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老年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教育论文

第1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一)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

理论是科学的规律总结,是经验的提炼、升华,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社会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发展、健康和保障依然离不开基本理论教育。“赋权增能”理念是在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区分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区理论、社区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理论是社区教育的理论支撑。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是以权利理论、福利理论、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为主。而赋权增能理念是指老年人首先在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下,然后通过教育参与,提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此外,刘颂把社区老年教育定位在老年教育的范畴,用康复理论、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和其他理论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支撑。高娟则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一种独特性质的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注重教育机会公平性,以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为发展目标,并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成型,联合闲暇教育的教育形式,让社区老年教育真正的植根于老年社会活动中,达成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

(二)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老年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人类系统教育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任何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而,老年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与各种类型教育呈同步型发展模式。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有的研究者提出“养、医、为、学、乐”有机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几个“老有所”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老有所学”与其他四个“老有所”之间息息相关,它推动其他四个“老有所”的发展。因此,以“养”、“医”、“为”、“乐”为主题选择学习内容,那么“老有所养”,“养”有科学;“老有所医”,“医”有相助;“老有所为”,“为”有本领;“老有所乐”,“乐”有源泉。王英倾向于赋权增能的发展模式,社区老年教育的赋权是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制度、机制、环境、心理资源是老年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动力。社区老年教育的增能是在教育资源充足供给的条件下,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提高其生活掌控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等。

(三)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究

老年人退休后,一般都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他们在社区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最长,对社区建设最为关心,在长期的社区生活期间,也建立起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从社区文化构建和稳定发展的政策性要求上,老年教育成为了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

1.社区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选择。我国人口规模大、进程快,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社区老年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养老的重要形式。

2.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应当接受的各种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数量多,相对需要灵活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对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而成本较低、经济实惠的社区老年教育满足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保障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让老年人完成了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桥梁和纽带,上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下关乎家庭的和睦与传承,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一支数量可观的重要力量,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不可等闲视之。老年人有自我学习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老年人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努力维护社区秩序,协调人际关系,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可以发挥老年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社区老年教育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重要载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老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观,是以“人本位”为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受现实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是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完善老年人生命价值的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人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媒介,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5.社区老年教育推动老年人顺利进行社会化。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缓解了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变化所产生的低落情绪,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有助于老年人适应新的角色,实现角色转换;其次,社区老年教育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新的知识,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减少代际冲突,促进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的沟通,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给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老年人调试好社会关系,尤其是与社区同龄群体间的关系;再次,社区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生命形态的特性,应积极培养老年人的正确生死观。

(四)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方面的研究

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发展形式也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较为低下,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1.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较窄。当前我国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由年龄较低的、身体状况良好、受教育程度高、有丰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组成。究其原因,一是当前的社区老年教育形式主要是锻炼身体为主,不适应高龄老年人的需求。二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不同,导致其老年生活的选择方向的不同,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而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追求的是传统的“天伦之乐”。三是经济拮据的老年人支付社区老年教育费用的能力不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相对较弱。

2.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主要以宣传栏和广播形式为主,宣传一些保健知识,互动性不强,无法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区内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外,社区老年教育目前还处于开发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3.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首先,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其管理制度体系也不健全,管理人员忽视老年教育的异质性,忽视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对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教育内容没有做系统的规划,尤其是对丧偶、空巢的老人们。其次,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另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标准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4.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资源短缺。社区老年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社区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要注重对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要重视开发社区的文化建设、管理效能、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教育参与度。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虽然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保障,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处于起步期,教学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等还在探索实践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其次,当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归纳在社区教育的范畴内,没有专项的教育经费、单独的教学场地以及专门的师资队伍。再次,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缺少全面、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步伐。

(五)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1.政府要充分重视,统筹规划。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的关注还更多地停留在养老、医疗保障上面,忽视了对老年人教育方面的关注。有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认为老年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没有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降低社会养老的成本,而且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老年教育真正要在社区立足,还需要下很多工夫。各级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2.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老年教育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交叉管理,不利于老年教育的长足发展。基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实施与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息息相关,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需要各政府部门之间理顺关系共同合作。此外,这些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组成一个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长效运作机制。

3.加大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善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4.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由于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老年服务人员忽视了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让老年人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有层次、有步骤地贯彻和实施社区老年教育的计划,为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城镇社区老年教育研究存在的缺失

跨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研究内容比较零散

通过对近五年文献梳理,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原因探析以及如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等方面。研究范围太过狭窄,而且只注重对社区老年教育其中一个模块进行研究,忽视社区老年教育这一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导致研究内容比较零散,而且缺乏系统研究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有的社区老年教育研究虽倾向于对地区进行调研,但调研的地区多为大、中城市,研究结果也只是针对调研地区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而缺乏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意识,这对于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二)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和定位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当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发展老年教育,利国利民,任重道远,对社区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偏向于老年养老和老年服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要解决老年人最低生存需要,还要为老年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创造条件。给生命以时间还是给时间以生命是定位老年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给生命以时间又称“休闲性教育”,是指老年人退休后,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退休后的生活尽可能的舒适和幸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而给时间以生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它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应积极参加老年教育活动,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晚年生活中有所创造和发展,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人的存活是分层次的,低层次只是活着,而高层次则是有所作为,是人的素质决定的。老年教育的方向是实现老年人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是实现老年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目前社区对老年教育的定位还不准确,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忽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国情

多数研究倾向于介绍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并对比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分析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缺失,提出对策建议。比如,美国的社区大学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教育,专门为本社区的老年人举办各种生活知识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互助能力。日本的图书馆、博物馆、视听中心、文化中心等教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优质及免费的学习机会,使老年人的学习条件更便利。他们在社区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视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教育场所和机会,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但这些研究只停留在对发达国家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介绍,忽视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国情的研究,盲目地学习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忽视我国的国情,这对于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总结

第2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观察结束时,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生活基本自理12例(占24%)、大便需人协助19例(占38%)、病情平稳6例(占12%)、病情加重4例(占8%)、死亡9例(占18%),患者或家属总满意率为100%;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生活基本自理8例(占16%)、大便需人协助23例(占46%)、病情平稳2例(占4%)、病情加重3例(占6%)、死亡14例(占28%),患者或家属总满意率为84%。

2教育指导

2.1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摄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饮食。每日食盐总摄入量以5g为宜,其中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应≤3g/d;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25%~30%,其中动物脂肪不超过10%、胆固醇不超过200mg;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10%~15%,以鱼、禽、蛋、瘦肉或豆类等优质蛋白为好;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摄入总热量的45%~55%;可服用一种多元维生素片,适量进食干坚果,有饮酒嗜好者可每日饮用不超过100ml的发酵红酒,亦可根据身体状况或医生建议选用适当的营养品或保健品;少吃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及禁忌食物,尿酸高者要少吃或不吃高嘌呤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每餐不宜过饱,少量多餐;鼻饲者以回抽胃管无食糜回流为再次喂食指征,两餐间隔时间为4~6h或鼻饲3次/日,每次鼻饲量为200~300ml、温度43℃为宜。

2.2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应按出院医嘱或药品使用说明书用药,如抗癫痫、抗心律失常、降血糖药物必须按时按量服用,切勿漏服;心功能不全患者若下肢出现浮肿或夜间睡眠时憋醒,可间断服用利尿剂;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发生漏服并无大碍,不要因为漏服1次药物而精神紧张及引发应激反应或应激性疾病。

2.3康复训练指导

(1)机能锻炼

指导肺功能低下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吸气后尽可能长时间吹气(吹蜡烛)及扩胸锻炼;心功能不全或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适当进行被动活动,以防止运动系统萎缩及下肢血栓形成,已有下肢血栓的患者则不能活动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脑、肾等部位栓塞。

(2)语言训练

告知脑中风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应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以激发患者对训练的兴趣,争取主动训练;要指导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既不要急躁、也不要放弃,要耐心解释坚持训练一定有效果,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3)户外锻炼

告知患者尽可能到户外锻炼,不能行走的患者可以坐轮椅到户外,以开阔视野,减少孤独、寂寞感,增加社会交流,但必须注意防寒、防暑、防外伤。户外锻炼时间选择在晴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为宜。

2.4心理护理

要及时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解决。根据患者因疾病痛苦难捱、对疾病恢复的信心不足、怕拖累他人或因休养环境不舒适、儿女不尽孝敬义务或因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热情、言语不周等而产生的焦虑、烦恼、失望、轻生、愤怒等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及做好相关解释、服务工作,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5并发症预防指导

指导患者特别是卧床患者要积极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压疮的发生,要多做扩胸运动、进行有效咳嗽咳痰训练,定时翻身叩背;要保持床铺平整不起皱、干爽、清洁,定时进行全身皮肤按摩,以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提高皮肤抗病能力,有条件者建议用气垫床;泌尿道感染者在不影响心功能的情况下要多饮水以冲洗尿道,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擦拭外阴,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大便干燥者,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4~6次,每次10~20min,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多饮水,必要时予中药缓泻剂;腹泻者应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卫生,每日可饮用1袋酸奶以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3体会

第3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根据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师范院校开设老年教育专业具有可行性。从师范院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在老年教育专业开设有关老年人的管理、医疗、娱乐、体育、心理及法律等方面课程,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优化这一课程结构。开设的课程因为面向实际,具有可行性。掌握了老年养护和老年教育这些实用技能的学生,老年机构包括民政部门和其他涉老的政府机关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分配去向。有了人才支撑,提升我国老年机构的养老质量、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和科研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由于老年产业的庞大,能够支撑产业体系的人才队伍需求也必然庞大,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保守估计也会产生多达千万的就业岗位。所以找准市场方向,建立老年教育专业,一定是有市场前景的专业、确保学生学有所用的专业,一定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专业,一定是能让学生找到体面工作的专业,一定是家长认可的专业,它既有市场的前景,又有政府的支持,还有家长的认可,这么好的专业如果不能尽早开发,有关部门就值得反思了。笔者认为,师范院校设置老年教育专业,条件具备,正逢其时。

二、老年教育专业设置滞后的原因

老年产业的发展红红火火,多样化的老年机构越办越多,设置老年教育专业的客观条件也趋向成熟,但高校中老年教育专业的设置却相对滞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并未针对市场的变化情况,对中国老年产业的发展,提前做出战略预判。

给老年机构培养人才,应在未进入老龄社会之前做准备,遗憾的是,在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产业发展越来越快,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当大家有目共睹,养老越来越成为问题的时候,主管单位把心思过多地用在了撤销、合并、升级、改造和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上,管的事情确实不少,但着实忽视了老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这个现实问题。现在,虽然提出了老年产业的概念,认识到由于老年人人口激增,发展老年产业的重要,也切切实实采取了一些推动老年产业发展的措施,但谁为老年产业培养专业人才,这一问题仍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较为保守,宁愿面向过去、面向国外,也不愿面向现实;

宁愿使用“长了胡子”的老旧专业,因循守旧,也不愿探索新知,建设新专业。一句话,宁愿省心,不愿费力。关起门来办教育,这也是直至今日尚未出现老年教育专业的一个客观原因。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因人设课,或者听从指令设课,或者根据计划设置专业,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依然走老路,步后尘,落窠臼。对市场供求反应迟钝,甚至麻木,不能不说是缺少了学术研究的敏感性。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尽管老年人是夕阳红,但涉老产业一定是朝阳产业,一切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包括老年教育这一块儿从现在算起至少40年都将充满生机和活力。面对如此现实,高校应予重视。

3.教师自身学术研究的惯性,也不利于新专业设置。

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往往是从本专业出发,本专业就是在上大学时期确立的专业,工作后的研究方向还是在本专业上的惯性发展,直到退休赋闲都是从一而终,很少有人敢离开自己固有的专业阵地,去另辟专业蹊径,从而为建立老年教育专业有所建树。中国老年问题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解决这些问题急需老年理论的创新,所以,死死抱住自己的旧专业进行学术研究,无视老年现象,无视老年问题,尤其面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老年产业,也采取漠然态度,必将丧失发现学术新大陆的机会。老年产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从惯性思维、或者说惰性思维中走出来,不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更要勇于面向实际,面向市场,勇敢地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术研究新领域。跨越传统专业这个雷池,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而有这点精神的人,在大学里不多见。

4.社会诸多新型养老机构、老年教育机构

虽然在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选拔上经常遇到捉襟见肘,甚至无材可选的尴尬局面,用人时也很少有求于专职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产学研各自独立,形不成合力,拧不成一股绳,需要整体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单打独斗,这也是老年教育专业难产的一个原因。

三、设置老年教育专业的策略

中国老年事业的迅猛发展与老年教育专业人才的相对滞后构成了老年教育发展上的一对矛盾。高等教育研究有无数个重点,但当前在老年人数剧增、老年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重中之重就是对有关老年问题进行研究,迫切需要一批符合实际,并能指导实际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目前建设老年教育专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一切都停留在空想阶段,由空想变为现实,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广大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为之奋斗。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各类办学主体的活力

尤其是调动公立师范院校的积极性,并使之成为建设老年教育专业的“主角”,推进老年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2.具体操办老年教育专业的事宜可主要交由师范院校辅之以医院来完成。

面对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该解放思想,与其过分追求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硕士点、博士点,走学科建设的老路,不如脚踏实地,面向市场,开辟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专业,哪怕是一个目前来说还是海市蜃楼的老年教育本科专业,也有着预期的美好前景。该专业可开设诸如老年管理学、老年教育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体育、老年艺术、老年养生、老年保健、老年卫生、老年娱乐、老年护理、老年产业的开发与经营、老年法律援助、老年医学及生死教育等接地气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全新的,所以还要组织好针对老年人和老年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地降低课程内容的经验性成分,提升其理论的高度,最终建立起一个有学有术,而不是有学无术,更不是无学无术的老年教育专业。总之,凡是涉及老年产业的课程,不管国外国内有没有可资借鉴的资料都要考虑开设;凡是开设的课程,无论理论上多么不成熟、实践上多么不丰满,都要允许闯、允许试。学校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理论探索的坚强后盾。至于老年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可以由小到大渐次发展,力争与各级各类老年机构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既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又符合中国实际的老年教育新路子。

3.设置老年教育专业,教师不能置身事外。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设置老年教育专业的关键。所以有必要解放思想、更换脑筋,在巩固自己原来专业的基础上,抽出时间和精力再做一份挑战性的工作,下大力气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古人那儿没有,外国人那儿也没有,古今中外,无从借鉴,所以新建立的课程体系,难免零散、不系统,因此,教师要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深入老年产业的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抽象出能够指导老年工作的最一般的理论。这种原创性的理论源于实际又能指导实践,将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四、结语

第4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时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将来与自然和睦共处,形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良好地理品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时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未来的世界、生活,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很自觉地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学,在决策时会思考此项目的环境效应,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应培养学生如下地理品质:1.人口适度发展的人口观 在我们国家,每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似乎影响不大。多生一个孩子,对我们国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一,每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人口;还使得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也困难重重。其二,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比如用乱砍滥伐来获取木材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后果。当然,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等。既要让学生知道当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时,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对我们同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使他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口观,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在环境中享受的环境观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遭破坏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直接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班级、现象、学校,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如建立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就寝环境;建立一个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构建良好的班风、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只有热爱自己班级、学校、家庭的环境,才能以这份爱心,以更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去爱护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资源观 对待资源的态度,一方面是节约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期刊网。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施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构筑的资源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这个资源系统被破坏,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养成节俭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草稿纸重复利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赶时髦,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增强节约资源的地理意识。与此同时,建立更广博的资源概念,时间也是资源,珍惜时间,充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同学也是资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交往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也是资源,怎么样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各方面的长进就比较明显。同学之间也会因为对自己身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4.于己、于生态、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上游山区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林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然而,他们往往没想到,因他们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湖淤塞,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区的人们就要用数倍于上游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财富的代价,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设施。而一旦洪水泛滥对下游地区所造成的灾难,则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各个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则不是指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还给同学灌输如何实施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着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同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有趣的优势,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素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比如粉笔的充分利用;讲台上粉笔盒的整理、粉笔灰的清理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现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公民。

第5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成为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成人教育现状与问题 

 

1.观念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经济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农村成人教育却认识不足,他们摆不正农村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上不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大多数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没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育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服务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致使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约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严重匮乏,而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都是由普教转岗或是由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组成的,他们对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用性教学经验和成人教育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4.成教理论研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严重脱节,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忽视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农情的现象,因而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以也难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当前成教的困惑,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党政部门的思想观念。各级党政部门在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成人教育是解决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和重要阵地,在此高度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农民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成人教育善于培训的功能,让农民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尚,这样,才能改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 

2.加大财政投入 

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才能使农村成人教育真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状况虽有一定改善,但对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财力支持依然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是十分明显。据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约600亿美元,德国成人教育投资占教育投资的15.3%。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投入仅占教育事业总经费的0.6%左右,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严重阻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在教育资源有限和吸收社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一个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县乡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这是当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当务之急。 

3.强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体系建设 

实践告诉我们,农民学文化、学科技知识并不都是自觉行为,政府除了要大力宣传、发动和引导外,还需要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为,通过拨款、立法及一定的方针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农村无法得到快速、准确的科技与市场信息,农业新技术和市场开发利用也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农村成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建设范畴,加大投入和推广力度,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建立国际国内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服务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4.改革教学模式 

一是农副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知识讲座,外出参观等活动,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提高。同时着力培育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户,开发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标准的生态菜场,推动农业产品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由成教、文化站牵头,以乡镇文体协会为基础的文化生活教育,包括各协会活动、文体比赛,也包括琴棋书画、健身美容、爱好特长等培训活动。三是由成教、妇联、老龄委牵头,以家长学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为基础的人口素质教育培训,包括十星级文明家庭创建,各类家长教育、优生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环境及生态保护教育、各老年协会活动等,特别是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老年休闲、各类老年健身竞赛活动,如舞剑、扇舞、腰鼓、太极拳等,通过这些竞赛和教育活动,提高人口素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一要通过改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稳定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拔尖人才,如专业户,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等,让他们成为新技术、新生产方式乃至新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三是通过开展远程教育,解决分散教学的师资问题。四是通过委托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使其真正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 

6.加快成教理论研究 

一要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一支既有专家、学者,又有从事农村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参加的科研队伍,使他们投入到研究农村成人教育理论和规律的工作中去。二要切实改进科研方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工作,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国情和农情相结合。三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研究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成人教育科研经费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职成,2002. 

第6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吐故纳新;自主研修;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71-01

当年,19岁的我怀揣教育梦想踏上了教育岗位,在我最初从教的那些年,自主研修是我们获取前沿教育信息、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及至今天,尽管外出学习和与同事间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但因为习惯,我往往还是沿用了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我深信“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于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吐故纳新,不断充实,努力使自己不落后于现代教育形势。这次参加国培,在网上学习,有老师辅导,但更多的还是自己体会、领悟,细细体味,对自主研修又有了更多收获。

一、借助辅导资料和相关培训,钻研课标、教材,弄清所教学科的地位、作用、知识体系、教学要求等,促进专业成长

在那些信息和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教师手里拥有的资料少得可怜,利用好教材、教参非常重要,也因此养成了我们自觉钻研的好习惯,每一期拿到散发着书香气的新教参和教材都孜孜不倦地阅读,搞不懂的地方还要向同行请教。当然,我们就更加珍惜每一次到外出培训学习和校内开会的机会,努力吸收教育教学的新信息。在现代教育的模式下,因为有专业的教材培训,很多老师忽略了自身对教材和课标的钻研、探究,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只有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用好教材,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不能离开课标和教材的研究。当然,借助课外辅导资料拓展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但如果连教材课标都没搞懂就盲目地追求其他资料,就是本末倒置,不利于自己的教学。

二、订阅报刊杂志,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阅读教育故事,不断受到鼓舞,提高师德修养,促进专业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年来,我坚持订阅了大量有阅读价值的教育报刊杂志,如《人民教育》、《四川教育》、《班主任》、《读者》、《中学政治教学》、《半月谈》等,每一期新杂志的到来,我都如饥似渴的阅读其中新鲜的案例,吸收其间丰富的理论。有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时抄写一段或记录下感受,形成文字记载,到期末或年末就会形成总结。特级教师徐斌说:“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刊物,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这种大量的阅读能使自己受到很多鼓舞,有时感到消极和无助时,读到那些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了解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觉得教书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重新鼓起勇气投入到工作中。这种接受正能量的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提升了师德修养。

三、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师沙龙等形式,达到自我研修的目的

这次国培也很强调这一点:我们看到了很多课堂实录,尽管由于教材各不相同,仍然能从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上感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我们可以在集体备课、教师沙龙和相互听课中各抒己见,从而促进自己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我们的新教师,大家都是专科生、本科生,如何放低姿态,跨学科虚心学习、请教,是我们尽快成长的捷径,这些方式也是促进中老年教师进步的有效办法。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教师会很快融入学校集体,在与同事的健康交往中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增强自信。把校本研修和自主研修有机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帮助教师克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四、运用现代网络在网上学习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手段,掌握先进理念,促进专业成长

这是我们多数年轻教师采用的途径,也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广泛推广的节约培训经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好方法。通过国培,我们聆听了来自高端专家的专业理论指导,也接触了一线教师的课堂实际,如果我们细心体会,把那些切合自己实际的理论和经验加以运用,相信会有提高。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何愁手段和方法?如果我们不沉溺于游戏、电影和QQ聊天等,网络无疑是教师自主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好平台。

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第7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一、建构校本研训管理体系

1.健全校本研训领导实施机构

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立的校本研训领导实施机构,是一个在校长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通过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党支部、工会室、青年协会等部门的分工、合作,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校本研训的决策群体,其网络结构如下图:

校长

校长室(副校长)——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负责考核评价。

党支部、工会室 ——负责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教务处——负责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

教科室 ——负责骨干教师的培训。

青年协会——负责新教师、青年教师的培训。

2.确立校本研训目标系统

为了使教师发展方向明确、近期可行、远景可望,学校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培训目标:

形成“一种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树立“两种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

增强“四种意识”——开拓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未来意识。

培养“五种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研训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既切合实际,又力求不断创新。

3.成立“学科委员会”,改革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

随着“扩班减额”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级数几乎翻倍。过去那种单一的、任命式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学科委员会”的成员由该学科教师投票民主产生,在此基础上,校务会民主产生并任命各学科委员会的总负责人及高、中、低段的主要负责人。“学科委员会”的职能是:组织、管理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指导本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对本学科教师的教学态度、研究能力及业绩进行评价。“学科委员会”的成立,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强化了管理者的责任感,拉近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距离,使得研究效果更加突出。

4.构建校本研训评估系统

我校构建的校本研训评估系统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教师专业素质综合评估。结合上级制定的评估指标,对教师全面进行师德修养、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水平、普通话等级、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级、教育科研水平等的考核。教师专业素质综合评估,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是校本研训质量周期评估。每个周期结束,由学校进行培训周期质量评估,达到质量标准的,转入新模式的培训。

二、优化研训策略与方式

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优化了研训策略,开放和创新了研训方式,为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1.举办“教师学堂”

“举办教师学堂”是我校校本研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学堂”分“专业引领”“校长讲座”“骨干报告”和“教科沙龙”四个栏目循环进行,围绕“以思想培训为灵魂、业务培训为核心、科研培训为重点、现代教育培训为突破口”开展学习。

“教师学堂”开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的下午和每周一、五的中午,每次1至2小时;大型培训活动一般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日进行。我校自2010年起创办“教师学堂”,至今已整整两年。这两年中,学习班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现在,不仅青年教师参加,中年教师也积极参加,甚至有些老年教师主动参加。可以说,“教师学堂”管理规范,气氛活跃,深受教师的欢迎。

2.“走出去”学习

我校校本研训中始终坚持“走出去”的形式,经常派出老师外出学习。据统计,我校教师每年外出学习的达150多人次,每年的经费开支在6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学习,教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增强了创新意识,开阔了视野,并通过辐射作用,将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移在自己“家”里开花结果。

3. 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我们借鉴了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为教师购进新课程理念的有关书籍,制定必读书目,订阅了百种刊物,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保证。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我们先后组织教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教育理想》《教你学礼仪》《谁说你不行》《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系列丛书,并展开了一系列大讨论。在讨论中教师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此外,我们还组织学习了《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教师的适应和发展》等书,并且要求教师写出读书笔记、案例分析、个人反思,真正把学习纳入教师的实际生活,使教师能够在实践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实施“研训一体”

我校的“研训一体”,以“四课”为基本形式,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必须谈好“三个一”,即发现一点成功之处,找出一点不足之处和提出一点改进意见。

⑴ “一人一课”旨在练兵。“一人一课”一般以年级组为单位。课前执教老师先谈设计思路,然后年级组集体备课,提出中肯的建议;课中组内教师集体听课;课后按“执教人自述—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互评—年级组内教师点评—执教人谈体会”的步骤进行评课。通过“一人一课”活动,真正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

⑵优质课以点带面。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师在新的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一次校内优质课竞赛,要求全校教师参加,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教师同上一个课题)。学校领导和“学科委员会”成员组成评课小组,若个别教师的教学标准达成度较低,领导与教师则一道进行分析、查因,从而对症下药,助其改进、提高。

⑶示范课典型引路。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我们常请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教师在校内做新课程的示范课,给其他教师开拓思路,以供学习和借鉴,起到引路的作用。事实表明,“示范课”有利于促使教师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充实提高自己。

⑷研究课重在探索。我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一般以学科组为单位,不分年级、年龄和性别。具体到每一个研究小组,我们采取的是自愿组合或学校统一决定的方式。同一个研究小组成员要求上同一个教学内容,通过“微型课—研讨课—汇报课”三个环节来实现“自主探索—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种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不唯教材、不唯教参”,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设计、学情分析和学习方法指导上。

通过以上四种形式,锻炼了教师,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使课堂这一主要阵地成为我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舞台,使我校新课改的实施跟上了时展的步伐。

5.实施科研推动

我校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校本研训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之一。开展课题研究,促成了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是我校开展全员校本研训的又一载体。

在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独立或自行组合选择参与在学校总课题之下的子课题的研究。教科室及时进行选题、开题、结题培训,指导撰写研究论文,整理提炼研究成果;观摩听课、推门听课、互相听课、临床诊断等,为大家提供交流意见和看法的契机,既能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实际教学水平的机会;教科室还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我们开辟的“校际交流”,与先进学校经常保持联系,有效地达到了师资、设备、信息的共享,相得益彰。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学校构建并持续实施了三个层面的培训体系:一是面向新教师的“入格”培训。以发现科研骨干苗子为目的,突出“科研入门”这一重点,针对新教师的能力结构,连续举办了科研系列专题培训。内容有“教师如何做好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二是面向中坚教师的“上格”培训。以帮助解决科研高原期,培养科研骨干教师为目标,举办了“课题负责人培训班”,达到了培训的提高性;三是面向骨干教师的“风格”培训。以鼓励创新追求个性化,培养科研带头人为目标,通过自我反思、课题研究等措施来达到“扬长避短”式的自我提高。以教师为本的分层次的循环推进、螺旋上升的培训制度,使我校的科研骨干队伍日臻优化,也使教育科研渐入良性循环的境界。

6.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鉴于新教师增加比较多而业务又比较生疏的现状,学校开展了“新教师与组内教师结对子”的活动,即新教师要向本组有经验的老教师拜师,签订“导师带徒”合同,组内互相交流,向校内专家请教,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缩短教学与教研的过渡期,进而以教研促教学。

第8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宁波;社区居民;学习网;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提出了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

社区教育的开展满足了市民对教育的选择,满足了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在本区域内所接受的,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它不仅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场所,也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内容。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建立了社区学习网。这些学习网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呢。本文主要通过对鄞州区、江东区仇毕、东郊、中山、黄鹂、史家、宁丰七个社区的调查了解社区学习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情况,同时又通过登陆宁波市各县市区社区教育网站,详细浏览相关网页,通过文献查询的方式再了解宁波社区学习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情况,以求资料准确客观。

一、宁波社区教育现状

1、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建成,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师资建设逐步完善。

宁波社区教育一般采用三级办学阵地建设。确立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各个县市区发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依托社区学院和数字化图书一卡通网络设施等,拓展市民学习空间。如鄞州区就建成了以鄞州社区学院为龙头,以镇(乡)、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三级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体系。鄞州社区学院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主责单位。主要负责管理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网络平台;组织骨干培训;社区数字化学习的信息和动态;建设、组织和传输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鄞州社区学院建设了鄞州区社区教育网站――鄞州终身学习网,依托鄞州电大现有网络资源,构建鄞州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平台可实现百万级用户注册管理、10万人在线学习、5万人在线课程学习,1万人视频学习。各镇(乡、街道)社区学校(成校)为鄞州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骨干单位。负责本地网络学习环境建设和管理;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社区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导与帮助;及时向区学习中心反馈本地学习情况与成效。各社区和村庄是鄞州社区数字化学习基本力量,主要负责本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发动和组织。

宁波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师资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各区县就通过各种方式强化队伍建设来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江东区就利用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学院合作契机,组织全区社区教育干部走进高校,接受新闻采编业务专项培训,提升信息采编能力。请专家给社区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场如何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江东区还请民政局举办各类社区项目培训,如选举知识培训、社区负责人培训、社会工作主题培训、社工职业文化培训等,培训人数达16417人次。同时出台《江东区社区教育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修订稿)》,对社区教育兼职辅导员进行年度考核,充实区社区教育师资库成员,吸收长期活跃在社区,热心社区教育服务,有特长的“平民教师”来做社区辅导员。

2、重视社区学习网站资源建设,社区教育资源丰富。

为更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宁波各个县市积极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对社区网站进行更新改版升级建设,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江东社区教育网实现各类信息投放1300多条,其中18条信息被宁波市成人教育网转载、15条信息被浙江省社区教育网转载、5条信息被中国社区教育网转载。同时引进杭州精英在线公司,致力打造集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江东365乐学网。学习网站上共设早期教育、少儿社区、人文修养、科普生活、安全常识、养身保健、文学艺术、法律维权、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特色课程等12类学习版块,共有500多门课程。

3、强化载体培育,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

传统社区教育的载体多以活动、讲座等比较单一的形式,但真正吸引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就必须创新教学载体、丰富教学手段。宁波各个社区在不断延伸、拓展社区三级网络,展开传统社区教育培训同时,不断变革社区教育培训载体,加强网上平台建设,将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网络化,使之成为“24小时”在线课堂,全方位、宽领域、多受众的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平台。以江东区为例,去年该区完成“市民大课堂”活动11次和“区假日教育培训超市”1600多条培训信息工作。“市民大课堂”内容有家庭花卉养殖、优质早教资源共享等生活课程,市民反映良好。其中优质早教资源共享送教到大榭开发区,受到当地市民的极大欢迎。《宁波晚报》对每场活动都做了专题报导。在充分整合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所有成员单位每月开设的教育培训活动的基础上,每月初在江东区社区教育网上本月假日教育培训超市开设的课程,共了1600多条各类培训菜单。

4、注重专题教育培训,满足市民多元学习需求

社区教育公益性的特点体现在它对社区成员的人文关怀,为社区中那些需要学习、愿意学习,而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学习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务。宁波社区能针对不同的需求人员开展不同的教育培训。

(1)早教培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宁波早教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社区加强早教教育。如江东区实施0-3岁婴幼儿“金色摇篮”工程。江东社区学院除在社区网上开设早期教育专栏外,还组织部分早教师资开展“育婴师暑期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以团队建设为主导,将教师业务培训与团队建设培训相结合。

(2)青少年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小学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全年累计长达150天左右,如何让孩子度过健康、快乐的节假日是宁波广大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北仑区社区通过举办“假日学校”等形式,从北仑本地实际出发,设计和开展了形形的教育活动,对孩子思想的转变、动手能力的提高、多元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春晓镇昆亭“假日学校”20几名学生,利用海边沙滩天然的鹅卵石,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在一块块石头上画出精美的图案。孩子们面对着形态各异的石头,激发了石艺创作的灵感,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情操。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都报道过北仑“假日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成果。

(3)成人培训。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积极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资源建设途径,构建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而随着宁波城市化的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让失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有再创业的基础,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许多社区教育网站开设了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各种课程,如财会、创业小老板、面点制作、电工、编制工艺、服装制作等,提升了他们在市场的竞争力。在鄞州区东吴镇,有一家日月集团,是当地著名的民营企业,该企业通过参加社区数字化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鄞州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和远程学习方式,输送了50名企业职工来鄞州社区学院参加开放教育学习。

(4)老年人培训。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问题。据宁波市人口和计生委有关专家提供的数据和测算表明,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绝对量继续增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7年的60.56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8.52万人,2020年将达到121.64万人,2030年将达到187.05万人。宁波老人晚年生活虽然大都可以得到子女经济上的帮助,但所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相当缺乏。多样性的社区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已经成为老年社区服务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社区依托区委老干部局和各街道,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和各类老年学习团队作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社区实际,不断开发远程培训项目。江东史家社区老年电大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有13个年头,该读书小组根据老人年不太会上网的特点采用电视教育的方式,每星期五上午集中学习,通过听、看电大课程,为中老年人提供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老年电大充实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加了知识,今年老年电大学员还喜获毕业证书。

(5)特色品牌教育

秉承“源自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宁波社区教育坚持引进和开发并重,强化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培育一批实用化、地方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如“党员e课堂”。江东黄鹂社区开办“党员e课堂””,实现“在线学习”来增强学习效果。日常推出的一些政策法规点播节目,也深受党员们的欢迎。社区的青年党员将远教片制作成学习课件,上门送到高龄党员家中,以方便老少党员一起“充电”。青年党员们还利用邮件、论坛等方式将资料传递在职党员,让他们体会到远程教育平台的精彩,更加认识到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和内涵,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新宁波人教育”。江东仇毕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者多而杂,就在社区展开“新宁波人教育”活动。在社区推广学英语、学电脑、学科技、说普遍话等活动,通过开设社区教育论坛,建立社区师资库,举办学习研讨会等形式,不断充实学习内容,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为让更多外来人员了解宁波传统文化,社区定期请专业社团为居民免费演出唱宁波走书、越剧等,彰显社区教育特色。

如“小小新市民”。海曙区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已占全区总人数约30%左右,该区对自己区域内民工子弟中小学校约1万余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9.03%的家庭认为学习重要或非常重要,迫切要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掌握技能,改变命运。为坚持教育公平,让“小小新市民”也能免费享受教育培训,海曙区总结和推广了五种模式来改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即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实现新市民教育经费、基地、师资三方面基本保障的“部门联动模式”;在新市民相对较为集中的社区成立“新居民联谊会模式”;开展民工子弟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家校联手模式”;充分发挥多年在外务工有一定信誉和影响力的能人的作用,选树先进典型的“典型推动模式”;对有一技之长的、参加过培训的新市民进行跟踪服务的“跟踪拉动模式”。 教育界专家在现场考察了宁波市海曙社区学院新市民学习培训工程后高度评价说:“这真是小学校办出了大教育,办出了高效益!”

5、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学分认证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为充分利用各级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社区学习氛围,宁波社区部门利用区内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发放各种类型的免费学习卡,实行“市民终身学习银行”制度,对市民的学习情况实行学分认定、积累以及转换等,初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鄞州区在在区教育局团工委支持和号召下,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普网天使”、“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中、小学生向家长发放“鄞州终身学习VIP卡”,向家长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引导家长在“鄞州终身学习网(省略)”上进行注册学习;在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建立学员学习激励机制,社区居民登陆终身学习网和参加网上学习后,可获得一些学习币,而学习币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可在网上商城兑换实物,得到奖励;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并根据网络资源点击学习情况,及时对资源进行充实、调整,实行网上资源的动态管理。“鄞州终身学习网”开通以来,据网上管理平台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3月,鄞州区已注册并参加学习的家庭达25936户,初步形成了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氛围,并涌现了一批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典型家庭和个人。

二、宁波社区教育存在问题

1、社区教育由“上而下”进行着,居民主动参与性不强。

随着宁波社区教育向纵深推进,宁波对社区教育是总体重视的。但不可否认各级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水平不一致,认为社区教育可有可无的、被动应付的、开展社区教育只是为了评选造声势、争政绩的领导还有相当数量,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社区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都有待提高。而许多社区居民由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的压力,无瑕享受社区教育对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好处,还没有意识社区教育的价值,导致目前宁波社区教育由“上而下”进行着,居民主动参与性不强。据我校王秀芳老师等以鄞州社区为样本完成的《社区家庭教育数字化实证研究》课题资料显示,鄞州区有75%以上的人“经常”或“偶尔”上网,只有不足25%的人从来不上网,可见大部分鄞州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者说上网的意识;但关注社区网络平台的却很少,经常浏览鄞州社区网站的居民仅占样本人数的4.29%,“偶尔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近30%,而从来“不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3。社区居民为什么不关注社区网站呢?根据王秀芳老师等的调查显示,近1/2的人“在社区网站上不能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有2/5的人“偶尔”能找到,可见社区网站还不能达到社区居民上网的需求;对社区网站表示“不满意”的接近40%,“一般”的占一半以上,两项加起来达到90%以上。可见近9层居民对社区网上教育不熟悉或不太满意。很多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局限在拉几条横幅、开几场讲座、搞几次活动上,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社区教育宣传工作迫在眉睫。

2、社区教育网内容丰富却少特色,与居民贴近度较低,点击率较低。

从宁波多数社区网站的知识建构来讲,侧重于政策法规的,基层社区行政信息的公示,适用技术的培训,便民措施等,而且大多数网站办的呆板,没有生气。在对宁波市鄞州社区的调查中发现,鄞州居民在社区网站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仅有13.30%,能解决社区服务问题的占9.87%。很多社区网站甚至没有开设社区论坛,与居民贴近度较低,互动性差,点击率自然较低。在对鄞州区社区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的文体活动、民俗民风、卫生服务及物业情况参与的居民达到20%以上或接近20%,其他诸如培训、家庭教育、治安、解决邻里关系和参与社区管理都在20%以下;有80%左右的居民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上述活动。社区网站公共服务平台几乎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是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的。

3、社区教育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开放。

宁波社区教育虽然确立了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模式。但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许多社区教育学院只搭空架子,体制并没有跟上,不能尽全力抓社区教育工作。社区部门既无税收功能,又无自身产业支撑,在多元投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的现在,社区教育经费仅靠政府投入,经费尚不足,还无法满足社区敬爱哦与各项活动需要,造成有些教育培训工作无法开展。有些市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或无法落实,造成工作越多,补贴越多状况,不利于积极性调动。同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结构多造成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给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设置重重障碍。目前社区教育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有的社区内的学校、文化机构等社会资源还未向社区开放,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开放。

三、推动宁波社区教育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力度

政府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要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实做好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沟通和衔接,形成合力和有机整体;进一步健全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建立起符合各地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资源的统筹,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推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利用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专刊和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宣传推广社区教育资源。重视在社区三级网络平台及时社区教育培训“菜单”,让居民“学有所知”、“学有所选”。

2、面向社区,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要体现社区教育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突出特色、灵活和方便。在注重通用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上,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加快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或参与具有现实意义的,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开放,使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A、教育对象“泛中求精”

社区教育应该为社区中那些需要学习、愿意学习,而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学习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务。在社区教育中,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如空巢老人,入园前儿童等。鄞州区对已参加“鄞州终身学习网”注册和学习的25524户家庭成份统计分析,学习中青少年人数占69.86%、中年人人数占29.32%,而老年人人数仅占0.82%,充分反映出老年人既缺少数字化学习能力,又缺少数字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从各地老年大学办学兴旺、学习名额紧俏来看,老年朋友参加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老年人学习的过程也是结识朋友、以解寂寞的过程。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要充分关注老年人这一群体。

同时还注意专题教育,在江东调查发现,社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程非常受欢迎,远程教育成了社区基层党员“心理加油站”。 而辅导老人上网学习的“老网虫”学习班更是受到七个调查社区老人们的欢迎。

B、教育形式“新中求活”

服务社区是社区教育的宗旨,因此社区教育在教学的形式上应该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课程安排应多元化并且进修的自由度也应该比较大,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学制、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要灵活实用。把社区传统活动教育方式和远程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用面授和网上课堂相结合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既可以在课堂里集中上课,也可以在家里远程上课;既可以白天课,也可以晚上上课;学生一次可以选一门课,也可以选数门课;根据个人实际可以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因人而宜,因地设课。实行学分制,学分积累到要求就为合格,向其颁发相应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要。并通过公告栏、社区论坛、社区QQ群,社区“e”博客等方式进行互动,创设多领域、多形式的教学素材和模式,造就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风格。

C、教育内容“广中求特”

社区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应突出灵活实用的特色外,教育内容上更应独具特色。除把社区学习网建成社区信息点,传递社区社会发展新资讯。同时针对社区自己特点,打造自己社区教育品牌。比如北仑区为摆脱社区教育活动低层次、休闲性、娱乐性为主的状况,真正做到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学院采用需求调查和需求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编写一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本土性的北仑特色社区教育课程,如《法律知识读本》,如《市民礼仪手册》等,这些教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后反响良好。北仑社区教育学院还积极支持下两级社区教育单位编写社区教育特色教材,内容涉及“新北仑人”教育培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成为北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主力军”。

3、理顺体制,整合资源,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政府部门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区县社区教育委员会组成,扩展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社区教育学院要注意很好理顺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在外部领导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统筹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学院自主办学模式,在内部领导管理体制上,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监督,院长负责,实现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通过重组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经费来源多样化。

同时突出社区教育发展性,完善各类社区教育评价、督导机制。可以通过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程》、《社区教育阵地建设标准》、《市民终身“学习银行”规程》等政策文件,完善社区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依托区县电视台、电台社区教育网、社区教育报等,拓展社区教育宣传渠道,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充分开发社区教育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校资源与社区教育联动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和社区教育的实践者,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学院教师与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等的积极性,通过组织课题研究、理论研讨、培训班、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居民真正觉得“学有所值”。

第9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最具活力,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学校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 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36-37.

[3] 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4,(4):37-42.

[4]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