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第1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但是知识比较零散.所以只要抓好时机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且本课题知识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本课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1.教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动手练习与探究机会留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设计(40分钟)

(1)整体思路

由于本课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授,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寻求先进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平衡,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开放与收敛的平衡,尽量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还以学案为辅助,引导学生完成本堂课教学.

(2)教学流程

单刀直入引出研究课题——学生交流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感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补充完善二氧化碳的性质——结束语及课后练习.

3.教学评价与反馈

(1)在第一、二环节,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探究要占用主要的课堂时间,所以我在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用幻灯片直接引入(连接幻灯片课件),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发的学案上(连接学案课件)写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选两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分别书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充分讨论交流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于什么时候发学案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过提前一天发学案的方式,结果发现学生思维受到教材的限制,不开阔不活跃,所以我选择课前发.

(2)在第三、四环节,由于受时空限制,我准备采用有限制条件的探究,先让学生选择他最想验证的物理性质,按兴趣分组.每个组在约两分钟内设计出方案,并反映在学案上,评析后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和操作步骤,再花约三到五分钟同时完成实验,由学生充分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物理性质.由于是让学生按兴趣分组,曾经担心课堂不好控制,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都愿意多尝试几种方案,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以下方式:探究过程全开放,不限制仪器和药品,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方案五花八门,但评析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冲淡了本堂课的主题.

(3)在第五、六环节,化学性质的探究思路跟物理性质的探究类似.根据实际教学来看,学生很容易提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燃烧以及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这两个化学性质,而探究的难点在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这种探究方法,而不是创设这种探究方法,所以我采用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出探究方案.在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不出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二是提出这个化学性质,但方案的设计有困难,我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取两朵干燥的石蕊花,一朵作为对比,另一朵滴上变扁的塑料瓶中的溶液,让学生观察其变色,在这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发出“啊”的一声,我抓住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是哪种物质使石蕊花变色?从而得出三个变量,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就水到渠成了.在得出正确结论后,进入第七个环节.

第2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1注重概念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品质

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①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术语的准确表达;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前提和保证,现列举几例来,说明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例1:初中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辨别。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的区别。化学变化是发生了的事情,而化学性质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在语言的叙述中就应有区别,对化学性质的叙述往往要用上能愿动词。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却是化学性质),新教材初化上册第8页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再如,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溶液;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教材第10页作业第3题: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是指物理性质,哪些是指化学性质?为什么?第(3)题的内容是:水变成水蒸气。

而笔者认为,以上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描述化学语言不够准确。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化学变化,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才是化学性质;“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水蒸气”才是物理性质。

例2:宏观语言与微观语言的区别。宏观语言一般要用“组成”,微观语言一般用“构成”,如“H2O”的表示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讲,①表示水,②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表述:①表示1个水分子;②表示1个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例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而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是由一种分子或同种分子构成的。

例4:物质跟氧发生反应叫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同时也说明不是所有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验,实验直观形象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教材内容看,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线,贯穿有化学史、化学家及其成果简介,有问题思考与讨论,有小制作、小实验研究,趣味化学实验分析等;从应用看,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化学科技新成就、新产品不断涌现。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的需要,置疑、设问、提炼出展示创造魅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趣味化学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反应原理的分析,仪器装置的要求、操作要领等的提问,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让他们寻找新途径,进行实践,亲身体验。例如:对蜡烛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勤动手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用一根小木棍横放在火焰上约1秒,发现外焰部分先炭化证明外焰部分温度最高。然而蜡烛火焰哪层最亮?许多书籍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外焰最亮,却不知犯了定势的错误,如果仔细地观察,却发现内焰最亮。(理论依据:焰心主要是石蜡的小颗粒,温度最低;由于蜡烛燃烧不充分,内焰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炭粒,炭粒发光,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又如: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有同学提出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通过讨论:①排空气法可行吗?②二氧化碳是不是全部溶于水?③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率。让同学们明确:二氧化碳虽溶于水,但1体积的水只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溶于水需要时间要有一个过程,即使一部分溶于水,但大部分留在集气瓶,从而打消了顾虑,更重要的是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从另一角度为今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埋下了伏笔:虽然二氧化碳溶于水,但短时间由于溶于水的量不大,而且碳酸对实验不会造成安全隐患,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不影响其他实验的前提下,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用向上法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更方便,而且节约药品。

3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情商培养

“点燃智慧的火花,播撒希望的火种,继续文明的传承”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亲其师则信其道”,“遇到一位好友会牵挂一生,遇到一位良师会智慧一生。”既要作学生的良师,更要作学生的益友。

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

首先,教师要掌握学情,提问要分层次有难易,人人参与讨论,及时肯定,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提示的语言代替批评,变批评为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第3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3.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5.初步学会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学习重点: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2.从各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及与人体的健康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如果把这0.03%的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行吗?

师生交流:相互讨论。

归纳引入: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1、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

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消耗的?

学生讨论

共同归纳:学生发言,补充、板书。

教师提问:1、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与消耗二氧化碳的速度相当吗?

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含量恒定吗?

3、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带来什么问题?

4、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对人类也有好处吗?

设问引入:二氧化碳对人有毒吗?

学生阅读:课本表2—5

学生交流:在教室里学习时,为什么要保持教室通风?

课后探究:如何检测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呢?我们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提问:通过预习,结合生活经验,你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问题汇总:(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同学们的回答)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其中的那些问题感兴趣?

明确探究的问题

探究1:如何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拟备实验:1、简易天平测量法。2、气球法(注意比较)。3、倾倒法。

探究2:如何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

拟备实验:1、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汽水瓶中到入半瓶水,盖紧、震荡。

2、向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到入半瓶水,盖紧、震荡、倒立。

探究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拟备实验:如何简易得到二氧化碳?向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

探究4:能见到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吗?

拟备实验: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制干冰。

探究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吗?

拟备实验:1、水与石蕊试液的反应。2、向石蕊试液中吹气。3、向石蕊试液中加入溶有

二氧化碳的水。

质疑:让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呢?

提供信息:用一组酸分别与石蕊试液作用。

归纳:酸让石蕊变红。

提供信息:二氧化碳不是酸,酸从何来?

学生阅读,讲解归纳。

学生实验: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

讨论讲解:石蕊试液又变色的原因。

整理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介绍: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学生举例:说出你知道的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实例。

留疑:教材46页第5题。

第三课时: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复习引入: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板演反应式。

教师提问:如何在实验条件下得到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如何才知道所得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呢?

演示实验:用石灰水检验所得气体。

讲解板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交流;书中42页与43页产生氧气的装置有何不同?

集中讨论:1、铁架台的作用是什么?2、反应容器的区别是什么/

3、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是什么?4、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行吗?

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何时收集满?

演示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归纳整理:实验室收集气体的常见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第4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1、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零下56.6摄氏度,沸点为零下78.5摄氏度,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2、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主要应用于冷藏易腐败的食品(固态)、作致冷剂(液态)、制造碳化软饮料(气态)和作均相反应的溶剂(超临界状态)等。关于其毒性,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二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

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沸点为-78.5℃,熔点为-56.6℃,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物质组成的比较

1. 生石灰、熟石灰、澄清的石灰水、大理石、石灰石是五种名称较为相似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却不尽相同:生石灰是氧化钙(CaO)的俗名,熟石灰是氢氧化钙[Ca(OH)2] 的俗名,生石灰、熟石灰都属于纯净物;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大理石、石灰石是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的两种石头的名称,显然,澄清的石灰水、大理石、石灰石都属于混合物。

2. 碳和炭的读音相同,写法相似,其意义却完全不同:碳是指碳元素,即核电荷数(质子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碳字通常出现在含碳化合物的名称中,如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炭出现在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的名称中,如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煤虽然不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煤中含有碳、氢等多种元素),但习惯上也称之为煤炭。

二、物质性质的比较

1.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两者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金刚石无色、坚硬、不导电,而石墨深灰色、很软,有导电性。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但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因此,两者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反应装置的比较

碳、一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在高温或加热的条件下,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然而两个反应所选用的反应装置却有差别: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属于固―固加热(高温)型反应,所选用的反应装置与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相同;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属于气―固加热型反应,因此,所选用的反应装置是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经过密封改进后的装置(见初中化学第一册第104页、第106页)。

四、实验方法的比较

1.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与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碳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验满二氧化碳则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第7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有助于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药品和条件的探究为例说明之。

    以分组实验展开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的教学,大胆地对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直接接触石棉网上的A氯酸钾、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三种固体药品

    A中; 木条直接接触氯酸钾,木条火星闪动,但不复燃,证明产生了较少的氧气。

    B中; 木条接触掺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木条复燃,证明产生了较多的氧气。

    C中; 木条接触二氧化锰,火星不变化,证明不产生氧气。

    通过现象,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只有氯酸钾会放出氧气,而二氧化锰不会放出氧气。证明了氯酸钾是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二氧化锰只是改变了氯酸钾放氧气的速度,是个条件。然后再对催化剂这个概念加以阐述。原教材中的实验,操作繁琐,药品消耗大,耗时长,不适宜学生分组。实验改进后,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通过分组实验后,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而且把催化剂这个难点易化了。

    二、实验探究活动,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抽走了最生动的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变成了干瘪的知识传授。而实验探究学习是体验式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实验探究式学习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活动,积极探究出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解决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解决问题。

    1、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教师投影】指出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发现了某些金属与某些酸反应就能产生氢气。接着,老师提出探究问题:“那么哪种金属与哪种酸反应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呢?”

    【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铜、镁与稀硫酸,锌、铁与稀盐酸反应,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同时填好实验报告。通过现象,同学们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反应越快越好,而不会从成本上,可操作性方面考虑。这时老师应及时反馈学生探索成果,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即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的。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学过的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呢?同学们思考归纳以下的反应:A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B 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花碳 C 碳与氧化铜受热生成铜与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E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受热生成铜与二氧化碳 F 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G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 H 碳与氧化铁高温生成铁与二氧化碳 I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请同学们思考上述9个反应中,哪个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大胆地提出假设:A B C 三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验证猜想】分组实验,提供给学生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块状固体,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同学们经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反应速度上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只有碳酸钙块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是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整个过程中总结复习旧知识,提出新的假设猜想到猜想假设的验证都是学生的活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突出学生在你课堂上的主动行为,最大范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这堂课中教师只是适当调控、点拨和引导,这样更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探究活动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初中“一氧化碳”的教学中,先复习“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碳只能获得氧,即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只能失去氧,有氧化性。接着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一氧化碳,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学生自然就会提出“一氧化碳可能具有A 得氧——还原性、可燃性,B 失氧 ——氧化性”的猜想。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呢?”同学们分组讨论,总体方案定在空气中点燃还原氧化铜。但在细节上有许多争议,问题大多集中在:一氧化碳是否需验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与实验步骤与氢气还原氧化铜有何区别?一氧化碳有毒,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如何处理还原氧化铜后的尾气?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教材中的装置可优化,把处理尾气的导管弯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上,两盏酒精灯就合二为一了。这种想法马很快就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如果这样加热前要通一氧化碳,停止加热后又要通一氧化碳,那么开始和结束的一氧化碳就无法处理。这时又有人想出解决的办法,酒精灯先在外面点燃尾气一会儿,再放到氧化铜下加热,结束时放酒精灯在外面点燃尾气。这样处理就创造性的把验证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和步骤改进了。在同学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实验探究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的,有利于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民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娟. 调整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年2期 .

第8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考点1 考查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例1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解析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A正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来炼铁,B正确;二氧化碳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C正确;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D错误。

答案:D。

考点2 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例2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解析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能使人致死,但没有毒性,A错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B正确;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C正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D正确。

答案:A。

考点3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例3 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步行代车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 出门随手关灯 D.乱砍滥伐森林

解析 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步行,少开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做法合理;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教科书所消耗的能源,B做法合理;出门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做法合理;森林既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减少温室效应,D做法不合理。

答案:D。

考点4 考查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

例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图1所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E。

(2)实验时,先要连接好仪器,把玻璃管插入带孔的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微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3)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填字母序号),组装仪器的两个原则是①先左后右,②。组装好仪器,先检查,然后加入药品,制取气体。

(4)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若用D装置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瓶内通常装入的试剂是。

(6)图2所列实验中哪一项能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填序号)。

解析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酒精灯,E是长颈漏斗;(2)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起作用;(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所以选择的仪器是CEFH,组装仪器应该是先左后右,先下后上,组装好仪器后,要检验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药制取气体;(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 H2O

(5)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用D装置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瓶内通常装入的试剂是浓硫酸;(6)实验甲中的现象是气球慢慢上升,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乙中的现象是紫色石蕊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实验丙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能说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甲实验。

答案:(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用水润湿 (3)CEFH 先下后上 装置气密性

(4)见解析 (5)浓硫酸 (6)甲

考点5 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5 如图3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

热浓硫酸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解析 实验中所需CO可通过胶头滴管加入甲酸的方法来制取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A正确;该套装置比较小,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现象比较明显,B正确;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C正确;甲酸在热的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一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D错误。

答案:D。

考点6 考查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例6 我们曾学过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1)模仿碳及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写出硫及硫的化合物转化关系中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③;反应④。

(2)实验室因操作不当,将浓硫酸滴在书页上,一会儿书页出现黑色,且由糊状至烂洞状。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3)SO2和SO3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解析 (1)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2)实验室因操作不当,将浓硫酸滴在书页上,一会书页出现了黑色,且由糊状至烂洞状,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3)SO2和SO3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

答案(1)SO3+H2OH2SO4 SO3+

第9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抓回顾

回顾化学知识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也可以将教材与课堂笔记结合起来看)的方法去回顾。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新授课时圈点过的内容,留心教材上给出的习题(好多中考试题总可以在教材的习题中找到“影子”)。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可以从面上减少对课本知识的遗忘,避免知识漏洞的出现。

也可以根据章节的目录去回顾。以教材的章节目录为线索,书面整理或口头复述每一节的所学内容,发现遗忘,再打开教材或笔记进行温习。这一回顾方式,能有效诊断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还可以按照知识的模块去回顾。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制备原理、所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操作要点等几个方面一并回忆相关知识。这种回顾方法,能使零散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成网,增强知识回顾的系统性。

二、抓归纳

知识的归纳可以局限在某一章节进行,也可以打破章节的限制,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由于后一种归纳方法的跨度大、综合度高,因此,总复习中大多采用此方法。如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

归纳是将所学知识并线织网的过程,该项工作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也可以自己尝试进行。

三、抓梳理

知识网络的产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重温中考考点的新背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网络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梳理。

1.对比法

对比既是强化记忆的良好途径,也是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化学中可以对比的知识为数不少,如上述网络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物质分类网络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身边化学物质网络中的氧气的密度、溶解性与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氢气、一氧化碳与碳的化学性质;实验网络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与验满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等。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采用让它们“成对亮相”的方法,找出异同,寻得联系,从而使相关知识深深印记在脑海之中。

2.提炼法

对于网络中的重要概念,在叙述其主要内容、抓住其关键字词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提炼其核心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从其概念及常见考题中提炼出其核心内容:六个一定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一个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数目)。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也就找到了解答概念试题的金钥匙。

3.串联法

所谓串联,就是以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个话题为中心,将某些概念或原理集结成小型知识块。如以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为中心,可以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分类、子所带电荷等知识串联成块;以概念判断结论成立的前提为话题,可以将分子比原子大的前提(分子和构成它的原子相比)、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前提(对于原子和非原子团子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前提(相同温度、相同溶质)、固体溶解度大小比较的前提(温度、溶质、溶剂三者中至少有两个相同)等连成一片。知识的成块出现,能为解题过程中快速联想带来便利。

4.延伸法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把握这种延伸关系。知识的延伸关系包括知识结构的完善,如物质的构成,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时,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学过子之后,物质构成的知识体系才得以完善:物质由分子、原子或子构成。知识的延伸关系还包括知识内容的递进,如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宏观)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构成新的物质(微观)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宏观、微观整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四、抓感悟

实验考查是化学中考的重头戏。对于实验的复习,我们不能只将重点放在规范的基本操作、实验操作的要点记忆上,还应放在探究实验设计思想的感悟上。

1.化隐性为显性的思想

实例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足量的红磷除去空气中的氧气,然后再让水去填补氧气的体积空缺,从而测出了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实例2: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软瓶中倒入约瓶体积三分之一的水,盖上瓶盖振荡。由瓶变瘪的现象推出瓶内气压变小,再推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元素守恒的思想

实例1:电解水的实验――通过对水分解产物(氢气、氧气)的检验,确定产物中含有氢、氧元素,然后用元素守恒的思想,推出水的组成。

实例2:甲烷组成的探究――将甲烷气体点燃,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发现烧杯内壁有水珠(得出燃烧产物中有水);将烧杯翻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根据燃烧产物含有的元素(C、H、O),可推出甲烷中一定含有C、H元素。

3.对比探究的思想

实例1: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将相同质量的品红(也可以用其他能够溶于水的有色物质)分别放入50g热水和50g冷水中,比较品红的扩散速率。通过对比,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实例2:探究酸溶液中的何种粒子使紫色石蕊变红――在稀盐酸(含水分子、氢子、氯子)和氯化钠溶液(含水分子、钠子、氯子)中分别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通过现象对比,可得出是酸溶液中的氢子使紫色石蕊变红。

4.追踪探究的思想。

实例: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由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现象,可推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上述探究思想的感悟,对于领会探究性试题的命题思路、提高探究性试题的解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五、抓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