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课观后感范文

思政课观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观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思政课观后感范文

关健词:初中 思品学科 新课探究 影视教学法

一.影视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影视教学法,也称为电影教学法和影片教学法。简单而言,影视教学法就是教师使用影音视频资料开展的教学活动,其直观体会式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背景起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影视资源教学实践的运用,影视资源在语文、历史、地理、思政等学科课堂教学中也有所应用与实践。

影视教学法以鲜活的情境形式,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有着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特点,要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里产生一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需要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我认为影视资源在进行情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其他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初中思品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影视教学法在思品新课教学中模式建构的探索

就教学环节而言,影视教学法多应用于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环节、概念解读环节和过渡性情境创设环节。那么,能否将影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新课探究的环节当中呢?大篇幅的影视素材的应用会不会喧宾夺主,阻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呢?带着“应用影视教学法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和“影视教学法能否贯穿于整个新课探究环节”的思考,笔者开始了以影视资源《刮痧》为影视教学法的主要媒介执教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的尝试。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这里所说的“材”是指学生和教材。

首先我对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教材对于文化交流的阐述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各块知识都是分散在各个章节里,而且对于文化多样性的阐述信息量过于累赘。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与重构,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基于学情,关于文化的冲突,由于地域所限我校学生没有条件亲身体验经历,所以情境画面更显得十分必要,于是在本课执教过程中,我选择了影视资源《刮痧》作为本课的教学媒介。

影视教学法的应用,其本身就是一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所以需要教师具备一些计算机应用的知识,譬如,在使用影视资源的时候可能涉及到对视频片段的剪辑,笔者根据教学需要对《刮痧》视频进行剪辑和重新编辑,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甚至是对教学内容有干扰的片段剪辑掉了,以便节约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进行思考。

2.依标施教,精设问题

这里所说的“标”是指教学目标。基于对于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体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跨文化交流中,以尊重、学习、沟通的态度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有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以文化友好交往的姿态,促进世界多元文化民主交流、和谐发展。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探究的问题:

问题探究一:刮痧到美国被曲解为虐待,对此你有何看法?这种障碍对彼此产生什么影响?这种障碍可以跨越吗?如果可以,谈谈我们该如何做?

问题探究二:面对中美“刮痧”的冲突,昆兰是怎么做的?谈谈你对昆兰的看法。

设计意图:探究一、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多元文化的差异,懂得多元文化差异在互相学习、尊重、沟通的态度下是可以多元并存,和谐发展的,探究二是对探究一的具体深化。

问题探究三:除了刮痧,影片中还有哪些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影片结束时的画外音许大同一家教孩子学汉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化自豪感的情怀,以文化友好交往的姿态,促进世界多元文化民主交流、和谐发展。

问题探究四:假如以后影片主人公一家在美国要过上幸福的生活,避免刮痧类似障碍的干扰,他们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领会文化在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之间的联系,形成多元文化民主交流、和谐发展的国际情怀。

通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3.多元体验,感悟生成

通过前面两个步骤的工作,接下来教师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影片。本堂课在观看影片之前,笔者先给学生出示了本堂课要探究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影片,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观影的针对性。学生观影结束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观影前出示的四个探究问题,撰写自己的观后感,并进行展示交流。

基于主动性学习态度的学习效果是精彩的,学生深刻性、多元性、生成性的观后感让笔者诧然,字里行间让笔者看到了影视教学法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生命力。

A.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

从学生的观后感的展示中,笔者认为本堂课预设的教学情感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如:

“美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是可以理解的,我体会到了了文化的友好融合才是解决各国文化冲突的最好方法。---八(6)班徐钧涛

“黑头发、黄皮肤,这是足以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标志!我们是龙的传人,不仅在长相上和各国人民存在差异,我们的文化习俗更是别具一格。”---八(3)班王弈婕

“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推崇至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接纳他国的文化,要使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呈现多元和谐的局面。”---八(3)班吴清华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提到安徒生我们会想起丹麦,提到胜利女神像我们会想起美国,提到孙悟空我们会想起中国。世界因为文化的差异而精彩”---八(2)班潘梦婷

B.多元情感感悟的生成

《刮痧》作为一种优秀的影视资源,其具备众多影视资源的特征,也即集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丰富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观后感来看,显现出多元情感绽放的魅力。正如八(5)班陈芷轲同学的观影标题中“‘刮痧’刮出一片情”所叙述的那样,有感悟亲情的,如“影片中许大同对儿子的爱、对爸爸的孝,让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八(4)班徐萌】”;有感悟友情的,如“影片中许大同与昆兰的友谊已经跨越了民族和文化的界限,让我感到十分钦佩”【八(5)班彭桂瑜】;有感悟法律的,如“从《刮痧》中我不但看到了主人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的高贵品格,我还看到了美国式民主和法制的发达与完善。如美国对小孩尊严的维护,对小孩人生安全的保护等”【八(6)班吴启航:】;有批判性思维的,如“我再仔细看看,影片中其实还体现了中美文化的相似之处,譬如依法治国、友谊” 【八(5)班王成之】;甚至还有对自己曾经的行为产生懊恼的,如在谈到要保护好本土文化的特色时,对自己不会讲自己的家乡话而自惭形秽【八(1)班张晓茵】;有对挫折的感悟,如“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即使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八(6)班徐钧涛】

在初中思品学科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创设情境探究新课,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主动要学,情感体验多元生成,效果显著。

三.影视教学法在思品教学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初中思品学科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贯穿整个新课探究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效果明显。

1.优秀的影视资源应用于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初中思品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到心理、道德、法律、政治和文化等,对于一些文化性的、道德性的情感体验,教材中单一的文字图片形式的阐述远远不如使用综合性的影视资源的效果来得好。譬如《多元文化“地球村”》这课堂,学生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几乎没有切身体会,此时就需要借助剧情化的对生活高度浓缩的影视资源来创设情境。首都师范大学康丽颖教授在《电影课确实大有可为》中指出“利用电影来开发校本电影课程,首先要改变电影课依附于国家课程,并作为学科课程附庸的音像资料的地位。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电影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都要求校本电影课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的结构。开发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发出融科学、艺术和道德于一体,集知识掌握、人格培养和休闲娱乐相统一的课程结构。”这说明优秀的影视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具有价值性质。

2.优秀的影视资源应用于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优秀的影视资源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其通过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剧情化的人生艺术的再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无疑,初中思品教学采用影视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为提升。

四.结束语

影视教学法借助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众多艺术媒介于一体的影视资源,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初中思品学科重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民.电影课[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4.

第2篇:思政课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14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与中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下简称为“三贴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贴近”的内涵

贴近实际,要求思政课不能只从理论和概念出发,一味说教,不解决实际问题,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把回答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中心任务。首先,思政教育要努力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的客观实际。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学生身上有哪些新的特点,新的变化,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给大学生思政教学带来哪些挑战,如何有效的吸引学生,更加贴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新时期的思政教育还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思政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教师要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复杂的、具体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贴近学生,是我党“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体现,就是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路线。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谈心交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的需求放在心上,以咨询、辅导、网络教育等形式把思政工作做实做活,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以更好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贴近”的实施路径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的传统模式,而把他们引导成主动的、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接受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去发现、掌握真理,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平等信任的态度,建立平等型师生关系,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允许以争论的方式交换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承认学生的发展变化,不强调单一标准和统一模式,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还要着重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高。

2.2 教学目标注重素质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偏重于认知,拘泥于文本,而高校的思政课倡导的是知识、情感、素质与能力三个目标的综合考量。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从偏重认知目标向情感、素质与能力等多维目标转变。不再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递,更多地应倾向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行为习惯、素质与能力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情商、智商等。

2.3 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紧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可见,理论要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才会生动而具体。在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大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课堂教学、图书资料、网络媒体等都是他们认识未知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各种各样的信息难免鱼目混杂,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中难以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致使他们思想混乱。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准备及过程中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多搜集国际和国内的、历史和现实的知识和信息,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分析研究解读,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和共鸣。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学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4 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思政课教学要把抽象的、晦涩的理论语言转换为生动的、鲜活的生活语言,使大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为此,思政课教师应更多地与学生开展民主平等的对话,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本真性、情感性、启迪性和民主性。可充分借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遵循对话的方式,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开启学生的智慧。

2.5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疏导、因势利导,由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转变为演讲式、辩论式、案例讨论式等互动交流式;由传统的训诫式转变为启发式、渗透式、融入式等理解领悟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体验式、探究式等主动研究式转变。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抉择,使思政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2.6 加大实践教学,深化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不外乎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大类。课内实践是指除传统的理论教学外,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现实,精心设计一些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的形式,使学生互动参与,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堂辩论、演讲、观看影视作品等等。课堂辩论和演讲,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真理愈辩愈明,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同时,通过辩论和演讲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点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这些是对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有益的补充。而观看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可以收到比课堂讲授更好的效果,有些学生通过观看一次电影,可能影响自己三年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视作品观摩后,一定要求学生就电影内容写一次观后感或者组织一次课堂讨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外实践可以布置一些体验型、参与型活动让学生课后参与完成。如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深入附近工厂、社区、街道、农村等地进行相应的参观、公益活动、调查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调查报告,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提高,参与度加强,课程教学实效性得以增强。

2.7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传统的考核标准更多地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度,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对全体学生采用一个标准进行考核;从考核方式看,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从考核内容看,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却忽视学生思想品行实际情况的考核,对学生容易造成不适当的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势必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过程等的“三贴近”,科学的考核评价不仅要注重“知”,更要注重“行”,应更多地看学生“知”与“行”的提升情况。换句话说,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主要看学生是否将学习思政理论与行为践履统一起来了,是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3篇:思政课观后感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表达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课从“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根据调查特别是从大学生本身感受来看还远远不尽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仍有部分大学生感觉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还没有被赋予主人翁地位,因而感觉是被迫接受教育。甚至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洗脑”而不是让他们用脑,国家想把他们“复制”成它需要的工具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有自我个性的人才。要解决这一严重的偏颇认识并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政治课中受益,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一、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绝对不是让他们直接从书本上念读,也不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把别人的话复述一遍。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应该是面对教学主题经过大学生独立思考(不是听同学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参考书本)尽可能地把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表述传递出来。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

1.表达最好是自己的真实的

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到大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以及自身的实际也有了诸多的思考,尽管这种观念和思考仍然比较模糊甚至充满迷惑,现在不论是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还是促进他们的思想,关键就是让他们试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边表达边整合,逐渐形成一个初步完善、比较准确的思想体系。这样的工作首当其冲应该落在思政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表达,说得好坏都没关系,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就已经很宝贵了。

2.表达可以是通俗的简洁的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会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学习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表达的不够规范没有关系。关键是通过遣词造句尽量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逻辑概括也可以是形象描绘,能够为内容服务就行。让他们尝试着说,边想边说,尽量做到通俗简洁。

3.表达必须是有主题有中心的

在思政课上的大学生思想表达可以是回答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向教师提问质疑;可以是讨论问题发表看法,也可以是演讲辩论;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课前段做,可以在课中间做,也可以在课的最后解决,时机灵活。不论形式如何,都必须围绕一定主题与中心,否则就谈不上某种思想了。

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有什么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促进他们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首先离不开大学生对自我的思考和把握,而大学生在教学中要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必须由教师赋予他们主体性,给予他们相应权利。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愿望、能力和必要来进行自我思考和表达。再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现代教育日益成为一种双主体活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对于教育效果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在教育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也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表达是学生的一种主体权利,在思政课上,学生更应该有表达的权利,大学生更不例外。如果只是教师单一讲授,甚至提问这样简单的环节也省略,就完全没有学生的表达了,即使有也只是表示不满的嘀咕声了。从自己思考到自己表达再到自己行动,让大学生表达思想作为连接知行的中间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学生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

有人主张思政课就是应该用灌输,有的灌输论作为依据。当然,灌输论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政课离不开灌输但并不是只有灌输。即使是理论灌输本身也要有学生的回应。如果把灌输当作是思政课的唯一法宝,那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提及的启发式教育等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现实社会对中国传统教育有诸多批判,其中一条“罪状”即直指“灌输式教育”扼杀受教育者创造性。而众所周知,在思政课上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进行注入式满堂灌。学生只有听的机会没有说的权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政治课一些学生甚至就是为了“听话懂事”而盲目接受灌输以及为应付考试记忆和背诵一些词语和概念。时下一些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上课形式也是明显不受欢迎、缺乏效果的。因此,让大学生自己站出来说话、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显得迫在眉睫。

2.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性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想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相连。不言而喻,锤炼思维离不开表达。一个普通人也需要经常表达才行,何况接受思想教育的大学生?表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再说,“思想政治课”没有“思想”行吗?要让学生有思想不是简单接受别人的就行了,要让他们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库。要让大学生关注社会,更需要表达。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诸多实际,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才能有自己的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最终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平日我们总是教育青少年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如果他们只有接受信息的资格而没有自己表达的权利,他们怎么会有真正的兴趣?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表达与思想的关系。大学教育,也应该引入诉求表达机制,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可以间接帮助促进高校实行民主管理。要给大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尤其应从课堂开始。只要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认清自我同时又积极思考和关心社会问题,有了自主性和积极性,思政课何愁没有效率?何愁他们不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因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是促使思政课教学目的最终实现的最有效途径。

三、让大学生表达些什么思想

由于课程目标和课时的限制,课堂不能搞成学生随意闲聊或大发牢骚、大放厥词的场所。学生表达的内容应有选择,须在符合大纲和教材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师在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予以合理引导。 转贴于

1.原则:明确目标,围绕大纲和教材,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

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达必须围绕大纲和教材然后结合实际,否则整个教学就会得不偿失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把握课程大纲内容和教材的逻辑脉络,把基本理论讲授清楚。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不是漫无目的、胡说八道。让学生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来思考并展开表达,对关于自我和社会等有关思想作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严肃的、全面的、深刻的、带着责任感的表达。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动向以及社会现实与动态特点,加以很好地引导。这样,理论、道理、知识、能力、素质,都会在思考表达中得到提高。其中重点是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难点是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解。另外,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还要具体对待和处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影、图书、杂志、报纸等载体上的最新资料、案例,以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多给予资料激发,多设问、提问,多触及现实问题。学生大可以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从前所学,做好概括衔接。

2.教师引导保证适当的内容

学生由于知识水准不同和认识的偏差,表达思想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教师的信息量、能力水平甚至人格魅力等,对学生表达思想的内容也有影响。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一般不必设置过多的框框或障碍,甚至一般可以不做评论,但遇到原则性的错误必须予以评论和纠正。世界是多元的,但任何时代都有主流,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实际问题需要关注,但基本理论更要学习,特别是要掌握科学理论,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指导我们的实践。当然,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都给不了学生需要的一切正确思想,但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思考和表达,这样他们就能够逐渐提高思想素质,自发地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思想库输入新鲜内容,逐步建立起自己日益完善的思想体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话要经过大脑,要逐渐学会对自己所说内容负责。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做到严肃认真。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树立一些典型,并着重关注那些特别情况的学生(比如没有兴趣或者担心害怕或者笨嘴拙舌者)加以了解和引导。

四、怎么样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1.强化观念,提供机会

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把表达思想当作是学生的权利,当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机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给出一个师生互动的时间,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随时保持开放性,给学生机会。比如,教师在讲述中常常设问、反问,自己不马上作答,而让学生作答;在正式提问时更是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不求准不求快,求的是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师讲授的语速和节奏要有讲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留下时间。

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思考表达才能出真知,有想法比麻木好,有不同的意见总比没意见好,说错了比什么也没说好。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伶牙俐齿;在同学老师面前不怕出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信,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学生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泄气,教师要及时鼓励。

2.悉心组织,因势利导

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组织管理。教学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课堂上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时比其学科水平更重要,特别是在有诸多学生表达的思政课上。首先,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独立思考,不看书,不求人;然后,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及时点拨,不断鼓励。最后,教师要做一定的总结,以便承上启下。且整个教学过程,在让学生表达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保证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式训练。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有直线式、有立体式;速度有异,有的快有的慢;水平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表达的形式不拘:有集体答问,也有个别答问;有台下,有台上;有答问、发言、演讲、辩论、双方或集体讨论;有教师提问,有学生提问;有教师引入话题激起学生反应,有学生观看视频谈观后感,形式多多益善。教师注意调整形式,使其丰富多彩,促进学生思考表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方向,要及时对学生思想和情绪予以引导疏通。不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表达,在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不要轻易否定和批判。不要求学生一定马上接受什么,但是教师一定要了解思考,然后加以引导。从求知的角度入手,学习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思想。

3.因材施教,授以技巧

在让学生表达思想时,有的有想法但怕出丑,不敢出声;有的说话时态势怪异,引人发笑;有的胡说八道,不关主题;有的词不达意,南辕北辙;有的则脑袋一片空白或者心潮澎湃、所想太多但狗咬刺猬无法下口。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表达。为了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好处,必须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在思想内容上陷入偏执,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理顺思想,纠正那种做事抓不住主旨的不良习惯。甚至还可能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予以适当点拨。

第4篇:思政课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1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广义来讲,既是职业精神,也是职业能力;狭义来讲,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工匠精神内涵应包括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及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的职业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面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就体现了职业素质,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体魄、职业心理、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来分析,职业素质不仅包含工匠精神内容,还包含职业体魄、职业心理等。

2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调研,企业在人员招聘、重点培养及岗位晋升等,把职业素质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普遍认为,职业素质是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好,通过锻炼、培训,能迅速提升技术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力再强,不能融入团队,不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不遵守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终究被淘汰。而且,企业也普遍反映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之间的职业素质差异。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一味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单位,在岗位上培养的事,忽视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仅仅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等,未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通过举案例、讲理论等形式开展参观和课堂教学等,给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感,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理解和领悟。

2.2学生价值取向不理智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分析自己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及自身特长爱好,盲目追求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低、工作尊重度高、工作自由等行业所对应的专业,对于机械、建筑等辛苦、环境不好的专业没兴趣,嫌弃家政、养老等服务的专业,一味追求管理类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失衡,也导致在学习道路上,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容易迷失,失去了职业兴趣。在实习就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已,很难找到自己认为合适和满意的工作岗位,往往还怨天尤人,埋怨学校人才培养不好,埋怨自己没有关系等,表现出不理智的价值取向。

2.3学生职业道德不健全

当代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职业道德缺乏,自高自大,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做不了。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一旦遇到困难,就想更换实习单位。在就业阶段,遇到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实际问题,频繁更换就业单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出去上班的“啃老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实习就业中缺乏诚信、岗位忠诚度不高、不知感恩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培养学校,都是极大损害和伤害。

3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3.1工匠精神融入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全过程理念的培养体系,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增加培养人才的附加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有效促进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并能可持续发展。首先根据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明确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标准;其次,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独立设置的课程,主要讲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然后落实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和标准,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也推动了专业课程与职业相结合,促进了产教融合;最后设计职业素质教育拓展环节,学生毕业达到一定的素质拓展分,并为学生职业成长建立素质档案。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

3.2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必须有一批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师德高尚,为学生工匠精神树之表旗的“工匠之师”。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刚从学校普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少数来源于企业,比较缺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将工匠精神融与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协同培训,促进他们在教师职业环境、职业准则及职业标准中领悟工匠精神。落实国家关于教师相关规定,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促进教师主动下到企业,体验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促进职业素质提高,方能言传身教。在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上,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作为重要考核因素之一,促进教师要克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

3.3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内讲授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开阔眼界;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讨论法,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融入。在教学形式上,设计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价值观主题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优质企业生产车间,观摩劳模、能工巧匠是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如何攻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中的技术难关,亲临现场感受企业能人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及创新创造。工作不分贵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能以鲜活的案例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不局限为了上思想政治课而上课,通过思想政治主题,横向拓展。比如社会责任感主题教学,不仅仅讲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感,还要拓展到某全国劳动模范是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感等,自然引申出了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事迹,由事迹评述,融入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比如爱国精神主题教学,可以通过播放“大国工匠”专题片,让学生先通过观看专题片同时,默默思考大国工匠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反复试验、反复改进,终于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观后感悟,通过个别学生分享,班级所有学生将多次受鼓舞,为祖国强大而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充分反映了办学特色,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院校要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工作室、广场等重要地方开设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宣传栏,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宣传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感受到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才能发挥学生潜力,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成绩。

3.5工匠精神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也是培养职业素质的主要路径,更是工匠精神践行的主要阵地。首先,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技能创新组织,开展创新论坛等活动,分享用创新思维和方法如何解决项目难题,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其次,邀请行业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质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做报告,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先进事迹等诠释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诠释工匠精神是如何修炼出来的;最后,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竞争环境中,努力做得更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