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会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公共财政改革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莱西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在于:
(一)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平台
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会计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的要求。
(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四)提高资金支出透明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资料档案在会计核算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现在我市财政较为困难,一些单位的运转经费只能靠收费来解决。由于收支分账管理,在违规收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会计核算中心不得而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
(二)挫伤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会计集中核算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需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跑腿、打杂的,有无会计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核算中心不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加之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观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不高。
(四)监督面难于拓宽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一组三人管二十多个单位的业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目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账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分类账户进行集中管理;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四、把国库集中支付制作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一部分
对于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县(市)财政尤其是财力不佳的地区,在现阶段利用核算中心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节约行政运行成本,而且可以达到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目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行方式为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会计集中核算制要求取消单位原有的财政性资金银行账户,实行单一账户制度,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运作方式,为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单一账户制度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成为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有效补充
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行集中支付,统一办理资金结算和统一发放工资,实际上已拥有了一部分国库集中支付的功能。通过对单位预算的有效执行,使财政监督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成为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有效补充。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要求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核算,这种方式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国库集中支付下。收入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不设立过渡性账户。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预算单位支付,其目的是加强财政监督,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后者要求单位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单位的收入要求直接进入财政专户或专储。在“三权不变”的原则下,由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由核算中心统一办理各项收支业务。虽然目的是加强核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但因为集中核算所形成的会计核算职能的独立性仍然使财政监督得到了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空前提高,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五、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机结合
(一)指导思想
建立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依托,以国库科为龙头,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合并为第二层次,以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为第三层次的金字塔形的财政资金划拨和核算体系。
(二)具体结合
1机构与账户设置
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设置在会计核算中心,整合人力资源,合并办公;中心在商业银行新开设两个统一账户,一个作为财政国库支付机构的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的结算业务;另一个作为财政部门为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具体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的结算业务;单位非财政性资金则仍然通过核算中心原为单位设立的统一账户进行支付,实行分户核算;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2会计核算中心原有的岗位可同时成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工作岗位
会计核算中心原有的会计核算岗位可以成为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岗位,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成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岗位,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可成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岗位,继续履行稽核职能。
3中心的工作重点应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变,并逐步承接部分国库支付业务
关键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道路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扩招后,中职学校招生也就不考试了,凭初中以上毕业证就可入学,这就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作为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可是,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加之,在整过三年的教学中,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使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例如:数学课理应设置,它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对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很有好处,可是,在三年教学中均未开设,给专业课教学带来不小难度。珠算本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可由于师资的原因也没有开设。须知: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电脑也有出故障的时候,此时珠算就派上用场了。又如:形体课本不应在会计专业中开设,但也设置了,跟专业无关,还占用本来就有限的时间。
(二)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可由于理论课占用80%课时,致使实习课无法保质保量完成。
(三)教学方法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有的教师仍采用纯理论,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尽职尽责,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积极性也无法调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学生技能低下。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也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一目标可望而不可及。首先,由于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致使实习计划无法完成。其次,由于财会岗位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企事业等单位一般不愿承担财会教学实习任务,即使是勉强承担,也尽量不让学生仔细看,更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应付了事,这样的实习用跑马观花来形容不为过,实习目的自然无法实现。学生在校只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对实际问题一知半解,比如:对相对简单的借和贷理解起来也费劲。当然,也有经费的原因。
(五)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按照国家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规定,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生产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经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合格,方可任职。可现实是:部分会计专业老师,是从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直接分配到中职学校任教,理论和实习课一肩挑。由于没有财会实际工作经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教学时,难免是空对空。还有少数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以前学的是其它专业,后通过函授取得会计专业本科文凭,转而从事会计专业教学。须知:由于成人教育的特点,取得学历比较容易,但要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实属不易。以这样的师资去完成理论和实习教学任务,效果可想而知。
(六)部分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难度。有的学生来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这给会计电算化教学带来难度。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要合理。既要重视专业课,也要重视专业基础课,二者合理配置是质量的保证。对一些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不应开设,以免占用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当然,管理者的愿望是美好的,让学生开拓视野,尽量做到一专多能,但经验告诉我们,职业学校面对现实,只有先做专、做精,最后才能做大做强。
(二)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要合理配置。按照2000年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三年制的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课时要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的职业学校课时分配也大致如此。因此,我们要按教育部规定,把实习课时提高到总课时的40%以上,以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不能搞满堂灌,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不搞满堂灌,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今后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关键点在哪里,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道出各自的解决办法,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由于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讨论的又是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现场教学。当学校因条件限制,无教学所需设备和资料时,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把课堂搬到财务工作一线,请财务工作人员就有关课题进行示范性讲解,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经同意让学生亲自动动手,以增强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写出实习报告。由于身临其境,知道了今后的工作岗位,知道了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了今后工作的氛围,学习积极性高涨。3,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师生交互条件,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容易实现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增强教学实效,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先进科学技术,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多种能力,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校领导要重视学生技能培训,要在实习经费上给予保证,要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主动和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把部分实习任务安排在生产一线,以提高实效性,毕竟校内模拟实训也有他的局限性。
(五)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专业教师,既要通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因此,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将没有会计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送到单位的财务部门顶岗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对通过函授取得会计本科文凭,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公开课、学生评议和摸底考试等方式,对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如未达到要求,必须限期学习提高,再评估仍未达到要求的,不得从事本专业教学。要采取优惠政策聘用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事业财会人员任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要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于双师型教师在晋职晋级等方面要给优先考虑。
(六)教学中对基础差的学生不放弃。针对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基础较差,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电脑,给会计电算化教学带来的困难,学校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要利用课余时间给这部分同学补习文化和电脑方面的知识,逐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
总之,中职会计教学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又懂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才能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1.会计信息
信息是指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人有用的数据,它能够最快最新地反映种种事物在客观世界中的特征和变化,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在传递过程中的不断再现,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而人们接受和利用信息都要通过一定的传递方式。会计单位的资金投入人、为其借债的人以及其他需要采用这些信息的人经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带说明等等,能够获得和了解企业财务情况和运作成果等各种信息,对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信息包括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和存储信息。
2.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了会计信息实质、表达和揭示等的效果,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通过会计主体交与的会计信息来满足自身所需信息的特点总和。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相关性相关性,即是会计信息应该与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实际相一致,要在会计信息从单位和使用人之间的传输中,斟酌不同的使用的人需要哪些方面的消息,以此保证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各方面希望知道的相关会计内容,根据采用的人的想要知道的不同内容形成一个会计信息流,相关性是要求会计信息要能提前感知和反作用于价值。
(2)可靠性可靠性,即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具有指导意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种决策,因此在对会计要素的辨别和计算时,要严格按照会计上对会计要素的相关解释,让会计报表上的信息是能够信任的,会计要素是有效地反映实际财务的情况的,从而让采用的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不能虚假也不能遗漏,必须真实可靠地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作效果。
(3)及时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要求,指要及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会计信息在经济业务中的变化性是很大的,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一定时间及时反映会计信息,才能使决策者根据有效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同一个会计主体,它的会计信息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或者会计主体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但是它们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个时间段上要可比。会计信息只有保持可比性,能够加深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同时能够协调各方面利益和分配。
(5)有用性有用性,即会计信息要求做出的决定有实际意义,这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点,对作出决定的人的决定有直接作用,是每一个会计人员必须做到的基础性任务。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上作假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凭证、账簿和报表上的金额等数字有意进行更改,有的甚至编制用于内部和用于外部的两套不同的报表,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错误引导信息使用者,导致其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对其造成利益的损失,对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
2.故意违反财务会计制度
一切造假会计信息的行为都是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有的惩罚是相当严厉的,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操纵利润,明知是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却还是铤而走险为之,经过各种途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产生极大的危害。
3.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渐渐变成经济的操纵主力。哪怕只是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数字的改动,都有可能带来无法想象的财富重新配置,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见一斑。不过也正因为会计信息的影响巨大,随之也产生会计上造假的情况。当前,虽然我国一再重申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采取许多措施来规避不实现象的产生,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牟取不合法利益,作假和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禁不止。
4.私设“小金库”
私设小金库,即违反国家财经法制法规等相关规定,对企业和国家的收入进行非法侵占、截留或转移,并不纳入该企业的财务账簿和管理,不记账私自存放。“小金库”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1)企业虚列支出。这是企业私设“小金库”最普遍的手法,为了满足企业或者管理层的个人私欲,虚假增加各项费用支出,通过这种方式对单位或国家的资金进行转移,严重违反财务法规。
(2)应收利息不入账。许多企业为了更大限度合理使用资金,会将一些闲置资金或贷款借给别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这种方式收取利息使资金增值。不过在采用这种方式时,许多企业并没有如实将利息或分红入账。
(3)私自购置票据来收取费用。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一些企业为了处理自身不合规定的支出,私自购置票据,变相收取费用,将一些支出只一小部分上交有关部门,其余设“小金库”自己使用,同时记在自己的内部私账中,企业财务账簿中不予体现。
(4)利用“往来账户”来违规核算收支。一些企业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将一些该收入和支出违规放到往来账户中核算,收入和支出被混淆,预算管理不能清晰体现出来二者行政,对会计信息的完整和真实产生破坏。
三、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利益驱动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实现自身的盈利,因此利益的获得是许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作假的最大动力。有的企业在周转资金不够,资金紧张时,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使用虚假的会计报告;有的企业为了逃避合法税收,少缴税,甚至有的是为了遮掩贪污受贿的事实,便将利润隐瞒起来;有的企业为了骗取投资,使投资者、债权人和顾客放心投入资金,便在会计资料上作假;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为了自身薪资等利益,附和管理者的要求,作假会计信息。
2.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本身缺陷
虽然我国当前已有一些会计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定时具有时代性,因此许多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无法很好地灵活地适应新的经济业务,因此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再者,这些法律法规有的没有着眼细节,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内容较为空泛,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实用性不是很强,容易造成随意性,从而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监管机制不健全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监管相对宽松,尚未形成一个完整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一些监管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实质的效果。再者不健全的会计监管机制还体现在各个部门没有一把一致的监管衡量标尺,以及独立管理自身线条,各个部门之间联系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统筹的监管作用,给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作假的空隙。还有,社会监管也没有发挥其有力作用,例如注册会计师因为队伍水平有高有低,部分人员职业道德不足,加上管理部门没有实施有力监管,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甚至有的与企业勾结作假。
4.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录用要求较低,因此许多会计人员并没有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他们没有接受过会计教育的学习,企业也没有为其进行会计培训,因此中小企业中有的会计人员甚至都没有具备基本的会计上岗证。所以会计知识不充分,技能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下,这些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做错账的可能性也较高,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产生。
四、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1.加强政府监督检查作用
政府监督可以说是会计监督中的关键力量。加强政府监督检查作用,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按照一定的时间对其抽查或者全方位检查,提前防范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再者,有力的监督检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和资源,因此,需要国家重视和支持这项监督检查工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还有,对于造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要坚决取缔,加大惩罚力度。
2.加大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
要强化注册会计师团体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综合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扶持力度,不断注入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新兴力量,扩大团体的同时注意提高团体层次。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是注册会计师和将要或者有意评为注册会计师的人才,要加强宣传教育,对个人的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把好关,对审计的工作要一丝不苟,严格对待,有自身原则,决不为蝇头小利弃自身职业道德不顾,立场坚定。
3.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规范的会计体系
从我国颁布并施行的针对企业的会计运用规定的准则可见,我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财务会计体系。然而,最新的准则只适用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并没有详细规定,对中小企业不太适用。因此,许多中小企业的实际财务操作没有明确的指导,从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以及不及时的情况。所以,为了解决这一窘况,我国应该根据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当前状况,加上一些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财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尽快制定符合中型和小型企业目前财务工作情况和需要的规范化的财务体系。
4.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严加规范,在会计信息的相关环节和整个过程加强监督,及时发现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在事前和事中都做好规范管理。
(2)对会计岗位职责加以明确,专人专职,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规范化管理,对会计人员的分工要明确,落实责任制,通过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专人专责,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保证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中小企业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在录取时要制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基本岗位技能要求,通过笔试和面试两方面对应聘者进行考量,最终选择优秀的会计人才。在聘用会计人员后,要重视对其的培训,通过会计培训机构或者开展一些会计培训讲座等,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会计专业素质,按照规定做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五、结论
评价实践表明,提出科学的评价原则,对明确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乃至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质量和效度,发挥评价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1科学与导向评价相结合原则
科学评价是指在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总体教学要求的同时,极力使评价项目少而精,并用等级表示评价项目的结果,使评价便于检测、易于操作。导向性是指必须体现职业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一致,从而使考评结果对师生产生重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只有注重评价的科学性,突出评价的导向性,强化评价的激励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2过程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职业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在期末,周期较徐媛: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营销教学长,实效性差;是一种总结性评价,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结果性评价。过程评价是指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注重学习过程全程化的开放式评价考核方式,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而视实际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过程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导向是明确的,不仅考查其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渐进性,而且考查其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状况和性质所进行的判断,侧重于质的方面。定量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的数量分析和比较,侧重于量的方面。一般来说,定量评价便于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避免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定性评价便于评价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注重无法精确量化的内容,但难以精确把握其客观公正。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可以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增加评价的效度,对提高职业院校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帮助更大,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取长补短。
1.4规范与创新评价相结合原则
规范评价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要完善规范,评价过程要周密部署,统一组织;对评价结果要科学统计,及时反馈,增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实效性。因此,规范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职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也都应不断创新。采用规范与创新评价相结合原则,可以鼓励学校发挥创造性,加强质量建设,使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改革建设管理等方面努力创新,达到可持续发展。
1.5全面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
全面评价是指对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教学工作中的各项指标和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全面充分地评价,具有充分体现多角度评价内容的整体性特点。重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部分因素,如特色项目个性优势进行评价,具有重点体现评价内容的突出特点。全面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既能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
1.6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原则
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同的评价主体,质量评价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评价侧重点也不同。学校评价是指学校内部评价体系,如学校组织的专家评价、督导组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而建立企业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寻求企业支持的有效途径,企业评价的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是职业院校以质量求生存的准则。企业参与评价可使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指导,并能得到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较合理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学校用人单位之外的外部评价体系,指政府、社会、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认可度。其侧重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采用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原则,使企业、社会的评价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定合理的评价教学质量与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能较真实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能使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得到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能受到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认可。
2中职会计教学质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是否符合标准的鉴定过程。张焱等人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基础之上,通过科学分析,建立了一套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采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评分等级,该评价等级共分A、B、C、D四个等级,A/C在评价指标内涵及其标准中,介于A/C之间者为B,低于C者为D。A、B、C、D的分值分别为85~100、75~84、60~74、0~59。具体分值乘以权重,为该项分数,各项分数相加为总分。评估结论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标准如下。
(1)80%以上的指标为A,且无D者为优秀,60%以上的指标为A,且指标D少于或等于1项者为良好,指标D多于4项者为不合格。
(2)本方案二级指标共34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之间者为B,低于C者为D。
3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3.1设置评价工作组织机构,协调评价主体评价活动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面广量大,需要设置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协调组织评价工作。首先评价组要研究社会需求,积极吸收企业等多方参与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使标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弹性,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校发展;在组织教学质量评价时,我们可采用不同评价主体单独评价,也可组织几类不同主体合作评价;评价组织还须收集处理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3.2抓住影响质量的主要矛盾,简化评价工作
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校,涉及学校全方位的质量问题很多,多元化主体评价实行较困难,我们只有抓住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和环节,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情况动态的需要增减评价内容,删繁就简,如对家长作为评价主体,我们只调查他们关心的几个问题即可,这样才能既减少评价工作量度和难度,又提高评价结果的效益。
3.3利用网络手段强化日常评价工作
网络在评价工作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巨大,将网络的优势引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价实现适时化、客观化、科学化,同时把质量监测意识融入学校各个主体、教学全过程、教学评价及其他各要素中,更加适应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实现教学质量的科学化治理。教学质量评价组织,依据校园网广泛获取和收集有关影响教学质量的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量化、加工和处理,对照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评价结果,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4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教师评价不仅是对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让教师从评价反馈中发现自己教学不足,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与调节功能,科学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
4.1对评价结果要进行纵向比较、综合分析
评价者和教师要充分交流沟通,帮助教师总结优点,查找不足,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教师提出合理建议,以关心的态度,指出教师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避免只给教师一个笼统的评价分数或简单结论。
4.2及时合理反馈评价结果
及时反馈监控与评价中获得的信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和教师沟通交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功能,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意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增加教师的自信和工作积极性。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选择周通报、月通报、教学例会或个别交流的形式反馈。
4.3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1.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影响。
在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各个单位的会计审核工作都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各个部门的报账工作人员只需要负责与经济业务有关的会计事务。这样的内部审计方式影响了企业会计审核工作,造成了企业内部会计审核由原来的单一被审发展成为以会计核算中心和被审单位两者的结合审核形式。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对象具有很大的影响。
2.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一种会计核算的方式,这就会导致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和核算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出现脱节等问题。但是,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实现对单位的凭证所反映出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监督,从而导致企业的很多会计实务没有落实到位,并很难避免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内容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3.对内部审计程序和效率的影响。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处理不当,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使得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对于一些实际的经济审计工作,被审单位和核算中心的相关工作应该同时进行,这样不仅增大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成本,还降低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程序和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4.对内部审计方法的影响。
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一些企业的会计审核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越来越隐蔽的趋势。但是,体现在核算中心上面的会计资料是合法的,从而导致企业的内部会计审核出现很多问题。所以,企业的内部会计审核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企业的后期审计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企业会计核算后内部审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核算后内部的审计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后,其内部的审计工作还存在审计方式过于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后期内部审计工作经常出现错误。同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过于落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并且企业长期采用落后的审计方式也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方式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2.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缺乏认识。
企业会计核算后,其内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责任制度基础上的,当然,由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一般只注重企业的绩效及利益,因而他们基本不关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从而抑制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要想真正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首先应该提高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3.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少权威性。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这样就是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因而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然而,由于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出现问题。要想在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还需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少权威性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存在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也是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企业的发展对其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等问题,这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交流存在问题。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为了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更加完善,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配置一些专业人才也很重要。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后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对策
1.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误区。
目前,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其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还与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等有很大关系。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才能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工作,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正常地发展。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从而使企业走出内部审计的误区。
2.保证具有权威性较高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特点。但是,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严重缺乏权威性。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对内部审计的态度,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这样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内部审计还应该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也只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要保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审核的效果。
3.创建优秀的内部审计队伍,提升综合素质。
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必须是由优秀的人才来完成的,因而创建优秀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所以,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配置,提高其综合素质很有必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配置。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机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配置优秀的队伍非常重要。第二,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应该创建优秀的内部审计队伍,以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规范内审操作程序。
当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必须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审核操作程序。当然,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还应该遵守一定的内部会计审核原则,而且,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程序并没有被改变,且一定要有负责人进行签字认证。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会计信息核算的职能,因而审计通知书应该及时发送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核。在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的会计审核工作人员要与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了解会计核算中心的核算思想,同时要求办好审核资料。因此,规范企业内部会计审核操作程序对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集中核算后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5.积极改进企业内部会计审核方法。
当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随着企业会计审计重点的变化,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也要随之发生改变。现在的企业内部会计审计是由核算中心统一提供会计报表、账册和凭证等基本资料,同时,企业要注重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调查、延伸审计和实物清查等工作。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审核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的会计情况,及时听取财务专家的意见,及时改进企业内部会计审核方法。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应该积极改进企业内部会计审核方法,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6.适时调整工作重点。
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财务支出行为的监督效果,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方法,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的重点要随着企业会计实务的改变而变化。为了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控制应建立规范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同时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执行力。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内部审计应该适时调整工作重点。
四、总结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前提核算报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的核心要素,然而知识经济中掌握知识的最终是企业的人力,将知识转换成最终生产力的也是人,人才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知识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源不仅成为推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知识经济呼唤人力资源会计。1964年,美国会计学家赫曼森(GHermanson)在《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专门会计知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契机。本文将就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前提、计量、核算、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①。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下面根据资产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
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报酬,也就获得了对该劳动力资源的控制权,即企业取得或控制了该劳动力的使用权。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劳动者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力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以及人力资源价值的可计量性上。
最后,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人力资源是反映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这一点勿庸置疑。诚然,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但是“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认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地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为资产,那么人力资源就应得到同等的待遇。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能够为企业所控制、可以计量,并且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它理所当然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殊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不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来反映。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②。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同样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
(一)、会计主体。《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仅仅只反映本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与管理,而不涉及业主本人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问题。人力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人力资源,其目标在于提供满足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尽管企业的职工个人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但是,企业通过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从法律角度已经取得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和实际工作时间内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的权力。因此,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拥有和控制者,有义务提供人力资源取得、使用、维护和消耗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正是核算和监督这一过程的人力资源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将无限期地、稳定地进行下去。在人力资源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除传统理解外,还有其新的理解:一是企业或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即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取得人力资源,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维护和提高,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更新,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增加可以满足其经营需要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充分发挥其物资和资金的能动性,才可以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二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职工)和企业都会使人力资源的效益持续发挥,也就是说,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持续发挥的基础上。企业为了使人力资源充分地发挥,会不断地改进其经营政策、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改善职工的福利和待遇等;职工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使人力资源增值。三是在劳动合同有效期限内,职工可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于会计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企业可通过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力或潜能收回其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只有这样,才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进行合理分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地计量。
(三)、会计分期。《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期间,分期结算和编制报表。”人力资源会计在鉴别与计量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进行会计分期,也需要对人力资源投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进而计算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的损益。人力资源会计中运用会计分期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正确地划分在人力资源使用之中的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即:凡是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作为收益支出;对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通过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界限的划分,使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可靠。二是可以使会计主体对内和对外提供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时有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三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合理地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维护、消耗等等方面的信息。四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四)、货币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既要有货币性和定量性会计信息,同时,非货币性和定性的信息(如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及提高程度、满足经营活动的需要程度等)也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予以计量,并在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时既要提供定量信息,也要提供定性信息。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前文已论证了人力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而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后必然涉及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目前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护、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因为这些支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以此入账,既客观又方便,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③。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源应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所以这一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故该方法称为价值法。本文主要从成本法的角度阐述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一个会计实体为了取得、维护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得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它又可以具体分为:1、招聘支出,指为了网罗吸引求职人员所发生的费用,既包括在企业内外进行人员招聘的费用,也包括招工广告费、中介机构手续费、因招工而发生的差旅费、接待费、材料费等;2、选拔支出,指从应招人员中挑选理想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对应聘候选人进行鉴别选拔时支付的费用。如面试时支出的费用,体检费,从事招聘工作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等;3、定岗支出,将录用的职工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所发生的各项一次性支出,也叫做就职成本,包括支付被录用人员的迁移费、差旅费及安置时的行政费用。
(二)、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项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支出等。
(三)、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见习费用、培训费用等;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员工资、学员培训期间应发的工资、材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学费等。
上述的各项支出,并非要全部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来说,我们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则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以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尽管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资本化就是将上述支出予以资本化,但在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其计量的方法又有所不同,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1、历史成本法是将上述的获得、维护、开发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资本化,较为客观和方便;2、重置成本法,是指在当前物价水平下,假设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及辞退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决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但重置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传统会计模式,而且重置成本估价的难度和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3、机会成本法是以企业职工离职时使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计价的依据,优点是机会成本较接近人力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但该方法使用面太窄,主要用于一些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员工,对于一般员工不适用。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
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人力资源。就某个经济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占用形式表现为“人力资产”,来源形式表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人力经济资源,即通过人力资产的使用和支配能为经济组织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本是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概念,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它的确立意味着要承认劳动者在经济组织中的应有地位。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1、账户设置。(1)、“人力资产”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减少数,其余额在借方。由于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为了反映人力资产的质量,该账户应按劳动的“等级”设置明细分类账。(2)、“人力资本”账户,属劳动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贷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减少数,其余额在贷方。该账户应按具体的劳动者设置明细分类账。(3)、“人力投资”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及摊销情况,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的部分,贷方登记每期摊销数,余额在借方。(4)、“人力费用”账户,属期间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费用化的部分及人力投资(资本化的部分)的每期摊销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需要说明的是,人力费用是劳动力的取得、维护与发展成本已费用化的部分;而工资是劳动力的使用成本,应在“应付工资”账户核算并分配到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中。(5)、“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该账户的借方归集劳动力受雇后其成本应予资本化的部分,包括招聘费、选拔费、培训费、开发费等项目,贷方登记雇员交给有关部门使用时结转到“人力投资”账户借方的金额;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直接费用化的部分归集在“人力费用”账户的借方。
2、账务处理。(1)、当雇员被录用时,应该根据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其评估的价值,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年终,企业应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财产清查,由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人力资源重新评估其价值以保证账实相符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如评估价大于原账面价值,应按差额部分,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反之,则作相反的分录。(2)、当雇员被解雇后应按评估价值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3)、在发生应予资本化的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费用时,借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④,雇员正式交付给有关部门使用,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时,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4)、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借记“人力费用”(直接费用化的部分)账户,借记“人力投资”(资本化的部分)账户,贷记“现金”等账户。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时,借记“人力费用”账户,贷记“人力投资”账户。(5)、期末,结转人力费用时,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人力费用”账户。
五、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把为取得、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极大背离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严重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⑤。
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应该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因为“人力资产”其流动性类似于固定资产,由于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应将其列于“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之间,相应在“所有者权益”里增记“人力资本”。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费用”,作为“营业利润”项目的减项,用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同时对原“管理费用”账户反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其实,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一样的,只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加入了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使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会计报表还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化先生的文章,他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题研究组”于1999年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首届“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专题研讨会。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只是在理论方面获得了发展,在实务应用方面仍然处于停滞不前阶段。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首先,它是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影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其次,它是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维护与开况;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以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最后,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也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单从会计核算原则来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在前文已提到过)。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受益期不易辨别,其受益程度更是难以计量。所以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
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人力资源法制化。对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其交换也应有一定的法律规范,确保企业对所雇佣的职工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对中途违约离职的职工也应有相应的处罚,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二、大力发展完善人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人才市场能提供一个合理的人才的市场价格,从而为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存在,使人才能自由流动,企业可自由获得其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很不完善,而企业家市场几乎不存在,尽快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务之急。三、开展试点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理论上虽有所发展,但还很不完善,而且大部分理论还来源于西方论著的翻译,与国情联系不够紧密,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更是任重道远,这将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共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①《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杜兴强《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②《浅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条件》许汉友《财会月刊》1998年第9期
③《人力资源会计新构想》罗雪梅张萍《上海会计》2001年第7期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组成要素不同。根据相关会计制度标准,财务会计包括6个要素,要素为企业资产、负债、利润和费用等方面。而税务会计只包括4个要素,而且根据税务会计的定义,税务会计包含的4个要素也主要与企业的应缴纳税款有关,如纳税所得、应纳税额。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目标分别为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保证企业依法纳税和、低企业纳税负担。财务会计是指为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信息使用主体提供经济信息,财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活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真实的企业资产信息,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信息,为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或投资提供参考。税务会计的定义为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税务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到,税务会计是在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税务经济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在确保企业依法纳税的基础上减轻企业的负担。
3.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主要表现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以及核算依据三个方面的差异。在核算对象上,财务会计核算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及事项涉及的货币计量,而税务会计只核算与企业税务有关的经济活动,如税收变动核算,财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远远大于税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在核算原则上,财务会计核算更加重视核算工作的稳定性,注重与税务会计核算的结合。而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纳税问题,属于法律范畴问题,因此税务会计核算原则为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公平、便于管理等。在核算依据上,财务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记录,它只需依据有关会计制度和准则即可,财务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更高,而且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很大差异。而税务会计的核算的原则为相关税务法律法规,因而税务会计核算工作的依据为我国税法,根据税法规定记录企业纳税金额,并及时申报。税务会计核算的强直性、统一性和客观性都高于财务会计核算,而且任何行业企业税务会计核算都具有此特点,都以税法为核算依据。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对策
1.完善税务会计理论构建。税务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缺失严重,税务会计理论仍未脱离财务会计理论的指导,税务会计理论无法指导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因而,研究人员还需要完善税务会计理论研究,形成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税法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将税收学的相关概念转化为税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借助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企业应缴纳的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体现,实现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的合作与配合,协调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让二者在协调中得到良性发展。
2.完善税务会计核算内容。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内容上看,两者的核算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要减少两者之间核算内容的差别。具体操作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处理所得税上,要加强统一,尽量减少核算内容上的不一致事项。在遵循所得税税收制度的基础上,税收人要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放宽应税费用的列支标准,加大税收扣除,涵养税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3.统一核算基础。我国企业税收采用收付实现操作制度,虽然这种操作方式简单,有利于保全税收。但是财务会计利润核算以及应缴纳所得税额之间容易产生差异,导致会计可比性的信息质量要求匹配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原则,无法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税务会计也应该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从中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最后,统一企业所得税,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减轻内资企业负税压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符合我国企业所得税未来改革发展方向。
三、结语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创造信息化校园的工程的不断深入,教室里实现了“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具体请法如下:一是可以通过CAI课程制作,尤其是以动画形式来呈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类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填制的步骤,最后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公路将“以文字说明、以图像示范、以声音讲解”的动画形式的资源“请入”课程;二是可以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换句话说,在教室里授课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调取各校图书馆中以数据库组织起来的资源,当然,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有目的地调取学习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达到教与学最优化的状态。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方便而快捷地共享网上的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
二、能革新教师在会计教学实践中的理念
观念的东西,是捉摸不定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观念的东西又受到各种新技术应用的冲击,人们会因为特定的技术应用而改变观念。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也催化了教学过程的改变,我们认为会计教学过程应被会计学习过程所替代,其实质就是要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而相对弱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此相适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督促学生学会学习的角色转变。会计教学已经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由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向学生学会学习为重点转变;二是由集体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三是由传统的文字材料为主要教学媒介向以多种网络资源为学习内容转变。简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主宰”地位,而学生在这次变革中已经掌握了学习的主导权,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时间和内容。
三、能使会计教学方式多样化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受前苏联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编著的《教育学》,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仍然受到这部著作的影响。凯洛夫在其著作中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有五个相对固定的环节,有些学者将这五环境归纳为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新课(新知)--作业(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偏好。这类学习既可以实时的,也可以是继时的,学习时间可由学生任意安排,学习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自行呈现。学生学习的地方不再仅限于课堂,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上网的地方,就能学习。随着3G网络的普及,基于手机学习终端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也相继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今年手机网络又从3G升级为4G,速度提高了一大截,学生不会因为网速的原因而长时间等待学习资源下载。
四、能促进会计教学内容的更新
众所周知,会计学科是一门政策性强的学科,虽然基本理论知识是统一的,但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人们要想明晰地处理各类会计信息,国家就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修正《会计准则》。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更新过于滞后,一本教材可能会使用多年。书中的很多知识都已陈旧,新的知识又得不到及时更新,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网络会计教学能根据《会计准则》修订的最新信息及时地在学习平台上更新,避免学生学到过时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偏好,自主地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搜寻会计学科中不同的学习内容,还能寻求一些会计理论研究最前沿的东西。网络会计教学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的学习直指会计的学科前沿,呼吸会计学科最新鲜的气息。
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容注意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较少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我国近900万户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中,中小企业占60%左右,利税占40%,就业人数占75%;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占90%以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计规范、灵活、有效的会计制度十分必要。
但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如许多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企业账目混乱,财产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涉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它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也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1.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
2.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制度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3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3.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
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上述会计制度的内容中,会计机构设置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重点阐述。
首先,会计机构的设置。
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会计机构,配置有关会计人员,是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设置会计机构,既要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又要与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相适应。就中小企业来讲,原则上应简化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应允许一些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其会计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对于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有关部门设会计组织,并配备有关人员。设置单独会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应小些,宜多采用集中设置方式,即仅在企业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并允许一人多岗。具体如何设置会计机构,则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大小、经营特征及管理组织形式等情况予以决定。
(1)微型企业(雇员1~5人):这样的企业经营规模很小,业务量少,且不大可能有大额信用交易。会计的任务只是记录营业额、控制费用、计算盈亏及纳税所得。因此,可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直接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
(2)小型企业(雇员6~50人):这样的企业经营业务数量少,交易简单而且交易类型有限,可能进行贷款融资,存在一定数量的信用交易。会计系统需要向贷款人提供财务报告,并要提供管理所需的简单信息,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不必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管理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不会太多,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要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如有些企业将会计人员放在总务部门,有的放在办公室等),并且要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可不设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代管。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
由于会计人员较少(一般2~4人为宜),为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岗位可设置以下4个岗位:
①会计主管兼稽核岗位。职责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组织、管理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调度,进行账目的定期核对,协助有关人员进行财产清查。
②总账报表岗位。负责成本核算,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保管和管理会计档案。
③出纳岗位。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规定保管和使用签发支票所用印章。
④明细账会计岗位。负责明细账的登记工作,申报、缴纳税金,进行工资核算等。若小型企业的规模、业务量接近微型企业,可采用微型企业的做法,或将4个岗位进行调整合并,即会计主管与总账报表岗位合而为一,明细账会计与稽核岗位合而为一。
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中,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凡涉及到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即遵循钱、账、物分管制度。(3)中型企业(雇员51~250人):这类企业可能有大量的信用交易,还可能有进出口业务,业务量比前两类企业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会提高,如要求会计系统提供稍微复杂的管理信息。此情况下,原则上应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可设置为科、室或部。同时,中小企业应配备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简单的中型企业,会计和财务机构以合并为宜。其他的中型企业,一般应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开,即分别平行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但就当前组织机构的特点来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财会合一(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财会分离将成为必然)。
会计核算一般应采用集中核算形式,对于经济业务较多的中型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非集中核算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企业对外的现金往来、物资购销、债权债务的结算都应由企业会计机构集中办理。会计机构一般应设置如下会计工作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总账报表岗位、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资金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档案保管岗位。在上述岗位中,一般来说,总账报表、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资金、销售和利润等岗位应当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等岗位可根据企业核算体制的具体情况或者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或者分别设置在其他有关部门,如材料核算岗位可设在供应部门,工资核算岗位可设在劳动工资部门,结算岗位中的购料结算岗位设在供应部门,而销售结算岗位则设在销售部门。至于出纳岗位,则应当统一设在会计部门。会计工作岗位可一人多岗,具体设置几名会计人员,视单位情况而定,一般以4~5人为宜,但要遵循钱、账、物分管制度。此外,在上述岗位设定以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其次,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
中小企业应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定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对于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可由企业负责人对每笔开支进行审批,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对于中型企业,要考虑对于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支出,实行集中审批制度,强化负责人一枝笔审批。如规定对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付款事宜,各部门办好各种手续后,将付款单送交会计部门,并说明付款理由和依据,由会计部门汇总后定期向企业负责人汇报,根据支付能力和轻重缓急,决定各个款项的付款时间和额度,并依此办理有关支出。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统一会计制度,在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方面与大企业不同,因此,在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一般规模较小,其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部运作方式也会与大企业有很大不同。另外,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使设计的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考虑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情况,中小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应简便易行,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2)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以满足管理需要和税收征管为主。这是由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限性及其会计需求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单一业主或有限的股东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等。对于单一业主或企业股东来说,由于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中小企业的利益高度相关,他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十分关心。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许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业主和股东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需要获得相关会计信息,以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因此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符合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信息需求。比如,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费用结构等。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由于中小企业逃避纳税的愿望比大型企业更强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税收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