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生活与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动机研究 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分类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近几十年,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成都市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却显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成都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了解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真实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成都市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动机调查分析以及他们参与志愿活动广度与深度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案概述
(一)调查设计
1、调查问卷
问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中的动机调查量表。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设计了总共27个动机调查问题,这有助于数据分析时根据量化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得出哪些问题反映同一类的志愿者动机现象,综合统计出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动机的影响程度。同时我们进行了包括样本容量确定和参数确定的问卷结构分析。
2、访谈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影响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不同动机和心态的因素。我们采用个案访谈方法调查了包括志愿者本人、志愿服务组织、四川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一些同学。
(二)调查问卷结构分析
本次调研的问卷调查样本涵盖了来自成都市5个区的5所典型高校,涉及各校各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558份,但由于问卷的发放范围较大和部分问卷有缺失值,在最后对于问卷的审核后回收有效问卷499份。学校的选取涉及各个专业,调查范围广泛。
三、问卷的基本统计量
学校分布情况合理。我们根据各学校的本科在校生总人数以及男女比例分别确定每个学校的派发问卷数量,确保了问卷调查样本的随机性、合理性。
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情况:本题以多项选择的形式汇总了志愿者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受访志愿者认为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志愿者组织准备不充足和志愿者管理指挥混乱两个方面。被分到不喜欢的工作中的情况占到26,59%,自己不会处理突况个人能力不足也是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与此相对,受访志愿者们提出的主要改善意见有加强组织管理、进行志愿者培训、做好充分准备、实行志愿者激励政策和提高个人能力等几个方面,与志愿者们反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相符,所以可以得出他们反映的问题是客观真实的。
四、模型分析
(一)问卷的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求出问卷各选项的“决断值”( criticalratio 简称 CR 值)。CR值又称临界比,代表不同受试者的对本题项的鉴别程度。经项目分析发现,每题得分与高低分组全部达到显著性水平。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1、量表的取样适当度检验
首先对样本进行检验。在检验中KMO值为0.927,根据标准, KMO 取值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 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 05, 因此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
2、总样本的方差解释和量表的第二次因子分析
在量表的因子分析过程中,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因素的选取问题。本研究参考以下标准对问卷中项目进行筛选:(1)共同度小于0.5;(2)题项在多个维度上有高负荷;基于此,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删除3个题项,问卷剩余22个题项。在对量表题项进行筛选之后,对剩下的题项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选择提取4个公因子非常适合,提取的4个因子概括了原变量的61.26%的信息。
4、维度命名
对SAS给出的初始因子载荷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进行分析可以对量表的四个维度分别命名为:第一维度压力或功利动机、第二维度学习动机、第三维度成就动机、第四维度自我认识。由此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我们将问卷观测值代入以上因子得分函数,既得各观测值得因子得分,由factor过程给出计算结果。
(三)二分类 Logistic 模型的构建
为了考察成都市大学生重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经常用来测量人们重复某项活动意向的两个问题,即“我会再次继续参加这项活动(参与深度)”和“我会将这项活动推荐给我的同学(参与广度)”来反映重复参加意愿。将前者和后者得分为4和5赋值为“1”,其他为“0”。以因子得分做自变量分别对以上两者做回归,构造2个Logistic模型。将利用SAS得到的因子得分和响应变量数据导入SPSS中,分别对2个模型的参数和显著性进行估计.
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总的判定正确率为75.6%和77.2% )以及回归系数检验,发现该模型选择进入两个方程的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从而,可以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
(四)模型的分析及结论
检验的显著性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说明学习兴趣的动机和参与的深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参加志愿活动时,同学们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学习型动机(提高综合素质)和成就动机(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我们知道了在志愿活动中同学们如果感觉到自己素质有所提高,那么这样的行为被介绍给身边人的概率会增加,再次参加的意愿会加强,从而扩大了志愿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参与者的技能优势,多多的给予鼓励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是有利于活动的持续长久的。
五、调查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为压力或功利型动机,学习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和自我认识动机4种。根据本次调查的问卷显示结果和采访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的结果,我们得出,志愿者们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志愿工作组织准备不足,志愿工作管理指挥混乱,感到个人能力不足以及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肯定等几个方面。
同时根据志愿者们提出的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我们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和研究。(1)创新指导管理体系(2)事前组织培训(3)志愿者的激励机制(4)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教育;血浆置换;重症肝炎;生活质量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9-1292-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一种血液净化疗法,可以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重症肝炎、肝脏移植等疾病的治疗。对行血浆置换的重症肝炎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3年3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重症肝炎患者60例。慢性重型肝炎35例,亚急型重型肝炎10例,中毒性肝炎1例,慢性乙型重型合并药物性肝炎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硬化1例,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重型合并酒精性肝炎4例,妊娠合并脂肪肝2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肝硬化2例,其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7例,女3例,年龄17-74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8例,高中21例,大专13例,初中以下18例。血管通路:动静脉直接穿刺19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右股静脉置管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置换血浆次数1-3次。
1.2 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做出评估,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卫生宣教,观察组根据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口头讲解及书面形式教育,如《肝病防治手册》、《肝病饮食》等供患者及家属阅读,问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及板报宣传教育等。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心理指导:由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国内才开展10多年,许多患者及家属对血浆置换基本知识、疗效、安全性缺乏了解,加之多数患者病情较重,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多数患者有悲观心理,有失望、孤独、凄凉等情绪,对新的治疗方法没有信心,患者及家属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从情感、语言、行为中,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判断患者心理障碍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血浆置换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目的、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给予开导和安慰。请成功进行人工肝治疗的现身说法,对再次进行血浆置换术的患者讲解重复治疗的必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及家属陌生、紧张、恐惧心理,与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使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治疗。积极与患者家属和单位领导联系,主动向他们反映患者的有关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1.3.2 饮食指导:治疗前给予低脂、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以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为主,低脂(30 g/d),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对电解质紊乱者,以适量的含电解质食物补充,如低钾者多吃桔汁、西瓜汁,对有腹水、脑水肿或水肿、心功能不全者给予低钠饮食,每日钠3-6 g以下,对禁食者补足所需营养量,少食产气食物,恶心呕吐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治疗当日配好高质量的早餐,治疗前尽量少饮水,排空大、小便。治疗后24-72小时内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一般蛋白质摄入量应
1.3.3 日常生活指导:重症肝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稍轻的患者不能理解和配合,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绝对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和意义。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恢复。指导并协助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持皮肤、口腔、泌尿道的卫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皮肤瘙痒患者,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导致感染。对于置换后症状减轻患者尤其要注意,由于部分患者置换一次后症状即有改善,乏力、腹胀明显减轻,再加上置换之前患者长期卧床带来诸多不适,症状好转患者即想下床活动。此时要耐心劝解患者,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增加患者娱乐活动,如在床上看书看报,听音乐,与患者谈论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家人的关心、孩子成长的趣事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不与社会脱节。同时鼓励患者家属之间增加交往,交流护理心得,互帮互助,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在同一病房营造一个温馨的有家庭感的环境,可有效缓解患者孤单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4 血管通路的保护:评估患者外周血管情况。对于外周血管充盈直接行动静脉穿刺置换前注意保护血管,尽量少在大血管输液抽血,治疗结束拔针后穿刺处用无菌棉球压迫20-60秒,防止渗血及血肿形成。对不易穿刺的外周血管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肝性脑病患者或拟行多次治疗者选择静脉置管。妥善固定好静脉插管,及时更换敷料,防止穿刺点感染。指导患者穿刺处保持清洁、干燥,防止脱落、扭曲、打折,勿做下蹲动作,睡觉时勿压迫导管,穿宽松衣服,禁止沐浴,置管侧肢体避免用力。若导管不小心脱落,要立即用纱布压迫穿刺点并立即告之医生、护士。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1.4 生活质量的测定:采用GLQZ生活质量指标测定。测定内容包括与疾病和治疗有关的症状和体征,血管通路保护情况,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合理饮食、休息知识等。调查内容40项,每项计0-4分,总分为160分,于患者置换治疗3-4周后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测定结果以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肝炎患者病情一旦发展到重度,病情凶险,进展快,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疗效欠佳,治愈生存率极低[1],再加上医疗费用昂贵,长期疾病的折磨,直接穿刺带来的疼痛、留置管带来的不方便及置换引起的不良反应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3.2 对照组采用传统卫生宣教:教育的内容比较简单,教育的方法是单向交流,加上对患者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不能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故治疗护理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3.3 研究组采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以全程的健康教育为主的护理干预。
3.3.1 现代医学正向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促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转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人工肝治疗的心理、伦理等问题应更加受到重视。重症肝炎患者由于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疗操作多、花费大,因此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很大[2]。为此我们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详细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治疗的性质、风险和受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治疗失败引起的后果,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采用家庭支持和临床心理干预,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使其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从恐惧、疑虑、烦躁、孤独、绝望逐渐过渡到商讨和接受阶段,心理压力减轻,坚定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了康复。
3.3.2 重症肝炎患者饮食要求与缓解期和恢复期不同:在血浆置换及病情严重阶段要禁食或者少食蛋白质。一般蛋白质摄入量应
3.3.3 人工肝血浆治疗有赖于充足、稳定的血流量,故多用16 G或者单针双腔大流量导管。通过健康教育,患者能够在治疗时积极配合制动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留置双腔管的患者,懂得导管的简单护理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有效防止穿刺点的感染。
一、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哲学基础
(一)德性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家关注自然事物,探讨宇宙的规律,苏格拉底则认为除了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种关于人和人性的知识,他开始探究关于人的学问,关注知识与美德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探究关于人的知识,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我们所能探讨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德性的知识,德性包括了正义、虔诚、忠诚、勇敢、公民义务等。从德性论角度看,苏格拉底将人们追究事物意义的视线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具有了西方古典人文精神,实现了古典人文精神的一次大转向,他明确提出了我们不需要探讨自然事物的意义和本质,而应探讨“人”的意义。
(二)方法论 。苏格拉底将关于自然事物的本原放在括号内悬置起来,而关注德性知识,这具有现象学的意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就是强论证法或者说是诱导论证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智者运动就是教人们如何用强论证战胜弱论证的,苏格拉斯诱导的概念主要是与政治哲学有关的,例如正义、德性等。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探讨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公民不服从理论等公民政治哲学思想。
二、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德性政治本体与知识政治本体的结合。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本体论是关于德性政治和知识政治的关系问题,试图回答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本体意义。所谓“美德”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要追求的德性,将这种政治美德放在公民身上,认为公民要为城邦承担义务,履行责任。这种责任和义务要像“牛虻”,时时给当下的雅典城邦以刺激,因为雅典城邦已走向衰落,其标志就在于德性的衰败。知识政治本体,是关于城邦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德性的知识。德性本体和知识本体在公民和城邦政治生活中实现统一。
(二)城邦与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双重主题。城邦与公民是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对这一核心的论述,回答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问题。关于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探究,具有整体主义国家观的倾向,苏格拉底主张城邦至上,过以正义、节制等为原则的追求城邦美德的政治生活。在德性城邦与法治城邦的选择中,苏格拉底是以纯粹的古希腊人崇尚的公共德性为城邦生活的方式。
在关于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探究方面,苏格拉底认为公民的生活方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卷入到政治生活的中心,追逐名利,正如一部分智者所教授的那样要热衷于城邦政治生活,学习演讲和辩论,热衷战争。另一种则是站在社会政治生活的边缘,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苏格拉底认为公民需要做一个积极的沉思者,而不是冷漠的,无望的,不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旁观者,要探讨人间美德,关心政治、关注政治,要成为为城邦之善尽责任和义务的好公民。
(三)苏格拉底的“正义”观。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就是知识,伦理是政治性的,而政治又是伦理性的。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苏格拉底将其看作是管理城邦事务的艺术,正是借助于这种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正义是合乎法律的规定,无论是不成文的神的法律还是成文的人的法律都要考虑到正义,正义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标准,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苏格拉底认为公民必须维护城邦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正义也在于公民美德的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然就是知识,因此城邦应当注意培育公民的美德。他虽强调天赋,但并不否定后天教育,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负有培育美德责任的教师。他提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极善或极恶的,而是介于善良与邪恶之间,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教育和引导。他教育人们成为高尚、正直的公民,他说:“最幸福的人和达到最理想目的的人,是那些养成了普通公民具备的善良品质的人。这些品质就是所谓的节制和诚实。”
三、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对柏拉图及后世政治哲学的影响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政治哲学传统的奠基者和真正源头。他的一生都是“述而不作”的,他的思想直接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之中,而且对整个西方的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西方世界称为古代思想家中的最伟大的人物。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助产术),知识本体与德性本体相融合的本体论,以及公民应该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思想,都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苏格拉底的思想也通过柏拉图影响着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一个真正的城邦是一个追求正义和善的城邦,以追求德性为目标,应当选择的政治生活方式也是追求德性与知识的统一。希腊化时期城邦走向衰落,城邦式的公共德性已经破碎,人们向往、追求过个人宁静的生活,追求个体伦理德性的完善,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对希腊化时期和整个古典政治哲学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 [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M].上海:三联书店,1988.
任何一门学科,不仅要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也不能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应该说,理论建设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政治学也不例外,它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民主、国家、人权、公共权力、制度等抽象概念的探讨和界定,离不开对具体政治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分析,离不开对中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理解、阐述和评价,离不开对政治事务、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的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揭示。从我国政治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政治学理论落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当前的政治生活缺乏解释力,特别是缺乏本土化的政治理论。因而,我国当前急需构建一套能够科学解释现实政治生活、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规律、预测政治发展前景的政治理论。这一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当然是实证方法无法企及的,需要依赖政治学规范方法的运用。
大多学者都是从论证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角度,来说明规范方法的重要性。彼得•文奇从社会科学的特点出发论证了社会科学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论证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他声称社会科学内在地就是一种哲学事业,需要一种在逻辑上不同于自然科学提供的那种解释的概念体系。伊赛亚•伯林基于价值多元主义来阐述政治哲学的功能和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赞成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不可简化的差异,没有任何一种价值体系可以容纳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任何这些体系将优先考虑某些价值,并放弃或重新阐释其他价值。哲学的任务就是阐明并评估这些不同的模式。既然承认价值多元化、承认不可调和的道德分歧,就要承认政治哲学的存在。有的学者从政治哲学功用的角度提出了政治哲学合理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政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正当生活的范式。二是政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辨别的指引。三是政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认知政治的知识体系。”
首先,一些现代政治学的方法很早就在政治学研究中得到运用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运用类似今天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如柏拉图致力于寻求社会与政治的统一,其代表作《理想国》就是通过揭示自然的永恒法则,来探讨理想的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而随后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100多个雅典城邦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典型的政治社会学的结论,即各个城邦在组织形式、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方面的不同,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尽管亚里士多德本人是无意识的,但这一方法对后世政治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政治学研究中作为科学方法重要代表之一的结构功能分析,事实上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萌芽了。如柏拉图为了回答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等一系列问题,他提出了分工理论和劳动专业化理论。他认为,“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真实的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他主张人的需要是多面性的,而每个人天生的才能却是单一的。因此,他主张人们之间必须有合理的分工。而分工的必然结果就是结成人群或者社会。这样一种社会,要保证它的稳定和发展,必须满足三种功能:一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二是要有人保卫,三是要进行管理。这样的一种社会团体就是国家。可见,柏拉图已经开始从结构与功能两个维度来研究理想的国家状态。
其次,政治学研究很早就开始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结合在古希腊,政治学的研究就开始与数学等自然科学相结合。如柏拉图,他的理论与当时希腊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的理想国的概念就是建立在几何学的基础上,即在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时,不是去论述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去发现最理想的国家,去发现所有理想的国家所具有的实质性的和典型性的东西,即普遍的社会原则。应该说,这是数学方法与政治学的最早结合,这种结合使得柏拉图成为了“坚信可以将数学———几何学方法用于政治分析的斯宾诺莎和霍布斯的古代先驱”。到了近代,政治学研究一直致力于科学化努力,思想家们纷纷将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的研究,其间,最杰出的代表是霍布斯。整个17世纪,“所有学科都让几何学给迷住了,霍布斯的哲学也不例外”[5](P517)。从哲学观上讲,霍布斯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只承认物质的机械运动,并且试图用普遍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在政治学研究中,他特别强调数学和力学方法,尤其是几何学的应用,并主张将这些方法套用到政治现象分析中来。这些方法的运用典型就是霍布斯的代表作《利维坦》。从总体上说,这部著作是”建立在心理学上的,而其方法则是演绎法”他认为,人的运动有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终生不止的生命运动,即生物的本能运动;另一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物的自觉运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天生是自我保存的,这种自我保存,反映在人的运动方面,就是人天生要求促进生命运动,嫌恶阻碍生命运动。因此,他认为,人们欲望和嫌恶的根源就在于促进和阻碍生命运动。而人性中能够促进生命运动的东西,就是善;人性中会阻碍生命运动的东西,就是恶;其中,在所有的恶中,“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人类第一个共同的本性就是争夺权力,而且永无止境。而要避免这种状态,他在政治上开出的药方就是,建立至高无上的国家,即他的“利维坦”。
而与霍布斯同同时代的配第,则独创性地应用算术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在《政治算术》这部著作中,他力图通过对大量统计材料的分析,从经济现象的表面深入到经济现象的内部。其根本宗旨就是重实证,反对主观想象。如配第自己所说“,和只使用比较级或最高级的词汇以及单纯作思维的论证相反,我却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作为我很久以来就想建立的政治算术的一个范例,)即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只进行能诉诸人们的感官的论证和考察在性质上有可见的根据的原因”他认
为,不能诉诸人们感官、在性质上没有可见的根据的东西是不能触摸的,当然无法加以论证,而在经济现象中,能够加以论证的东西,就是那些能够用数字、重量和尺度加以计算和衡量的客观的经济事实。在他看来,凡是能够用重量和尺度加以衡量的东西,也就是实在的东西;因此,经过数字、重量和尺度计算及衡量的经济现象,也就是经过了实验论证。他指出“,用数字、重量和尺度(它们构成我下面立论的基础)来表示的展望和论旨,都是真实的,即使不真实,也不会有明显的错误”因此,在该书中,他运用了很多数字来比较英、荷、法三个国家的国力。如他根据一定年数乘年租额来推论出地价,从房租推论出房屋价值,由工资推算人口价值,再根据人口数和盈余收益来推论国家的财富,总之,他的理论就是要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说话,正因如此,马克思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关键词: 高中政治学科 教材分析 要素分析法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工具和指南,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也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教材使用是否正确、熟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正确、熟练使用教材必须以正确分析研究教材为基础。分析、理解教材,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有章可循,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高中政治教材分析的实质是分析研究高中政治各模块教材的内容,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掌握基本的事实、概念、观点、原理、方法、政策等,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任务、内容,达到准确掌握、恰当处理、正确运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政治教学任务的教学准备工作的目的。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圆满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需要。
高中政治教材分析方法很多,比如:根据学科特点分析教材,即根据学科研究对象、学科表达术语等进行教材分析;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分析教材,即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叙述方法等进行教材分析;根据教材的符号标志分析教材,即利用标题掌握教材知识体系,利用不同字体理解教材内容的分析方法,等等。本文着重谈谈教学中普遍使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材分析方法,姑且称之为教材构成要素分析法。
所谓教材构成要素分析法,就是按教材的构成要素逐一分析研究,弄清各要素的作用、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教材分析方法。以下谈谈具体步骤。
一、了解教材构成要素
教材构成要素分析法,顾名思义,首先是要了解教材由哪些要素构成。高中政治教材的每一模块均由标题(模块标题、单元标题、课题、框题、目题)、正文(包括宋体字和穿插在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辅助文(包括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单元综合探究等要素构成。
二、明确各要素作用
不同教材模块的要素作用大体相同。例如模块二《政治生活》各要素作用:(1)单元,以生活主题组织知识内容,每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表,简要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2)课,是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课题提炼课文的中心,每课的导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明了本课要讲述的主题。(3)框,是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模块的框题基本采用复合结构,例如:人民民主:本质是人们当家做主;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方面,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本框的学习主题,另一方面突出了政治观点,彰显了教材倡导的价值导向。(4)目,既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又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内容,也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政治生活》每框均由三目组成,目与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目是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和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而且教材内容的展开都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引入,围绕问题展开叙述,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5)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字,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即虚线框内的内容。这两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6)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或拓展性说明,“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或解释;“相关链接”是对相关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证和阐述。例如,《政治生活》教材第5页的相关链接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资料的补充。辅助文的功能是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7)单元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是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本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联系的功能,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各要素作用都弄清楚了,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有的放矢。
三、分析教材内容
(一)宏观上分析教材内容,包括模块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等。模块内容分析主要从模块教材的基本理念、主要特点、设计思路、活动设计(包括课内探究活动设计和单元综合探究活动设计)进行逐一分析、把握。以模块二《政治生活》为例。教材的基本理念:(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2)以学生发展为本;(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⑸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主要特点:(1)教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培养学生公民思想政治素质。(2)教材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教材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材内容,其知识体系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知识体系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深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教材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教材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实践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教材设计思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编写《政治生活》的基本思路。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四个生活主题,即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的教育。宏观上分析教材内容,目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单元(课)内容分析主要从单元设计意图(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活动安排)、重难点问题、课时安排等进行逐一分析、解决。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本课的设计意图:⑴能够认识货币的本质,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基本职能;⑵能够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⑶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本课的逻辑结构: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本课重点:商品、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本课的难点:信用卡、外汇与汇率。本课课时安排:共安排三课时,第一框两课时,第二框一课时。由模块内容到单元内容的分析,可让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
(二)微观上分析教材内容,包括框内容分析与目内容分析等。既要分析该框的设计意图、逻辑结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辅助文与正文知识的关系、探究活动与新学知识的关系等,又要分析该框中各目的逻辑结构及内在联系,分析教材怎样运用探究活动设置问题,引导思维活动,从而导入新学知识,而围绕新知,教材又是怎样展开分析,怎样运用材料进行阐释,以及怎样得出结论的。还要分析教材呈现新知的思路,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怎么办”呈现新学知识。以《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例。(1)设计意图: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逻辑结构:本框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围绕这一问题,设计了两目:第一目,唯物主义。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其次介绍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逻辑结构是: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目,唯心主义。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介绍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其基本逻辑结构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4)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5)辅助文与正文知识的关系:辅助文“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6)探究活动与新学知识的关系:第二目,唯心主义,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7)教材呈现新知的思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即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阐述知识。至此,通过层层分析,抽丝剥茧,教师就能把教材的基本知识认识清楚并理解透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师的知识,在教学中就能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把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娴熟自如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1.读什么
读课文,学好政治的必要基础。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结构。政治教材的编写结构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其次,要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包括正文和辅助文。最后,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例如通过阅读政治生活,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读题目,是学好政治的必由之路。题目指导是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有效做法。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当“采购员”的角色,负责给学生挑选典型的例题,如紧扣教学目标的、有多种解法的和易混易错的例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
2.怎样读
易混知识,要反复读。现行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不断论证形成的,其内容的表述十分精确。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必须严格按课本“咬文嚼字”地反复读。阅读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从而读懂概念的内涵,读懂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抓关键词、近义词阅读。所谓关键词是指文本中能突出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身属性或特征的词语。如“前提、基础、关键、主要、核心、源泉、决定”等就属于关键词。所谓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生活与哲学中的“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要”等词与“主要矛盾”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等词就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近义词。运用逻辑分层法逐层阅读。运用逻辑分层法首先要对所读文本进行仔细辨别,理清其内在逻辑关系。高中政治教材的前后逻辑关系特别密切,我们必须把前后话、前后段、前后课、前后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不断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这样前后知识会更紧密,思维会更清晰。
二、结语
关键词:课本本位;板块整合;哲学工具
一、走进大师,学师对待课本的态度
“先学《大学》,以定期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在其作品中,庄严提出,课本是莘莘学子成功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思想载体。大唐到大明,科举选仕,试卷命制,其作文题目,判卷参考答案,必出自四书以及《四书章句集注》。树立课本权威,考纲权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编写课本的人级别档次处在金字塔顶端,与其他编写教辅资料的人相比,少了话语权。课本是教育宗旨原汁原味的再现,是最经典的资料。课本在古代学生称之为经,经,大家赋予它一个虔诚的称呼。曾参善待《论语》,成就了《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孕育了一个民族的千年辉煌。子思善待家学,《论语》为本,一句“中庸之为德,甚至以乎?”的执着,便有了横空出世的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解决问题,思考世界,在炎黄子孙脑海深处,他画了一道独特美丽的思维痕迹线条。你虔诚,课本回报你一个闪亮幸福的辉煌高考!
二、结构建立,统筹布局
以人教版政治学科为例,《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四个模块,“题好一半文”,单元标题―课时标题―框目标题,注重标题的不同表述,思想到位,胸中藏兵百万,何愁驰骋疆场厮杀。
学生领会课本编辑的初衷,扮演编辑角色,重新构建体系。以《经济生活》为例,课本体系是: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创新为:强大的生产―温馨的分配―灵活的市场―多姿的消费。这基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地位和功能做出的安排。不同个体享有平等自主的评价权利,畅所欲言,再现千年前孔子《弟子侍座》情景――宽容、耐心、民主。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2010―2015年,笔者所带毕业班政治成绩平均分数依次为:63.5、67.05、68.65、76.38、81.46、68.39;生源不好,底子弱,目标要低,重心要低,专注课本,一本万利。
三、哲学是工具,旨在会应用
以人教版政治学科为例,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其中《哲学与生活》在复习中压缩到其他几个模块中去,思想渗透。哲学为具体学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门技术性学科。以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节――神奇的货币,案例分析。①课本第4页“货币……阶段的产物”,彰显了唯物论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第4页第二自然段、第5页第一自然段,“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彰显了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辩证法中的新生事物的优点。③第5页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有,收获价值,让渡价值,拥有使用价值,支付价值,矛盾的斗争性;第6页商品惊险的一跃,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矛盾的同一性。推动商品经济向前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视课本为考卷,视课堂为考场,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怯三军之勇,藐君王之万乘”的气势,有“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雄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志气”的派头。
四、提炼信息,把握主体
注重学科角度,把握主体,《经济生活》主体有:消费者、生产者、企业、纳税人、就业者;《政治生活》主体有公民、国家、政府、政党、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政协代表;《文化生活》主体有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哲学与生活》角度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关键词]全面 精准 系统 规范
[中图分类号]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76-01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是对知识点全面扫描的过程,是对5本书浓缩成精华的过程,是对知识点系统理解的过程,是答题规范养成的过程。注重好这四个过程,有利于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目标的达成。
1.全面――扫描所有高考考点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知识点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政治部分)为依据,《经济生活》82个考点,《政治生活》51个考点,《文化生活》42个考点,《哲学生活》77个考点。在复习过程中,对252个考点要逐一进行讲解,千万不能凭经验或个人感觉少讲或者漏讲,应做到不留知识死角。超出考点范围的,尤其是老教材有的内容,但已删减的,不应再讲给学生,否则增加了学生负担。考点就是目标,学生只有弄懂了考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考试,否则,当一份试卷呈现出来,学生总感觉题目考得太偏,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2011年广东高考37题第2问要求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回答问题,结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觉得考得太细。其实当年考点就有这个原理,而且还是教材中的目标题。因此,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建议给学生每人印一份考试说明,作为考试宝典,这样备考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精准――把握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炼筛选出精华的知识。200多个考点,每个考点又涉及很多相关知识,如果面面俱到,认为个个都是重点,那就是没重点。况且高考也是抽样考试,不可能覆盖到所有考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抓住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准确记忆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用专业的术语准确表达在试卷上。
对于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确定,应当合理权衡,切忌主观随意性。一是要根据本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即在整本书、本单元、本课或者本框中的地位来确定。如《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知识,它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其地位不言而喻。《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知识,其地位举足轻重。二是要依据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确定。反复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命题规律和命题趋势,这对把握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不无裨益。如《经济生活》主要考查宏观调控、价格与供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费、财政作用、收入分配等主干知识。《政治生活》主要考查各个主体的知识,尤其是政府的知识。《文化生活》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与繁荣等知识。《哲学生活》主要考查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四大部分。
3.系统――整合知识板块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是对知识点的逐一讲解,对于某个知识点而言,学生可能不难理解,但是一遇到综合题,就感觉比较吃力,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就是没有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去理解教材。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做到知识板块化、系统化。
根据近几年广东高考政治命题的趋向,不难发现主观题的命题视角多选自课本的框标题和目标题,所以在整合知识板块方面,首先就是得识记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和目标题。如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36题第2问“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社会历史主体观的”。其中的“社会历史的主体”就是课本中的框标题,在此标题下有两个目标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然而然,标准答案也是根据这两个目标题确定的。
同时,不仅要弄清楚单元内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应跳出固有的单元模式,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比如《经济生活》可以从国家、企业、消费者或者劳动者三个角度去理解。
4.规范――运用专业术语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变形训练;模式
一、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经常接触变式训练,但一般只限于理论上,若要以实际为基础,将理论上的变式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却存在着一些难度,在此,本人以四个方面浅述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1.变式训练能够活化知识,稳固基础
在高三政治教学中,学生要想提高政治成绩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如此虽然对于政治试卷中的一些题目有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将政治课本上的东西照搬在试卷上。学生要想提高政治成绩,必须深入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而变式训练应用中,采用材料不变变选项或者选项不变变材料的答题方式让学生理解,这对于学生政治基础知识的内化与落实均起着重要作用。
2.变式训练能突出主体,诱发兴趣
对于高一高二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于这门科目乐意去学还是有很大可能的。但到了以复习为主的高三,政治课就显得寡淡、枯燥无味了。高三的政治课都是以高考而服务,每天学生政治课堂上都是不断地做笔记、背知识点、做试卷等巩固政治基础。故而,学生普遍在课堂上难以打起精神,出现厌学等情绪。而教师所设计的变式训练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做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又可以自主探究问题,还能够与同学、老师一起解决题目。在这种积极的变式训练的氛围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复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3.变式训练能够摆脱题海,提升学习效率
“题海战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高三政治教学亦是存在着这些现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政治基础,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大部分选择的都是让学生不断地做题。如此往往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曾经做过的题仍会做错,同样的题目仍是无法下手。故而,教师若能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灵活转换问题,达到举一反三地学习目的,便可让学生触类旁通,突破题海战术的限制,从而提高高三政治的复习效率。
二、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几种模式
高三政治的变式训练需要不同的模式,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巩固政治基础。例如,上一问是《文化生活》谈发展,下一问则是《生活与哲学》谈措施。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的训练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可取性。
1.同模异角
我们在高一、高二学习的政治课本都可以运用在变式训练的一道题上,设计同一个材料、同一个背景的模式下,设置不同角度问题,以此开展变式训练。例如,设计一个关于《文化生活》模块,但要从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提出问题。如此,让变式训练的题目不仅仅是在考一个知识点,而是把四个学期所学的政治模块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一道题就复习了高中的知识重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异模同角
这样的变式训练是设计问题中,将不同模块的背景设置一样的问题,如此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模块的迁移能力。例如,设计一个相同的材料,再通过《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角度提问。这样不仅从思考角度还是答题组织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答题技巧。
3.同材异型
在相同的背景、材料下,从不同或相同知识范围设置不同题型的设问。这样的变式训练深化了课本上的内容,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在相同材料上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学生经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答题技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变式训练的模式绝不止这几个方面,它的模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而变式训练之于高三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促进了高三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解放了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负担,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政治,向高考又迈进了一步。故而,变式训练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有益的、科学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