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会成本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与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Conservatism PrinciPle)作为一项修订性惯例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它曾经对财务会计实务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要旨在于:如果某项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挑选时,应当选用对服东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比如说,对资产的计价,如果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的话,就应该选用较低价格入帐;如果是对负债的计价则相反。但是,“对于费用与其迟确认不如早确认,而对于收入则与其早确认不如迟确认”①。一句话,稳健性原则要求“宁可预计损失和费用,而不可预计收入”。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利息汇总”帐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确认了权益资本的收益。这种在收益实现之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现行财务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因为:
第一,权益资本成本帐务处理的过程,一方面确认相计量了权益资本成本,而另一方面也确认和计量了留存收益。它既确认和计量成本(费用),也确认和计量留存收益,其结果对股东权益总额并没有什么影响。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公司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存货(即产销完全平衡,实现零存货),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当期净收益必然以相同的数额减少,而这减少的数额不就是记入“留存收益”帐户贷方的数额吗?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对成本内涵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生产企业这时会选择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这就会引起企业生产准备过程中的调整费用将会大幅度增加。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将产品成本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产品成本进行重新界定划分已经势在必行。
(二)生产要素的扩展对成本内涵的影响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公式W=C+V+M,即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此公式在工业经济时代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中,知识资源的含量越来越大,所以产品成本构成中必须包含知识资源消耗这一要素,因此商品价值个构成公式应该写为:W=C+V+I+M,其中产品成本=C+V+I。
二、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也成为了产品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源已经取代资本资源成为企业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之相对应,知识资源也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因此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的要求,改进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批新产业兴起,例如网络公司的出现。这些公司只是虚拟公司,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实体,而且对于现行的制造成本占全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的消耗比重会越来越大。成本内容和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随之发生变化。
(三)“零存货”成为可能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将普遍的融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实现自动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供应、前后工序的相互衔接都将趋于协调,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就将消失,实现“零存货”。(四)新的制造环境将对成本会计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影响,传动的会计成本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会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使成本控制也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也必然发生一系列变化。(五)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将会多彩多样,企业生产将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
三、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现行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拓宽成本核算的内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知识的投入和消耗也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应作为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并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因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形资产价值在产成品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如果无形资产不计入产品成本,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否、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往往决定企业的效益,而这些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支出在目前核算体系下计入费用,这样会低估产品的成本,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成本应该计入产品成本。
(二)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进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技术的发展,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加,劳动力成本则相对下降。如果仍然按照产品生产工时或者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就会造成知识含量高、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而知识含量低、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法引入了作业、作业中心、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成本动因等多个新概念,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业成本法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作业中心,然后将作业成本按作业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产品。因此,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使用作业成本法,这样使得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
(三)以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的消耗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将大幅度提高。而且工业经济时代那些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逐渐由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或者由他们所操控的机器所替代。因此,在工业经济环境下选择以工人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产品成本的高低已经不取决于活劳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消耗,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消耗将取代工人的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四)用分批法替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以前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工艺特点的品种法已经很难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用分批法取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发挥分批法核算的特点,体现知识经济对成本核算要求。
(五)改变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和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可以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适应知识经济的成本计量模式,以反映各类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结论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点:第一,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各个生产步骤的成本计算对象产品在该步骤所发生的成本,即应计入最终产品的成本份额,半成品成本不在各步骤的成本计算范围内。第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期是按月份进行的,即是会计周期。第三,各个生产步骤之间不需要进行产品成本的结转,而是产品完工入库时,各个步骤同时将所归集的成本,同时结转到产成品成本中去。第四,因为是连续生产,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问题,各步骤在计算成本份额时,需要将该步骤所归集的成本费用在本步骤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采用一定的办法来进行分配。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基本计算过程与步骤:首先,按照产品品种法的成本计算程序,设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总账和产品各个生产步骤的明细账。接着,各个步骤在生产费用发生时,编制各类费用分配表和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各个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第三步,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各个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和成本,在该步骤的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计算出本步骤完工半成品的总成本及其单位成本。第四步,计算各个步骤计入最终完工产品的份额。先确定最终完工产品耗用本步骤半成品的数量,然后乘以本步骤半成品的单位成本,计算得出本步骤应转入最终完工产品的“份额”,与其他步骤的份额同时平行结转到最终完工产品成本的明细账中。第五步,计算最终产成品的成本。将各生产步骤平行结转到产成品明细账的“份额”进行汇总,即可求出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及其单位成本。
二、现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势与不足
经过长时间的企业的实际应用检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各个生产步骤归集成本明晰,各步骤的成本计算在月末可以同时进行,而不需要等待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计算完之后的再结转,这样可以加快成本计算工作的进行,节约了时间。第二,最终产成品计算简单明了,把各个步骤的成本按照份额汇总即可,而且能够反映产品成本的原始项目构成,利于进一步的成本分析和考核工作。第三,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比较,更能体现分步法的特征,更加直接地反映了各个步骤的成本情况。但是平行结转分步法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半成品成本数据无法及时获取,各步骤成本的结转与实物结转不能同时进行,因而不能及时获得半成品成本的数据。第二,各步骤成本计算略显复杂,耗时费力。每一个生产步骤都要不断计算并汇总成本,还要在本步骤内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第三,成本计算各步骤成本明显,但无法反映各期成本的变化情况。每一期成本计算出来之后,从其本身无法反映其是否合理,也不能反映与其他各期的成本变化情况。
三、对平行结转分步法进行创新的思路———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
以上所总结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势要继续保持,但是对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缺陷之处就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三个缺点:半成品成本数据无法及时获取、各步骤成本计算略显复杂、无法反映各期成本的变化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在现有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基础上,加入定额来一一克服。所谓定额,是指某种单位产品或某项单位工作中所消耗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材料的事先预计的额度。定额是企业对自身产品的生产情况,成本的发生情况,费用的分配情况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之后,再采取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类推比较法、技术测定法等其中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之后,计算确定的产品成本的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机器设备正常良好运转,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正常的合理的成本数额。在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下,所要确定的定额比较多,细分下来包括三类:直接材料定额、直接人工定额和定额工时、制造费用定额,另外还要分别确定各个步骤完工产品的成本定额与在产品定额。这些定额是在一般定额方法中都有的,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与其他不同的地方在于需要确定各个步骤的三类成本定额,这样定额的制定就要更加细致,也相对来说复杂一些。但是定额确定之后就可以很好地弥补现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不足。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定额确定之后,就可以确定企业产品的各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及最终产品的成本。各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只需要把之前步骤的定额成本汇总即可。最终产品成本则是把每个步骤的定额成本相加计算得出。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定额确定之后,在各个月份的成本计算中主要计算各个步骤的即期成本,对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完工程度基本相同,而且各期变动不大的话,就可以采取按照在产品定额成本计算的方法,从而简化了成本计算步骤与程序,使得计算不那么复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定额确定之后,各期就可以以定额为基础,对各期的实际成本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成本的完成情况是否合理,及时找出脱离定额的原因,并且及时修正。
四、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处理程序
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在现行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基础上,在处理程序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处理程序可以分为如下八个步骤:第一步,定额的确定。企业需要根据一系列的产品成本数据,采取一定的办法确定各个步骤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直接材料定额、直接人工定额、定额工时和制造费用定额,累积步骤汇总为半成品定额成本,所有步骤定额相加为产成品定额成本。第二步,生产发生的费用的审核。对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需要根据国家和上一级主管部门以及本企业的有关制度规范的规定进行非常严格的细致审核,确定费用的合理性与归属。第三步,明细账的设置。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生产的各个步骤,因此需要根据步骤设置明细账,并为了计算明晰,需要在步骤明细账下,设置成本项目明细账。第四步,生产发生的要素费用的分配。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进行审核之后,再进一步根据用途分配进入各个步骤明细。第五步,产品计算综合费用的分配。企业所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损失类账户所归集的费用,需要在最后在各个步骤以及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第六步,把所归集的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由于是连续性生产,肯定存在在产品,因此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在这种方法下,可以简化计算,按照在产品定额成本来计算在产品成本。第七步,计算产品的实际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在最后平行计算在产品成本,计算定额成本和实际成本。第八步,产品的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定额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关键的一步就是把产品的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以便进一步判断实际成本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析与定额的差额,再分析产生的原因,利于进行企业成本的有效管理。
五、结论
论文摘要:新经济为“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理念、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实现平台。新经济必然会带来成本会计的深刻变革。未来的成本会计无论在成本管理思想上,还是在成本核算范围与方法上均有新的突破。
1.新经济与成本会计环境
新经济,又称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新经济是一种无形经济,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重要部分;新经济又是一种创新经济,知识创新是它的本源;同时,新经济也是一种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经济。
新经济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来临使得成本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以及企业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就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而言,这种变化表现为:新的管理理念、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
1.1.适时制(JustInTimeSystem,JIT)。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的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紧密协调配合,保质、保量并适时送到后一个加工(或销售)环节,实现‘零库存”(ZeronIventory),以降低存货的库存成本。JIT将会改变传统成本会计的存货成本核算方法。
1.2.全面质量管理(oTatlQualityManage—ment,TQM)。TQM同传统质量管理不同,它从事后的质量检验转向事先的预防为主,从只管理产品质量转向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从专职人员的检验转向广泛吸收全体人员参加,把重点放在操作工人自我质量监控上,以保证实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零缺陷”(eZroDefect)。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核算有关质量的成本与收益,而这些信息传统成本会计无法提供。因此,TQM将拓宽传统成本会计核算范围,丰富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
1.3.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传统的成本会计管理范围局限于生产领域,其内容局限于制造成本,其控制时效也局限于事中和事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回避”应运而生。成本回避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在产品的开发研制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成本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强调预防性的成本节约,将降低成本的视野拓展到产品开发、采购,甚至销售使用阶段,不再局限于产品制造阶段。因而该思想将赋予成本会计全新的核算内容。
1.4.限制理论(TheoyrofConstraints,TOC)。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前后相连的链条组成,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使企业发展存在薄弱之处,如果这些薄弱之处得不到加强,整个企业也不能得到加强。限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给了“成本一效益”原则另一种更科学的解释。
1.5.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订对策的过程。战略管理需要更具前瞻陛、更系统、更全面的会计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本企业。对这种信息的需求,传统成本会计已无法满足,所以战略管理思想将为成本会计开辟一个新领域。
1.6.基准管理(BenchMarking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基准管理是以企业内部或外部的最优业绩作为标准(即基准)来衡量自己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基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就是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相结合,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永无终点”的比赛中。该管理理念将赋予会计人员以新的成本管理视角。
就技术层面而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使实时报告成为了可能,为成本会计方法,包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法的运用与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外,随着高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企业的内部制造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设计制造资源管理系统,如柔性制造系统(FMS)、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电脑辅助制造(CAM)、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等等。它们的出现不但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制造环境,也极大地改变了产品的成本结构,使产品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剧增,且制造费用呈项目多样化、动因多样化趋势。因此,传统成本会计的制造费用核算方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新经济时代的成本会计
传统的成本会计已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对成本管理的需要,它面临着挑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总结传统经验,运用新技术、新管理理论与方法,改进传统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使之适应新的成本会计环境。新经济时代的成本会计将呈现出以下特征:
2.1.成本管理思想将进一步更新
在新经济时代,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理论将在成本会计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运用限制理论,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以及企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环节上,从而加强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强整个企业链,而不再是片面地强调降低成本。该支出所带来的效益将大大超过一味强调降低的成本,是“为了省钱而花钱”,更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
其次,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广泛运用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思想进行成本管理,以同行最优秀的企业为基准,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为基准,找出差距,分析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以增强竞争力。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永不停息的过程
第三,战略管理思想催生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开发和最终确认可以提升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企业的管理者和成本会计人员将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成本信息,开展诸如预警分析、股东价值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等,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服务。
2.2.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为满足全面质量管理对员工业绩的计量与报告的需要,产生了质量会计。由于提高产品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因而质量会汁的重点将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上,成本会计的核算也就延伸到了质量成本领域一般认为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和外部保证成本等。新经济时代中,成本会计将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质量成本信息,以满足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另外,成本回避思想进一步拓宽了成本管理的视野,赋予了成本会计全新的内容——“生命周期成本”的核算。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其中生产者成本又进一步细分为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和营销成本;消费者成本则由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组成。将成本概念从生产领域拓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成本,也折射出一种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
2.3.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将进一步丰富
关键词:石化企业 成本管理 解决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科技高速发展下,竞争成为各行各业永远不变的核心内容。企业要想在自身的行业中利于不败之地,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资源型行业中,其企业间的竞争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成本核算。在石化企业中,成本核算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决定着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甚至主导着是否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标准。因为,针对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需要我国石化企业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一、 石化行业的成本特征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争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括成本和价格。但是,我国现有的状况却是呈现出了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样一来,我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大大的削减了,市场份额自然也会流失。甚至在情况最糟的时候,受世界原油价格变化的而影响,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会低于我国原油的开采价成本,石化产品的成本也就会跟着水涨船。因此,对我国的石化行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化行业的成本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规模大导致精细作业程度不够,使石化行业的成本问题十分突出;第二,高原料成本使石化行业呈典型的“哑铃型”特征。加上该行业是资本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等造成资金成本较高;第三,该行业需要保证连续作业,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准备相当数量的存货,导致了存货的库存占有量相当大。直接导致了资金的沉淀,周转不灵活;第四,在国内外环保治理加大的大形势下,“三废”排放标准也呈现越来越严苛的趋势。为了可持续发展和质量升级的需要,未来投入在环保上面的成本势必会越来越多。
二、 石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
(一)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
石化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时候,通常都是沿用传统的有形成本核算方法,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鉴于行业性质影响,石化企业对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实物资产的重视程度;第二,将成本核算的重心放在了产品制造的过程上,多数都会忽视对产前和产后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第三,环保问题逐渐成为石化企业成本核算的瓶颈,有的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则是碍于技术的瓶颈无法突破成本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情况不明确
资产负债是企业最为重视的两个内容,石化企业尤甚。因此,资金管理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是,就石化企业目前的状况,多数采取的都是历史成本计价,这种方法的选择,导致了这种体制下,只能反映企业的某一阶段的资金状况。这样一来就不能实时、客观的反映出资产、负债的状况,导致了资产成本计量的混乱。
(三)石化企业成本核算本身造成的问题
我国石化企业的成本核算本身造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其成本核算方法不够规范。一些企业为了调节会计年度内的业绩和考核,就会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会计核算方法,来调整税收等数据。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账实不符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期末结转的时候不够规范。例如,将本期发生的在加工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加到已经完成的产品成本中进行平摊,以减少当期的成本费用等。
三、石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成本管理观念科学化
石化企业成本核算不全面等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不科学不全面。因此,若想改善其的成本管理现状,首先就要从观念入手,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健全、完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第一,就要大力宣传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二,要规范企业成本人员的核算意识和水平,保障成本观念的贯彻和落实。总之,要尽量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成本核算管理客观化
石化行业是资源性行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因此,其会计成本核算必须是客观且准确的。应该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避免其钻法律的空子漏税。同时,还应该尽量提高其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提高石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成本核算管理全面化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全面化主要可以体现在:第一,重视人力资源耗费,加强人力成本的核算。企业应注意对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整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引起对无形资产成本的重视,对其进行核算。知识竞技时代,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型企业也不应该例外。企业应将无形资产先进行分类,然后摊销。值得注意的是,对无形资产摊销应采取弹性摊销法;第三,应该注意将环境成本的因素纳入到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中。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的法律也越来越规范。石化企业应自觉提升环保意识,在成本核算时,应该科学全面的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提高整个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晖.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运行及完善[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11(1)
[2]刘嘉.对石化公司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1(3)
对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自十八世纪由贝卡利亚提出以来,已经持续进行了几百年的争论。在这些论战里,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各抒己见,除了从刑法本身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也尝试着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现在对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也早已不在仅仅限于刑法甚至法律的领域。对此问题进行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分析的文章比比皆是。而本文也是尝试着从经济学的领域对死刑的存废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答案。
一、死刑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的环境下,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也早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现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浩如烟海,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在考虑经济学的问题时,总是设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①,所以以此为基础上,经济学的理论总是归根于成本――收益的分析,即分析投资的成本和可以期望获得的收入而如何使在投入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收益最大化。
本文在进行死刑的经济学分析时,以以下两个理想化的假设为前提:一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认为国家司法机关惩治犯罪的行为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都属于理性人②理性之行为,犯罪和处罚的动因都是利益,司法机关和犯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二是犯罪人的犯罪活动总是会被发现并受到相应的惩处,也就是说犯罪人所犯罪行越重,其所受到的处罚也就应当越重。以此为基础,综合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和刑法的威慑理论分析死刑的存废,以得出保留或是废除死刑究竟哪一选择更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结论。
二、死刑的适用范围――以犯罪的成本收益为视角
(一)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
美国经济学教授加里・贝克尔认为除个别心理变态者以外,如果将犯罪人看做一个符合经济学规律的理性人,那么他在实施犯罪时就会考虑犯罪的成本和收益率硎凳┚霾撸决定是否实施犯罪行为。根据其犯罪经济学的理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也会做如同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同样的思考,犯罪人也具有稳定偏好③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点,一个理性的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只有在犯罪收益大于犯罪成本时才会实施犯罪。
这里的犯罪成本即犯罪的个人成本,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全部成本,这其中包括了物质成本、精神成本、机会成本、自由甚至生命成本等。物质成本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性投入。精神成本则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以前的紧张感、负罪感等以及实施犯罪以后产生的恐惧感、负罪感、焦虑感等类似的精神压力。机会成本④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活动而放弃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可能最大收益总和。一般情况下,犯罪人的收入情况、工作情况、社会地位等决定了其实施犯罪活动的机会成本。一个人的收入越高,工作越稳定,社会地位越高,那么他实施犯罪活动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反之其机会成本就越低。
犯罪的收益是指犯罪人的个人收益,包括犯罪的物质性收益和非物质性收益。对于财产型犯罪,其犯罪收益的计算相对简单和确定;而针对人身性质的犯罪和复合性质的犯罪,其犯罪收益则相对难以统计,因为对人身和精神的伤害难以量化。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理性的犯罪人总是可以从犯罪活动里得到心理和精神的满足,也就是可以获得犯罪的非物质性收益。所以任何一个理性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活动前总会对预期的犯罪的收益和可能投入的犯罪成本进行比较,只有犯罪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时,理性犯罪人才会选择实施犯罪活动;而如果犯罪的收益低于成本,理性犯罪人一般就会选择放弃这一犯罪行为。此外,理性犯罪人还会对不同犯罪活动的成本收益比也就是犯罪的利润⑤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实施犯罪利润最大的犯罪活动。
(二)死刑的成本收益分析
死刑的目的是剥夺犯罪人的生命,所以对于实施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的犯罪人来说,其犯罪成本是固定的,就是犯罪人自己的生命。由于生命的价值的唯一性,所以对于判处死刑的犯罪来说,其犯罪成本是一个固定值。当一个理性犯罪人在分析死刑的犯罪成本――生命和犯罪的收益时,犯罪人通常的选择是自己的生命而放弃实施犯罪活动。即对于应被判处死刑的犯罪来说,其犯罪成本曲线已经增加到了最大值,不可能在向上增长了。所以对那些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仍要对其处以死刑。但问题在于,是否是死刑涵盖的罪名越多越好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由于死刑中生命已经是最大的犯罪成本了,所以死刑的边际成本⑥为零。所以当犯罪的成本固定为生命时,犯罪人显然会实施犯罪收益最大的犯罪活动,而犯罪收益越大的犯罪活动往往犯罪的危害性也就越严重,所以如果无限扩大死刑的适用,不利于抑制犯罪活动的发生。例如如果抢劫罪和杀人罪的法定刑都是死刑时,犯罪人为了减少犯罪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显然在实施抢劫行为时会杀害被害人以减少犯罪行为被发生的概率。但是如果抢劫罪的法定刑低于杀人罪时,犯罪人在抢劫时就会考虑杀人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犯罪人杀害被害人的概率。所以死刑不应该被无限度的适用,以防止严重犯罪的发生。
综合以上对死刑犯罪的经济学分析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首先不能废除死刑的适用,因为适用死刑可以有效地防止严重犯罪的发生;其次虽然可以在刑事司法活动里适用死刑,但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以防止犯罪人选择实施更加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以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死刑的适用,基本立场就是严格限制适用死刑。
三、死刑与其他刑法的经济学比较――兼从刑罚的威慑效应分析
(一)威慑作用与司法成本的分析
以理性犯罪人的理论为基础,犯罪的经济学分析发展了刑罚的威慑理论。理性犯罪决策是建立在犯罪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基础上的,而刑罚的威慑作用就体现在通过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实施一定的刑罚,提高犯罪人的预期犯罪成本,使之大于其预期犯罪收益,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⑦所以从刑法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刑罚是存在经济学意义的。所以刑罚威慑效应的最优化应该是指对于犯罪人而言,预期刑罚成本最大化;对国家而言,为刑罚适用所支付的社会成本最小化。为达到刑罚威慑作用最大化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提高预期的刑罚成本。而这主要包括刑罚的严厉程度、犯罪的定罪率两方面的内容。刑罚的严厉程度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受刑罚处罚的具体形式以及此种刑罚处罚的严厉程度,而这对犯罪人来说具有最直接的威慑作用;犯罪的定罪率即犯罪被发现的概率和被定罪的概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犯罪人的作用,越高的定罪率就越可以提高刑罚的威慑力。其次,在提高预期犯罪成本和定罪率时也不得不考虑国家的司法成本问题,要想实现犯罪成本和定罪率的提高显然有赖于国家司法成本的大力投入,但过高的司法成本同样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国家总是希望努力控制司法成本的。此时,就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找到预期犯罪成本和定罪率与国家司法成本间的最佳组合。
(二)对我国不同刑罚方法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现行刑法中所规定的刑罚处罚方法有资格刑、自由刑、财产刑和死刑四种。对于资格刑来说,由于其一般都在实践里附加于其他刑罚方法适用,且资格刑很难完全替代其他的刑罚方法适用所以在此就不将其单独进行比较,让资格刑附属于其他刑罚方法适用笔者认为是当下的最佳选择。所以除资格刑以外,为实现刑罚的威慑效用和司法成本的最优组合就要在自由刑、财产刑和死刑中找出一种最佳组合。
自由刑是一种以剥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的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刑罚,受刑者一般都要在一定的设施内被拘禁。对于自由刑来说,其优点和缺点都相对明显:自由刑的优点首先就是其对犯罪人施加惩罚的巨大痛苦性,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就有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看来,自由的价值甚至是高于生命的,据此自由刑的痛苦性也可见一斑,所以自由刑的威慑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此外,监禁刑会给犯罪人带来一定的负面评价和耻辱感,从而降低犯罪人的名誉和社会评价,这也是犯罪人不得不考虑的犯罪成本之一。自由刑的优点还有其在监禁期间对于犯罪人的改造作用。在被监禁期间,监狱等监管机构肯定会对犯罪人进行教育,促其改造,从而降低犯罪人重新进入社会后再犯的可能性。但是自由刑也有很明显的缺陷性。自由刑具有高昂的社会成本,在国外,对犯罪人的自由刑无法创造任何社会收益,即使在中国存在着强制在押犯罪人劳动的制度,但是这种粗糙的体力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十分的有限。但是国家在自由刑里的投入却是十分巨大的,自由刑的社会成本就包括了建筑、维修、管理监狱的直接成本。除此之外,监禁刑的成本还包括被监禁人所损失生产力的机会成本。犯罪的直接成本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犯罪人不在监狱时引起的生活费用之外的节省得以弥补,但自由刑的监禁成本中被监禁的个人在监狱期间无法进行合法生产活动的损失、监禁期间对犯罪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他在出狱后合法生产活动生产率的减弱等部分是无法弥补的。
财产刑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为惩罚内容的刑种,主要有没收财产和罚金两种。相对于上面列举的自由刑的缺陷来说,财产刑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财产刑可以看做一种财富的转移,是国家对犯罪人部分财产的一种再分配,可以很好的实现公平与正义。其次,财产刑不需要如自由刑一般巨大的狱政投入,国家实施财产刑的司法成本非常低,但是此种刑罚方法的收益却相对较高。而且,与自由刑相比,财产刑可以使惩罚更为精确,尤其对于金钱性犯罪,只要是罚金等于犯罪的损失,就可以获得一个有效率和相当公正的结果。所以对于国家而言,其执法部门总是会倾向于实施财产刑的。但是,财产刑的缺点在于财产刑要受到犯罪人支付能力的约束,在犯罪人无力支付相应被处罚财产的情况下,法院会对犯罪人改判监禁,这一般都会被被认为是法律歧视穷人的一种表现。此外,对于穷人和富人是否要科处一样的财产刑?如何规定财产刑的科处标准?这都在实践中限制着财产刑作用的实现。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它和监禁一样,都不能给国家带来收益。而且,一般对犯罪人来说,死刑的预期惩罚成本要高于自由刑,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教授的理性犯罪决策理论,提高犯罪的预期惩罚成本可以有效抑制犯罪。因此,死刑的威慑力应优于自由刑。但在实证研究当中,死刑的威慑效应却一直备受争议。有学者对美国1935年至1969年间凶杀率和执行死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执行死刑的概率越高,凶杀率越低,该学者估计每处决1名谋杀犯可以挽救8名无辜者的生命,也就是说死刑的收益率比是1:8。但却有学者通过研究对死刑的威慑效应提出质疑。统计数据上的缺陷,研究方法上的不当等是学者们质疑上述肯定死刑威慑效应的研究结论的利器。美国一些学者在进行死刑的威慑效应研究时,通过对有死刑和无死刑的毗邻各州的杀人率,同一个州在死刑被废除和恢复期间的杀人率、已颁布和实施有关死刑的刑法的城市的杀人率这三个要素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死刑对杀人罪并没有明显的威慑作用。另外,死刑的执行目的是结束犯罪人的生命,虽然不需要如监禁因狱政设施和狱政管理而要支付的高额的社会成本,但死刑仍具有其他方面的高昂成本,犯罪人在此后漫长生命中所可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就是死刑的机会成本。虽然我国的死刑执行成本并没有达到美国的动辄千万美元的程度,但是死刑执行费用依然存在,且随着对死刑犯人人权的重视,这一成本必然不断提高。此外,根据我国的现行监狱制度,针对某些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犯罪人,在被监禁期间需要其强制劳动,并且国家会将这些犯罪人强制劳动的劳动产品销售获利。对于那些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或者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犯罪人,则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为国家提供相应技术服务等,这无疑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综合以上对自由刑、财产刑和死刑的分析可知:自由刑和财产刑都具有其各自的优劣性。在探索死刑的替代方案上,自由刑和财产刑的组合从经济学上可以说更加优于死刑。所以仅从经济方面进行考虑,通过以自由刑和财产刑结合的方法来替代死刑是最佳方案。
结语
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革新,其应用方面也越加广泛,对于死刑的经济学分析也越来越多并更加全面。本文仅仅是利用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即成本收益分析并结合刑法理论中原有的威慑效用对死刑效益的大小和死刑与其他刑罚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和分析,讨论了死刑的是否具有社会效用,其社会效用的大小;死刑是否被替代,用什么方法替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初步结论是死刑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用和威慑作用,但死刑相对于自由刑和财产刑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如果要废除死刑,那么由自由刑和财产刑结合的方法可以起到替代死刑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浩波.《犯罪经济学》.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学习与探索,2006
[4]孙广坤.死刑的经济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朱恩仪.死刑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刘仁文.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死刑的成本.法学杂志,2007
[7]钱锦宇.论法律的基本必为性规范.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王冬新.死刑存废的法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注解:
①虽然在现实里还存在着诸如冲动消费的现象,但心理的满足感同样也可以看做一种利益。
②理性人又称经济人,是指行为时总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主体,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③稳定偏好即消费者的稳定偏好,是指消费者在实施消费活动时对特定商品的稳定性喜好。
④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⑤经济学中利润即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和税金后的余额。
⑥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情况下,作为风险企业家与有限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j-~E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对风险资本家管理支持力度的合理分配,达到可行的帕累托边界,并最终实现风险企业家和有限合伙人的利润最大化。
一、问题的提出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与融资方式,其主要目的不是取得风险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而是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运行,以实现增值并通过股份转让来获取高额的资本回报,是一种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投资。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投资主体各方利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道德风险问题,减少风险投资主体各方的利益损害,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萨尔曼(Sahlman,1990)指出,可转换证券可以有效地解决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激励问题,从而减少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Bigus从风险企业家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风险企业家道德风险问题的多阶段融资契约,研究结果显示这样可能会促使投资方产生道德风险;Bergemann和Hege构造了风险投资中的动态道德模型来研究风险投资问题,指出最优的投资契约应该是债券与股票的混合体;Cornell&Yosha针对风险投资阶段性融资进行研究时,认为风险企业家为获得下一阶段的进一步融资,有动力操纵短期项目信号,这显然对项目的长期发展不利,建议使用可转换债券减少这种信号操纵现象;马克斯(Max,1998)认为将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结合或通过一个可转换优先股能使风险资本家实行有效的干预:即在企业经营不善时实施对控制权(如清算权)进行干预,而当企业发展顺利时,放弃干涉则更为有利;Aghion和Bohon首先将不完全合同理论用于创业融资领域,认为存在利益冲突时(EN不仅关心企业增值带来的货币收益而且还关心私人的非货币收益)可通过控制权的有效分配来加以解决。
从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都是侧重于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控制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对风险资本家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的情况较少。事实上,风险资本家作为投资人不仅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并且这种管理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风险企业的生存发展。但这种包括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进行监控与注资的管理支持都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制作报告的机会成本、订约成本、花费的时间成本,风险企业家的资源成本以及签订协议时律师费和相关成本。这些成本数额有时可能相当大,并且在风险投资合约中是得不到补偿的。为了节约这些成本,增加收益,风险资本家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反而会比风险企业家更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就形成了风险资本家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风险资本家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的受资方和管理方,其投资基金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金,其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是普通合伙人(GP)与有限合伙人(LP)的关系,作为GP的风险资本家作为LP的人,虽然其收益与风险投资基金的收益直接相关,但当其努力程度的机会成本超过其收益时,也可能导致风险资本家放弃努力,选择偷懒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所以,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不确定和行为不可验证的情况下,负有双重身份的风险资本家极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道德风险问题。
二、投资人风险资本家的道德风险
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通过谈判选定一家风险企业后,除了要向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供管理支持。由于风险资本家的收益直接与所筹集的风险基金规模以及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的增值能力有关,所以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风险资本家除了要向现有的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以实现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最大程度增值外,还要尽量地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来增加能够投资的风险企业的数量。在风险资本家的精力和时间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平衡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风险资本家在向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时,我们假设:第一,风险资本家给单个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时间间隔为c;第二,两次管理支持之间风险企业实现的单期最大价值增值为g>0;第三,两次管理支持之间风险企业产生的单期最小投资损失为b>0;第四,两次管理支持之间风险企业的单期利润以的速度递减。这样,如果用ri=γg-b表示风险企业某一阶段i的单期非贴现利润,。那么,就可以表示提供管理支持时间间隔为c的单期非贴现总利润。我们将风险资本家的时间和精力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可以用来给现有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从而保证现有风险企业能够以p<0o(0
0<1)新风险企业。现有的风险企业每隔时间c被风险资本家评估一次并受到t轮管理支持,从而在tc时间内通过上市产生了一个市场价值(β代表每期贴现率,0<β<1),那么风险资本家能够通过现有风险企业获得的市场价值就为(α代表风险资本家在风险企业中所占的股份比例)。由于风险资本家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只能在向现有的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和评估新型的风险企业两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样风险资本家做其中任何一件事都会存在机会成本,即风险资本家对现有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机会成本,就是风险资本家通过评估新的风险企业所带来的收益。反之,风险资本家评估新的风险企业的机会成本就是现有的风险企业因缺乏管理支持而减少的市场价值,即现有风险企业成功上市后的市场价值部分。
假设新风险企业从风险资本注资到顺利上市增值共要接受风险资本家s次管理支持,用ps-1表示经过s-1次管理支持后的存活概率、(t)表示风险资本家新接受一家风险企业经过管理支持后的市场价值贴现增加值(α''''代表风险资本家占有的新风险企业股份比例),即风险资本家给现有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机会成本的净值。如果在对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时考虑机会成本,那么,风险资本家在一家风险企业投资并提供管理支持所能得到的净值αwc(t)就是:
假设为了实现风险企业的价值最大化,风险资本家必然会对投资收益与潜在的成本和监控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决定对风险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力度和提供资本的频率。当风险资本家认为与风险企业家的利益可能发生冲突时,投资的存续期就会下降,提供管理支持的力度就会加大;再者风险企业资产的性质也对预期的成本和分阶段风险资本投资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有形资产越多,风险资本家能够通过清算形式获得的投资补偿也越多,这将降低进行严密监控的必要性,增加投资的存续期限。现假设风险资本家能够提供的最优管理支持次数为tv。由于风险资本家提供管理支持的机会成本不能得到有效补偿,如果考虑这种机会成本的话,那么风险资本家的实际报酬就会小于名义报酬。因此,风险资本家向风险企业提供的管理支持数量总是少于风险企业家所要求的数量,所以,风险企业家所需要的风险资本家提供管理支持的最优时间周期ce总是短于风险资本家实际提供管理支持的时间周期cv。除此而外,风险资本家提供管理支持的次数还可能随着获得新的投资机会能力的增加,及其风险资本家在风险企业中所占股份份额的减少而减少、随着风险企业盈利下降速度的加快而增加、随着风险企业单期利润的增加而下降。但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风险资本家提供的管理支持次数都是不足的,并且总是少于最优次数。这里我们对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所要求的管理支持次数进行比较分析。风险资本家所需要提供的管理支持最优次数tv就是能够满足在时间周期cv既定的情况下实现αWcv(t)值最大化;风险企业家所需要管理支持次数就是能够满足在ce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值最大化。由于风险资本家在提供管理支持时存在着机会成本,并且风险企业家在计算利润并没有考虑机会成本,所以,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存在着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管理支持次数非最优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会随着新加入的风险企业中风险资本家的股份份额增加和优惠措施的提高而日益加重。
为了风险投资能够生存并沿续下去,各风险资本机构必须周期性地筹集风险投资基金,这类基金存续期限一般为10年,并可以展期,通常采用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中,风险资本家是普通合伙人,负责管理基金的运营;外部出资人是有限合伙人,能够监控基金的运行并参加基金的年会。但只要其承担有限责任,就无权直接参与基金的日常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出资数量较大的有限合伙人相对于风险资本家来说就成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外部人,而出资额度较小的风险资本家反而成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内部人。由于风险资本家获得基金规模的固定费用报酬与基金投资利润,所以,风险资本家有通过发起大规模的后续基金以增大公司管理的资本额的动机,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其报酬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使然可以大幅度降低固定管理成本,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而风险资本家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必然带来对所筹集的投资基金管理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这必将引起作为普通合伙人(GP)的风险资本家与作为有限合伙人(LP)的外部投资人的利益冲突,产生风险资本家作为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出现损害有限合伙人利益现象的发生。
风险资本家为了增加收益并实现利益最大化,会先后筹集并管理多只风险投资基金,而风险资本家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会分散其对单个风险投资基金的注意力,影响到对单只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管理支持的力度,降低了单只风险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的收益。
用i代表风险资本家管理基金的数量、cG表示风险资本家提供管理支持的最优频率、CL有限合伙人要求提供管理支持的最优频率、tG代表风险资本家提供管理支持的最优数量、tL代表有限合伙人要求提供管理支持的最优数量。根据上面的模型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风险资本家在提供管理支持时,必然会考虑其机会成本,导致风险资本家提供的管理支持力度总是少于有限合伙人所要求的最优管理支持力度,并且这一个管理支持力度会随着风险资本家获得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能力的提高而减少,引起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和投资的潜在问题随风险投资基金规模的扩大而增加。除此之外,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作为普通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为了缓解管理支持力度与所管理的风险投资基金幅度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采取投资于风险企业发展晚期的办法来加以解决。这是因为:一是随着风险企业的逐步成长,风险企业就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供风险资本家进行评估,这样信息不对称程度就会越低,风险资本家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监控风险企业,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和监控成本;二是在风险企业的后期阶段,风险企业的管理及发展已逐步走向正轨,需要风险资本家投入的管理支持力度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这样风险资本家就可以分配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更多的基金;三是风险企业的有形资产逐步增多,而有形资产不必通过正式评估就很容易监控,这样风险资本家就可以选择较长的融资轮次而减少所提供的管理支持力度,从而可以加大基金管理规模。这种事情尤其会发生在是当风险资本家监控风险企业的机会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
我们用模型来分析风险资本家的投资阶段偏好:用表示风险投资基金清算时预期市场价值的贴现值,那么作为有普通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的份额就为;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外部投资者的份额为其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时,作为普通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就会偏好于投资风险企业的后期阶段,并且机会成本越高,风险资本家的这种偏好就会越强烈。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得到验证,据VentureEconomics数据库中统计资料显示,1985-1989年五年间美国风险基金投资于后期阶段的比例依次为:52.3%、56.9%、60.3%、60.0%、65.5%,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论文摘要]当今整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建设一个完善的诚信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然而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的是现在的社会诚信度普遍偏低,这一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却得不到普遍的遵守,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诚信又如何构建呢?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行率只有50%左右。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5855亿元。由于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诚信缺失不仅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深远影响。加强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诚信的经济学含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化。诚信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的理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世界经济学制度主义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人类制度”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它遵循投资、收益、支出、回报等经济学的规律,可以用货币曲线来描绘。“诚信”的观念原本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诚信是要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源源不断的收益。诚信的投资与收益关系为正比关系,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是这种比例关系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因素,比如社会信用环境等。
二、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里,笔者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来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
“经济人”假设包含的基本含义:第一,“效用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第三,“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或者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私利,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经济人要追求金钱或物质利益,而诚信是获得这些的手段之一。对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不妨建立在个人对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
如果市场主体是诚实和守信用的,就会给他带来好处,使他很容易地找到交易伙伴,低成本地进行交易,最终获取利润。此时,人是一个经济人,诚信是利益之源。另一方面,维持诚信也是有代价的。在交易中,必须要守诺,即便是自己遇到重重困难,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也必须要守信,以维持信誉。
市场主体是否坚守诚信取决于守信的机会成本与不守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如果维护信用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诚信的动机会降低。如果不诚信会给市场主体带来巨大的损害,诚信的动机就加强。事实上,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都不遵守约定,则互惠的交易不能实现。其实每个人本质上都还是认同诚信的,而且诚信也能增进所有人的福利。那么为什么诚信又会缺失呢?诚信是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交易对象之间的博弈中。我们可以从这种博弈当中来分析市场交易主体的机会成本。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囚犯困境式的结局:如果大家都信守承诺、诚实交易,对双方来说会形成双赢;如果一方守诺而另一方背信,背信一方就能得到比双方都守信还要高得多的收益,而守信者一定损失惨重。结果,当对方遵守承诺时,守信固然有益,而背信则更是暴利;而当对方不守约定时,守信就损失惨重,背信则可避免损失。这样一来,无论对方守信与否,背信都是最佳选择,因此双方都会选择背信。由于不守诚信,交易就无法开展,因此结果一定劣于都守信时的状况,此即囚犯困境,因此双方的机会成本都是相当大的。
在市场主体的交易中,不同情况决定了其机会成本的大小,也决定了其是否诚信。情况一,如果双方之间的交易是一次性的,结果诚信缺失的概率就非常大。不过,如果反复交往,结果会有所变化。因为一次易中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要小得多,而获利更多,而在反复的交易中,如果一方失信,则会导致对方的不信任,因此对方就会加强防范风险的措施,甚至会取消交易,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自己获利的概率就要小得多甚至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无限连续交易博弈,每次交易的均衡都表现为双方都遵守规则、坚守诚信,因而是最优结局。情况二,和不同的人交易,每个人都只交易有限次数,但与不同人的一系列交易在时间上错开,而且其交易对象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信息,这也等同于与同一个人连续交易,其结果是双方也会选择守信。情况三,和不同的人交易有限次数,但其交易对象也在时间上错开,但并不共享信息,或信息共享的范围是区域性的。由于信息传递的阻塞导致信息不对称,因此结果跟第一种情况是一致的,欺骗的动机会强化,而诚实的心理会减弱。
正如亚当·期密所说:“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有生意上的来往,他就不盼望从一次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得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一个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宁愿牺牲一点应得的权利,而不愿启人疑窦。”
三、诚信构建的理性思考
1.建立以强制性建设为主的诚信制度
上述市场主体在交易博弈当中诚信缺失的分析是建立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而外界的约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制度。有效率的制度不仅会减少直接监督、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消除损害他人利益的不良动机。制度的设计应该在承认个人利已动机的前提下,设计一套约束规则,使经济主体在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下,能服从制度制定者的意图。
制度的形成有诱致性方式也有强制性方式。诚信的诱致性的制度变革,内涵着市场主体在博弈中自己教育自己,制度安排所需时间相对太长,故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诚信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在构造有关诚信的制度安排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强制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造诚信的制度安排的总体判断是强制性制度安排和诱致性制度变革的统一。但是,因为诚信的诱致性建设所需时间太长,所以,从总体上讲,应当是强制性推动为主的。
2.诚信制度的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
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博弈当中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进行成本收益比较而决定是否守信的。而在现实当中,之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会选择不诚信,是因为不诚信的低成本和维持诚信的高成本。我们在制度设置中就必须针对“经济人”的自利目的,加大对不诚信的打击力度,增大其不诚信的成本。只要在制度中适当设计规则,使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是可信的,并且惩罚的力度足以抵消不诚信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人们就不会有激励去背离规则的约束。在社会上出现那么多不诚信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诚信制度不健全,不诚信获益,而诚信相比会“吃亏”,在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之下,作为“经济人”必然会选择不诚信。因此,在诚信制度建设中,核心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让“经济人”为其不诚信付出应有的代价。
3.诚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诚信体系的建设
我们在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时得知,不诚信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共享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应通过诚信体系的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对个人信誉的记录就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警察局对个人违法犯罪等污点的记录也是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这些机制足以保证一个人的交易信用为其他人获知,从而使得他的交易具有无限连续的性质。诚信体系在我国虽然已经受到重视并着手开始建设,但是以诱致性为主,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制度约束力的统一的诚信体系。这正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既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银行信用记录体系,也缺乏其他传递和共享个人信用的机制。因此,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让个人的诚信记录成为共享的信息。信息的共享可以将交易或交往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从而增加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
总之,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交易博弈中追求功利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经济根源。而要扼制“经济人”的不诚信就要强制性建设有效的制度进行外在约束。在制度设计中一是要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旨在信息共享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国慧:《失信损失触目惊心》[N].《京华时报》,2002年3月13日
论文摘要: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都是业绩评价指标,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仍存在一定的联系。会计利润是事后利润。经济利润是一种事前预测,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更能全面地反映经营业绩,揭示利润产生轨迹,可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
1 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早在1890年,经济学家佛雷德·马歇尔在出版的书中提到“所有者或经理的利润在按现行利率扣除了资本利息后剩余的部分可称为经营收益或管理收益”,该意思实际上就是把股东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按照现行利率来计算,在计算经济利润时再加以扣除,马歇尔说“公司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必须要考虑到会计账目中所记录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传统的会计利润恰恰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经济利润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金成本的弊端,要求扣除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所有者权益资金成本。
2 会计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会计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简单表示为:会计利润=收入-费用,分析会计利润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考核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3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3.1 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3.2 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3.3 计量的范围不同。会计利润仅考虑与企业经营相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要素,而经济利润还考虑股权资本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的计量还要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
3.4 计量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以收人与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因此会计利润依据的是权责发生制,经济利润需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扣除投资资本成本,而这项内容不是实际发生的,因此经济利润不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
3.5 成本计量不同。会计成本只确认和计量债务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则不作体现。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会计成本仅确认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认识,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
3.6 应用范围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经济利润则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
3.7 计量的程序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利润的形成都规范地记录下来。而经济利润的计算则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会计利润的计算必须遵守统一的会计准则,而经济利润则不受准则的限制。
3.8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依据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对于未知的没有发生的事项在会计上则不予确认和计量的。而经济利润既包括已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都是对于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活动的评价,只不过两者考虑的因素不同。其次,在数量上两个指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会计利润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积累。利用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可以得出经济利润。会计利润的缺陷:①会计利润是按收人实现原则来确定的,它反映企业已实现的利润,而不反映未实现的利润,利润表体现的是狭义的经营成果。②会计上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过去未分摊的资产成本的余额,在各种经济条件变化情况下,资产的价值会失去真实性。③会计利润按历史成本转销费用,但收人按现行价格计量,这使收人与费用并未真正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④会计按配比原则确定利润,使一些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也作为资产或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经济利润的优势:①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经济利润对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相关性。经济利润既包括已经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考虑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问题。②经济利润所提供的信息更具真实性。经济利润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收人和费用不仅在内容上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时间上也完全统一。③经济利润的计量还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它更全面地反映生产要素成本,对成本的计量更客观合理。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利润克服会计利润的一些缺陷,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但经济利润须以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来计量企业的资产净值,必然增加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另外,经济利润的计算还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按经济利润反映经营成果,各企业利润就缺乏可比性。所以,经济利润主要为企业内部进行预测、决策和对项目进行评估。
4 意义
4.1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会计利润是单一评价指标,经济利润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随着人们对公司绩效指标复杂性,多层次和多维度性认识的加深,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逐渐被重视,由于会计利润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方面往往夸大经营利润,扩大了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同时忽略了股东资本带来的价值。经济利润考虑了投资者的投资资本成本,使得管理层关注创造的价值,关注资金的组成结构,这一点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犹为突出,长期以来,管理层普遍认为权益资本是无偿使用的,偏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致使资本回报率较低,引入经济利润这个综合评价指标,将引导企业关注股东价值的创造。
4.2 经济利润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 盈利能力是所有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经理人所关注的,会计利润忽视了资本成本也就相应高估了利润,不能准确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济利润指标还原了收益,使企业的净收益更能真实地揭示经营者的经营业绩,站在股东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4.3 经济利润更能揭示利润产生的轨迹 经济利润克服了会计利润的局限性,在完整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成果时,考虑了各种影响损益的因素,更具有真实性,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更加客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会计利润相比,尽管经济利润在许多情况下对一些具体指标不能准确量化。但是,由于经济利润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利润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把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因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则是一套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分析指标,它包括公司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建设和管理流程一套完整的战略性管理体系,可见,经济利润对于企业价值管理和财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明.浅析经济利润[J].工作研究.2006.(12).
[2]李玉明,张淑华,赵红梅.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06.(7).
[3]李金香.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4]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M].大连出版社.2007:182-183.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董颖.浅议经济利润挑战传统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利润[J].当代经理人.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