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实习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完成教案数为四份,试讲次数为四次,上课节数为六节。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查找语文学科的资料及参与制作网络环境下自然学科图表复习专题网站。
(4)教育调查:选题,合作设计问卷,问卷发放,问卷统计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5)研究性学习指导:为期两个星期,指导初一(5)班部分学生完成班级主页的制作。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也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这一个月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能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很好的塑造了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留下好的印象。
在实习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
首先我能较快的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特点。记得刚开始见习时,我和丽萍就急着找班主任潭老师了解班级情况。但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可能当初我们有点不理解。但后来想一想潭老师并没有做错。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了解这个班级,了解学生,毕竟我们面对的还是学生,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考验。接下来我就通过班委会议了解了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以及班委的一些职责。
其次,我能较快的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抓住一切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我一直是跟班的。刚开始几天,学生都不怎么和我说话,都非常被动。我发现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原因是彼此还不了解,这时我应该采取主动,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的和他们交流。通过自己的主动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学生也逐渐放开来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了。师生之间就应该多交流,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
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教学更是实习的重点,以下是我实习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预备阶段。通过指导老师先熟悉实习班级的信息技术上课情况,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了解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思路。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试讲,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
在经过了前两周的听课、试讲后,第三周我正式走上讲台。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个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也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内容——授课。我初次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试讲——上课——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存在不少缺陷。
(1)、个人在讲授知识点时,没有突出重点、难点,过于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索。
(2)、课堂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还有欠缺,有待加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己往往还不够清醒,不能很好的处理。我认为一个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还是体现在课堂的控制上,我应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四、建议
【关键词】入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2011级新生为调查对象,涉及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市场营销、经济统计共8个商科类专业。问卷共发放1388份,收回的问卷为137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通过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来促进我校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入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对自我认识不清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全面深入,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持久性。
很多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较为片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6.65 %的人了解自己的兴趣、64.50%的人了解自己的性格;有40.53%的人不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而真正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人却只占6.93%。了解自己却不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优势与劣势,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身的探索是片面的、主观的,未能与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整合起来,缺少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估。
(二)对职业规划缺乏深度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6.5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听说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有关职业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父母、报纸、杂志和书籍等零散的积累。意愿调查显示,有70.69%的学生愿意接受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在遇到困境时,有54.68%的学生愿意主动寻求学校设立的生涯发展或就业指导机构咨询。可见虽然目前新生对职业规划了解甚少,但是很多大学生已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具备了了解自身的主观意愿。
(三)对家长的社会关系过于依赖
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规划职业生涯的关注很少,以至于很多人虽然历经了多年的寒窗苦读,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最后从事与之毫无关系的职业。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我们找到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问卷中有93.7%的学生认为在以后就业过程中,家长或多或少会给自己提供些帮助,包括人际、资金方面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会依靠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决定自己以后的职业,像“子从父业”的现象在学生群中也不为稀奇。
二、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盲目性
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20.38%的学生是选择“专业热门”、“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这部分学生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与好奇心,从而草率选择了一个入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但能改变生活质量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中小学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缺少规划意识
据了解,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高校中广泛运用。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更多偏重于知识方面的传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培养及理想教育等方面关注较少。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还是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入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时的事,这不可避免地延误了培养生涯规划意识的最佳启蒙时期,使其缺少了规划意识,加大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社会环境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现象总能从学校里反映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开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据着最重要位置。人们评价大学生就业情况时,往往以大学生从事职业经济收入的多少、就业单位的性质或知名度、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评论。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同时社会存在着走后门、托关系找工作的不正之风,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很多同学认为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由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与个人是否优秀、是否努力无关,因此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高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一)调整授课时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
当前我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在大一年级上学期,虽然生涯规划意识应尽早培养,但大一新生进校不久,刚脱离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的庇护,对大学生活尚未很好地适应,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思考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生涯规划课,讲授生涯规划理念,较难为大一新生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的灌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等于“生吃硬塞”。合理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并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针对不同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开设相应的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
(二)推行“学长计划”,提供更多突破传统的课后辅导
在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后辅导中,除了传统的讲座、讲授应聘技巧等形式外,“学长”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其中的职场成功人士。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给在校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学长”创办或任职的企业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此外,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能让大学生更方便地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
(三)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首先应确立自己的方向,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不但要考虑现实因素,更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学校经历、社会资源等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估。依靠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辅导,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不盲目考证、也不无所事事,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切实可行,而不致流于空乏,使自己不断前进。
参 考 文 献
[1]陆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2)
[2]杨勇.浅谈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策略[J].才
智.2008(9)
[3]付天微.关于哈尔滨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报告[C].时代教育.2010(5)
[4]申青林.德州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新西部.2010(10)
毕业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勤工助学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毕业生适应就业制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作好准备,有利于用人单位通过毕业实习发现并选用优秀人才,也有利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互相了解、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为了保证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加强毕业生实习管理、确保毕业实习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制定本实习计划。
毕业实习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份,是教学计划规定的一项重要实践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规范学生的从业言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扩大社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成为德才兼备、有理论、能操作、会管理的实用人才。每位学生都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参加毕业实习。
二、实习内容:
(一)做好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
(二)参加各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审计工作及统计工作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企业生产管理。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参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组织、生产运作系统设施选址与布置,流水生产组织,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能够根据工作现场的实际需要设计出满足要求的生产管理系统,提高系统设计能力。
2、企业财务管理。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各环节的运作方式,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熟悉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等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常规报表分析。了解企业融资渠道,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动作方式。
3、企业物流管理。进一步理解物流的内涵、功能以及物流管理的内容与技术方法;了解物流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环节的运作方式,了解各环节如何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掌握某些环节的基层管理技能。
4、人力资源管理。参与企业职务分析与岗位设计、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员工的招聘与甄选、员工的使用与管理、绩效考评、薪酬设计与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掌握职务分析,人力资源计划,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评等基本方法。
5、市场营销管理。将所学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运用市场战略、营销战术等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市场调研、产品推销、合同订立、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
(三)完成实习单位布置的其他各项工作。
三、实习岗位:
1、企业物流管理方面:采购、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处理等岗位;
2、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统计、生产过程组织、品质管理、信息处理等岗位;
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岗位设计、员工招聘、报酬设计及计算、员工培训、员工考评等岗位;
4、企业市场营销方面:市场调研、产品推销、合同订立、营销策划、产品销售等岗位;
5、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现金出纳管理、仓库管理、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凭证填制与审核、明细账登记、总账登记、财务报表、纳税申报等岗位。
四、实习方法:
这次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毕业生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老师指导下,到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具体实习方法如下:
1、认真听取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指导教师的介绍和指导;
2、在实习单位实习岗位跟班实习或顶岗实习;
3、查阅或搜集有关资料;
4、撰写实习报告及毕业调查报告。
学生实习计划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我收获很多。由于我们专业的特点,我学习了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这些课程丰富多彩,有利于我们去适应小学儿童的心理。虽然我们学的都是理论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之上,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习机会,让我们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我的师范生素质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作好铺垫。我渴望并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此在实习前,我对这一学期做了整体规划,拟定计划如下:
一、优缺点分析
三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某些方面我有明显的进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学教师,我个人认为责任心、爱心、耐心、亲和力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梦想当老师,我热爱教师这个行业,也喜欢孩子的纯真善良,加上学过相应的专业知识、儿童心理学及小学数学教育等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使我更容易亲近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和想法。除此以外,我的粉笔字写的很工整漂亮,板书规范。
可人无完人,我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我的胆子有点小,以致于声音也有点小。普通话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由于我们这里重庆人居多,平时多用方言交流。除了这些外,我估计还有一个更大的缺点,有可能我在处理课堂上的临时事件时,不能很好的应付,这主要跟我们平时训练有关。我们平时训练并不是在真正的课堂上进行,而是在模拟的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指导学习。不过,我相信经过这次实习,我一定会很快适应的。
二、实习目标
自我提升。我知道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课堂到真实的课堂,有很多东西值得我进一步的探究与学习。我的想法是把学过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反过来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通过实习,学习别人的讲课优点,完善自己在写教案、讲课方面的不足,积累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初步具备一个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于实习学校方面,我会配合指导教师一起努力把学校的工作做好,不辜负学校寄予我的期望。
三、优缺点的拟解决方案
优点要继续保持,可我在这里注重缺点的改进方案。
胆子小,我通过实习讲课来提高胆量,使自己在今后从事这方面,做好一个优秀的教师。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2-04
2007年5月,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大批优秀师资,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的人才需求间的差异等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相应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要方面的主力军,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是高师院校的“产品”,高校既是产品生产的主力,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又是培养的主要场所,成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重要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的必由之道。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大力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据调查,国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0~8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师范院校更低。高师院校既是高层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教育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高师院校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目标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选题,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全面高效的转化。
3.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实力。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增强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新理念等带回到课堂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能促使学校教师转变单纯以教学为主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能力去开展教学方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4.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师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范生,从而充分体现高师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落实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探索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师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造就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对师范生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开设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广泛开设英语、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学等课程,基础知识面广。大三除了开设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课程外,大量开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大四进行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
2.与中小学结合状况。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应国家各个地方学校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定向培养性质,将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需求相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创建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在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国家政策支持状况。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实施“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政策,就业政策则是入校就签订了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每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工作可进行双向选择,在自己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国家根据地方需求对其进行分配,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得到了保障。
4.参与科研状况。①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能》等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中学教育。为期半年的实习是免费师范生深入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讲课、班主任见习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情况,并通过对实习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②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挑战杯、勤工助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博士本科生“手拉手”等培养师范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水平。③读研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生根据在校及工作期间的表现而获得报考资格,以课程教学及教育学研究为主。
三、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向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2008级师范生共发放了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访谈内容做了相应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在被问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否是目前的职业理想时,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表示还不确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免费师范生本身没有确定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自身没有为将来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信念,那么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显得很空泛无力,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较大的奖惩措施,工作有分配,这将严重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一方面是由于报考前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
2.教学技能需要加强。38.4%的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满意,觉得还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学生反映,学校在大三才开设教学技能类课程,并且师范生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非常少。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显示,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机会;上讲台讲课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习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习的机会;实习教师指导仍需加强等。
3.科研素质有待提高。调查中,64.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能达到社会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作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师,要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首先得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而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普遍欠缺,又不能报考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科研素质不自信。很多师范生表示,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4.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够。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很少,缺少实践,以至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双导师制,即安排大学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这一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科学和科研方面的帮助,10%的表示在必要时导师有一定的帮助,而其它近86%的同学都表示和导师间很少联系,几乎没有帮助,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够主动以及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根据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及相应原因的分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1.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高校应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来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入校后就陆续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听课等,让师范生较早地获得近距离接触中小学课堂、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一方面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制订自身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组织师范生支教。国家和学校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组织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使师范生通过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生从教的理念,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3.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学校条件有限,导致实习环节出现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改善和缓解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实习教学环境差、实习队伍专业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让免费师范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师范生实习见习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增进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增强教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平台,可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展开,并及时地将高校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教育工作研究者可将教学一线新的教学观念反馈给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发展。
5.切实落实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师范生从事科学研究。由于免费师范生定向教师职业,并且本科毕业后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其科研素养训练方面相对缺乏。但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仍是很有必要的。落实导师制度,带领免费师范生进行开放性试验、创业大赛或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将其引入科学研究行列,可锻炼其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这对于扩大科研队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促进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6.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研究和商务中心、电子门户网站、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同时将课堂引进到工厂、科研院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即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科研工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从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研究的认识,获得更多与科技前沿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以激发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本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促进团队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为产、学、研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脑并用,切实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对高师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国家、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下,给予必要的法律、政策、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范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帅燕,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2008,(24):518-519.
[2]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3):127-129.
[3]程晓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效功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8):22-24.
[4]Liney Manjarre's-Henr'quez,Andre's Carrio'n-Garc'a.“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Scientific Performance:Synergy or Substitution?”Res High Educ2009,50:795-811.
[5]许恩平.高师院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9):213-214.
[6]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出版社,2007,(18):70-71.
[7]卫小慧,瞿.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47-150.
[8]梁剑莹.刍议师范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教育科学,2010,3(2):140-141.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认同 现状 对策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中的一种确认,由于该职业符合自身终生之向往,从而认定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进而用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能从中取得乐趣的心理状态[1]。师范生,也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其所学专业名称,一般在专业名称上往往有“教育”的字样,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或者在培养方向上具有师范性质,如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英语、物理学、化学等。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非师范生具有明显不同,特别是对于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的重视、对于教育实习的重视,都是其他专业难以比拟的。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一般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的看法,对所从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2]。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普遍研究方向是在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并且有不少研究成果;而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时间前移,也正在得到重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指一种过程,又是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3]。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奉献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性,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将承担工作的意义。师范生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师职业认同,才能自主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和个人教师职业发展计划,从而明确其专业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4]。从以上角度说,教师职业认同对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立足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教师职业认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某省三所学校的1500名师范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其中本科2所、专科1所。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5份,回收率91%。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内容涉及:(1)师范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情况;(2)师范生的从教意愿;(3)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4)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素质。结合适当范围的座谈和访谈,进一步掌握当前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真实的看法及背后的原因,以期得到更加真实的调查结果。
2.调查结果。
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得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如下:
(1)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低于预期。在回收的1365份问卷中,有753份答卷明确表示希望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教师职业,比例为55.2%。师范生被认为是准教师,一切教育和培养都以教师职业为目标,现在只有一半的学生认可教师职业,显然低于人们对于师范生的期望。
(2)师范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回答“你认为当老师是一种乐趣吗”这个问题时,仅有18.7%的学生持肯定意见,回答“一般”“没有感觉”的比例占到55.8%。这些跟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有很大关系,因为据本次问卷的统计结果,只有54.5%的学生选择师范专业是“自愿填报”,42.0%的学生是由于家长的干涉。另外,在回答“你认为学生都是尊重老师的吗”问题时,有70.7%的学生持赞成意见;师范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态度,有50.3%的学生选择“一般”,49.7%的学生选择“喜欢”。这些都是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少积极情感的直接表现。
(3)师范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信心不足。师范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明显缺乏信心,问卷结果表明,仅52.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仅31.5%的学生对于教师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仅2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考编成功”。师范生的上述不自信,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效果不佳、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认识、对就业压力心存畏惧等因素。
(4)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缺乏理性认识。在回答“你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三个主要原因”方面,“价值期待、教师待遇、社会角色”三个因素成为主要原因。在具体细节上,仅31.4%的学生相信“(当老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2.4%的学生认为“教师工资低于个人的工资期望”,70.8%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在下降”,49.6%的学生认为“教师属于中下等社会阶层”,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认识,阻碍了学生乐于从教的愿望和信心。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缺乏理性认识,师范生将来从教的意愿要远远低于预期,这其中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生、学校及家庭的因素等。
1.全社会对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前面统计的问卷结果,70%以上的学生承认,时下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在不断下降,老师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受人尊重了。尊师重教的传统被物欲大潮所淹没,曾经歌颂教师的“红烛”、“春蚕”精神,在当代社会却少有人提及。在崇尚自由、个性的90后身上,奉献精神又从何延续呢?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2.师范生教育中缺少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问卷中,75%以上的师范生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途径。很多师范生在访谈中坦白地承认:之所以选择当教师,是因为希望通过考编,成为一名正式的在编教师,从此捧上铁饭碗。这样局面之下,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恐怕就缺少一个较好的基础。当前各省招聘的新教师大部分都是服务于农村中小学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则很难留得住。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的:“在当前中国,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当教师,更需要吸引更多的真心热爱教育、真正懂得教育,把教师不只是当做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愿意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人来当教师。”因此,在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学技能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同样重要。
3.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问卷中,对于“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的回答,仅有45%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专业课程;对于“是否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问题,只有32%左右的学生持肯定意见;对于“在校期间是否进行过师范专业以外的技能培训或学习”,只有18%的学生回答“是”。学校对于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进而决定师范生就业选择可能会偏离初衷。
三、改善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的对策
1.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养体系。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确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依赖师范生个人的自发行动。学校应重视对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在入学教育环节,学校要改变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精心设计若干环节:如邀请优秀教师来校现身说法,组织新生走进中小学课堂,与中小学生开展游戏互动,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让新生通过耳闻目睹,深受感染,树立对专业、教师职业的兴趣。在日常教学和管理环节,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塑造自我形象;对师范生基本功常抓不懈,指导各类社团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师范生技能大赛(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说课大赛等,促进师范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好学、善学的学风的形成。
2.确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体地位。
教育部下发的指导性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在很多师范学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培养目标模糊、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训练强度不够、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等条件的制约,使得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完全依赖于师范生本人的自觉性,离教育部的规范性要求相差甚远。教师职业技能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普通话、三笔字应作为师范生每日的练功课、修身课开展。二是认真训练教学技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节40分钟的课程,往往备课就要花去数个小时。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的职业素养进行适应性训练,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教学需要。三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这是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班集体管理、学生日常教育的能力,包括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后进生的转化等,承担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这些技能既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又是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更会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程度和从教意愿。
3.建立广泛的教育实习基地,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实习实践模式。
学校应集中精力建立广泛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很多学校坚持集中实习的原则,但是往往因为实习基地不足,不得已又放任学生选择了自主实习(即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在实习安排方面,当前很多师范专业在最后一学期(0.5学年)组织教育实习,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已逐步显现。最后一个学期,是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刻,安排学生走出去实习,看似非常合理,实则弊大于利。师范生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考试成功,成为一名在编教师。在每年的4―6月份,是各省组织新进教师招聘考试的时期,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备考上面,根本无暇他顾。这个时候安排学生实习,只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导致学生疲于应对、效率低下。甚至很多学生在考编失败以后,放弃了当老师的想法,这是非常可惜的。实际上,实习时段的安排只是当下师范专业实习模式不合理的一个缩影。
笔者建议实行日常见习和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模式。具体来说,在学习期间的2―4个学期,每学期安排1―2周的见习时间,让师范生走进课堂,观摩优质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能够返校进行补充。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放在最后一个学年的第1学期进行,时间长度为10周左右。在具体实习安排上分为以下环节:在校内实践阶段,从教案设计、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模拟试教及案例点评等方面展开训练,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在校外实习阶段,从以下方面展开训练:教案编写、试讲、班级常规管理、班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个案调查与实习反思[5]。在实结阶段,要求学生总结整理各类实习资料,如实习生手册、实习教案、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实习鉴定表,等等。
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是师范专业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学校的目标,但不能成为一厢情愿,也应该是家长的目标、师范生的目标。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应该做足功课,充分重视教师职业认同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它列入内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贯穿师范生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三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个师范生都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把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张晔.教师的职业认同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33-34.
[2]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01):3-4.
[3]李录志,宋丙英.王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53-58.
[4]齐佩芳,薄艳玲.关于培育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109-111.
关键词: 研究生 专业认同 影响因素 改善对策
自2001年我国研究生扩招以来,伴随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表示质疑的声音。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确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态度不端正,在研究生就读期间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他们找不到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无法专心学习所学专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惶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内涵
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接纳的心理过程,具体表现为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学习和探究。专业认同,既是一种当前存在的状态,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专业学习行为,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的专业发展。学生若认同所学专业,往往学习目标明确,能够认真地投入专业学习和研究;若不认同所学专业,则往往会迷失努力的方向,容易出现消极怠学的情况。
根据杨宏、施远程①的统计,国内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最早起步于1998年,直到2004年,专业认同研究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且其中不乏大量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真正指向于高校学生(主要指在校的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研究并不多见。综观这些为数不多的关于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者们大多较为关注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专业认同的结构、专业认同的问卷编制、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比较遗憾的是,当前的专业认同研究往往以本科生为对象,而很少关注研究生群体。然相较本科而言,研究生阶段更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研究生群体的专业认同问题尤为值得探讨。
二、影响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分析
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且不同个体的专业认同过程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当前现实中,许多因素影响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1.读研动机。
学生选择继续研究生学习的动机和意愿,对其入学后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访谈调查,研究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有各种不同的考虑,主要有:尚未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需要更多时间;对学历或是学术有更高的追求,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以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或是缓冲,转换生活的环境等。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出于熟悉、稳妥等现实考虑进行专业选择,而非真正依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进行选择。
事实证明:那些读研目标不明确、由于父母期望或者仅仅是为了延缓就业而选择读研的学生,那些并非出自兴趣或热爱来选择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认同状况往往不太好,他们仅仅停留于应付专业学习,而不能真正地投入进去,其专业认同的发展缓慢,易受阻滞,很难有所突破。而那些对于研究生生活及专业学习有明确目标和规划,且对专业有一定热爱的学生,则往往更易投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专业认同的发展较好。
2.专业认知程度。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于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若学生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把握,则往往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易形成专业认同,其专业认同一旦形成也比较稳固,不会随意产生太大的波动;但若学生对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科发展趋势、就业形势等一概不知或是一知半解,则往往容易形成误解或偏见,不利于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若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情况了解不足,在真正就读后才发现现实的研究生生活、专业学习和研究与预期相差良多时,这种前后的巨大落差,往往易使学生心理颇受打击,由此灰心丧气或是抵触抗拒,严重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3.专业满意度。
学生对就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习氛围、就业前景等客观情况的满意度(或者说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若对所在专业的各项客观情况不满意,势必影响到其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具体的行动,容易采取消极、被动的专业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研究兴趣的形成,不利于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学生若对所在专业的各项情况都感到比较满意,势必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高涨,更易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投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有助于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当然,并非所有学生都会因为对专业客观情况的不满就此持消极的专业学习态度,仍有不少学生即使不满意专业的客观现状,也能够积极地投入专业的学习研究,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专业客观情况的综合评价和满意度,对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改善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对策分析
鉴于研究者的专职辅导员身份,本研究尝试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探究改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首先,在入学后,组织学生和教师的见面会,对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就业形势等情况作正式的介绍和说明,解答新生对研究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的各项问题,明确对学生研究生期间开展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要求,以便统一专业认识和学习思想。
其次,在任课教师、辅导员之间统一口径,要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尽量避免对专业做出片面的、否定的意见,而要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客观、完整、全面地认识专业的各项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因信息不准确、不完整而形成对专业的误解和不良评价。
再次,辅导员要发挥主动作用,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的意见和评价,督促学生积极投入专业学习和研究。尤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的专业认同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专业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
院系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合理分析专业的就业前景,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一是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院系有必要构建贯穿研究生生活的长效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研一阶段,开展专业发展形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求学心态,鼓励学生认真投入专业学习和研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研二阶段,要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了解专业发展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专业能力;研三阶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确定就业的方向,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巧指导等服务。
二是开展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院系层面必须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服务:首先,通过院系网页及时公布并更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历年就业情况,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方便、清楚地了解专业就业形势,掌握专业就业的优势和不足,据此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其次,为研二、研三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专业实践和社会实习的基地或对口单位,让学生能够及早地接触实践,增强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再次,依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开展指导,帮助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注释:
①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73.
参考文献:
[1]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73.
[2]彭艳红.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5]杨晶.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7]邵玲.研究生学习观的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8]陈同军.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调查与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9]郑丹萍,金娜,高宇,金兰.期望理论对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的启发[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
[10]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
[11]李慧敏,胡成功,刘浩.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报告[J].研究生教育,2008(11).
[1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13]陈妍,梁莹,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论文摘要: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世界性潮流,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和推进,教师教育开始由综合性大学举办,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研究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变革与发展中的政策、制度、课程开发、实践模式、质量保证等,可以探析出我国教师教育应采取的实践策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更新教师资格证制度;确立并完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与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政府对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管理;开辟多层次及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渠道。
论文关键词: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专业化
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当下,教师教育大学化成为英国关注的焦点,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质是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专业建制。因此,关注并探究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变革与发展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教育大学化是当前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一、 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四大观念
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变革与发展包括课程观、实践观、研究观和质量观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 课程观。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由教师教育的性质决定,而有效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课程与领域经验之中要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概念;教育理论应植根于实践情境之中;领域经验延伸应遵循理论的精确度与顺序性;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应该建立在可供分享的信念之上;评价与综合必须与教学建立联系,评价的结果必须用于确保教师候选人适合在真正的教职场域。因此,在教师教育中的课程观应该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与教育理论进行有利结合。
2. 实践观。就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践层面而言,教师教育的实施模式包括大学教育学院内部的科系合作、大学教育学院和大学学科学院之间的合作及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小学的合作三个方面。“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及早获得教育教学领域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和中小学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也日渐多样化,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未来教师获取教学经验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践中,将扩大学生的教育领域经验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3. 研究观。所谓研究观,即涵盖了所有教师教育课程的观点。大学的教育学院,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研究的环境,其所有的活动都基于研究。在学科教师培养中,这种原则的运用意味着师范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并具有研究能力。基于研究的学科教师培养,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让师范生具有最优的学科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
4. 质量观。目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是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质量保证的核心是确保专业机构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准。其基本要领是:教师教育的机构认证是专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专业认证具有合理性,就需要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教师教育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评估标准等专业标准体系。英国就是在这种质量观的驱使下,确保了英国教师大学化的顺利发展。
二、 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变革与发展
(一) 变革与发展中的政策
英国大学从1888年开始设立培养公立中小学教师的“走读培训学院”,从此师范教育被纳入高等教育范围,20世纪初,“走读培训学院”逐步改称为大学的教育院系。1904年,第一所地方公立师范学院——赫理福德郡训练学院建立,开始了英国地方教育当局直接参与师范教育的历史,到1914年,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基本确立。二战结束后,英国中学教师主要由大学的教育系培养,教育系招收大学本科毕业(学制3年)的学生,学习期限为1年。地方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小学教师,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64年英国决定将一些水平较高的师范学院改为教育学院,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课程。20世纪70年代,随着师资需求量的减少,政府决定不再向教育学院提供经费,迫使一些教育学院与大学合并。到20世纪80年代,单一的以师资训练为目标的教育学院已不存在,师范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存在于大学和继续教育实施机构中。
(二) 变革与发展中的制度
经过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现行的英国基础教育主要分成4—6岁、7—11岁、12—14岁、15—16岁4个阶段,而英国职前教师教育也据此分为4个阶段,每个获取合格教师资格的教师必须至少会教两个阶段的学生。近年来,英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每门师资培训课程必须保证师范生至少18周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时间。为了扩大师资来源,英国改革教师教育项目,包括教育学士学位教师教育项目、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在职课程、资格考试课程及海外教师培训课程。
(三) 变革与发展中的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包括学士教师教育课程(Bed)和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PGCE)。学士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要求与大学其他本科的招生标准持平或更高,是由大学、非大学的多科技术学院与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其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研究”、“专业研究”、“学科研究”及“学校体验”四大模块。其中“核心课程研究”指师范生都要学习英语、数学、科学3门国家核心课程及其教学法;“学科研究”指师范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小学阶段的一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专门领域;“专业研究”模块指师范生要达到“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中关于备课、教学、课堂管理以及监控、评估、记录、报告学生的成绩等方面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是由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及教学实践经验3个主要的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为已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并想从事教学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开设的师资培训课程。其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培养师范生具有课堂教学的自信心和胜任力,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具体的工作环境并能富有成效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的目标是:第一,扩展其专业学科知识并使其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第二,使新教师掌握高水平的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巧。第三,掌握一种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第四,学会因材施教。第五,掌握教学评定技术。通常与本地区的中小学合作是英国培养师资的大学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进而把中小学作为师范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以使师资培养紧密结合中小学的学校实际,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
(四) 变革与发展中的实践模式
英国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建立的“伙伴”教师教育模式一般分为4种模式,即大学维度的教师教育、互补价值的教师教育、整合的教师教育和互惠的教师教育。因此,从其实践中可以看出英国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实施教师的培养,共分为以下4种实践模式:
1. 大学维度的教师教育。该模式的教师教育主要用于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该模式的结构和组织有多种形式。虽然大学为中小学提供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会有限,但并不是该模式的普遍特征,英国地方教育当局(LEAS)经常通过该模式要求经过大学专业训练之后的师范生在中小学接受培训不少于实践训练总时数的15%,并为经过培训的师范生刊登教学工作的广告。
2. 互补价值的教师教育。该模式使得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分享专业角色,参与课程内容的规划和教学方法等。大学是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学科设计的主体。因此,该模式使得大学同时为中小学伙伴学校设计在职教师训练课程,大学和中小学的关系、合作方式更为紧密。
3. 整合的教师教育。该模式主要反映在英国政府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认证程序和标准上。就教师在职教育而言,整合的教师教育为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学和中小学双方都可以从教育实践中获益。该模式鼓励研究活动和联系教育学探讨理论问题,其研究结果直接运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互惠的教师教育。该模式扩大了伙伴机构功能的外延,涉及一些非教育机构的职能,如健康看护、社区需要、职业和技术的培训等,考虑到了公共服务的可能性,将教育服务延伸到要求专业化服务的公共领域。不仅仅包括大学和中小学的教师专业,还考虑到教育机构为社区提供的专业服务方面。该模式提供了在不同机构之间提升教师教育的合作理念,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了教师开放性的特点。
(五) 变革与发展中的质量保证
学校培训与发展署的认证是职前师资培训机构的毕业生获得合格教师资格的前提,其中学校培训与发展署下设认证委员会和董事会。认证委员会负责审查申请机构的办学情况,并向董事会交调查报告,而董事会负责审查申请机构是否达到开设师资培养课程的标准。为了获得师资培训的资格,新的职前师资培训机构必须提交一份完整的计划,因而在认证委员会实施调查的基础上,董事会必须确保:第一,所提到的培训符合教育大臣下达的要求。第二,整个计划达到教师培训管理署的标准。第三,第一年的培训有望确保受训者达到合格教师证的标准。第四,新的职前教师培训机构具有一个适当而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第五,质量保障措施和程序表明,该机构可确保高质量的培训,并在将来得到不断的改进。只有申请机构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培训与发展署才授予职前教师培训的资格。为了进行质量保证,所有机构必须确保它们的培训遵循当前国家教育大臣对职前教师培训的要求;确保新教师能够获取需要的书籍、信息、通讯技术和其他资源;确保内部严格、外部中立、适度的程序到位,以保证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确保对质量问题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提高培训的质量,系统地监控和评估培训的各个方面;确保培训符合职前教师培训的需求。 转贴于
三、 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借鉴与启示
(一) 转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英国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是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模式,也是国际发展的基本方向。政府与大学倡导的教师教育模式之间的张力保持一定的平衡,这正是英国职前教师训练伙伴模式的创新点。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工作的信心,是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有效模式。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管理是该模式成功的关键,这就启示我国政府要不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教师教育改革与学校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在现阶段应着重做好观念转变、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首先,大学和中小学应转变各自为政的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教育方面各有所长。大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及革新的学术氛围,而中小学具有教师教育所需的真实教育情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一方面可以弥补师范生实际训练的不足,给大学的研究和教师教育带来新的火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小学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基于合作共赢的立场,大学和中小学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双方共同树立起合作、服务与发展的意识。
(二) 更新教师资格证制度,加强教师实践导向
英国政府推行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旨在规避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弊端,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导向,培养新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合格教师标准从专业价值观和实践、知识和理解、教学3个维度对未来教师的资格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并且以考试的形式考核未来教师的实际水平。合格教师标准将新教师能否到中小学任教做了划分,成为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底线要求,教师专业标准规定了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解、专业技能方面应表现出的特点。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以来,对提高教师素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次性、终身制的认证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为此,我国可以学习英国,对我国教师资格认证程序、认证方式进行调整,定期验证教师资格证,取代过去一次性、终身制认证方式。规范教师职业的从业门槛标准,以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不断研究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办法和定期认证办法,解决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走向规范化、正常化的渠道。
(三) 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完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及质量评估体系
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构建是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培养的目标指向,是专业特点的集中体现。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协调一致的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制定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必须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终极追求。此外,英国形成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质量评估两套相互平行的行政系统和督导系统,共同管理全国的教师教育事业,这两套体系对教师教育机构在招生、培训和评估、伙伴关系的管理以及质量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质量水平。然而,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因此建立有特色的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不仅有利于强化现有师范教育系统机构的改善,也可借此规范新加入的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培养最低入门标准。我国正在由独立定向型师范教育向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评价制度是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问题,为了保证师资培养的质量,政府必须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资格、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未来教师的从业资格做一个底线规定。
(四) 加强政府对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管理,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政府在教师教育中应承担的职责是“增加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以便不断地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从事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特别是在待遇上,应当高于其他高等院校;提高师范生的生活待遇,坚决取消对师范生的各种收费;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人们愿意读师范、当教师”。正因为这样,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对教师教育采取放任的政策,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对教师教育逐步放松控制,再到70年代之后逐步收回大学的教师教育领导权,逐步加强了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控制,进入到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管理也丝毫没有放松。英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经历表明,教师教育大学化并不意味着大学对教师教育的绝对领导权,教师教育仍是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在职责。这就启示着我国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政府对教师教育生源、经费等资源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以先进的理念和明确的思路研究和制定教师教育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建设负责考核和资格证书发放的新体制,为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进行队伍建设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