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有关春天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春天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春天的诗歌

第1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比喻坎坷、困顿、窘迫等难熬的逆境时期。春天,比喻阳光明媚、心情愉悦、万事亨通的理想之境。这诗,足以给人安慰和激励。

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坎坷、困顿、窘迫,使你处于逆境。这种时候,就需要渡过坎坷的坚强,克服困顿的自信,战胜窘迫的自强,期望理想的安慰、激励。如果寒冷的冬天使你难以忍耐,那么,读一读雪莱的诗,它会使你萌生春的期待:春天,会带来生命的蓬勃,让人心生动,让人心充满希望。熬着吧,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临。

但是,这只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应景而言心境,一般的“四季心情”。

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漫长得令人沮丧,如果你是在冰天雪地里必须为生计劳作不休的人,如果你是“杨白劳”,也许会知道要度过这难熬、困顿的冬天是何等不易,可能不待见春天的鲜花赏心悦目,秋天的累累硕果果腹,他没有梦幻诗情画意,必须现实面对寒冷饥饿,艰难地、坚定地生活下去。对他来说,可能是:“冬天来了,能熬得过去吗?”“即使熬到春天来了,命运会有什么改变吗”?可见,对冬天不以为然的,可能是些不愁衣食、不需在凌厉寒风中为生计奔波、无病的“书呆子”或可以窝在屋里有暖可取的老人、小孩、闲人。

南方的冬天不同于北方,南方的冬天即便下雪也不会大如“鹅毛”,所以诗人就对南方的雪夸张:“广州雪花大如席。”江南的冬天难得有雪,不太冰天雪地,雪给生计带来的艰辛难熬和灾难困难就不待言了,江南的雪,通常不会带来灾难,小意思,可能会引起另类的审美,更多地诱发欢乐和诗意,君不见,古往今来,凡是赞美雪的诗歌,多半在江南创作。当然,江南的雪,尤其让小孩载欣载奔,所以,江南的雪,也许更属于少年。

对于冬天和春天,历来有不同的审美,对于冬天和春天的雪莱式的述说,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诗情式的推论。对于人生如同在寒冬的人,有关春天的话题,实在没有令人信服的生活依据,心中固然有对于春的诗意的向往,但通常被压得太深,常常连自己也找不到。对于人生如同在寒冬的人,读雪莱这类诗,就只会麻木,这些诗句,全然点燃不起等待的希望。于是,雪莱的诗,在情与理上都遭到了拒绝。

当然,春天是美的,是美的象征。春天是岚翠扑衣、斜风细雨、鸟语花香,春的灵魂是它的不可抑制的蓬勃,是它的清新润心的生机。身临冬天的人,会把春天变成人生的梦幻。春天毕竟是一种诱惑,尤其对于在寒冬中苦熬的人来说,这种诱惑,挡也挡不住。

处在冬天,走过冬天,对春天久久期盼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一转眼,春天就到了,又一转眼,春天却瞬息过去了。它似乎只是一个美丽的瞬间和幻觉。呵呵,我们还用得着这样企盼春天么?

从冬天到春天,只是时序更迭,只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天象,它不会也不能变更人们的命运和人生机遇。

于是,你需要把那一派新绿、一泓清波和田野上吹来的拂面的凉风,都藏于自己的心魂之中。人生的四季心情,或者现实主义的诗意、诗情,不是简单地讴歌时序更迭,不可逆转的天象。于是,你不再刻意寻找春的诗情,也不会对春的短暂而大惊小怪、徒感伤悲。这样,待冬日的冰雪、夏日的骄阳来临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真实的抵御的能量。

第2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一、学案课前预习分层

教师在每一次授课之前,进行详细的分层学案预习设计十分必要,每一次的教学目标都需要让拥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事先做好不同的课前预习准备。分开来看,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自学完课文之后,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以试着发展课外兴趣爱好,例如在完成预习作业之后进行课外拓展,查阅相关资料等。但是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就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其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并且思考课文后的问题,如还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但是对于后进生,则要求他们把课文初步阅读几遍,达到增强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的效果,并且能够努力完成预习环节的基础题目。

二、学案课外辅导分层

1.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辅相成

集体教学主要面对占大部分的中等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目标,仔细地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而个别辅导主要针对的是优生和后进生,因材施教。如在古诗诵读的课程中,优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而且需要了解诗歌的背景等相关内容,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背诵并能够正确流畅地默写。而后进生一般只要求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能做到背诵和默写有名的诗句。

2.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辅相成

教师不但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启发和教育,不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且对于课堂上一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在课后及时为学生解决,并且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练习和与课内有关的阅读,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拓展练习,方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辅导。

三、学案作业设计分层

由于所有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如果在学生有差异的情况下,但是所做的作业却没有差异,就势必会造成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吃不饱”,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却难以接受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并处理好这种差异性,在作业的设计上体现出难易的差别,从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且较为轻松地完成作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春的消息》一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作业体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1)摘抄你所看到的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样的作业重点在于巩固语文基础知识。一般来说,比较传统的作业都是让学生进行反复抄写,学生通过抄写机械地加深记忆,难免觉得乏味。如果能在做这一类作业时,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自主自发地寻找答案,阅读后再抄写,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课文中摘录与春天有关的句子。这属于开放式的作业形式,目的在于在无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必须自己主动地去收集和诵读有关春天的诗句。把课堂上狭窄的语文教学空间无限制地延伸到课堂以外,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而且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有帮助,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学案评价分层

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进步就是一百分”的激励方法。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都应该恰当地给予一定的鼓励。而学案分层评价,就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促使他们不断肯定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最终更上一层楼。

第3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要】

笔者在美术教学中采用诗画一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针对诗画一体教学,论述了其基本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诗画一体;情境;为诗作画;为画配诗

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话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也力求让自己创作的画能够拥有一种诗意,拥有一种诗境。当我成为老师以后,我也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画的诗意之美。于是,“诗画一体”教学法在这种理想的追求下就诞生了。十几年来,“诗画一体”教学让我享受到教有所成的快乐,也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价值与意义。

“诗画一体”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颠覆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法,横跨两个学科,并且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画画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完成绘画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能从各个角度来鉴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同时,诗画一体教学也推动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那么,在诗画一体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被激发出来,或者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新课程学习之后,就特别注重情境的设置。诗画一体的教学中,就设置诗画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到诗情画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画画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绘画《春天美景》时,教师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了春季中的诗画,如展示春草图,则配有《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图解诗,以诗悟图,感受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那激昂向上的力量。再展示春柳图,配上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从中体会到柳丝的美以及春风的温情。

这是最为简单、最为直观的情境设置法,满足了学生视觉享受,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与画的美妙的融合,从而喜欢上这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爱上画画,爱上创作。

笔者有时还用“吟诗作画”的情景设置法,这种方法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较高。它既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朗诵能力,又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现场作画能力。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绘画水平,并且能让学生身临“诗画一体”的情境中,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春天美景》也可以用“吟诗作画”的情境设置法。教师先配乐吟诵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从而让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好意境中。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能依据这首诗画出怎么样的一幅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就可以总结,然后开始作画。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也可以先在课前画个轮廓,课堂上直接在画上涂上颜色,让学生快速而切身感受到诗与画两者中都体现的温润、清新之美。

设置情境法,让我享受到了与学生共同陶醉于诗画中的快乐,让我享受到了学生快乐画画的快乐,也感受到教学质量提高的快乐。与诗画同行,其乐无穷;与学生同醉,其乐无穷!

二、为诗作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但是要让诗变成一幅画,则需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文学创作的过程,是把所见之物凝定为无声的语言,而把诗变成画,则是要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色的画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考验。这个考验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应如何发挥想象把语言文字变为自己心中的美景。

比如,杨万里的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要让学生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就要让学生明白之中之景是什么景?是西湖六月之景,是莲叶无穷之景,是映日荷花之景。这无穷之景的美丽与壮阔又该怎样体现呢?在这里笔者没有强制要求学生画什么,不该画什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画,但是画中的主体必然是荷花与荷叶。在绘画的工具上,笔者也没有做出强硬的要求。于是,有的学生用水墨来画,有的学生则用油画棒来画,有的学生用彩色笔来画等。有的学生画了荷塘之景,整池荷叶,参参差差,望不到尽头。荷花点缀其间,与荷叶互相辉映。更有甚者,学生画了两条金鱼,金鱼嬉戏于荷叶底下,难舍难分,与荷花、荷叶相映成趣。我问学生为何要画金鱼,学生说因为是人要送别自己的朋友林子方,难以割舍,所以画了两条金鱼来代表他们之间深刻的情谊,以及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学生说的太好了。我没有想到学生居然会有这么高的领悟力,不但能用自己手中之笔来画心中所想,而且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还有的学生画了一个人站在荷塘之边,翘首眺望远处的另一个人,而在这两个人的中间却是满塘的荷叶荷花。学生既注意到题目中的送别,又注意到了荷塘之美,这也是难能可贵之作。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画出荷花、荷叶,意境上也能做到深远、辽阔。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为诗作画”练习后,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所做的画不能切合诗歌的意境,而且有的学生还能别出心裁,画出新意。有时,还真不敢想象这是小学生的作品,也只能感叹“自古少年出英雄”啊!看到学生为诗所创作的作品,我真是欣慰,想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成效,心中就喜不胜喜。

三、为画配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画配诗比起为诗作画则来的更难。为诗作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力、想象力及绘画能力就行;但为画配诗,则需要想象力、绘画能力,还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笔者把为画配诗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画有诗,搭配成对即可;一种是有画无诗,需要根据自己所做的画来写一首诗。

比如,画春天之景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春天绘画出来。然后,教师出示有关春天之景的诗歌,让学生自己挑选一首适合自己绘画意境的诗歌就可以了。有的学生画春天来了桃花盛开的样子;有的学生画春天来了,公园里花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有的学生画春天来了山清水秀、莺飞燕舞之景等等。我就出示了很多首诗歌:《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夜喜雨》、《春日》、《惠崇春江晓景》、《春游湖》等,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为自己的画选首恰当的诗。有个别学生无法选择的时候,教师进行点拨,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诗。

再如,画植物的时候,学生选择画自己喜欢的植物。画完之后,教师没有给予诗歌来进行配对,这时,就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画创作一首诗。诗可长可短,只要能够表达画意就好。有一个学生画梅花,他为自己的画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梅花,你虽然没有姹紫嫣红的容颜,但是我独爱你,那胜雪的白,那扑鼻的香。还有的学生也画梅花,他是这么写的:梅,我爱你,爱你的不畏严寒,爱你的傲雪凌霜。三五句话,不用多,但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有的学生画松树,他为自己画这么配诗:松,你与别人不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你那笔直的干!

第4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一、以课本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

课内要求背诵的文章,要求学生一定要背下来,如课后的“读读背背”“语文园地”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引导、交流与展示。如,第一单元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识字1是关于春天的由成语或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四篇课文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学习过程中,学生找春天,画春天,读春天。语文园地中,讲春天,唱春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阅读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有关春天的词句篇,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还可利用 “语文园地”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复习巩固生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丰富学生积累

郭沫若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本《书香四溢》,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构成了语文素养。因此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教师还可以创造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主动积累词句,重视语言的积累。

三、让学生走出去,到生活中积累、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走出教室,去图书馆、阅览室,去大商厦、菜市场 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生活、感悟生活。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走进生活,走入社会,使学生在母语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下积累词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自制“词语乐园”积累本,鼓励学生认身边的字,记生活中的词,并尽可能地把词汇剪下贴在“词语乐园”中。走出教室,走出课堂,有效利用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学习资源,给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学习词语、积累词汇、学以致用的舞台,使积累变得生动高效。

四、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能让积累事半功倍。而学生习得积累的方法,会使积累更加自主和主动,从而有利于形成学习能力。如为了加大词汇增长的幅度,在积累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积累词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积累,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第5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1、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仿照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示例: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如:弘扬孝道热爱母亲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推举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报国,将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亲,应该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亲爱的妈妈,您给予我太多太多无私的爱,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感谢您。请让我为您洗一次脚吧,当作我对您的一点点回报。

2、《献给母亲的歌》

(1)请写出有关母爱的俗语和古诗各一句。

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妈妈,你的爱像阳光,给了我一生的温暖,谢谢您,妈妈。

为了让天底下的母爱得到最理智的回报,请你为母亲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条建议。

请不要溺爱孩子,须知娇子如杀子。

3、5月11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重视与同学的友谊,更要重视我们自己的母亲。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

母爱如水;妈妈,我爱你。

二、《寻觅春天的踪迹》

1、请写出24节气中春季的6个节气,并解释“惊蛰”的含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请写出有关春天的农谚。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3、请写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咏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4、请写出表现春天的成语。(三个以上)

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花香鸟语、万紫千红。

三、《科海泛舟》

1、 阅读下面材料后请写出你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理。

(1) 现代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之中,人类用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时代,人类总是在不断尝试着新的东西。

(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深入,有关克隆的话题不断升温,还出现了相关的影片如《侏罗纪公元》、《勇闯克隆岛》等。

观点:科技是把双刃剑,人们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类。

2、仔细观察下列标识,填写说明内容。

为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回应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推出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标识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积蓝色,主体部分由四个图形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鱼又似鸟,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资源的珍贵。

四、《到民间采风去》

1、请写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欢的民间谚语2则。

2、请在课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并说一说写作中使用方言的好处。

①北京方言:如描写吆喝的语句。

②天津方言:如“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③好处:体现地方色彩,增强语言真实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国的节日蕴藏着许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节日,感受其中的丰富多彩。某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

(1)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了解节日文化,生活绚丽多彩

(2)活动中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端午节的节日文化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4)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①喜欢西洋节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颖.有趣。

②喜欢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由是: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为中国人,有义务喜欢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五、《古诗苑漫步》

1、班上准备举行一次古代风流人物诗歌朗诵会,要求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文,认真准备,力求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1)假如你是节目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

(2)你一定也精心准备了自己要朗诵的诗文,请你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我推荐的诗文:我推荐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请写出河南一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的名称,并指出其出名之处。

少林寺。天下武术的发源地。

第6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075-02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通过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乐学、爱学,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置身其中,紧紧吸引了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迈向素质教育的好助手。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笔者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只乌鸦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就来到了森林里找水喝,历尽千辛万苦,也没有发现那里有小溪。正在它绝望的时候,看到一棵大树底下有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瓶子又高,怎么也喝不到水。”这时乌鸦说话了:“小朋友们,你知道我是怎么喝到水的吗?要想知道答案,赶紧打开书学习吧!”教师创设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显得格外聪明、灵活,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营造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营造气氛,正如一粒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教师要营造和谐、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小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在语文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讲得太满,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时机,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想象,多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想象,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

如《乌鸦喝水》讲完后,教师不要急于结课,而是继续让乌鸦提问:“小朋友们,我这次很幸运,可以捡到很多石子。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我想想别的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双向互动。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学生答到:“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3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差异,或是刻意地创造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只有常有问题,才能常动脑筋,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想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但就是想不出来,或者只能提出一些偏离重点知识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缺乏自我,由于长期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大脑一时还无法进行独立工作。这时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引导,提供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对于提出质疑的学生,一定要鼓励、表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地探索,大胆创新;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直到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除了个人质疑的形式外,还可以采取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提出问题的方式。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合作解疑,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学生面前发言总比在教师面前发言更有积极性,更显得无拘无束,思维更能任意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师利用电脑和大屏幕,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时,及时记录,把每一组的最新观点出示在大屏幕上,便于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种行为会让学生更投入,讨论更激烈,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4 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都把学生牢牢地控制在书本之内,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反对课外阅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和社会脱节,虽然成绩好,但思维僵化、保守,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为了让学生接触更为精彩的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对于一些书籍、网络信息没有抵抗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笔者在个人的博客里,列出各种书籍的目录,并配以相应的网址,学生通过点击就可以轻松欣赏佳作。

第7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一、确定主题,明确综合性学习的方向

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主题确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关心什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这就为引导学生确定主题指明了方向。

1、学校――从学科联系中寻找,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可以通达各个学科。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要根据语文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各学科,在学科联系中确定主题。阳春三月,教师可以围绕“我爱春天”这个主题,按学科性质,老师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语文课,老师编排一系列歌颂春天的诗歌、短文,让学生欣赏,如:古诗《春》《春晓》,儿歌《春雨》《小燕子》《春天来来了》,短文《笋芽儿》等;音乐课,老师教大家唱歌颂春天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滴沥沥》;美术课,老师带大家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画春景;体育课,老师让大家踏着春的旋律放风筝;自然课,老师给大家解释春天的一些自然现象;数学课,老师编写有关春天的应用题;中队主题会,教师让孩子们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唱春天、舞春天、颂春天。在孩子们惊喜的眼中,春无处不在,春生机勃勃,春是那样的美好。

2、家庭――在生活体验中寻找。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为: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家庭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重要的经验资源,要面向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如:(1)风筝为什么会飞上天?(2)家长给孩子布置怎样的家庭作业?(3)家庭垃圾为何那么多?(4)怎样合理的安排看电视的时间?通过观察、交流、调查、访问等多种体现主体精神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写出报告、说明文,讲演提纲等,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发展创造新生活,表达新认识能力。

3、社会――从热点问题中寻找。社会是个大舞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让学生置身于社会,通过考查、参观、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实实在在地了解社会真实面貌,表达对社会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围绕与少年儿童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小组自主选题,合作行动。教师引导学生选题要考虑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特别注意选取通过探究对自身发展包括良好习惯的养成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主题。

二、开展活动,优化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说:儿童生命的本性就是活动。他们在活动时有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投入,创造的冲动,奔腾的激情,合作的愉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1、活动过程,综合全面,这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它特别强调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把学生兴趣、动机、爱好内容、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把学生兴趣、动机、爱好置于前提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置于核心地位,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2、课题研究,科学有效,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学习小组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有的阅读《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绰号等,然后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要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判断力以及经验、知识和技能,反复搜集资料、阅读、观察、讨论。在个体与合作探究中寻找答案,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激活探究意识。

3、展示成果,体验过程,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的是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和如何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关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如学生“我和风筝同飞”的成果展示:有交流在制作风筝中的内心体验;有挥笔写下活动过程中精彩的一幕;有收集风筝图片、文字;有相关的小品表演;有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绘画作品;有相关的小品表演;有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献策;有抓拍各式各样风筝放飞的照片;有的同学抓拍到风筝落地大家合作想办法让风筝再飞起来的情景,有的同学抓拍到同学之间比比谁的风筝飞得高的情景……总之,活动给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甄别成果的优与劣、多与少,而是上学生畅所欲言,倾诉活动过程的酸甜苦辣,享受、欣赏所取得的成功,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反思的过程和愉快成长的过程。

三、评定鉴赏,享受综合性学习的乐趣

第8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就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沉淀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阅读教学时引领学生潜心体味、沉吟、感悟那有情感、有生命、有灵性的语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鉴赏玩味中,在比较掂量中,在切己体察中。把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积累、运用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可引导学生紧扣描写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这个内涵丰富的语感点,重锤敲击:(1)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回忆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奄奄一息的病人,并让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2)进一步启发学生明确逐渐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和奄奄一息的病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创设情境――塞特凯达斯无奈地低下了头。它在流泪,在向我们人类控诉;细心聆听,塞特凯达斯瀑布在诉说什么。这样,通过联想感悟,激活体验,把“奄奄一息”这个词的形象、情味、意蕴都融会贯通,获得丰富深切的语感经验。在以后的习作中,如遇到相同的语境,学生自然会适时运用。

三、运用中深化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这一问题,其实是强调了“运用”是“积累”的必由主路。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

例如:《葡萄沟》一课描写葡萄成熟用了“五光十色”一词,教师不应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表示颜色多,美丽。就算完成任务了。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示颜色多和美丽的四字词语还有哪些,让学生列举以前学习过的表示颜色多和美丽的四字词语,像“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等。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如果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换成自己已积累的这些词语,可以不可以。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五光十色”这个词语不但描写了葡萄成熟时颜色多,还写出了葡萄成熟后的表面的光泽;进而感受到,不仅要积累语言,还要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此刻。教师可请学生用“五光十色”这个词描写一个自己曾经见过的场景。学生自然会想到春节那“五光十色”的花炮,夜晚商场、路旁“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这样。就使学习、积累、品味、运用词语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四、活动中巩固积累

积累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在课堂上、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外。还可以采用语文活动课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这一语文活动课,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说、唱、诵、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积累有关春天的美词佳句和好诗好歌。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春景的描述中。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成语列车”的积词游戏。先说带“春”字的成语。为加深难度,可让学生说没有“春”字,却能体现春天气息的词。各组同学积极讨论,踊跃汇报,场面热烈。然后,组织各组进行“夸夸春光美”诗文朗诵赛,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精美的语段和篇章。学生竞相上台,饱含激情地背诵课内外描写春天的精彩句段,或吟诵诗歌,或演唱歌曲。郑振铎的《燕子》、李广田的《花潮》、朱自清的《春》等名家名篇。学生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文章都是佳作,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遣词用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通过多读多背,从中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语句和精彩的片段。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库存,为创造性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还可让学生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那歌词不就是优美的诗篇吗?学会一首歌,就等于学习一首诗。学生在背诵和演唱比赛中陶冶了情操。积累了语言。

第9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情感 好奇心 艺术性语言 创设情境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由于教师思想观念守旧,且过于关注知识和讲课进度,因此使得本来可以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等醒了,老师还在讲同一个问题,一堂课,既无效率,又无生机,更谈不上乐趣和感动,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需用情感润泽初中语文教学,使之焕发生机。具体做法如下:

一、因情造势,因势利导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中学语文教材共有文章上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占较大的比例。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来就蕴含着或深沉或激昂、或婉约的情感,可是,若教师只关注里面的知识,或机械地割裂文章、机械的分析文章,就使得原先经典美文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也味如嚼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虚拟情境和亲身体验的结合,产生对审美对象或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调动好奇心,激发语文学习的欲望之情

有时,名著安安静静的,它不会弄出声响吸引读者,吸引设施未深的初中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铺垫,设置悬念,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名家名篇的欲望。其实,课本所选的名家名篇,本身就有很大魅力,但不读不知道,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文章时,可以先自己绘声绘色的把故事给学生讲个开头,等吊起了学生的胃口,突然停住,由学生自己去猜下面的情节,设想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等,这样,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再由学生独立的自主阅读文章,这时,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和透彻。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发挥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初中语文教学,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魔力,即艺术感染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师文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用富有感情和文采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润泽曾经一度干渴的语文课堂。初中生正处于情感丰富的阶段,感情丰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激情四射,对生活充满幻想。这使得他们在阅读时,情感容易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情感语言要灵活运用,要根据不同作品调整感情基调,“因情制宜”,以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调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情感语言。该柔婉柔婉,该激昂激昂,该悲伤悲伤,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充满感情的朗读,能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进入文本,体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文学作品是作者丰富情感的浓缩,开发挖掘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对作品的解读过程。而有的文学作品因为学生的心理年龄尚小,一时间难以和作品里的情感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的创设情境,借助形象的再现,学生就会被挡在文学作品之外,学生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解读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借用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运用音乐设氛围,潜移默化触内心。

音乐是无声的情感语言,是流动的情感之水,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和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里的独特情感,感受文学作品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