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教学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一)消除心理障碍很多学生一看到物理问题,就感觉心烦意乱,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文字一大堆,讲述的内容非常多,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在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还是在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首先不要恐慌,更不要抗拒和逃避,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用平常心去对待,就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去看待,其实很多题目,当我们读完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也许考察的正是最基础的那部分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选取一些这样的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二)消除认识障碍高中物理就其学科特征而言,的确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征,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特征,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记,不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如果我们只是过分地强调这些,只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让他们害怕学习物理,甚至出现放弃学习物理的念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阐述物理学科的特征外,更应该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多面性,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神奇的,物理这个大世界中还包括太多有趣、神奇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揭开,去解密,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到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用这样的语言去为学生描述一个多彩物理大世界,消除他们的认识障碍。

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一)课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教学一个新课题,会带给学生一些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课前导入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成效,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在课题引入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一点,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课前导入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所以课前导入所选择的案例、实验和问题,一定要与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相一致。

(二)概念形成———实验探索,创设发现情境物理定理的形成,就是一个从发现到解密,再从解密到实验的过程,也就是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再到理论的一个循环过程。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归纳出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再将这一规律运用于实际,看是否符合,这样一个发现、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概念形成的途径和方法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同样,实验也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开发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做实验,探究其中的原理,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分析的过程,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胜利感。

(三)难点化解———创设阶梯情境,获得规律针对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我们要着重进行分析和探究,教师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时,务必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所需,选择出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来对这些难点一一破解,化解难点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学手段。

第2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1.利用教材原始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主要是指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技能,正确使用仪器和器材的操作技能,分析处理数据的技能,实验结果的分析技能等诸方面的综合技能。新课改要求充分利用原始的高中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实验仪器,同时结合新的设计方案,一并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

2.利用源于教材的“设计型”实验考查学生的应用技能

应用技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应用技能的高低能反映学生的综合技能。

3.利用高中原始教材的“设计型”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技能进行考查

新课改要求利用高于高中物理教材的“设计型”实验,改变实验原理,设计新方案,考查学生的创新技能。

二、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题解题技能的培养

近几年各地高考物理试题虽然大量采用了“设计型”实验,突出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但它还是以高中物理教材实验为基础改编而来的,是教材实验的延伸与发展。心理学认为:“技能”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体经验,因此,我们不能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为理由,放松对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教学,到处找新实验做。高中学生的实验设计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平时高中物理实验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总结、归纳积累才能形成。因此,笔者认为采取以下三个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

1.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发散和集中,培养实验设计技能

(1)同一个实验原理,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器材设计方案。如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可用注射器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进行验证,也可以用一根适当长的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水平放置时用一段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进行验证,其实验原理相同,实验步骤、测量方法完全不同。

(2)同一个实验目的,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原理设计方案。如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可用单摆的原理,通过测量单摆的摆长和周期来测定,也可用自由落体的原理,通过频闪照相的方法来测定。又如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有平面镜辅助法、凸透镜成像公式法、“共轭法”等等。

(3)同一个实验方法,学生可以推广用于多种仪器。如测定平行玻璃砖的折射率的方法,对三棱镜和半圆形透明体也同样适用,在这一实验中,教师要求各小组用不同形状的玻璃体测折射率后,再做测定三棱镜的折射率的试题,得分率肯定高。如果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发散集中思维思考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对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2.重视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1)同一个实验装置于器材,学生可以做多个实验。如用注射器这套装置,既可以验证玻耳定律,也可以验证查理定律。又如“斜槽”装置既可用于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也可用于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2)多个实验装置,学生可以做同一个实验。如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可用伏安法测(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可用I—R法测,也就是“电流表+定值电阻或电流表+电阻箱”;还可用U—R法测,也就是“电压表+定值电阻或电流表+电阻箱”。(3)创新利用新仪器。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说明书,使用新仪器解决新问题。

3.开发“设计型”实验,培养实验创新技能

(2)开发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物理学科每一重大发现都是以“设计型”实验为基础的。如伽利略用理想斜面实验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库仑在电量还无法测定的时候,用库仑扭秤测出库仑力与距离平方的反比关系———库仑定律等这些创新思维,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物理教师要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构思和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2)开发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设计技能。(3)开发新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验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

4.解答物理设计型实验题,必须要重视课外实验的开展

要掌握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题的解法,平时要重视课外实验的开展,提倡“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因为这些实验是学生或老师自己设计、自己寻找的实验物品,通过这些实验设计进行探索、验证,拉近了高中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这些物品并不是来做实验用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留心我们的周围,发现很多物理现象,产生许多疑问,如果就此开动脑筋,会养成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3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体验、探究、合作”,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和训练,而往往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没能教会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灌输式教学始终占绝对优势。这种教学的效益只能是短时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起不到好的开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譬如,在实际当中,我们常常了解到很多学生对物理课有这样一种认识:一个物理问题或物理习题,教师讲能听懂,也认为并不难,但让学生自己做,又不知从何下手,缺少思路,做得不好,甚至往往做不出来。

当前,随着甘肃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如何更好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转变。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转变

课堂教学无疑是物理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被片面的当作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讲授课、辅导课,始终不能解决学生对物理“好听、好懂、难做”的现状。新课程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体验、探究、合作”,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多下功夫,有所创新。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讲解和运用,更要关注知识的来源,特别要注重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探究的科学方法等纳入教学内容。

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这节实验课教学。学生知道分子很小,数量仅为10-10m,怎样测呢?先让学生思考,并通过交流、探究,形成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肯定一种方法:先测出一滴油的体积V,然后让它在水面上尽量展开,以致形成很薄的单分子油膜,测出油膜的面积S,利用d=v/s,即可求出油分子油分子的直径d。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在哪里?——利用容易测的量(体积V和表面积S),求得不易测得量(分子直径d),这是物理实验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逻辑的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教学当中要更大限度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有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被动接受知识的缺点。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一班学生,教师往往给学生“一刀切”式的教学,这样做,明显地违背了因材施施教的原则,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部分学生逐渐对物理产生了畏难心理,当然就感到物理太难学了。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学习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完整的人;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体。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针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协调发展。譬如:有的学生思考能力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多动手,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归纳总结也能学到相应的知识,这不更好。

因此,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尽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条件,引导并帮助学生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成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第4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首先给出了应用于物理教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含义,提出了四种功能,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次探讨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时要求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资源基础。最后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学性原则、适度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理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应用界限,广泛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大力开展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和竞赛工作。物理作为中学阶段科学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把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科研中去是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信息技术技能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广泛地开展了“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要求各地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因此,信息技术技能是现代中学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技能,也是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理论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技能。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指在先进的物理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工具,整合应用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技能。

二、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物理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使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学信息量增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如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把“猴子捞月”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采用动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好奇心。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感知与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在接近真实的物理情境中,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如教学《分子运动论》一课可以采用动画模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克服难点,创设立体情境,启发思维,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路拓展了,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展示各自想法和做法,可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交流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的物理学习环境,可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物理教学的表现方式和节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供技术保障。新颖的教学软件设计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习方式,使传统的封闭课堂逐步走向开放教学。

4.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为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提供资源、技术、环境的支持,“虚拟教学”、“数字教育”、“远程培训”、“云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不断进入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在网络时代,物理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等传统实际条件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例如参与诸如“物理论坛”、“物理博客”、“教育叙事”、“主题研修”等教学探讨活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整合工作,得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以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应该有哪些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物理教学服务。

1.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十多年,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仍未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少物理教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只要使用了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采用了网络技术手段,就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应用于物理教学了。一些教师流于形式,忽视对应用本质、效果和意义的深刻认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对于对新理念、新事物和新技术抱有畏难和抵触情绪,把教育改革变成了应付差事,教师最终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奴隶”。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物理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物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2.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把以多媒体和网络化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并不是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束之高阁。各种教学手段均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特长,都有一些功能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例如关于像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物理规律,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推理过程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更能展示探究的过程,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物理的学科特色。再如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操作大气压强真实的实验,就不必要用课件去模拟,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

3.实用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绝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都需要用计算机手段,在教学设计上也不是媒体越多越好,技术越复杂越好,而应从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编排和组织,注意实际教学效果。防止物理课件做得惟妙惟肖,学生赞不绝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却为了迎合信息技术而舍弃了物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都是不可取的。

4.资源基础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普通教室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实现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不能过多地强调硬件资源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只有软硬件双管齐下,才能高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

(1)硬件建设。教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包括电脑、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网络的接入等。

(2)软件建设。包括常规上的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物理资源库的建设,物理校本教材的开发,还包括一些专用的物理教学软件,如Flash、几何画板和仿真物理实验室等。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中学物理课属于中学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课程目标,自然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中始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中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教给学生。如果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本来不准确不严谨的物理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会造成知识性错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2.教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从物理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整个应用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要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组织表现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物理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剔除不合理的因素,使之完全适合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

3.适度原则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假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使用信息技术。对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理解和表述的内容,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如微观世界和天体运动等的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4.实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使得教学设计最优化,绝不是把物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简单、生硬地拼凑成“沙拉”。只有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生动、愉快、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廖伯琴.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振贤.多媒体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第5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中职物理教学;教学策略

中职学校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社会批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物理对中职学校所设立的汽修、机械、焊接及电子等学科来说,属于专业课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其他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前提。由此可见,培养中职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中职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物理教学传统授课方式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这种灌输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重视与引导,使学生学习环节的积极心理与潜能未能被充分开发,最终由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未被激发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下降,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不高。此外,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多重视对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就使学生丧失了情感性与发展性,并且由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能力大大降低。通过对中职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的物理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中职学校中,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态度,但其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在进行深入学习时困难程度较大。尽管此部分学生对课堂纪律无不良影响,但却对课堂学习气氛、教师情绪和学习进度等有一定负面作用。其次,一部分中职学生相对缺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并且其纪律性也较差,他们对课堂纪律、教师情绪、学习进度等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最后,其中存在极少数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其纪律观念相对较差,常有在课堂上起哄、聊天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并且对教师的管理有逆反心理,严重影响着课堂进展与师生的情绪。另外,中职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能力可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方面,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引导教育意识不够,甚至多数教师并未意识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只有突破传统的观念,从非对即错的层次中挣脱出来,并克服物理教学的功利性,才能从自身做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理并进行学习。学生方面,则不要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应多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通过多角度分析、对比、筛选、与师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等,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点并进行运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特征与作用分析

1.积极心理学概述。积极心理学区别于传统心理学,前者强调对主观幸福感、美德等心理活动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并对群体或个体所遇的问题进行解释与引导,最终使其获取积极暗示,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提倡积极人性论,教导人们在逆境中要抱有积极心态,并通过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来增强学习工作中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学习工作效率与效果得以提升。

2.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特征。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具有目标性特征、情境性特征以及整体性特征。目标性特征指师生双方都要明确了解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明确的认知方向而形成积极的心理预期,进而促使其能够清晰的聚焦。通过创设情境来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能够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构成心理氛围的因素既包括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同时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在情感、意志、精神方面的相互依存和融合,并且产生共鸣。

3.积极的心理学对物理教学的教导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心理学能够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其发自内心的对物理学习产生信心;能推动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其产生强烈的物理学习兴趣与认知上的成就,自主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积极的学习心理与操纵感,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

4.物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心理的条件。由上述可知,积极心理能够使学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从而使学生在积极心态下有效掌握学习技巧并树立成功信念。那么,促使学生形成这种积极心理应做到哪些呢?首先,教师应具备积极的心态。教师教学情感积极与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情感素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并不断提高自我良好情感特征,将积极乐观、宽容自制的自己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互技巧与能力,对学生进行长久的情感感染。其次,与学生交流融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兴趣。由于教师是物理课堂的引导者,其情绪与态度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自然得体的仪态与表情向学生传递真挚和期待等情感,进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可以通过采用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或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等来实现。另外,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大环境,持续的激励并关爱学生对学生形成积极心理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

三、构建积极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措施

当代中职教育是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并且中职学生的人格情感培养与道德品质塑造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物理学教学中可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调动学生兴趣并激发其潜力,从而引导其形成知学、乐学、好学的良好状态。

1.为学生创设积极主观体验,使其形成物理学习的积极情绪。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其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提升。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可通过结合趣味性的物理现象、丰富的物理学史及多媒体技术来对物理课堂氛围进行积极营造,使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丰富物理知识,最终完成物理教学目的。教师在进行情景设置时,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将实际与理论结合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经典,通过这些经典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大师传记的阅读,使学生领略大师风范的同时建立人文氛围。此外,多媒体技术目前已在各行各业被广泛普及,其能够高效辅助现代物理教学,且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容量和有效性,其形象的演示实验过程功能以及可控制的教学节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通过建构积极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明确物理教学目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和成就感。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考虑其挑战性,目标一致性并设置反思环节等,通过综合考虑与运用来促进学生对物理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完成。

3.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积极的教学评价能够优化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学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十分有效,将过程性评价与课程教学整合,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王鹏.趣味物理与趣味教学[J].科学大众.2011.

第6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内化知识

我校物理组作为学校申报省级课题的一支小分队,在周靖馨教授等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多种理论的武装,以及相互的讨论研究,在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上有了一些心得。笔者下面就自己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中物理探究学习的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中学物理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代替了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很小,思维也局限在教师所做的围墙里。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设想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以指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自主小结(结合检测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设计。

三、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探求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识做准备。

例如,在摩擦力的情境创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滑块在没有充气的气垫导轨上,轻推一下,观察到滑块很快停了下来;充气后,轻推一下,可以来回运动,几乎不停下来。学生一看到这样的现象,立即发出惊奇声,兴趣高涨,吵着要再看一次。虽然好像课堂上小乱了一下,但学生的热情却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这时候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摩擦力,这样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本节课内容的讲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提问、师生之间提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由单向接受向多元化的学习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逐步提高。

我把摩擦力教学设计成如下一些实验和问题:

1.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事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也列举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例,如人平时走在路上比较平稳,但踩到西瓜皮上或在雨天走路时很容易滑倒;穿溜冰鞋在溜冰场上很容易,但在一般地面上却溜不起来……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尝试一下根据教师设计的要求去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生活的一些事例进行模型化,因为在教学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模型呈现出来的。

2.用手紧贴桌面向后拉,有什么感觉?(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

3.用弹簧秤拉木块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把生活的事例与实际的教学模型相结合)

4.当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时,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目的是通过联系旧知识来知道测摩擦力的一种方法。)

5.根据几组实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下面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展示出来)

(三)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学生要想对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必然要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要他肯动脑,我们就可以引导其走上正轨,每节课都能让这部分学生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就会逐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在摩擦力决定因素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几组实验进行。(可先让学生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一组实验:1.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记录读数;(此处可以拓宽学生思维,手拉弹簧秤去拉动木块,会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引出更好的方法,使下面的木板运动,去读数效果非常好)

2.在木块上放钩码,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记录读数;

3.增加钩码的数目,再重复上步骤;

问题:通过刚才的第一组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二组实验:把木块放在桌面上和放在玻璃上进行实验对比,并记录数据,通过两次对比实验分析滑动摩擦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三组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四)课堂小结

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扼要复述课堂内容,再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指重要的知识点,与自然生活的联系。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让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竞赛,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评选。评比的原则有:创造性、合理性、通俗性。并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奖励。

例如,在摩擦力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论文题目《假如地球上没有摩擦力》。表面看不出,一旦进入学生的思维世界,你会惊叹无比,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之不可思议,平时听不到的想法会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真应了一句话: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的学生说:人和所有的物体就会像在游乐场坐碰碰车一样,到处撞来撞去。有的学生说:人就会像喝醉了酒一样不受控制了。还有学生说:人会随风飘移,好爽……

第7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一、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设计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更清晰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因而仅仅以教师经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已不能适应现代新课程教育的要求与发展。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他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使教学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更要求教学设计者站在学习着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使学习内容能够清晰的呈现给学习者,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过程。通过有效教学设计,教学要成为吸引人的活动,其关键就是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与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使教学更具吸引力,达到最佳效果。

二、制定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原则

课程目标的三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只是从不同侧面对总体目标的解析。任何一维度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维度而独立贯彻,他们应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知识与技能需在学习过程中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得到落实;方法的形成、过程的体验要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感悟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三个维度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课程标准这种统一性和协调性贯穿于课程的内容标准之中,同时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贯彻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引导、实施和评价有效教学的依据,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细化到课堂有效教学中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

1.多元化原则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应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因此,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切实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感念和规律,要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使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的目标,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世界观。

2.有效适应性原则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说,要从中学物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为此,必须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依赖的前提条件,分析大多数高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物理、数学基础,以及思维能力、实验技术水平。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调高目标;反之,则可适当降低目标。既要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又要使少数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有效针对性原则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针对当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改变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等不良倾向。对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薄弱环节,要予以强化,例如,应当强化物理感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强化物理知识的产生、进展背景和方法机制,强化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实验原理的阐述以及动手操作的技能。

4.有效开放性原则

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习内容适合学生个体学习需要,具有可选择性;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适当考虑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设计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就能使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1.在有效教学内容上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把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所强调的。教师应精选相关的事例,把他们组织在自己的有效教学内容中。

2.在有效教学方式上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中指出,让学生通过基本物理内容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学对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促进物理课堂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所以物理课堂有效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

3.在组织形式上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教师在制定有效教学计划时,应将科技活动列入其中,物理教师要抓住机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指导科技活动时,巧妙地、适时地应用物理知识和原理。科技活动的形式很多,如科技讲座、科技晚会、科技小制作比赛、科技小论文评比等,活动结束后,进行适当的评奖,并举行颁奖大会,从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成绩和成果,促进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技术、科学和社会实际中去,这样既陶治了学生的情操,又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服务。

第8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理规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60-01

一、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身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而物理规律课是作为主导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物理规律的教与学。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物理规律课与其他类型的课有什么区别呢?也就是说物理规律课的特点是什么?

1.根据物理规律的类型不同,将物理规律课分为以下几种

1.1实验规律课: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对实验规律的教学称为实验规律课。

1.2理想规律课: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对理想规律的教学称为理想规律课。

1.3理论规律课: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对理论规律的教学称为理论规律课。

2.根据物理规律的不同类型课,就有不同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方法。实验规律课的教学方法有

2.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下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已知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

2.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二、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要素

1.学习需要分析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期望所达到的学习状况与目前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其表示为: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学习状况=差距(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辨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确定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课题。

2.学习内容分析

由于学习需要的范围、大小不同,学习内容分析就有了不同的层次。这里主要介绍学校领域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分析的具体步骤。⑴选择与组织单元;⑵确定学习任务;⑶评价内容;⑷分析学习任务。

3.学习者分析

1982年7月,在全国中学特级物理教师会议上,雷树人先生指出“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因此对学习者分析必定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

4.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教学中,知识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又主要是通过知识层面的考查上。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不再作为中心。对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的理解,应该是有机的整体的,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孤立于知识、凌驾于知识之上的,三维目标与物理知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5.任务分析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教学活动构成。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把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教学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它们有不同的类型,属于不同的层次,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或条件。

6.教学策略的制定与选择

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够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愉快地进行,总的来说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或方式的总称。

7.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且受到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地理解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支持性条件的设计。

8.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这里主要介绍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教学活动之前的诊断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常用的评价手段主要是观察、课堂提问和随堂练习。对于观察,教师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如表情、动作等大体判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三、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一般过程

经过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已经准备就绪,课堂教学设计的框架基本构建起来。从理论和程序上越来越清晰了,然而这些成就最终将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去实现我们精心构制的设想。如何上好一堂课,让学生在最宝贵的课堂教学中收益最大,即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设计愈将显示其重要性。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就要有更高的要求,通过物理规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自2004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在对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根深蒂固使我们师生很难进入到真正的角色当中,所以,改革的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只要我们严格遵守物理课程标准和《纲要》的要求,在物理规律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守本论文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并付诸于实践,我相信经过若干年后改革的成果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第9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新课改激励了教师的从教激情,教师们积极地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在课改的雨露中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让专业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在新课改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愿与大家共同提高和进步。

1.成长需要学习再学习,让自己厚积待发

面对时代的"变化",我们只有不断地扩充、更新知识储备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而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像一条涓涓不息的小溪,清新而鲜活。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深入地钻研物理教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共同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

课改之前的中考指挥棒,让我失去了对学习的欲望,而新课改的实施让我转变了角色,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经常阅读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核心期刊,例如《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物理》,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有效课堂,让我懂得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有效评课--观看议课的研究与实施》让我懂得评议一节课的技巧等。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阅览室订齐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物理周刊》、《物理通报》等报刊杂志,我经常翻阅并将一些理论性较强或者是反映当前教改热点和动态的文章摘抄下来,与同事们进行研讨、争论、辨析,借以修正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偏差。有效的读书学习,使得我在课改期间用较短的时间将新理念吸收、内化,转变为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让自己的物理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质的飞跃。

2.成长需要自我的勤奋,更需要同伴的帮助

实施新课标以来,省、市教研室、教育学会等专业机构每年都要开展课堂教学展评、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层层筛选,我有幸于2010年1月代表来宾市参加由广西教育学会主办的初中物理优质课比赛。接到比赛通知的时候我心里充满忐忑,开赛前几个星期教研组所有物理教师集体探讨上课的内容,研究各种教学对策,一起研讨教学环节等等。大家对我的课都会集中讨论,纵向对比成败得失,不断修改完善,不断优化,不断超越,让课改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实施、创新。直到比赛的那天,我内心还是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在语言的表达和时间的控制上出问题,但是想起大家的叮咛和指导,在比赛中我仍然能够稳定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我的努力和付出最终得到了认同,荣获了广西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二等奖。2010年12月我再次在广西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培训上了一节示范课,得到与会专家、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经历了这些比赛,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控制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经过同伴的互助,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全身心的融入课改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经常地去听其他有经验教师的课,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成长需要反思再反思,反思中得到不断升华

反思令人警醒,促人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随时准备一本反思记录本,随时记录课堂出现的状况,课后及时反思。不断的反思让我逐渐能够掌控自己的课堂,使我的课堂更加具有魅力,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我能够积极撰稿参加各级别的反思、案例、论文等形式的比赛,让实践中的"感触"通过文字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新课改以来,我通过平时的教学反思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和提高。《浅谈加快农村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荣获广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课评比二等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均荣获"创新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视频教学的课例评析》在全区中小学"看、学、评、创"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在学校科研简报上发表等。

4.成长需要交流再交流,可以更多地发现自己的差距

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只靠大量阅读书籍却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教学的需求,必须将物理与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资源相互交流,实现学科课程资源共享,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我通过远程国培活动随时关注课程发展动态,利用自己的微博或者沙龙与其他省市的物理老师积极讨论交流。本人还有幸地前往杜郎口和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让我受益颇多,我结合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创造自己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