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大专毕业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专毕业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专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一)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二)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三

第2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2+1 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 专科 学前教育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采用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但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更有本质差别,毕业设计不能等同毕业论文。另外,学前教育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有本质的差别,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一直是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专科层次毕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所显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专业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专科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与专科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和学制的的差别。

本科教学培养的是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一般学校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采用本科内容,毕业设计几乎都是撰写论文。专科学生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对该领域及学科发展的研究能力,但对课堂教学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能力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另外,由于专科培养的目标所至,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优于本科层次学生。

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

专科层次学生与本科层次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素养的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专、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的是学科理论扎实,知识机构合理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理论课程。而专科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实践课程。学制的不同,又加重了专、本科的这种分化。最终的结果,造成了本科层次学生理论全面而技能弱,专科层次学生技能全面而理论研究弱。

3、指导教师的单一和片面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原因,专科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终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放到次要地位。这种长期的技能模式教学也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能力。另外,校内教师对学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对幼儿园教师要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教学法相对滞后。

二、2+1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传统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2.5+0.5的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以论文撰写为主,,毕业设计过程难与岗位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依靠网络资源找来找去,拼贴而成的“杂文”,其抄袭的成分很大,不能检验学生学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岗位实训,与传统学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这种模式下不是单纯的压缩课堂教学课时,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和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过程中,去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在2+1学制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所奠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论文撰写的模式和调整。

1、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学前儿童,幼儿教师活动场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参与的教学都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课堂活动主要的载体,传统的论文撰写不切合实际。对此,我们把毕业设计内容确定以教学设计为主,一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岗位实习紧密相连。另外,教学设计更能反映学生从业能力。设计一堂好课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对学生即将走入学前教育领域、独立完成学前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综合检验。

2、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形式改革

毕业教学设计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辅助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指导评语、毕业设计答辩记录、成绩单等。

指导教师采用双轨制指导,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开题)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负则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的后期指导,包括指导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录像课等。毕业教学设计必须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地完成,录像课为带生实录。

3、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改革

毕业设计的评价采用3方评价制,首先由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最后,由专业答辩教师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观摩录像课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40%。3方评价分值相加,满分为百分,最终折算成五级记分制计入档案,优(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绩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

三、改革后的学生毕业设计效果

从毕业设计改革后两年的实际来看,效果明显,不论学生教学设计的完成过程还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都是在积极和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改变。

1、确定教学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题上有的放矢,不再为毕业设计内容煞费苦心。命题贴近学生岗位实习经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可操纵的选题能激发学生对所选题目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

2、学生能依据学前教育原理及规律,利用多种教学因素及手段,对课程设计过程操作起来更切实可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进入教研层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完全摆脱了网络抄袭的尴尬局面,教师指导也变得轻松而实际。

3、指导教师不再是以单一的校内学科教学教师承担,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介入,使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有机的整合,双方指导更全面和具体,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终点在教研。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最终完成要提供开题报告、完整的教案、对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教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第3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土木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63-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土木工程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现实需求,跟不上现代土木工程发展速度,本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在部分岗位上甚至不如大专生适应能力强,备受用人单位诟病。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个人品牌不突出,竞争力弱,办学无特色,所培养人才不能满足工程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近几年新兴的独立学院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而独立学院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师资、实验设备等均不相同,套用一般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并不合适。本文以独立学院为依托,探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教育现状

我国独立学院兴起时间不长,对市场把握不够充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统一,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缺乏特色

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多数独立学院照搬母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本校学生的特点,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2.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并能顺应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一线工作,这些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实践性课程略显不足。

3.独立学院中师资力量匮乏

独立学院中的教师多数为无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严重缺少“双师型”教师,而土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制约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 提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主题来进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经济建设,以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己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师资等各方面入手,全力改革。

1.确立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实现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大多数是地方性院校,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独立学院应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确定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地方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措施为:(1)主动争取地方土木行业、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定期分批送学生到实习基地学习,如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认识实习,学习完成某科重要专业课后进行实践实习,即将毕业时进行毕业实习等形式。(2)主动邀请地方土木行业中专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实习基地,用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技能去指导学生实习,与学院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理论教学体系可采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其中基础课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是院级平台,一般由学院统一制定,而专业基础课是土木工程系级平台;专业课主要包含专业方向课程,可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

在土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融入创新意识,具体措施为:(1)增设土木法制类课程,提高土木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素养;(2)推进土木系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然后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3)通过工程图纸识别、工程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把土木专业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起来。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相对课堂讲授来说更直观,是对理论教学的综合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系中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大环节。

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实验课教学覆盖面。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接近实践的课程,也可以把实验室看作校内实习基地,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与实践相联系的第一步,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首先必须把土木行业中最基本的设备纳入实验室,其次不断购进先进实验设备,把新设备新仪器的应用内容加入到实验教学中。

第二,做好实习教学环节追踪监控,保证实习效果。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和课程实习一般较为集中,实习时间较短,可每20人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对现场所见进行讲解、分析,实习完成后以实习报告形式结题;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深入工程第一线,参与工程实际,由于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分散,学校管理工作备受挑战。这就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实习内容,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双管齐下,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定时电话追踪,校外指导教师要求其每天完成实习日志,并完成实结,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实习效果。

第三,注重课程设计选题,通过争优答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设计是对某门专业课的一个理论总结和实践联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从选题上必须联系实际工程,与当下工程技术接轨,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保证课程设计顺利、优质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课程设计完成后进行争优答辩。

第四,采用“边实习,边设计”的新型毕业设计实习模式。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最后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重要总结。以建工系为例,毕业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概预算等几部分,每一部分都与实践紧密相连,可采用“边设计边实习”的毕业设计实习模式,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进行毕业实习之前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为学生详细解答任务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这样就增加了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4.加强师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是不仅具有学术和教学水平,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强师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1)依靠校企合作,从企业中引进或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兼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或做兼职教师;(2)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资金,鼓励本院教师学习进修,到工程实践中去,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结合土木系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现场实践技术训练,最终能把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顺应市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学院才能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教育 教学改革 国家示范项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86-01

技工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蓝领人才的培训单位,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作用。怎样提高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技能更加精湛人才,是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深思和总结的课题。我作为在技工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深感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的问题,里面包含很多错综的因素,需要从多方面下手研究,改善。有以下几点心得,一起与大家研究,探讨。

1 提高学生思想领悟能力

(1)理想教育。现在有一些技校学生缺乏思想层面的思考,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技校读书,有一些认为来技校就是来玩,他们缺乏理想,没有目标,精神上空虚,所以整天学习上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强迫他们学习,也不会有实际效果。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要在学生思想上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知道为什么而勤奋读书。要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先要培养思想健康,体格健全,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的心态,这样他们才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学习有了内动力,学成后才能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2)荣誉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技校是很丢脸的事情,感觉没有前途,抬不起头。从进校园的那天起,就打算混,混完几年就可以走了。胡总书记说过,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现在国家对技工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政府不断出文支持技工教育的发展,而且社会已经认识和认可技能人才的重要地位,事业单位,公务员也在从技校里面择优录取。让学生自己明白,学好技能依然在社会上面吃香,甚至大有可为。

(3)吃苦耐劳品质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害怕吃苦,上课甚至连课本都不愿意拿出来。我们需要在思想上面教导他们吃苦耐劳的重要性,任何技能是靠勤奋思考,刻苦训练出来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各行各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都不会取得优秀成绩。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发扬吃苦精神,勤勤恳恳的付出,才会取得好成绩,得到别人认可的道理。

2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做到与时俱进。

(1)强调学习能力。传统思想认为,老师的本质就是教学生注重学习课本知识,而却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则认为,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会比课本知识更关键。技校生离开学校后,面临的工作环境千变万化,课本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出现的问题,需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才可以跟住知识的进步。

(2)重视学习方法。老师上课比较好的模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可以给学生分组,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可以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相互讨论,得出最终结论,和老师一起探讨正确的结果。这样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并可以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无形当中会改变学生的思路,所有问题最终是要靠自己付出寻找答案,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团队中去后,对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心里的冲击,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后,形成亦师亦友老师上课也不会变的那么辛苦。最终的给学生的转变是“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和企业需求相结合。

3 坚定不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1)目前学校项目驱动式国家示范项目正式采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项目驱动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一项知识点不再是空洞的讲解,以具体的项目设计代替,学生组成小组,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自己查阅资料全程参与,兴趣指引,学生为主,老师做方向性引导,理论密切结合实际避免脱节空洞。

(2)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检查学习效果唯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优与差,最终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特别注重把关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校,做出合格的毕业作品,方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校毕业生。

4 学校提升办学理念

学校开设什么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引领社会潮流,瞄准企业需求,才会更加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招生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所开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需务实,有效,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而且基础知识普遍不高,在所学的专业当中,教学大纲在“面”层次要更“专”,开设课程在“点”层面要更“精”。不奢望学生学到很多门的专业课,实际情况效果很差,学校原本教了很多门课程,可是学生最后什么都学不会、学不精。但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科或者二科专业课程和方向,集中精力学习,做到精通和透彻。这样学生离开学校了,在这个领域可以独挡一面,成为一个专业技能人才,真正体现术业有专攻的优势。

可以采取和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工作理念,让学生零距离体验国际一流企业的文化氛围和技能需求,对学生思想是很大的促进,可以明确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找到差距,自觉的刻苦训练。

实训场地和器材需要跟上技术变化的节奏,实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样学校和社会就会联系的非常紧密,培养的学生也具备先进的理念和知识。

5 社会逐步认可技工教育

国家和社会对技工学校和技能人才要有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57号文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参照大专毕业生的待遇;在优秀技术工人中招录公务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1]”政府给技校毕业生的定位极大的鼓舞了我们学生的心里底气,让他们打心眼里认识到,读技校一样大有可为,不会让人瞧不起,并且是一件很明智和务实的选择。学到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失业,几极大的煽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激情。

6 结语

本文从怎样提高技工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总结,对进一步明确技工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相信通过各方各面的积极努力配合和完善,可以提高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让技校毕业生生走出校园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第5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交通行业;规范管理;远程教育;人才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4-02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成立于2001年9月,十余年来交通分院稳步发展,教学中心遍布全国各地,总结十余年的办学经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远程教育应该切实为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只有在服务中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远程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行业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的前身是交通部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它在各地有40多个交通分校,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系统教育网点。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学中心就建在了原电视中专分校基础之上。目前,在全国内陆省份中,只有吉林省和天津市没有建立我们的教学中心。我们与原来的各交通分校合作办学近20年之久,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团结协作,与分校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现在开展远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立通、服务交通是我们长期的工作重点。几十年来与交通系统的渊源使我院逐步积累起面向交通的完备的专业优势,现在又赶上交通大发展的时代,交通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现有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开展远程教育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在创办之初到基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我们在开办的专业上下功夫,确定了交通行业急缺人才的两个专业,即交通运输管理和公路工程与管理。2002年这两个专业“高起专”和“专升本”层次就招收了6 284人,满足了交通行业对这两个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随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增加新的专业,并增加了“高起本”层次的招生。为了满通行业发展需要,我院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汽车运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与交通系统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一个覆盖交通的专业化学习体系。

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建设是办学的关键。十余年来我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人员选聘、职责分工、业绩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保障。交通分院配备了近35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院的教学、教务和考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其中专职教师15名,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下发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认真组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除此之外,我院还聘请了3位专家专门负责研究有关教学事宜,不断进行课程改造。有些专业课程还聘请校外教师来授课,进行现场录像,然后制作成光盘发至各教学中心,供学生随时观看。近几年,根据招生专业的不同随时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中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开展适合远程教育的教学和辅导模式。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加强,招生、学籍管理、教务和考务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规范管理,强化服务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在管理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函授站、教学中心管理手册》执行。规范管理具体体现在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毕业等各个环节。

招生环节,严格按照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审定的招生简章进行招生,严格审查新生的入学资格。我院招收的高中起点专科学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证书、中专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证书,专科起点本科生要求必须获得国民教育系列的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必须参加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自主命题的考试且成绩合格,在成绩合格的考生中择优录取。

学籍管理环节,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对于学生转专业、休学和退学,均要求按规定填写相应的表格,逐层审批;对于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如修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等,要求学生提供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复印件,并逐级报备审批方能进行修改。

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函授站、教学中心管理手册》中网络教学规程执行,着重落实在毕业设计和考试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的规定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面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指导,同时根据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要求,适时安排学生返校接受指导。每年组织毕业答辩,由北京交通大学下派教师和我院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小组,严格把关。在考试试卷的命题、印刷和分封过程中严格保密,考前各项工作充分准备。考试中,严肃考场纪律,实行巡考和监考相结合的制度,杜绝各种违纪现象。

毕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监控和审核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首先要审核学生课程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毕业设计(或论文)及答辩的成绩是否通过后才能打印学籍表;核对学生的电子注册信息和毕业生登记表;制作和颁发毕业证、学生档案以及电子注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本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宗旨,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首先,服务与管理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促进高质量的服务,但只有把服务工作搞好,才能树立起教学服务部门的形象和信誉,管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其次,服务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从传统教育的习惯中转变过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学部门提供耐心的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转变。做好服务工作,会对管理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院自成立以来,一向视质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生命,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依靠一系列的管理实现的。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重点是强化服务意识。把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以及与校外学习中心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体现在教学过程管理中,通过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沟通交流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远程教育造成师生在空间上的分离,学员平时分散在校外各个地方,教学文件、教学安排的下达比较困难,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不如全日制模式下与学员的交流直接、深入。为了加强交流,我院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配备了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专职管理人员,与学生联系采用网上通知、群发短信、QQ及QQ群、电话、电子邮箱、网上交流等方式,保证了与学员的联系与沟通的效果,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院根据教学任务确定课程辅导,学员平时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形式随时与专职教师交流。如果电话和邮件表述不清楚的,学员还可与教师约定时间单独辅导。沟通还表现在与主办校的交流上,针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心与主办校相应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利用电话、信函、QQ等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参加主办校每年召开的各种会议,同时我院每年也要组织招生会和年会,加强与教学中心的沟通与交流。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狠抓教学质量,稳定招生规模,逐步探索和总结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经验,推进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努力办出行业特色,为交通行业和地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正明.“网上江大”的教学管理与服务[C].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与实践,2005:150-154.

[2]刘增辉.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学习中心为行业和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远程教育,2011(18):54-55.

[3]吕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郑州学习中心以质量取胜[J].中国远程教育,2010(4):60-61.

第6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

第7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立是围绕实际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1层面: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探索创新精神。

第2层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基本技能应该是毕业生能熟练操作office等办公软件和具备使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的能力。专业能力应包含熟悉掌握银行前台工作的基本能力,如识别真假钞、点钞、捆钞技能;熟练掌握证券公司前台工作基本能力,如能对任一股票债券和基金从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分析。同时,能够看懂财务报表和撰写投资报告。

第3层面: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如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应包含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金融服务营销礼仪礼貌、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

第4层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创业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实现实践教学4个层面的目标,我们应精心设计一套完整实践教学内容,并运用恰当的实践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应由与课程有关实训活动和独立于课程外实践活动构成。

(一)课程实训构成内容

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应开设实训课的课程(表1):金融与证劵投资专业开设的《商业银行经营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国际金融实务》、《证劵投资分析》、《证劵交易》等课程,学生除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这些恰恰是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的。在每门课实践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原则上既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又要针对行业岗位工作需要。如理论讲到股票发行阶段,案例分析就做股票发行方面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积极性。金融与证劵投资专业对于形成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商业银行经营实务”和“证券投资分析”两门课程还应在课程结束后,在实验室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综合实训,它属于金融证券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第二、第三阶段。综合实训有别于课内实训,课内实训以知识点掌握为主,而综合实训强化是学生某项技能,应由浅入深,或按工作流程进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技能的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实务”应对整个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技能进行系统的实训。实训内容应含: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技能(点钞、辨别真假钞、捆钞、票据填写、);银行工作系统模拟操作,了解银行基本业务流程;初步训练投资组合能力、技术分析能力,并对银行财务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应通过各种专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变动。实训内容应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交易(对股票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分析),进一步熟悉证券交易的交易软件,学会分析预测公司股票走势,学会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学生可分组到证券公司开设真实交易账户进行实际操作。金融与证劵投资专业的综合实训课可分为3个阶段,在3、4、5学期开设,系统对金融与证劵投资专业学生就业职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具体实训安排(表2)。

(二)独立课程外实践教学内容构成

金融与证劵投资专业独立课程外实践教学应包含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自主创业等。

1、社会调查。学生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一般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调查内容和形式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校和老师做好事前动员和事后检查工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银行进行调查,了解银行产品销售情况,或新产品的市场可行性调查,并写出专题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2、专业实习。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跟班或顶岗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完成前面各阶段的模拟实习,综和实训、社会调查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技能。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安排为期4周左右的专业实习。学生可以在银行或证券公司的相应岗位进行实习,协助单位工作人员或独立进行工作,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的技能的实际演练,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锻炼,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有些优秀学生在专业实习后得到企业肯定,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

3、毕业实习。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单位跟班或顶岗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可在第6学期安排2个月左右时间进行。专业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锻炼,同时,在此期间学生可根据需要收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

4、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毕业设计方向(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财务分析方向),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动手操作设计等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课题相关知识的检索和自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针对课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锻炼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必须构建符合自己实际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一般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意见》强调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为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指明了方向。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教学时数占全部教学时数的比例应在50%以上。从表面看,目前高职教学实践教学时数占全部教学时数比重在50%左右。但如果不把学生劳动、军训这些实践考虑在内,远远低于西方国家45%这个比例。深圳职业技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004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能实践课与专业理论课比例为2.4∶1,并在实践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加大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对于形成学生技能的相关课程,应加大实训教学的力度。如《商业银行经营实务课程》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第三,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后,进入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得到全面的培训以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资料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了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虽然不同国家在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和强调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点上是相通的。因此,学校应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综合实训的内容方式,并力求通过综合实训课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全面提升。

2、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指导实践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实践教学大纲的内容一般应该包含实习基本信息、实践目的和任务、实践方式、实践教学(或指导)方法与要求、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重点实践方式及手段,实践成果形式,实践成绩评定方式等,不同的实践教学类别具体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

3、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求生技能。因此,需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能工巧匠到校任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增加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之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不断充实完善教学案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有力“缓冲期”。应届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的重要缺陷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就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但是我们发现参加过各种实习、实践活动的同学,受到了企业的青睐,竞争优势明显。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专业的综合试验室,一方面保证课程实训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下载,加大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量。第二,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学生通过与企业的“亲密接触”,充分锻炼自己,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甚至有些同学抓住实习的机遇,直接留存在这些单位就业。有的同学虽然没有机会留在实习单位就业,但实习的经历,有助于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5、实行真正意义上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衡量学业的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毕业学分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学分制将弹性学制和选课制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自主选课程,使得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暂时离校,以工养学,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同时,还可以实施奖励学分制,当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参加研究、社会社会实践等取得突出成绩时,对其实施奖励,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性和创造性活动,以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课的学习。

6、恰当运用各种形式教学方法。常规的实践教学形式在大部分实践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精心设计运用得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教学的老师应根据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及目标,选择恰当的实践教学形式。

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可以运用以下实践教学形式:第一,课前短时演讲。教师结合自己所教课程内容,在上课之前,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紧紧围绕行业最新信息进行,并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收集及应用信息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第二,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实际部门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情景化等特点,鼓励学生动手又动脑,针对具体案例思考、分析讨论,最终作出决策,这样一种训练对学生决策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如《国际金融实务》课程,论述防范国际业务风险、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部分,实践性教学就应采用案例法来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效果良好。第三,采用模拟岗位教学。提供学生仿真的凭证和道具,以真实的业务为基础虚拟业务情节,要求学生完成整个流程,以大作业的形成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在《商业银行实务》课程中,我们可以模拟具体银行网点,通过连续的银行流水工作实现银行具体情景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做分录,制单和编制科目日结单整套流程,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强化了学生的凭证填写,轧账等基本技能,成功地实现了“教学做”的结合。在《证券交易》课程中,让学生自愿分为两人一组,分别模拟证券公司的营业柜员和投资客户,并将课程中的证券交易有关规则、程序和方法等内容自己组编成一段柜员和客户之间的询问对话,然后上台当众进行演练。这样的实践教学需学生分工合作,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又要实际进行调研,这样的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增强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好地让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反映良好。第四,请专家到学校讲课。有些课程在讲到某些具体操作时,任课教师请相关行业专家来进行教学,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等书本以外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期权期货交易》课程可以聘请证劵公司、期货公司的操盘手来到实训室进行教学。第五,举行知识竞赛配合课程教学。金融和证券投资是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为此,可以采用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进行教学。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困难大,因此,在讲授相关课程时,教学班级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分阶段进行知识竞赛,到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总决赛。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第六,运用演小品的方式教学。设计小品,把教学内容反映出来。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七,采用沙龙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组织相关的主题,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提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职业素质教育思想,推行现代化、科学化课程教学模式,取代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确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有效运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它应包括机构设置、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其中,最核心的是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全体性原则,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金融类专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实践教学不像工科类的实践活动那样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因此,为了便于对其实践过程加以控制和操作,合理构成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设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评价体系。

(一)校内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实训室课程实训和其他课程实训。对前部分活动的教学评价,一般可以从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组织过程、实训教学成果等方面设置教学评价体系,且根据某一阶段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如在学校对实践教学整体投入小、师资结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教学实训资料、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教学成果所占比重应较大。对其他课内实训教学,大多以参观、考察、案例分析方式进行,这种实训质量可以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报告是否有独到见解和是否有一份好的参观考察报告作为评价指标(表3)。

第8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第9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院校分工;定位;特色

一. 院校分工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在 (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①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 (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都可以因院校分工而得到承担.高等教育的种种功能也可以因院校分工和各司其职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高等院校进行分工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的问题。多元结构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也就越强。伯顿·R·克拉克认为:“—个包容不同部门和不同程序的综合结构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它能立即对几种不同的需求同时作出较好的反应;第二,在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以后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三,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以便分别以以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的名义采取的不同行动都有用武之地。每一个价值体系都不会因和其他体系直接磨擦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每一组价值观念的忠实信奉者至少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避开他人的锋芒而迂回前进。”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系统调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

世界上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多是具有多元化特点的体系。例如,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学术型大学,也有非学术型大学;在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享誉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还有两年制的技术学院;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型大学或学院,还有两年制社区学院。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承担不同的任务。

二、从院校分工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定位问题

在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结构是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及两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结构,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各类院校评价标准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雷同、教学科研缺乏特色等问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办学,各种类型院校分工不明确,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产生到现在,目标定位一直不够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盲目与普通高等院校攀比,一切都向普通高校看齐,把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高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势必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扬长避短,更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终迷失方向、陷入困境。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须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二)专业设置

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因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导致总体教育质量下降。如何从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设置特色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院校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仍较突出。客观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实践课教师,无法开设更多实用性、应用性强的课程;主观原因则是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使高职课程失去特色,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既缺乏实用性,又缺乏理论深度。

(四)教学方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教师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有些高职毕业生被称作“具有大专文凭的低级技工”。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公布的报告,在我国7000万人的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 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进一步改进教学,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升格而来,无论学历层次,还是实际教学水平,都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抓好教师培训和聘任工作,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院校的特色构建

要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使高等职业院校承认各类高校之间的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独特任务,突出办学特色。综观德、美、日、法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形成特色的过程。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秘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正确的目标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7年修订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0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分为A、B两种课程类型,5A的课程计划为“以理论为基础、为研究作准备、为进入高技术要求专业作准备的课程”;5B的课程计划则为“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就属于5B这个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人才。

综观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大都以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有工程师(Engineer)、技术师(Technologist)和技术员(Technician)。美国在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里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技术师是典型的工程实践者,他们关心如何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他们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调整生产过程、改善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③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分为工程师、高级技术员、技术员三种,法国在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中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高级技术员的任务是将抽象的设计和理论具体化,协助工程师开展工作。德国的高校有学术型和非学术型之分。非学术型高校中的高等专业学院(即德文的 Fachhochschulen)、职业学院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即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操作型工程师、企业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为主。日本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机构中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定位于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正是由于目标定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各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既满足了个人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灵活的专业设置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不是针对学科,而主要是针对工程领域和技术工艺领域划分专业,包括建筑工程、采矿技术、冶金技术、化学技术、电子技术、交通技术、精密技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信息技术、经济工程、企业管理、营养与家政、能源与热处理技术、食品加工、农业技术、林业技术、陶瓷和玻璃制造技术、金融、工商管理、设计等专业。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应变能力,还在大的专业领域里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体现了其专业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如机械制造专业领域设有通用机械、加工技术和自动化、加工工艺操作等专业方向;在建筑工程专业下设公共建筑工程和建筑实施两个专业方向;在交通技术专业下设陆上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两个专业方向。由于高等专业学院大多由各州创办,其专业设置审批权在各州教育部。各州政府往往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控制专业设置,从而使高等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是下萨克森州首府城市汉诺威市的第二大高校,根据下萨克森州地势平坦、森林多、河流多的特点,该校设立了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生物处理技术等10大专业领域。从2000/2001学年的冬季学期开始,又在前两个专业领域共同设立了一个继续教育研修专业——持久性规划与建造,以便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在生物技术专业领域设立了奶制品业的食品技术专业和可再生原材料技术专业。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大多从社区各行各业的需要出发,如洛杉矶社区学院是服务于大城市的一所综合性学院,因此其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设置较全面,共有36个专业,包括市场营销、消费者教育与经营、时装设计、食品和营养、食品和服务经营、烹调、食品经营服务技术、饭店旅馆经营、老年学、室内设计、婚姻与家庭、儿童培养、法律助理、行政管理、文秘、普通行政、不动产、小企业经营、会计、嗜好研究、司法管理、企业管理、儿童发展、助理教师、特殊儿童助理教师、学前儿童照顾、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高级工程助理、家庭与消费者研究、双语饮食服务技术、财政、经营等专业。

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类学校专业设置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短期大学主要招收女生;因此主要设置人文、教育、家政类专业;高等专门学校以招收男生为主,因此主要设置工程技术类专业,如电气技术、机械技术、土木技术、航海技术、市政工程、造船技术等;专修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涵盖了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商业业务、家政、文化教育等门类。

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共有24个专业,但并不是每一所大学技术学院都开设24个专业,每个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开设其中的一部分专业。如南特大学技术学院和蒙彼利埃大学技术学院都只设置了10个专业。

(三)实用的教学内容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侧重实用。德国高等专业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普通大学的课程进行改造重组。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学校将原先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课合并成两门课:一门是工程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另一门是机械零件和设计实验。这两门课程重点讲授有实用价值的制图法,很少涉及解析法和几何原理。这种课程处理方法更加讲求实效,减少了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叠,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的课程一般由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17%、33%和50%。以南特大学技术学院的数据处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国数据处理方面的人才,它每年培养出120名能够从事创建、执行和实施信息处理系统的毕业生。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三方面的课程:其一,专业培训课程,共900学时,占总课时的50%。包括算法、数据结构、文件、数据库处理、数据处理网络、计算机结构和系统、分析和设计、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开发、计算机语言的使用等科目。其二,基础培训课程,共600学时,占总课时的33%,其中数学类课程(含几何、分析、算术、数值运算、概率、逻辑、语言、图形、计算图形学、自动化等科目)占300学时;英语类课程(含实用口语、书面语以及专业英语)占150学时;表达和交流类课程(含综合记录、起草报告、就业技巧等科目)占150学时。其三,普通培训课程,共300学时,占总课时的 17%,包括经济组织、企业管理、通讯等科目。④

(四)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德国高等专业学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较少采用讲授法,更多地采用练习法和实践法,实验课占重要位置。学术性大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理论,而高等专业学院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实习方面,非常重视并切实保障学生实习的进行。在八个学期中,每个专业一般都会专门安排两个学期实习,每个学期保证学生有 20周以上的实习时间。第一实习学期要求学生在工作现场熟悉与专业有关的所有生产过程,明确作为工程师应做的工作。第二个实习学期一般需要学生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选择两三个项目进行实习。在实习学期中,通常由教授提出实习要求,学生主动向企业申请实习岗位,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申请者中择优录取,经学校审核后双方签订实习合同。合同包括指定兼职导师、考核、待遇、休假、解约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在毕业设计方面,要求毕业设计在实践中完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到企业申请课题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题目,经学校考试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与企业签订合同。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图纸,而且要出样品,参与安装、加工和调试。

美国社区学院中高等职业教育也突出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各专业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50%,但不同专业又有区别。如洛杉矶一社区学院的电气工程工艺学专业为期两年的教学计划共安排1425学时.其中理论课750学时,实践课666学时,各占 53.3%和46.7%。而该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共 1298学时,其中理论课820学时,实践课478学时,各占63.2%和36.8%。⑤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并在实习期结束后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些社区学院对某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行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计划,学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到相关企业工作,使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同时获得新的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并不延长学习年限。

日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中的的高职教学分为学科教学和实习教学,其中实习教学约占总课时的一半。实习教学又分为基本技能实习和应用技能实习。实习方式主要有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海外研修等。校内实习是指利用校内的设备进行的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实际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养成技能、技巧;校外实习是指利用校外相关工作场所进行的现场教学,它除具有校内实习的作用外,还能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性质,体验工作现场的气氛;海外研修是指将学生派往国外的相关工作场所锻炼,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的教学也注重实践,实践课比重约占总学时的50%。

(五)“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制定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聘任条件和工作职责。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第44条第3款明确规定,高等专业学院教授必须具备四个聘任条件:“高等学校毕业;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通常由教学或培训中所获得的经验来证明;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通常由获取博士学位来证明;至少从事过为期5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3年是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并在有关应用或开发科学知识和方法上取得特殊成就。”美国社区学院对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除遵照州政府有关颁发教师证书规定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领域实践经验。为吸收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聘请教师采取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兼职教师通常是企业或公司中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近些年来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教师人数也不断增加,但专、兼职教师的比例—直没有变化。⑥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职责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普通高校的教师教学、科研并重,有的甚至以科研为主,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以教学为主,从事的科研大多是应用研究或与教学有关的研究。例如,德国普通大学的教授每周—般上8小时的课,而高等专业院的教授每周—般上18小时的课,其教学习工作量是大学教授的两倍多。

同时,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考核评价标准。

[注 释]

①②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287.

③W.K.Lebold.Trends in US Engineer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5,(11):12.

④www,iutmontp.uni-montp2.for/stage/aut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