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硕士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国家级答辩。在完成了国家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这里转发20XX级XX同学的论文致谢,写得不能算十分出彩,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当然博主也没有她说的那么好,“那只是一个传说”。苏醒同学是我校首批(4+2)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06年由我校初阳学院保送成为我的门徒。苏醒同学读研期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深受师生爱戴,学位论文“基于历史发生原理的新课程高中概率教学研究”获2008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供职于浙江一所党校。
致谢
此刻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昨天还烈日当空高温30度,今天却温度骤降,天色大变。来金华六年,早已习惯了这反复多变的气候,也习惯了许多原来的不良习惯。然而至今却仍没有养成轻松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正如此刻的自己,直视电脑屏幕上那简简单单的“致谢”二字良久,却始终没有键下一个字。我己经能够深切体味鲁迅“说不出话来”的境地,只不过他是被太多的愤懑压抑胸口,而我却是因太多的谢意感动而哽咽。
感谢我的恩师——张维忠教授。清楚地记得二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个电话,五分钟考虑时间,我做下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抉择,放弃区域经济的保研机会,选择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于是,我得以有机会投在张老师门下,开始走上了一条饶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学术之路。张老师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数语却总能醍醐灌顶,用无声的行动来展示治学为人的五彩哲学,他用严谨治学扎实研究的实践来诠释靛青般深厚的学术态度,用火红热情的赤诚之心来教育我们待人接物之道,用黄色雏菊般温暖关爱的教学方式让给予我们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蓝天般广褒宽容的胸襟来提点我们如何笑面生活,正视挫败,用青春活力积极乐观的绿色生活来告诉我们快乐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张老师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从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觉醒,从彼时的搜肠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为这四万余字的毕业论文点击保存,是张老师引领着我一路成长。在我为前途担忧迷茫,为论文焦灼困顿时,又是张老师一次次无私给予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挺过了那些难关。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曾在心里无数次的默念谢谢,但是今天,在面对着这从选题伊始到最终定稿都饱浸张老师无数心血的四万余字时,却发现这简单二字已经无法负荷内心那无限的感激,我想唯有用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才是对张老师最为真切的回报。
感谢傅克昌老师,您的风趣乐观、豁达睿智常深深地感染着我,每次看到您那充满童真的笑容总会不由自主在您面前装嫩起来,真的很庆幸三年前能成为您指导的实习队的队长,使我能够更多也更早地向您学习。
感谢杨光伟老师,您的认真细致、严谨执着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对于学术的无限热爱,您所作的研究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震撼,为我们开阔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感谢徐元根老师,您那丰富的人生阅历,低调的处事原则都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指导。
感谢蔡铁权老师,您那深厚的专业素养使我们这些晚辈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您那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对白己近苛刻的学习要求都让我们为自己的懈怠而愧疚,您那曲折的求学经历,执着的治学精神更让我们对您崇敬不己,虽然在师大不过短短六年,却有幸二度聆听您教授的课程,大一的《科学史导论》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谢温州二中的谢树光老师对问卷的指导与建议,感谢温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以及温州第十一中学师生 ,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本论文的实证部分得以顺利地进行。
此外,还要向我敬爱的师兄师姐,亲爱的七仙女以及可爱的师妹们致以最为真挚绵长的谢意,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我体味到了团结的力量,或许明天我们将会各自天涯,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根感情线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彼此不会疏远;同时,还要感谢我们“4+2”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其它十二位友人,在他们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此生最爱的人——我的母亲。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这次我们所设计的课题正是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现今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他能够把事情的复杂化转为简单化。老干部局网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使该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也大大地提高了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也增加了该单位的知明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局的老干部们提供了一个网络生活空间,促进了他们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地了解。
通过该网站展示了机构设置、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电子刊物、新闻、学习园地、问题集锦、养生保健、生活小常识、旅游简介等系列内容的介绍。同时您也可以利用电子信箱经济而又快捷地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沟通。
asp简介
1什么是aspmicrosoftactiveserverpages(asp)实际上是将标准的html文件拓展了一些附加特征,asp像标准的html文件一样包含html语句并且在一个浏览器上解释并显示。但它为html编写人员提供了在服务器端运行脚本的环境,使html编写人员可以利用vbscript和jscript或其他
第三方脚本语言来创建asp,实现过去需要编写复杂的cgi程序才能实现的有动态内容的网页,如计数器等。一个asp文件的后缀为.asp,其中包含实现动态功能的vbscript或jscript语句,如果去掉那些vbscript或jscript语句,它和标准的html文件没有任何区别。asp提供了一些内建对象(参见后面关于内建对象的章节)。利用这些内建对象,你可以使你的脚本更加强大;这些
对象会允许您从浏览器中接收和发送信息。例如,利用request对象,你可以接收用户的html表单中的信息并加以处理。asp包含标准的active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组件的章节),这些组件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使用数据库等。不过,你并不会被此局限,你可以轻松创建属于你自己的附加activex组件。这意味着你可以不加限制地拓展你的active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自制组件的章节)。asp可以和诸如sqlserver这样的数据库行挂接,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
们将详细地学习这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这是asp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所在,在线商务以及在线论坛等各种非常高级的、动态更新的站点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而且需要随数据库内容的更新而自动更新,这样,你就可以利用asp自己建立很多类似的高级站点。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asp就是由服务器端脚本、对象以及组件拓展过的标准网页并为其提供了运行的环境。而它的网页并不是在建立初期存在的,而是当某个浏览器向它提出请求时,它才根据需要产生所需要的标准网页,这克服了过去html编写的网页的静态缺点,从而使网页上可以有许多动态的信息存在。如:当前的计算机时间、计数器的计数值等。
2asp的功能
asp是一套服务器端的脚本运行环境,当用户从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asp文件时,asp脚本开始运行,然后web服务器调用asp,as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的脚本命令,并将标准的web页传送给浏览器,而并不包含你所写的脚本命令。
2使用asp与sqlserver网站架设
而asp的每一个命令都首先被用来生成html文件,因此asp允许生成动态内容。
下载对于web服务器来说,asp与html有着本质的区别,html不经任何处理送回给浏览器另一方面,对于浏览器来说,asp和html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仅仅是后缀为.asp和.htm的区别,当我们在客户端提出对asp的申请后,我们的浏览器接受的是html格式的文件。因此它根据以上特性,我们用asp可以方便地实现诸如表格信息收集、计数器、留言簿、公告板、asp还可以轻松地实现对页面内容的动态控制,为不同的浏览者定制不同的页面内容,实现
适用于任何浏览器。
聊天室甚至电子商务等过去必须由cgi才能实现的功能。
个性化的网站。
3使用范围
用asp实现各功能时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网站存在并正常运行,以下是的应用示例列表:
.在你的网站主页顶部添加一个滚动显示的广告栏。
.从html的表单中接受信息并且存到数据库中。
.根据不同访问者显示不同内容,创建个性化主页。
.在你的主页中添加点击计数器。
.根据用户浏览器的版本、类型和能力显示不同档次的内容。
.连接多个主页使之容易网际导航。
.跟踪用户网站上的活动信息并且存入日志文件。
.使用基于windowsnt的intranet建立你的mis应用。
用asp编写出的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原来使用client/server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水平。使用asp最大的好处是,在你对程序进行升级时,你只需要修改服务器上的asp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程序。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看完下面章节,你会对利用asp做的事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你会真正学会如何使用asp建立各种应用。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树立中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网络上的崭新形象,有利于使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角色转换,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信息化水平,市委老干部局网站的建立将为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全面信息的共享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本课题介绍了市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做法和具体步骤,给出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方案选择、设备配置。还介绍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运用目的和发展方向以充分实现以上目的。还全面介绍了在internet上建设和管理网站的技术。内容涉及网站的基础建设,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新闻更新、办事指南等的事务处理以及站点管理,使用asp,html开发前台程序,完成网站的链接,从相关系统中导入数据,编写相应的存储过程,以便联系老干部局的需要开发出功能强大的网站。
老干部局网站为干部的工作、管理、生活、信息交流个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环境。网站的使用,使干部的办公、学术研究和管理条件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给老干部局的宣传,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用计算机资源,实现信息交流和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老干部局办公、管理、服务于社会的现代化新形式。
关于建设老干部局网站的一些内容,包括网站的结构,特点以及网站建设的理论知识要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对asp中的每个知识点都精心运用到了实际需要中,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来联系实际操作,并全面地掌握asp开发web动态网站的思路、技巧和体系。另外,asp还提供可更简单、更方面的数据库访问方法,使开发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应用程序更容易,asp支持vbscript和jscript,并能以插件形式支持其他脚本语言,如html。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主要是网站素材的选择与框架的搭建,一个好的网站要有许多的主页相互
之间链接起来,以及其中添加一些动态、图片、声效等链接。综合地完成网站的建设才能体现主题,才能把浏览者的目光吸引到每一个主页上,内容的及时更新也是网站建设的一个主要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得到更新的主页内容才能使浏览者再次访问该网站,没有新鲜的内容素材,没有时代性的哲学理念,远远不能称得为好网站。
新颖的框架结构也能使浏览者的目光更长久地被吸引,再拥有好的素材基础上,框架的搭建也是网站建设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进行周密地布置,相信建设出来的网站必然是点击率最高的网站。
该网站的建设也牵涉到了动态网页的制作,因此,这必然成了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就我个人而言,对动态网页的制作方面还缺少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曾经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个人主页,仅此而已,而现今,却得必须运用asp程序进行动态网站的编辑,运用asp把脚本、html、组件和强大的web数据库访问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把按用户的要求专门制作的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此技术的运用使我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几倍,当然这正是我以前没好好学的不好表现,但通过这次设计使我认识提高了,在学好静态网页制作的基础上则不能忽视对动态网页制作的重要性。此后,我将借鉴这次的领悟,认真学习并全面地掌握asp中的每个知识点,以便今后熟练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为自己以后的生活道路铺上一层更牢固的奠基石!
用asp实现搜索引擎的功能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可是,如何实现类似3721的智能搜索呢?比如,当在搜索条件框内输入“中国人民”时,自动从中提取“中国”、“人民”等关键字并在数据库内进行搜索。看完本文后,你就可以发现,这个功能实现起来竟然是如此的简单。ok,followme!
第一步,我们要建立一个名为db_sample.mdb的数据库(本文以accessXX数据库为例),并在其中建立表t_sample。表t_sample包括如下字段:
id自动编号
u_name文本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10-0006-03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和每位在校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理论上,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到三年的高端学习,应该比本科生更容易就业且就业层次更高。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两所高校,通过对两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剖析,来分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关系,以窥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问题与对策。HK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处在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其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HB是一所省属大学,所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办学历史与师资力量也相对较为匮乏,其高等教育学专业虽是省级重点专业,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捉襟见肘。这两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两类不同等级的高校类型,同时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同级高校中都属于发展比较好的,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及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学点发展迅猛,出现学位点多、在读学生多、指导教师多的繁荣局面。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它下面的二级学科中,高等教育学的人数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因此,要了解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可以以教育学的统计数据为参考。如图一,教育学招生人数从2008年的14793人,增长到2015年的33612人,年均增长32%。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必然日益严峻。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有近120多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在读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超过3000多人,从某种意义上看,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己经从“纯精英”逐步进入了“类大众”阶段。2011年一项对30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有8所学校认为就业情况“一般”,2所学校认为就业情况总体“较差”。结果凸显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艰难处境。
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局限性。进高校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因为一般高校现在都只要博士了;进中小学,专业不对口;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的人数非常庞大。令人唏嘘的是,很多跨专业考上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年学术生涯结束后,不得不去从事自己本科所学专业,用本科文凭去竞争找工作,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一定意义上更是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失败。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接受笔者调研时说:“在本科时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还挺有成就感的,但自从上了研究生,就觉得自己整天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因为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进行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但是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要求学生做出学术论文,这种培养方式可能会对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有益,但是并不适合大部分今后不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再加上有些导师忙于自己的事务,无暇关注学生的心态和学业情况,因此,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很焦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究其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术性”倾向。笔者通过调查各校培养方案了解到,大部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是致力于培养出学科理论知识雄厚、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但这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造成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尴尬境地。
二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各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集中反映在各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上。现以HK和HB两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发现其在培养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
在培养目标上,HK较为具体,主要培养“教育学科教学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及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和其他”。这样言简意赅的表述,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行业,方向较为明确。相比而言,HB的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学科知识、外语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最终培养的是“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HB的培养目标与大多数的高校类似,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可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HK做到了,它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这样就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
(二)课程设置不足
两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设有公共课、学位必修课、学位选修课。两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程一样。在学位必修课上,两所高校都开设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和高等教育管理学,HK还另外开设了教育社会学,HB另外开设了大学课程论和当代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在学位选修课上,两所高校都開设的有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HB还开设了高等教育哲学,HK还开设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社会学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高等教育认证与评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比较、院校研究概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研究、大学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很明显,HK的课程建设更为丰富,尤其是在专业选修课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也为就业的分流做好了准备。
通过对这两所高校课程设置的比对,发现HB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在选修课上相对不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视野,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当然,HK尽管在课程体系上较为规范,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学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属性。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与实践结合,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在就业时,即使有好的就业机会,也会因能力不足而与之失之交臂。
(三)培养方式低效
HK和HB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都采用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发挥导师的力量,又要发挥整个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每位导师指导1~3名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并重的方式,导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督促学生学习。
两所高校的培养方式有其合理性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强调了导师的作用,但是并未明确提出导师的职责,并且缺少考核检测,从而会导致很多导师的指导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其次,这种培养方式缺乏对学生业绩的考核,很多学生处于懈怠应付的状态,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实践训练缺乏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训练必不可少。但是仔细翻阅这两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在这个环节上都比较模糊。HK只是提及要有“校外调查及学习、教学实践”,但是具体如何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并未说明。HB提出教学实践是参加本科生的教学一线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组织课堂讨论等”。虽然HB明确提出了教学实践的要求,但是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有能力给本科生上课吗?这是在拿本科生当“小老鼠”做实验,这既是对本科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硕士研究生的不负责任。况且,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并非走进一线教学课堂更很少进高校教学课堂,即便进高校也多是做学生管理事务,这样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令人质疑。
三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优化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社会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岗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大扩招的最初几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很多进入高校做了教学和管理工作。但近年来,高校在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很少能进入高校工作,即便有幸进入高校,也多是管理岗位或学工队伍。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与实际就业的严重错位。
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从事高教理论研究的学术性人才,而就业市场大量需要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当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对这一需要设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高校任何一个部门工作,都几乎完全是生手。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下大功夫,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确保学生实践能力锻炼。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尚未实现专业化,对管理人才并无专业上的特殊要求,但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才会具备集中优势,在未来就业时能够直接上岗。
(二)优化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真正意义在于使研究生通过形成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内核,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外围的多维立体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以服务于科学研究需要。”[1]从对以上两所高校课程设置分析看来,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理论性课程开设过多,实践性课程几乎没有开设。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学术性的课程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实践性强的人才呢?此外,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尤其是HB所代表的这一类高校,受师资力量所限,无法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虽然HK这类高校确实开设了很多选修课,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仅仅局限在了高等教育这一领域,并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的拓展。诚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多方面加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这也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思维的局限性就会使得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因为管理岗和学工队伍都是一些實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领域。因此应适当加强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的拓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过程考核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培养质量的第一把关人,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对导师指导工作进行规范跟踪管理,相对较为随意,这样就很难保证研究生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及时的指导。
因此应该对导师的具体职责、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表扬,对指导效果差、难以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不断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并将此种制度切实落实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与此同时,培养机构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增加淘汰和分流机制,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早谋求合适的出路。严格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环节,并且对评价标准从为学术创新转向学术与应用兼顾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取向采取多元的毕业评价标准,在美国“‘档案袋’和‘课题研究设计’等实践性强的毕业考核项目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学位论文”[2]。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学习美国的做法,以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以求有更为满意的就读需求。
(四)重视实践训练
结合HK和HB两类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要求来看,主要还是在校内面对本科生进行一线教学。但是,考虑到大多数实际就业的情况,高校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
相比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还不如让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见习辅导员,或者兼而有之,从教学实习和管理实习两方面进行实践训练。教学实习可以参考“导生制”进行,即先跟着实习指导老师观摩学习,然后自行备课,并与实习指导老师不断交流,待时机成熟时尝试进行教学。管理实习就是让其对某个班级进行管理。实习考核从实习指导老师和所带班级的学生两方面进行,确保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此外,根据就业实际,鼓励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走出校门,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必要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象牙塔’式的学校育人环境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3]。当然,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积极重视就业问题,办学改进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此,有必要重新设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招生环节,注意招生有一定学校教育实践基础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多元和灵活,允许学生在中期考核的时候分流到专业硕士学位就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研究方法课、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培养过程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度,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在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对于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研究生教育规模在迅速膨胀,高层次人才数量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必须与毕业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虽然不能说培养为就业服务,但没有足够就业质量的人才培养肯定不是成功的。就业不好的专业势必为社会所淘汰,也为学生所厌弃。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自觉完善适应自我发展的调节机制,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培养与就业的匹配。
作者:解悦等
参考文献
[1]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摘要:文章综述了巫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界定了巫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中国巫文化的总体发展历程略作了概要性描述。
关键词:巫文化;巫师;巫术仪式;巫术工具
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巫文化都曾盛极一时,甚至“在技术发达的现代文化形态中,仍有人相信巫术”[1]。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就西方而言,古希腊时期的荷马著作中就提到了巫术;古典时期最著名的女巫是传说中的美狄亚;贺拉斯《讽刺诗集》描述了女巫施术过程;《圣经》中包含了巫术的资料;从中世纪至18世纪晚期,西方强烈地反对巫术,根据《圣经》相关教条进行消除巫术的公审和处决,因此遇难者至少达数十万之众,英国移民将巫术带到美洲殖民地;直到20世纪,在西方仍有关于巫术之指控。在19世纪以来的学术实践中,对于巫术的研究,成为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其中较有理论价值的著作至少有《金枝》、《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巫术奇观》;国外学者对中国巫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则有英国韦利、美国孔飞力、韩国文鏞盛的重要著作。就中国学术文献而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皆由卜筮而产生,故可视为巫文化之第一批材料,其后之《易经》、《山海经》等传世典籍保存大量巫文化的资料。秦人焚书,犹存巫书,汉代承平,除协书之律,自斯时始,有刘歆《七略》中的《术数略》以迄清代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数术类”所含等7大类巫术文献[2],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官方意识形态中巫文化的学术地位与知识谱系。西学东渐以来,现代学术渐次建立,华人学者贡献出巫文化研究力作者代不乏人。检阅巫文化研究史,这些优秀著作至少有江绍原《发须爪:关于他们的迷信》、李安宅《巫术问题的解析》、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林履信《“巫”与“史”之社会学的研究》、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罗香林《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饶宗颐《历史家对萨满主义应重新作反思与检讨》、王贵元《女巫与巫术》、赵仲明《巫师、巫术、秘境》、宋兆麟《巫与巫术》、高国藩《中国巫术史》、詹郸鑫《心智的误区》、胡新生的《中国占代巫术》、张光直、晁福林的同名著作《商代的巫与巫术》、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陆群《民间思想的村落——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视》、王玉德《长江流域的巫文化》、陆群的《湘西巫蛊》、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等。近些年来,颇多青年学子在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中对巫文化有所研讨,其中已出版或已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较高学术声誉者至少有:刘永华《The world of rituals: Masters of ceremonies (lisheng,礼生), ancestral cults, community compacts, and local temples in late imperial Sibao(四保), Fujian (China)》、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范纯武《双忠崇祀与中国民间信仰》、晏昌贵《巫鬼与祀》;目前尚未出版的有这样一批: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四川女性》、张海燕《巴地巫文化与的关系研究》、李永远《中的巫文化考证》、林贤东《商代巫觋研究》、吴婷《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巫文化》、严玉《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杜鹃《中古时期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赵丽彦《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康文籍《宋代四川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另有其它著作如日本藤野岩友著《巫系文学论》,其中第一章“关于巫”的论述,“通过引用丰富的史料,从巫的起源,巫与政治及祝、宗、史官的关系,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巫的兴衰历史,给人以系统的感受”[3],李星星《曲折的回归》有“土老师、苗老师、客老师”“巫文化与宗教并存”等节重点考察了四川酉阳今重庆酉阳的巫文化,白九江《巴人寻根》之第三章《巫风烈烈》,此类著作,虽非直接以巫文化为主题,仍值得予以关注。
这些著作,有的被誉为中国宗教研究的“圣经”,有的成为经典性著作,有的尚未完全公开出版,都为巫文化的推进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发现,在研究中,常出现巫文化概念被混用的情况。正如童恩正所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宗教的进化,在中国的记载中,‘巫’的含义在改变,‘巫术’和‘巫术崇拜’的含义也在改变”、“在某一地区可以称之为‘巫’、‘巫术’、‘巫术崇拜’者,在同时的另一地区又未必合适”[4]。笔者认为,在研究中要将这些概念与巫文化区别开来。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国家级
基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jg0110)、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有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2008年9月28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对海南大学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该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1、研究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占地约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人,横跨华南9省(区)。热带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热带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本学科点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热带渔业经济管理等内容,努力构建有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院校很少涉及的。
2、跟踪世界热带地区各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研究动态。我校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研究热带地区农业的高等院校。本学科点在热带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紧跟世界研究动态,为中国热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在中国-东盟“10+1”模式下,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
3、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学,基于热带作物生产与管理特色、农垦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热区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主要是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农垦企业。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热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的主要专业。自198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累计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与硕士毕业生,为华南热带农业经济,尤其是海南农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了大量领导干部,并输送了大量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了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法仁、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等3,000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为海南、广东和云南三大农垦及海南农业厅系统培养了200多名中高层干部。并完成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参与政府与企业咨询200多次,学术报告和培训讲座听众年均3,000多人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热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完善的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共有30人组成,基本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2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90%以上。
学历结构:博士11人,硕士16人(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学士3人,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
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的教师3人,占10%,30~40岁的教师15人,占50%,40岁以上12人,占40%。
其中,出国高级访问学者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优专家3人,省“515人才”第1层次专家2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次,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获省级“优秀教师奖”1人次,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次。
2、实验设备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师生需要。在实验设施方面,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实验室的面积达到310m2,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全面开放制度,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收藏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六类。期刊方面,院里近年来每年订阅的期刊平均有80余种,报刊及论文材料限馆内阅览及借出复印。馆里的计算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读者使用,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以弥补纸质资源的不足,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
3、具有良好的办学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推广和高校教师),2个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经济学、种质资源经济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重点课程。因此,该专业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学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4、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和农垦及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基本上非农企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无差别。但是相对于正规财经类专业科班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学校影响力,还是专业名称上和实际操作能力,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举步维艰,社会认可度逐步下降,导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一些课程依然存在问题。首先,与全国其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并无差别,没有体现热带农业经济特色,同时也没有关注农业热点问题。例如,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发展等;其次,有些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业技术进步测算等内容与经济学中内容几乎相同。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实验或实习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虽然有些课程也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明确,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立足热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但就各高校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即“热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热带地区经济发展,以华南地区农业经济、农垦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热带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相应的做出调整,增加华南地区经济专题研究、现代农垦企业经营管理、海南农业政策研究等课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真正成为特色专业和社会认可专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程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一般来讲,必修课应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较少,原本是选修课的课程却变成了必修的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导致本是“特色”专业却没有开设“特色”课程。因此,首先,要真正加大选修课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等;其次,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热区农业发展概括、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等;第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认真制定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重视教师培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密切相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实力,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学历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仅为36.67%,可见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为了达到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风丽,刘俊浩,程钢,王生贵.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2]颜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J].农业经济,2009.12.
[3]洪名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4]庄佩芬,刘伟平,王林萍.对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3.
[5]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6]季莉娅,史金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2008.4.
[7]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
[8]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9]厉昌习,李国栋,薛兴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7.35.
[10]孙自保,李萍,龚红梅,彭岳林.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2006.11.
[11]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S1.
[12]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
[13]尚琳娜.浅议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24.
关键词王弼易汉代象数尽废象数
〔中图分类号〕B234;B2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018-08
一、有关“尽废象数”的三个问题
《易传》成书后,因乎治易路径和方式的差异,易学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约其大端,乃象数与义理两派。此两派各以“象数”与“义理”为侧重,分别展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色;然二者间又不彼此孤立隔绝,“义理派的特征不在于扫落象数,象数派的特征也不在于排斥义理”。①质言之,二者只是治易路数的不同。究其本根,此两种不同的治易路数皆可上溯至《周易》经传。一方面,《周易》古经原本就存在的两套表意系统,即卦爻画符号系统与卦爻辞文字系统,乃是象数派与义理派各自之理论源头;另一方面,解释《周易》古经的权威著作《易传》中并存的象数与义理,又为两派易学提供了文本根据。汉代以降,象数易学大兴,随即居于易学主流。此一阶段,大量的象数体例被发明创设、运用衍展,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易学的内容。但同时,“专崇象数,以象生象,象外生象,以数演数”②的注经方式亦使得象数易学的繁琐、僵化日益暴露。在此一背景下,一批具有高度思维原创性的易学家从汉代旧学中突围而出,并尝试以新方法治易。王弼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纵观易学史,王弼易学的问世无疑标志着一场易学革命的肇始。王弼一出,象数旧学日薄西山,义理解易成为主流。因而,古今大部分学者在评价王弼易学时多以“扫象”或“尽废象数”论其特征。如东晋孙盛曾言:“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摈落,多所不关。虽有可观者焉,恐将泥夫大道。”③牟宗三先生亦云:“王、韩之易学,要在废象数,至于义理,则未能握住孔门之管钥,而是以道家之有无玄义而解经也。”④
我们认为,《易》之象辞互诠互显、象数理占一体圆融的特质已然决定了包括王弼在内的一切易学家并未、亦绝无可能全然抛弃卦爻符号而空论义理。
那么,应如何理解王弼“尽废象数”论?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先须对“尽废象数”的“象数”有一个清晰界定。通观王弼《易》注,其所用之卦象,既有八卦的自然之象、又有事物之象及方位之象;所用之爻象,不但继承了当位居中、承乘比应等旧例,更发明了“初上不论位”的新说。可见,王弼“心中严格掌握着卦象,并没敢随意解说”。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6年,第177页。既然王弼《易》注中的用“象”之处不胜枚举,古今学者绝不会视而不见。因此,所谓“尽废象数”并非是说王弼断然抛却了一切象数。这里的“象数”实为一种狭义的特指,即“汉代象数”。尽管汉代除象数学外还存在着道家易等其他形式的易学,但此时期象数易学占居绝对主流、最能代表汉代易学的特出之处;汉代又为易学史上象数易学的鼎盛时期,故可在“汉代象数”的狭义层面上使用“象数”概念。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把“汉代象数”规定为狭义的“象数”时,显然是着眼于汉代象数学与其他时期象数学的区别而非共同之处。比如,虽然汉代象数学亦重视“中”、“当位”、“承乘比应”等注经体例,但这些体例亦被其他各个时期的易学家普遍运用。因而,此处所谓的“汉代象数”,在外延上并不等于汉代象数学所使用的全部易例,仅指由汉代象数易家创设或勃兴、且直至清代汉学复兴之前皆未获得主流易学广泛认肯从汉代象数易学衰落到清代汉学复兴之间的易学史阶段,仍不乏汉代象数学的继承者,如三国陆绩、晋干宝、唐李鼎祚、宋朱震等。从易学史的角度审视,以上诸家与其各自所处时代的主流易学风格明显有别,皆是以继承或发展汉代象数学为其易学研究的主体,故仍属“汉代象数”,并不意味着“汉代象数”与其它时期象数学的共同之处。的八宫、卦气、互体、爻辰、反对、旁通、升降、卦变等注经体例。依此理解,则“尽废象数”论实际旨在强调王弼将“汉代象数”特有的解经方法全然摈弃、置之不用。
因其自身价值及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王弼易学历来颇受学界重视。一方面,以王弼易学为论题的学术研究已然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另一方面,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其中,汤用彤先生所言非常值得重视:“又世之非毁弼《易》者,亦因其师心自用,不守家法。然弼之注《易》,采取旧说颇不见少。张惠言谓弼祖述王肃,特去其比附爻象者。实则弼注除黜象数外,文义亦尝援用旧说。如《观》卦卦辞注即用马融之文,《泰》之初九全引虞氏易,《革》卦‘巳日乃孚’乃用宋衷之注,《颐》之六二全用王肃之书。凡此均足证辅嗣治《易》,多读世儒作品,于作注时,并有所取材也。”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91页。汤先生明确指出,王弼对马融、虞翻等汉易大家的《易》注皆有援引。这便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即:王弼是否彻底否弃了“汉代象数”旧说?换言之,倘若我们只在“汉代象数”的狭义层面上使用“象数”概念,主张王弼易学“尽废象数”的传统观点是否就一定准确无误?
随着当代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引起了极少数学者的重视。田永胜已发表多篇相关文章:《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论王弼易学与〈易传〉的关系》,《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文本的解释与王弼思想研究》,北京大学1999年博士毕业论文;《王弼思想与诠释文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此外,郭丽娟:《王弼易学哲学思想再探》(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中亦详细论及此一问题。王新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一文中亦有相关论述,见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二辑,齐鲁书社,1997年。本文第二部分对以上文献多有参考借鉴,特此注明。他们研究后发现,王弼《易》注中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汉代象数”内容。其实,宋、清易学家早就对此有所觉察。那么,王弼《易》注中究竟存在着多少“汉代象数”成分?关于这一问题,本文在部分地接受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主张前人结论尚有进一步详辨的必要。
二、王弼《易》注中的“汉代象数”
笔者通观王弼《易》注并综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后认为,王弼《易》注中的“汉代象数”内容大抵有如下数端:限于论题,本文只涉及王弼易学中与“象”有关的部分。合言“象数”,乃是沿袭易学史及当今易学研究的惯用说法。
1反对
“反对”是就两卦关系而言的。简言之,某一别卦反转一百八十度后所得之卦,与原卦之间即互为反对。亦可变换视角,将原卦的初爻至上爻,视作其反对卦的上爻至初爻。如《临》与《观》、《渐》与《归妹》皆互为反对。将“反对”之意明确点出并运用于注经者,首推汉易之集大成者虞翻。虞氏所谓的“反对”,即后人颇多论及的“覆卦”、“综卦”。
王弼注《益》卦六二爻爻辞“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云:“以柔居中,而得其位;处内履中,居益以冲。益至外来,不召自至,不先不为,则朋龟献策,同于《损》卦六五之位。”②④⑥⑦⑨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429、435、277-278、348、266、450-451页。《益》之六二为下卦之中爻,阴爻居阴位为得位,故曰:“以柔居中,而得其位;处内履中”。《益》与《损》卦互为反对,故言《益》之六二同于《损》之六五。
2旁通
“旁通”出自《易传》。《文言·乾》云:“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将“旁通”命名为一种注易方法则是虞翻的创造。虞氏所谓“旁通”,是指若两卦的六对同位之爻阴阳爻性截然相反,则此两卦卦意相通。如《乾》与《坤》、《履》与《谦》互为旁通。后人又将“旁通”称为“变卦”、“错卦”。
王弼注《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云:“頄,面權也,谓上六也。最处体上,故曰權也。《剥》之六三,以应阳为善。夫刚长则君子道兴,阴盛则小人道长。然则,处阴长而助阳则善,处刚长而助柔则凶矣。”②王弼此处虽未明言“旁通”,但其以《剥》之六三注《夬》之九三足以说明他接受并涵化了汉易的旁通易例。但需特别指出,王弼与虞翻虽都以旁通注《易》,但二者并不相同。虞氏旁通说是以旁通之两卦卦意相通,故可相参互诠;王弼则认为旁通两卦之卦意截然相反,似应正反比对。
3升降
升降是东汉荀爽易学的特胜处。荀氏此说,是在继承西汉京房和《易纬·乾凿度》的相关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约言之,“所谓升降,是指阴阳进退消息。阳性主升,阴性主降。”然而在具体注经中,升降说并“不能固守乾坤升降的原则”,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94年,第177、180页。王弼曾多次运用升降说注《易》:
(1)《泰》:王弼注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云:“乾本上也,坤本下也,而得泰者,降与升也。”注爻“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云:“乾乐上复,坤乐下复,四处坤首,不固所居,见命则退,故曰‘翩翩’也。坤爻皆乐下,己退则从,故不待富而用其邻也。”④王弼此间明显采纳了荀氏的乾升坤降说。比照《周易集解》引荀爽注《泰》之文“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165页。可知王弼虽未明言“升”、“降”二字,然其“上复”、“下复”之义实与升降相同。
(2)《大畜》:注九三曰:“凡物极则反,故畜极则通。初二之进,值于畜盛,故不可以升;至于九三,升于上九,而上九处天衢之亨,涂径大通,进无违距,可以驰骋,故曰‘良马逐’也。”⑥此是主九三升上九,以《大畜》为一阳独升之卦。
(3)《小畜》:注初九曰:“处乾之始,以升巽初,四为己应,不距己者也。以阳升阴,复自其道,顺而无违,何所犯咎?”注九二曰:“处乾之中,以升巽五,五非畜极,非固己者也。”⑦此是主初爻升四位,二爻升五位,为两阳同升。田永胜以《小畜》九二作《升》九二,又以初九升四位为“以阴升阳”,皆误。见田永胜:《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
(4)《升》:注初六曰:“允,当也。巽卦三爻皆升者也。虽无其应,处升之初,与九二九三合志俱升。当升之时,升必大得,是以大吉也。”注九三曰:“履得其位,以阳升阴,以斯而举,莫之违距,故若升虚邑也。”⑨王弼主《升》之内卦三爻同升。不但两阳爻升,初六阴爻亦升。
可见,王弼多次运用了荀氏升降说注《易》,且其升降之法与荀氏一样皆不墨守阳升阴降之规,在具体运用中亦能结合注经需要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4卦变
卦变是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卦变,是指某一别卦的阴阳两爻互易而变成另一别卦的学说。主此说者多将卦变溯源至《彖传》。在汉代易学中,系统的卦变说始自荀爽,成熟于虞翻。在王弼《易》注中,卦变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例:
(1)《贲》:王弼《彖传》注曰:“刚柔不分,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来居二位,柔来文刚之义也。柔来文刚,居位得中,是以亨。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刚上而文柔之义也。刚上文柔,不得中位,不若柔来文刚,故‘小利有攸往’。”③⑦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326、508、406页。王弼此处是以卦变注《易》。朱伯崑先生认为,“此是本于荀爽乾升坤降说解释《彖》文刚柔往来说。”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94页。田永胜亦以升降说视之,见《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事实上,将此例视作卦变更为妥当。由“坤之上六来居二位”、“乾之九二,分居上位”之语,可推知王弼认为《贲》卦是由《泰》之九二、上六两爻互易而来。《泰》内乾外坤,乾刚坤柔,故上六降二位,为“柔来文刚”;九二升上六,为“刚上文柔”。
(2)《涣》:王弼《彖传》注云:“二以刚来居内,而不穷于险;四以柔得位乎外,而与上同。内刚而无险困之难,外顺而无违逆之乖,是以亨。”③此言《涣》卦来自《否》卦。《否》之九四降内卦二位,即“二以刚来居内”;六二升外卦四位,从而阴爻居阴位,故言“柔得位乎外”。清儒焦循曾明示王弼这一卦变之例:“循按王氏此注,亦用卦变《否》四之二之例,而讳言自《否》来。”焦循:《周易补疏》,见阮元编:《清经解》卷一千一百四十七,上海书店,1988年。
需要指出的是,按荀、虞之卦变体例,《贲》、《涣》皆为三阴三阳之卦,故应来自十二辟卦中的《否》、《泰》二卦。对照荀、虞二人注文,荀爽《贲·彖》注:“此本泰卦”。虞翻《贲》卦注:“泰上之乾二,乾二之坤二”;《涣》卦注:“否二之四。”参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可知王弼注此两卦与汉易卦变之法完全相同。由此可见,王弼无疑继承运用了“汉代象数”方法。
除上述四种体例外,王弼之“一爻为主”说,亦是对京房、陆绩卦主说的继承与发展;其《易》注还曾部分地引用或化用汉代象数易家的注文。凡此种种,在此不一一详述。
总之,经上述分析后可见,即便我们把“象数”规定为“汉代象数”,主张王弼“尽废象数”的传统观点亦非准确无误。因为在王弼《易》注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汉代象数”内容。
三、前人研究再辨析
随着易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少数学者已然觉察到用“尽废象数”来评定王弼易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于是,几篇旨在梳理、析论王弼《易》注之“汉代象数”内容的文章相继发表。然而,这一颇具纠偏意义的学术探讨,又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研究王弼《易》注与“汉代象数”的关系时,仅仅或过分地着眼于形式上的找寻、对应甚至是比附,误读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平实地看,古人之说颇有不当之处,今人研究则大多因袭旧误。所以,对此类卦例再加详辨十分必要。
1互体
互体最早见于《左传》,自汉代京房明言互体后,汉儒多取此说。宋人王应麟认为,王弼亦用互体之法。他在《周易郑康成注·序》中言道:“王弼尚名理,讥互体,然注《睽》六三曰:‘始虽受困,终获刚助’。《睽》自初至五成《困》,此用互体也。”王应麟辑:《周易郑康成注》,台湾无求备斋《易经集成》本。为见其详,此处引录王弼《睽》卦六三注文:
凡物近而不相得,则凶。处睽之时,履非其位,以阴居阳,以柔乘刚,志在于上,而不和于四,二应于五,则近而不相比,故“见舆曳”。舆曳者,履非其位,失所载也。“其牛掣”者,滞隔所在,不获进也。“其人天且劓”者,四从上取,二从下取,而应在上九,执志不回,初虽受困,终获刚助。⑦
王应麟认为王弼运用互体的全部根据,即在将注文“初虽受困”一句中的“困”字理解为《困》卦。按互体之法,《睽》初至三为兑、三至五成坎,初爻至五爻五画连互得《节》,再用两象易将《节》之内外两卦互易则成《困》。按王氏之说,王弼此处不仅用互体,且取“互体兼两象易”。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8年,第6页。我们姑且不论其说牵强与否,仅从王弼注文来看,便知王弼绝非此意。《睽》之六三以阴爻居阳位,处于九二、九四两阳之间,以柔乘刚,故既不容于九二,亦不和于九四,故爻辞言“见舆曳,其牛掣”。然因六三与上九相应,故最终能得上九之助而脱离困境,即“初虽受困,终获刚助”。显然,这里的“困”是就爻位关系而言的“困境”之意,而非王应麟所谓互体兼两象易而成的《困》卦。
2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范畴。在汉代之前,五行说已发展得较为完备。继西汉京房纳干支五行入卦、从而创立出一套以五行为轴心的京氏易学庞大体系后,汉代易学家多沿袭以五行注《易》的路数。王弼曾对此法进行过批评。然而,宋代朱震在《汉上易传》中指出,王弼注《中孚》之六三亦有取五行:“王弼言‘卦变不足,推致五行’。然释《中孚》六三曰:三四居阴,金木异性,木金云者五行也。”朱震:《汉上易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本。王弼原注如下:
三居少阴之上,四居长阴之下,对而不相比,敌之谓也。以阴居阳,欲进者也,欲进而阂敌,故“或鼓”也。四履正而承五,非己所克。故“或罢”也。③⑥⑨⑩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517、316、618、336、311页。
显见,王弼此注本无五行之说。朱震之所以认为王弼暗用五行,原因在于“对而不相比”可与五行之说相比附。按朱氏之意,《中孚》居外卦巽,按京氏八宫说,巽宫主木;六三居内卦兑,兑宫主金。内卦兑金克外卦巽木,故曰“对而不相比”。此论固然巧妙,解释亦颇为通顺,却实为画蛇添足之举。原因在于,兑、巽本为反对,六三、又分居内外卦之上下,恰为“对”也;二爻相邻,皆为阴爻,同性相斥,有如《革·彖》所言“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正有“不相比”之象,故王弼此间言“对而不相比”。何须大费周章以五行释之呢?
3升降
前文已胪列王弼以升降说注《易》之卦例,然个别注文尚待详析。如《观》之六二:
处在于内,寡所鉴见,体于柔弱,从顺而已。犹有应焉,不为全蒙,所见者狭,故曰“窥观”。③
清焦循认为,此注暗含荀氏升降之法:“《观》本《蒙》二升五之卦。《蒙》已成《观》,故‘不为全《蒙》’。此荀爽二五升降之义,王氏阴用之。”焦循:《周易补疏》,见阮元编:《清经解》卷一千一百四十七,上海书店,1988年。焦循以为,此注中“不为全蒙”之辞显露出王弼是以《观》卦为《蒙》之九二升五位、六五降二位而成。因“《蒙》已成《观》”,故有“不为全《蒙》”之说。应指出,荀爽、虞翻皆未以《蒙》之二五升降注《观》卦。故焦循所谓“王氏阴用之”,是指王弼此注暗用了荀爽的升降法则,而非因袭了《观》卦荀注。如果我们进入王弼注文本身的语境内,而不是孤立地着眼于个别的文字词句,以上观点便不能成立。王弼在《卦略》中指出,“《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以近尊为尚,远之为吝”。⑥以此审视王弼注文,则可理解:一方面,《观》之六二居于内卦,远离九五、上九两个象征尊上的阳爻,自然“所见者狭”,有蒙昧之象;另一方面,六二爻居中得位,且能以柔顺与九五相应,所以又非完全蒙昧,即“不为全蒙”。如此看来,焦氏此间刻意将其归为阴阳升降体例的说法并不恰当。
4卦气
“卦气”说虽非汉易首创,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但其成为显学实始于汉代。继西汉孟喜彰明此说后,卦气便渐次成为了汉代易学的主流学说,“乃至基石意义上的基本学说”。“卦气之气,首先指节气,其次则指引发节气变化的阴阳二气。卦气说,简言之,乃是一种视构成《易》符号系统的卦为节气物候之变化、阴阳二气之消息的涵摄符示者的学说。”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因乎《周易》古经中《复》、《临》两卦的卦辞皆涉及到“七日”、“八月”等具体时间或时令,故此两卦尤受象数易家重视,注解亦可谓异彩纷呈。古今很多学者认为,王弼在注《复》、《临》两卦时亦有取卦气说。今录王弼相关注文于下:
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⑨
八月阳衰而阴长,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故曰“有凶”。⑩
孔颖达认为,王弼“亦用《易纬》六日七分之义,同郑康成之说”,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1、95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周易正义》亦云:“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今观其书,如《复·彖》‘七日来复’,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说,则推明郑义之善。”二者皆主张王弼是以“六日七分”解“七日来复”;至于《临》卦,孔氏又云:“‘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宜据《否》卦之时。故以《临》卦建丑,而至《否》卦建申为八月也。”此是认为王弼用“十二消息”来解“八月有凶”。
我们认为,《复》卦注文所呈示的,是王弼以阴阳二气消息论《易》,而非以“六日七分”解“七日来复”。至于《临》卦注中的“八月阳衰而阴长”,也完全可以在非卦气意义的一般语境下理解为“八月气温渐寒的阳衰阴长”。因此,单凭王弼对此两卦的简短注释,我们很难确证其是否运用了严格意义上的卦气说。由是观之,《周易正义》所云“但于文省略,不复具言”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以及今人田永胜“从王弼注释与郑玄注释的对比,可以看出王弼是用郑玄的卦气说来解释此句《彖》辞的,只不过王弼讲的没有像郑玄那么详细”田永胜:《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等说法,皆有武断之嫌。
关键在于,凡主张王弼采纳卦气思想注《易》者皆忽略或刻意回避了一条重要注文。王弼注《复·象》云:
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⑤⑦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337、422、609页。
王弼此间以阴阳二气消息与节气物候更替互释,更可使我们断定,王弼《复》卦注绝对与汉易卦气思想无关。原因在于,按汉代卦气理论的十二消息及六日七分说,《复》卦值十一月中气冬至,《姤》卦值五月中气夏至,即“冬至阳复,夏至阴复”。然而,王弼注文却言“冬至阴复,夏至阳复”。田永胜在《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中将王弼原注误引作“冬至,阳之复也;夏至,阴之复也”,并将误文作为王弼运用卦气思想的证据。在此予以特别指出。此足以证明王弼《复》卦注文有悖于汉易卦气思想,故绝无可能以六日七分说解《易》。
5卦变
王弼注《损》卦云:
柔不可全益,刚不可全削,下不可以无正。初九已损刚以顺柔,九二履中,而复损己以益柔,则剥道成焉,故不可遄往,而利贞也。⑤
依王弼之见,《损》初九爻辞“酌损之”符示着阳爻损己成阴以增益阴爻。在此情况下,若九二再变为阴,则《损》卦卦体即会转成《剥》卦,故九二爻不可再变。这一卦例,被某些现代学者视作是王弼运用卦变思想的明证。我们认为,此一卦例至少与汉代象数学的卦变说了无干涉。原因有二:首先,“汉代象数”中并无《损》变《剥》之卦例。按汉易卦变说,《剥》为十二辟卦之一,应为阴消《乾》至五爻而成,虞翻曰:“阴消《乾》也。”荀爽曰:“谓阴外变五。”卢氏曰:“此本乾卦。”参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而非来自《损》卦;其次,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汉易卦变思想是一套较为完备的系统学说。其乾坤阴阳消息生十二辟卦,十二辟卦再以阴阳两爻互易而成其他别卦的总思路,可视为一种六十四卦有层次的推演、生成过程。如《贲》来自《泰》,《涣》来自《否》,《泰》,《否》又来自《乾》《坤》消息。然而,我们应注意到,王弼此注是为解释《损》卦九二爻辞而给出的一种假设。即初九已变,若九二再变则成《剥》。这一假设的目的,是为了得出九二不可变的结论。因此,这一注解完全不同于汉易“卦变”语境下具有生成推演意义的“《剥》来自《损》”。笔者以为,将其视作以“变卦”注《易》似较为妥当。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认为:王弼《易》注中确实存在部分“汉代象数”内容,但其所占篇幅很小,卦例亦远未像后世学者指出的那样丰富。显然,这是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的不同所在。然而,仅以“汉代象数”的卦例数量和篇幅比重作为标准,并不足以将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区分开来,更不足以说明王弼易学的革命性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继续追问: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的本质区别何在?
四、“用象”之辨
我们并不否认主张王弼“扫象”或“尽废象数”的传统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因为《周易略例·明象》中的如下文句,可作为这一论点最直接的文本支撑: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⑦
依王弼之见,胶着于象数的汉易方法在根本上存在偏差。解《易》不应执定在具体的象上,如乾卦不一定非要与“马”象相联,坤卦也不一定非要与“牛”象相联。在对汉易的种种象数体例进行批评后,他明确提出,“忘象以求其意”才是解《易》的正确思路。从表面上看,“忘象”似乎是对象数的彻底否定。然而,王弼不但继承了“中”、“当位”和“乘承比应”等象数体例,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汉代象数”有所保留。这足以说明,“忘象”并不等于“扫象”或“尽废象数”。
下面我们以《蹇》卦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为例,考察一下王弼在注《易》过程中是如何用象的:
西南,地也,东北,山也。以难之平,则难解;以难之山,则道穷。往则济也。爻皆当位,各履其正,居难履正,正邦之道也。正道未否,难由正济,故“贞吉”也。遇难失正,吉可得乎?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411页。
王弼认为,卦辞中的“西南”表示平地,象征着平易;“东北”表示高山,象征着阻隔。此处显然运用了多种易象。按后天八卦方位说,艮为东北、坤为西南。再结合八卦所符示的基本自然之象,艮为山、坤为地,便可得出“西南,地也,东北,山也”。《蹇》外卦为坎,坎为水,又有险难之意。如同水在平地上得以顺流、遇高山则前行受阻一样,当人逢险难之时遇,若前往平易之处“则难解”,若前往高耸之处则“道穷”。《蹇》之上坎下艮,正符示着后一种情形,所以卦辞云“利西南,不利东北”。而人每处蹇难之时,总迫切希求解缓济难的“大人”出现,故卦辞又言“利见大人”。
由此例,我们可获知王弼与汉代易学的同异所在。其相同之处在于,无论“汉代象数”还是王弼易学,皆取道于“用象解辞、以辞明象”这一象辞相互显发的诠释方式。这是由《周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周易》一书之卦爻符号系统与卦爻辞文字系统的一体圆融,已然规定了易学作为专门之学所必然采取的诠释方式。因而,即便是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易学,也绝不可能在注《易》过程中完全抛离易象于不顾。
既然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皆须“用象”,则“扫象”与“用象”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区分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标尺。质言之,二者的区别在于如何“用象”。我们知道,在汉代“独尊儒术”的宏观文化格局下,“六经”被视为圣人之意的最佳体现者。汉代注经派易学家基于《周易》乃圣人“观象系辞”而作的理念,笃信《易》的“言”、“象”之间存在着绝对严整的对应关系,故其注《易》的核心任务之一即在于逐一阐明“言”、“象”相应的微言大义。然而,经学顺循这一思路发展至汉魏之际,终于变为繁琐、僵死的附会之说。“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确实是此时期易学的总体风格。在这一情势下,一批具有高度原创精神和充足学术自信力的学者涌现出来。他们反对汉代机械、盲目、牵强的注经方式,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对汉代经学的治经路数进行了深刻反思。此一时代课题和文化动向的作用,促成了王弼哲学的应运而生。究其根本,王弼易学所针对的,乃是由汉代易学着力建构的以象数为优位的注经传统所导致的日益繁琐、并逐步偏离《周易》本身治易路向的易学研究状况。因此,“得意忘象”作为“言”“象”“意”之辨的核心结论,其本旨在于对汉代学术的治经方式进行纠偏。所谓“忘象以求其意”,并不是“尽废象数”,而是将“意”置于“象”之上,以“求意”为“用象”的目的和归宿;诚如王新春先生所言:“此所云‘忘’,重在晓示注意力重心由‘工具’向‘工具’所达成之‘目标’的转移,重在晓示一种不要过分纠缠和拘执于工具本身的精神方向。”见王新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见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二辑,齐鲁书社,1997年。其易学革命的核心和精髓,不在于“扫象”不用,而在于以“义理优位”取代“象数优位”的治《易》思路。因此,王弼之“用象”,不以寻求象辞的严整对应为的,而是将“用象”融汇在对整体卦“意”的解读之中。其注《易》的宗旨,是在准确呈示易象本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卦爻之象背后的整体时义。
由此可知,王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某些“汉代象数”体例,但他是在“忘象以求其意”的精神统摄下运用这些方法的。在他看来,以“马”为乾象、“牛”为坤象,并不是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一旦卦爻辞与卦爻象无直接对应,注释者便不惜使用诸如互体、卦气、卦变、升降、爻辰、逸象等“汉代象数”体例竭力使之牵和的思维方式。所谓“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是说即便通过以上方式注经达到的结论能与《易》之文意相合,这一注释也没有价值;反之,在“忘象以求其意”的精神统摄下运用包括“汉代象数”在内的一切象数体例,亦无丝毫不妥之处。我们再次强调,王弼意图否定的是“案文责卦”式的解经思路,而非排斥“用象”。对王弼来说,其《易》注所容纳的全部“汉代象数”内容,只不过是用以表意的工具和手段,在精神实质上已与汉易完全不同。
五、重新理解“尽废象数”
最后我们对王弼“尽废象数”的传统观点作一评价。
首先,从形式和数量上看,即便我们只在“汉代象数”的狭义层面上使用“象数”概念,“尽废象数”论仍有不当之处。问题的症结在于“尽”的限定。我们承认,王弼使用汉易思想注《易》的方法和卦例都很少,但这只能说明王弼废弃了“汉代象数”的大部分内容,而非“尽废象数”。就此而言,“尽废象数”论是有失公允的。
然而,我们却可在另一意义上认同“尽废象数”的观点。前文已言,王弼通过“忘象以求其意”的解《易》思路开启了一场由“象数优位”到“义理优位”的易学革命。这场易学革命的精神实质,不单在于形式上抛弃“汉代象数”机械、牵强、繁琐的风格及方法,更在于彻底否定汉易“定马于乾、案文责卦”的思维方式和治学精神。因此,倘若我们用“象数”特指“汉代象数”,并在文化精神和运思方式、而非象数体例和具体方法的意义上使用“汉代象数”概念,那么,“尽废象数”的说法恰是对王弼易学精髓的一种点示。
若按此思路重新理解,则“用象”、“忘象”、“扫象”三者亦具有了同一性。简言之,“用象”是注《易》的具体方法,“忘象”是明《易》的一般思路,“扫象”则是背后蕴藏的宏观精神。唯有对王弼易学的精髓和实质有一通透的把握,我们才能不继续在“扫象”与“用象”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在审视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因其“尽废象数”,便对其《易》注中的“汉代象数”内容视而不见、不作讨论;也不能因其“扫象”,就将其对汉易的继承视为自相抵牾的表现;更不能因觉察到王弼《易》注中存在着“汉代象数”,就大肆将种种汉易体例强行比附于王弼易学。我们认为,后世学者之所以能在王弼《易》注中挖掘出远远超过实际数量的汉易卦例,正是由于他们仍按照“案文责卦”式的思路来检索王弼易学所导致的。每发现一处可与汉易相比附的孤立字词或只言片语时,就断言王弼使用了汉易方法。毋庸置疑,这种以王弼所批评的“案文责卦”式的思维苛责王弼的做法,实不足取。
王弼的易学革命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弼之后,义理易学跃居主流,象数旧学日益衰微。然而,“一种思想取代另一种思想,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摈弃,而是一种有保留的否定。象数易学至隋已绝迹,然其影响并未也不可能彻底根除,其中一些被认为合理的成分已融合在新的易学体系中,为易学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8年,第6页。王弼易《注》中的“汉代象数”成分,也应作如是观。不仅王弼,“魏晋南北朝以来象数与义理两大流派,能够自觉不自觉地认识并承认双方各自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取代另一方的易学家,占有主流,而完全偏颇于一端者,毕竟是少数。”刘玉建:《魏晋至唐初易学演变与发展的特征》,《周易研究》2003年第4期。在这个意义上,肇始于魏晋的义理与象数之争,亦可视为两派易学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