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色彩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使某种“显富、摆阔、攀比、争强”的“暴发户”文化或美学趣味在大中城市中蔓延开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艳斗奇的色彩,将许多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引起许多城市决策者的注意,并进入操作程序。本文中,笔者拟结合对欧洲一些城市色彩的实地观察,从美学角度,对城市色彩规划的意义及应用原则做些初步探讨,算是对上述亡羊补牢举措的一种支持吧!
什么是城市色彩
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地,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不构成城市色彩)。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为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包括土路)、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同时,由于色彩产生于光折射,各种物体原色,会根据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环境色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城市色彩还可分为单体原色与视觉效果色。同样黄色建筑,是临海而建,还是背山而立,是独立存在,还是夹缝中插建,其色彩效果是大不同的。
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但根据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失范的现状,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与自然色的协调问题。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陈爱和:《给城市着上健康美丽的色彩》《人民日报》2002、04、05)。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美国归来,感叹大上海变土了。许多人不解。其实,正像城里人看乡下人穿红袄绿裤是“土”一样,我们被涂上五颜六色、色彩混乱地一塌糊涂的城市,怎能说不是一种“土”呢?因此,正如一位美国建设师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的确在时时刻刻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准。
其四、城市色彩也是矫正城市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建筑规划失范。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许多超大体量、超高层楼座到处拔地而起,伪古典风格与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并肩而立,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譬如,从北京西站步行到长安街,扑面而来的巨无霸建筑,挟带着各类怪异色彩并肩而立,压迫着的人们视觉,甚至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这种因建筑规划失控而产生的后遗症,显然不是靠城市色彩设计可以解决的。但从换一个角度讲,正因为今天我们已难以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现有建筑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获得某种统一性。心理学试验测定,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因此,从城市色彩角度寻找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改变某些可能改变的城市色彩,规范新建筑的色彩,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城市规划失控所严重破坏的城市风貌的。这也是我所谓亡羊补牢的意思所在。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那么,如何规划设计城市的色彩呢?这里,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色彩就是五颜六色,就是红黄蓝绿紫,城市色彩,就是用各种“最美”的颜色装饰建筑、装扮城市。实际上,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美在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的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譬如绿色,作为植物生命的体现,它永远是城市中最美的色彩,无论建筑物色彩怎样混乱,只要被绿色植被遮掩,就会化丑为美。但如果整座城市被涂上绿色,却可能使人产生阴森、恐怖的联想,这是色彩心理学规律使然。譬如大红大绿是色彩运用中的大忌,但“万绿丛中一点红”,却是美的图画。再譬如,“五色令人目盲”,色彩杂乱容易产生视觉污染;但如果色彩过于单调,呆板,同样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正像绘画中色彩运用没有一定之规一样,城市色彩运用也没有刻板章法。这里,我只能阐述几条基本原则:
1、突出城市中自然美、人类美原则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青岛新修的滨海步行道,用黄褐色原木架构,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又使其溶于海滨景色之中,便是非常成功的案例。青岛香港路和东海路人行道上,保留了许多天然礁石,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青岛老城在规划时,所有通向海的道路都敞开着,既向自然借景,又将海的色彩融入城市,而东部新区,许多通海的道路被堵死了,城市便缺少了一块最美的色彩,这是令人遗憾的。
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而我们许多城市的商业街,往往从脚底到头顶,到处都是争奇斗艳的色彩:脚下是艳丽的红地砖,头上是飘动的彩旗;商店外墙,则是大幅商品招贴画;人行道旁,还矗立着灯箱广告;行走其间,人的色彩、人的美,几乎被淹没了。这只能令人感叹,我们太不懂得尊重和突出人的美了。
2、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相统一。法兰克福的旧城在二战中被严重破坏,现存某些古建筑周边便注意这种协调,譬如用米黄色做外墙涂料,形成一个色彩小环境。据说,北京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譬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来:居住区不应出现广告,便是实施城区功能色彩区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理,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总之,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青岛老城的色彩便是典范。所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其中只有“红瓦”是人工色,其余全是自然色。这些自然色并非青岛独有,而是所有沿海城市共同拥有的自然财富。为什么青岛却能将这些自然色“贪为己有”呢?就在于青岛旧城的规划中,巧妙地借用、利用了青岛的自然色,实现了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在没有或缺少自然色的大城市或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的话,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然后,分功能区、分建筑结构,围绕主色调搭配色彩。一般情况下,大面积建筑立面色彩应靠近主色调,留下色彩变化空间,给建筑细部(窗户、门庭、招牌等)以渲染变化的机会。特别是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应用统一色彩,使之溶于城市色彩整体构成中;体量小但结构雷同的建筑群落(譬如公寓建筑),则应通过对凉台、门窗色彩的变化设计,使整组建筑产生视觉的生动感、节奏感或韵律感。城市中的新建筑,必须照应周边建筑已形成的色彩环境,如果原有建筑色彩非常不和谐,则应使用能中和色彩冲突或形成过度色的建筑色彩,而绝不能标新立异,再别出新彩,乱上添乱。但无论城市色彩主调如何,硬化地面都必须接近自然色,接近石板、石砖的色彩,避免大面积使用彩色地砖使城市色彩结构失重,破坏色彩的和谐统一。
当前城市色彩实施中应反对的倾向
基于以上原则,我认为目前城市色彩实施中,必须反对、制止如下三种倾向:
1、反对城市色彩商业性倾向
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度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地置放到城市建筑的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挂上花花绿绿广告,将整个城市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怪艳无序。特别是商店门头简陋的灯箱广告,形状不一、怪色突起,既破坏了原有建筑的色彩,又造成了严重的噪色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印象,使行人浮躁莫名,神晕目眩。因此,应立法逐步限制广告色彩,商店门头应提倡艺术招牌为主,取代灯箱店招。
2、反对城市色彩话语霸权倾向
由于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都在争夺色彩的话语霸权。一些有权势的单位或企业,纷纷在所属建筑色彩上大做文章。他们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而是从显势露贵心理出发,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色彩来装饰建筑外表。于是,一些金色玻璃幕墙建筑会昂然屹立在灰调建筑群中;一些绿色琉璃瓦装饰建筑,也跻身在银色高楼之中。更有的房地产商,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地屹立在城市中心。由于这些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们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便特别严重,必须尽早立法加以干预。
3、反对城市色彩追赶时髦倾向
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专门研究、倡导及规划,我认为,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城建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或权势动机,仅仅是为追赶新潮或做模仿秀,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的。新并不就是美,经济强势不等于文化发达。建筑有时代性,但盲目追随仿效的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却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同样,建筑乃至整个城市色彩的时髦倾向,也是违反城市色彩美学及文化本性的。遗憾的是,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最早最多去的地区和国家是香港、日本和美国,这些地区和国家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建筑及色彩便被视为楷模,就像到处仿造高架桥一样(欧洲城市几乎都是由隧道解决交通问题的),我们城市的色彩也步入了误区,并经过国内城市相互仿学,便形成了种种时髦倾向。
关键词:城市景观 地域性 景观色彩 色彩设计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面貌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反映,而城市景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它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并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以及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城市的特色景观风貌却在由经济发展、现代建筑技术革新带来的时代考验中逐步缺失。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塑造一座城市地域性的景观色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岛是一座具有典型地域性色彩特点的城市,在我国东部沿海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与融合,逐步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特色。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杂乱的城市景观色彩问题同样也困扰着青岛。因此,对其城市色彩进行探讨研究,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城市原有的地域性景观风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使现代严谨的建筑秩序和得天独厚的山海景观融为一体,还能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景观色彩规划做出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一、城市景观色彩研究的意义
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是色彩的一种表现体,人们生活在城市里,就是生活在某种色彩关系之中。和谐的城市景观色彩,体现着城市蓬勃的生命力及人居环境的良好文化构成表现,更隐喻着这座城市居住者的价值观和文化时尚。
1、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和谐的城市景观色彩可以提升城市的总体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合理的城市色彩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能量和物质消耗,同时,美观大方的色彩环境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的能力。
2、 改善城市人居景观环境
随着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指标已不再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指标,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设计结合自然”,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而与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及历史发展等多元因素相联系的城市景观色彩,则以建设高质量的人文景观为目标,充分尊重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精神丰裕的主观需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和谐建设。
3、 保护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色彩作为地域文化表层中可见的现象,实际上是从特定的角度反映该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城市的趋同也成了令人无法回避的事实和趋势。人们对体现地区文化传统的人文环境的保护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4、 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景观色彩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个性塑造,比如海滨城市悉尼的歌剧院,白色的建筑立面与蔚蓝色的大海共同构成了具有典型热带海滨个性的景观形象。因此,成功的城市色彩建设能够给市民带来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增加城市魅力。
二、青岛城市景观色彩的地域性形成分析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又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自1891年建制以来,它经历了德国殖民地、日本占领区等若干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形成青岛建筑形式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色彩的地域性
青岛市气候、地貌类型复杂,雨热同季、植被繁茂,自然地理景观丰富浓郁,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的色彩。天然的地理特征造就了青岛三面环海的海滨丘陵地貌,使得顺依地势而建的建筑“第五立面”――红色屋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了独特的观景角度。而700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也使得沙滩、海岸、礁石、白帆、木栈道、建筑等成为青岛独具色彩特点的自然景观。
青岛的地方建筑材料如浮山和崂山的花岗岩,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中,为城市色彩景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人文历史环境色彩的地域性
建筑色彩对城市色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青岛自建制以来多样的人文历史环境,特别是西部老城区享有“欧洲建筑博览会”美誉的欧式建筑群,成为青岛最能体现人文历史环境影响的特色城市景观。
“红瓦、黄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对青岛城市色彩意象中最简洁明了的概括,而近几十年来,青岛的新建筑也普遍强调“红瓦”盖顶,但那些盖有红瓦顶的新建筑却都显得毫无生机。在大规模的现代化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新型建材和施工工艺的使用过程中,一直沿用的以“红瓦、黄墙”来概括青岛的城市景观特色,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
3、现代城市建筑色彩的地域性
从建国后到1990年代以前,全国都比较流行方方正正的水泥楼房,青岛这个时期的建筑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在市南区的团岛、市北区的延安路周边,以及四方区、李沧区等等旧城区域,这种毫无特色的平顶楼房占有很大比重。进入21世纪以来,市政有关部门尊重青岛市“红瓦”的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的“平改坡”工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青岛的城市特色景观。
1990年代后期至今,青岛市逐渐形成以香港路两侧为代表的现代商务大厦群和以浮山新区为代表的现代住宅群。香港路周边的大厦体量高大,以灰色调为主,饰以低彩度的蓝或绿色玻璃幕墙,透出一种现代金融商务中心的资本威严。浮山现代住宅区规划布局合理,建筑依借山势错落有致,建筑立面以米黄色为主色调,屋顶沿袭了传统的“红瓦”。
总体来说,近一二十年发展的新城区城市色彩充满现代气息,较之以前色彩鲜艳,与周围环境结合得更协调,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青岛城市景观色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青岛关于城市色彩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条件薄弱,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设计、规划与管理环节欠缺,在城市色彩景观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及整体景观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城市空间急剧扩张,传统色彩维护困难
青岛有很多超过百年的老建筑,很多建筑的外墙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后,原先的色彩早已不见,中间经过多次修缮,虽然整体上继承了“红瓦、黄墙”的传统特色,但在对传统建筑的维护上还缺乏高质量的色彩规划,而其中的一些颜色搭配极不合理,甚至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特别是在关区域,在成片的欧式建筑群中出现了少量现代建筑,造型上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色彩上尤其令人遗憾,严重影响了区内协调的传统色彩景观。
2、现代都市色彩缺乏统一性
特别是1990年代开始建设的东部新城区,还没有超过20年的历史,城市规划比较合理,建筑高大俊朗,疏密有致,但是区域内建筑色彩协调较差,建造时间虽然仅相差几年,但其色彩差异却非常大,未能形成协调一致的现代都市色彩景观。
3、旧城区建筑形式单一,色彩黯淡
旧城区的建筑大都有较长的年份,多层建筑为主,建筑色彩以深灰色为主要色调,色彩景观较为沉闷老气。绿地面积很低,很难见到高大的乔木,色彩景观较为单一,与老城区欧式建筑群和东部新城区的色彩对比强烈。
4、城市色彩规划缺乏整体性
对城市色彩景观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审批管理,亦缺乏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依据,导致对城市街道尺度的把握,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色彩及其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的整体性控制,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另外,老城区与现代都市区色彩过渡突然,在人的视觉中显得极为生硬,影响了城市整体色彩景观的和谐一致。
四、青岛城市景观色彩问题的解决设想及建议
随着社会变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全球化发展对城市的影响,要想解决好青岛城市色彩景观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城市地域性色彩定位
青岛作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海滨旅游度假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景观,具有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我们应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借鉴、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充分认知和利用山、海、城、村、路、屋等地域景观要素,提出新概念、新方法,使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与城市功能规划相统一,发掘、保护、利用、顺应自然环境色彩的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色调。
2、在相关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进行有组织的专项色彩规划
青岛市相关部门、机构应相互配合,从城市景观规划较为宏观的角度,结合色彩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为青岛城市色彩景观的协调统一做出理论准备。同时,组织专家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角度对城市环境色彩和特色风貌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制定出城市色彩景观的总体发展策略,为城市规划及其实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为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色彩提供法规依据。
3、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景观色彩设计
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应该重视倾听市民的声音,尊重市民对色彩的理解和建议,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市民与政府规划设计部门、市民与规划设计专家的沟通平台,组织有各阶层市民代表参加的城市色彩研究听证会等,让市民参与共同促进城市色彩设计的进步。
4、切实保证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的实施,需要充分的技术与行政协同,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任何组织和个人在进行与城市色彩相关的建设活动时,必须遵守既定色彩规划方案,政府在管理城市色彩的时候也有根据,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了色彩建设过程中政府、单位、个人等主体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有利于保护城市色彩景观的传统特色和维护城市色彩的协调统一。
五、小结
青岛城市色彩景观,尤其是欧式传统建筑色彩是有明显地域特性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色彩景观意象已经深入人心,传统的城市色彩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对其传承和保护就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青岛市现代新城的规划应当更为科学合理,使得城市色彩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而旧城区城市色彩问题较多,也应当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逐渐统筹新与旧、传统与旧式建筑色彩的协调发展。希望更多研究人员关注城市色彩问题,保护、继承有着传统地域特色的青岛城市色彩景观,对整个城市色彩景观的协调统一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为诚,沐小虎.建筑色彩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宋连威.青岛城市的形成[M].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5、 杨曾宪.试论青岛城市风貌的文化与美学价值[J].城市.2000-4.
6、 杨曾宪.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J].城市.2004-1.
7、 刘善章.青岛城市风貌与中西文化的交融[J].德国研究.1998-2.
8、 牟永涛.青岛市城市色彩景观的地域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 李慧宇.浅析城市色彩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9.
10、 万敏.城市色彩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规划师.2004-7.
11、 吴新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色彩标准问题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论文关键词:色彩,图形,文字,视认距
0 引言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文字、图形、色彩等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创造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为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信息,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沟通和更新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地铁设备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下空间,地下环境会对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地铁设备房承载着地铁设备的日常维护、紧急抢修等任务文字,相关人员在设备操作、修理中必须能够集中精神、避免事故、提高效率,因此在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1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元素
色彩、图形与文字是标识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色彩是核心、图形是关键,即标识的色彩、形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比文字传达更直接、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就标识本身而言,从设计上来说需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图形符号的传神、文字符号的清晰,能够雅俗共赏,满足各层次服务对象的需求。
1.1 色彩元素
人的视觉对色彩的认识是非常敏感的,人不仅能识别色彩,而且对色彩的和谐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地铁标识应按功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色彩,让乘客可以根据颜色轻松地区分标识类别。标识系统的色彩大多数是以色彩搭配的形式来呈现,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带来的刺激是不同的文字,符号的底色与图形色的视认度随颜色间的色相、明度、彩度的差异的增大而增强。
1.2 图形元素
图形作为平面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不仅在人们的视觉传达上最为频繁和熟悉,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而且可以消除语言和文字理解的障碍,直接有效地传达图形意图。图形元素主要包括各类符号、标识图案等。为了有效发挥信息传达的功能,图形的样式、大小和色彩等要有明确的识别性,其内涵应尽量少,以增强标识的通用性和通俗性。地铁标识图形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 明确设计对象的标识功能;
⑵ 充分考虑其应用型式、材料和制作工艺;
⑶ 设计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⑷ 图形、符号要简练、概括且表意准确;
⑸ 标识色彩要搭配醒目且相对统一;
⑹ 标识设计符合艺术规律,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1.3文字元素
标识是需要依靠人的视觉去辨别其所代表含义与内容的符号,其中必然要运用到大量的文字设计,看得懂、容易识别的字体是最佳的选择。除了对字体本身结构的研究、选择和修正外,文字的正形和负形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文字,一般而言,深底白色字的效果比白底深色字的效果扩张性强,传达信息的速度要快。地铁标识系统的用字应规范,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易读性、易识性、醒目性。为使文字容易识别,其视认距离与文字的高度应有相应的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文字大小与视认距的关系
2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遵循下述设计原则:
⑴地铁设备房标识的设计如文字、语言、符号等须采用国家的规范、标准以及国际惯用的符号等,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必要的信息应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进行说明。
⑵ 设计应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要从目标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设计,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需要的地方一定标识,不需要的地方坚决不设计标识。
⑶设计的系统性强调标识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一致性。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与设置风格需保持一致,其材质、形式、规格、色彩要进行统一文字,形成一个较为稳定连贯的体系,方能有效的发挥标识的效能。
⑷标识牌信息内容要简洁、清晰。标识标牌在设计要素和可实施性上要简洁,不能复杂,要与地铁设备房的总体环境相协调、相适应。标识内容的可读性和易见性强,要能够做到“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懂”。
⑸标识系统的设计要美观、新颖、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标牌的设计应符合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实用。同时标牌的制作要简单,容易拆除、更换与升级。
3 结语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是地铁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基本需求。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与一般标识系统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且需要满足运营、维护、管理、更换升级等多重需要。建立科学、实用的现代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对于提升地铁设备系统的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的地铁设备房工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艳华,刘婷婷.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设计[J].安徽建筑,2003(4).
[2]吕风显.导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黄兴安.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王秋军.现代城市地铁空间环境特征.室内设计[D].重庆: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5年第一期.
关键词:街道空间地域文脉界面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论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 [1] 街道空间作为市民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城市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往往因为它的特色而成为城市的标志。因此,在城市街道空间中传承地域文脉,才能增强空间的历史感、地方感和文化内涵。街道空间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没有界面的限定,街道也就存在了。并且,街道空间界面作为城市空间中最易被识别和感知的部分,在表达城市意象、历史文脉和传承地域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具有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质的街道空间建构中,基于地域文脉的街道空间界面设计应是特别关注的环节。
二、街道界面——人与城市的第一接触面
界面是指限定某一空间领域的面状要素,是实体与空间的交接面。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实体上,更体现在建筑组合的侧界面上。城市街道界面综合了各种物质要素,并包含了市民的各种行为方式。它把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视觉上展示给人们观看,并能使人对城市空间形成完整印象,是城市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的媒介。连续且完整的建筑界面围合形成街道空间的整体轮廓,它们在创造作为街道实体的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构了依赖两边界面围合出的街道空间。并且街道界面作为人与城市的第一接触面,肩负着整个城市的认知功能。市民通过对街道最直观的视觉感知而唤起场所的精神体验,进而形成完整且有特质的城市印象。因此,在对城市街道界面设计研究中,本文主要是对沿街道的侧界面——建筑界面的研究,它们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不同的空间物理表象,展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三、基于地域文脉的街道界面设计
构成街道空间界面这一实体的要素纵多,形式、构成、材料和色彩等都决定着界面的形成和界定。另外,不同地域的气候和光照变化影响下,不同界面所构成的空间特质,也反映出不同的整体环境秩序和场所精神。因此,从通过对各个要素的研究到对特色空间界面的建构,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形式构成——界面设计展现地域特色
街道界面是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的形式构成与层次更是积淀了人们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丰富表达,这与该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行车、行走速度,以及尺度感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随着消费主义的侵蚀和时代的发展,市民的生活节奏逐步快速化,高速行进中,街道界面逐渐模糊,界面新的构成形式沦为表皮化的快速贴图,在还没来得及形成固定记忆便已老去。为了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建筑的构件变得预制化和模数化,重复性也相应增大。当然,这种快速的、批量生产的街道界面也无法使人驻足停留欣赏空间界面。
因此在新的建成环境中,为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要着眼于本地传统街巷界面形式的秩序,去其糟粕取起精华。对符合于当代建造手法、城市活动和环境气候应对的传统界面特征,可直接引用于当代空间建构中。如贵州新天蓝波湾的界面设计中,抽象苗族吊脚楼的空间形态,运用其架、挑、跨、退、让等手法,凸显地域空间的界面层次,并在界面设计中引入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空间构成元素,营造有地域特质的空间氛围。而对具有沿承地域文脉价值特性,但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界面形式,可以通过转译、置换、重组的方式在当代街道界面生成中得到传承:首先重视界面形式与层次的表达和象征作用,界面元素可以转化为抽象化的图案,借以强调界面对于场所及地域文脉的关联性。其次,通过光影变化也可塑造丰富的界面形式,用界面虚实层次强化空间感受。再者,通过新材料组合构成的界面关系,也能有效传承传统街道界面的构成关系。如苏州李公堤民俗风情商业街,就通过现代材料组合形式对传统的界面形式进行置换,使街道界面既传承了江南水乡空间界面的形式特征,又满足了现代商业功能的需要。
2、材料——界面设计展现传统文化
对于街道空间而言,界面形式的确立与诸多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但最终如何建构街道界面,却是和施工技术、当地材料密切相关。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街道空间营造地域特色氛围的现实基础和重要依据。不同的材质和肌理营造出街道不同的意境,并且赋予空间质感之美。比如石材显得厚重,木材给人以温暖,砖块显得规整等等。不同材料在界面上的组合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传统街道空间界面多是就地取材,因材施工,因此极具地域特色。尽管传统材料具有地方特色,但它们几乎完全是手工式作业,这不符合当代建筑工艺的发展趋势,被取代也是必然。因此如何将这些传统材料的特色转译到现代建筑工艺中,是当前营造有地域文脉意味的空间界面的重点。对此,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统材料的转译:
首先、凸显地方材料的表现性。在框架结构作为主流建造方式的当代,地方材料不再必须作为承重结构使用,因此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追求当代界面的轻盈性和装饰性。通过现代材料将其转化在界面的图案划分上,而一些极其具有地方特质的特殊材料,则可以运用民间传统的手机方法,将其作为街道界面局部的填充材料,以此增加市民和游客对空间的认同感。其次,抽象化表达。即通过现代材料转换传统地域材料的构造关系(如出砖入石),凸显地方材料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度抽象,抽象到极致就会丢失原本的韵味,最终成果是要让人容易联想到原型。另外,平面化表达也是界面有效的艺术处理手法。即把传统的文化要素通过平面化的叠加和拼贴,形成界面肌理,最终共同在空间界面上得以反映。在信息过剩的今天,平面化的处理是使街道界面不过于苍白的良好对策。
3、色彩——界面设计展现城市文化形象
每当我们回忆那些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便是其或凝重、或浪漫、或明快的色彩印象。可见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城市的色彩构成。如北非岩石和沙漠的红褐、土黄的浓厚色彩组合、希腊碧海蓝天间的白色村庄、中国苏州的粉与黛等等,这些不同城市色彩组合排列的秩序和法式,表达着空间的意向,展示出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当然,和谐的城市色彩一定是与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融合、统一的。就某一具体的街道空间而言,色彩本身物理属性所具有的重量感和距离感,也影响空间节奏的变化。因此,“根据万物有色的自然规律,视觉表征的变化应与人的色彩感觉有密切关系,色彩是文脉系统的第一视觉要素,因此色彩系统应是文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所以,界面材料的色彩构成也是街道空间设计必须关注的环节。
对具有地域文脉的界面色彩的研究,必须要综合分析各种要素,确立适宜环境的、有地域特质的色彩风貌,明确空间的主色调,以此统揽街道界面色彩的建设和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实现延续地域文脉、展现城市文化形象:首先,要求对文脉意义的界面色彩原型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对有代表性的街道空间展开色彩分析,并加以量化统计。其间应注意避免过多的带入倾向性,把握环境色彩和界面色彩的有机关系。其次,必须明确街道整体的色彩逻辑关系,摈弃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界面色彩,分析出街道空间中典型的色彩特征。包括界面色彩的组合关系及其出现在空间界面要素上的相应位置和频次。再次,在传统界面色彩的基础上,结合新建街道的功能空间和建筑实体的类型,对其界面色彩结构进行适宜的设计考量,保证界面色彩对城市文化形象起到正面与积极的作用。最后在特定的街道空间中,其界面色彩的设计和表达,必须监督实施进行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方法,来增加街道空间的可识别性、界面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形成令人愉快且有趣的城市街道空间,并且强化城市的文化形象。
4、风格与细部——界面设计展现城市历史脉络
当我们关注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时会发现,这些街道往往有着多种多样且精致的细部,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才使街道显得格外的亲切宜人。不管是技术性的建造细节还是装饰性的细节,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累积叠加的,是建造者们在当时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影响下对生活的关注。如重庆十八梯片区的街道界面,有基于山地特色的吊脚楼,民国时期留下的青砖灰瓦、防空洞,而在穆斯林大厦也有宗教文化(伊斯兰)影响下的细部设计,在法国领事馆也有外来文化影响下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的装饰性细节。可见,街道空间界面的细部设计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综合反映。系统论认为,任何整体的的良性循环依靠于局部之间的相互优化和单元要素的自我更新。在街道空间建构中,对界面细节的把握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街道界面的生成,是基于当时地域环境和多重的文化背景。在新建的城市街道中,应注重对传统界面关系的反映。即在街道空间中,注重形式、材料、色彩、细节等界面要素,对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城市文化内涵的延承。一个城市的街道空间是否有品质,就在于其空间界面是否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否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找到文脉的根。
参考文献:
[1]、简。雅克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第35页。
[2]、张培颖,戚序,《色彩:城市文脉保护的重点》[J],艺术探索,2010.4
[3]、曹艺凡,《基于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李江,《基于怀旧的更新——传统风貌街道建筑界面的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王荔希,《地域特色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J],山西建筑,2010.1
作者:
边环境进行的色彩特性、显色特性和试验者特性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该区域环境受色彩相关
因素影响导向标识系统变量发生的实际情况。推导出适宜果戈里大街的导向标识的色彩设计要素模型,对建立导向
标识系统易识别的研究提供了色彩特征的数据库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导向系统色彩识别显色特性色彩特征
城市建设加速化的发展需要一套新型、规范、合
理的导向系统规范做指导,给城市的发展进度和生活在
其中的人们带来方便,因此城市环境的导向系统将是一
项系统的工程。导向系统的功能是城市区域环境与人们
行为的重要媒介 , 它通过有效的视觉识别调节人们紧张
的生活节奏。其中 , 色彩要素在导向系统中以视觉感官
刺激人的视觉 , 便于人加以判断和识别。以时效性发挥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基于此 , 本文以哈尔滨国戈里大街
的实际情况切入点 , 研究区域环境的导向系统视觉色彩
, 以此作为建立导向系统规划设计参考的基础数据库和
模型构建的依据。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哈尔滨市区域导向系统的
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使城市区域导向系统
更趋于环境建设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也为使用者的出行
快捷、方便、安全、高效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完善城市
视觉形象起到指导作用。
一、方法
1. 试验环境
实验环境是哈尔滨果戈里大街 , 位于南岗区中部,
南起文昌街,北至一曼街,全长 2 642 米,车行道宽 12
~ 21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2 ~ 4 米,步道板铺装,为
市一类街路。果戈里大街是一条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情调
的大街 , 有文艺复兴时的建筑 - 秋林公司 ,是典型的古
典复兴式建筑 ; 有原为日本总领事馆的官邸 , 现为花园
小学校 ; 有原是领事馆 ,现为省外事办公室的折衷主义
风格的建筑 ; 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 - 列克
谢耶夫教堂 ; 有沿街两旁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建筑 ;有
俄罗斯商品民间贸易街区 ; 有俄罗斯河园 , 以及周边的
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地域特色的酒吧,河园周围将建
体现人文内涵的文化雕塑和俄罗斯风格的柱廊、亭子等。
这是一条以采购、休闲、娱乐、办公、餐饮、酒店为一
体的大型建筑综合体。本次试验测试者 93 人,其中男
人 46 人,女人 47 人。人源来自街道过往的路人及建筑
周边的人群。
2. 量表设定
2.1 研究框架
实验研究环境色彩差异的变量是否有助于形成环
境认知 , 进而研究导向识别色彩会对环境认知产生哪些
方面的影响。此外将环境地标 ( 建筑物 )也作为可能产
生变量的影响因素来考察 . 研究框架见图 1。
图 1 研究框架
2.2 考察方法
通过调研问卷、认知识别、路标记录、方向指认
等手段 , 来考察被试者在导入色彩因素的条件下对空间
环境识别差异感知、空间认知情况和寻路能力 , 并分别
设置相应的变量。如表 2。
3. 实验步骤
在各实验地点(十字路口、地标建筑物、大型建
筑物综合体)对被试者进行试验,避免相互干扰和信息
提示,被访者均为个体,实行男女比例接近 1:1,年
龄区间(15―75),通过其中一名试验员介绍情况,另
一名试验员数据采集记录,其他试验员进行录制和问题
补充。
二、 结果
1. 色彩差异
色彩差异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32% 被试者认为整个
区域环境的识别不受色彩差异要素的影响,没有发生识
别的结果变化。68% 的被试者能在区域环境空间的色彩
差异性找寻其色彩间的差异,并能有效缩短识别时间,
这其中有接近 51% 的被试者能进行明确的色彩对照,
找出其中的差别。
实验表明前景色与背景色之间的颜色对比,对字
符的彩色编码视觉识别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 彩色编码字
符的搜索时间与字符前景和背景的颜色组合方式相关 ,
彩色编码字符比无彩色编码字符的视觉功效对比作用显
著,一般随它的前景与背景之间色差的增大而减小识别
时间。在色彩亮度和冷暖方面 , 亮度高而明亮的色都具
有向前、扩大的感觉 ,亮度低而黑暗的色 ,有退后和缩
小的感觉在色调方面 ,高亮度暖色具有色彩放大感 , 低
亮度暖色有缩小感 , 而且受亮度高低影响具体识别效果
略有所不同 [1]。在色彩控制上城市色彩以黄、淡黄、
乳白的暖色基调 ; 建筑物立面色彩以米黄色(以城市具
有代表的工人文化宫、青年宫、亚细亚电影院、龙门大
厦、省政府等城市标志性建筑为主); 其他建筑物色搭
配彩以含有红、黄、白成分的偏暖性基本色 .
2. 空间认知
关于空间认知方面,86% 被试者认为色彩面积越
大,图形设计越简单的指示性符号越容易被识别,其中
59% 被试者已经习惯于带有箭号象征意义的简单图形识
别特征。82% 测试者认为当指示性符号持续 3 种连续特
征时,识别特征会逐渐弱化。通过色相距离试验,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3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年 8 月 5 日 ChengShiJianSheLiLunYanJiu・高教探索・
橙、黄、绿、蓝、紫、黑、白等距离测试中,93% 被试
者以红色、橙色、黄色显色识别性空间的认识为最高,
其中 33% 被试者在对 GB 色彩认知识别上对此次试验有
一定色彩参考。
实验表明 , 色彩系统的色面积、简单图形与空间识
别认知成正相关,同样,红色、橙色、黄色、在距离测试时,
所占比例最高,前后背景色的色彩差度间隔大小会影响
它的效果,亮度越高的暖色在空间距离发生变化时,暖
色系容易被识别,当色面积相同时,绝大多数被试者会
对背景色和周围色彩所发生关联,周围环境色彩越亮,
内部图形色彩就显得越小。
3. 寻址表现
通过对平面导向图的认知效果统计,仅有 11% 被
试者能对方向、道路特征的拓扑关系能有清晰正确的认
知识别,72% 没有对空间寻址形成认知,17% 对空间
寻址的构成认知完全理解错误。对到达目的地的正确率
比例来看,73% 能够准确到达,其中往返到达率接近
17%,后来经过再次通过平面导向图指向重新到达目的
地比例接近 9%。完全绕路和模糊识别过程时间占优比
例很大。
实验表明,陌生环境的识别性对于大部分被访者
而言,局部的认知图采取定向式的指明是最为"有效"
的目的地选择,也就是说,通过平面认知图结合地标建
筑、指示性图形标注可以有效提高寻址效率,从往返者
的试验中也发现,寻址过程中绕路和错路也存在一定模
糊识别现象,因此对于重设和定点的布设寻址平面认知
图对于陌生环境寻址能带来识别的有效性。
三、讨论
就本次试验结果而言,当人们需求寻址时 , 导向系
统要素中最先被注意的是色彩构成的符号 , 大多数人对
街道色彩印象和建筑物色彩印象判断基本统一,商业和
广场色彩识别基本上也趋于一致,只有居民区和机关单
位的色彩印象跨度比较大,在导引系统设计中这方面就
需要在空间中产生更突出的导向和说明性,这样比较容
易在使用者心理上产生分区感。具体色调以黄、淡黄、
乳白的暖色为基本色调 ( 基本色 ), 以灰色(灰白色)、
绿色为辅助色彩 ( 辅助色 ) 进行参照;建筑立面色彩为
调和色彩以点缀色进行搭配;色彩对比以彩色字符(在
字符大小和照明条件下)为主要设计色彩;字体色彩以
绿色、黄色、桔黄色、红色先后顺序进行参照;前后背
景差对比尽可能增大。
参考文献
[1] 施淑文 . 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M]. 北京 . 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 Aysu Baskaya ,Christopher Wilson , Yusuf Ziya ; zcan. Wayfinding in an unfamiliar environmen : diff erent spatial set tings of twopolyclinics [J ] .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4,36(6):839.
[3] 张培红 . 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疏散群集流动规 律 [D]. 博士学位论文 .
[4] 丁娟 , 徐磊青 , 汤众 . 地下公共空间的群集 流动规律研究―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为例 . 建筑科 学 .2008.9
[5] 徐磊青 , 黄波 , 汤众 . 格式塔空间中空间差 异对寻路和方向感的影响 .同济大学学报 .2009.2
关键词: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
作者简介:王鹤,男,1980年生,天津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及设计史论。已出版专著8部、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各一项,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两项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具有综合性、创作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新型艺术形式,正在提升社区活力、繁荣城市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公共艺术发展快速,社会对此需求大,但相关教学方法却远未成熟。而且与传统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相比,公共艺术设计对色彩,特别是明快的色彩运用格外重视,这是由公共艺术自身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基于此,笔者在天津大学开设的《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公共艺术自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为切入点,借鉴相关学科成熟知识体系,结合公共艺术自身特点,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相关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初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一、基于色彩学基本理论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设计活动的共性,因此普及色彩学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进行公共艺术色彩设计的前提。但由于学时所限,应当限于最能够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知识要点进行教授。比如,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自身色彩搭配和变化往往相对简单,因此错视等概念应用较少。同样,运用奥斯瓦尔德色彩系统和孟塞尔色彩系统进行色彩设计也缺少必要性。与之相对,对色彩三属性:色相、纯度和饱和度的讲解应当作为重点。[1]与上述简化的理论知识点相对,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色彩心理学应该有深度的讲解。举例而言,由于波长和振幅区别,红色的运用能使人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加快分泌。在视觉上首先给人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想到热情、青春、爱情、革命。因此,大量欧美几何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选用红色作为主基调,除了后文会提到的环境与形态限制的因素外,利用红色产生警醒也是重要的色彩心理学功能。另外,黄色是明亮的、温暖的,黄色在适当的背景下十分醒目,亮度和纯度都较高的黄色可以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蓝色是冷静、理智的色彩,大海和天空又为蓝色标注了广阔无垠的特征,带有浓厚的自然清新气息。另一方面,蓝色还是科技的色彩,蓝色与银灰色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类的科技产品和对未知世界的征服。白色则有纯净之感。黑色则使人压抑、警惕。这些色彩特性都在公共艺术中有广泛运用。这方面的教学范例是罗伯特印第安纳的“LOVE”系列。印第安纳将“LOVE”拉伸以具有一定的三维厚度,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后,产生了风靡世界的“LOVE”公共艺术品,醒目红色的运用使这件作品超越了字母所传达的信息,而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同样,国内以字体(包括汉字、拉丁文字与自创字符)为主创作的公共艺术大多选用鲜明的色彩,特别红色来突出这一心理感受,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教学实践案例:《逝去累积》(赵夏瑀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图像为出发点,采用了带有文化含义的“Time”、“Goal”单词为主要造型,通过形体变化表现出时间流逝和成功积累的主题。方案主题鲜明,尺度得当,形态变化丰富,二维公共艺术沿线性空间布置以节省空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设计者运用明黄、大红和亮白三种醒目色彩来唤起公众注意,更突出阐发了作品主题,发挥出了最佳视觉效果。
二、基于类型学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当代公共艺术与设计关系紧密,其成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范畴。如果基于类型学视角开展分析,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的运用以及构成,无疑是三种最主要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由于各自设计方法伴随优点而来的内在局限,运用这三种方法设计出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对色彩的表现力有必然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选取三位建筑学院建筑学和环境设计专业同学的公共艺术概念设计方案,分别运用了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和构成的设计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强调公共艺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现成品公共艺术
现成品公共艺术是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类型,以奥登博格为代表的现成品公共艺术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因为这些作品摹仿自工业现成品或其他,这些物品本身就具有色彩,因此将它们放大、扭转、组合运用后的公共艺术品必须着色,才能准确表现出作者的想法。如奥登博格和他的妻子布鲁根所说:“我们也需要用一个十分相关的能够在漂亮的色彩中被唤起的图像。如果没有那些,我们的雕塑就不能在充满巴士、小汽车和烟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2]教学案例:《插电生活》(吴闻达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深化,但设计者选取插头和插座这一现代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进行放大,达到表现生活,营造幽默感的设计目的,充分结合环境设计了悬吊结构以承力,同时不妨碍交通流线。为了强化视觉美感和幽默效果,借鉴了奥登博格在埃因霍温《PING》中运用多个保龄球瓶的方法,运用了多个尺度相同的插头,并添加黄、绿、蓝等色彩,熟练掌握了利用色彩进行区分多个现成品相同元素的设计方法。
2二维公共艺术
二维型公共艺术,特别是二维厚度拉伸的人物形态公共艺术虽然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是由于表现手段使然,视角受到局限,细节不足,因此必须辅以明亮、对比鲜明的色彩,提升自身表现力,因此对色彩表现有着强烈需求,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斯哈林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公共艺术。这些作品普遍表现了儿童游戏般的稚拙天真,同时造型上稳定、均衡又富于变化。由于契合时代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造型简单而形态多变的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象影响甚广,甚至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教学案例:《Returntonature》(史文舒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人物剪影的厚度拉伸为设计方法,以活跃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手工模型表现方法。设计者特别注重了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借鉴了不同色彩与相应心理状态的联系。以色彩为主,以尺度为辅表现抽象人体的年龄阶层等特征,弥补了剪影型公共艺术缺少细节表现的不足。
3构成
构成型公共艺术主要依靠相同尺度或不同模数的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因此,合理的色彩运用是避免单调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教学范例除了最经典的亚历山大利伯曼红色的系列作品外,还有查尔斯佩里惯用的明黄色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位于纽约时代生活广场的蓝色构成作品都是这方面的范例。教学案例:《升腾的光影》(张昊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利用五边形为基本元素,以渐变构成为切入点,有着清晰的形式美感生成逻辑。作者特别注重了色彩运用,运用五色调和原理,选用红、黄、蓝、绿、紫五种色彩,使公共艺术作品立面呈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设计者特别注意了光照角度的问题,进行了局部调整,使红、黄这样的暖色调处于阴影中,保证了整体色彩运用效果的醒目和科学。
三、立足中国国情归纳公共艺术色彩运用前提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虽然距离作品落成还有很长距离,但必要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外部因素不能忽略,如城市色彩、社会禁忌等。同样,由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诞生于欧美的新型艺术观念,在引入中国后必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调整主题、形态以及色彩。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
1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统一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因此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注意与城市色彩协调统一。这方面可以依托规划学科相关成果,对天津等城市色彩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
2大环境需要考虑纬度要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共艺术都位于室外开放空间内,因此其视觉效果必然受到大气候环境的影响。位于高纬度国家或城市的公共艺术,普遍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以便在漫长的景观萧瑟的冬季,带给公众醒目且富于生命力的视觉体验,进而改善心理状况。这方面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包括奥登博格落成于荷兰埃茵霍温市的《PING》,大量分散布置的保龄球瓶没有运用传统色彩,而是换成醒目的橙色,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依然带给人温暖的体验。同样的案例还可见休格曼位于美国底特律等五大湖地区的公共艺术,更多使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而他在美国南部各州的作品则较多使用蓝色和白色。
3社会学与民俗学视角下的禁忌因素
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方案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禁忌心理因素,不能一味套用色彩搭配的科学原理和色彩心理学的现有理论。中国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都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红色也是血液的颜色,事故和危险也多用红色作标志。比如同样是红色的运用,青岛的《五月的风》,就成功利用红色突出了的主题,视觉效果突出,广为大众所接受。但位于广西南宁市的《盛开的朱槿》(一般称“朱槿花雕塑”)。由海外知名景观设计公司主持设计,虽然红色是朱槿的色彩,但由于设计方运用了花瓣形式,意图通过乘坐交通工具的观众,在动态中形成朱槿花的视觉形象。但是由于很难达到理想的车速和角度,所以反而使公众感觉很像血淋淋的刀片形状,从而遭到猛烈抨击,最后在落成八年后于2010年拆除。[3]这就是公共艺术形态与色彩设计结合不当,触发民俗禁忌的失败案例。
四、结语
很少有哪种室外立体艺术形式像公共艺术这样与色彩运用不可分割。但在当前,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错误运用色彩或因害怕错误而避免使用色彩的案例屡见不鲜。这就需要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加以解决。但更需要立足学科交叉,从教学阶段进行色彩教学内容科学化探索以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努力既能够为中国公共艺术实践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后备人才,也能够丰富中国色彩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悦杰、历泉恩•、张超军编著.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劳拉坦西尼.雕塑的方式——克拉斯奥登博格和库斯杰范布鲁根[J].世界艺术,2009,(1)译自美国《雕塑》2007(10)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关键词:景观小品 形状 色彩 传递性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亮点,有其自身的组织结构,表现为一定的形状和色彩,具有一定的机理和质地。体现着某一范围内的区域特色,反映着区域内的人文精神。小品的形状与色彩作为情感传递的主要载体担负着传递美与文化的双重使命,它们不仅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体验。结合唐钢文化广场设计方案中景观小品的造型语言,探讨形状与色彩在信息上的传递性。
一 造型与色彩在传递上的共性
1 象征性
形状和色彩都具有很独特的象征作用。不谈色彩,仅凭外形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判断事物,这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常常引起我们的联想。例如,一棵挺拔的白杨,其形状所传递出来的象征意义就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性格坚毅的男性,而杨柳树所传递的表情则更贴近于温柔似水的女性。忽视形状,色彩也能独具象征性,比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青春等等。由于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等因素,我们看到色彩时联想到的事物可能存在差异,但是色彩能激发人的联想这点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并且色彩在情感方面的联想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有共性的。比如提到红色我们会联想到中国国旗、太阳、血液、革命、热情、炙热、危险等。在特定的环境下,色彩某方面的象征性会更加突出。形状和色彩相互搭配使用象征性就更为明显。
唐钢文化广场的景观LOGO雕塑(图1)呈桔瓣形状置于广场的正入口处,长约15米,大而厚重。黑色火烧面花岗岩在光线的作用下呈深灰色,表面采用凸起的竖条纹形制,代表着唐钢钢铁流水生产线,条状柱上面配以厚重而精致的唐钢LOGO标识,灰色与红色的搭配,既明亮又沉稳。从整体上来讲灰色代表了钢铁的颜色,条状柱显现出生产状态和钢材的形状,两者相结合体现出钢材坚固耐久的个性,以及唐钢的特色。
2 装饰性
当今景观小品的设立不仅仅因其实用性而存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人们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它们的艺术特性,比如采用仿生手段设计的路灯,类似藤蔓的曲线造型和优雅的绿色,使其置于儿童乐园的草坪上时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景观小品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亮点,在选型和色彩的搭配上是很讲究的,得当的形状组合与色彩设计才能体现出公共环境的氛围与个性。图2为唐钢文化广场上的事迹柱,简单的几何造型穿插组合,三部分清楚的划分出功能,整体造型简练而稳重,灰红相间的钢板咬合在一起,红色与灰色的搭配使得红色部分更为引人注目,阵列排列在文化广场,像在向人们讲述着唐钢的每个辉煌历程,象征着唐钢团结奋发,争做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精神。
图1图2 图3
二 造型与色彩在传递上的差异性
1识别性
在一件景观小品的语意表达上,形状与色彩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着情感与意义,为同一个目标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但两者在识别性上是相辅相成却又存在差异的。形状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辨别事物,颜色辅助我们迅速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人类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就是类似图形的符号,把一个个生动的符号连起来我们能明白一个故事,这就是形在表达上的优势,在这方面色彩是不能做到的。色彩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本身是否具有可识别性常常会受到人们的怀疑。而实际上色彩的能力也不能小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看见一个标志性的物体时都会对身边的朋友说“看!那边红色的建筑多漂亮啊。”我们会用色彩描绘所见到的,这充分证明色彩是具有可识别性的,只是与形状相比色彩所具有的可识别性更为抽象。
2感受性
景观小品中形状和色彩的运用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产物。色依附于形,形突显靠色。没有形状,色彩的意义便无从谈起。但阿恩海姆在谈论形状和色彩的表达性时曾提到过这么一句话“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我们不得不认同他的观点,的确,很多自然景色是没有具体的轮廓线的,但它给我们带来震撼,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慰藉。色彩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很多时候是形状无论如何也不能比拟的。同理,在景观小品设计中色彩也具有突出的作用。位于唐钢文化广场中心的雕塑(图3)尤其引人注目,整体设计大气恢弘,稳重挺拔,红色更加重了它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醒目而让人产生激情。纵观唐钢文化广场景观小品的总体设计,红色与灰色始终作为主基调,控制和协调了周围环境。
三 形状与色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人们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查理·勃朗克也说过:“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在同一件景观作品中,形状和色彩所表达的含义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作为语意表达的载体相互结合,相互弥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陶瓷壁画;公共空间;装饰;优越性
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它依附于建筑物,与周边建筑物协调互补,可极大地提升公共环境的艺术品味。而在所有壁画形式中,最经久耐用、在现代公共环境中表现力最丰富、同时表现手法也最多样的当属陶瓷壁画了。陶瓷壁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是由于人们每天面对钢筋水泥的森林建筑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而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城市改造的进程和对公共艺术的重视,陶瓷壁画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陶瓷壁画通过公共空间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公共空间环境也通过陶瓷壁画的装饰得到提升。由于材质上陶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使得陶瓷壁画的创作饱含了人类丰富的个性感情,其内在的人文因素与公共环境的现代建筑有很好的互补作用。
陶瓷壁画是一种以建筑环境为载体,巧妙运用绘画、雕刻等技法并和陶瓷的装饰艺术相结合而进行创作的公共环境艺术形式。目前,陶瓷壁画已经被大量使用于公共空间,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一部分。生活中,无论是高雅的音乐厅,还是人流量很大的候车厅地铁站,围墙壁面上均会看到陶瓷砌成的各种各样的壁画作品。而陶瓷壁画为什么能够这么广泛的运用到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中呢?正是由于陶瓷壁画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它才能作为艺术性的创造物和公共空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耐腐蚀、抗氧化性――当陶瓷壁画置于建筑环境中时,不会出现因日久天长与空气中的氧化物发生反应,产生生锈、老化和变质等现象,因为陶瓷壁画是经过900摄氏度及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耐酸、碱、盐等的能力,这方面的功能性要远远超越铁、铜等金属壁画。
耐热性――陶瓷壁画的传热性是相对缓慢的,特别是夏季日照时间长、强度大,陶瓷壁画可能由于太阳直射、本身色彩的原因会吸收热量,而由于它本身是隔热、耐热性强,是不会使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因触摸而受伤,保证了观赏者的安全性。
耐磨性――陶瓷壁画是以黏土为材质,釉料为装饰,经过高温烧成,烧制后黏土坚硬如石,厚重、结实,而釉料经过窑变后在黏土的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的碳酸钙质,可以将黏土表面的气孔全部封住,起到保护和装饰坯体的作用,增强了陶瓷壁画的使用强度。
可塑性――黏土与水混合之后是泥,而泥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可塑性,泥料在制作过程中,能创造出不同形式的美感,无论是粗犷和细腻、雄浑和清秀,还是具象、意象、抽象的艺术法,只要和材质、构图结合得好,都能成为各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环保生态性――现在建筑环境中的装饰材料大都含有甲醛、苯乙烯等有害物质,人们长期生活在这些默默释放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中,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建筑环境中材料的使用上应选用环保无污染的,而陶瓷壁画的黏土是取之于自然的,无污染、无辐射,而且釉料经过高温或低温的烧制,使许多化学原料成分发生反应,形成一种无污染的物质,因此陶瓷壁画的材料相对于其他建筑环境中的装饰材料安全性指数、自然性都是相对较高的。人们渴望在清新、舒适的建筑环境中工作、生活,更喜欢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而陶瓷壁画的绿色环保性就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画幅无限制性――制作陶瓷壁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必须依据砖块的型把整个画幅分割成若干小块单位,在专门的工厂车间或工作室进行预制,经烧造完毕后再按编号进行安装组接。因此画面上便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许多方格状的网络线路。有人说这种方格状的网络路线是陶瓷壁画的“一大缺点”,原因是它“破坏了”形象的完整性。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不了解陶瓷壁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表现在陶瓷材料的运用上,也表现在这种由面砖或陶板在组接过程中所留下的自然网络上。因为这些网络的存在不仅显示了陶瓷壁画的工艺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网络的四方连结,使琳琅满日、气象万千的绘画物象统一在规整的网络结构之中,借以加强了画面的整体性、装饰性和节奏感。
建筑材料――陶瓷壁画本身就是一种建筑材料,更加容易和建筑环境相结合和适应环境。陶瓷壁画在制作过程中被切成方格形,恰巧与建筑物中方块形的门窗、砖面等相互呼应,达到与环境的有机协调。任何陶瓷壁画,只有安装上了墙壁,适应了建筑物的要求,对设计者来说才能算是最后完成了。陶瓷壁画一旦安装上了墙壁,不但构成了室内或室外空间的一部分,而且也构成了墙面的一部分。
成本相对较低――陶瓷壁画的原材料主要以成本低廉的黏土和高岭土为主,经配料、塑造成型、施釉、高温烧制等工艺而成,壁画的成本相对于铜、合金、大理石等其他材质的壁画成本要低廉很多,再者创作和烧制也较为简便。
色彩丰富,呈色稳定――陶瓷壁画色彩是通过的釉色来表现的,而千变万化釉色,主要取决于釉料的配方和烧制的方式,掌握了烧制釉料的影响因素,便可制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这也是釉色的神奇之处。陶瓷壁画以黏土为载体,但是无论黏土塑造的形态有多么的美观,缺少了釉色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削弱陶瓷壁画的视觉效果。并且陶瓷壁画的颜色十分稳定,不会因为风吹日晒而使颜色变淡,这一个色彩丰富且永不褪色,不脱釉,不开裂优点也是其他材质壁画所不具备的。
易于清洁――公共空间往往能够给人们一个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干净整洁当然是最基础的,所以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装饰物,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特性就是易于清洁,陶瓷壁画就具备这一点,烧制后的陶瓷壁画表面光滑,无论是用水冲洗还是用抹布擦拭都是易于完成的。
除此之外,陶瓷壁画还有防水、防火,肌理效果,窑变美等一些特性和优点。正是这些优越性,使陶瓷壁画在现代公共空间环境装饰中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现代公共空间环境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生活化、风格化,而陶瓷壁画艺术具备了创造多种风格环境艺术的品质,既可以是大型的陶瓷壁画,也可以以小品的形式出现,既可以写实,也可以抽象,因此,陶瓷壁画在现代公共空间环境艺术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很快,每个城市都希望能创造出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陶瓷壁画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方式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希望陶瓷壁画能够通过本身的优越性,被设计师们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赵云川.陶瓷壁画艺术[J].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06).
[2] 周建翠.现代陶瓷壁画在环境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冷玲.陶瓷壁饰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