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诗歌大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它就在屋檐下/挂着/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都挂在那儿”
——(痖弦《红玉米》)
正是霜降接近立冬的时候,一阵冷风吹来,气温骤然就降了下来。
10月24日,暮秋的细雨开始飘落,给濡湿的乡愁又添了几分浓重。
2010海峡诗会痖弦文学之旅系列活动“痖弦先生原乡行”在美丽的白河之滨隆重开场。今天的主题是南阳的作家、诗人们聆听痖弦先生介绍台湾著名诗人周梦蝶其人其诗,并就他的作品开展阅读批评与欣赏。
痖弦先生说台湾文坛、诗界都称周梦蝶先生为“梦公”、“周公”,他自己也是“梦公”的粉丝。他说周梦蝶先生像苦行僧修行一般,一个人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他是孤独国的主人和国王,他一生以艺术的苦涩,来征服自己生命的苦涩,“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他心性高贵、赤子赤贫,诗极富智慧和禅意。他诗的特点是“诗禅合性”、“善于用典”、“现身现事”“哲理禅意”。诗人的境界有小我、大我和无我,无我是最高境界。周梦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诗哲在宇宙间垂钓,他是中国现代诗的一座高峰,再有一、二百年,他的文学价值将愈来愈高。痖弦先生即席朗诵了周梦蝶的《垂钓者》:
是谁?是谁使荷叶,使荇藻与绿萍,频频摇动?
揽十方无边风雨于一钓丝!执竿不顾。
那人,由深林第一声莺,坐到落日衔半规。
坐到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之背与肩被落花压弯,打湿。……
有蜻蜓竖在他的头上,有睡影如僧定在他垂垂的眼皮上。
多少个长梦短梦短短梦,都悠悠随长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
在芦花浅水之东醒来时。鱼竿已不见,
为受风吹?或为巨鳞衔去?
四顾苍茫,轻烟外,
隐隐有星子失足跌落水声,铿然!
朗诵抑扬顿挫,如清荷出水,如雨打蕉叶,声声曼妙,字字珠玑,浑厚情动。周梦蝶先生还是一个女性歌颂者,在台湾有众多的粉丝,尤其是女性。她们对他高洁、纯净人格修养和品性高山仰止。他虽然衣衫蓝缕,生活拮据,但苦难的生活映衬着他高贵的诗心,阳光、荷花一般。文学青年大都喜欢去见他,与他交流,他不但是台湾文坛一道风景,而且是台湾文学的“燃烧站”。
诗人是诗的桂冠,诗是诗人的桂冠,从南阳楚风汉韵大地上走出去的周梦蝶应是南阳的桂冠。我们感念于大地上有这样的诗人生长,周梦蝶堪称大地之子。
二月河先生说:听了痖弦先生的介绍,周梦蝶确实让人肃然起敬。他说,看一个民族一要看这个民族人心灵的软化程度,二要看这个民族人的诗化程度。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唐诗宋词全世界都无法企及,中国是诗的国度,文学创作启蒙的源头是诗歌,他也是从诗歌而进入阅读和创作并由此进入外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他还说,华夏民族内心的诗感很强。当面向《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先生说:河南、福建可以多交流互补,河南的文化底蕴比福建强多了,而福建有钱。但穿上好衣服不算强大,心灵有诗性才算强大。诗歌散文都要空灵,空灵了才有境界,才能登峰造极,与心灵契合共鸣,小说就不行,小说是解闷的,甚至误人子弟,但诗不会。
散文家周同宾先生是痖弦的故交,都是吃着家乡的芝麻叶面条长大的。他说:故乡的红玉米仍挂在宣统那年的屋檐下,也挂在故乡的诗里;二嬷嬷虽然已经凄惨地死了,但仍在诗中叫着“盐呀盐呀……”为了轻松,同宾先生还讲了痖弦先生的说话幽默。说上次(2002年9月)痖弦先生回来是满头乌发,这次回来却变成银狐色了。他问是怎么回事?痖弦先生说,过去是染的,现在是真象大白——本色。当南阳曲艺作家闫天民先生送给痖弦一套《南阳曲艺大全》时,同宾先生说书太沉了,要增加你行程的辎重,痖弦先生风趣地说:“抱书轻,抱情人轻,抱老婆沉。书是情人,不要紧的。”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樊洛平教授讲了痖弦诗的“泥土根性”。她说来到南阳,亲切而感动,为这片文学热土的丰厚而感叹。她说痖弦是带着故乡去流浪,带着文化传统去流浪。而所有流浪的历程都是假的,惟有故乡是真的。她介绍说痖弦先生1954年和同仁创办《创世纪》诗刊时,都是当了东西或衣物筹钱办刊物的,用痖弦先生的话就是:“当了裤子,留下诗心!”
南阳著名本土作家行者先生就痖弦早期的诗作《深渊》作了解读,他说痖弦先生的这首长诗是“冷抒情”,在审判意义上带着哲理的意蕴,诗的语言和主题尖锐、残酷、恶毒,用上帝的目光去看麻木、失却灵魂的芸芸众生,是“挖着苦涩说出来”的大作品。他说痖弦先生将是中国现代诗的一座山峰,现代诗歌史是绕不过去的。
女诗人、散文家廖华歌女士用南阳话念读了她写给痖弦先生的献诗,并说痖弦先生的夫人也是诗人,她说的“我们要尊重夜晚”,“只有人格的贵族,没有血统的贵族”,经典而富有诗意。
南阳的年轻诗人们朗诵了痖弦先生诗作:《红玉米》和《我的灵魂》。痖弦先生闭目静听,无声的泪水从他的眼角闪现。
樊洛平教授朗诵了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以藏头诗形式特写的《隐题——赠痖弦》:“痖弦以泥水掺合旧楚在南阳盖一座新屋”
痖默,缘于尘世的
弦断,而非内部的喧嚣却须
以非耳之耳倾听
泥性与根性同其不朽
水把他送上岸就一直维持泪的咸度
掺着血的酒脸色越喝越白
合十的掌翻开来随时掉下一捧四十年的雪
旧是旧了些
梦的棉袍上缀满了新的补丁
在菟丝花正从
南方回来寻找妹子的时候
阳光温暖亦如童年。他在水边
盖了一座小桥
一间青色瓦屋
坐落在忧郁而颤动的红玉米上
新砖旧砖都是大地的骨肉,一经砌合
屋顶上便爬满了窥探的天使
(附注:老友痖弦于一九九一年在河南南阳老家盖了一座青砖瓦房以作返乡时的临时居所,房子由老屋拆下的旧砖掺合新砖砌成,颇具香火传承之意,特作并亲书《隐题》诗一首,以申祝贺之忱。一九九二年元月)
洛夫诗的内蕴和浓厚的乡愁感染了所有的作家和诗人。
像一枚美丽的红叶,二月河先生把“南阳市作协名誉主席”的聘书捧在先生的胸前,照耀在先生原乡的路上。
丝丝细雨还在下着,真乃揽十方乡愁于一生,至死不休!
附:痖弦的诗一首
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那儿挂着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低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伦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关键词: 薄弱学校 小班化 阅读兴趣 实践研究
《心理学》指出:“最积极的学习动机乃是内发性的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因素,兴趣是阅读动机和需求的主观反映。兴趣对个性阅读的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点燃热情,激发信心
一进初一,我就让班上每个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十本书,没有内容限制,包括他们热衷的漫画、武侠、言情等,让他们在精神上没有负担,也便于迅速地了解每个学生。为了防止他们凑数字,挑些高大全的书名字糊弄我,我选了一节作文课,让他们当堂写出喜欢的理由,每本书一两句话即可,提示他们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情节,还可以是语言。这样,发自肺腑的喜欢和牵强附会的欣赏还是很容易分辨的,那些真喜欢某本书的学生,洋洋洒洒一个小短篇就出来了,虽然遣词造句值得商榷,但一言难尽的气场完全可以感觉到。
二、宽容引导,树立典型
了解了他们阅读的兴趣点以后,首先肯定开卷有益,其次谈谈对阅读的理解,简单地说,阅读分为“无为的阅读”和“有为的阅读”,这两个方面,告诉学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同时期,侧重不同。既为自己的快乐读,又为自己的未来读,能把这两者协调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成功的学生。让学生知道,读想读的书和读别人想让我们读的书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再次,选取几个阅读很有特点的同学,重点评讲。譬如某某同学阅读得很有深度,对人性的剖析相当到位。某某同学很阅读有品位,几句评价就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儒雅气质。用些大词、美词夸赞学生,一是可以让他们热情高涨;二是读一读他们的书目,给其他学生一些参考和指导;三是对那些没有什么阅读体验的学生,会起到感染作用,让他们多少明白一些,我们可以选择书,而书可以影响我们。
三、科学分组,单独交流
接下来,我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小组,全班28人,根据阅读兴趣及自愿原则,组合成七个小组,每组三人。刚开学的两个月,同组学生之间互相借阅书籍,或大家同读一本书,利用三到四节课的时间,全班性地自由谈。有时是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推荐一本他们都喜欢的书,有时是请程度比较好的小组主讲,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深入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开展全班性活动的同时,我与全班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对一的交流,每个课间一名同学,一天可以交流6到8名学生。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可以做好这项细致的工作的。这样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和我交流一次,告诉我这本书有趣在什么地方。对所有学生,在和他们一对一交流时,都要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态度是很感兴趣,愿意倾听,有时可以说“谢谢你让我了解这个故事。”或是“很有意思的情节,很有个性的主人公”,等等。其实无论我说什么,只要积极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他们都会受到莫大鼓舞。两三次说下来以后,他们都说得越来越好,而这背后是他们已被点燃的巨大的阅读热情。
四、巩固成果,形成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行为成为习惯后,才能产生能动力量。在惯性效应下,个体克服了仅仅依靠兴趣维持的短期粗浅行为,进而自觉地延续这种行为。如果说兴趣的激发是良好的开始的话,那么习惯的培养才是有力的执行。一个有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是不会太差的。针对学情,老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这个计划包括阅读的内容,安排的时间,阅读的伙伴,目前的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制定一份结构化的阅读情况记录表,一开始,不用过于强调阅读效果,而要加强阅读情况的反馈和调整。一对一地帮助每个学生确定学习时段,固定的阅读地点,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
五、小课指导,能力提升
专题性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以阅读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所谓阅读工作坊,根据Hagery(1992)的定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来教学阅读。在这样的教室中,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依自己的选择来阅读,以自己的速度来阅读并与人讨论,分享阅读心得。经过这样的过程后,学生不但可以学习阅读的方法,也可以了解阅读的真正意义。”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确定主题,起始阶段,可以由教师推荐,学生选择,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可以由学生自主推荐,同学投票决定,教师把关。初一阶段,大部分是某篇文章或某本书,初二阶段可以提升到某个作家的作品选读,初三时可以是系列作品的比较阅读。
2.在小课教学中,“教师用五到十分钟时间,教全班学生一些可以应用于独立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需要去进行小课教学”①。一次小课上,贴近主题地介绍一种或几种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不求多,但求学生可以接受并运用。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介绍朗读技巧,教师可范读,可放录音,进行包含小说主题的说话练习,介绍人物描写的方法等。
3.小课教学之后进入独立阅读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喜欢的书籍,也可以阅读老师及同学带来的与主题相关的书籍,在具体的阅读中形象地感受小课上老师所讲授的阅读技巧。形式上,可以是一个人读,也可以是组队阅读相同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学生阅读了一定时间后,就他们所读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以便进一步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方案。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则独立阅读时间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前面系统制订的阅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独立阅读之后是分享时间,主要是给学生一个讨论文本的场合和机会。在初一阶段主要以复述文本为主,大家可以共享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情节,初二以后,学生个性化的鉴赏能力慢慢就分化了,其中会有很多带有主观色彩的情绪表达,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折射和延伸。到了初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分享形式可以更加多元化,给书中喜欢的人物写一封信,改编故事的结尾或者续写,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研究,对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研究,等等。
时间上一般每周安排两次,选择下午时段,学生比较疲惫,容易困倦时给他们上这样没有太多负担,放松心情的阅读课比较合适。我们安排小课教学约为5-10分钟,独立阅读时间为20-25分钟,分享时间为10-15分钟。
开始时,要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工作坊中,让工作坊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大家都能适应并遵守这些规则后,就可以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小课教学在工作坊的起始阶段处于核心位置,因为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在小课教学时完善工作坊的规章制度,或者分享全班的阅读进度。
经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大部分学生会对阅读保持浓厚兴趣,不少学生都能有“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的投入状态,令人倍感欣慰。从内容到形式,小班化教学之路还需要我们从各方面摸索,如鲁迅先生所说:只要我们做起来,相信定会有所收获。
注释:
①吴忠豪.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5.
参考文献:
[1]王丽著.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2]张尚兵.浅议个性化阅读.学科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