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范文

会计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专业

第1篇:会计专业范文

会计知识是指会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巧,会计知识相关的书籍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等,会计知识随着会计行业而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关的会计体系,包括技能体系、职业体系、知识体系。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根据相关法律、政策变化等情况。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以新编考试大纲为依据,组织编写考试辅导教材。新编考试辅导教材包含《中级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管理》。新编考试辅导教材注重政策、法规的学习、理解和会计实务的操作性,增加了相关例题讲解,帮助考生复习理解考试大纲相关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会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服务外包 职教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96-02

引言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服务外包问题较为关注,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大多侧重于理论和模式的探讨。陈伟(2008)研究过国内职业培训与服务外包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那些缺乏规范管理的培训机构,建立与学校合作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他所关注的是研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1]。吴国新等人(2008)基于外包理论,新建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较好地帮助企业解释服务外包带来的众多效应和优势[2]。武力超博士(2009)从交易成本学派、委托―关系学派和不完全契约关系学派等角度,在经济学范畴内详细地阐述了外包的研究方向[3]。

相比之下,对国家外包政策及其外包政策的应用方面,却研究得不够深入。在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商务部出台的“千百十工程”项目为校企合作中服务外包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该项服务外包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含大专)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商资发[2006]556号)。由此,结合国内职业教育推行基于过程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改已经呈现出“做、学、教”一体的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校方教学“分段”、“分环节”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职教培养过程的层次性。而服务外包企业方可以基于所需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这是校企合作中服务外包关系存在可能性。

一、相关理论支撑

从早期经济学角度,“外包”行为可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Adam.Smith,1776)解析。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组织内部某些业务可以委托外部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完成,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4]。这是企业“外包”的经济含义。

1.从委托―关系学派和交易成本学派的角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委托关系存在的“专业化”优势,直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校外的实践环节之中,以利于校企之间资源互补,共同承担培养某专业毕业生或完成其他教学培训任务。另一方面,校企双方是否形成委托―关系,还取决于彼此间交易成本的大小。企业选择外包方式经营某项业务的前提是,交易的内部成本大于外部成本(Ronald.Coase)。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可选择适当的委托人,采取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式,双方分别进行某一教学环节的专门培训。可见,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校企间是否产生服务外包行为的原因。当校企交易活动的市场成本大于(校或企)内部交易成本时,则该项活动应全部或部分地在校或企各自身内部进行,不必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否则就应在校或企的外部进行,即校企双方可以选择外包的做法。

2.从资源理论和合作教育理论角度。由于在教育范畴内的某些资源稀缺,采用知识流程外包(KPO)的方式,学校发展可以将其教学业务流程中的实践环节外包,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如校外具有操作经验的专业化“师资”承接实习、实训任务,进行一种更加有效率的师资资源配置,实现校企服务外包双赢型的合作[5]。

因此,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看,基于过程性职教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服务外包的可能性。职教学院可以择优选取授课的主体,专门从事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深入研究,因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姜大源),从理论上说,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是以就业的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因此,校企之间存在构建“手脑联动,学做合一”的空间。

二、职教会计专业实施“服务外包”的可行性

工学结合,作为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需要“订单式”将校企之间的教学需求关系统一起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某一专业知识可以分解成为数个知识点或环节,这些知识的传授形式,并不局限于传统普教的方式,而是突出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同步性,最大程度地使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两个过程一体化。这是实施“服务外包”基本前提。

1.从资源理论角度,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利用服务外包的政策优势,建立与外包企业合作关系,选择性地享用外部资源,培养技能型毕业生,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以财会专业培养为例:服务外包的本质是:充分利用企事业业务往来形成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处理财务的实际能力。会计专业课程分解成四个主要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专业实习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每个模块配置若干门相应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学生的应用、实习和拓展教学委托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弥补“双师型”教学团队不足的问题。

2.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可以使学校推行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更具有可操作性。众所周知,现代职教大多采用典型的“2+1”制。财会专业究竟如何改革,才能够体现出“2+1”的基本特征。一般地说,传统型财会专业教学表现为:教师课堂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课外顶岗实习实训为辅,并且,实践环节时间较短、内容繁杂,看不懂“流水账”实习的全过程,更达不到深度强化专业难点实习的目的。这是“知行”脱节的学科型模式,即使最简单的“时间”要求,也满足不了“以年计”会计年度的实习需要。

现代职教“2+1”制,为知行一体提供了可能性。“1”年的实习时间,客观上符合会计年度周期,使实习者能够在长达一年的真实岗位操作中,实践所学的相关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可以弥补职教会计类学生培养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的劣势。

3.实训服务外包符合职教改革“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培养方式和目标。主要体现:根据学生特长,校企双方选择的培训对象,能够接受某一项目或环节的专门训练,循序展开,逐渐得到全过程教学实践性培养;由于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考试、考核及评价成绩,可以相互替代,学生在“1”年的时间里,能够熟练掌握服务外包企业中的账务处理流程。

采取服务外包企业参与职教会计专业教学的方式,使校企结合、零距离教学的改革成为可能。从技能培养与就业机会相对接的角度,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和有效衔接,使工学结合、零距离就业(最短距离)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另类教育:离就业最近的教育。

三、职教财会专业“服务外包”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般地说,服务外包所涉及的内容和对象,是校企合作双方商榷的结果。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山东某税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例(以下简称工职院、事务所),学院委托事务所选拔部分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作为服务外包的培训对象,从事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主要从事记账、审计、会计咨询等业务。

1.从浅层次分析,作为服务外包企业,该事务所是鲁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省三A级企业,能够提供近千家企业的就业空间,是会计专业学生理想的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工职院被选拔为服务外包培训的10人,通过了笔试、面试,却不愿参与外包方式就业。除了工资太低和其他保障缺失这些表面原因外,有必要研究该现象背后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便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从深层次分析,按照校企合作的要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应该直接与企业合作、对接,而不应将服务外包建立在“第三方”参与的基础上。学院与事务所的联合培训,实际上是两个具有“同质”职能机构之间的合作。简单地比较两个不同的价值链:工职院―事务所―实体企业三个节点形成的价值链,工职院―实体企业两个节点形成的价值链。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因为“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在专项资金一定的约束下,三方的共赢关系,要比两方的共赢关系复杂得多。

3.校企会计专业“服务外包”失败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双方选择服务外包对象产生了错位。校企合作挑选定岗就业的准毕业生时,是择优,还是择劣?这个问题实质上反映出双方利用外包对象目的的不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只是借助定岗实习的形式,无偿或低成本使用学生廉价劳动力,这有悖于服务外包的目的,服务外包是运用资金资源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而不是利用服务外包形式创造双方的收益。因此,应该把提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出发点。

总之,一般情况下,企业出于工作安全性、行业特殊性等风险控制方面的因素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学生如果能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得到承包方更大程度的认可和资源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财会类专业实训服务外包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

[2]吴国新.上海物流服务外包发展的模式、对策及建议[J].国际商务研究,2008,(2).

[3]武力超.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第3篇:会计专业范文

华西都市报  作者:谢梦 

本报收到不少学生发来的留学咨询,其中不少都问到了澳洲留学的具体情况,并对澳大利亚针对各种学历,不同背景层次的人群开设的会计专业很感兴趣。昨日,记者特地请教相关专家对澳洲多所大学的会计专业作了逐一“解剖”。

专家介绍说,一般硕士课程需要IELTS6.5,单科不低于6分,有的专业需要申请人本科阶段具有相同专业背景,比如拉筹伯大学的会计研究生文凭课程、西悉尼大学的会计研究生文凭和会计硕士课程。新南威尔士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五星级大学,入学要求较高,它所有的会计专业中,除了本科以外,都需要有相当的专业背景。迪肯大学的商业硕士无需任何学术背景,并且课程设置中包含了CPA科目,因此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将获得CPAAustralia的证书。

此外,麦考里大学的会计硕士课程也拥有同样的优势。墨尔本大学的会计硕士和应用商硕士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商业硕士毕业后不能直接获得CPAAustralia证书,但如果自己报名参加考试的话,可以在原先基础上减免6个科目。

第4篇:会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第5篇:会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需要对专业的职业岗位作职业能力分析,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他经营管理类专业根据本专业的需要也开设了这门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与其他经营管理类专业(以下称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基本趋于一致,这显然不能满足“能力本位”的要求。笔者认为,虽然是同一门课,但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区别于会计专业,应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具体阐述如下:

一、能力培养目标

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以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能力培养目标,以正确生产会计信息为目的,也就是要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账务处理程序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但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涵盖于两个方面:一是懂得本专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二是能通过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二、教学重点

教材的选择决定了教学内容。纵观各个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的选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基础会计”类教材,一种是选择“会计学”类教材。而在使用这两种教材时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相比教学重点是不同的。

(一)选择“基础会计”教材

该类教材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八个模块:

模块一和模块二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上应和会计专业基本相同。

模块三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制造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即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编制会计分录;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教学重点应该是了解各项经济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中体现,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发生对会计六要素的影响,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影响。

模块四会计凭证。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两个:一是能正确书写原始凭证;二是能够阅读记账凭证,即通过记账凭证知晓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应该强调的是,“正确书写原始凭证”这一技能在教学上应和学生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与实务、市场营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来设置相应的原始凭证,让学生练习掌握。

模块五会计账簿。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登记各类账簿,并能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进行错账更正。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掌握具体的登记方法,只要能看懂会计账簿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的重点是通过阅读总账来了解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通过阅读相关的明细账来了解分析企业的资产构成、债务分布、销售状况等等。

模块六财产清查。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的清查,并对财产清查的结果(盈、亏)进行账务处理。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分析财务上(如现金、银行存款、往来款项)可能存在的错弊,掌握简单的内部审计。

模块七财务会计报告。对于会计报表,会计专业的学生重在编制,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重在分析。非会计专业在教学上应该增加该摸块的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训教学课时,重点是能够解读会计报表,并能够利用会计报表计算相应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会进行分析、预测。

模块八账务处理程序。对于这一模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了解会计的循环过程,对账务处理程序能进行适当的判断即可。

(二)选择“会计学”教材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是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以后合在了一起。教师如果选用此类教材,那么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就应该有的放矢。

第一,对“基础会计”部分,应以“够用”为原则对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尤其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方法”等内容,应以学生的岗位需求来确定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对“财务会计”部分,可以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六大要素来设计教学内容,并贯彻“轻核算,重分析”的教学思想。例如:在讲授“资产”时,应重点放在介绍“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含义以及相关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经济业务的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至于这些项目的借贷记账法只需进行简单介绍,或者可以不介绍。总而言之,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应培养学生的会计理念,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会计资料的能力。

三、课型设计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正确掌握会计核算技能,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实训耗材)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传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有关能力培养的课型设计应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先要有案例。目前,有关“会计模拟实训教程”的书籍比较多,适合管理分析用的“会计案例分析”的书籍却很少。因此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结合企业实际资料来编写。案例的内容尽可能突出实用性,突出代表性,案例的难易程度应尽可能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

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步骤。第一、课前准备。教师应将所讲授的案例提前印发给学生,提出有关案例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按照思考题预习或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各自准备的方案,达成共识以后,确定一个正确方案,由组长负责记录并给组员评分。小组讨论完毕以后,以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进行全班性探讨。第三、教师点评。由教师指明各种观点的优劣,澄清学习的误区与盲点,并根据各组的表现(包括答案、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来评定各小组的成绩。

例如,在讲完“财产清查”这一模块的理论知识以后,可以围绕下列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分析:

资料:大通股份有限公司对存货采用实地盘存制,年终实地盘点时发现价值80万元的存货因保管不善造成毁损,总经理张华要求财会部门不列报材料毁损情况。另外,张华决定对企业存货改用永续盘存制,因为实地盘存制不能及时提供商品存货状况的信息,经常导致销路好的商品短缺,而仍有很多销路不好的存货在库。

案例要求:

(1)张华要求财会部门不列报材料毁损情况这一做法是否合适?该做法对企业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产生什么影响?(2)对于毁损材料应如何进行正确处理?(3)改为永续盘存制是否能加强大通股份有限公司对存货的控制?改变后是否还须实地盘点?

分析要点:

(1)张华的做法不合适。该做法会虚增企业资产和利润。(2)及时查出原因,根据企业管理权限,经相关领导签字后将净损失转作企业费用。(3)永续盘存制能加强该公司对存货的控制,采用永续盘存制仍然需要进行实地盘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

以上是笔者从“能力本位”的原则出发,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提出的新思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09)02-0086-03

[收稿日期]2009-02-20

[基金项目]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2008JB09)。

[作者简介]陈丽琴(1976-),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会计学硕士;张道珍(1970-),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

一、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又是高职教育的最终归宿,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教育质量才会随之提高。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要想提高其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须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误区

1.混淆了会计教育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过于笼统,混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人才专业培养目标[1]101。教育部“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育内容改革的研究”北方课题组负责人阎达五、王化成先生从会计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个界定理性、全面,但应将其理解为会计教育目标,而不应将其直接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应包括专业的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和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培养目标[2]。

2.局限于专业领域,学生就业适应面较窄

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职业正面临着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挑战。今天的会计人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为给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的服务者。这一角色转变,要求会计人员要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而不少高职院校忽视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职业岗位的新要求,仍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仅局限于会计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可发展性,使学生的适应领域较为狭窄。

(二)正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位

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是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风向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应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紧密结合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结合各地专业现状调查、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等情况,从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把行业和企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尽可能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2.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能力做准备。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目标不应是让会计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应是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同样,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也不应只着眼于一些立即有用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到素质教育之中,将知识“内化”成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使学生具有驾驭处理复杂事务的基本才能。

3.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具体而言,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突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突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适应和协调能力培养;二是要突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三是要突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在人才需求多样和多变的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地方中小企业所需,具有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力、较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初级会计人员。二、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构建的思考

(一)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缺陷

课程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安排的总和[3]。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课程改革只有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企业用人目标和现代课程改革思想紧密结合才能成功。本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各级教改项目、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名师工程等质量工程,国外高职教育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模式也不断引入,掀起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大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还只是修修补补的改良。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变化不大,不少院校仍维持着学科痕迹很重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框架;结构不尽合理,课程整合力度小、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知识的关联度差;课程内容选取更多地是从学科角度考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更新缓慢、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实施过程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节、实践教学设计粗放,教学效果不佳。

(二)结合会计职业需求和会计工作过程,构建全新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

高职教育课程是全新的课程类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应根据会计人员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参照会计人员相关资格考试标准,工学结合,与行业和企业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开发应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会计工作结构为框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具体地说,课程设计与开发包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三个方面[3]。

1.基于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摸清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群)的设置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组织行业专家(财务部门会计主管、财务总监)、课程开发专家(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教师)、课程开发顾问(从事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三条主线,细化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合理定位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把握能力本位和全面职业素质培养的协调,按从新手到专家的工作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内容的选取要基于对会计职业情境和岗位的分析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选取,应当基于工作过程,打破课程界限,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应适当精简,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另外,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内容还应当符合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

3.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会计工作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

要大胆分解学科知识,抓住会计实践需求,找出知识组合的结合点,改变传统会计教学中“理论+实践”的模块组合课程,融必要的理论知识于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中,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基于会计工作需要的知识应用课程[4]。

需要说明的是,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职业环境的变化都会迫使课程设计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建立开放的机制,根据需要,定期补充、修改、调整和完善。

三、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思考

课程教学是将课程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高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工作过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再照本宣科地灌输,而应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

1.实现教学环境职业化

在校内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建立相关会计教学的实训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提供高度仿真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对会计工作的领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主动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联盟”,共建“双赢”平台,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打通渠道。

2.建立实践导向的、融“学习与工作”一体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究式学习方式,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建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直观性,将岗位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教学同步结合;体现系统性,将过程性的岗位实训与阶段性综合实训相结合;增强适应性,将手工模拟实训与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笔者在近年的《会计核算基础》教学实践中以一个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任务贯穿于全课程,“拆散”原有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围绕工作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重新架构,通过学生从凭证的编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编制报表整个会计核算程序的模拟操作和对实践操作结果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工作性”的学习中掌握会计主要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效果良好。多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独立自主判断并手工处理完成一个业务简单的小型工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先后采用“现场教学法”,将课堂搬到企业、搬到银行、搬到税务局,提高教学直观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模拟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采用技能应用竞赛法,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外,重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如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总之,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

4.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大胆改革

课程评价要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应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实行教学效果专家评估、教师互评与学生参评相结合的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定期与企业联系,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通过毕业生质量反馈对日常教学质量进行再评价。在学生学习成绩考评体系上,要建立以实践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5],应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起由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能力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控体系。改变目前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制定与各实践环节配套的成绩评定办法,将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毕业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自始至终将考核的指挥棒指向职业能力,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书兰.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9):100-102.

[2]朱学义.论会计学专业素质型培养目标[J].会计之友,2007,(1上):84-86.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

[4]陆沛年.高职财会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培养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70-72.

[5]郝一洁,等.从对会计的社会需求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12.

OnAccountingTeachingRefor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CHENLi-qin,ZHANGDao-zhen

(EconomicsandTradeDepartment,ShiyanTechnicalInstitute,Shiyan442000,China)

第7篇:会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要求 教师 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67-01

一、要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对会计的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会计人员的工资水平,会计专业就业前景的广泛性,会计是一门“越来越吃香”的专业;其次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学会计专业的职业生涯方向。最后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要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会计专业,会计知识较为零碎,则需要把每一章节的各个知识点都应积累起来,以至于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二、体会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某种真实的企业环境,例举大量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观念上应该有所改变,通过四年的教学,体会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是“导演”和学生是“演员”的不同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不是告知其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

例如:在学习应收账款几种销售情况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业务:河源安踏公司向河源职校购买一批运动服,价款为2000元,增值税为340元,尚未收到款项。这笔经济业务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相关的账务处理,那么则从这个业务作为突破口,设问:如河源安踏公司给予河源职校九折优惠,那么河源安踏应当如何办理呢?让学生思考如何处理,从而引出商业折扣相关知识。再设问:入河源安踏公司开出2/10,1/20,n/30的条件,又应当如何处理呢?从而再引出现金折扣的相关知识。如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深刻掌握。

(二)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形象

财会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枯燥抽象、实践性要求严格、规范的课程,教材包含的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教师则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都能接触的例子环节入手,以便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例如:在讲述会计计量要素属性中重置成本时,这一含义由于教材上的概念过于抽象化,使学生较难理解,则可以向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例子解释。可以假设某同学购买一双鞋子,价格100元,但借给另一同学穿,另一同学不小心把鞋子穿出两个洞,这时怎么办?学生按逻辑回答:赔一双新鞋子。这时,教师则可以引入学生理解重置成本的概念:如果这时一双一样的鞋子涨价了,为120元,那么这120元我们称为什么成本呢?在教学中,教师科研从生活中寻找出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如此便能做到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形象。

(三)不应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学会“跑”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可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讲完后,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课后,可以出一些既结合课堂知识的,又比较新颖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

(四)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对于职校学生而言,使学生明白学习就如画一棵大树一般,首先该先把树的主干描绘好,其次把树的枝干添加上,把树的叶子一片片地添加上。如果一开始就把树叶完成,那么即使完成了,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也如此,如果不事先把每章的知识线索理清,而是东捡西凑,想必只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是可以让学生给每章书,理清其知识线索,在展开学习,这样知识的牢固性才坚固,方便随时提取使用。结束每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复述其知识结构。

三、思考

正因会计是一门理论知识繁多,复杂的学科,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摩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等。

(一)观摩法

将一些业务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是收集、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有关会计事项的办理指南,制成票样或打印出来,放入文件夹供学生查阅观摩,让学生获取较直观的认知。

(二)角色体验法

财务会计课程涉及到很多的具体核算业务,会计核算和管理往往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业务流程上进行,学生缺乏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采用“角色体验法”,即老师设计一项或几项业务,让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等,模拟各种角色体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将烦琐、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

第8篇:会计专业范文

一、目前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一)形式单一。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上,首先存在教学形式单一问题。校内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手工模拟会计教学和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模拟实践的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这些主要是采取手工模拟的形式,很少采用电算化的手段,计算机会计软件操作的综合运用较少,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不到20%,制约了学生会计信息电算化能力的发展。其次,从组织形式上来看,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基本是采用“混岗”模式,没有分层次、分阶段系统演练会计核算业务。会计业务流程中未能将会计工作不同岗位、职能分开,由一个学生对全部业务进行处理,很少采用实际工作中按会计岗位分工的“分岗”实习模式,使会计实践与现实会计工作相脱节,学生难以理解会计工作中各岗位之间的联系,无法体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二)内容面窄。从内容上来看,绝大部分教学实践仅针对会计核算过程,实践设计主要考虑“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注重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实践的演练。实验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少,很少涉及会计预测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检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材的选择上,虽然目前现成的会计实践教材种类繁多,但大部分存在内容陈旧、资料提供不齐全、数据前后不一致、未能及时体现最新会计制度及税法的变化等问题,影响了会计实践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三)校外实训薄弱。会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校外专业实习获取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但目前许多企业一般不欢迎学生到其会计岗位进行实习,原因主要是会计工作责任明确且涉及单位的部分秘密信息,所以用人单位宁可高薪招聘全职从业人员,也不愿低成本使用实习生。尽管有的高校甚至不需要报酬,但企业接收会计专业实习生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即使企业允许学生顶岗实习,其能容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上学校本身不愿在实习环节上投入资金,没有积极寻找让用人单位满意的合作方式,使得校外实习成为应用型会计专业实习的薄弱环节。(四)实践环节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实践模拟。目前,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高校会计专业均以企业经营活动作为主要的实践内容,对于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往往只在理论课程上进行设置,缺乏相应的实践过程演练,所以导致许多学生进入财政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后无法很快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无法理解预算会计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等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之间在实际工作中的关联关系。(五)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很多会计教师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高校的会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理论工作者,接受了多年的学科理论系统训练,却没有机会在相关行业从事实际工作,缺少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受到教学管理的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投入相当大的时间、精力,而现有职称评定等制度以科研成果为衡量标准,使得教师难以在此方面投入充足精力,甚至使得教师不愿从事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作支撑,想收到良好效果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会计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为了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实践环节能对知识的应用理解更透彻,在教学手段及方法上可考虑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高校可采取聘用客座教师的形式,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财务主管等,指导学生的课堂案例教学或模拟实践教学。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本,方法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需要。(二)完善电算化教学。校内实践中的手工模拟做账,虽然可实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账务处理的流程,规范操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手工账基本已被电算化会计取代。电算化会计通过专用的财务软件预先设定的数据处理程序,不仅可实现财务处理,且可以实现分析预测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学生除应掌握手工做账技能,还应提高电算化实际操作水平,因此高校应用型会计专业在实践形式上应增加电算化教学形式,将手工会计的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又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三)提高模拟实践的真实性。为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更接近真实场景,首先应推行“分岗”形式的实习,实践中可以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担任不同的岗位角色,且根据需要进行岗位的轮换,按照不同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岗位实际设置财务人员,使学生能在模拟中演练不同的财务岗位工作;其次,在模拟中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事业单位要求进行实务处理,对于发票等特殊原始凭证可以采用复印资料代替,其他应当尽可能地运用真实的会计用具,以提高模拟实务操作的真实性。另外,可以将高仿真ERP沙盘实验作为校内实习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在高仿真环境下感受到真实的职业氛围,洞察经营活动的规律,从而有利于自身尽早接触实践和适应岗位,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四)建立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模拟毕竟不能等同于真实操作,因此实训基地的建立是高校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加大力度建设符合要求的实训地点,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首先,对尚未建立实训基地的学校应增加投入,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建立起稳定的实训基地,例如,可免费为合作企业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或知识更新,建立良好互信的合作关系;其次,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成熟的协商挂牌,使校外实训基地规范化,并能进行科学的管理。(五)培育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要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为保障教师有足够的实践去接触和熟悉会计实务操作,高校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进企业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落实,可考虑分批次让教师带薪去企业锻炼的形式,增强教师自身的会计实务处理技能,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二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提高在校教师会计实践水平,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三是高校要为会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必须在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地位,从政策上引导高水平的人员从事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六)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会计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巩固会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完成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校内模拟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程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集中实验与分岗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课程体系。

作者:牟秋菊 李静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第9篇:会计专业范文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凭证处理、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由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来完成,使得会计管理与应用领域更宽泛,会计人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研究新的会计管理模型,推行新的管理方法,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基于当今信息时代,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会计专业教学不能加快改革步伐,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框架和体系,就无法满足学员未来会计岗位的专业需求。可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在模拟系统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对于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教学环节。

二、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

队伍是模拟实习教学的保障要培养出高水平的财会专业学生,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模拟实习教学的支撑。大多数教师是从大学课堂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学校要定期选拔和派送部分教师定期到大、中型企业学习和培训,以获得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尽快提升实践能力。学校还要在校内硬件建设中充分发挥财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新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实验室过程中,让教师参加建设,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断完善会计模拟操作系统的建设

一般来说,会计专业实验室是由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两部分组成。其中,手工实验室给学生会计实习操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电算化实验室系统的完善,使学生更贴近职业实际。手工实务模拟实习室为学生的会计实务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接近企业单位的岗位需要,是学校打出的特色专业。在拥有先进设备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里,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配置了各种真实的会计账簿、凭证等,仿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场景,结合学生实习的需要,布置了出纳、成本、往来、综合等若干个职能部门,师生利用电脑、视频实物展台、投影仪、监视器等,根据各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到这里模拟实习,学生会感到就像到了企业的财务部门,利用实验室里的各种设备和资料就可以进行会计实务操作。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一门实践科学。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强调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先进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上机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有一套先进的电算化模拟实验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会计电算化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的实践,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强感性认识。模拟实习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会计案例,把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践过程中所利用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加以重演,同步完成“证—账—表”的全盘财务上机操作。当学生把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帐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让学生感到现代科技进步给会计学科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使学生懂得未来信息技术的挑战。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室的建设上,要突出仿真性。教材可以购买,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所提供的实习操作资料进行电脑记账前的一系列初始化设置工作,编写出上机操作的补充教材,完善电算化实验室操作系统。

四、多样化教学助推模拟实习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