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小学数学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培养

第1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在小学数学中,我们要勇于提问,合理猜想,积极讨论、分析,言必有据的推理。学生“说数学”能力具有层次性。即“说数学”能力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学生“说数学”能力具有综合性。“说数学”能力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而与记忆、理解、推理及空间想象等能力互相渗透,互相支持。这说明“说数学”能力不能离开其他能力孤立地进行。

目前,学生“说数学”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旧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导致学生说数学就是教师提问,学生言必有据的推理回答。缺少问题探索过程,没有提问意识,不敢提问,缺少创新精神;习惯于教师的知识灌输,缺少合理的猜想。过分强调了言必有据的推理,导致学生不敢说,说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重视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说数学”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转变教师去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师生之间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倾听者。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特别表扬敢于发言的差生。让学生有足够表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和机会,促使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去行动、去讨论,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要这种民主、宽容、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说数学”能力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萌发显现。

(2)发散型教学内容,丰富“说数学”教学的内涵

今日的数学不再仅仅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准备,数学能力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具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具有可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是实施教学内容开.,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3)开放教学方法,促进“说数学”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好和绝对坏的区分,适应特定的创新需要,适应学生特定发展就是好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扩大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因在提倡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加强对研究法、发明法、小组讲座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最优化组合。逐步使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解释,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例如在解决上述例1、例2中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口头讨论,先由大家猜出题目要我们求证的各种结论,然后轮流说出推理过程,若有说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地方,则由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发挥集体的智慧。

(4)正确理解数学语言,准确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数学学科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像,它们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这些符号、图形和图像就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不同。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快捷有效地讲解和交流,必须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从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而良好的数学素养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在学校,班级就是一个温馨的家,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每天抽出“读书时间”,安静地阅读《学生周报》、趣味数学、历史故事等,师生共同享受读书时光。

为数学阅读提供方法――破句。如用比例知识解决“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计算,400千米需要用多少小时?”这一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孩子像学语文一样进行分段,第一段为“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240千米”,此时,“根据第一段所提供的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求什么)”,“哦,速度是不变的,那如何求速度?”(路程除以时间),经过师生合作明白: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进而得比例式200/3=400/X。

第2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数与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为了降低计算的难度,虽然对一些繁琐的计算题进行删减处理,但计算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大,这足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

但是,通过我们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且计算的错误率居高不下,在计算教学中,这种情况是令人比较担忧的,况且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差生中。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许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都把问题归结为“粗心马虎”,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引导,而忽略了在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技能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以致错过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

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在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个课题。我们认为正确计算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更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使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慢慢地喜欢数学,并通过口算、心算和笔算等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

2、使教师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计算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材,还要将教材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针对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原因;

2、提出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3、研究运用怎样的教学突破口与教学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4、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灵活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运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教师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措施

1、积极开展课后反思活动,实施课堂案例剖析

课题组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积极开展课后反思活动,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在计算教学方面已经研究出的成果,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积极依照新课程标准对案例进行剖析,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课后反思,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定期在教研会上介绍、交流经验,集思广益,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案例。

2、进行调查与测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为了全面有效地了解学生实际的计算能力水平,小学数学组对小学部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进行了调查和测试。通过分析,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偏低、计算速度慢,状况令人担忧。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计算习惯比较差,认为计算内容简单,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老师在计算题目设计上的梯度、层次、拓展有欠缺,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1)重视计算教学,让学生明白算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2)加强口算、听算、估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水平;(3)练习形式多样化,加强课堂练习指导;(4)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培训学生的数感能力。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开展课后反思的同时,课题组积极立足课堂阵地,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在课题组的安排下,每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课题“在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钻研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相互评价、共同探讨等这样的教研活动,推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提高了数学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4、以口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寻求以口算为突破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口算小明星”、“口算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和计算“大比拼”的竞赛活动,通过使学生在计算方面获得成功感,来激发学生参与计算、喜欢计算的学习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计算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深入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驾驭计算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等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2、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课题研究阶段实践课、心得和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围绕课题研究,在《读写算》等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若干篇,浓缩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提高了整体的计算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的学生从计算上找到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计算能力正逐步地得到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困惑

经过课题组成员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有许多的不足和困惑。

(1)因每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计算训练占用一定的时间,则新的知识点学生学的就不是很扎实,如果将计算训练放在课外,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2)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方面,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形成良好的互助机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叶品贤.开拓课前五分钟培养计算好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

第3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一、现状分析

1.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

学习数学时,人们大多仅关注答案的对错,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也只是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更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2.自主阅读的能力不强

学生缺乏提取信息的能力,习惯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很难独立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

3.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调查发现:课后,约有64%的同学直接做题,只有约36%的同学先看书再做题。可见,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总之,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策与方法

1.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的核心是方法。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他们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增强数学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科学的、合理的指导。依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可着重运用提纲挈领法、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等方法进行训练。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树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转变为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既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又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2)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充分分析与思考,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因而离开积极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3)读练相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教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需要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最好做到读做结合、读练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用新的知识体系解决新的问题。

三、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学习环节

1.培养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数学阅读活动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数学定义、定律等语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不像语文课本中的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因而,教师在指导数学阅读活动时,应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以轻松愉快的话题引发阅读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阅读和思考问题。通过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2.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

好的阅读材料既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同化”,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实现认识的“顺应”。因此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合理地选择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信息交流、提升思维品质的数学阅读素材。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要侧重于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和数学儿歌等。可以利用阅读课开展数学故事比赛、数学猜谜等数学阅读辅助活动,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获得数学小知识、数学发展史、解题小技巧及生活中的数学小常识等内容。

四、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第4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数学思维 自主性

G623.51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教师都在积极践行着新课改。我们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实际行动来改变传统落后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培养思维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它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下面几点尝试。

一、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数学教学工作就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合作交流方式,提高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与应用,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落后的讲与听,而是自主探究实践的自由空间,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潜能在尝试体验中被充分激发出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我们要想法设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数学知识,促进徐学生思维发展,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还将再次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就是为了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数学课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上课前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寻找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尽量将这些例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这些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教材中枯燥无趣的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再进行一些实际应用的相关练习与课本上的习题配合使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三、组织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

(一)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只需要做好一个听众就可以,这样的教学模式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没有机会去充分思考,也没有机会去实践,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力争使知识的学习活动化,使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独立思考、亲身实践,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比如,带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认识》的内容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学生会不知所云,而实际生活中学生是离不开人民币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花费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掌握简单的换算方法,并且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生活内容成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这让学生感觉更为亲切,学习起来更加起劲儿。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性更是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组织拓展性数学活动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获得数学能力,并把这些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就同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做到融会贯通。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一个公交站点下车的教学情境:公交车上有24个人,到达向阳站时下去6个人,车上还有多少人?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能从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人减去6人,再加上剩余的14人,一共是18人;有的小组认为先用14人减去6人,再加上10人,共18人;还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24减去4人,再减去2人得18人…学生经过讨论之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三)组织探究性数学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这几点做起:1、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让敢于突破教材,突破自己,活跃思维;2、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元素,启发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想更深、更广处思考探究;3、设计的练习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上,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群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5):117-118.

[2]张桂琴.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43-46.

[3]肖光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子版(中旬),2016(7).

第5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深入浅出,让概念不再生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接触到的事物、教材中的实际问题、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功夫。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可以直接感知。但是,从四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中、高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例如,小学三年级的统计与可能性,这个内容讲起来就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利用摸球、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些事会发生,有些事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把枯燥、抽象的概念教学情趣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由表及里,让概念不再虚幻

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概括性都极高,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在综合性较强的复习课上,更容易混淆。在复习素数和合数时,笔者问学生:“什么样的数是素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有的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有的学生虽然能回答,但总是不如书中的原话那么完整流畅。如果这时让学生举例来说明,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举例,把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解释出来。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上,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陈述起来比较拗口:“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独立完整地将这句话说出来,但是学生们却能够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理解。

经历过程,让概念落地生根

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把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同与不同,把不同的舍弃,把本类事物有的、其他类事物没有的抽取出来,抽取出来的这些便是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理解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学生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是怎么理解的,所以抽象概括时,学生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克服被动的接受心理。要想在认识概念中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疏导、启发、点拨、订正中去伪存真,使认识不断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瞻前顾后,让概念不再孤单

在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曾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学这个有什么用呀?”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无法和学生解释清楚的,所以,笔者请学生在学完了整个单元的知识以后再来找答案。结果,在学习素数和合数时,就有学生发现:在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素数时,就能用2、3、5的倍数的特征来快速判断。数学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其必然的联系。只有关注了知识前后的联系,才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研究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能够实现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他们这时所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只能对那些已经构造成功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而对于那些尚未内化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无法实现运算。因此,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学生更多的还是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帮助自己理解、内化这些知识。这是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概念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知识,不也就说明了学生已经将这些知识内化进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陈述性知识变为了程序性知识,学会了运用。

第6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46-01

人的个性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跟后天的家庭教育和接受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在现如今这个社会,是一个个性发扬的时代,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要有个性的。时代的不同,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上世纪我们建设国家的需要,所以需要很多基础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去培养更多的基础型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就要求我们去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服务于我们所从事的岗位。然而现实不同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普通教育过来的完全没有个性的人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人才。为什么我们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因为我们在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时候,把我们从一个有棱有角的人磨成了一个没有棱角的球。所以在这个社会中,球太多了,当我们需要有棱角的人的时候,发现很少了。正是这种传统教育,导致很多人失去了个性,固然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但是却针对问题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导致了社会的退步。所以,个性化培养应该从小学生开始。

一、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所谓的个性化并不是那些不融入社会的人,而是具有自己独特能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为我们的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之前,我们认为懒人都是应该让人们瞧不起的,但是我们身边的哪一种工具没有把我们变懒呢?这就说明发明一种工具的人,他肯定是不想再那么费劲,而是想节约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资源。所以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之前是想不明白的。这就像是在一个工厂工作,一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很可能在车间里从事操作工作,而那些所谓的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往往会成为管理者,这是为什么呢?在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工业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以对于那些尽信书的人来讲,他们不敢有突破的想法,他们只知道根据教材或者是根据工厂师傅交给他们的方法来工作,他们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踏踏实实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十几年的传统教育,让他们形成了思维的懒惰性。而对于那些上学时可能成绩不够好,却喜欢动脑的人来讲,这个社会给了他们发现的空间。我们社会不缺少高素质的从事重复工作的人员,我们缺少的是能够让社会进步的突出型人才。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学习别人的东西,那么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打破思维定式的。而对于那些喜欢动脑筋的人而言,如果他们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就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尽力的开发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工厂的工作流程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能够提高效率,打破这种常规的生产流程的人。当然,我们并不是不需要踏踏实实工作的人,我们需要的只不过是越来越少而已。所以,个性化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开始给学生们形成思维定势,那就大大局限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看到一个事物就是一个事物,而不会产生任何的形象力,这是非常可怕的。[1-4]

二、小学数学对个性化培养的影响

小学数学对个性化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我们从数学这门学科可以看到它是非常灵活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们的教育是由浅入深的。一个题目而言,我们开始给她们讲的时候,可能是最笨的方法,而逐渐的等他们接受了这个结果之后,我们会帮他们去建立更简单的解决方法。这是为什么呢?数学所学习的就是最简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习数学其实就是为懒人服务的。对于一道题而言,我们给他们讲最原始的解决方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们讲解一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这样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问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找捷径,学习的捷径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得不偿失了。如果我们只知道记住最简化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当问题发生了变化之后,我们就很难解答出来。而如果我们掌握了最原始的公式,那么我们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自己推断出来问题的答案的。所以数学教学不应该总是给学生们传输一种解答方法,而是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多种解答方案,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案更科学、更便捷。这些问题不应该是教师交给学生的,而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领悟的。有的时候,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想不通。他们和好学生之间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没发现他们之间的差距,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却总是出现较大的差距。[5-6]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考试时间不够用,这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一些爱思考的学生,他们面对一道题的时候,会努力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解答,并且比较得出最佳的方法。而有些学生就懒惰或者是其他原因,他们觉得问题能够解答出来就行了,就等于掌握了,其实则不然。在考试的时候,我们面对一道题,一个人的思维里可能马上就出现了十种解决方法,而有些人的大脑中可能只有一两种方法。但是如果这两种方法如果走不通,那么他们就走进了死胡同,所以这道题他们就解答不出来了。而对于那些喜欢思考的学生而言,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迅速派出自己想法中不合适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2]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2013,(05).

第7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一、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求知欲强烈,容易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以全新的内容辅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好奇和探索心理,从而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探索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他们进行探索研究,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同学来同时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张桌子。

A同学:我是一排一排数,8排,每排4张,共32张。

B同学:我是一列一列数,4列,每列8张,共32张。

C同学:我是10张10张地数,3个10张,再加多出的2张,共32张。……

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我并不会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数,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去得出最终的正确答案,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三、让思维在数学的世界里无拘无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这种创新意识,任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促使学生敢于创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形成良性的教学氛围。

四、让老师成为成功的引导者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利用课上课下的机会,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与学生多交流,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人完成某种挑战时,会很迫切地希望得到肯定。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适时鼓励并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有进一步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第8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创新意识

小学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重在培养学生什么呢?

一、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有: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的习惯;知错就改的习惯;细心审题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品质

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有效地应用旧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倡导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数学课中要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意识的激励,创新精神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迫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之中,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课题来研究。

四、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思维是指主体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根据数学原理和法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判断、推理,从而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得到思维的技巧、方法,并进行思维训练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9篇: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人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小学数学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让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3.大文学家巴金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怎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1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阅读数学题目和数学语言的习惯。首先注意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例如:2除5和2除以5就是一字之差所列的算式就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阅读。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语,会对正确理解题意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算理,讲解题目的意义.

其次,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谛。因此,训练学生阅读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阅读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阅读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抓住这些特点来培养学生,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精致,更加简练,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总之,使学生具备阅读数学术语的能力,就会让学生逐步形成准确审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