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伴随着新生行业的不断涌现,传统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个公平的中间性的质量标准的产生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以质量为先的现有市场中,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地位尤为突出。更好、更快的适应我国各行各业对于标准的要求,成为了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重要发展思路。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一种观点,这个观点代表了国家和企业,思索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质量的优势,如何做出最准确的质量策略;(2)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一种需求,其引领质量文件的不断完善与深入,保障着各个行业与政府的不同需求;(3)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一种基础,使各公司质检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可以依据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要求和办法来进行管理,保障了企业质检工作的顺利展开,有据可循;(4)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一种顺序规定,它让公司企业有计划,依步骤改善着公司企业的质量监管活动。例如公司企业的事故越大,追查起来方方面面考量的事情就越多,这时,公司企业可直接按照计量质量体系管理中规定的追责办法,步步跟进,强化追究责任的力度,反思事故的原因,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5)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一种参照,公司企业可以参照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规定,强化公司的质量管理素养品质,从而提高公司企业的利益。参照计量质量体系管理还可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原有客户对企业的信心,增强新客户对企业的正面认知,起到扩大市场的作用。
2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作用
(1)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公司产品质量的重要的技术性管理工作。作为一种监督性的管理工作,在其高标准的要求下,计量质量体系已经成为公司企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计量质量体系管理为产品的出厂及产品在市场的反馈信息提供了科学依据。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进步与发展,从侧面发映出一个公司的产品的质量精度,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度。所以,公司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技术高低,充分体现在其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水平。(2)质量计量从技术上保障着公司企业的产品生产。产品的质量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大多数公司都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以期因此获得最大的利润及社会声誉。通过产品质量计量,可以以数据的方式体现产品的质量好坏,并给出改进意见,通过反复的数据校核、比对,保证计量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质量计量如果失去其在企业应有的作用,企业的产品质量也就不会在技术层面上得到有效的改进。(3)计量质量体系管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一种法制监督的作用。计量单位作为国家在计量监督方面的职能单位,其最大特点就是监督,代替国家行使在质量监督方面的权利。作为公司企业,《计量法》中的所有规定,都要无条件执行、遵守。公司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计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按照相关计量政策法规,对公司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一条龙的监督计量,要让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渗入到公司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增强质量计量相关部门在公司企业经营中的话语权。突出质量计量在公司领导层的地位。要由主要领导牵头直接参与到公司企业的质量计量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企业在质量计量中依法依规,在生产活动中起到监督效果。(4)计量质量体系管理在质量体系中具有保证功能作用。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本质上就是合理、有效的组织,协调国家在计量方面颁布的法令,政策的落实实施。现代化成产的三大支撑是具有优良品质的原材料,制作精良的工艺设备和先进的计量质量体系管理。计量质量体系管理贯穿在产品生产,公司企业经营全过程。为监测原材料,开发新产品,监控生产,检验质量,监测环境,控制安全,核算成本,考核制度等提供体系管理上的保障。在现代化经营的公司企业,工业计量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它是公司企业保持竞争活力的重要保证。计量质量体系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在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中,20个质量要素里面和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相关的要素就达到10个。这10个要素体现了计量质量体系管理在质量体系认证中的地位与作用。
3计量质量体系管理的改进
勘探处自==年==月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认证审核,取得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在进一步完善体系并保持持续有效地运行方面,各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职工对iso系列标准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贯标”、“认证”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认证是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的一种手段,取得认证证书只标志着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符合iso标准的要求,要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我处在通过==年监督审核后,为保持质量认证的有效性,最高管理者立即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一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了处质量体系文件
自==年==月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年度审核后,我们立即针对审核中审核组对我们提出的=项轻微不符合项及末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不合格项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及时对体系文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修改
为了使程序文件更具可操作性,真正对勘探生产的各个质量环节予以有效的控制,体现出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断改进,我们组织人员对c+质量手册进行了换页修改对c+程序文件进行了换+修改。为了切实做好体系文件的修改工作,质量与安全环保管理部首先深入到各基层大队和处有关职能部室进行了走访,广泛听取大家对体系文件的修改意见,汇总后制定了修改计划。修改后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切合生产实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增强,文件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文件之间、单位之间的接口关系更加紧密,避免了职责不清、相互推委扯皮现象的发生,也有效地减少了“两张皮”现象的发生。体系文件的不断修改,对处质量体系长期有效运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修改、补充了作业文件
在体系运行初期,我们制定了《综合勘探文件汇编》(年)、《地质勘探文件汇编》(年),随着体系的不断深入和实际生产的检验,《汇编》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合目前生产的需要。今年,我们补充了《综合勘探资料解释规范》,《综合勘探仪操作规程》《综合勘探资料录取整理规范》,替代了《综合勘探文件汇编》、《地质勘探文件汇编》。
二、加强培训,扩大内审员队伍,并使其发挥作用
今年又选派=名生产骨干参加了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举办的内审员资格培训班,加强内审员力量。目前,取得内审员资格证的人员已达==人,分布在各个岗位上,他们是推动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骨干力量。
三、加大对体系的检查力度,精心组织内审
今年=月份,质量与安全环保管理部分别对冀被各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较多,有滑坡现象。我们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各单位进行了通报,并督促其进行整改。主要是有些单位在处通过年度审核后,思想上有所放松,未完全按处质量体系要求对各环节进行控制,体系出现了严重滑坡。通过检查,及时防止了质量体系的滑坡。质量与安全环保管理部精心组织了内审工作。=月==日——=月==日,进行了一次全面内审,本次内审是对处质量体系运行状况的总体检查,目的是检查d+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验证处质量体系运行结果与处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的符合性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处质量体系顺利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换证审核作好准备。本次审核涉及了gb/t=—iso:==的所有要素要求,共发现==项轻微不合格,主要表现在质量记录管理、统计技术应用、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检验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这次内审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及时发现了存在的不合格,对处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质量体系得以有效运行
通过近三年的体系运行,基本上实现了质量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尤其是今年以来,体系运行无论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还是在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改进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以顾客为中心”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重组改制以后,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提高,比如东部油田公司连续下发了《勘探处在探井勘探中的主要职责(=条)》、《地质勘探各阶段乙方的主要工作内容(==项)》、《新的形势下强化勘探管理的要点(=点)》等文件,这些文件的条款不但是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质量考核,并且这种考核不仅仅是勘探成本的扣罚,而且关系到队伍的使用,以至牵涉到勘探工作量的流失和市场的占有。这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勘探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不折不扣地按规定的要求去做,时时、事事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以使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组织依赖其顾客而生存,失去顾客的组织必遭淘汰。
=.正确识别顾客的需求。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必须首先识别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通过多年来与顾客广泛打交道的经验以及分析新时期出台的新要求,我们大致归纳出顾客在五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加快实施节奏方面;二是提高勘探开发效益方面;三是搞好实施监督方面;四是提高资料整理的水平方面;五是围绕日常工作的优质服务方面等等。但我们应该知道,顾客需求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因此我们要不断识别顾客要求,持续满足顾客需求。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协调运作。满足顾客需求不是说说而已,重要的是必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今年以来,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都遵循“满足顾客需求”这一宗旨去努力工作。比如,我们测量组经常在下午快下班时接到一个坐标,让明天上午就去踏勘井位,于是晚上接着干,展点、计算、充电,如果一天下发几口井位,还是南北各有,则更要忙个不停,并且第二天兵分两路去测量,这一切是为了顾客能及早上钻的需求;接着是勘探地质设计,也是要的急,有时甚至正式“三图一表”还没到,就催设计拿出草本,设计人员加班加点,从收集资料到微机输入,从数据校对到复印装订都一丝不苟,保证了开钻前设计到;再有分析化验急样急做,及时的薄片、地化、物性及全脱资料为认识地层,评价油气层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潜山井卡山时现场上薄片鉴定,为准确判别是否“进山”提供了充分依据,大大减少了勘探队的停等时间。比如为了顾客的低成本,高效益,我们在油气层评价上,对资料反复分析,反复对比,有时还有意识的增加化验分析项目和取样密度,以获取更多的油气信息,千方百计来提高解释符合率;在动态分析上,我们充分利用最先掌握第一性资料的优势,及时分析对比,拿出下步钻探意见,库==井对比电测后,北部项目组人员拿着资料和方案连夜赶到任丘汇报,结果该井加深钻探发现全井最好的显示层;库==两口井也是钻达设计井深而没打完目的层,经请示后又加深钻出新的显示层;至于提出提前完钻建议被采纳的或建议虽没被采纳但续钻也没效果的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在履行顾客赋予我们监督职能上,无论是二开前勘探条件验收,还是事故处理后带荧光勘探液的清除,我们做得仍然十分认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库==井在勘探前综合勘探仪试运转时,在浅层明化镇组发现地质异常,小队及时汇报并在完井时上提综合测井井段,定了井壁取心,证实了显示的存在,从而发现了一套新含油层。另外,利用综合勘探仪诸参数的实时监测,我们对勘探条件和泥浆系统的变化了如指掌,依靠勘探小队人员的记录,我们对勘探过程的特殊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进而在地层识别和油气层评价时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比如在为顾客服务方面,我们的工作有了较大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探井的日常汇报及时了,重点层段能做到一天三报;二是对完井汇报、试油讨论和老井复查非常重视,每一次都认真准备,积极参加;三是认真对待每次资料验收的讲评,对提出的问题都举一反三地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力戒今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四是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调度室值班人员总是态度和气地请示汇报,不厌其烦地重报重传。比如资料录取和整理,我们在取全上作文章,在取准上下工夫,在整理上显水平。总而言之,我们努力在各项工作中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对我们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高。
(二)注重过程方法,确保勘探质量
在勘探整个实施过程中,按照过程方法,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种过程控制:一是直接影响质量的过程,它包含资源配备(尤其是人员配置)、岩屑代表性、仪器的正常运行、原始资料的齐全准确及时、勘探条件的干扰识别等;二是关键过程,它包含井位数据、“三卡一定”(卡取心层、卡潜山、卡完钻层、定井壁取心)和完井数据;三是特殊过程,它包含斜井的勘探、浅层的勘探、潜山地层的勘探、气与轻质油的勘探。今年我们抓直接过程不放松,生产管理上重在要求和检查;抓关键过程硬碰硬,生产管理上重点把关;抓特殊过程多用功,在生产管理上勤跑井,多指导。通过三种过程的划分,我们在生产管理上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勘探施工过程的控制,以确保勘探质量的提高。比如斜井勘探的主要问题是岩屑代表性差,勘探的重点就放在钻时、地质和对比上;浅层勘探的焦点问题是钻速快造成对比分析不及时,勘探的重点则放在目的层段加强力量,资料必须跟上钻头,并多汇报,共同搞好随钻分析卡好层;潜山地层勘探的关键问题是储层的不均质性,勘探的重点要放在烃类检测和泥浆参数、工程参数的综合分析上。总之,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内部的各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
(三)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改进是提高管理质量的精髓。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人们总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现系统性能改进的机会。质量改进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质量的过程。今年有两件事很能说明这一点。一件是里=井在接近井底时,错把“单根峰”当作地质异常,结果多打了进尺。后来分析找出关键的原因是,快速钻进没有快速分析的意识,更没有及时整理资料的做法。这件事对当事人和组织都是一个教训,当事人说,我一辈子忘不了,一辈子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组织上把浅层快速勘探的勘探作为勘探实施的特殊过程,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另一件是今年在北部钻探的五口井,电测解释与试油结果多不相符(我们的地质解释也有不符合层),我们用了半天召开质量分析会,查问题,找原因,集思广益,最后分析出地质解释符合率偏低的原因是油与气的组分特征没搞清,水溶气的饱和度认识不足。结果重新解释,不仅自圆其说,而且对另外一口井的解释确定了改进方案。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只能维持质量,持续改进旨在不断提高质量。
五、下步工作要求
进一步发挥内审员的作用。目前,勘探处通过培训的内审员已达===人,分布在各单位。这些内审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本单位搞好体系的运行工作。各单位的兼职内审员要认真学习体系文件,督促各岗位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各项质量活动,同时应及时收集、汇总员工在执行体系文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若有疑问,及时与质量与安全环保管理部联系,以便尽快得到解决。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内审员要熟悉所在部门的业务,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大胆督促领导和各岗位组织实实在在的质量活动,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编写质量体系运行报告。当然,各部门领导要支持帮助内审员的工作,要树立内审员的权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加大内审频次和深度。质量体系只有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不断增强控制的实效,才能避免管理上的反复和滑坡。为此,必须加大内审的频次和深度。根据我处质量体系涉及各部门的主管要素及相关要素的数量,结合各部门与勘探实体质量的关系,将有直接关系的各大队(研究所)和项目部归为第一类,有间接关系的机关各部室归为第二类。第一类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内审,第二类部门每半年进行一次内审。内审的重点要放在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上,内审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内审的不合格项要有一对一的整改措施,并作为下一次内审的对象。
严格考核制度。本次内审表明,一是不合格项大为增多;二是项目部与冀被各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三是有些体系运行报告编写的不认真。究其原因可谓一大堆,但有一条是最根本的,这就是没实行严格的考核,没有与经济利益挂钩。质管中心要拟订《质量体系运行考核办法》,考核以内审结果、顾客质量投诉和质量体系运行有效程度三个方面为依据来进行奖罚。同时对内审员也要进行考核,对其工作态度、能力、实绩等进行评价,对确实不合格者要取消其内审员资格。
关键词:TS16949 认证 质量体系
TS16949认证是指T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是《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应用ISO9001的特别要求》,简言之,它是进入汽车供应链的通行证。该标准的目的就是在汽车供应链上预防缺陷、提升质量、减少变差和浪费,从而从源头保证汽车整车质量。TSO/TS16949(以下简称TS)标准虽然建立在9001上,但远高于9001标准,相关汽车业发达国家基于汽车制造业的高关联性、长产业链的特性,针对汽车的安全、寿命、经济的特殊要求并融入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确定了该标准,因此TS标准一方面认证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该标准更要求认证后企业必须持续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正所谓认证难,认证后保证持续有效运行更难。相当一部分企业为通过认证,进入汽车配套链,苦心励志,全员拼搏,但通过认证后,就出现了松懈情绪,对贯彻体系文件不认真了,记录马虎了,导致体系滑坡,有些甚至完全脱离了体系文件,形成“两张皮”,被顾客取消了供货资格。因此通过认证只能说明企业质量管理开始步入TS标准所规定的轨道,初步取得顾客的认可,获得进入汽车配套的通行证,但并不是说可以高枕无忧了,因此获证企业如何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为顾客持续提供高质量产品将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客户的要求,也是TS标准本身的要求,更应该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如何保证TS持续有效运行呢?
1 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保证TS有效运行
企业为提升产品质量、开辟新的销售市场、进入汽车供应链,把实施TS认证作为一项重要发展目标,这本来就是在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实现的,同样企业取得TS认证后要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也一定有待于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包括提供各种所需资源。企业领导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TS的总策划师,企业通过认证后,企业领导更应成为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推动大师,并通过亲自主持管理评审,从审核结果(包括一、二、三方审核)、顾客反馈、过程的绩效和产品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情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情况、影响体系的变更情况、改进建议、FMEA的总结、APQP有关阶段的报告等方面发现改进机会,提供改进所需资源,从而从最高层面推进体系改进,实现持续有效运行。
2 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保证TS有效运行
TS运行是通过过程方法,设定过程指标体系,运用FMEA、MSA、SPC、APQP、PPAP等科学工具对过程指标不断优化改进来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因此有大量和程序要执行,有大量的数据要记录,可以说TS体系是一个数据化的体系,与原企业的管理模式差距很大,工作严谨细则,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推动,TS将无法正常运行,更谈不上持续有效运行,在认证通过后会很快松懈滑坡,甚至退化成“两张皮”,因此这个负责机构通过认证后仍要一如既往地抓好体系有效运行管理工作。因此企业领导必须从开始认证到认证后的体系维护全过程中,精选质量意识高、业务熟练、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人员组建一个强力高效的质量管理机构,并授予其相应的责、权、利,配备资源,让其充分行使职权,监控质量体系,全面负责协调推进体系有效运行,按标准和体系文件要求组织好体系文件的改进、内审、纠正预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总结优化体系文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优化,持续有效运行。
3 必须注重顾客的推动作用才能保证TS有效运行
TS标准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想要进入汽车供应链的企业最初通过TS认证应该都是在顾客要求下进行的。企业通过科学的过程方法识别出所有的顾客导向过程COP,并围绕COP识别出其它的MP、SP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设定指标值,进行量化控制,通过指标的不断优化实现体系有效运行,使企业始终保持稳定提供优质产品的能力,以满足顾客要求。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当企业通过TS认证,得到顾客认可,这只能是企业获得了进入汽车供应链的通行证。但企业进入配套供应后,顾客将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进行二方审核来监控企业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审核企业缺陷预防、成本下降、质量改进及所提交产品的质量情况。因此二方审核也是企业TS持续有效运行的良好方法。企业要充分利用二方审核及提出的整改进行有效改进,把每次二方审核当成提升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绝好机会,并充分利用顾客日常各种反馈,一方面满足顾客要求,增加企业供货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体系持续有效运行,让顾客成为企业TS持续有效运行的助推器。只有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才能不断满足顾客需求,提升顾客满意度,同时也使企业自身获得更大的效益。
4 必须抓好全员培训才能保证TS有效运行
培训教育工作是企业实现改进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TS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科学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如FMEA、MSA、SPC、APQP、PPAP,过程方法,防错、统计技术等,如不经过各种对质量有关人员的适宜系统培训,使其掌握所需的技能和方法,就不可能做好质量工作,更谈不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对设计人员、审核人员、操作人员、质量管理、检测人员等都要经过培训,尤其是体系改进、程序变动、指标调整等都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对全员的培训促进全体职工不断提高质量意识,提升质量技能水平,只有全体员工理解了、懂得了体系文件,掌握了相关技术,才能自觉执行并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5 要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没有考核激励不行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指的是为了保证电视台或事业单位达到其预定目标而实行的相关程序、制度与策略。在2008年6月,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以及银监会等部门机构联合了关于内部控制相关说明文件。文件中指出,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确保电视台或单位保持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而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并保证其资产的安全状态与财务报表等数据的真实可信。最终使得电视台得以提高其经营管理的运行效率与收益,实现其长期的发展目标。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内容中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风险评估、环境控制、活动控制、信息传递以及审验监督。
风险评估指的是企事业单位针对有可能使得内部控制目标不能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对于这些因素在未来是否会引起内部控制对于目标达成的问题与其影响程度进行确认。评估的结果对于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质量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环境控制指的是会影响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实行效果的各类因素。环境控制是内部控制质量体系中的其余部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它对与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切实执行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活动控制指的是帮助管理人员确定其政策或决定是否实行到位的程序制度。其中包含了预算、计划、验证、复核、调节、盘点、登记记录、职责分配以及确定资产安全等等方面。
信息传递指的是使用内部控制质量体系产生计划、工作等必要的信息,然后确保信息可以及时得被有相关需要者了解掌握。其中包含了跟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任务目标相关的各类信息在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传递以及与环境的信息传递。审验监督指的是针对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执行进行效果评价的程序,这其中包含了风险评估是否按照预定期限进行了准时的苹果,评估结果是否准确可信;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执行是否适合具体的工作环境;信息的传递是否及时、通顺等等方面。而监督一般涵盖了专项监督、持续监督两类。专项监督指的是由企事业单位内部专门安排的工作人员或是外部的专门机构针对一定的目标进行监督。而持续监督指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中进行的监督,其中包含了管理层的例行监督与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工作任务的监督等等方面。
二、目前我国电视台的内部控制质量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电视台的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目前,部分电视台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作用,其管理理念没有适应新情况新环境的要求。因此,这就使得许多电视台在管理上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重视,无法针对电视台的经营策略、运营水平、成本控制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等等方面实行科学、合理的控制管理。
2.电视台负责实行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低在实际中,由于部分电视台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缺乏真正的认识,负责实行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关人员普遍存在着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体系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此外,许多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人员均没有接受过严格、专业的教育培训,因此导致其业务能力较低、思想认识不足。这就使得电视台难以进行科学合理、客观有效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构建工作。
3.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我国许多电视台的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对于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职责确定,权责分工极不清晰。这就使得各类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相关制度的计划安排与具体的执行工作相脱节,不能满足电视台实际的工作需求,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控制作用。
三、构建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原则
构建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时,需要对于制约性与综合性给予一定的重视。同时,要符合电视台未来的整体发展策略的要求,并有利于电视台做好其运营成本的工作,提高运营收益。目前我国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构建原则一般包括了以下几点:
1.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因为电视台的内部控制质量体系是专门针对电视台的一种整体控制管理,所以,其内部控制质量体系应当具备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流程,以确保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目标功能与监督作用得到真正实行。
2.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电视台的内部控制质量体系需要将电视台内部的日常运营与其他各类业务管理均包含其中,以确保实现电视台内部的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
3.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在电视台内部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电视台的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做好全面、系统、整体的管理控制,其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电视台的运营项目与风险评价。所以,电视台内部对于其内部控制质量体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地位与思想上的认识。
四、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构建完善模式
1.确定电视台的内部控制目标为了做好电视台的内部控制工作,就需要确定电视台的内部控制的工作目标,这是构建电视台内部控制质量体系的基础与前途。然后按照设定好的内部控制目标,设置、规划符合电视台实际工作要求的内部控制架构。在开展电视台的内部管理工作时,需要把控制目标进行细分,并对于容易使得内部控制目标发生偏差的流程、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与严格控制。
2.对电视台预算的控制管理加强资金作为支撑电视台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电视台的内控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电视台预算资金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是促进电视台正常发展的根本保证。发挥预算控制对电视台内控管理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避免各类资金问题的发生,通过制定预算控制指标及体系,并对电视台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控制和分析,有助于实现电视台发展目标。
3.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现代电视台管理理念已经将风险评估控制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电视台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有很好的保证作用,并且提高决策的可行性与时效性,全面对电视台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有助于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在建立并完善电视台风险评估体系的过程汇总应以其经营发展策略为导向,从根本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以相应有效地控制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有侧重点、针对性地将风险预防作为控制管理的关键内容,通过及时对潜在风险进行调整和避免是保证电视台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
4.进一步加大电视台内控制度的监管力度电视台管理与控制工作中,从电视台内部的方面进行管控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台管理者在建立相应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电视台内控制定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对内控行为的实际实施过程进行动态化管理,以实现内控的实效性。其中,可以采取内部审计等手段对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并对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确定和跟踪。在电视台内部构建内控环境,改善体系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等是提高内控水平的必要途径。
五、结束语
目前,国内对物流质量体系的构建关注越来越大,但大多集中在物流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现笔者就物流商品质量体系进行构建与评价,剩余部分还有待研究与整理。
1.物流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物流商品质量是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等)的保证,尽量避免破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部分来进行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
1.1 商品质量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进步,商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硬性指标,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商品质量需要严格把关,这就可以从传统的质量指标体系中吸收一些指标,如商品的次品率。而物流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则也应保证商品运输途中的完好性,这就需要用商品完整性指标来衡量。物流企业在另一方面也算作生产者,这就需要提供给消费者有足够数量、品类齐全的商品,这也是商品质量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1.2 商品价格指标体系。价格是商品的又一重要指标,有了优惠的价格,才会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同等商品只有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才会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这就需要优惠价格指标来衡量,但进行物流的企业也需有利可得,这就需要靠查商品实际的盈利情况。在这里由盈利价格指标来体现,而在这里面,不同的顾客有着不同的考虑,有的需要物美价廉的,有的需要一些特殊商品,贵点无所谓,这就要物流对浮动价格的应对,即浮动价格指标。
1.3 商品运输指标体系。在这里将运输列入商品质量是考虑到工作质量不能完全覆盖的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指正。物流本意为物的流动,流动就要靠运输,这就牵扯到如何选用合理的运输方式,才能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也同时要保证商品的安全性,普通货物防止丢失,易燃易爆商品则需要特殊运输,我们用合理运输指标和安全运输指标来衡量。
综上所述,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2.物流商品质量的评价主要指标。
2.1 商品质量指标:
①商品次品率:每百万产品出现的次品数量;
②商品完好率=交货时完好的商品数量/此次物流商品总量;
③品种齐备指数:品种残缺率=缺货品种数/客户所需品种总数;
④数量指标:缺货率=缺货数量/总商品数。
2.2 商品价格指标:
①优惠价格指标。优惠的价格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
②同等商品价格比较指标。可以做为制定价格的重要指标。
③商品盈利统计指标。剔除不利商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④商品浮动价格指标。做到这点,才会更好的抓住顾客的心,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2.3 商品运输指标:
①合理运输方式选择指标。
②合理运输时间安排指标。考虑到具有特殊意义商品的运送时间安排,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合理运输设备使用指标。满载率=车辆实际装载量/车辆装载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志忠等.《物流管理学》.2005.8
2 刘志学等.《现代物流手册》.2005.1
3 张毅等.《现代物流管理》.2006.1
关键词质量体系认证认证失败改进策略
一、质量体系认证的概述
1.什么是质量体系认证
质量体系认证,是指第三方(社会上的认证机构)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评定和注册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审核、评定和事后监督来证明供方的质量体系符合某种质量保证标准,对供方的质量保证能力给予独立的证实。
质量体系认证,起源于产品质量认证中的“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评定”。这种评定着重对保证质量条件进行检查,以确认该企业能否保证其申请产品能长期稳定地符合特定的产品标准。因此,不能把产品质量认证中质保能力评定与单独的质量体系认证等同起来,质量保证能力评定只是质量体系认证中的一部分。
2.质量体系认证的特点
独立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诞生于70年代后期,它是从产品质量认证中演变出来的。质量体系认证具有以下特点:
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不是该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服务,而是质量体系本身。当然,质量体系认证必然会涉及到该体系覆盖的产品或服务,有的企业申请包括企业各类产品或服务在内的总的质量体系的认证,有的申请只包括某个或部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体系认证。尽管涉及产品的范围有大有少,而认证的对象都是供方的质量体系。
认证的依据是质量保证标准
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往往是供方为了对外提供质量保证的需要,故认证依据是有关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为了使质量体系认证能与国际做法达到互认接轨,供方最好选用iso9001、iso9002、iso9003标准中的一项。
3.认证的机构是第三方质量体系评价机构
要使供方质量体系认证能有公正性和可信性,认证必须由与被认证单位在经济上没有利害关系,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承担。而这个机构除必须拥有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人员、符合要求的资源和程序外,还必须以其优良的认证实践来赢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信任,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
4.认证获准的标识是注册和发给证书
按规定程序申请认证的质量体系,当评定结果判为合格后,由认证机构对认证企业给予注册和发给证书,列入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名录,并公开。获准认证的企业,可在宣传品、展销会和其它促销活动中使用注册标志,但不得将该标志直接用于产品或其包装上,以免与产品认证相混淆。注册标志受法律保护,不得冒用与伪造。
5.认证是企业自主行为
产品质量认证,可分为安全认证和质量合格认证两大类,其中安全认证往往是属于强制性的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和扩大销售量,一般是企业自愿,主动地提出申请,是属于企业自主行为。但是不申请认证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自然形成的不信任压力或贸易壁垒的压力,而迫使企业不得不争取进入认证企业的行列,但这不是认证制度或政府法令的强制作用。
二、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体系认证(认证的目的)
企业申请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争取重大设备制造或工程建设投标的需要
某些需方为了保证重大设备制造质量或重要工程建设质量,往往采用投标的办法来选择供应厂商,并且要求只有取得质量体系认证的厂商才可以投标,把体系认证规定为投标厂商的先决条件。企业为了具有投标资格,申请并取得质量体系认证。
2.争取签订订货合同的需要
某些需方为了能保证其所采购商品的质量,往往是在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中选择供应厂商,企业为了适应需方的需要得到更多的订货合同,而申请并取得质量体系认证。
3.提高质量信誉,取得市场竞争胜利的需要
企业取得质量认证后,认证机构要给予注册和发给证书,同时印发体系认证企业名录,扩大影响,从而提高了认证企业的质量信誉,更好地得到顾客(用户)的信任,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4.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某些国家或地区,利用是否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作为贸易壁垒,保护本国(本地区)的利益,规定某些商品未经质量体系认证不能
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企业为了打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因而申请并取得质量体系认证。
5.促进改善管理,提高体系运行有效性
企业领导为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改进和提高体系运行有效性,以体系认证为纽带和动力,发动员工深化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体系运行有效性,增强企业适应市场(顾客)要求和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
企业要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应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作好与体系认证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关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仍应从质量职能分配入手,编写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贯彻手册和程序文件,做到质量记录齐全,其程序和作法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相同,已于本节贯标建立体系程序和步骤中作过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下边仅介绍如何作好与体系认证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
1.全面策划,编制体系认证工作计划
为了使体系认证工作能作到有计划、协调地进行,企业质量部门在调查和收集有关体系认证信息的基础上,对体系认证工作进行全面策划,编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计划”作出总体安排。“计划”应包括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完成时间、责任部门、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主管领导。“计划”编好后,应经企业主管认证工作的领导批准,由质量部门印发。
2.掌握信息,选择认证机构
(1)掌握信息
企业在申请认证之前,首先应掌握两方面的信息。
一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信息。应组织人员按选定的质量保证模式对企业现有的质量体系进行全面审核,通过审核报告来掌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信息,判定是否基本具备申请体系认证的条件。
二是社会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信息,通过派出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认证机构的资料,掌握认证机构的有关信息,其中主要是认证机构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审核人员的资历和水平以及收费标准等,以便为选择认证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2)选定认证机构
根据掌握认证机构的信息来选择认证机构,应选择那些收费合理、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认证机构。选定的认证机构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它们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由于我国已与世界上10个主要国家签署互认协议,一张证书可以通行互认的国家,因而一般只需选定一家。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写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报企业最高领导者批准。报告应包括选用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选定的认证机构、认证的时间安排以及所需的费用等。企业领导批准后即作为申请体系认证的依据。
3.与选定认证机构洽谈,签订认证合同或协议
(1)与选定的认证机构洽谈
根据领导决策(批准的报告),质管部门与选定的认证机构进行初次洽谈,提出申请体系认证的意向,了解申请体系认证的程序,商讨认证总体时间安排,以及认证费用等。不管是初次洽谈,还是以后的谈判,企业应明确“认证是市场行为,申请认证的企业是认证机构的用户”这一观念。
初次洽谈后,申请认证企业应向认证机构索取申请认证用的申请表和协议书或合同书。
(2)正式提出申请,签订合同或协议
企业在作出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总体安排和提出整改工作要求后,就可向认证机构提出质量体系认证的正式申请,递交申请表。当认证机构接受申请委托后,企业即可与认证机构签订合同或协议。
有的认证机构要求在提出正式申请交申请表的同时,应提交企业的质量保证手册或其它有关文件,例如认证体系复盖产品的介绍、企业营业执照等。此时,正式申请则应在质量手册编好后再提出,在送申请表的同时送交质量保证手册,然后签订合同或协议。
4.送审质量保证手册
企业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必须要经过认证机构的两次审核,第一次是对企业的质量保证手册的审查,审查手册内容是否达到所选用质量保证标准的要求,是否能满足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需要,这是对企业质量保证体系适宜性的审查;第二次审查是对企业现场进行检查,检查实际质量活动是否有程序文件,是否符合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现场检查是对企业质保体系实施性的检查。
由于质量保证手册审查是体系认证审核的第一关,因而申请体系认证的企业,对手册的编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编写的质保手册能符合要求,争取审查一次通过。送审的质保手册应是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的受控版本。
认证机构对质保手册审查后会正式提出书面的审核意见,企业对所提意见应进行研究分析,对不符合所选用质量保证标准内容要求的意见,必须依据所提意见对质保手册进行修订;对属于建议性的意见(认证机构一般不提这类意见),企业则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手册进行修订。根据审查意见修订质保手册时,应按规定程序办理修订手续。除应向认证机构提供修订后质保手册换回原提供的手册外,对企业内所发手册的受控版本,都应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质保手册即是认证机构对现场检查的依据。
5.作好现场检查迎检的准备工作
(1)资料准备
作好现场检查迎检的准备,不但关系到认证能否一次通过,同时也关系到现场检查能否顺利进行。为此,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编制印发“迎接认证现场检查准备资料清单”提出各部门应准备资料的目录,经审查后交各部门进行准备。质管部门对各部门准备好的资料应进行抽查,以保证准备好的资料能符合要求。对各部门准备资料应提出以下要求:
a)为作到有备无患,准备的资料应宽一些;
b)资料准备应按每项体系要素准备,准备好的资料应按不同的体系要素分别存放;
c)每个要素的资料应分为提供和备用,凡与认证所选质量保证标准或质保手册直接有关的,均为提供的资料,凡间接有关的为备用资料;
d)准备的资料应编号、列表编目录,以便于检索。
(2)人员准备
迎接现场检查的人员准备,应分公司(总厂)和车间(分厂)两级进行。
公司(总厂)应负责选定陪同人员和发言人,人员一经选定即不再变动,检查时必须在场,企业其他工作应为检查工作让路。对选定人员,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培训,使人员应掌握接受检查的必备条件和应掌握的信息,以及注意事项。为了搞好人员培训,质管部门应编写“培训提纲”。
各车间(分厂)应对本车间(分厂)、班组迎检人员和参加迎检的工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参照公司(总厂)的培训提纲和学习手册。
为了搞好企业所有迎检人员的学习,企业质管部门应编写《质量体系认证学习手册》,提供各部门学习使用。
由于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时,对如何实施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贯彻体系文件等会提出很多问题,如问不同岗位人员如何实施质量方针的,因而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迎检人员应对回答如何贯彻实施质量方针作好充分准备。
(3)成立迎检组织机构
为了使企业迎检工作能作到有条不紊地进行,企业应成立迎接现场检查的组织机构,一般设立迎检办公室或迎检领导组,下设接待组和业务组。
接待组主要负责认证机构审核人员的生活食宿、交通车辆和审核人员车票或机票等工作。业务组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培同人员和发言人参加认证机构召开的各种会议,接受检查,掌握检查中发生的不合格信息,及时向企业主管领导汇报和采取措施等。
(4)编制迎检计划
认证机构到申请体系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的一周到十天前,应正式提出现场检查计划。该计划应明确提出去企业检查的审核人员,以及他们的简历、审核人员分组和各组活动的日程安排,安排要具体到小时。
认证企业在接到认证机构提交的现场检查计划后,质管部门应针对计划的安排编制企业的迎检计划。迎接计划应包括日期、时间、审核的要素和部门、发言人、参加人员、需准备的资料、检查活动的地点等。迎检计划编好后,应印发企业领导、迎检办公室(含接待组和业务组)以及各部门。各部门应根据“迎检计划”的安排作好迎检的准备工作。
6.接受现场检查,及时反馈信息
组织人员参加首次会议。
认证机构来企业第一项活动就是召开首次会议。企业质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参加首次会议的人员,并作好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首次会议上企业最高领导者应致欢迎词;参加会议的人员应作到准时不迟到,开会时遵守会议纪律,从而展示企业严肃的工作作风。
接受检查,作好介绍
在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去各部门检查时,企业指定的发言人和陪同人应根据审核人员所提问题作好介绍,提供所需资料。介绍情况是否全面并符合所提问题,资料是否提供齐全,对能否产生不合格项关系重大,因而应重视并作好这项工作。
掌握检查中发生的信息,及时反馈
在审核人员进行检查过程中,迎检的领导组或迎检办公室每天下班前集陪同人员开会,汇报当天检查情况,特别有可能发生不合格项时应及时汇报,以便向审核人员提供新的资料并进一步说明情况,使审核人员根据新情况和新的资料重新判定,力争不产生重大不合格项。
组织参加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是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向认证企业汇报现场检查情况的会议,会上除报告检查中发生的不合格项外,还要提出体系认证是否通过的初步意见。认证企业质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参加末次会议的人员,并作好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使参加会议人员能准时到会并使会议能顺利召开。
7.对不符合项组织整改
由于质量体系包括的质量活动,牵涉的面广,涉及的人多,现场检查不可能不发生不符合项。对发生的不符合项,能立即整改的,力争在检查结束前整改完成,并向审核人员提供整改后的情况;当不符合项不能立即整改时,认证企业应制订不符合项整改计划,并将计划在检查完成时提供给审核人员,以便作为审核人员判定认证能否通过的依据。
当发生的不符合项对企业通过体系认证没有影响时,也可在审核人员离开企业后制订“不符合项整改计划”并报送给认证机构,作为认证机构跟踪检查时的检查内容。
8.通过体系认证取得认证证书
当对企业现场检查未发现重大不符合项,且一般不符合项都较少时,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即可判定企业通过体系认证,并在末次会议上宣布通过认证的初步意见,待审核人员向认证机构的领导组织(一般是技术委员会)汇报审定后即正式通过体系认证,并在一个月内向申请认证企业颁发体系认证证书。
当对企业现场检查发现重大不符合项,或一般不符合项过多时,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则判定体系认证暂不通过,认证企业必须制订整改计划组织整改后,并由认证机构审核人员进行复查,或由企业编写书面整改报告报认证机构审查,认为合格后才可通过体系认证,颁发体系认证证书。
9.防止松劲思想不能倒退,继续健全质量体系
企业要坚决防止事过境迁一阵风的思想,不能认证通过后就万事大吉,在思想上放松了,在行动上把已经整改开展起来的质量活动停下来,又恢复到认证前的作法。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不但应将已整改提高的质量活动,坚持下去,还应继续健全质量体系,提高体系运行有效,不能倒退。
10.进行整改,迎接跟踪检查
根据认证机构认证程序的规定,对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每年需进行1~2次的跟踪检查。为此,企业对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提出的问题(即不符合项),应按已制订的整改措施计划进行整改,以便迎接认证机构的跟踪检查。
企业应对认证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在已取得体系认证的基础上,以产品实物质量为目标,继续贯彻系列标准,实施《质量管理手册》及有关的程序文件,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以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质量体系认证的意义及发展
任何一个订货单位都要求生产企业能供应满足其所订产品的质量要求。为此,在没有实行质量体系认证的情况下,订货单位在选择生产企业时,往往需要派人去企业评价其质量体系,证实该企业确实具有所订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后,才能放心地与生产企业签订订货合同。显然,这种做法对订货单位和生产企业都会带来不便,实行质量体系认证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质量保证标准,产品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的质量保证要求也有所区别。为此,制定了三种质量保证标准:gb/t19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gb/t19002《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gb/t19003《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其中,gb/t19001的质量保证要求最多,适用于订货合同要求生产企业进行设计,产品的主要性能由订货单位或双方确定;只有得到生产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能力的充分证据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gb/t19002的质量保证要求较少,适用的合同环境是:产品已有定型的设计和技术规范;只有得到生产企业生产和安装能力的充分证据时,才能相信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gb/t19003的质量保证要求最少,适用的合同环境是:产品简单,当生产企业能提供证实其产品检验和试验能力的充分证据时,即可相信产品质量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实施体系认证时,各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功能和产品的复杂程度,选择其中的一种质量保证标准,申请认证,认证机构定期(一般是每年)出版《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资格的企业名录》,写明每个企业是依据哪一个具体标准通过认证的,即具有哪一种模式的质量保证能力,供各订货单位参考。订货单位在订货时,可根据所订产品的复杂程度,从《名录》中选定一个适合企业签订订货合同。订货单位可以信任认证机构对这些企业质量体系检查评定的结果,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评价。
质量体系认证不仅得到订货单位的信任,同时也得到广大生产企业的欢迎。体系认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体系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取得体系认证资格后,更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用户的信任,从而扩大订户的订货量,增加经济效益。
五、质量体系认证失败的原因
5.1质量意识相对低下
对于一些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小企业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指标”、“符合标准”。在领导及员工的思想中树立的是“数量第一”的观念意识,有些甚至只求数量,忽视质量,连起码的符合标准都做不到。对于一些私营企业,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企业主管,由于自身素质限制,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慌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无视新生企业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实际上已弱化,发展潜力有限。
5.2对iso9000认证在认识上的误区
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认为iso9000质量体系只适用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而言却难以操作,贯标在时间、精力与成本上的耗费远大于贯标所得的收益;
(2)将质量认证习惯地看作是新的行政性检查、评比、验收,从而对认证工作也采取习惯性的应付态度;
(3)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认为认证就是拿到“证书”,在销售竞争、产品出口、公司上市时可以谋取便利,因而匆忙贯标、认证,限期完成。这与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5.3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发展滞后
许多中小企业以“包”代“管”,以“股”代“管”,过分强调技术性、行政性和经济手段。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计量工作标准化工作、质量信息管理、质量教育、质量组织与责任、职工质量管理活动等,体系不健全,发展滞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偏低,掌握应用统计技术基础差,在管理工作中口头沟通多于书面沟通,组织运行靠的是经验或记忆,即使有完事的工序也缺乏全面的记录或流于形式,致使企业的工序常处于现场不受控状态。
5.4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经理层,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销售、对外联络等事项上,而对于贯标这样的事关质量生命的大事却尽量“放权”,很少亲自过问,甚至对企业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也交由部下决定。更有甚者把贯标“全权”交给咨询公司“一手包办”,用以质量管理的成本投入更加“经济”,从专业咨询公司的付费到内部质量管理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都是能省即省。其结果要么是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与企业质量管理需要严重不符,要么是建立的质量体系无法在企业中顺利推行,质量管理水平仍就无法提高,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很快会被淘汰。
5.5管理者代表随意任选
中小企业在指定管理者代表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么委派于能腾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却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派无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对管理代表没有进行岗位相适应的明确授权、长期任命,或该代表在员工中不具威信,从而使得贯标过程变得举步为艰。贯标结束,此类人员领导质量管理的任命就结束了,企业很难进行质量体系的自我改进,质量管理水平一路下滑。
5.6在咨询机构、认证机构选取及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
(1)由于企业主管只重结果,仅求拿证,只要咨询公司承诺拿证,则贯标耗时长短,咨询价格成为首先考虑因素,咨询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在质量如何却很少考虑。
(2)要求咨询公司全权包办。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甚至认证机构来审核,也要求咨询公司装作员工来应付询问,结果贯标与实施各行其道。
(3)认证机构选择任意。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图便宜图省事,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目前认证机构也的确存在管理不严,分支机构众多等问题,派生出的认证公司鱼龙混杂,随意颁证卖证。
六、质量体系认证的改进策略
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获取良好的成效,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树立“质量第一”的自觉观念
通过广泛的培训与教育,使经理层与全体员工都明确在今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质量不同的产品,质优者胜,有质量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因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不是谁强加给本企业、本部门的苦差,不是“人家要”,而是“自己需要干”。还应使经理层与全体员工都意识到iso9000质量体系涉及企业所有员工,必须全员参与,它是建立于“上下一体”的经营基础上的,注重“质量现场、成本、效益”这一求实意识。
2、提高对iso9000对质量认证的认识
首先应认识到iso9000标准没有硬性规定企业怎么写,如何干,而是要求以20个要素为框架编制合乎企业实际的质量体系。换言之,iso9000系统的内在属性事实上是灵活的、柔韧的,它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规模的企业,对中小企业同样适用;其次,质量认证是企业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主动谋求取得的客观科学评价,并非行政性检查;而iso9000提出的通过强调文件化的质量体系,预防为主的思想,自我改进,过程质量的控制,进而实现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综合的质量管理,才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3、制定合乎企业需要的质量体系,以合理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企业应给予贯标工作精力、时间和成本上合理而充分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层熟知企业整体运行的状况,应亲自参与贯标工作明确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与目标,同时在领导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的过程中要控制其繁简的程度,不要因过度详尽而妨碍操作与记录,其准则应该是“写你所干的,所写的,记你干过的”;从另一角度来说,不必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工艺流程等文件废除,另起炉灶,而是按照企业的实际,比照选定的体系要素,对现有的一些程序化的规章、制度、操作规则进行删除、增补。这样既节省了投入,又可以得到切实符合中小企业运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同时中小企业运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同时中小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也可得以保存,以最小的投入获取了最大的效益。
4、慎重选择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iso9000质量标准赋予其“确保按照本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的重任”,管理者代表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认证工作进展的顺利与否。对其基本的要求有几点:在该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熟悉企业实际状况;担任企业重要岗位领导职务,质量部门经理级以上人选最佳;具有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和员工中有威信,具领导风范,讲究管理艺术;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质量管理的精髓能够融会贯通。一般来说,选出的管理者代表还须在专业咨询机构帮助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使贯标在最大程度上具有实效,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高领导层亲自担任该职务是使贯标工作顺利实施切实可行的选择。
5、有效实施认证过程
iso9000质量体系是以有效地贯彻经营者、管理者的质量方针,实现所制定的质量目标为宗旨的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因而中小企业要想使之有效实施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强调形成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的具体体现,它描述了质量体系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资源配置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类质量活动及实施方法、控制方法的规定,使质量活动包括人员的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变人治为法治,使质量体系的运行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2)强调统计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应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认真地加以使用,并验证使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很好地运用统计技术去揭示质量形成的规律以及正确理解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又是一种衡量企业体系运行效果的良好尺度。
(3)注重质量记录。iso9000标准明确指出:“没有记录就无法承认你干了这件事,就相当于此事不曾发生。”完整的质量记录是企业正确、有效地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了控制的最客观最可信的证据。
6、重视全员培训及后期管理
iso9000的所有标准程序文件、质量计划等都要靠人去执行。因此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适应管理、执行、验证等工作的需要是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正常运行,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的首要因素。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需要一批了解企业实际,懂业务又懂标准的企业各级领导和骨干;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实施需要一批熟悉标准和程序文件,能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实践的工作人员;所有的质量活动和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贯标的目的和意义。因此,贯标应始于教育,行于教育,不断总结,反复培训,持续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按期作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及高层管理者管理评审,认证机构按照程序对获得认证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才能确保企业在认证后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目标得以实现。
7、慎重选择咨询与认证机构
一般而言,企业的贯标认证过程需要有专业咨询公司的参与,以便理清头绪、加快进度、少走弯路。在选择咨询公司时,要考察咨询公司规模的大小,是否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咨询人员,其专业知识与实际管理背景是否广泛,对中小企业进行咨询的经验是否丰富,能否策划进行完整的培训,能否提供实地观摩的机会等问题。在贯标过程中,企业与咨询公司应以事项达成为主,咨询公司为辅。在认证机构的选取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察机构背景,严谨的认证机构会严格遵守iso导则的要求规范运作,不以商业目的和非正当的手段承揽业务,所颁证书公信力高,得到互认的范围也更广。
七、结束语
企业取得体系认证的三项关键要素
上边已从认证企业角度介绍了企业取得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怎么样才能作好这些工作呢?总结国内已通过体系认证企业的实践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项关键要素。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企业最高领导者要真正重视体系认证工作,在体系认证全过程中不但能作到支持认证工作,对重要工作还能做到亲自组织亲自抓,制订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正确的策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企业质管部门能及时进行全面策划,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健全质量体系工作计划和认证全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作好组织协调,保证体系认证工作不走弯路不作虚功,能作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环境实验室 质量体系管理 ISO/IEC 17025 技术要素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检测实验室的体系运行基本依照ISO/IEC 17025 的体系建立,同时作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申请外部认可(如CNAS)的依据。ISO/IEC 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在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技术管理要求,保证了实验室体系既满足了通用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也满足了实验室管理的技术要求。环境检测类的实验室由于涉及的检测领域广,样品的无法再现,对每一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更加高,实验室的质量体系管理工作需要做好细节管理。本文将从实验室需要重点管理的技术要素进行阐述。
1人员能力评估和维护
实验室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实验室的核心能力。人员的要求在ISO/IEC 17025中也是列在技术要素的首位。
1.1 岗位说明
实验室对于不同岗位需要建立清晰的岗位说明和人员任职资格要求,可以参考CNAS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环境实验室主要涉及CNAS-CL0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其中对于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年限有明确的规定,
1.2人员培训和考核
针对岗位要求对人员实施相应的培训,如化学类检测方法、标准,大型分析仪器原理和操作,不确定度评估等;以仪器分析人员为例,通过考核手段确认人员的能力,通常采用实操考(标准样品,留样比对,人员比对等)和理论考试,根据预先设的达标标准判断是否满足岗位要求,如不满足需重新培训,二次考核者不合格者,予以降级使用或劝退。
1.3 监督机制
通过考核的人进入在陪期,期间被考核对象不能独立承担检测任务需接受监督人随时监督。完成在陪期后,经过监督报告确认是否可以转正式人员,如不能达标则延长监督期。
转正人员纳入日常的监督和考核计划(人员比对,盲样考核,留样复测,能力验证计划等),确保人员能力的持续保持。
2方法确认和方法验证
实验室开发新的方法时会用到方法确认和方法验证,两者的区别在于方法确认适用于非标准方法,实验室通过试验确定检出限,准确度等,方法验证是对于标准方法,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技术能力是否能满足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实验室开展对外检测或者申请外部认证认可前都必须完成能力确认工作。方法验证/确认的报告至少包括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 人员能力确认同1.2内容,设备仪器的确认提供设备校准证书,校准结果核查等,物料确认可提供试剂/标准物质/采样耗材的验收记录,环境设施需提供测试所需的温湿度条件的保证设备和记录,方法的验证/确认包括方法中检出限,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也可以通过参加外部机构能力验证计划和室间比对计划,具体见3。
3质量保证
实验室必须有质量程序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监控计划应该包括内部和外部计划两部分。对于环境实验室内部的质控计划应考虑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控制,采用的控制方式有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质控样分析等;控制计划应包括对结果有效性的评价准则,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制作质控图,可采用是否超过控制线;如果有不确定度的项目,可直接进行判断;对于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结果判定,选择科学适宜的统计量进行判断。
实验室的外部质量保证手段主要可借助有资质的机构(如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当地技术监督局,卫生系统,疾控系统等)组织的能力验证项目和外部的室间比对。通过利用能力验证这种外部质量保证工具,识别与同行机构之间的差异,补充其内部质量控制技术,为自身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信息。国内的机构如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等都提供环境类的能力验证计划。
4物料和试剂的验收
环境实验室的耗材和试剂的种类比较多样,所以验收的方法和标准也不相同。验收分为外观验收核技术验收两部分,后者更加关键。通常试剂的技术验收,依据标准的要求对空白进行验收。实验室常常会忽略耗材的验收,包括滤膜,滤筒,吸附管等。其中滤筒需要进行金属的空白分析,如废气中铅的测定项目,需验证滤膜的空白值是否低于方法的检出限,否则该滤膜不符合要求;吸附管(活性碳、硅胶管、TVOC采样管等)除了空白验收以外还要参照标准验收采样效率和解析效率。实验室应制定作业指导书规范验收工作。
5量值溯源管理
实验室检测设备包括辅助设备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时,在投入使用前都应该进行校准。环境实验室涉及的设备众多,包括采样设备和分析设备等。实验室需判断必须校准/检定的设备,然后制定相应的校准/检定计划以及期间核查计划。实验室的标准物质经验收后也需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确保使用时没有变质,且量值稳定。
六 小结
综上所述环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技术要点。文章只涉及重点原则,具体的实施细节需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除此以外实验室还应从流程上进行优化,比如对检测的全过程进行分段管理,采样之后分样环节,前处理环节(试剂配制,标准溶液制备,样品前处理),检测环节实行专业的分工,这样更适合大型的实验室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专业水平。实验室需要根据ISO/IEC 17025建立适合自身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日常的监督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公司的文件制度,才能逐步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专业的食品检查单位进行食品的检验。本文主要分析了食品检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要求,以及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中质量体系的作用,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
关键词:
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质量体系
我国在食品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并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等保障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法》就是国家颁布的法律之一,并不断完善其他辅助的法律,这体现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实验室的检测可以把控食品的质量,而实验室的管理与应用又关系着整个食品领域的质量与安全。通过长期的发展,实验室的操作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正规,但其中也难免会有问题出现。
1加强实验室理化检测工作的意义
实验室理化检测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的质量,还可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实现。在理化检测时控制好食品的质量,是实验室主要功能的体现,如果想保证食品质量,就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的标准所采取的措施,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食品实验室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质量的控制。
2食品实验室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2.1理化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在检测食品样品之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取样、样品前处理、运送实验室、样品的存储等。关于样品的质量控制,要保证所采集的样品科学,确保其真实可靠,能够达到实验的要求,而且不会发生其他变化。实验室还要具有采集样品的能力与技术,通过管理采样技术,可以保证样品的正规化、标准化。严格执行实验室的采集标准,运用熟练的技巧保证样品不受破坏[1]。此外,还应制定一套关于质量的保障体系,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有效。
2.2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中的工作要求
食品的理化检测涉及很多方面,具体的标准较高,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机械设备的操作、实验室的硬件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食品检验过程中,对质量的控制主要在实验前的操作、实验过程的研究、实验室内的标准、检验报告等,将其中具有明显不同的样品放到实验室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应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等。
2.2.1对人员的要求
实验室应对实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与审查,如室内各种试验机械设备的操作。通过查看技术人员的档案信息,可以熟悉技术人员的一切信息,包括学历、受教育经历、工作经验、所取得的成就等。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对待工作的太对会对检测的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就对检测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检测报告是由技术人员在试验后,将取得各种数据的总结在一起形成文字的纸质材料,应将其公布,方便人民群众的检查[2]。食品的检验结果是技术人员的努力成果,也是整个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的体现。
2.2.2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在食品检验中,要保证机械设备的全面完善和使用性能的良好,要具有很好的工作能力,保证检验的顺利完成。建立对仪器的使用守则和保养方法、检查制度,必须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员才可以使用大型的设备,针对这些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课程要进行严格地控制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工作。对于仪器的管理要设立管理制度,可以将关于仪器的一些知识、合同等记录在档案里。在使用仪器前,要检验校对设备,检验合格才可以投入使用,并要定期地保养与维护。
2.2.3对实验室的要求
进入实验室检验的产品各不相同,所以实验室要根据不同产品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与规范。根据具体产品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实验设备与方法,并在实验中分析并记录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保证环境和设备等外界因素的达到实用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2.3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后期工作要求
检验的结果可以体现食品样品的质量,要特别注意数据的变化,特别是不同数值的选用。要详细地分析某些数据,如数据记录的真实准确、特殊数据的检验、数据之间的分析等。检验机构水平取决于选用的技术方案和评价方法,这样结果才会更真实有效。理化检测的结果分析可通过对目标的研究和过程中的质量把控等。
3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在质量体系中的管理功能
3.1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
对于一个实验室的来说,其质量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每个试验机构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设计不同质量的管理制度,这一管理方法必须与该实验室相吻合[3]。各检验机构的设备、技术人员、技术的不同,造成各检测机构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很重要。所有实验机构必须满足的条件有:①有一个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具体的食品种类和技术人员、设备相一致,在制度中规定关于奖罚的制度。②根据管理制度做好权利与义务的要求,还要将实验室的仪器和零件的保养计入管理制度里,每台机械的详细情况都要一一记录,做好监督与检查的工作。③在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之后再建立管理制度,技术人员不可以独自实验,要与其他的辅助部门一起完成实验任务。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操作,对比实验室内的硬件设备,还要对定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情况,要及时处理,保证实验室内的各机械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工作。
3.2全面贯彻质量控制意识
在实验室检测食品时,要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检验的真实性,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更高。各部门要注意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对先进技术的使用和设备的操作,可以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各地区不同,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出发,考虑实验机构和食品检验的检测方法与管理。
3.3合理确认检测方法,保证质量检测结果
实验室食品的检验管理制度,检测方法很重要。食品的检测关系到使用中的设备和检测方法,在技术人员的检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合适的方法,根据检测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制度中的规定保证食品检验的准确与标准。在检测样品的过程中,根据要求的标准和规定,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还要对实验进行内部控制,运用有效的办法核查,确定样品的再次检验和检验的结果,根据两次检验的结果进行内部比较与分析。食品检测时,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一定要注意工作的态度,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还要经过社会的监督,实验室内部之间的审计和评价,要重复检测数值,科学地选取与分析,这样有利于避免错误的发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
4结语
随着我国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食品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质量的把控对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这对食品的安全至关重要,对食品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所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很重要,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通过监督考核的制度,督促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促进整个食品行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卫林.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王文军.我国疾控体系食品检验实验室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
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奖惩性教学评价,为了能够找出最好和最差的两个教师群体,要求评价结果采用定量的方式表示,最好以分数直接表示。由于评价结果与奖惩密切挂钩,评价总分有时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4-5位,以示科学性和公平性。一些学校将语文教师的评价分数做一个全校性的总排队,在全校范围内张榜公布。这种极为简单粗暴的做法,使不少教师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引起他们对评价的极大反感;不仅没有调动和保护教师大胆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打击和挫伤了他们尝试教改的信心与兴趣。对于评出少数的优秀者,不仅榜样的力量得不到发挥,反而成为被孤立的群体。不仅没有密切教师与干部、管理者以及学生的关系,反而容易引起乃至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发展性教学评价,为了能够使全体参评教师掌握自己教学状况充分的反馈信息,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既有定量的表示,也有介于定量、定性之间的较为模糊的等级区间的文字表示,如,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等,还有“原汁原味”的定性的评价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定性的评价结果,应当尽可能的以原貌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原始的评价信息,以便他们提取对改进工作有用的信息。
不管以哪种方式处理评价结果,公布评价结果时必须注意保密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开诚布公,因此,确保教师评价报告等有关材料的保密性,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评价者有义务使教师相信,未经教师本人允许,评价结果的信息是不对外泄漏的。当然,这个保密也是相对的。对于研究生管理部门,为了掌握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应当享有知情权。
因此,作为评价组织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对评价结果的公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当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于如何公布,是全部公布还是部分公布,是定量公布、定性公布还是模糊式公布,是面向全校师生公布还是在本专业的院系内公布等一系列细节问题,一定要考虑周密。
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第一,纵向运行。职权责分明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是教学评价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这一体系一般由县级教育局、学区以及教师所在学校组成。三级评价主体应当逐级负责,分工写作。县级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全范围内的测评,学区测评主要重点主要放在教师具体的教学环节上,而校级应是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操作执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