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井陉拉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将井陉拉花引入高校课堂并加以推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同时也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从题材、表现形式、动作设计风格等方面对井陉拉花进行传承与创新。
历史悠久的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是河北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形成并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井陉拉花因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2006年被国家列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我们试对井陉拉花引人高校课堂进行探讨。
一、井陉拉花的艺术风格与推广价值
并陉拉花起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舞姿柔健,屈伸大度,抑扬迅变;其韵律优美,节奏欢快;其曲调悲壮,婉转悠长,给人以空旷幽谷之感。突出的地域特征,刚柔并济的舞姿,明快活泼的生活情趣,使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优秀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体育训练价值。
井陉拉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遵循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井陉拉花的舞蹈动作同样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而来,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情趣。她以“拧肩”“翻腕” “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上身动作以肩为主,肩部的顶、拧、耸、压和手臂的点、提、拉、抠、翻最能突出拉花风格;下身以膝部屈伸贯穿始终,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总体上说,女性舞姿美丽大方,稳重优雅,既有身段之美,又兼气韵之妙;男性舞姿伸展大度,潇洒自如,既现阳刚之气,又透苍凉之风。
井陉拉花除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外,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通过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为动作主线,不仅突显拉花的风格,而且有效地提高舞者的上肢力量和全身整体的灵活性,增强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使参与者身体得以全方位的运动和锻炼。同时,在表演过程中,灵活多变的队形,舞者间的默契配合,可以培养出舞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艺术在民间、在学校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井陉拉花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将井胫拉花引入高校课堂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舞蹈艺术,井陉县政府通过组织各种层次的拉花歌舞表演队,举办各种形式的拉花民间艺术活动和比赛,对拉花民间艺术进行了积极抢救和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更好地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持久而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将包括井陉拉花在内的非遗项目引人高校课堂,让高校肩负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动态传承,这一探索应是一条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高校在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其二,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充当“演员”与“观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人校园,不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间艺术,发现民间文化美的真谛,看到隐藏在民间故事后面真实的民间和人生;而且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从事健身舞蹈的能量代谢率、能量消耗和运动心率变化等生理指标分析,认为健身舞蹈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而井陉拉花属于健身舞蹈类,是一项效能很高的有氧运动。经常参加拉花表演与练习,能够迅速消除人体内的过剩脂肪,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同时,对于解除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井陉拉花引人高校,不仅可以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当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普遥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皮影、剪纸(技艺)、民族体育活动等。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挽救,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化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们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常山战鼓、昌黎大秧歌、永年太极拳、井陉拉花等项目,知之甚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多是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因而就更谈不上对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舞蹈艺术的兴趣、认知及深人学习。因此,在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前景任重而道远。
(二)生存土壤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必然条件是其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状况。现当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形态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井陉拉花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加之现实生活中,井陉拉花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保护观念存在误区,许多人只是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井陉拉花,忽视其文化价值。因此,井陉拉花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窘境。
(三)井陉拉花动作设计难度大,表演形式复杂多变,限制其进一步推广
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舞的范畴,但它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传统的井陉拉花表演人数为六人或十二人,取“六合同春”之意。演员手执道具各有其象征:伞—风调雨顺;包袱(现不多用)—丰衣足食;太平板、霸王鞭—四季平安、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由于井陉拉花艺术性强,动作难度较大,大学生学习有很大的难度,使大学生的参与规模受到限制。同时,传统井陉拉花的表演,所用道具较多且相对考究,也给井陉拉花在高校的推广形成一定的财政压力,限制了井陉拉花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四、井陉拉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优势,体现着高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顺应时展的潮流,融人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使井陉拉花更好地融人高校,使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题材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井陉拉花要在题材上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突出现实特点。
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愈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井陉拉花应在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使其大众化、普及化,并将其楔入传统校园节日文化中,建构新的文化生态。
风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在突出表现井陉拉花风格的同时,可将井陉拉花的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典型动作融人校园健美操的表演之中,利用头、眼、身、手的配合,表现井陉拉花动作的力度和协调性,形成健美操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再配以井陉拉花独有的音乐旋律,使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增强了对动作的理解与表现,在创造美、欣赏美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而井陉拉花的艺术魅力也得以在校园文化载体上充分展现。
健美操练习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一项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以及体质状况的健身项目,能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推广价值。利用健美操动作丰富、编排灵活、容易掌握的特点,将井陉拉花的表演动作按不同动作类型,编排成若干小节,使学生可根据锻炼的需要随意增减。加以动感强烈的现代音乐元素,井陉拉花这项传统艺术的瑰宝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青春活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不可回避的事实,无论人们抱有怎样的批判态度或认同态度。它别无选择地构成了我们“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必然条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神内涵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四、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2003-----2005年,历时两年、覆盖两国全境、先后举办700余场活动、被誉为“中国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的中法文化年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政府在世纪之初进行文化外交的典范。历时七个月、覆盖非洲22个国家的2004年“中华文化非洲行”是中国文化外交史中的又一盛事。2005年在华盛顿揭幕的“中国文化节”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称之为“艺术中心历史上最大胆,投入最多的国际文化合作项目,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2006年,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直接参与的民众超过百万人次。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绚丽的艺术手段,满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的社会动力和价值观。
这些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与称赞,中国文化的热潮在西方国家也因此迅速升温。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热”是中华文明恒久魅力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充分体现,它说明世界在用积极善意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关心着中国。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000年9月,总部设于美国的连锁咖啡店星巴克进驻故宫,位于故宫乾清门广场东侧的九卿朝方,一张小柜台、两面小圆桌、六把椅子,据称是全球星巴克中店面最小的一家。
后有著名节目主持人芮成钢在博客中撰文“清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文章贴出后,短短几日点击量逾50万,并引发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激辩。笔者认为,故宫是一种文化象征,星巴克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星巴克走进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我们要抱着最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包容世界,但同时我们要精心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留一份净土。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一个长期延续而未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光大,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和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文化继承固然离不开历史,但更重要的还是依赖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我们必须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现实所用。按照自身的需要,对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用、有利的就继承,无用、有害的就不继承。
传统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以继承为主线的,但是,如果仅仅继承,没有超越,民族传统文化就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不前,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得到继承。历史证明,文化的成功继承,总是与超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继承必然是有所超越。继承和超越是辩证的整体性思维,继承不是最终目的.必须实现超越,超出历史的圈子,实现历史的跨越,让优秀的思想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从而形成服务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崭新文化。
参考文献:
【1】方克力.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
【2】叶静.浅析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外交.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地位与作用
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一种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的东西。我国的现代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化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眼球,因此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一)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根基,这主要是由我国现代化的本质决定的,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要在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进行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变迁受到了农业社会的阻碍,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却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对我国农业社会的现状进行了真实的反应,能够对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有着清楚地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摆脱农业社会的阻力,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铺设道路,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我国现在化进程是不能够脱离社会现实而进行的,必须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对于我国农业社会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也不能够偏x实际,这样就极容易出现文化虚无主义,使我国的现代文化成为半截子文化。
(二)人文主义理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原则
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这是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尤其是在我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浓厚的历史的,在商周时代的时候,人类所认知的一切能力的局限性都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就会本着敬畏的态度来进行,随着人们认识的程度不断的加深,天命的统治就会逐渐的减弱,人们理念就被人们提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人们理念为主,而且为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由我国生态、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全方面的进行的,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能够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持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是各个民族、地区与国家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三)厚德载物的影响
现代化进行是一个机器庞大的系统,这一系统有着范围广、规模大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内部原则和相关文化理念的影响,而且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的一些因素的冲击,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避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要辩证的进行对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向前人进行学习,通过厚德载物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也要辩证来看待,通过博大的胸怀融百家之长,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厚德载物在现代化进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从现代化变革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变革就是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走向社会变迁的过程,这主要体现的是我国物质的不断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观念意识的变化,通过相应的实践能够证明开放着的中国强大了、发展了,富有了,安定与幸福才能真正到来。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背负的历史屈辱。封闭的意识终究看不到世界前进的步伐,聆听不到时代快速发展的号角,更换不来社会的真正进步。现代化进程必须要有开放意识的指引,秉着“厚德载物”与“兼收并蓄”的精神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部分,必须主动汇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如果与现代化进程的轨道脱轨了,那么结果无疑是“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②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以开放的意识去借鉴他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宝贵经验,以“兼容”和“消融”的方式,逐层地理解、选择和扬弃着自身传统的因素和外来的经验教训,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的紧要关头,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寻找动力。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克服艰难险阻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它就如同一把钥匙为人们开启智慧之门。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亦即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精神、人文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和而不同的辩证精神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受过历史巨变和社会变迁的考验而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精神资源仍然是我们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包容意识
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的发展目标,它己然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世界在无形的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因此,现代化建设需要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来调节各方关系。其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能够引导人们彼此之间相亲相爱,营造一种“人人亲其亲”的和谐关系其二,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上,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化进程更是需要这种大度的包容意识,各个国家与民族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其三,在文化问题上,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域内外各种思想文化,达到“文化百家”的境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必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包容意识,现代化建设更是离不开这种包容意识的引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包容了各方利益,就等于为现代化建设拓宽道路,创造出更非凡的成就。
三、结论
成功的现代化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且善于从传统因素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力,同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续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的支持,二者是相通相融,共同发展。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将二者有机结合,必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彭付芝,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广告中的传承与传播,分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误用现象,对如何正确、规范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
(1)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版权、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细则,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确立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拥有及各项权利。
关键字 中国美术 传统文化 特征
美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自古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文化背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在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每一部美术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者在表现其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属性之余,也会下意识的表现出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现象,美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美术在我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美术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促进。
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时代信息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久经时间打磨和沉淀,不断积累并完善而最终沿袭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精髓,和神韵,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最终的至善至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而彰显出浓浓的东方特色。深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保留着先秦文明的特色,还沿袭了唐宋时代的壮丽,不仅仅蕴含了清代的婉约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豪迈壮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到艺术领域,同时还辐射了道德、思想、风格、制度、人伦等多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向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的目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具有更高人文价值和更多人文内涵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的意义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美术作品都将时念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而在当今的美术领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美术领域进行传统文化贯穿的探究,很多证据都在正面或侧面的烘托着,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发展提供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剖析近几年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那些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所谓的中国元素的原生态,才实现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动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独树一帜。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都秉承着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再发展,再辉煌。总之就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温床,才造就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就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渊源不断创造元素的提供,中国美术才能引起国际领域的瞩目。
二、中国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中国美术文化选择和文化责任的目的,还在一定意义实现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充分开发,中国美术实现了在国际艺术领域话语权的全面升级的目标。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在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从民族的路径回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文化背景,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其不仅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构建民族化的当代美术创作语言,摆脱虚拟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从而回到真实的中国当代美术现实中。当代美术创作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美术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探究新文化发展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新文化就是将前人创作的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沉淀,加工和传承。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变革必然给文化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产生新的活跃元素,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所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美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结合的重要选择。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需要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用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来巩固和发展符合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现
(一)历史悠久
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国美术的思想观念、中国美术的表现特点、风格、评论、制度甚至习俗伦理等,这些美术的传统涵盖了我国美术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美术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其中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即在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术装饰的作用与效果。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同样也体现在建筑美的悠久历史上,如中国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对称的形式,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着意进行一些装饰的处理,可见,中国美术历史的久远,而这些悠久的历史又赋予中国美术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美术传统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长的岁月考验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穿越古代,不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性
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美术传统文化的影子与痕迹,人们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不同美的各类事物,从古朴的远古陶器高现在各种各样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种款式与设计都蕴含着美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美术的艺术追求。例如我国的岩画,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如人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包含了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美术创作,尤其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美术创作者们会因为地域、审美、个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异,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美术传统,中国画,书法、篆刻、瓷器、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影子,中国美术的门类品种齐全,却又独特,但凡人类所创作过的美术形态在中国美术中都能找到,而中国的某些门类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却没有被发现过。中国美术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有一种“扣碗”的创作表现手法,来表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理念,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独立而又独特的创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创独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过。而中国美术文化也是自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前进着,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生态性成长与壮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术传统文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美术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审美与历史价值,许多美术传统是我国独有的,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人们的对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例如,中国独有的龙凤艺术,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更显示出中国美术具有非临摹的原创美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美术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在美术创作如何对于非自然客观物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又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在画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经上升华到“君子”的形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感性的观赏,上升到对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画家们对表达自我情感的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创作理念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中国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创独立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许多外来的美术形式与理念被引入和借鉴,并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但人们对美术传统文化仍然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是众多美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自己重要职责。
四、总结
中国文化传统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不仅对其他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历经岁月的考验,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进而与更多的创作者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我国美术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善于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不断地创新,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原创的独立个性体现在美术创作中,为中国美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军.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 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 2008
[2] 陈沛沛, 杨枝青, 杨杏林, 张晶滢, 肖芸, 苏丽娜.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周大伟.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4] 燕良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7
[5] 吴志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 “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 1998
[6] 段黄男, 赵海银, 郭兴杰. 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论文摘要:通过对软煌莫高窟中壁画的考证分析,从狩猎、军事、祭祀、舞蹈等方面,对西北武术进行了描述,揭示了西北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
西北武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株奇葩.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现代体育和西方体育的特点,也形成了西北武术的独特风格和完整体系.
西北地区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就有与武术有关的各种活动和各种体现了武术姿态的人物.可从敦煌壁画中的狩猎、军事、祭祀、舞蹈等方面,对西北武术进行实证分析.
1敦煌现存壁画中的武术
敦煌和周围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强悍、勇敢、勤骑、善射、好武的民族风格和习俗,创造了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如箭链、弩)和精神文化(如壁画、经卷等),构成了西北武术独特的风格.西北武术的典型形象多被当时一些开凿石窟的工匠刻画在壁画上,使得敦煌壁画中为后世留存了许多古代的武术形象.
1. 1狩猎与武术
狩猎是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一,要狩猎就要有弓箭和马匹,训马和制箭技术很早就被西北少数民族所掌握.西北各民族早在周代就有训马善骑的习惯.如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中心柱西坛沿的马夫训马图,就体现了当地民族训马的场面.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了马就有了交通工具,方便了行走和运输,也方便了人际交往.骑马成为了人们幼时就要了解和熟练的运动项目.马匹为人们插上了可以飞翔的“翅膀”.武术随之也发展起来.莫高窟西魏第249窟狩猎图就是一幅反映狩猎射箭的武术资料.画面绘制了两个骑马的猎人手持弓箭追赶猎物,一人在马上拉满弓玄,向背后一猛兽射杀;另一人则骑马快速奔跑,追赶黄羊.以上两幅珍贵壁画的资料,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古代西北民族的训马、射箭、狩猎场面.构成了西北民族马上狩猎的完整过程,体现了西北马上民族的强悍、勇敢、勤骑、善射、好武的民族风格.此外,在西北地区还出土了大小不同的箭锨不计其数.这都证明了武术文化是从西北勤骑善射而来,标明了那时西北独特文化氛围,也可以观察到西北武术形成的深刻痕迹.史书记载:“李波小妹字雍容,寨裙逐马如卷篷,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这也有利的证明了西北武术的存在.
1.2军事与武术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上部的作战图,莫高窟第332窟争舍利战图,莫高窟第217窟的演习图,莫高窟第12窟南壁的作战图,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都表现了武术被军事所用,在军队中武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述几幅壁画体现了武术在演习、战斗和行军中的形象.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西北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古战场,由于战争的需要武术进人了军事之中,统治者们把军队训练成了武艺超群、战术过硬、纪律严明的杀人“武器”.在战争中成长出来的武术,具有了他独特的风格和技术,渐渐的武术就成为了军队和战争所必备技能.战争成为了武术飞速发展的加速器,由于有了战争这个适合武术“生长的养分”,加上西北民族自身个体的强悍创造出了西北特有的武术风格.所以说战争是哺育武术走向成熟的温床,而在武术中锻铸了搏击与审美的特征.
1.3祭祀与武术
祭祀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的宗教仪式.敦煌的祭礼活动在壁画和画像砖中可窥见到其踪影,敦煌民间的四时八节祭鬼神的风俗自汉唐一直流传至今.在壁画中的民众化迎神赛社与祭礼活动是敦煌人民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有传承性又有民俗传统互相融化的渗透性.香烟缭绕、牲畜陈列、肃穆虔诚的宗教祭坛,以及祭天礼神时粗犷的呼号、激昂的歌乐、优美的舞姿、精彩的角抵与百戏表演、现实功利性的讲经俗唱、百性聚观的热闹场面等,所形成的广泛而绚丽的宗教信仰,随着历史的沿袭和变异,娱神的诸般伎艺逐步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融化汇合.最后也为武术萌发提供了契机. 2西北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2. 1传统文化为西北武术的成熟提供了依据
传统文化为西北武术的成熟提供了依据,这对西北武术走向完整—自成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真谛.莫高窟428窟中心方柱后壁下部的“对打图”,表现的是两位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武士正在“放对”,这就是西北地区流行的八极拳—“八级对接”.追溯几千年的文化过程中,各个方面都深刻体现出武术的痕迹,及其不断发展的进化过程,壁画中降妖服魔的天王不但表现出了武术的存在,同时也刻画了武者的智慧、力量、健美的武术风格,从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内容.
总体来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同时也包括了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等,几千年来工匠总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态,进行开窟造像.这也成为西北武术可以追究的依据,从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内容.
2. 2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影响西北武术价值观念系统
产生于实用技术(生产劳动与作战)的武术的最初动作素材,是以实用为衡量价值标准的,其动作设计必须符合实用需求,做到既简捷又具有实效.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方式和作战方式的改变,武术也逐渐演变成具有“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健身意义的游戏性活动.在武术完成了从功利性向健身性转变之后,其价值观念系统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最初的实用价值观念系统已不再适用于新的健身武术的需要.新的健身武术的价值观必须以健身为宗旨.至此,健身武术便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论的滋养和规范,形成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同”、“内外合一”等既要明细事物对立双方,又要强调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相互转化的技术特色,
2. 3西北武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北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渗透着西北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西北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结语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现代的各个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已经有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设计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因此,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来讲,如何清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新晨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四、总结
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论证了高职院校可以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分析了其实践过程中应避免走入的四个误区,提出了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文化育人;特色
课题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规划课题“研究-以杭职院为例”(编号:2009-39,主持人:汪吾金)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73-03
文化育人在今天的中国广受认同。在网络上用百度搜索,有关文化育人的网页扑面而来,可以一下子跳出几百万条。事实上,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约束社会行为的功效,这与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内涵不谋而合。在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的观点不少。传统文化中积极追求革新、坚持“责中尚和”、“民惟邦本”、“居任由义”、“知耻自省”、人格自主、敢于怀疑等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使其在正确的价值原则下创造性劳动。面对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却大力发展,高职文化群起探索却尚无定论的现实,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高职院校的问题作为一种思路出现了。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对我校352名高职生(男生占56.47%,女生占42.33%,未明确性别的占1.2%)的问卷调查分析来探讨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可行性,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复杂的文化去实现育人的目标,没有特色就不可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效也往往要大打折扣。传统文化精华因其经过上了历史的积淀而延续至今,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呼吁下,其先进价值日益被认知和推崇。我们认为:不能因高职生传统文化素质弱、底子薄就轻易否定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会出现积极成效的可能,但有些误区倒是必须避免的。可以一试。
一、高职可以用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
(一)传统文化精华活力长存,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特色长存。如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导着中同文化、文学的发展。人本主义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也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色,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非常密切的逻辑联系。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学生在经世致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与传统文化精华颇为合拍。既然合拍,就容易持久,容易持久的文化育人特色难道不值得去尝试、去努力吗?2008年11月7日至9日,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齐聚杭州的共识之一是高职文化还没有结论,这与我们90%以上受调查学生意见一致。这种师生共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高职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确实太短,其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同时也强烈意味着各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问题上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完全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校情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选择至今活跃的传统文化精华为育人特色无可厚非。
(二)传统文化精华根基深厚。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对象更适应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生社会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经受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每一个社会细胞都有传统文化因子,社会对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成员有天然的凝聚力,这样,传统文化使高职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细胞、融入社会细胞。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从我们的调查数字看,高职生对高职文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占71.2%),远远超过职业性(占19.7%)、地域性(占6.1%)和先进性(占5.1%),这是他们清醒认识社会后的正确选择。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适应社会才能求生存谋发展。高职生从小身处中华文明环境,毕业后也主要就在这个环境中打拼。当今文化和传统文化虽有差异,却是吸取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内的先进因子后的产物,不懂传统文化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非常不利。高职生处在叛逆性与可塑性并存的人生阶段,传统文化精华进课堂、进社团、进实践、进心灵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完整的适应国情的人才,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也很有意义。
(三)传统文化精华受学生认可,能提高教育效果。调查发现,高达65.5%的受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精华能为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服务,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继续转型,不少人以为年轻人叛逆,只对两方文化趋之若骛,事实打破了主观臆测。高职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但这种弱势并未泯灭其对祖先文化的认同,并未改变其内心血液的颜色,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在多元文化生活中保持传统就能成为特色,开创新生活不等于抛弃一切,古可以为今所用,这样的想法在高职生中广为接受。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学生、社会所需与高职、教师所能的最佳结合点。高职生能接受说明以此育人将获得更多的依从性,当然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如果教育力度大,教育艺术性强,传统文化精华的感召力、吸引力将更有效提升高职生软实力。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统文化基础弱恰恰证明高职生在此方面的可塑性大。把握传统文化精华重在行动,许多农村老太说不出传统文化理论却成传统文化的最好实践者就是明证。对高职生来讲,理论够用就行了。
(四)传统文化精华有比较优势,可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之一。高职院校在吸收和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突出包括地方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特色就等于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制高点。“传统概念在
美国企业的结构和职能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也就顺理成章。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又岂能撇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企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接受其他文化的成分多一点?稍具理性的人都不难依据现实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并未丧失,让高职生具备以中国人方式做中国事的能力,适合国情适合地方适合企业,这将使高职院校在文化竞争和就业竞争中牢牢把握住基本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因根基深厚而大大增强。
综合以上理由,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完全可行且对高职院校大有益处。
二、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应避免走入的四个 误区。
(一)不作取舍,唯传统为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大胆取舍,选择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华,甚至可以更多地贴近专业需要。摈弃唯传统为上的做法,把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和吸收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最新文明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宜找准文化育人所急、就业创业所需和文化精华所能的最佳结合点,以使传统文化精华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二)不重反馈,唯活动为要。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当然可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但活动不是创特色的唯一手段。大象无形,文化育人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让传统文化精华能有效融合不同形式,实现文化特质与学生的结合,使学生吸收,从而改塑学生。哪怕在校园里挖个大池塘,种树养花喂几只鸭鸽鹅也能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学生调整心态有所感悟。文化育人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馈和修正。并不受活动形式的束缚。
(三)不看对象,唯灌输为先。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的可能会严重缺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文化育人很容易出现先灌输了再说的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把高职生看成是无能动性的物而非充满创造活力和创造渴望的热血青年,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灌输得越多效果越差,这在任何填鸭式教学的失败中早已有了明证。
(四)不求质量,唯形式为本。形式主义历来是创新的大敌,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也是如此。不少高职教育者宁愿把时间化在形式上去实现沽名钓誉,也不愿去反思这种热闹形式下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文化育人的成功是一种软成功,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固定的考核标准。单在数量与形式方面多动脑筋,甚至把形式当作本质来对待,这是很危险的,将把文化育人推向自我灭亡的境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来推进文化育人,既注重形式之新,又重视质量提升,其中技能文化节已被浙江省教委评定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可说是形式与成效统一的好例子。
三、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一)以理论探究作支撑。文化育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营销。“文化经济学为文化营销理论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那么,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也必须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我们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精华可拿来为高职文化育人服务,结合时代、专业和学生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经得起检验,也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要紧盯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生成才的规格,确定传统文化精华渗透的方向、深度和检测手段,逐步使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其职业能力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为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以全体参与作动员。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任务,而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光荣使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融合促进、统筹兼顾,以求得育人特色和效果的最优化。全天候的、渗透到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有形无形的文化育人手段会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的效能,甚至还可以向校外生活延伸,使学生随时随地在实践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四)以心态文化为重点。我们调查发现,在诸多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实现途径中,学生最看重心态文化,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占49.19%的选择比例;其次是行为文化如日常校风、活动等,占28.81%;然后
是制度 文化如 教育教学、校纪校规等,占百分之12.09%。当然物态文化如 建筑、 环境等也受到关注,占4.12%,其他的途径占5.77%。因此,在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时候要把心态文化放在非常突出的重点位置,抓住 了心态文化就抓住了文化育人的主要部分。
(五)以自我抉择求提高。文化育人的成功最终要靠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结果来检验,离不开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传统文化育人要成为特色必然要充许广大师生员工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时有自我抉择权,即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从学生角度看,这易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兴趣成为导引,更有效地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的教育局面,也更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要求。
(六)以创业创新树品牌。“文化是创业企业第一桶金”。企业重文化,高职院校更要重文化。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最终必然要体现为品牌。因此,在整个打造特色过程中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实践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过硬成绩,特别是把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华创业创新的有效 经验认真积累起来并提炼升华,化为高职生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育人不断在新的起点出发。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提高才能形成特色。对高职院校而言,除了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场馆等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制度导向、成果展示、 艺术展演、课外讲座、文体活动、景点建设等多种形式,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含量,尤其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杭州 职业技术学院编撰校史、让学生参与提炼校训等,建设校企共同体,融合校企文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各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高职文化育人模式一定会闪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韩书堂,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与 文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2007(6):114-1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 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2:364.
[3]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跨文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5.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3-34.
[5]黎永泰,黎伟,企业文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
看了“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2.word如何生成论文目录页码
3.word怎么生成论文目录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