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意识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我国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带动了工程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工程建设成了国家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内容,但同时,财务管理又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并实现既定目标。但纵观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其财务管理在实际的过程建设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成为了阻碍我国工程建设的一大因素,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一、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当前工程建设中的财务管理的研究分析可发现:首先,当前工程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规范制度的监督与保障,会使财务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其次,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缺失会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可能由于风险意识的缺乏使工程建设陷入不必要的资金风险。最后,大部分工程建设都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往往将财务管理单列出来,忽视了其它部门的配合和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未参与到工程建设全过程
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都会跨越较长周期,而财务管理活动因为涉及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也需要参与到整个工程建设项目中,在项目开展的前期,财务管理需要参与项目的研究、论证、竞标、签订合同等环节,以确定合理的预算和执行方案,确保资金的优化配置;在项目开展的中期,要对财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要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以更好的控制成本,实现预算;而在项目后期,要及时进行工程结算工作,以加强对资金的合理性安排。但就当前情况看,大部分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都还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参与到整个过程,在项目初期,财务管理仅负责执行项目既定目标,在项目中期,对项目的监督不到位,而在项目后期,也未能及时处理工程结算工作。
(二)资金管理不合理
工程建设中,一般涉及的项目都比较大,资金需求量也较大,而资金回收期较长,对资金的管理和应用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工作要将资金管理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但目前,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大部分工程建设都采用“多头开户、层层拨款”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下,由于涉及到的人员过多,程序复杂,往往会导致资金的挪用、乱用现象,而降低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管理水平。
(三)财务管理账务缺乏透明度
当前,大部分的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中的账务都缺乏透明度,并不向外公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受限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对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会计项目和资金调配等管理不到位,而无法清楚明了地公开账务。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账目都是与单位财务账目一起建立的,一些大的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多个单位,因而无法进行账目的透明、公开。此外,部分工程项目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会因为私利或操作失误而出现违法违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财务账目自然是无法做到公开透明的。而财务管理账目中缺乏公开度与透明度,也就缺少了相关的监督,而容易使财务管理陷入违法违规的风险。
三、加强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
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将其延伸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在项目前期,参与工程的设计,并对预算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严格审核预算方案,在对项目工程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派遣财务人员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在项目中期,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及时发现偏离预算的项目并采取措施纠正,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和材料的购买,要通过正规程序和渠道,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工程结算工作,确保应收款项和资金归位。要通过对工程建设整个过程的财务把控,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到位。
(二)加强资金管理,实现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
工程建设中涉及资金调配较多的项目有员工工资、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和临时资金的周转等,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要加强资金管理,就必须关注涉及资金调配的重要项目,要对这些项目进行相应的控制与管理,要遵循“专户专管、专款专用”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对资金进行管理,避免“层层拨付”中出现的资金挪用、滥用现象,同时也能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工程建设项目的进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余旭亚,李涛,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内涵;特点;开发
潜在课程在职业院校中无所不在。它是经由价值取向、教育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办学理念、物理环境、校园文化、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企业行为、技能比赛和教育评价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对职校生的影响巨大。然而,一方面,不管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还是其他方面,职业院校与其它类型学校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相应的,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却未能体现职业院校的规律与特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完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文化,就有必要加强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理论问题研究,探究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内涵、特点和开发。这不仅有助于拓展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领域,弥补现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对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内涵
学校课程不仅包括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非正式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还包括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对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相对容易理解:正式课程(或曰官方课程)是指通过政府规划、经由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具体表现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时表中;非正式课程是相对于正式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电影欣赏和参观考察等。而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内涵,首先就要厘清潜在课程概念。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最初是由Phillip.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教室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来的。Jackson透过在公立小学教室里的观察,指出有些教室生活里的特质其实是沿袭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而且教育者希望学生依照他们的期许来发展,进而指出这些学校生活的特性及加诸于学生服从社会制度的期许,与教育的目标完全没有关联,但是如果学生要让学校满意他们的进步,这些现象却是不可或缺的。
潜在课程概念后来相继被其它教育学者采用并加以研究。但是,因为各自立场不同,不仅潜在课程的英文提法各异,比如hidden curriculum、unanticipated curriculum、implicit curriculum、unexpected curriculum等,而且hidden curriculum的中文译法不尽相同,比如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蔽课程、隐形课程、无形课程、潜隐课程等,学者们对潜在课程的定义不尽相同。主张潜在课程是通过非官方课程(正式课程)而学习到的东西,如黄光雄指出,“潜在课程是官方课程之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认知领域,更包含情意领域”;主张潜在课程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之中,如林清江认为潜在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主张潜在课程是非预期或非计划的学习结果,如陈伯璋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主张潜在课程是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如靳玉乐认为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5];主张视潜在课程为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如郑金洲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主张把潜在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等同,如刘佛年认为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
剖析如上潜在课程定义发现,它们存在若干主要问题:把潜在课程与官方课程相对立,漠视官方课程实施过程的潜在课程功能;以课程作为定义潜在课程的属概念,未能充分明确潜在课程的具体内涵;主张潜在课程是非预期或非计划的不符合潜在课程可以预先设计的事实;简单地把潜在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等同,贬抑潜在课程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剖析如上潜在课程定义还发现,它们取得若干主要共识:强调潜在课程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以非学术性的内容为主;强调特定学习环境而非官方课程的作用,潜在课程实施是无意的。据此并结合对职业院校真实生活的考察,可以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如此定义: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是指职校生在职业院校教育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正式课程预期的经验。这里,职业院校既包括中职又包括高职,职校生包括中职生和高职生;职业院校教育情境以职业院校内部教育情境为主,还涵盖校外师生实习实训的岗位和企业,不仅包括物质的、文化的教育情境,而且包括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情境;所谓“无意识”意指职校生不自觉的主动学习行为,往往是指某种特定教育情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的熏陶;非正式课程预期的是指官方课程目标之外的学习效果;经验不仅包括认知领域而且包括情感和价值观领域,主要是指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二、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特点
作为与正式课程不同的课程形态,潜在课程呈现若干与正式课程不同的本质特性。一些学者对学校潜在课程的特点已进行过深入探讨。黄光雄指出,潜在课程具有五种特征: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常是情意的;常比正式课程的影响更为深远。洪福财指出,潜在课程具有概念分歧、动态灵活、无所不在、影响深远、来源多样和形式多样等特性。王兆珍指出,潜在课程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潜隐性、愉悦性、易接受性、持久性、结果的难量化性。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揭示潜在课程的共同特点,有助于增强对潜在课程的理性认识。然而,职校是一种从事职业教育的特殊类型学校,与其他类型学校潜在课程相比,职校潜在课程不仅具有潜在课程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体现出作用方式的间接性。职业院校正式课程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并按照预定的课程目标教给职校生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不像正式课程,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则隐而不见,以间接、隐蔽而非明确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职校生,“润物细无声”则是其生动写照,而且学习结果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的。以技能大赛为例,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其直接目的就是取得好的名次,但这又间接地引导职校生确立起技能重要的职业价值观。
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并存。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潜在课程都能积极推动职校生的成长以及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正面功能,一些潜在课程还具有负面功能,对职校生的成长以及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发展不利,起着阻碍作用。因此,基本上可以说,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并存。以观念层面的潜在课程为例,一些学校及其教师高度认可职业教育,承认职校生的个性、潜能和进取精神,并在师生言行互动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会促进职校生的成长。这就是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正面功能。相反,一些学校及其教师认定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职校生是差生,并在师生言行互动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会压抑甚至阻碍职校生的成长。这就是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负面功能。 蕴含浓厚的企业文化精神。黄政杰指出,在学校内部,潜在课程主要来源于观念、制度、组织、科目、教法、活动、人物、环境、任务等方面。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而职业教育与企业、企业文化相伴相生,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旨在满足企业需求,服务企业发展。为达成使命,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无论在观念、制度、组织、科目、教法、活动还是人物、环境、任务等方面,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来源就无不受到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因此蕴含浓厚的企业文化精神。不仅如此,而且职校生企业实习实训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环境则完全是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这同样是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种蕴含浓厚企业文化精神的职业院校教育情境中,职校生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培育起企业需要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合乎企业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呈现非常鲜明的实践特性。可以把潜在课程分为静态的潜在课程和动态的潜在课程。前者包括教科书的潜在课程、校园文化的潜在课程和各项制度的潜在课程,后者是指各种实践活动的潜在课程。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则是以动态的潜在课程为主(其载体是各种实践活动),以静态的潜在课程为辅。因为不管是从培养目标、课时分配还是重视程度来看,实践教学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环节中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因此,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呈现非常鲜明的实践特性,职校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往往是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习得的。这类潜在课程主要包括校内专业实践的潜在课程、校外实习实训的潜在课程以及其他类型活动的潜在课程。
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职业院校正式课程对职校生的影响往往表现在学业成绩、职业选择上,这种影响是可以补救的;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对职校生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较难补救的。这主要是因为潜在课程无处不在,而且相对稳定地存在着,职校生从入学开始到从学校毕业,几乎就一直处于其中,不间断地接受潜在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职校生因此不自觉地形成其价值观尤其是职业价值观、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规范等,而且这种影响往往贯穿于职校生的一生。
三、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开发
尽管潜在课程是无意识获得的、非正式课程预期的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潜在课程是不可控的,是不可预先开发、设计的。由于潜在课程对职校生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潜在课程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并存,以及现实中职业院校教育情境的随意性,为克服潜在课程的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深入研究并认真遵照职业院校潜在课程规律,预先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进行科学开发与设计,从而达到彰显其正面、积极功能的目的。预先开发、设计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要像重视正式课程那样重视潜在课程。不仅如此,而且预先科学开发、设计潜在课程还是可行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个体的认识具有无限性,意识具有能动性和意向性,而且人类个体易受暗示,具有内隐学习的能力,能无意识地获得环境事件的复杂规则信息。因此,根据潜在课程规律、信息选择原理和职业教育规律,预先有意识地开发与设计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是可行的。
把潜在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在提高职校生就业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潜在课程开发力度势在必行。然而长久以来,由于漠视潜在课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在人们心目中,提到课程改革往往就是指正式课程改革,而把潜在课程排除在外。这不仅不利于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而且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无益。伴随着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迫切要求人们转变课程观念,确立起新的课程观,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开发,并把潜在课程开发作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制定科学、系统的校级潜在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增强职业院校潜在课程设计科学性、提升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开发实效性的重要保证。该方案应主要包括潜在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潜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与任务、潜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潜在课程开发的范围与重点、潜在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潜在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估等内容。制定课程开发方案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正式课程为主、潜在课程为辅的原则。既要重视潜在课程开发,同时又要认识到潜在课程是对正式课程的有益补充,进而准确定位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的关系。
二是坚持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特色发展的原则。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特性;而且如上所述,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呈现非常鲜明的实践特性。这都决定职业院校不能像其他类型学校,而是要吸纳企业专家和学校一起共同开发潜在课程,力求不一样的潜在课程特色。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全员参与的原则。如前所述,潜在课程来源很广,涉及到教育观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课程教学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因此潜在课程开发要坚持整体推进。当然,结合考察职业院校真实生活,可以选择以专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理所当然就要求全员参与。
关键词:家族意识 文化选择 集体无意识
从十七世纪上半叶《金瓶梅》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成熟的家族小说诞生之日起,优秀的家族小说就层出不穷。20世纪上半页,随着五四的兴起,迎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小说的第一个繁荣期。在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期间,富有家族意味的小说不断涌现,历史感和文化感都非常厚重。从数量看,这一时期家族小说的篇目远远超过之前历代家族小说篇目数量总和,即使和八九十年代以《红高粱家族》、《白鹿原》等作品为标志的家族小说的第二次繁荣期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质量看,现代家族小说形象鲜明,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能通过某一家族的兴衰成败和人物的命运浮沉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整个文化的变迁。而且家族文学文本中文化冲突的营造,更成了呈现、阐释作家特定时段文化取向的视角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此项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
一.国内研究概况
从五四以来对家庭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热点,但近两年有降温的趋势,似乎这个话题在社会学研究中已经很难开出新的范式了。而从近几年的文学史研究看来,有关家庭问题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很少能找到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虽然也有探讨了中国现代小说与家族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但他们主要是从家族小说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中国家族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很少触及到家族文化。作家与文学作品长于文本分析,但在理论方面相对的薄弱,而且不够系统。研究状况大致如下:
一.二十世纪80年代前,几乎不涉及现代家族小说的研究。
关于家族的研究,历来在史学领域格外受重视,内容涉及史料梳理、典章制度、家族结构等多个方面。而对家族小说这样一种文学文本的研究进行得较晚些,最早将小说与家族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的是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的《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1977),但此书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著作,实质更接近于社会学随笔。但是这也称得上拓展了家族小说研究的新途径,有开这一领域的风气之先的意味。
(二).二十世纪80年代后,现代家族小说的研究热闹非凡,成果突出。
1980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文化热,对现代家族小说进行整体式探讨也成了研究者们的学术自觉。李玉臣、许祖华、李永东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族小说的论文。对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话语解码、生成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其中鲁迅小说家族意识研究14篇;张爱玲小说家族意识研究16篇;巴金小说家族意识研究10篇;林语堂小说家族意识研究5篇。这些足见学者们对现代作家的家族意识研究的重视。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决定了中国家族小说的繁荣昌盛,也决定了家族小说相比于其他小说而言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从具体研究看,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文化研究的却很少。
1.从研究专著看:有曹书文的《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杨经建的《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梁晓萍的《明清家族小说的文化与叙事》、楚爱华的《明清至现代家族小说流变研究》、刘卫东的《被家叙述的国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研究》等。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从个案研究着手的,有从家族文化的大背景研究家族小说的传承流变的,既展现了宏观剖析,又显示了微观缕析。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借鉴推崇的,但他们主要是从家族小说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中国家族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大多长于文本分析,且均为个案简析,零星散乱,不成体系;对家族小说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特征缺少深入系统的探究。提及的篇目相当有限,而且不够系统,不够深入。
2.从单篇论文看:涉及家族小说中文化研究的也很少。赵园的《现代小说中宗法封建性家庭的形象与知识分子的几个精神侧面》、谢伟民的《文化转型期的悲剧人格――论现代长子形象的悲剧性及悲剧意义》已触及到家族文化的有关课题。此后又有张伟忠的《现代家族小说逆子形象论》、李金涛的《巴金的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严家炎的《五四与中国的家族制度》等论文对家族文化的复杂意蕴以及作家的矛盾心态的研究探索。董锋、张英魁的《当代女作家家族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杨爱芹的《母亲形象的错位与异化―焦母与曹七巧合论》、赵德利的《女神与女巫:女性偶像的雕塑与颠覆――20世纪家族小说人物论之二》等或从女性作家的主体身份着手研究,或从经典文本进行比较解读。
二.现代作家家族意识研究的意义
虽然家族小说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整个研究领域目前对家族小说研究的维度比较单一,基本限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者以作家的生平为评论逻辑起点,以揭批家族罪恶、弘扬反叛主题为旨归。但从文化原型、创作母题的角度研究家族小说,从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中破译文本的文化意蕴,对中国现代作家家族意识研究作整体关照的学术成果尚无。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文学意义。
(一).通过对现代作家的家族意识的研究来看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心理结构,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发展的关系。进而来探讨中国现代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从而更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禁锢之深,以及处身于这个原型结构中的个体从传统文化、家庭中彻底背叛、出走之艰难。
(二).对于已经跨入新世纪门槛的当下中国文学来说,传统与现代是一个越来越具有焦点意义的文化问题,对现代作家的家族意识的重新定位,则是现代人解决危机最普遍也最切身的途径。从时空维度上讲,就是保持自我在时间、历史、传统和社会中的“深度”。从空间维度上来讲,就是寻找“在家感”、“重建本土感”。这样的研究必然也是非常富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引导我们从古典中寻找现代文化之根,使文学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本项目通过对现代家族小说中作家的家族意识的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与研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日益丰富起来。以期为当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儿时的杰克,最喜欢看妈妈写字。笔尖舞动,漂亮的字体在信纸上缓缓流淌,也流淌在他的心上。6岁的一天,他放学回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被熊熊大火吞噬。朋友们向他家伸出援手,伤心的杰克,收到了一套动物标本。
从此,一有空,他就静静观察鸟儿的形状、姿势甚至羽毛的每一丝纹理并开始临摹,像妈妈写字那样。他甚至在听课的时候,无意识地画着鸟儿羽毛的细腻纹理。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画得太投入,被老师当场抓到。他战战兢兢地起身站好,垂着头等待老师的责罚。哪知道老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道:“画得真棒,我可以请你签上你的名字吗?”
三天后,杰克在学校走廊上展示的艺术比赛获奖作品里,见到了他那幅被老师带走的画。他才意识到,是老师帮他报的名,那一刻他激动又振奋地决定,将来做个艺术家。
从那天起,他就以心目中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写字要像妈妈一样,写最漂亮的花体;画画要纤毫毕现地画出每一个细节。每天的作业,他为了写出最满意的效果,总是一遍遍推倒重来,把自己折腾到很晚。他是学校里最爱迟到的学生。
而他的作业本上,漂亮的字体,总让同学老师惊叹不已。老师的宽容与赞赏更让他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执行自己的艺术家标准。直到他进入大学,看到同学用电脑打印的字体,精致漂亮到毫无瑕疵,杰克生平第一次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了动摇。
他手写的所有内容,电脑都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他的坚持,是多么幼稚而可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一点点坍塌……他甚至去读了心理学位。因为比起书写,心理师更能保证他的生活衣食无忧。
有一天,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书写视频。大师的一笔一划,宛若摇曳在纸上的芭蕾,优雅美妙,令人心旌摇荡。那一刻,有电闪雷鸣在心头炸响,杰克深深自责,他不该动摇。寝食难安的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弥补过错。大学里没有专门的书写专业,他从网上搜罗各种视频自学。从每一个字母的弧度,每一个图案的线条练起,千万遍地重复,直到能轻松自如写出最完美的那一笔。把一切做到极致,是他的唯一念头。
到后来,他的同学纷纷撇开电脑,来请他帮忙设计图样、书写字体。他手写的毕业论文,被导师称赞,漂亮得如同《独立宣言》。他依然奋斗不息:设计字体、手绘每一次灵感、尝试新颖的画风……也不再局限于纸张,他绘壁画、用刻刀雕琢……
【摘要】本文从禅宗文化与现代生活、禅宗文化与产品设计的联系及禅宗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三个方面着手,充分说明了禅宗于设计中的体现,分析禅宗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学习禅宗对于事物的看法,举例阐述了禅宗世界里的造物法则,从禅宗的角度了解自然规律,对现在、未来的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禅宗;造物;产品设计
一、生活中的禅宗
自佛教引入中国到非常广泛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佛教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结合释放了与传统佛教思想及文化产生的精神——禅宗文化。 禅宗犹如一盏心灯,越来越多的人从这盏心灯中悟健康、悟爱、悟美、悟真理。在多年的演变过程中,禅宗逐渐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习俗、哲学、艺术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科技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禅宗文化不光能够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有所反映,在产品设计的应用中也日益增多,或者说是处处与禅宗文化不可分开。从明代的各种禅式座椅到现代茶馆的装修风格,无论从思想还是生活方式上,产品设计都是受禅宗文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即崇尚自然,师承自然,得自然之造化,享天地之灵光。
在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的现代社会里,回归自然,燃起内在宁静的原动力,俨然成为当下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让我们思考不断重申以人内在需求为主体,力图将潜在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表现。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主义,还要能够达到提升心灵层次的诉求需要。
周边的产品越来越多运用设计上精炼而又不失品位的形态,即也是传达了“空即是有,少即是多”的禅意,使产品在造型上表现出美观,不用多余的元素来进行装饰点缀,而是通过产品自身的肌理等呈现出来的自然简约美。力求饱满圆润的线条,同时避免过于僵化而复杂的棱角,等等,都显出了简洁、美观、大方的设计理念。从禅的角度来看,“空”使得设计师没有太多约束,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想象力,只有简单到了极致,才能有更多的空间让人们思考和品味。
禅是一种心境,嵌入了山水也融入了自然;是一种回归,让疲惫的世俗之神遁入自然之境;是一种追求,避开喧嚣,独居一隅。禅意的设计亦是如此。
二、禅宗文化与产品设计
(一)顿悟
铃木大拙先生曾在书中提道:“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寺庙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我们便可以看出“悟”对禅宗美学的重要性,是把握美的本质的方法;我们需要用顿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设计问题,自人类造物以来,人们都一直都在努力地开拓新的设计领域,早期的设计理念当然更多倾向于产品的使用功能,而现代社会,人们在不经意间将人类的情感融入了产品之中,产品有时不仅仅代表产品本身,而是一个情感的寄托。这就需要我们对产品进行思考,利用意境美和自然美来提升其整体内涵,使产品具有形式美感的同时又带给人一种更为真实的体验,这样便不乏是一种好的设计。 就如禅宗美学中也表现出了那对自然美的欣赏、肯定以及热爱,学会顿悟,站在设计师以外的角度去思考、去领悟。产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要具备使用价值,现在更多的是基于使用基础之上的精神领域。
如果说思考和顿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则与这个观点不谋而合。他所指出的“无意识”并非真的无意识参与,而是在人们对自己需求不够明朗,或者还没有意识到某种设计的重要性的时候,将这种“无意识”处理到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设计细节中。这两款让设计师再熟悉不过的深泽直人的作品:壁挂式CD机及带托盘的灯设计(如图1、图2)。CD机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像排气扇一样挂在墙上,开关让人联想到老式的拉绳开关,并不自主产生一种要去拉扯一下的冲动,随着音乐的响起完成整个使用过程。设计师考虑到的不仅仅是产品造型的美观,更多的是人们的怀旧心理及使用过程中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托盘台灯的设计更是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产品生命的存在,设计师抓住了人们生活中顺手把钥匙丢在某一处的细节,当使用者将钥匙丢在托盘里,自动亮起的台灯瞬间让使用者有了回家的感觉,临行前取走钥匙,灯光自然熄灭。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巧妙的设计理念给传统的设计形式带来了新的诠释,娓娓道出了设计师本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思考及生命的感悟。
(二)心性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心性,以内省的方式实践,比如“自我启蒙”、“不立文字”等,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事物本质,而不是那些外在繁杂的修饰,只有这样才能够追求绝对的空灵、纯净、安详的精神世界。禅宗美学中所强调的不是用特别具象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顿悟的方法学会领悟事物真谛的本领,通过联想来思考并感悟,这些都体现了禅宗所提到的“冥想”是有相通之处的。禅宗美学也对人工雕琢和修饰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强调的是使用纯天然的材料,通过非常简单干净的手法来创造出空间上的广阔和美丽,自然地反映出内心的空虚和冥想的性能。这样力求从一种自然的表现手法,构成了最为独特的禅宗美学的美丽之所在。
只谈论造型风格来说,许多中国作品都出现过方与圆的设计手法,这也体现了禅宗所说的心性之所在,自古热爱钻研学习的中华民族,讲究的是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有道,方能长远也。这些,与西方设计师所了解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却可以从这些简洁有力的造型艺术以及富有逻辑语言的线条中品味到来自东方的禅意,宁静而悠远的心境。
(三)设计中的自然法则
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孕育着太多不可思议的美。德国著名的设计大师科拉尼曾指出:“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这句话道出了自然界蕴含着无尽设计宝藏的天机。我们学会运用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天然材料、生存法则,对此推敲,把握其本质规律的方式、方法,锤炼自我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还需要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才能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寻找到设计的灵感。每当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神秘生物,它就很大可能会是设计可能性的中心点,这同样能够成为我们开拓生活的新方式。
通过冷静而简单的色调加以自然、质朴的材料组合体现得更加充分具体,在关注微小的细节过程中使得人的内心平静而安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环保理念的增强,对自然保护意识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也更加的强烈。设计师以木、石材等天然材料,加以提取各种元素的设计,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创造新的肌理效果来使人们体会自然。
按照自然景物中存在的规律,将原有的自然属性以艺术的角度有目的地进行模拟、概括、加工,设计成式样别致、新颖的植物形态的器物。图3、图4都是在自然形态花朵中提取元素。花,万物之美,移景以瓷,在对泥料、釉色、窑温的探索中找到现代陶瓷与传统意境的融合。
三、禅宗设计风格的产品设计
(一)设计中的“上上之道”
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上上之道,即是感悟纯净的内心世界,追求美好的上上生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禅道。崇尚积极的、丰富的、均衡的和自然的中国禅宗的智慧。在内省冷静的态度和看法纯粹的内心世界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上山虎”香台(如图5)的设计理念正是从我们说的中国禅宗文化中提取了灵感并加以创作,作者想表达“石为山,虎以人,一步一个脚印登高而上,虽香以燃尽,印记犹存”的意境。作品把人生比作为猛虎上山的一个过程,在这个不可复制重来的过程里,我们不仅在乎的是终点在哪里,而且沿途风景一样的美丽让人忘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学会正视自我,不同的赛道,我们都能够看到个人的价值,在不经意间参透生活的奥秘。
(二)传承的设计
传承,顾名思义即设计要有延续性。杭州的物品设计在于传统的纸伞工艺,杭州纸伞保留了几乎所有传统工艺,最大的改进是让其结构简化。传统的纸伞伞面很平,在有风的雨天很难抵挡斜雨。边缘下垂的设计,看似简单,但对遮风挡雨的性能有很大提高。为实现这个设计,工艺师傅和设计师一起做了大量的实验,最终这款“檐”呈现我们眼前(如图6)。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用现代设计的方式重新定义,让看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古老工艺重新回到现代生活。 这种把皮宣纸糊上天然胶水,一层层糊在伞骨上,如果说这是余杭纸伞的传统工艺,那么Paper Chair即是来源于设计师的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宣纸做成椅子(如图7)。PaperChair利用了宣纸细腻的质感和韧性,使其既具备温暖的触摸感,同时提供非常好的支持力。宣纸由安徽泾县宣纸作坊制作,糊纸由设计师和余杭糊伞师傅一起完成。本来柔弱的宣纸,在特定工艺下,具备和实木同样的牢固度。
四、结语
全文综合分析了禅宗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以及禅宗文化思想与设计的相通之处,充分诠释了禅宗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人类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产品不再局限于实用功能,尤其对于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中华民族来说,设计师从大自然的动植物等事物中获得启发,站在禅宗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参考文献:
[1]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5.
[2]铃木大拙,禅与生活[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李泽厚.华夏美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肖小英,浅析禅宗文化与家具设计中的自然主义[J].时代文学,2008.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本文从词汇积累的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新课程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言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名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的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持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拆桥的作用。
2、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以外,能否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4、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关键词: 中国元素 英语教学 课程改革
英语专业自开设发展至今,其重心始终保持在了解西方语言、西方文化、文学、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但在与英语语言使用者进行对话交流时,专业学生常常陷入窘境。我们对别人了解太多,对用英文表达自己的生活了解过少,举例来说,中国学生如果和英国学生聊莎士比亚,大部分英国学生都会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但一聊自己家门口的事情,却是抓耳挠腮地表达不出来。时间长了,不止削弱学习语言的自信,还会导致抗拒、自卑心理。对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课程的设计是否可以更丰富一些?能否让学生在外国人面前可以自如地表达我们对于自己国家、生活的了解和热爱?添加了“中国元素”英语教学的设想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
此次设想的课程模板参考的是笔者所在的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课程。外院专业基础课程分为两大块进行教授,基础英语部分和理论英语部分。基础英语部分包括的课程为: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泛读、报刊阅读、写作、英语发音、听力、口语、视听说等。理论英语包括的课程为:语言学、语言测试学、英语语法、翻译理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等。具体调整、设想如下。
一、基础课部分
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是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教授时间最长的课程。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是为了一步步地将学生引上语言学习的正轨,提高语言感受力、审美力和表达力。从选材来看,基本都是英文原文摘选,难度逐步递增。特别是到了高级英语阶段,完整的英文短篇小说逐渐出现。那么,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即在高级阶段摘选部分优秀的中文译文文章,打破英汉、英英学习的惯性思维方式,拓展学生对于汉英词汇、语法、修辞、关联等各个层面的语言觉知,也更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与此相应的,泛读和报刊阅读更不用非英文原文不可了,转而侧重与外在世界的现时关联性的各类英文原文和译文作品,使学生接触到语言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于写作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发音、听力、口语和视听说课程的设立前提便是立足于生活的学习。语文学习是不需要这一块的,因为我们本身就浸染在生活之中。但英语学习却急需这一板块的补充,而且是多元化的补充。具体来讲,通过与汉语拼音的比较分析,可以对英语语音音位有更准确的把握。听力课在教授标准英英、美英的同时,应适当添加世界各地不同口音的英语,锻炼真实世界中的听力水平,在实践中深化对英语语音音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口语课提供了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平台,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中国生活方式的英语语言学习。比如说,中国烹饪英语、中国学校机构英文、简单中医英文,等等,有条件的话,进行实地教学就更好了。视听说课程也可以整合到口语课中,增加口语的授课量,也解决这门课程在多媒体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的问题。
二、理论课部分
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是英语语言专业理论学习的三大枝,渗透到专业课程编排的方方面面。
语言学、测试学和选修类的语用学、词汇学等课程的目的在于把语言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层面提升至意识层面,纵深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然而,由于英语语言的日常使用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英语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显得生涩、难懂。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推荐增加汉语语言学课程,而是更新课本设计。相似或相反的英汉语言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对两种语言的比较意识。
英美文学与英语国家概况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之间互为参照的关系。英语国家概况是对西方世界历史与当代的背景铺陈,而英美文学则是西方社会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同样,有没有可能编入一些同时代的中国优秀译文小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神话、中国各个时期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京华烟云》),等等,让优秀的翻译大师的作品进入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汉语文学的英文表达方式,为自身的翻译实践提供参照。
语法和翻译需要放在一起编排,且应增加汉语语法和英汉语法比较类的课程。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会将英语语法的架构方式无意识地反映在汉语译文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又难以汉语枝节式结构对英文的影响,混合汉语语法,形成英式汉语、中式英文的误区。只有理解汉语法的结构转换方式,汉/英语翻译实践才可以真正回归到一体两面的思维转换过程,即“忠”是两方的忠、“顺”是两方的顺、“雅”是两方的雅。不仅是对单词、单字,还是对文章整体、段落整体、句子整体结构意义的考虑。
三、总结
说到底,添加了“中国元素”的英语教学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由于这是对课程架构的全面调整,真正实施起来必然要冒一定的风险且实践过程必然困难重重。例如课程改造需要做大量的资料筛选、评估工作;课时调整会遭遇来自教务、教师等方面的阻力;无法预计课程改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等等。但是,学科的发展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改革,无论是否添加中国元素,都势在必行。
注:参考文献中包括文中所提的推荐书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Hawks,David.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Penguin Classics,2012.
[2]The Best of Everything in Chinese.F+W Media,Inc.2012.
一、课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在商品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要使自己的商品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得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那么广告在其中就尤其重要了。而一些广告商只是一味的追求广告的华丽唯美却不重视受众的需求,所以广告市场虽有一些优秀的好广告,但一些平庸无奇的广告在广告市场也占有很大份额。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广告,可是绝大多数的广告不但不能起到它本身的宣传作用,反而另人讨厌,像一个喋喋不休死缠烂打的追求者,另人不生好感。在急剧发展的中国,广告也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大多数的广告都被人忽略了,那些不新奇而又平庸的广告没有让消费者的大脑里留下痕迹,只有抓住电视广告的特点和目标群体的心理、情感等,往纵深处做文章,使得更多的电视广告具有“经典”的深远意义,才能使中国电视广告在国际广告营盘中占领一席之地,并拥有广告权力的话语资格执行,所以电视广告需要科学的策划,只有经过策划后的广告,才能达到广告的市场要求。没有完善而周密的策划,就会使整个广告活动目标不明、计划不周、行动盲目,难以取得理想的广告效果,甚至会走向初衷的反面,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失败,因此,广告策划才是电视广告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对电视广告策划的论述和研究对其进行更近一步的探讨,正确认识和分析电视广告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
(二)课题研究动态及价值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有组织、目的的操作程序,电视广告策划是广告经营的全过程,电视广告要想达到广告主的目标和要求,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和程序。撰写此论文,要使大家对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的电视广告策划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广告策划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服务,从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形象的树立,广告策划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撰写此论文,让更多的人对电视广告策划的发展能够有一个详细的、崭新的认识和了解。
(三)论文的构成及大概内容
论文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首先,是电视广告的策划,其中包括电视广告策划的概念和广告策划所包括的内容;其次,电视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及表现手段,其中包括电视广告策划的特点和电视策划的几种策略以及电视广告的表现手段;再次,阐明解释电视广告策划的灵魂——创意;最后,电视广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广告的未来发展。
二、电视广告策划的界定及特征
(一)电视广告策划的概念
广告策划是以营销策划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舞台,它是以塑造产品形象为目的的现代经济运作形式。广告在指导生产和经营、促进商业营销繁荣、培养科学的消费方式、发展社会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告策划活动需要对广告的各个阶段加以统筹安排和协调运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广告策划需要广告主对现代广告活动的战略和策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策划,它是使广告设计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商业社会,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给企业的准入和发展带来了困难,也给消费者选择和购买产品带来了困难。如何突显企业和产品的优势?如何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选择此而非彼?只有借助于广告,借助于文化,用美学艺术与独特的广告创意结合起来,将商业动机和商业性质隐藏起来,给人不是在做广告的假象。它用一种巧妙的修辞方法进行话语转换,利用惟妙惟肖的图像与声音,调动似乎是非商业化、非功利性的情感资源来以情动人,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让人们感觉在消费此商品就是在消费一种意义。在消费时代,由于大众媒介的影响,人们所消费的物品首先需要经过广告的宣传,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后才被购买和消费。而任何风格、形象都必须借助广告将其引入消费之中,广告能够通过像在商品与人类无意识欲望之间建立虚幻的联系,带动受众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产品销售业绩。这就需要有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的广告,一条好的广告是能够给商家带来更高的效益的。
(二)电视广告策划的内容
广告策划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要遵循程序和步骤的,它包括广告目标、广告对象、广告主题、广告创意、广告表现策略、广告预算、广告媒介运用、广告实施策略及效果检验等,只有经过详细的具体步骤才能策划好一条广告。电视广告策划是一项双向运动的过程,既有广告调查研究分析、广告目标分析、广告策略分析等这种顺向进行的活动,又有广告效果、反馈、广告策划修正这种反向进行的活动。正是这种双向运动,使得广告策划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广告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现代电视广告策划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广告活动必须围绕一定的广告目标展开,选择适当的广告媒体,设计创造出新颖别致、有吸引力的广告作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宣传活动,掌握系统的企业内部资料和企业外部资料,并且明确企业整体营销对广告提出的要求,以摆正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从而摆正广告在市场上的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严谨的科学性。现代广告策划是在现代广告学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经济学、美学、新闻学、心理学、市场调查、统计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较少的广告预算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以提高企业(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最后在广告策划的基础上,具体设计制作广告,经过审核评估,确定广告的实施。
3.系统性。现代广告策划从广告调研开始,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确定广告目标,在制定广告活动具体策略时,要以整体目标为出发点,使广告策划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得广告活动一旦实施,无论遇到哪些变化,其目标仍然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