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理财产品收益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财产品收益率

第1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1、不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一样。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及历史收益得出,其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一般是4%-5%,中等风险的理财一般将年化收益率放大到5%-8%之间,定期存款预期年化利率在3%-6%之间。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预期年化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2、银行理财产品的历史预期年化收益金额=投资金额×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投资天数/基本天数。整体来说,股票型基金投资风险较高,债券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3、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及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如果是新手投资建议选择收益与风险都较低的产品,这样可以练练手,不用去羡慕那些能够熟练投资高风险产品的人,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一、理财产品市场综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计,11月份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27款,月环比下降近17%,其中普通类产品发行410款,占本月产品总量的96%,月环比下降17%;结构类产品发行17款,占本月产品总量的4%,月环比下降23%。11月份共有333款产品到期,月环比减少近7%,本月期限明确产品共321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3年,到期年收益平均值为4.1%,收益较上月下降了50个基点。普通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3.9个月,比上月(4.3个月)缩短0.4个月。在降息气氛笼罩下,本月银行提供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呈下降趋势,比上月(4.1%)下降47个基点,仅为3.63%,略高于下调后的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此外,本月外资银行没有发售普通类理财产品。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量逐月萎缩。从资产分布来看,本月发行的结构类产品投资种类依旧单一,其中挂钩的基础资产主要为股票和利率两类,商品和美元兑港元汇率也有涉及,其中利率类产品依旧主要挂钩3个月美元Libor。从银行分布来看,由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巨大,金融衍生工具也大量减少,中资银行均谨慎行事,没有发售结构类产品。从期限分布来看,本月结构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1年。

二 、投资价值分布特点

收益和风险是衡量产品投资价值的主要指标,以下,我们从银行、币种和资产这三个方面介绍产品的投资价值分布特点。

1.银行分类星空图

本月按银行分类的各类银行产品投资价值与上月基本持平,但部分类别银行

产品的投资价值略有降低,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水平降幅较大,风险水平略有小幅提高;(2)中资银行的各种类别一改过去的纵向排列为横向排列,基本处在统一风险水平上,但国有控股银行的超额收益较高,其次是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按Markowitz的均值-方差理论来看,国有控股银行发售产品的投资价值最高,因其在相同风险水平下的超额收益最高。具体情况参见图1。

图1投资价值银行分类星空图[2008-11]

2.币种分类星空图

图2展示了各币种的投资价值星空图。本月,按币种分类的各类产品投资价值相对分散,但基本在一条主对角线上,与上月投资价值分布基本相同。投资价值的前三甲依次为澳元、欧元和英镑,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略有降低。与上月一样,美元和港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最低。

图2 投资价值币种分类星空图[2008-11]

3.资产分类星空图

本月,按资产分类产品的投资价值较上月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1)汇率类产品的投资价值明显降低,已沦为仅优于股票的投资产品;(2)股票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降幅最大,原因在于该类产品的收益水平降低而风险水平则呈上升趋势;(3)利率类产品的投资价值略有降低;(4)在绝对表现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形下,信用类产品一跃成为投资价值最高的资产分类产品。

4.各类产品收益率曲线

如果仅从超额收益这个维度去衡量产品投资价值的话,本月各期限跨度结构类产品的投资价值均高于同类普通类产品的投资价值,尚属首次。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结构类产品的风险也较高,图3中结构类股票产品的投资价值不高就是一例证。

三、到期收益分布特点

本节,从银行、期限和币种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本月到期产品的收益分布情况。

1.银行分布特点

从到期数量来看,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到期收益产品数量依然最多,高达249款,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外资银行无到期产品。到期收益的排名情况和到期数量的排序相同,二者较上月均无明显变化。

2.期限分布特点

从发行数量上来看,按投资期限跨度分类产品的比重较上月无明显变化,期限小于6个月的数量依然最多,位居其次的是期限跨度一年左右的产品数量,其它期限跨度产品的发行量较少。从到期收益水平来看,一年以上产品的到期收益水平最高,半年期左右产品的到期收益水平位居其次。较上月而言,收益率曲线形状与上月相同,均呈“M”型,但陡峭程度较大。

3.币种分布特点

较上月而言,本月按币种分类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无明显变化。从到期产品数量上来看,人民币产品的数量依然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元产品和港元产品。从到期收益来看,澳元产品表现最好(此排名仅体现产品的绝对年收益率,未考虑相应币种的汇率风险),其次是欧元和其他外币产品,益率曲线呈向上倾斜的“M”型。

第3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加息”对投资者而言是个喜忧参半的事。喜的是放在银行里的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息回报,忧的是手头的中长期存款、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有可能买“亏”了,因为它们在加息后购买收益率更高。

应对加息预期,投资滚动性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或者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方法。此外,还有几种理财产品收益率会随着利率上调“水涨船高”,购买它们不仅能够规避加息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失,还可省去频繁操作的繁琐。其收益特点有些类似抗通胀债券。

可以与利率联动的保险

按照保险和银行利率的关系来划分,有不挂钩、间接挂钩和直接挂钩三类。

传统寿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并且其预定利率2.5%的上限仍未打开,因此与利率关联不大。如果预定利率市场化正式打开,加息通常会令此类产品的费率更为便宜。

投资型家财险、投资型意外险与利率存在同向联动的关系。此类保险兼顾保障和投资功能。无论是否发生保险赔偿,期满均可获得本金和收益。以某公司的双挂钩型家财险为例,它的3年期产品始终设定在比银行同期存款税后收益率高0.6%、5年期高0.4%的年收益率。

万能险的投资渠道主要在大额协议存款、国债募集债券等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市场,加息后万能险的投资收益率也将有所提高。需要特别注意,中短期的投资型险种并不一定能有收益增加,长期投资万能险的优势更大。因为万能险往往在最初几年需要扣除较高的“初始费用”,这么一来前几年的保费中真正用到投资、有关分红的其实很少;而且中短期保险产品的利率调整有“滞后性”。

目前,部分分红、万能、投连(投连险的固定收益投资账户)等投资型保险产品都有较灵活的抵御利率变动的机制,产品收益率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公司会将产品收益率随息而动写入保险条款,值得投资者关注。

由于兼顾了保障功能,此类产品到期后拿到手的钱,有可能会比将保费投入同期其他固定收益产品获取的回报低。这方面需要投资者留心。此外,随息而动也有风险,当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时,产品回报也会同步降低。

利率挂钩型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大、品种多、购买方便,有许多投资者通过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来规避加息风险。

如果产品预期收益率能随利息而动,就不在乎产品期限长短了。市场中确实有类似产品。如花旗银行推出的一只QDII产品――海外澳元浮动票息债券系列。浮动票息债券就是支付变动票息的债券。也就是说,在整个发行期内,债券的票息支付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债券发行时所参考的基准市场利率,如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澳洲金融市场协会银行券参考利率BBSW的变化而变化。理论上来讲,央行每次加息,债券市场利率就上一个台阶。

信贷类产品也能分享央行加息好处。我们都知道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高于存款利率,甚至个别产品预期收益接近贷款利率。加息意味着新发信贷类产品的收益率会同步提高。另外,部分目前在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已加入“预期收益率将随着央行利率调整而调整”条款,也就是说,一旦央行加息,该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如某银行发行的信托贷款理财计划,产品收益率说明中提示,如果市场利率调整,理财计划收益将按约定的方式,随市场利率调整而调整。也就是说,如果理财期内,央行6个月或1年期贷款利率下调,则对理财产品收益不利,如果贷款利率上调,则对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利。

债基同样可以“抗加息”

目前市场大热的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同样可以做到随息而动。

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的分级运作与近年来流行的股票型分级基金思路类似,但更加简单。以大成景丰债券基金为例,基金份额分成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不同的两个类别,即优先类基金份额A(大成景丰A)和进取类基金份额B(大成景丰B)。其中,优先类基金份额是一款很好的长期储蓄替代产品。

原因在于,优先类基金份额和进取类基金份额在收益分配时,是以同期利率为基准。从固定收益率的设计来看,景丰A的收益率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0.7%;未来如果存款利率上浮,那么景丰A的固定收益率也将随之上涨。当前,大成景丰约定目标收益率已经从4.03%上升为4.55%。

第4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务 理财产品 卡方检验 列联表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40-03

一、引言

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等原因,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加息政策,利率调整带来了对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冲击,银行也适时作出了调整。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本文通过选取最近几次加息前后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样本数据,比较了加息前后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发行种类、预期收益率、理财期限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了利率变动对理财产品产生的效应,丰富和完善了此领域的实证研究。而且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银行如何在利率较为频繁的变动时期设计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客户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分析参考。

二、数据选取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数据库,获得了发行于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5月6日的1647条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根据央行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的历史数据和利率调整时间,包含了第一次加息前至最后一次利率调整后的5个利率水平。通过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填补和筛选,得到每款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产品类型、理财期限、预期收益率等信息。其中理财期限是指客户委托银行管理资金的天数,预期收益率是指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

本文先进行了样本描述性统计,然后在对样本数据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理财期限和产品类型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按3%以下、3%至5%、5%以上划分为低、中、高收益率;将理财期限按200天以下、200天至500天、500天以上划分为短、中、长期;理财产品类型有结构型、票据型、信托型和组合型4种。先将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作为行变量,将预期收益率作为列变量,将理财期限作为控制变量,按理财期限列出每个利率水平下理财产品每段收益率的个数和占比,并进行卡方检验。然后只改变控制变量为产品类型,按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效应分析过程和结果

(一)基本假设

本文实证研究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假设1:样本数据能够代表总体,即获得的数据能够代表此阶段银行理财产品随利率变动的变化趋势。假设2:预期收益率与理财期限呈正相关,理财期限越长预期收益率越高。假设3:预期收益率能够代表理财产品的收益状况,客户根据预期收益率的大小来选择理财产品。假设4: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存款基准利率同其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相关。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表1为不同的利率水平下,选取的理财产品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从均值可以看出,在加息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理财期限先从125.38天上升为133.90天,随后一直下降到113.13天,这是因为利率刚开始提高时,理财产品反应不明显,但随着一直加息,理财期限有了明显的减少的趋势。同样是看均值,预期收益率有增加的趋势,从2.7576%一直上升到4.1291%。但它们之间的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存款基准利率与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存款基准利率与理财期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0,P值为0.043,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随着加息,理财期限有缩短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利率变动影响人们对投资理财产品收益的预期,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决策,收益率随着加息逐渐提高,而未来短期内还有加息的可能,购买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能比较快地享受到加息带来的收益上涨,还可以避免错过更高收益的机会。实际调查也显示,三至四个月的理财产品一经发售很快抢空。所以,银行随着加息设计的理财产品呈现“趋短”效应。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存款基准利率与预期收益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3,P值为0,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随着利率的上升,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呈现跟随效应。原因在于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必然参考基准利率,理财产品投资的领域基本也都会随着利率的上涨而收益率上升,银行为吸引投资者也必然会将预期收益率调高。

(四)列联表分析

1.按理财期限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

列联表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定性变量分组并比较每组的分布情况以探求变量间关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列联表样本数目大于40时,采用卡方检验就能确定定性变量间的显著性。

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短期的卡方值为311.300,中期的为49.767,P值都为0,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短、中期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受到存款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短期产品的卡方值更大,所以相关性更强。而长期产品卡方值为13.420,P值为0.098,未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长期产品受利率变动影响不明显。

为清晰显示变化趋势,将列联表结果做成折线图,图1为短期产品的低、中、高档预期收益率占比随利率变化的趋势,横轴表示5个利率水平,纵轴表示占短期产品的比例。由图1看出,随利率升高,低收益率产品占比急剧下降,由84.8%下降到19.2%,下降幅度为77.36% 。而中等收益率水平的理财产品占比明显增加,由15.2%上升到75.9%,上升幅度为399.34%。高收益率的产品占比则缓慢上升,由0上升到4.9%。可见短期产品随着加息,大部分理财产品从低收益率上升到中等收益率。这是因为短期产品本来的收益率就相对中长期比较低,加息背景下,银行为吸引投资者会上调预期收益率,因其本来期限短、收益低,所以上调的额度有限,因此大多数由低收益率水平上涨到中等收益率水平。

图2为中期产品的低、中、高档预期收益率占比随利率变化的趋势。低收益率产品先由31.6%急剧下降到0,后又小幅上涨到3.9%。中等收益率产品由55.3%上升到81.1%,又下降到52.9%,这是因为利率越来越高,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多了,挤占了中等收益水平产品的位置。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则一直上升,由13.2%一直上升到43.1%,上升幅度为226.51%。中期产品期限在半年以上,一方面由于其期限长,本身收益就高,另一方面由于频繁加息的影响,投资者购买中期产品的热情没有短期的高,为了提高投资者的购买兴趣,其收益率就会随加息进一步提升,先是低收益率水平的产品上升到中等收益率水平,后又上升到高收益率水平。

对长期理财产品来说,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其预期收益率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未达显著性水平。长期产品的数量在加息周期下也有减少的趋势。这与短期产品受追捧,长期产品在期限和收益率上都失去优势有关。

2.按产品类型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

由表4卡方检验结果看出,四种类型产品卡方检验的P值均为0,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票据型产品卡方值最大为243.8,受加息影响最明显。票据型理财产品一类主要是投资于商业汇票,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已贴现商业汇票的利息收入。还有一类是投资于央行票据、短期债券和短期金融融资债,这些票据的收益率也会随利率上升而水涨船高。因此,票据型理财产品受到利息波动的影响较大。

相比而言,结构型产品的卡方值最小,为39.760,但也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其预期收益率也与利率变动相关,只是在这四种类型的产品里相关性最小。结构型产品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其挂钩的资产,由于通胀压力加大,挂钩于黄金、农产品、金属等大宗商品的结构型产品收益都有所提高,所以其收益率也会受到加息影响。

信托类产品中信贷类产品专项用于向企业发放贷款,因为连续加息体现出决策层收紧银根的意图,并且将抬升整个资金面的借贷成本,对不少企业来说向银行融资更为困难。所以信托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会在加息背景下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

本文将宏观利率政策变动与微观理财产品的变化联系起来,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加息对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效应。无论是相关分析还是列联表分析结果都显示加息对理财产品具有显著效应:对理财期限来说,使其产生了“趋短”效应;对预期收益率来说,使其产生了“趋高”效应,尤其是对票据类产品影响显著。

在当今经济背景下,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投资者仍有加息预期,这时,银行应多设计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按央行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以弥补投资者的机会成本。还有短期产品也应该是银行设计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其实理财产品的实质是为客户提供资产增值服务,不能总是跟随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后面走,因为政策有系统性风险,还有滞后性。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应有前瞻性,并注重创新,根据目标客户细分市场,提高产品开发能力,认真分析利率政策变动带来的投资市场的变化,使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在加息背景下仍有较好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轶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第一理财网[DB/OL].省略/cms.php?prog=show&pp=lccp_p_banksearch_all.2011-04-20

3.曹李妮.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工行理财产品为例的实证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9.

第5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关键词】理财产品 8号文 收益波动

理财产品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本文所述的是人民币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是指由商业银行设计并发售,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金融市场或够爱相关金融产品,以获取投资收益,再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类理财产品。按投资方式与方向不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四大类。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自2005年开办以来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这源于理财产品对提升银行业绩的重要作用,银行通过销售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并将筹集起来的资金用来开展信贷等业务,赚取利差,获取利润,是银行提升业绩不可或缺的资金铺垫。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

2012各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资料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2年1~11月,各商业银行在境内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下滑,由年初平均预期收益率的5.2%下降到11月份的4.3%。各期限类型的理财产品也降了0.9个百分比左右。究其下降的原因是在低利率环境下,2012年央行先后三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分别于6月份和7月份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受降息以及市场流动性释放影响,2012年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表现出连续下滑态势。

(一)2013年第一季度收益情况

一季度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幅度较大。其中,投资期限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3%,较2012年四季度(下同)下降3个基点;1至3个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3%,上升9个基点;3至6个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7%,上升1个基点;6个月至1年期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3%,下降10个基点;投资期限一年以上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02%,下降153个基点。

(二)2013年四五月份理财产品量价再降

银监会出台“8号文”后,对市场的影响在短期内已显现。统计数据显示,在收益率方面,4、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出现发行量和预期收益率“量价齐跌”现象。

4月份除3至6个月及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上升外,其余期限类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明显下滑,下滑幅度普遍在3%~4%之间,已难觅预期收益率4.5%以上的理财产品,具体数据为:3至6个月、1年期以上投资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1%、6.12%,分别较3月上涨2.13、33.31个百分点。而投资期限小于1个月、1至3个月、6个月至1年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3.68%、4.24%、4.8%,分别较3月份均回落了5.9、4.84、2.19个百分点。

5月份各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全线下跌。除结构性产品之后具体数据为:1个月(30~35天)短期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9%,较上月下降9.2个基点。1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3%,较上月下降4.9个基点。3至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7%,较上月下降3.8个基点。6个月至1年期限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9%,较上月下降8.9个基点,1年期以上期限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7%,下降45.6个基点。

资料来源:银率网

(三)2013年六七月份高收益理财昙花一现

面临年中考核、“钱荒”双压,商业银行产品作为一项有力的揽储工具,6月份发行形势“量价齐升”。除了1年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出现下降之外,其余各期限理财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最高的是1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较5月同期上升0.65个百分点。小于1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6%,环比升0.51个百分点。

然而到7月份银行资金面的紧张状况得到较大缓解,理财产品出现了“量价齐跌”。至7月中旬,收益率也较6月末下滑,平均降幅超过0.6个百分点。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导向影响

1.财政政策。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为保证国家经济发展保值增长。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对国家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在积极财政政策促使下,众多项目得以投资建设,投资者利用闲散资金进行项目投资,同时,税率的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降低,提高了人们进行项目建设的热情。降低了购买理财产品的欲望。大量的资金投入项目,从而减少了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理财产品供大于求,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

2.货币政策。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从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三方面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人们的购买欲望。主要体现如下:

(1)中央银行适量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人们手中闲置的钱多了,投资理财选择多了,分散了资金或者是降低了人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欲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降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2)中央银行适度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提供信贷能力增强,信贷业务扩大,从而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和产品的创新,现有的理财产品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可人们购买的欲望,间接地降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率。

(3)中央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及个人贷款筹资建设成本降低,企业大量放贷,银行大量增加贷款额,项目的火热投资建设拓宽了人们的投资渠道,并且项目投资收益高、见效快,人们投资项目欲望增强,从而降低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人们增加了项目投资额,从而减少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又存款基准利率的降低吸引人们的存款减少,银行库存资金会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从而降低了理财产品的收益。

(二)行业发展趋势波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根据市场供需实际情况,理财产品发行的数量多于市场需求。事实证明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没有与发行量同步,2013年上半年亦是如此,展望未来几年银行业的发展趋向,随着人们投资渠道多元化,人们对理财产品需求不高,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难再现,但收益水平不会出现大降,整体表现为稳中有降。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内在特点

1.信托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近几年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大幅增加,不断受投资喜好,并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

2.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趋规范合理。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趋向于规范合理,以往“最高收益”或者“上不封顶”将逐渐消失。显然规范了理财产品的收益制度,减小了收益的波动,但是所回落的预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的投资理财欲望,从而间接地降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四)银监会“8号文”监管

银监会于2013年3月25日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其明确要求,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此外,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通知》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于今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

一方面,《通知》的明确规定实际上是规范银行理财的资金池业务。“一一对应”这一规定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往理财资金模式的改变,限制了资金利用自由度,势必限制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影响理财收益。另一方面,《通知》通知信息的传达出,对银行业未来规划发展影响深远,在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将会更规范,这样的趋势势不可挡,人们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期望自然降低,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财收益率。

(五)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银行理财产品缺乏创新。首先,银行缺乏具备扎实金融知识的高素质专业的理财专家,银行内部关于理财产品创新的科研技术不高,同时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如创新理财产品的奖励机制等等;其次,银行对于发行创新的理财产品风险大,创新重视程度不高;再次,国家教育对培养金融创新人才的投入力度不足,创新氛围不浓等等。市场上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波澜不惊,长久下去,不能引起客户的吸引力,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期望降低,从而降低了理财收益。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熨平方案

(一)国家方面

由于2013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景气,根源于人们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不足,从长远出发,国家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经济增长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手中的钱多了,自然会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额,人们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多了,并会增加对理财产品的购买量,从而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

(二)银行方面

1.规范理财产品。(1)从理财产品的设计到发行各方面按着“符合市场,诚实信用”原则,做投资者放心的理财产品。(2)商业银行内部应完善关于从业人员和准入政策各方面的规定,规定从业人员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按照行内规定,对于要发行的理财产品,借助一定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衡量,这样才能提高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2.加强理财产品创新。银行应走进市场,做好调查,创新出满足投资需求的产品。

(1)创新购买具有便捷性的理财产品。由于绝大部分购买理财产品是到银行网点柜台办理,便捷性稍差。银行应该充分考虑客户的方便性,便捷性,利用先进的技术,创新出更多的自产品,让客户可以不用到银行网点随时随地就可以自助获取、操作银行所提供的各类产品。

(2)创新具有全面功效性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只有从单一功能,则只能满足客户单一理财需求,创新出具有符合功能的理财产品,如利用理财产品在投资的产品。功能增多,必然会使人们更感兴趣。

(3)创新收益与风险具有均衡性的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具有共存性,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而市场上大多投资希望收益和风险能够平衡,风险不大,但是收益还可观的理财产品将会更受市场欢迎。

(4)加强产品设计的延展性。在功能设计方面,注重功能的延展性,如既具有投资价值又具有收藏价值的理财产品;在外形设计方面,更多能蕴含一种寓意。创新属于自己的王牌理财产品,吸引更多投资者目光。

3.完善金融体系。(1)完善金融调控体系。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和市场流通货币总量稳定,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利率市场化等等,从而防止理财收益大起大落。(2)完善金融企业体系。加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加强金融企业体系间的信息流通。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科学决策。(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商业银行扩大直接融资,丰富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银行理财业务市场。(4)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等。(5)完善金融环境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健全金融业信用体系,完善银行理财设备和服务,为理财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加强银行金融文化建设。加强银行金融文化建设,提高银行金融软实力。金融文化贯穿于银行各业务中,如“诚信为本、以信取利”的金融文化在意识上促使银行合法经营,当然也能在理财产品的设计,发行过程中增添产品的魅力,有助于理财产品的销售。

(三)教育方面

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智力,为理财产品的创新,业务模式创新铺垫。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必须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金融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教师队伍;教学实行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要求金融学习者多结合现实问题思考;注重实践,加强学习者的动手能力,通过金融模拟系统,动手操作,增强运作能力。争取培养出一批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符合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静,彭浩东.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风险分析[J].《中国商贸》,2013(8).

[2]昊燕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现代商业,2010(5).

[3]魏涛.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

[4]宋琳、姜晓燕.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第6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保守,大多挂钩于票据资产类、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低风险领域,投资信贷也更青睐有政府背景的基础项目。

据普益财富统计,2月20日至26日期间,2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59款理财产品,其中,19家中资银行发行了53款,2家外资银行发行了6款。与前一周相比,发行主体增多,但是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却在下降。

在此期间,7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5款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并且绝大多数产品投资于外币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外币理财产品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即部分银行开始“群发”外币理财产品,一期产品同时推出七八款。

据统计,其中美元理财产品有7款,期限为3个月的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1.10%;6个月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1.20%;1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1.65%。港币理财产品期限为3个月,预期年收益率为0.75%。澳元理财产品有5款,期限为3个月到5年期,其中,2款的期限为3个月,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80%;1款的期限为6个月,预期年收益率为2.60%。欧元理财产品发行了2款,3个月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为1.30%;另1款的期限为6个月,预期年收益率为1.15%。

从收益和风险特征上分析,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为30.5%,低于此前一周的水平;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为50.8%,高于此前水平。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为18.6%,与之前基本持平。

与前段时间相比,欧元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略有下降,这主要受3月份欧洲央行降息预期的影响。同时,外资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长,多为保本浮动收益型。

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利率都已经接近零,未来一段时间各国利率将会保持相对稳定。这时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开始出现“扎堆”,中国银行甚至同时推出8款外汇理财产品。

相比较而言,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为44款,市场占比为74.6%。因为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将基本保持稳定或者小幅波动,激发了这类产品发行数目的增多,并且仍以信贷类和债券票据类为主。

本刊特约理财师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首先,国际石油、黄金均出现下跌,这些都增加了汇率风险,因此要缩短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其次,要选择汇率双向挂钩的产品,收益可能较为稳定。

近期,结构性产品再度出山。花旗银行发行了2款结构性QDII理财产品,币种分别为美元和澳元,资金投资于结构性票据,挂钩香港上市的中国基建和能源类股票,每个季度设定观察期间,增加了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机会。除此以外,荷兰银行、中国银行及渣打银行均发行了结构性理财产品,涉及的挂钩标的有美元3个月Libor、美元兑日元汇率和股票指数等。

第7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新发产品特征

当月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26天,平均预期收益为4.43%,各类银行发行数量见表1。

新发产品市场分布

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行1276款,外币债券类产品发行93款,结构性产品发行80款,信贷产品发行量发行5款,包含组合类和未公布投向的其他类产品发行1420款。保证收益型产品发行518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2019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351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2771款,外币理财产品发行117款。

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121款,1~3个月(含)期产品发行1518款,3~6个月(含)期产品发行814款,6个月~1年(含)期产品发行362款,1年以上期产品发行73款。

产品投资方向、产品类别及投资期限分布情况分别见图1~4。

产品预期收益分析

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年末平均预期收益率全线上升。整体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7%。分期限来看,所有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扬,其中1年以上期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上升最多达到56个基点,见表2。

各期限外币债券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各有涨跌。其中,美元债券类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42%,澳元债券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52%,港币债券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14%。

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小幅反弹。从预期收益率上来看,澳元结构性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5%,其中最高为星展银行发行的“星汇系列1250期(DZIX)”产品,预期收益率为3.90%。人民币结构性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9%,广发银行发行的“‘欢欣股舞’人民币理财计划2012年第二十期”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达到7.00%。

从收益类型来看,保证收益型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当月该类产品的发行量为43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量为32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仅发行5款。

到期收益分析

2012年12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3218款。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有1742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招行、广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有2款、2款和1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

图5与图6显示,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86款。其中6款为澳元理财产品,1款为美元理财产品,其余均为人民币理财产品。

澳元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排名前三的均为交行发行的产品,“‘得利宝新绿’私人银行专享澳元理财产品(F1BB2629)”产品,该产品期限为1年,到期获得了7.80%的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一。

第8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2011年上半年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可谓忧多于喜,楼市遭受政策打压,一度火爆的贵金属大幅调整,股市持续低迷不振,CPI连续数月“破五”,理财市场动向更加难以把握。

同时,在央行银根紧缩政策的影响下,各大商业银行的揽储任务也逐步加大。身处这样复杂的投资环境下,风格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大受投资者欢迎。

近日,《小康・财智》记者就对北京部分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进行了深度调查。

短期理财也“疯狂”

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无暇顾及理财的陈先生,看到CPI高企,物价越来越贵,担心自己的资产缩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情况。他有一笔定期存款到期后,考虑到目前可能有强烈的加息预期,他没有继续转存,而是考虑购买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

陈先生最初看中的是一家商业银行的一年期理财产品,预计年收益5.5%,最高在6%以上,50万元起购,资金主要是用于中铁的项目投资。考虑该产品回报率虽高,但并不保本,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门槛较高,陈先生一开始没有选择这款产品。

接下来几天,陈先生又先后到建行、中信等银行的网点,发现各家银行最近都推出了不少的短期个人理财产品。“3天时间,至少看了十几种,眼睛都挑花了!”据陈先生介绍,仅建行一家,理财经理就推荐了至少5种符合他条件的理财产品。不仅如此,各家银行的销售人员无一例外的都告诉陈先生,最近理财产品卖得很紧俏,有些产品几个小时就卖光了,如果下了决心购买一定抓紧时间,免得错过机会。此时,陈先生想起最初那款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却被告知已售罄。

短期理财创新高

事实上,像陈先生这样开始青睐短期理财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仅6月前两周,各银行已累计发行542款理财产品,使得今年以来的理财产品数量突破6000只,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理财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而在收益率方面,从年初的3%逐渐抬高到4%~5%,到了年中,部分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已经突破7%的高位,不仅远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更超过了银行放贷利率。比如农行发行的2天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为6%;兴业银行推出投资期限为10天的理财产品,5万元起预期收益率为6.5%,50万元起预期收益率为6.7%,500万元起预期收益率为6.8%;工商银行发售的7天期和14天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分别达5%和6%。

收益率的提高直接带来了产品热销。现在要想购买一只热销的理财产品,是无法由个人在网上直接购买的,必须致电理财顾问帮自己留出额度,并且规模几十亿的产品,通常1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高收益背后有原因

面对市场的一片火热,有人开始质疑一些极短期的理财产品已近似于变相的高息揽储。

按照正常的投资理论,收益率应与投资期限成正比,即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而当下的银行理财市场,却出现了期限越短收益率越高的收益倒挂现象,令人称奇。

一位在建设银行工作的员工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短期内对资金出现极度渴望所致。银监会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监管的“半年大考”又临近,这些因素让银行对资金望眼欲穿。在拼抢资金的大战中,储蓄利率不能浮动,银行借道理财产品揽储的意愿大为提高,纷纷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做文章。

收益率攀高 仍要悠着点儿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理财产品的销售有失规范。部分产品在销售时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片面强调“固定收益”,夸大收益率;少数银行工作人员也存在着重自身业绩轻客户利益的问题。

中信银行的理财师吴强告诉记者,如果某一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5.5%,买10万元是否就可以拿到5500元收益?当然不是,因为这种理财产品通常是几天至几个月,你还得进一步换算出实际收益。

吴强说,购买这种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其中一个关键的名词“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比如,年化收益率是5.5%,时间为7天,买10万元的话,实际收益是:7/365×5.5%×10万元=105.48元,绝对不是5500元。

“不过,比起活期储蓄来,其收益要高出许多。”吴强分析说,如果把这10万元作为活期储蓄(利率0.5%)放在账户上,7天的利息收入只有9.59元;即使把这笔钱办成7天通知存款,7天的收益也只有28.58元。“也就是说,通过购买这种短期理财产品,客户可以获得相当于活期储蓄10倍还多的收益。”

在吴强看来,这种产品对手头有较多闲置资金的居民或者对公客户来讲非常划算。而对普通百姓来讲,在选择这些短期理财产品时则需要注意产品期限和后续衔接。因为这种看似较高的5.5%年化收益率,如果客户在产品到期后没有及时转投,而是让资金在账户上闲置一周,那么其收益率就基本下降了一半。而如果产品到期后能及时衔接,或实现自动转投等,那就能带来不错的收益。

只适合有短期闲置资金客户

虽然很多投资者知道短期理财产品就是在短时间内,能获取比银行利息高的收益,但是并不知道,投资短期理财产品也需要进行资金规划。

“短期理财适合的是有明确资金规划的人。如果刚存了2天,就想把钱抽回去,这样可不行。”吴强提醒,不是所有投资者都适合购买短期理财产品。

“一般客户要明确表示,资金在几个月或者一定的时间内没有需求,这样我们才建议他把钱投到短期理财产品上,如果在签约期内反悔,是取不出来钱的。”吴强介绍,短期理财一般都是固定收益,银行也是按期限承诺给出收益。

第9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8月预期收益率走低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8月份88家银行共发行了2668款理财产品,较上月增加了178款。从发行量看,招商银行超过中国银行成为第一,平安银行仍列第三,华夏、交通、工商、浦发、中信、恒丰、农行紧随其后,数量均超100款。

8月发行的产品中,保本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分别有448款和524款,合计市场占比36.43%,环比上升2.41个百分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1696款,市场占比为63.57%。

就平均期限而言,保证收益型最长,约138天,与上月基本持平。其次是非保本型和保本产品,分别约120天和111天。而除了一款没有披露投资结束日期之外,产品的整体期限水平为122天。

整体而言,发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11%,环比下降了0.24个百分点。三种收益类型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环比也下降了0.2~0.33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保证收益型的收益率分别为:4.46%、3.75%、3.16%。

统计显示,除了80款产品未披露收益率之外;发行产品数大于1,平均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银行占披露银行总数的13.64%,环比下降0.65个百分点。

从平均发行收益率来看,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法兴中国、星展银行、汇丰银行、三峡银行和重庆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7%、6.5%、6.1%、5.26%和5.18%,平均产品期限为456天、326天、562天、132天、114天。

平均发行收益率排名后十名的银行则有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广州农商、浦发银行、江门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张家港农商和北京农商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2.83%、3.23%、3.49%、3.578%、3.58%、3.65%、3.67%、3.69%、3.7%和3.7%。

在理财产品期限方面,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95款,市场占比为3.56%;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529款,市场占比为57.31%;3个月至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95款,市场占比为22.30%;另外,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397款,市场占比为14.88%;1年以上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2款,市场占比为1.95%。

其中,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环比增长明显,其他基本与上月持平或略降。

资金流向固定收益品种

“从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分布的变化趋势来看,理财产品的资金正在越来越多流向债券和货币市场,运用理财产品资金进行组合投资的趋势明显。这都显示银行运用理财资金的投资愈倾稳健。”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

与去年相比,今年银行的理财市场平淡许多,产品收益率中枢不断下移,普益财富研究发现,就产品收益率分布而言,今年的高收益产品发行占比逐月减少,收益率中枢出现整体下移的趋势。

“发行数量最多的产品已经从5.00%~6.00%的收益率区间,下移至4.00%~5.00%区间;同时预期收益率在3.00%~4.00%区间的产品数量也在增加。”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在7月末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市场对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将引导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使得信贷市场上资产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资金面的宽松导致债券、货币市场上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也维持在低位,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投资者报》研究显示,8月银行理财市场的资金流向以组合投资和债券与货币市场为主,占比分别为48.50%和44.15%。在拥有多款产品的投向中,平均预期收益率高低依次为收益权、其他、未透露、组合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分别为4.9%、4.89%、4.50%、4.32%和3.85%。

对此,吴泞江认为,近年来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呈两个方面的特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