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七七事变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七事变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七七事变论文

第1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关键词:表象;两面性;文学基调

1、太宰治的文学创作生涯通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其自称为“排除与反抗”的时代(1932—1937),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格调灰暗,带有较强的颓废色彩,主要描述了作者在青春时期的苦恼与不安。中期是所谓“安定与开花”的时期(1938—1945),这段时间的作品与前期明显不同,文风健康、明快,作品主题也大都乐观、向上。后期是太宰治被称作“新戏作派”作家的战后三年(1945—1948),此时的作品再度呈现出虚无与颓废的特点,与前期文学有着相似之处。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风格与表现手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太宰治前期到中期作品风格的转变之大在其他作家身上尚不多见。这种转变始于1938年发表的《满愿》,随后推出的《富岳百景》、《新树之语》、《奔跑吧!梅洛斯》等,也不断地展示了其创作上新的倾向。评论家们认为新的文风“明快、平和” (奥野健男)、“健康、达观,充满了对人生的温暖的热爱”(龟井胜一郎)、“慰藉心灵的路旁之花”(丰岛与志雄)(1)。在这些新作里,很难再看到前期的语言表达上的晦涩、思维的近乎错乱、充满激情的宣泄。从作品的表现手法上看,前期的《晚年》、《虚构的彷徨》、《二十世纪旗手》等作品属于大胆的实验性的前卫小说,而中期的《富岳百景》、《奔跑吧!梅洛斯》等名作中体现出的是在艺术表达上近乎完美的水准与境界。那么,前期与中期之间在风格上如此之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又具有什么样的背景与原因呢?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2、1932年,决心投身文学事业的太宰治开始创作《回忆》。这部处女作是作为“我幼年及少年时代的告白”(2)而写成的,它叙述了太宰治因深深的自卑而产生的苦恼、要强于他人的贵族意识、为掩饰被家人及同学排斥而强作出来的幽默、对弱者的同情、深藏于内心的宿命观等。而此后的前期作品也大多具有这样的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本人思想的代言人,诉说其对青春时期丧失自我和否定自我的彷徨、对世俗进行的叛逆和反击。

奥野健男在《太宰治论》中指出,太宰治前期作品的基调是一种“反定立的精神”。正是从这种叛逆意识中,作者产生了前期的虚无颓废与自我否定。可以说,太宰治的文学精神(反叛意识与自我否定)萌芽于他特殊的身世与青春时期的经历。其中,在津轻的风土中长大、出身于名门、身处家中第六子的尴尬地位这三大要素,使太宰治从少年时起就具有了与生俱来的贵族意识与自卑感。这一复杂又矛盾的性格特征也自然影响到了他的创作生涯,而从其性格中产生的面对现实时的叛逆与自我否定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基调。

1937年起,太宰治经历了一年半左右的沉默时期。但是,于次年复出的他却以不同的形象再现于文坛。他发表了数篇完全不同于前期风格的作品,并自此步入了“安定与开花”的创作高峰期,推出了许多健康、明快的佳作。其中,《奔跑吧!梅洛斯》还被选入了日本初中的国语教科书。那么,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发生如此巨大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3、奥野健男认为中期转变的原因有二:一是太宰治因镇痛剂中毒被送入精神病院事件,二是住院期间妻子与别人私通。关于这两件事,在太宰治的自传式作品《东京八景》中已有详细说明,它们作为其中期转变的重要原因,已获得了学界的认同。此外,鹤谷健三认为,太宰治对自己以往的文学表现手法的怀疑也是其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1935年,太宰治凭作品《逆行》入选“芥川文学奖”候补,但结果石川达三的《苍氓》获得第一名,太宰治仅居次席。自负的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并在1937年发表的《地球图》序言中表示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冷遇,作品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关于创作手法,他认为自己以往的作品过于雅致,未曾为迎合读者而作过通俗的说明与加工。但在现实中,这种真正的艺术作品却犹如对牛弹琴。于是,他对前期前卫式的文学表现方法开始表示怀疑,并试图进行改变。

除了上述三点原因以外,笔者认为当时的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从时代背景来看,1937年正值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在战争期间,政府对文化的干涉与管制也随着同年7月爆发的“”愈演愈烈。当局极力鼓吹“国策文学”,这使得讴歌军国主义的御用文人得到重用,而不利于战争宣传的文学作品却受到打压。如作家岛木健作的《再建》与石川达三的《活着的士兵》在当时都被政府禁止发行。在这种言论管制、思想镇压的大环境下,只有少数作家巧妙地避开政治上的敏感地带,进行了纯艺术上的创作,从而使自己的文学生命得以继续。太宰治此前的作品由于大多格调灰暗,充斥着自我否定、自我破坏的内容,这当然不符合军国主义政府进行战争宣传的要求。因此,他只得与其他少数作家一样,要么改变风格取材,要么终止文学创作。于是,太宰治创作了一系列不同于前期的作品,如讴歌诚实和信用的《奔跑吧!梅洛斯》、健康清新的《满愿》、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清贫谈》、《御伽草纸》等。所以客观地说,战争时期的文艺政策在客观上对于太宰治文学生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太宰治在中期文学风格上的变化,可以说是被动与消极的。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及表现手法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其文学精神也一定会转变。笔者以为,太宰治特殊的身世与成长的经历,促使其文学基调在创作生涯的前期即已形成。尽管上述的四个原因促成了他在中期文学风格上的巨大变化,但这是被迫完成的,中期的“健康、明快”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太宰治是以新的风格隐藏了真实的自我,这个仍旧消极、虚无的自我才是他的本质。并且,中期文学的两面性(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理想主义与虚无主义、对人的信赖与怀疑等)在《满愿》、《富岳百景》、《奔跑吧!梅洛斯》等代表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二战后,步入文学生涯后期的太宰治所创作的一系列著名作品中,再次出现了否定自我、颓废、悲观的倾向,这也是他一贯的文学精神的复活。许多日本的文学评论家都称中期为“安定与开花”的时代,但似乎对中期作品的本质揭示得不够。太宰治的出身与成长环境、其文学基调在前期的形成以及促成其中期作品风格转变的四个原因,才是解读中期文学特质的重要前提,这些对于考察中期作品中的的两面性是极其关键的。

注释:

(1)《太宰治其人其作》 渡部芳纪 《国文学》1990年11月 P45至文堂

(2)《东京八景》太宰治创作集《奔跑吧,梅洛斯》 P169 新潮社

参考文献

《太宰治全集》 太宰治筑摩书房

第2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35x(2000)01-

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

——ananalysisonqibaishi''''sreforminhisoldage

abstracts:bycomparingthethemeofhisworksandcharacteristicstyleofhispaintingsaroundhisoldage,thispaperdiscussessocialandpsychiccausesofhisreform.anditisprovedinthisarticlethatqibaishi''''sreforminhisoldageisthe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ofself-imagesandinnerfeelings,anditimpliesthe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ofoldsystems.thisartisticreformistheomenofsocialreform,anditcoincidesnaturallywithanddistinguishesessentiallyfrommodernwesternart.

本文试图探讨著名国画家齐白石(1864-1957)“衰年变法”时期其绘画题材、风格转变所隐含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我们首先把齐白石和他的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思想体系中去考察。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曾牧牛耕田,做过木匠;二十七岁始拜师学画,打下坚实的工笔画基础;四十岁后,七年间五出五归,画风渐变,走上石涛、写意花卉一派;后因家乡匪患,背井离乡,孤身避难定居北平。当时北平画坛多数画家认为他的绘画笔墨“粗野”,戏称其作品是“野狐禅”。他听信陈师曾先生的劝告,改变画风,独创红花墨叶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时人称为“衰年变法”。

齐白石潜心学习、多年追求后才脱去民间画风而倾心于石涛、的冷逸风格,何以不被接受遭到冷遇呢?当时的北平画坛,摹古之风甚浓,一些人面对素绢“以古人为师,离开古人不敢着笔”,以临摹仿古为能事,以笔笔有来历、有出处相标榜。而齐白石毕竟不是遗民石涛或。“农夫”是他本质的一个侧面,泥土的芳香、菜根的味道,汇流在他的肺俯之中(刘曦林语)。他学青藤、雪个、大涤子,虽可形似,却仍有隔靴搔痒、形同情异,故意提高“人格”之嫌。那些传统派画家当然瞧他不起。这其间地域之见、门户之见有之,但并非仅仅如此。

对艺术的评判,不可能完全客观或主观。任何艺术作品和流派都得用现时的观点和流行的标准去解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以自己的眼光评判艺术家的劳动。当艺术家与观赏者的目的一致时,作品才能引起观者的兴趣和认可。随着原有的一些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已被接受的形式加以更新;一种则是对于这种改变不断地加以抵制。齐白石选择了前者。然而,要动摇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传统,要造成艺术趣味的变化,还需要造就一批新的观众。20年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清王朝的覆灭,昭示着封建统治的崩溃。石涛、那种傲岸不羁、狂怪抑郁的绘画,随之失去了其固有的嘲讽对象和欣赏群体;五·四树起的科学、民主、进步的大旗,又使传统文人画那种似有逃避现实的纯享乐审美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看,艺术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生命运,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可以说是社会和时代为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拓展了生存空间。齐白石因此能够对传统中国画施行解构,予以重建。

一件艺术品即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它常常给予我们一种对生活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浑沌的事物,更好地与生活周旋。这便是艺术使人心悦诚服的意义所在。一件艺术品常被喻为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窥测到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甚至是艺术家本人都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潜意识。从题材、内容上看,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绘画,遗弃了传统文人画表达作者自身雅逸、清高的描绘对象,并反其道而行之,将被传统文人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拿来入画。何也?此前他学石涛、,竭力追求“大雅”,竭力将自己妆扮成文人画家,但是不被承认。现在他索性放弃那种追求,揭去面纱,不仅不向脸上抹粉涂脂,反而镌刻“农民”二字于面颊之上,反“雅”为“俗”,彻底抛弃狭隘的小农意识,不但不以农民出身自卑,反以农村赋予他的特殊的视角及朴实的语言,描绘自己熟知,而为传统文人、城市市民感到新鲜的题材和内容,仿佛是将深山中的千年古泉用他湘潭老家的竹管引入北平,点点滴滴给人们送来醇美心醉的天然甘露。

解构与重建--试析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齐白石避难北平是迫于家乡匪患。这位穿着粗布衣袍的农村木匠对城市的感觉是异样的。环境或许不错,却不属于他。他的心、他的根在另一个地方。不那么容易融入眼前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齐白石始终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保留着农民的气息。在本质上他是孤独的。北平的文人圈他无法介入,仅廖廖可数的几位友人偶有往来。他的身边虽有胡氏磨墨理纸,但毕竟二人相差近四十岁,生活经历悬殊。齐白石对家乡的思念,对他“借山吟馆”的向往,对父母、儿女的牵挂乃至对他侍养过的蚱蜢、蟋蟀、蜻蜓、螳螂等等都怀有深深的依恋。几度他希望回家乡看看,但战乱或使他难以成行或半道折回。这种对童年、少年生活环境、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花一章一虫的思念,他无法诉说,也无人可诉,只有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加以抒发。原本那些粗陋的“野物”,一旦进入他的作品,我们读解到的是淡淡的乡情,浓浓的童趣。家乡的景致成了他精神的桃花源。在那里,他寻找着童年的梦,寻找着自己亲爱的伙伴、梦中的“情人”。他的作品与他的梦相通,成为一种天国的图画,一种乌托邦的境地,一种虚构的关于生活传说。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的自然再现,也有非现实的、故意和任意的成份,成为一种希望的现实,充满着完美的意义,能够充分想象,却在常规中无法达到。其红花墨叶、兼工带写的形式风格中,阴柔与阳刚浑然天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显然想象的王国实在是一个避难所。这个避难所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放弃某些本能的要求,而痛苦地从快乐原则退缩到现实原则。艺术家就象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①为的是使现实比较能够忍受和驾驭。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一幅理性化和人化的图画。

论文解构与重建--试析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来自

可见,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是其自身心理情感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是对自我形象、内在思想感情的解构与重建。一种艺术风格或一件艺术作品,随观赏者的经历不同各自感悟到的见识也常常不同。我们可能为一件艺术品所折服,但是这件作品却不一定能感动精神上与我们接近的其他人,更何况那些经历不同、精神追求相异的人呢?艺术作品能否被社会接受在于它能否使较多的观者取得相对趋同的艺术感受。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势必反映在对艺术作品形式、内容的好恶上。人民群众的觉醒,以及艺术走向生活的趋势为齐白石的变法及日后的艺术发展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试想,在那外患频仍、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齐白石创作那情趣盎然的瓜果、草虫之作,难道仅是表达一已对家乡草木的依恋,没有任何社会目的吗?当然不是!

艺术表达社会目的,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将社会内容毫不隐讳,以明白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直接表白信仰、叙述学说;一种是以纯粹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亦即在作品中极力避免诉诸社会,而以暗中包含隐喻的形式再现。前者具有明确清晰的含义,艺术家对它有清醒的意识,观者对它的接受或拒绝也很清楚;而后者则是不自觉的,人们对它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作品不着意表现社会内容,不以有意招揽观者为目的,反而更能发挥作用。在暴露性艺术常常遭到排斥的年代,只有意识形态比较隐蔽的艺术才可以不受什么阻碍地通行四方。齐白石以那种表面上没有任何政治内涵的乡土乡情的描绘,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齐白石所描绘的一幅幅美景,似涓涓溪水流入社会,唤起人们对美好河山的珍爱,对田园风情的留恋,对侵略者暴行的痛恨。

第3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我做的一个MIS(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老师就狂说,做系统一定要考虑安全性、容错性,然后就问:如果突然断电你的系统能保证安全吗?我郁闷了,说:不光是断电没考虑,机器还可能被偷,管理员还会发生意外呢,我只做软件,其他的不关我事!老师眼睛瞪得大大的,最后让我过了。 

中午12点半,室友是上午最后一个答辩的,老师们已经饿得不行了。本来室友准备了一大堆的论文陈述和相关问题的资料,正准备说时,答辩主席说:“××同学,经过我们委员会的研究,大家一致觉得你的论文写得很全面,我们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你了,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室友欣喜地答道:“老师,我也没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谢谢老师!”于是答辩结束。 

当年答辩,“台下坐满老师(有很多牛人在),台上同学讲得支支吾吾,台下老师不知所云。其中最牛的一个老师发话:“你导师是谁啊?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基本知识都不懂?”只见该同学还是支支吾吾,老师发火了:“快说!”同学口中蹦出俩字:“是你!”老师晕倒。 

一同学的毕业论文是有关电梯的,论文是抄的。老师问什么他都不知道,最后老师急了:“那么你知道什么?”他说:“我知道电梯按向上的按钮它会上去,按向下的它会下去。”老师吐血,60分让他走人! 

室友答辩遇到了最好通过的一组,意外的是一个很严格的副院长来到了这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室友做的是一种果汁,副院长问:这个要是有沉淀怎么办?答:喝前摇一摇。此副院长当时郁闷了,随后就出去了再没回来,后面答辩的同学拍手称快。 

第4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在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电梯已是城市物质文明的一种标志。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设备。电梯按照服务对象不同被分为:客梯、货梯、扶梯、液压梯、杂物梯等。

货梯以其承重能力强的特点,可在最短时间、最效率的空间,提供承载货物的最大值,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货梯已成为工厂、仓储、百货商场、物业中心等单位运输货物的最佳拍档。

目前,货梯占整个电梯市场份额大约20%左右,而且这个比例在近年来一直在增长。随着货梯不断的被投入市场,客户对于货梯的控求也越来越高。原有被使用于客梯生产的变压变频技术也被广泛地用于货梯生产,使货梯在低速状态下,能够运行平稳。牵引式电梯为最常见的货梯驱动方式,如图1所示。这种驱动方式,是利用主电机拖动所产生的动力,经偏位轮带动车厢,可顺畅无阻地升降。其它方面,只须考虑建筑物对于电梯的支撑力量是否足够即可。变频器在这种驱动方式的电梯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图1牵引式电梯结构示意图

2货梯运行时对驱动系统的工艺要求

2.1电梯主电动机的运行状态

电梯主电动机的4象限运行如图2所示。

(1)第1象限(正转电动状态)

轿厢满载(轿厢重量>对重重量)上升。

(2)第4象限(反转发电状态):轿厢下降。

(3)第2象限(正转发电状态):轿厢轻载(轿厢重量<对重重量)上升。由于对重的重力将拉着轿厢上升,使电动机的转速超过同步转速,处于发电机状态。

(4)第3象限(反转电动状态):轿厢轻载下降。

2.2对电梯的控制要求

短暂掀动安装在轿厢内或井道外的触点按钮,经过适当的电磁辅助装置来激发电机起动装置,进而起动轿厢,而电梯则通过轿厢机械装置自动停梯,响应外部召唤。作为驱动设备的变频器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起动/制动转矩、是否能使四象限运行的平稳;又是否能快速及时的响应顺序信号,都是评判货梯中驱动设备性能好坏的标准。

3台安的V2是货梯的首选驱动设备

3.1台安V2系列变频器的特点

(1)采用先进的电流向量控制技术。

台安的V2系列变频器,这款采用先进的电流向量控制技术,具备动态Auto-tuning功能,开路形式即不附PG卡1Hz能达到200%扭矩输出;当采用闭回路形式即

(2)频率响应快

V2核心芯片采用32位RISCCPU控制,频率响应速度为28Hz(3.5ms),提供更快、更及时的响应指标,使各项保护更稳定。在货梯这种应用场合中使用,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图4所示为V2在100%负载,输出1Hz时的正弦波电流波形

V2系列变频器驱动接线图5所示。

3.2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采用向量不带PG的控制形式,驱动部分时序图如图6所示。

图6驱动部分时序图

(2)低速时可提供高转矩输出

货梯一般动作形式需要使用两段速运转,启动与停止时为低速,可确保停止时定位精度;也可使启动状态也不会造成轿厢晃动。低速运行时有必要增加相应的转矩补偿,停止时要使用直流制动功能。

(3)互锁功能提供更高的安全系数

V2拖动货梯的主驱动电机使轿厢电梯作垂直运行时,电机一定要与外部机械抱闸装置配合使用,以确保变频器停止输出时,箱体不会出现下坠。因此V2的多功能输出端子R1B/R1C必须与R2A/R2B串联,接至外部机械制动装置,实现开/关安全互锁功能。而且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变频器与机械制动的衔接一定要准确无误。

为实现以上操作需要设定的参数见附表:

(4)减速时失速防止

减速状态下,制动电阻可将电机在发电状况下反馈给变频器的能量予以吸收,所以必须将变频器“减速中失速防止功能设为无效”。注意:如果设定“减速时失速防止”有效,可能会引起变频器无法在设定的减速时间内停下。

(5)Autotuning(自学习)电机自适应调节

执行电机参数自学习之前,要确定电机与负载分离。否则,变频器在空载试验中观测到的电机参数与电机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会影响电机的输出效应。

(6)制动电阻过热保护

当制动电阻被频繁使用时,可外加电子热继电器来防止制动电阻出现过热情况,这项功能需设定相应的顺序操作电路。

(7)瞬停再起动功能

货梯这类负载在瞬间停电的状态时,不可使用瞬间停电再起动功

能及自动复归功能。设定变频器参数时,要将这两项参数设为无效。

(8)转矩限制功能

可将转矩限制设定值设为电机额定转矩输出的参考值。

(9)通讯功能

V2除内建世界通用的ModbusRTU模式RS485通信端口;另可通过扩展的通信适配卡,与各种通信接口联机,可被接入应用总线技术的电梯控制系统,电机的运行信息就可以和智能化大厦所有自动化信息系统联网,方便智能大厦的群控管理。

(10)宽电压范围运行

V2使用电压范围相当广,适用于世界各地使用(特别针对国内电网波动较大的情形)

3相200V级:200~240VAC+10%/-10%

3相400V级:380~480VAC+10%/-10%

4结束语

V2低频时良好的输出特性,保证了货梯轿厢在低速时起/停平稳;V2的控频精度高,使轿厢在各个轨道位置定位也非常准确。又更因为其优良的性价比,使V2颇受货梯厂欢迎。另外,V2内建的通讯功能,可方便的提供给用户其想要掌控的电梯运行信息。总之,货梯装置在引入V2系列变频器以后,能以较低的使用成本获得理想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期刊编辑;职业能力;角色转型

一、新媒体时代对编辑工作的挑战和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期刊杂志、媒体出版等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且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公众的阅读方式、理念和习惯也在不断地变化,导致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挑战。传统出版行业垄断优势已不复存在,所以就要重新定位。编辑工作在外部环境中遇到的形势更加复杂,为了满足全新的传播形势和局面需求,就要对其重新定位,寻找满足自身发展的全新路径。在新媒体时代中,编辑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一)具备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新媒体传播较为迅速,并且信息较广,以此表示民众能够利用互联网门户网站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播和获取。对编辑工作人员来说,如何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进行编辑需要认真地思考。由此,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信息的整理、筛选和分类,得到具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二)具备表达方式创新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表达方式逐渐多样化,诸如微电影、短视频、抖音等更为新颖特殊的文字内容和音视频出现,使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得到满足。但是新颖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编辑工作人员要具备创新信息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群体,不断变换新颖的传播方式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三)具备果敢的决断力。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文化信息以不可控制的超速形式无限传播,其形成的影响力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可同日而语。要求编辑工作人员在对海量信息素材进行处理时,保证信息及时性、真实性、有效性,提高期刊选题价值。在此过程中,编辑人员的果敢决断力和判断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编辑职业特点

对现代编辑职业情况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新媒体时代中编辑的能力:(一)角色复合性。现代编辑是根据期刊的内容、传播规模与方式不断扩大的,同媒介融合、社会发展、出版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并且具备自身的特殊性。期刊编辑利用期刊信息、素材的整合,构成范式作品朝着大众传播,并且及时接受大众的反馈,具有创建健康、多元化的内容传播环境的职责。笔者认为期刊编辑的角色具有较强文化复合性,要在涉及相应内容媒介中担任参与者、把关者、规划者、监督者和引导者。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介手段不断发展,使期刊编辑接触到复杂、更多的信息素材,提高了以上内容的复合性。所以,此种复合性要在指定条件中,使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把关人角色转变成为全新把关人。(二)职业能力多元性。高度概括来说,期刊编辑对自身职能发挥的条件包括编辑业务能力和思想,两者是编辑参与到编辑活动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后者要创建在前者之上,前者为专业化,后者为专业化的基础。期刊编辑在文字编辑和选题组稿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具备自身编辑行业范围的本体能力储备,重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能够分辨是非,科学引导读者。不仅要使知识体系停留在相应的范围中,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优秀的期刊编辑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比较广的文化涉猎面。除此之外,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人还要具备法律意识,熟悉著作权、版权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各种著作权等版权案例深入分析,具备深邃的法律素养,这些对编辑工作安排与统筹等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降低不必要的民事纠纷,使编辑工作效率得到改善与提高,积极参与到良好的期刊权益创建氛围中。(三)职业细分化。科学技术促进行业发展,在信息化时代,期刊编辑职业细分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传统模式下的期刊编辑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内容、撰写评论,推出相关图书、报刊等。在电视、广播时代中,过渡到了音视频编辑、主题内容编辑等。在现代全新的媒体时代下,大部分的编辑开始负责新媒体杂志内容的采编、运营、制作和数字化出版,并积极运用到社交、网络电台、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中。

第6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关键词:印刷文化;现代性;精英;大众;民主

印刷传媒的发展历史是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紧密相关的,因为正是“在15世纪和16世纪,印刷术的扩散撕裂了西欧的社会生活结构,并用新的生活方式将它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模式的雏形。印刷材料的使用促成了社会、文化、家庭和工业的变革,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①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印刷传媒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起源,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不过,现代化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的现代性问题非常复杂,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但同时也对一些传统因素进行了否定或者重新改造。正如在19世纪以后,印刷传媒就受到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多次冲击,它所具备的传统功能开始出现某种退化,直到在21世纪初期出现衰败的迹象。那么,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印刷传媒的历史会就此终结吗?从目前来看,还很难下这个结论,因为从当前的传媒市场来看,印刷传媒依旧有其生存的空间,而它所代表的文化本质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它极有可能会在新的社会秩序和媒介秩序中继续存在,呈现出某种复归传统的可能。

一、印刷文化的本质

“15世纪中叶之前,欧洲各地都没有印刷所,然而到1500年,每一个重要的都市中心都有印刷所了。印刷所给数以百计的城镇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元素”。②将印刷传媒定位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机构,是理解印刷传媒发展演变及其现状的重要认识论基础。因为传媒的含义不仅包括它传递了什么,还有它代表什么和引起了什么,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认为的,“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③这种尺度,即是媒介的文化本质及其社会规范性。印刷传媒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技术层面经过了多次改进,结构层面也日益成为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但根源于其起始阶段的文化本质没有变化,因此,考察印刷文化的兴衰史,就要抓住这种文化的本质。

首先,印刷文化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印刷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于口语,小范围的文字传播仅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相较于口语交流,文字的交流以严肃性、逻辑性和内在的理性化为主要特征。具体来说,它首先展现的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印刷文化的线性逻辑,不仅是因为其文字的书写是线性的运动,而且其文本由字、句、语段再及文本的结构方式也是线性地推进的,进而由概念的运动形成判断,由判断的运动形成推理,由推理再构成思想系统这样的语言―思维演绎还是线性递进的”。④显然,文字语言的线性逻辑要胜过口语零散、随意的非线性逻辑。另外,语言一旦付诸印刷机,就会成为一连串有特定含义的文字,而“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⑤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⑥构成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野。而更深入地看,它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即由印刷文化引起的具有分析推理能力的逻辑性思维的出现。

其次,印刷文化代表一种个人化的存在方式。从印刷文本的书写,到印刷文字的传递,再到印刷文字的被阅读、被理解,印刷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信息的交流方式,重塑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学家里斯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根据默认的规则采取行动或作出判断,形成所谓的“传统指向型人格”。而活字文化将文化从外界带入到传统的小团体交流方式中,提高了人们的内在修养,因此培养出来的是“内部指向型人格”,也就是思想意识能够独立于小团体的近代人类。用波兹曼的话来说,就是“印刷创造出一种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个性的要求变得不可抗拒。这倒不是说印刷术创造了个人主义,而是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⑦从这个角度讲,正是印刷传媒的出现推动了属于资本主义价值范畴的个人主义的出现,而它和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价值基础。

最后,印刷文化具有精英化特点。印刷文化是一种知识文化,是基于特定基础的知识生产。知识生产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经济基础之后才能进入印刷过程。因此,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印刷文化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而从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来看,“随着专门化的文化生产者团体的出现,也出现了与之并行的一个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符号商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变得越来越独立于经济、政治、宗教”。⑧这表明,以印刷文化为知识特征的文化领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英文化领域。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这种精英文化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不是传统社会里相对固定的,以身份地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群体,而是更加开放,具有很强流动性的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其二,处在社会结构顶层的精英群体通过印刷传媒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传递,不仅形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也通过影响舆论的方式对社会文化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其三,这种精英文化演变存在一个不断分化和收缩的过程,即一部分走向大众化,一部分相对收缩,呈现出范围相对较小、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特点。但从一种权力视野来看,后者明显处在支配性的位置。

二、印刷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源起

马克斯・韦伯曾经从文化的角度论述过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的关系,认为“正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大量的《圣经》被印刷出来,使其由一本只有教皇才能加以解释的经典,变成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福音书。这样,在每个教徒都在通过一本容易得到的《圣经》与上帝进行对话的时候,他对教皇,对宗教团体的依赖明显减轻了”。⑨尽管他的论述重点不在印刷文化,但可以看出,印刷文化不仅和现代化的起点相同,对宗教改革及现代化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这种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印刷传媒以一种规模化的信息传播或知识生产方式,一方面打破了上层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实现了知识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实现了大范围的、甚至是整体的文化现代化转向。从15世纪开始的书籍印刷到17世纪开始的报纸、期刊印刷,出版物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覆盖人群越来越广。以前只有上层社会掌握的知识开始被广大的平民所掌握,同时这种信息和知识的流通与交流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文化结构和基本的人文素质。现代社会结构趋向的扁平化和多元化都和印刷传媒的规模化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印刷文化为信息或知识的整理、储存和传播建立了现代标准,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是社会组织在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从知识的源头进行分类,意味着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的现代意识可以不断地得到普及并且以此形成制度化的社会管理。正如爱森斯坦所言,“研究使西方制度合理化的冲动时,你不必只考虑‘装备精良的作坊’。‘让万物各得其所’的欲望是中世纪学人和早期资本家共同的欲望。印刷所将思想活动和商业活动集于一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⑩

最后,印刷文化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各阶层中思想者的力量,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依赖于印刷广泛的传播力,新兴的文人阶层得以诞生,新旧思想也得以融合或转换。例如,欧洲“16世纪最先进的学术中心似乎从讲演厅和教学中心转移到了一些印刷商的作坊”,?“印刷作坊吸引各种才俊的方式有利于各种‘杂交’的思想成果。印刷商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行动,既有社交性质的活动也有思想性质的活动。这就改变了学者的关系,也改变了思想体系的关系”。?在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体系的变革及其幅度的大小会对社会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例如,美国独立战争中,萨姆・亚当斯以《波士顿公报》为阵地对英国殖民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宣传战,代表了新的民族意识的诞生。

三、社会现代化与印刷文化的衰落

一般来讲,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发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它是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性则是一方面强调追求人生精神价值的解放,另一方面又要求社会为迎合工业化而不断制度化、结构化,因此常常导致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分裂。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现代化和现代性带有某种矛盾性,也就是现代性带有否定性和断裂性的特征。印刷文化也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它以精英性本质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但现代化产生的诸多因素分裂了它的精英本质,并使其出现衰退迹象。具体而言,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业革命对印刷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体现在工业领域,由于技术不断得到革新,生产的效率和规模也不断得到提高,生产的成本也随之降低,因此,大量的廉价商品就开始进入市场,使现代社会具有了消费性的特征。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印刷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得印刷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另一方面借助印刷媒介催生了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从批判的角度认为前者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后者则是一种假象,但从社会现象上来看,原本具有精英本质的印刷文化分裂出大众文化的特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政治革命对印刷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在政治领域所产生的后果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传统的精英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化使普通民众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获得而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之中。在这种民主的政治文化转向中,印刷文化也随之出现了重要变化。原本由上而下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开始出现部分逆转,不仅成为精英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普通民众可以通过这个渠道监督政府,享有民利。在这种前提下,解放政治演变为生活政治,印刷文化的精英性、导向性和革命性特点转换成了大众性、多元性和改革性的特点。

3.技术革命对印刷文化的冲击

这里所指的技术革命主要指媒介技术革命,即20世纪以后产生的电视和互联网。由于同属于信息传播媒介,存在功能上的冲突,它们对印刷文化的影响最为直接。例如,电视在快捷性、直观性和娱乐性等信息传播特性上已经超过了印刷传媒,而互联网更是在信息的传输能力、存储能力、检索能力以及更便捷的社交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对印刷传媒施加了巨大压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千年以来,国内外众多的传统印刷媒体开始受到新媒体的极大冲击,有的改为网络版,有的改为周刊,而有的已经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印刷媒体开始显现出衰落的迹象。

四、印刷文化的终结与复归

正如前文所言,将印刷传媒看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机构,是理解印刷传媒历史演变的认识论基础。单个媒体的衰落或者传媒市场在总体上呈现出的衰败迹象并不能完全说明印刷文化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很有可能是处在一种结构的转化过程中。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印刷文化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因此,它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应该是文化的某种复归。

首先,从历史来看,印刷文化的精英性本质是其存在的基础。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印刷文化的精英本质出现了某种分裂,外在的表现为大众性的色彩,但其内在的精英性本质没有变化,而且是支撑印刷文化走到现在的核心力量。以2002年的英国报业市场为例,当时超过一半的全国性日报服务于精英阶层,占市场总发行量的20%,而其他80%的发行量服务于其他读者。“在这种二元化的体系里,能够幸存下来的发行量较小的报纸,都是那些服务于广告价值较高读者的报纸”。?而在其他国家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精英性的印刷刊物往往生存能力更强,更少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其次,从现状来看,印刷文化对抗新媒体冲击的有效手段还是坚持其精英性的本质。2012年,转向周报和网络平台的《纽约时报》开始在总体上实现盈利,标志着传统报业转型获得初步成功。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的转型并未因平台的转移而改变了它的精英性本质,反而是因为很好地发挥了这种品质而再次赢得市场青睐。正如总编辑艾布拉姆森所讲,“我要确信我们得到了最令人信服的消息,我们将在准备好出版的时候再出版,而且不会再撤回”。?这表明,传统印刷媒体通过坚持或回归精英化的本质,以内容优势抵消新媒体的时效性优势,实现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突破当前困局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报业市场的改革也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最后,从一种文化格局或媒介生态格局来看,印刷文化正在经历一种结构性的文化重组,它的精英性特色会相对收缩,但更为集中和鲜明,而它的大众性色彩将更多地转向新媒体,从而体现出复归传统文化格局的现象。在传统社会,印刷出版物仅仅是上层阶级交流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媒介,因此印刷文化代表着精英文化。而在现代社会,印刷出版物再次以其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与电子和网络出版物所代表的大众性、世俗性、娱乐性相区隔,仿佛又重现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目前来看,印刷传媒和新媒体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并无彼此替代的可能,只存在共同发展的可能,印刷文化会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在新的文化格局中复归,而不是终结。

(郝建国,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 [M].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4,26,41.

③⑦[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33,41.

④ 胡潇.媒介认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1.

⑤⑥[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47,190.

⑧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6:257.

⑨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M].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0.

⑩??[美]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 播与文化变革[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4,51,45.

第7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每台变压器负荷大小、冷却条件及季节不同,运行中不仅要以上层油温允许值为依据,还应根据以往运行经验及在上述情况下与上次的油温比较。如油温突然增高,则应检查冷却装置是否正常,油循环是否破坏等,来判断变压器内部是否有故障。

电力变压器是一种改变交流电压大小静止的电力设备,是电力系统中核心设备之一。如果变压器发生故障,将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笔者结合1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电力技术规程,就电力技术标准对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做以下论述。

一、变压器运行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1.变压器运行中如漏油、油位过高或过低,温度异常,音响不正常及冷却系统不正常等,应设法尽快消除。

2.当变压器的负荷超过允许的正常过负荷值时,应按规定降低变压器的负荷。

3.变压器内部音响很大,很不正常,有爆裂声;温度不正常并不断上升;严重漏油使油面下降,低于油位计的指示限度;油色变化过快,油内出现碳质;套管有严重的破损和放电现象等,应立即停电修理。

4.当发现变压器的油温较高时,而其油温所应有的油位显著降低时,应立即加油。

5.变压器油位因温度上升而逐渐升高时,若最高温度时的油位可能高出油位指示计,则应放油,使油位降至适当的高度,以免溢油。

二、变压器运行中的检查

1.运行监视。无人值班的变电所按规定进行巡视。对高温、尘土、污秽、大雾、结冰、雨雪等特殊气象条件,过负荷或冷却装置故障时应增加检查次数,除巡视检查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变压器的停电清扫,以保证变压器处于可以带电运行的完好状态。对检修后或长期停用的变压器,还应当检查接地线;核对分接开关位置和测量绝缘电阻。

2.检查变压器上层油温是否超过允许范围。定期用红外线测温仪对变压器进行测温。由于每台变压器负荷大小、冷却条件及季节不同,运行中的变压器不能以上层油温不超过允许值为依据,还应根据以往运行经验及在上述情况下与上次的油温比较。

3.检查油质,应为透明、微带黄色,说明油质较好。油面应符合周围温度的标准线。

4.变压器的声音应正常。正常运行时一般有均匀的嗡嗡电磁声,如声音有所改变,应细心检查。

5.检查油枕油面。油面均应正常,无渗漏现象,高低压套管应清洁,无裂纹,无破损及放电烧伤痕迹,螺丝是否紧固。一、二次引线不应过紧或过松,接头接触良好,呼吸器应畅通,硅胶吸潮不应达到饱和,无变色,变压器外壳和零线接地应良好。

三、变压器的事故及原因

1.绕组故障。绕组故障包括相间短路、对地击穿、匝间短路的断线。相间短路是由于主绝缘老化、有破裂、断折等缺陷;变压器油受潮;线圈内有杂物;短路冲击变形损坏,因此要定期检测低压开关灵敏性、可靠性,防止因电缆短路造成变压器的损坏。不允许带负荷停送变压器。过电压冲击及引线间短路所造成,会使瓦斯、差动、过流保护动作,防爆管爆破。应测量绝缘电阻及吊芯检查。绕组对地绝缘击穿,是由于绝缘老化、油受潮、线圈内有杂物、短路冲击和过电压冲击所造成,会使瓦斯继电器动作。应测量绕组对油箱的绝缘电阻及做油简化验检查。匝间短路是由于匝间绝缘老化,长期过载,散热不良及自然损坏;短路冲击振动与变形;机械损伤;压装或排列换位不正确等原因造成。匝间短路会使瓦斯继电器内的气体呈灰白色或蓝色;油温增高,重瓦斯和差动保护动作跳闸。断线是由于接头焊接不良;短路电流冲击或匝间短路烧断导线所致。断线可能使断口放电产生电弧,使油分解,瓦斯继电器动作。应进行吊芯、测量电流和直流电阻进行比较判断或测量绝缘电阻判断。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运行中一经发生绝缘击穿,就会造成绕组的短路或接地故障。匝间短路时的故障现象是变压器过热油温增高,电源侧电流略有增大,各相直流电阻不平衡,有时油中有吱吱声和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发现匝间短路应及时处理,因为绕组匝间短路常常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单相接地或相间短路等故障。

2.套管故障。这种故障常见的是炸毁、闪落和漏油。其原因有:

(1)密封不良,电容芯子制造不良,内部发生游离放电,套客脏污严重及瓷件有机械损伤,均会造成套管闪落或爆炸。

(2)呼吸器配置不当或者吸入水分未及时处理。

3.分接开关故障。常见的故障是表面熔化与灼伤,相间触头放电或各接头放电。主要原因有:

(1)连接螺丝松动;

(2)带负荷调整装置不良和调整不当;

(3)分接头绝缘板绝缘不良;

第8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2-1

若想提高文学期刊的质量,办出优质的期刊,关键在于办刊人的职业素养。随着中国期刊业改革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人才瓶颈悄然凸显,这就对期刊编辑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培养出一支职业素养过硬的编辑人才队伍。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

(二)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一是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三是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四是具有创新思维。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一)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二)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三)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一)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

(二)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三)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人们对事物或现象做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总之,随着出版行业不断趋于成熟,编辑学科和编辑理论都逐步实现着专业化的转变,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学编辑是文化产业进步的生力军。如何用开放和发现的眼光看待和发掘多元文化的思想精髓值得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深究。

第9篇:七七事变论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从20世纪中叶开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观念和内容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财务的基本要素是财务资本,财务管理是关于财务资本的运作,包括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等。这与工业经济时代资本的重要性是相联系的,然而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虽然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是最重要的动力,知识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以财产所有权为形式的财务资本,而且包括了可转换为财务资本的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即人的知识本身。因此,新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财务管理仍然由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关系、筹资、收益、分配财务指标的分析几部分组成。但其形式和内容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理财活动迥然不同,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如何做好知识时代企业财务管理。

一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科技创新和其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后果,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成为必要和可能。一是企业在原有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为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采用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失衡、资源耗竭、影响社区福利等。造成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也为消除不良后果提供了可能,如污染治理技术为解决污染问题提供了可能,也是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成为必要。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调整为保证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取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的良性结构知识流。同工业经济时代一样,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仍然生活在社会之中,由于企业生产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能源,将减少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耗费,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并注重售后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员工队伍是获得更多知识和巨大财富的源泉。但由于知识的飞速发展,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众多的知识,此时获得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知识流动秩序,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做好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

企业财务关系由内外协调转向侧重于企业内部人本化管理。企业财务关系,一般包括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知识经济时代这五类关系仍然存在,但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即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但与其它生产要素与拥有知识是否愿意发挥其才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决策阶层及财务人员应当从企业奖励制度,人事选拨等方面去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这将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因此成为企业财务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做好企业筹资管理

从筹资角度来看,来源于银行的银行资金比重将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难以满足银行经营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广泛应用,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得网上融资成为可能,融资的领域更加广阔,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在筹资渠道与方式选择上,可能把视野放在国际资本大市场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融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技术创新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促使企业成为处于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最关键因素。因而企业筹资的主要功能不仅仅在于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它不仅包括资金的筹资,而且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资源的筹资。企业价值最大化已不像以前工业经济时代那样单靠资本的大量投入。更确切地讲,过去以资本筹资为主转向以无形资产筹资为主。

四做好企业投资管理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以设备、资本、原材料等为主。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比较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而对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的管理则关注较少。新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知识资本性经济,知识和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地扩张,企业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和以人才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的比例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新领域。超级秘书网

五做好企业收益分配

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共享资本收益。工业经济时代的收益分配实行的是按资本分配制度,谁拥有资本谁分享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必然成为分配依据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分享收益。这时,企业的参与者包括物质资本的提供者、直接生产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识创造者。其中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提供财务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分配企业收益;直接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赚取工资收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组织指挥生产,经营企业,不仅获得工资收入,而且也凭借管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获得工资收入,也要凭借技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六做好财务指标的分析

反映知识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由于传统会计下知识指标反映的局限性,使得近四十年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股票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帐面价值高3-8倍,如天大天财,华工科技等,而有限公司虽然其帐面价值大,但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以致最后陷入破产的绝境。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然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张慧德.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2001,(6):18-21.

[2]刘曙霞.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J].财会月刊,2001,(20):28-31.

[3]杨汉明.浅析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2001,(8):40-4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