事。
生3:写了爱迪生获得1000多个发明专利。
生4:写了齐白石一生都在画画。
师:你们概括得都非常好。本文写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
生:(众)持之以恒。
师:是的!所以这里“滴水穿石”还指――
生:(众)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案例中,学生一开始对“滴水穿石”的理解是肤浅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故事,理解了“滴水穿石”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