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教学范文

科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教学

第1篇:科学教学范文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

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2、奋斗目标

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六、教学专题研究计划

指导学生运用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性质及用途,培养学生质疑、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热爱科学。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有:黄倩倩、张萧、程铭静,他们记忆能力差,反应也较慢,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1)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补习,使他们不被落下。

2、尖子生的培养

(1)采用“一帮一、一对红”的政策,尖子生帮助学困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求共同进步。

第2篇:科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教学材料 小学科学 教学方法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中区别之一就是观察、实验、制作多,实践性极强。

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动手做”作为科学课的灵魂,强调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动脑、动手“学科学”。

学生要亲历探究活动,动手做,这就需要有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相关的材料。实验制作所需的材料是实验、制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准备材料是科学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学校虽然通过了“普实”、“普九”的验收,小学科学的仪器配置相应充足了一些,但许多教学仪器不配套、不齐全,许多实验没有现成的材料可用,许多材料还是要靠教师自己去准备。现在的科学课没有材料不好上,甚至没法上。

丰富的材料(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片、教具、教学仪器)是上好科学课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教师要有工具箱,要有一定的制作工具,要有和教材配套的材料,要自制教具、学具,并且多多益善。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减轻工作量,还可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师生动手自制标本

上级配发的标本终究有限,并且价格高。在教学前或教学后做好的标本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闲时制作,用时方便。

如:植物标本、叶标本(叶脉书签)、昆虫标本、岩石标本、矿物标本、种子标本、动物标本。

2.因地制宜,搜集材料,自制教具

科学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敢于做收“破、乱”的“垃圾王”。如:纸杯、瓶瓶、废塑料泡沫、玻璃、废纸等。这些废品样样都可以派上用地,样样都是科学老师的宝贝。一次材料的准备要花费老师许多心思,甚至自己要出钱买,但一次准备好后,以后还可以用到。如:

一次性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土电话、做种子萌发实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实验。

矿泉水瓶(饮料瓶)去掉一部分当杯子用来测水温;可用来制作对流瓶模拟风的形成;制作旋转瓶、做三种土壤渗水快慢的比较;做沉积实验,等等。

一次性注射器可用来做压缩空气及性质、大气压力的实验,压缩空气枪。

玻璃: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橡皮筋可做弹性、弹力、声音的产生等实验。

木块(一面粗糙、一面光滑)可用来做沉浮、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牙膏盒可用来制作太阳高度仪、潜望镜。

塑料泡沫可用来制作船模、做磁铁指南北的实验、水土流失的实验等。

这些材料在实际生活中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充分挖掘教材,改进实验方法,制作方法

有的实验不一定按课本上的操作,可以改进。

①CO2的制取的改进

制取方法的改进:改为输液式,要多少白醋就放多少,便于控制。

②根的吸收作用的实验,棉花改为胶塞,省去用食用油。试管装上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两天左右就可看到根上有白色的绒毛――根毛。

③茎的运输作用

用葱来做实验效果更明显,容易看到导管。

④热传导的实验

用蜡将火柴粘在铁丝上改为用凡士林或护肤霜来粘。

4.充分利用学生及家庭、学校资源

完善丰富的教学材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一,有的材料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准备。这是开发学生、家长的资源。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既能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工作负担,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亲历其探究过程。

①学生自带材料制作、实验。

如:指导制作指南针、电磁铁、太阳高度仪、潜望镜等。如果材料都由老师准备,那么不现实。学生自带物品当堂制作、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②学生课前自找材料、自制玩具、学具,用于实验。

学生课前自找材料,先制作并实验,上课时参与制作、实验,这样做比教师在上课时做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潜望镜、喷水船的制作。

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开展种植、饲养活动。

如:植树。没有条件,只能纸上谈兵。

课堂教学时间终究有限,认识的自然事物有限,实践的时间毕竟很少,学生的疑问、制作、观察、研究等大部分是在课外、在家中进行的,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十分必要。

学生通过自找、自带材料亲自参加动手制作、实验,在课堂上有用的、有操作的,课后有玩的。这样做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亲历了过程,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课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尊重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有的课按教材的顺序不好找材料,科学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教学。如:调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顺序后才容易找到材料。如:三、四年级的《养蚕》。在三月份,找不到桑叶。教学又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好调整授课顺序。再如:《植物的花》、《人工授粉》等。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授课地点,如:《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寻访小动物》到室外、到校园上。

6.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学器材

管理好科学仪器室是丰富实验材料的主要途径,新旧器材配合使用。如:沉浮实验盒中的潜水艇模型和沉浮块配合使用,热学实验盒同热传导实验材料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柳菊兴,主编.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3篇:科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运用

前言

科学探究教学和学习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先进性,这也是目前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能够突出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科学的主人,促进他们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科学探究教学具有很多特征,它的运用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了关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仅实现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形成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和态度。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科学探究教学的特征

科学探究教学具备几点主要的特征,即指导性、建构性和自主协同性,指导性指的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的准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另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问题提出、探究方法和结论等进行指导,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实现科学探究的实质性;最后,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真实性,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科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景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观察蚂蚁的身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蚂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在学生深入的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蚂蚁是靠什么产生嗅觉的呢?它跟人类一样有鼻子和眼睛吗?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会对蚂蚁有更多的探索,对它们的身体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1]。

2.2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探究: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生活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动手实践;小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新的科学知识教学进行设计和加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所以教师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思考科学问题,对科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

2.3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应该是集体的任务,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磁极与方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每个小组分发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器具,比如磁铁,铁块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4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和感受科学的变化,比如平时喝水的温度,泡茶的温度,感受不同温度的水带来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乐趣,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讨论的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出发,构建自己对探究教学的认识,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方法和策略,然而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价值,营造更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科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整体把握;形式多样;以点带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高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呢?现将几种做法介绍如下,以供商榷。

一、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做一杯饮料》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显示日常生活中琳琅满目的饮料制品,这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各种饮料美好味道的品味,然后老师拿出一杯饮料,让学生猜想它的味道、然后让学生尝一尝:同学们齐声说:“味道好极了”老师抓住这一时机,适时引导:这么好的饮料是由什么来做的呢?你能否也能做出你喜欢的饮料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踊跃发言。老师拿出制作饮料的材料,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材料,这时,学生的心情早已按捺不住了。有了积极性,探究也就会有效果了。

二、创造条件,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示范、讲解、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老师可以参与,让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并最终内化,这样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和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如教学《天气与生活》一单元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个大的问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出后,学生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共同展示,资源共享。这个问题虽然一个学生也可以准备,但不全面,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才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这样课下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课上各组同学再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搜索图片,有的负责搜集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展示、讲解,这样人人有事做、人人积极参与就近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成长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往往觉得科学的探究是枯燥的、冷冰冰的,看不到乐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少科学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情趣与快乐的过程。我们的科学教育要注重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包括美感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思维的快乐。还要抓住学生成功的点点滴滴小事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指导性评价,让学生树立探究科学的自信心。

如教师在教学《做一杯饮料》时,老师准备好了这些材料:纯奶、白糖、冰糖、咖啡、果汁、小苏打、柠檬酸等,学生设计好了配方,领取了自己要制作饮料的材料之后,同学们就动手做饮料,可是问题出现了,冰糖放到水里很长时间不能溶解,耽误了制作饮料的时间,这位教师适时提出:怎么办?有无更好的办法?一下子调动了学生探索的兴致:同学们思维动、手也动、嘴也动。根据经验,猜测、实验,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碾碎溶解快、搅拌溶解快、加热溶解快等。特别是同学们按照各自的配方制造出饮料之后,同学们品尝胜利果实时,就更不用提了,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学们的探索就更深更广了,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饮料味道,让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如要饮料变得更酸一些怎么办?更甜一些怎么办?等。我们可以放到课外来探究,好吗?这样,探究问题的空间就由课内转向了课外拓展了研究空间。

四、注重证据的收集,为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正像标准要求的一样,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注重每一环节的证据的搜集,只有面对大量的事实证据信息资料,才有可能从中提出有价值的东西,缺少实验当中的信息资料实验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指导,怎样收集,收集当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如《植物与土壤》这个研究是个中长期的研究课题,要学生时时、处处,持之以恒地坚持观察,要学生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对比记录、询问记录,或进行网上查阅,记录越详细,就越有利于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提示。

第5篇:科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 科学 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活动。农村孩子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经验,熟知植物动物的成长过程。做事比较勤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室外才是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内容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农村孩子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

2、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3、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2.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农村各地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依据当地具体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更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自然的将科学探究与认识家乡,关注家乡的生产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有效统一。

显然,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不加选择的统统拿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利用。

二、充分利用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放假时农村孩子会帮父母收割小麦。放学后农村孩子会帮父母洗衣做饭,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有实践性的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给农村孩子创设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

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有在课后进行的,还有更主要的课内外结合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过学生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培养他们爱好科学的兴趣,研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

三、充分利用农村孩子经历较丰富的特点——拓宽科学探究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关键,教师要大胆放手,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总之,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大自然相伴,生活的内容比城市的学生还多了一份精彩。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教学范文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生动活泼的状况,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确实能使探究问题在课堂上得以发现,分析与解决。有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就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无形中激活了,学习思维活跃程度大大提高了,不仅能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还能收到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的教育效果,使教学预期目标和任务得到圆满的完成。

二、拓展知识

科学课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在变化发展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相关或相近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以外获得更多知识。特别是那些和时展联系密切、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又能感受到的新科技成果,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必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从而达到培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比如,《一杯水的观察》一课的学习,我联系实际进行延伸,通过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使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减少水污染,怎样合理用水等,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应用好学具

第7篇:科学教学范文

一、科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科学的性质是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一门科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习科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学生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更贴近于自然,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科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我在科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拓宽思路,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观察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日后乃至终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把自己在农村学校科学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以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入门教育

三年级初学科学,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活经验较低,但他们此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课报以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是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启蒙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亲历自然,实地观察、亲自栽培、饲养等活动,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这一单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池塘进行寻访,找到了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考察了路线和池塘周边的安全因素后,带领学生去池塘实地观察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学生兴致勃勃,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池塘边,学生惊奇地发现了生长在池塘内的各种植物,在教材中图片的比较下,大家很快就认识了水葫芦和浮萍,还有水花生。大家通过对比观察明确了这几种植株的外形结构特点,认识较深刻。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问:“老师,为什么水葫芦漂浮在水面,而水花生部分在水下,部分在水上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亲自动手揭开谜底。”每小组领取水葫芦、水花生、小刀等材料,这时小组开始剖开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呈现在眼前的是较大的海绵体气囊,又拿起茎细叶薄的水花生,不约而同举起手:“我们找到了它浮在水面的原因了。”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水葫芦是带了“游泳圈”。但大家也不要小瞧水花生,它的茎也是中空的,也会有部分露出水面。学生还观察到芦苇、莲、菱等不知名的水生植物。

通过本次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懂得了,他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答疑解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愿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优良品质。

三、建立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科学课程要打破纯应试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广泛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多途径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这部分内容与农村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我就和家长沟通得到帮助,选择到农户庭院中找寻科学的“印迹”。(1)安排小组进行起铁钉、螺丝钉、大头钉比赛。这时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工具选择科学,动作熟练,也有部分学生工具使用不当,动作笨拙。完成后优胜组介绍经验,落后组查找原因。这一环节中正确使用工具很关键。(2)师:谁的力气大,能掐断6号铁丝?同学们面露难色,可瘦弱的张同学不知在哪拿了一把管钳,自信满满的,难不倒我,不仅轻松掐断了铁丝,还说明了原理:省力杠杆帮了我。赢得了大家的掌声。(3)找寻简单机械活动。在农用拖拉机上找到了轮轴类工具:摇把,后箱安装了定滑轮;还发现了墙角边的木梯;不甘示弱的同学干脆在台阶上搭木板推独轮车;还撬动大石头;牛棚内还用上了铡草刀。用压杆井打水。大家可为是各显神通。最后同学们还一一说明了每种工具包含的原理。一堂大家动起来的科学课在普通的农户院内结束了。

第8篇:科学教学范文

一、室外教学的实施

1.选好室外教学的内容

室外教学的特殊性如组织难度大、教学投入多、比较费时,决定了进行室外教学的严格控制,室外课堂教学是室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要确定哪些内容能进行室外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室外教学。应从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室外教学的“必要性”、“能否替代”即“可操作性”、“学生发展状况”、“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等几个层面去把握。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针对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内容,下列内容比较适合进行室外教学:光的色散实验,测定凸透镜焦距,探究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绿色植物在阳光下产生氧气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水性、向地性、向化性,植物的嫁接,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等等。

2.室外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学生实情、学习条件、外界环境等因素为依据,实事求是的设计教法,处理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推进科学室外教学的顺利开展。具体有以下两种模式:

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即在一堂课中既有室外活动又有室内教学,两者紧密结合。由于一堂课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很有限,所以为了能充分利用时间,室外教学的场地应选择在校园内,最好是在离教室近的操场上进行。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节眼和视觉中“透镜”的教学就可用这一模式展开。下面是这堂课的部分设计:

(每四位同学为一实验小组,每组各发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块)

室内:师:请大家摸一下手边的两块透镜有什么不同?

生:活动并回答。

师:总结两类透镜的结构特点。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还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光的作用相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做个探究。

(接着老师迅速组织学生带器材有序进入操场,学生按实验小组围成圆弧形,老师在向光面一侧)

室外:师:请各小组的一位同学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另一位同学拿一张白纸在另一侧平行于凸透镜放置,并前后移动白纸,能否在纸上找到一个亮点?(老师边讲边示范)

生:操作并回答。

师:移动白纸使亮点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量亮点到透镜的距离,将手指放在亮点处有什么感觉?

生:操作并回答。

师:请同学们再换用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现象跟前面相同吗?你知道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了吗。请大家一边思考一边回教室。

上面的室外活动一般十五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时间分配是合适的,这堂课完成教学任务完全没有问题,而课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纯室外活动模式,即整堂课都在室外完成。如“探究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就用这种模式展开。课前教师先设计好活动方案如下表:

上述活动可在校内进行。树阴下的观察可集中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应分组活动,在操场上进行。各种形状的小孔、大孔的纸片在课前准备好。树阴下光斑的观察会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必要时可在地面上放白纸观察。

二、室外教学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组织难度大。与室内课堂相比,室外学生的活动空间要大得多,学生就变得相对自由。

所以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大,学生的活动变得不易掌控。这是室外课堂最大的缺点。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课前老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备好课,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品,还有室外课堂的必备用品,如手持式话筒,便于书写记录的讲义夹等。(2)学生的活动要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更不能离开教师的视线。(3)必要时分组活动,组长负责。(4)及时汇总,督促检查。

2.时间的利用率较低。与室内课堂相比,室外教学在进入场地和返回教室的途中都会消耗一些时间。所以室外课堂应尽量选择离学校近,离教室近的地方。首选校内,其次为学校周边。

第9篇:科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认识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目的的学科.这门课程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以及实验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只有观察、认识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讲解理论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实验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科学地了解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1.重视实验的地位.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忽视实验教学,必将影响教学效率.初中科学在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加强实验教学设计.在新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对科学实验有了一定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单子叶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它们.3.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也应该不断实现创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鼓励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要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引导小组成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二、课堂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把握这一原则,响应新课标改革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及时作出回应并且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着相应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其有较高的创新能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个山洞中,人牵着狗走,结果狗死了,为什么人没事?为什么在生活中进入地窖时要先做灯火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科学态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1.尊重事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上的错误或是老师课堂上的错误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2.科学探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初中科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知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使学生形成敢于探究、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教材为载体,重视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本着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易筱颖 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芦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