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情感焦虑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力度,放慢教学速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减少挫败感,避免产生情感焦虑现象。
二、中介语理论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三、课堂互动理论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汉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其范围非常广,汉语言教授的主要内容有:1.让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留学生来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有许多外国友人之所以会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他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是其工作与汉语相关,因此,让其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让其学习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及特征。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特点等。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因为我国的文化非常广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所以,在汉语言的教授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适度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汉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地制订教学计划,实施中国文化的导入。2.当代与传统文化同时教授的原则。[3]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多来自于电影、书本以及多媒体等,与中国人的真实交往很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推广,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与汉语。3.实用性原则。留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汉语,是因为其在学习工作中切实需要,所以,汉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教材及教学计划选择性地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较大的知识,以利于其对汉语的运用和理解。4.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异教授。通过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其理解与学习。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
尽管文化的导入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少地对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现象
进行实践学习[4]通过了解,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太极拳、古筝、书法、武术等,这些都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但是,我国的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等较少涉及,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文化导入的方向与实际有偏差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开设了中国地理、历史以及民俗等,这些课程可以说是一些单独学科,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追求的导入的文化是一种实用的交际文化,这些文化对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化的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是单调的句法、词汇以及语法等,教学比较机械,对于学生而言,课后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明显。总之,对文化的导入这一部分在理论上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三、文化导入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与分散性相结合
分散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文化因素的教学分散到一些成语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些代表性词汇挑出来加以重点讲解,或者是设置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讲解。[5]等到学生对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系统、完整地对一些中国文化进行讲解,比如我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以及饮食文化等等。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始对汉语言的教授应该视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而定。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则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的深度,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其汉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汉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这样更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
(三)导入方式要多样化
1.打破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地域性和时差限制
对外汉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因此其教学不仅面向外国来华的留学生,还包括广大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但是在有些地区,有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内陆或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学生不可能像沿海地区的学生那样集中在中小学校学习。即便是解决了地域性问题,时差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材料,并直观地展现给学习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
3.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
一本书从创作到出版,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网络资源的更新却十分迅速。即使同为一本书,“MOOK”(杂志书)的更新、更正速度也更为迅捷。
二、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1.与听力教学的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实况听力对于留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普通话广泛存在地域差别,因此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听力教材中不应排斥非标准普通话。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帮助教师收集语音素材,真实再现各种交际场景,为听力课堂提供有效的语音教学素材[4]。在实际测试中,辽宁大学的刘亚杰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佩烔分别通过电视听力和视觉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改善了学生对待听力课的态度。
2.与口语教学的整合
口语教学分为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1)在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向留学生讲解发音要领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看到软硬腭、舌位等,教师不得不采用夸张的口形让学生看清楚发音的部位。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口腔内各部分发音时的活动动画和发音,就可以轻易地完成语音教学了[4]。(2)在中高级阶段,口语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大大增加了语言信息,使学习者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和语法点;多媒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多媒体可以提供模拟交际场合,使学习者切身投入到交际中去,激发他们使用汉语交际的欲望,并帮助他们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5]。
3.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的优越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的机会和选择,解决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特别是已知信息量匮乏的问题,提高了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6]。
4.与汉字教学的整合
笔者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曾经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外国学生判断汉字书写难度是依据笔画的多少和线条的曲直。也就是说,汉字本身的形态才是学生“汉字恐慌”的原因。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让学生直观地将汉字与实物建立起联系。但是实物教具费时费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实现跨时空分工合作,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效率。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提供的“汉语书写笔顺”(Flash)[7],包括3400多个楷体汉字笔顺信息及动画演示,可以帮助汉语教师有效地避免在教学中板书不规范、字形难以辨认等现象,基本上满足了汉语常用字的教学需求。
5.相关学习类游戏软件
目前除了《汉字连连看》《汉字地图》等比较常见的游戏性学习软件之外,网页游戏有《汉字房》《魔法千字文OL》等。《汉字房》是一款2D横版MMORPG和通过教材与汉字学习结合在一起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娱乐软件。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反复听到和看到汉字,自然而然地达到学习效果。在《魔法千字文OL》中,学习者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原漫画作品《魔法千字文》的故事为中心,学习者通过任务学汉字、使用汉字魔法战斗等内容获得奖励,不断成长。这款软件不仅有游戏功能,而且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汉字。华中师范大学的4名学生在“对外实用汉语游戏性学习系统研究”中通过对照实验发现:游戏教学可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更晚甚至不出现厌倦情绪,从而达到持续学习的效果,促成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8]。
6.资源平台的共享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终端把教学内容放到了网站上,另外一个学习者通过终端下载并且进行学习,就是完成了一次远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汉语远程教育系统等,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传播,让学习者有了更多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目前,各大手机软件超市均提供汉语学习应用供汉语学习者下载,其中美国苹果公司的下载平台达到了50个以上(经过iTunesStore搜索统计所得)。巴西人开发的一款名为“汉语之旅”的IOS游戏,类似于角色扮演类型(RPG)游戏,整个游戏的叙事过程中穿插着不同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的选择取决于你在游戏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开发者解释道:“比如你第一次要是用中文的地方是在一家商店里,如果你选择中文说‘你好’而不用葡语说,对方会感觉更加高兴。”
7.与教学评价测试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汉语题库对学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汉语考试服务网[10]等各大网站均提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汉语评价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同时这些网站还提供了不同模块的练习方式,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8.与汉语师资培训的整合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资培训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说已经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跨时区、跨地域的教师在岗培训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汉办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问题,在全国设立了19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因此,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课程都富有特色且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为汉语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学科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一)颜色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一直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点缀传统节日春节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春联、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红包、灯笼等都是红色的,红色让春节更加的喜气洋洋。现代社会人们在举行开幕典礼、结婚典礼、大型的会议等多是以红色为主题颜色,红色被中国人们赋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与中国的褒义相反,红色在西方人看来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内涵。西方圣经中讲到“红色的恶龙”,红色的恶龙会带来红色的灾难,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属于恶魔的代表颜色。
(二)礼貌文化差异
中国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谦虚,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一个人礼貌素养的表现,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尊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一般很少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能力、金钱、地位等,得到别人赞许与肯定的时候也都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认为是集体或者领导的功劳。当被别人夸奖是漂亮会使用“哪里,哪里”答谢对方,客人来家里做客,客人夸奖满桌丰盛可口的饭菜时,主人常以“没有什么菜”表示礼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别人赞美并不会使人觉得受之有愧,而是常以“Thankyou”“谢谢”表示谢意。中国人有时表示的谦虚之意可能会被看作是不诚实。
(三)价值文化差异
对于时间的价值角度,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过去,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通过电视、电脑能媒体看到中国热播的古装连续剧,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过去为历史根基。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更能看到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异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
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深入学习汉语
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克服文化差异,提高汉语水平
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之后会遇到挫折,进行调整,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启发性教学
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对比教学
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循序渐进式教学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哪里”的内涵,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结语
(一)词汇的动静态结合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教学
几年前我在泰国教的是零起点的学生,所学的词汇都是一些简单的名词刚开始我认为,因为他们是零起点所以就要补充词汇量,因此将要学的生词分为一个个的单元,只是进行静态的词汇教学,如“数字、五官、家庭称谓”等等。后来发现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好,由于这些词语都是单个出现,可以说都是死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记不住,而我教他们的简单的日常用语,即使很长,他们也记得比较快,如“:你好!谢谢!对不起!我叫———,你真漂亮!”等等。这一点启发了我,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开始运用静态动态相结合的理论,先将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教给他们,然后再一个个地讲解词的意思,最后让他们用学过的词带进去进行练习,如:“我的帽子”,学生们就可以组成“我的上衣/裤子/爸爸/妈妈”“你的帽子/鞋/裙子”“妈妈的上衣/爸爸的裤子”等等一系列的短语,这不但对以往学习过的词语进行了复习,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内容加以使用,同时他们也更加有效地记住词语的意思,教学成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我又参看了几本国内口语课的对外汉语教材,结合词汇动静态相结合研究的理论,我觉得现有的一些教材中的词汇部分有几处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内容有些陈旧,导致每篇课文里都会出现略显陈旧的词。比如:下海、国家单位、报销等。第二、所选用的那些重点词语书面性太强,在口语里的使用频率很低,即它的静态性强于动态性,交际性很弱。比如:依山傍水、触动、反差、弥漫、流露、倍加、感染、遵循、若干、摸索、转嫁、崇尚、轻盈、举止、支撑、格外、求援、核对等,并且这些词语所占生词的比重也比较大。这就为教师讲解这些词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其书面性很强,所以也很难在具体的语境中设计一些对话。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它们的意思,在课后也很少主动使用。所以在口语课的教材中这类词语的比例可以适当地减少。第三、有些词语在讲解以后,给出的例句也过于书面化,甚至在例句中出现生词,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比如:“接触”一词给出的例句是“政府官员只有多接触老百姓,才能为老百姓办事”。“优势”一词给出的例句是“中国人口众多,和其他国家相比,占有劳动力的优势”。这些句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萧国政老师说“:平面语言系统的教学能给学生语言使用的知识,而交叉网络的语言教学是给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的语言教学要从前者扩充到后者,让学生既具有语言使用知识又具有语言交际能力。”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仅仅灌输给学生生硬的、孤立的词语,而且应该把这些词语在动态交际使用中的能力教给学生。此外,对于汉语中出现的生命力极强的新词语,也应该在教材中有所涉及,否则,只关注过去的、书面上的词语,而忽视现在已经出现的、人们已经在大量使用的新词语,会给留学生用汉语交际造成障碍。词汇的动态静态相结合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反思过去的教学,并且用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首先,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词义,而汉语中的词很多都是多义的,在不同的场合,其意义也就不一样,而且,有很多词它们的义项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果靠单纯的记忆很容易混淆。所以,在讲解词义的时候,可以从一定语境入手,使学生接触到它在交际中的动态意义,这样真正在用的时候才不至于出错。比如“:新鲜”和“新颖”,就可以给出句子“:外面的空气很新鲜”“;水果很新鲜”。“这个故事很新颖”“;新颖的节目吸引了很多电视观众”。其次,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这样在展示词汇的时候,可以在旁边显示生动的语境,并运用图片、FLASH等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二)词汇动静态相结合理论指导新词语的教学
对于汉语词汇中出现的新词语,在讲解时我们更不应该回避。我们不仅要知道新词语的意思,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词的意思传达给学生。例如“:房奴”一词,是因为现在房价剧涨,大多数的人都买不起,只能从银行借贷,于是就开始了长期的还贷生涯,这样的人被戏称为房子的奴隶。又如“第三者”原义指当事双方以外的人或团体。近年来婚姻关系中一些不健康的婚姻观念渐入我国,于是“第三者”就成了插足、破坏别人家庭的人的代名词。“第三者”所指范围缩小,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感彩也发生了变化。此外,还有一些字母词,大量的西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入汉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汉语吸收外来词语的途径也从借音、借意发展到现在直接用字母来表达,字母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其内容除了科学技术,还涉及政治经济、文教体育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如“OPEC”、“CEO”、“SPA”等,这些词有的在留学生的母语中也有所触及,因此在教授的时候结合具体的情况,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部分能产性很强的语素,它们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我们可以帮助留学生总结这些能产语素,使之通过理解某个能产语素来掌握一系列新词语,从而降低学习新词语的难度,因为新词语的构词材料来源于原有词汇系统。例如“酒吧”的“吧”是英语“bar”的音译,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加上you的“酒”字。随之类推出各种各样的“吧”,如:笑吧、网吧、茶吧、迪吧、书吧、氧吧、棋吧、陶吧、玩具吧、话吧等;“族”表示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如:“月光”族、“啃老”族、“抱椅”族、“丁克”族等。这些词语也应该给留学生进行介绍。
(三)小结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文化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视理所应当,但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讲什么样的文化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初级阶段应是文化因素的教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遵从适量、适度、有代表性的原则,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的原则,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的原则。
关键词 :文化因素;适度;适应;技能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60-02
程裕祯在他的《中国文化要略》中把文化按内容分类为: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成系统跨文化交际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就是所谓“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其中文化教学是主体, 语言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技能,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语言”而不是“文化”放在首要位置, 语言技能教学才是教学的重心,文化方面的教学要适可而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技能这一教学目的展开,解决的是“中国人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的文化规约问题,文化知识教学为语言技能教学服务,扫清语言理解的跨文化障碍。影响外国人语言理解的文化因素一般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反映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及审美倾向等文化规约,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是文化因素的教学。林国立指出:“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则必须在语言教学的范围内来处理。换言之,文化因素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 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因此,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应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为外国人汉语交际技能的培养扫清跨文化障碍。
一、适量、适度、有代表性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融合在一起。在对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阶段去选择文化项目,而应与语言教学的不同阶段相相协调,使文化的引入服务于语言教学。文化因素既然是依附、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语言子系统中的,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 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就应注意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有机结合,让文化因素有步骤有系统、均衡定量地分布到各语言点的教学中去,协调好各教学阶段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定量搭配。当然,教材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综合协调,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与安排,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林国立从语言教学的需要出发做了对文化因素进行有序定量安排的尝试,在《交际文化》中确定了21 种民族观念和民族心理,在编写的视听教材《北京行》中,有计划地渗透了7种民族观念和民族习俗。张英认为,随着语言教学阶段的上升,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增加;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张英规定的比重是不是合理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规约密切相关。文化内容必须有所选择,适度融入;要突出重点,以介绍当代中国正能量的主流“小”文化为主。所谓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文化;所谓正能量文化,指的重点介绍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点与生活习俗;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群体倾向共性的观念与习俗;所谓“小”文化指的是与日常的交际语言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要适量,不要冲击语言教学。基础汉语教学阶段,要重点介绍与日常的交际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小”文化;中、高级教学阶段,对系统文化也应有选择地讲解,不可超越外国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
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的原则
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语法、词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独立的外在形式,隐含性和依附性是它最根本的特点。文化因素既然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必须依附、隐含在各语言子系统中,那么文化教学阶段的划分也应依据它所依附的语言形式进行。陈光磊、黎天睦、魏木春和卞觉非均主张“以语言为本位”对文化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基础教学阶段讲解的与语言点相同步的交际文化,一般都是附带性的、随文解释性的、零散的文化因素。中、高级教学阶段,可将这些零散的文化因素进行局部整合,但仍不太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在不超越外国学生语言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
1.初级阶段——语言的文化因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语言,语言之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尽可能不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但如果那些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影响到语言的理解,教师就要选择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讲解。口语课、精读课学习日常交际语言,能碰到很多语用的文化规约,例如中国人见面用“吃了吗”、“干什么去”打招呼等,如果不向外国学生介绍,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举文化方面的例子时,宜多用外国学生一踏进中国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直观物态文化的例子,让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点的讲解中去。
2.中级阶段——国情文化(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中级阶段,外国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除了随文解释语言点的文化因素外,还应着手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诸如首都、长江、黄河、长城、民族、人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基本国情是掌握汉语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要陆续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和中级的精读课中,以及听力、口语、阅读等教材的语言材料中。这些国情文化仍属于表层文化,教学中尽量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感性地加以介绍,同时照顾到文化项目的系统性框架。
3.高级阶段——专门性的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针对汉语言专业的高年级外国学生开设的单独的文化课程,与语言教学平行设置。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文化”选修课,四年级开设的“中国民乐”、“中国民俗”、“中国艺术”、“中国思想史”、“中国电影欣赏”选修课,都是专题文化课,意在介绍各个领域的中国文化,具有初步的专门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特点。这些专门性文化知识涉及深层文化,需要引导外国学生从具象的文化现象中进行理性思考。
三、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的原则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言语技能,排除跨文化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障碍,正如陈光磊所说:“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最直接的目的是消除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理解和使用中的文化障碍。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或者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应当落实在确立发展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文化技能上。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大体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语言本体结构(主要是语法规则和语义系统)中有关的文化涵义做出阐释,以便为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好必要的交际文化上的准备;二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做出解说,养成学习者对目的语正确理解和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外国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障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就要直接针对外国人的这些交际障碍,做好文化对比,指出差别点在哪里, 做好相关的文化教学。
这种文化教学本质上属于语言交际技能的教学。张占一认为,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赵贤州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导入论略》中将交际文化细化分类为12个方面: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使用场合的特异性;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褒贬不同;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差异;语言信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其它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程棠认为:“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则是在教学汉语结构规律的同时,还要使学习者了解以至习得汉语本体结构和使用法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遵循的文化规约,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交际能力,以期在一定范围内加入汉语社团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以学习或习得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为指归的,它带有某种技能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些语言大家的论述都可归结为一点: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跟外国学生的交际直接相关的语用文化项目,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跨文化的、交际的、技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需针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3).
〔4〕黎天睦.现代汉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5〕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l).
〔6〕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5).
〔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8〕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摘 要:词语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民族性,在客观反映事物、现象或关系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思考模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忽视文化差异,着重于目的语词汇的语言意义,会造成语用的失误。本文主要讨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阐明在二者影响下形成的词汇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含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的关系
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词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词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具有民族性。但由于人类思维和语言具有许多共通性,各民族对于一些事物能产生相同的认知,在词义上就具有相同性。因此,词语的这些共有和独有的特点使得词语本身客观反映的语言意义与各自的文化含义之间出现了一些对等或不对应的关系。
这里以英汉关系为例来说明一下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时进行了多种分类,本文根据二者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是否对应,先将它们的关系分为一下三种情况:
(一)、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都不对应。这类词语指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是某一民族语言所独有的,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其他语言里面找不到等值的词语,即所说的“国俗词语”或者“文化词语”。比如汉语中的“改革开放”、“上山下乡”、“婆家”、“气功”“馒头”等词汇,表现的是中国独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又如英语中的cowboy、punk、hippie等词汇在汉语词汇里面并没有其等值的形式。
(二)、语言意义不对应,文化意义相同。即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文化意义时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现的语言意义便不同。如汉语中“勇士”表示的是英勇的人,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是“lionheart”,狮子是万兽之王,是最凶猛的,与汉语的“勇士”在文化意义上等值。又如,汉语中“爱屋及乌”表示喜爱一个人就要连他喜欢的事物一起喜欢,这个成语相对应的是“love me,love my dog”,在英语中“狗”不仅是宠物,更是人们喜欢的生活伴侣,因此与“爱屋及乌”有同等的文化含义。
(三)、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有多种情况。根据文化意义对应的差异又分为以下四种关系:
1.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也对应。这类词以描述客观事物的词居多,如汉语中的“太阳、数学、电话”与英语中的“sun、math、telephone”。
2.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部分相同。根据不同语言文化意义相同成分多少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此小彼大,亦或此大彼小。如汉语中的“姐姐”和“妹妹”在英语中“sister”一词便可以都指代。
3.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不同或者相反。如汉语文化中,“龙”这个词表示的是权利、尊贵的象征,而在英语里面“dragon”虽然语言意义也表示的是“龙”,但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却不相同,表示的是邪恶、灾难的意思。又如“狗”一词在汉语中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而在西方国家中动物狗是具有正面色彩的,因而“狗”是褒义词,“old dog”是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而非汉语中骂人的意思。
4.语言意义对应,但只有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含义。如英语中“oyster”不仅表示一种海鲜,还指沉默寡言的人,而相对应的汉语词语“牡蛎”仅仅表示具有语言意义,没有其他特殊的文化内涵。
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因为不同的历史社会原因形成了自己某些独有的文化内涵,即使语言意义相同,但其文化意义在对应上也可能大相径庭。
二、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能运用目的语听说读写,还要理解目的语的文化,了解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并能运用它们来学习目的语,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词语的语言意义,还要针对学生的国别进行词语文化意义的具体讲解,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目的语词语如何正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理解来实现对目的语思维模式的了解,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如果忽视词语的文化意义,一味的注重词语的语言意义,极容易造成语用失误。这个失误更多的可能是在不适宜的场合或者语境当中运用了不恰当的词语或者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如在讲到汉语中颜色的词语时,可以介绍一下“红白喜事”,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禁忌,如果运用不当或者不给予重视,有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意义教学方式
上述内容表明了研究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先辈们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总结了许多教学方法,根据前面对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关系的讨论,可以将词汇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都相对应的词汇教学,这类词语以语言意义的对应为主,文化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以自然科学或者现象类的词语居多,因此在教学的时的重点便可以放在语言意义上;二是文化意义有差异的,即上述的部分内容,这类词语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语言意义进行释义以外,对文化意义部分还应该特别教学。下面就文化意义有差异的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般是先对词语进行释义,这里主要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然后再讲解用法让学生把握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针对有文化差异的词汇,在进行语言意义释义以后,一般会采用一般采用讲述介绍、归纳注释、示范演练等方式传递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可以表现为以下一些方式:
(一)是文化对比分析,将词汇所涉及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再根据相异之处,让学生把握其意义与用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清楚地理解词语的深层文化意义,不易造成母语与目的语的重叠与误区。例如,在区分“猫头鹰”这个事物时,能对比出,在英语里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一般都充当的很严肃、聪明、机警的裁判,有成语“as wise as owl”,而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者听得它的叫声,认为碰到它便会倒霉,与乌鸦在汉语文化中的意义相差不远。又如,颜色词汇里,“白色”在西方国家象征纯洁,运用于婚礼当中,“黑色”表示凝重、严肃,用于葬礼当中,而在中国婚庆里用的是“红色”,表示喜庆,至于“白色”则是葬礼的颜色,因此有“红白喜事”之说。
(二)是借助声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文化意义。这种方式针对学生理解国俗词汇,即语言意义文化意义皆不对应的词语有帮助。例如,通过听民族乐曲、看影片、看图片等方式真正了解什么是“黄梅戏”、“支教”“饺子”等;用说传说、听音乐、谈感想、讲故事等形式带领学生体会如“端午节”“户籍”等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三)是分角色、情景表演和分话题讨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化意义不对应的一些词汇教学。留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时,已受母语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在交际的时候,潜意识的是运用的母语模式,这可能会造成一些交际障碍。所以,教师在教授关于诸如“贵姓”、“哪里(表示谦虚客套时)”“随意”等词汇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双向互动中感知、理解中国文化,将文化知识吸收转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既理解把握了词汇,又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表达能力,尤其情境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目的语交际障碍较小、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基础上。
对于词汇中的文化意义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更多的教学形式,其目标都是让学生不仅能进行语法上的运用,还能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熟练准确地运用于跨文化交际,不陷入自己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当中。
结语
不同语言的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个性与共性造成的,语言词汇的学习与教学不是简单的翻译法就能完成的。研究分析词汇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具体归纳出系统与层次,有利于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脱离母语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无障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2011,(5).
[2] 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3] 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1998,(2):45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的过程。简单说来,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过程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我们知道,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是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克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常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交际误解,也即产生语用失误。一般来说,言语交际中一个语法错误、语音错误、词汇错误,不会触怒对方。然而语言使用规则上出现的错误,却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触怒对方。例如,询问对方年龄或工资会被当做侵犯别人的隐私。非语言交际同样也会造成类似的误解,比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的手势,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义,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外汉语教师可能接触到具有完全迥异的文化背景的人,甚至可能这些人在同一个班上学习汉语。那么怎么处理与他们进行无误的沟通,怎么样处理班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例如宗教上的冲突、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误解,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从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具体的策略谈谈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一虹在分析比较了多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局限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跨文化意识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对实践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大致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但是发现他们与自己并不相同,然后,文化冲突出现,我们会感到愤怒、恐惧,从而使得我们向后退缩。认为别人与我们一样的想法十分自然,但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所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不断提醒他们人们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理性认识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认为美国人随便,德国人严格等,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一定是有害的,但从某种程度讲,刻板印象是我们重视某类人或群体的共同之处,忽视个体区别。因而导致我们在与某个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将对于他所属的文化的刻板印象附属在这个人身上。在观察某种文化时候,不要只注意该文化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在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时,应该在教学中贯彻这样的意识: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外族的文化都是不对的,应该平等看待各族文化,在教学时更多地依附中国文化。
(三)保持的意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严格说来,每个人的文化背景都不会完全相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对方,我们可以“和而不同”。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指导他们保持的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以理性的态度介绍汉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要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体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三、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开设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课程。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了一些课程。我们认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精神》等,甚至可以让外教全程或部分地进行授课,这样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另外,也可以经常举办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讲座。
(二)大力开掘隐形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涉及到教科书中的、教学活动中的和教学活动之外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学校要精心选择教材,最好教材中能涉及他族文化的文化要素,让学生能从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除了开设显性课程外,还有必要大力挖掘语言类课程的隐性部分,特别是挖掘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另外,将上面谈到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也是隐性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之外,应让学生多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可以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联谊、晚会。
(三)提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见习和实践机会。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听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发面的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上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行为,得到一些直观的知识,这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该国家学生上课时的习惯,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实习积累经验。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有机会一对一、一对多地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具体来说,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这样的实践计划,制定选拔、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办法。
(四)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最好在大三或者大四期间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这对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十分有帮助。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与国外的学校进行联系,互相派遣留学生或实习人员。另外,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汉办志愿者赴海外的孔子学院实习。
赴海外实习的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文化休克”。文化休克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恢复调整期和适应期。如何克服文化休克?这实际就回到了本文讨论的内容。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从意识上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度,从实践上进行跨文化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海外实习中应对各种情况,不至于发生某些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意识上,要能从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最好是从感情上感觉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惟其如此,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或将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之后,才能够沉着应对各种现象,有利于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更长远地说,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国家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周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
[3]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周毅,包镭.汉语国际传播时代对外汉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