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项目的定位
什么样的项目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能迅速推广开来,而且有一定的活动意义,这是我们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有些项目有很高的欣赏性,比如舞狮,问题是难度大,不容易操作。既简单又实用的项目才是适合学生开展的。最终我们确定了几个项目,踩高跷、抖空竹、竹竿舞、滚铁环等。但完全照搬过来使用,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必须经过改进才能推广。如踩高跷,民间使用的高跷比较高,保护也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降低高跷的高度,并用绳子拉住两边提在手里,减少了使用的危险才能在学生中安全推广。再比如竹竿舞,动作比较繁杂,节奏感很强,配合的需要也多。学生开始都觉得这个项目看起来是好看,但学不会。所以在教学时减少了动作的变化,放慢节奏,有步骤地拆分动作,去繁化简,逐步增加难度。实践证明,这些改进后的项目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像给阳光活动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学生的锻炼热情空前高涨,也达到了阳光活动的目的。
二、项目的变换
如果因为你喜欢吃红烧肉而天天给你吃,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吃腻。活动也如此,再好的活动项目,每天都在重复,学生难免会觉得兴趣在减弱。因此适当地轮换项目也是调节学生口味的一种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项目与项目之间要轮换。同一个年级安排几个不同项目,每周轮换一次。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学到不同的项目内容,也避免了单一重复练习造成的枯燥感,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学习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组织形式的变换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单人练习、双人练习、多人练习、分组比赛等形式轮换进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获得进步。
三、项目的拓展
活动项目被发明出来,说明活动本身有着一定的存在意义,能被广泛的人群接受,更说明项目有它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正因为项目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同样的道理,民间艺术活动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自然有项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到了我们手中,不但要学会领悟,更要让这个项目有所发展。教师凭着自身的认识把项目的活动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如果学生只是跟教师学会如何操作,不能创新发展,那就没有进步,这个项目也迟早会被淘汰。教师只是一小部分,学生才是最大的学习人群,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个项目中去探索、去创新。比如说竹竿舞,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脚步方法、节奏以后,可以尝试两人合作、多人合作、加上手部动作、创编口令、儿歌等来配合练习,这样就让竹竿舞跳起来更有欣赏性、艺术性、趣味性。
一、引言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体现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民间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彰显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冀东民间艺术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冀东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此类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与那些通过出土挖掘文物的传承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民间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必须包含口口相传、技艺传授等活动,所以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却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为了使这些已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其活态传承与保护工作则显得十分必要。
二、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方政府执行民间艺术保护政策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国家政府关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我国政府针对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各种可行方式保护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历史的载体,从而不断丰富我国的民间文化。冀东地区地方政府虽然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但是在发展民间艺术文化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只有那些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民间艺术才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那些无法凸显经济价值或暂时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的民间艺术往往会被地方政府忽略。由于冀东地区地方政府在其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中的出发点就有失偏颇,导致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者,冀东地区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身经济条件也不太好,所以在传承与保护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无法全面地进行。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此缺乏保护意识,很多地区都没有进行过普查工作,如,唐山的许多乡镇没有意识到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从没有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想法,这就给冀东地区的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民间艺术团体传承民间艺术力量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我国政府也逐渐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在这一背景之下,冀东地区民间艺术团体在民间艺术的活体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艺术团体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组织,这样的组织又可分为盈利性和公益性组织。第二类则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第一类民间艺术团体的特点为松散、缺乏约束性,而且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也无法获得可靠的经费保障。第二类团体的大多数成员为业界的专家学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加之许多民间艺术人思想的局限性,不愿意加入带有较强官方色彩的团体组织,这就使得关于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无法有效融合,从而造成民间艺术资源被浪费。加上活动费用供应的不足、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三)相关的系统性理论研究缺乏。从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了解到,虽然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但是政府部门对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所做出的干预远远不够,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主要是以亲属或师徒关系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从而给这种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资金、资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民间艺术的活体传承与保护研究非常少,针对冀东地区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理论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对冀东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冀东地区又靠近沿海,其民间艺术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会更深。其次,我国文化多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在冀东地区许多民间艺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却丧失了传承本族艺术文化的动力,这也会对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带来很大的影响。再者,年轻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且认同感在不断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三、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
(一)加大政府部门的保护力度。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在关于恢复和弘扬优良民间传统的时候指出:“政府要带头,媒体加强宣传,社会各界参入。政府带头尤其重要,被公权损害的民间传统,当然还需公权来恢复。”党的十六大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具体说来,政府作为民间艺术传承的主体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政策制定和经济投入。在目前的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文化部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综合考量下,已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关于保护民间艺术的政策,但是在经济投入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民间艺术项目因为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前景成为地方政府的宠儿,而其余的项目只能分到很少的传承经费,有时候这些经费还不能按时发放到位。冀东地区当地政府应该把民间艺术传承工作纳入到文化事业发展的系统中来,把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状况写进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去。政府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同时在人力物力的调配上有很大的优势,政府的重视与投入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当然,政府的初期干预也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而不能作为长久措施。民间艺术的发展,还需自身“造血”,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
(二)利用协同创新精神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在进行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必须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创新。对于冀东地区来说,要尽可能避免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有部门或企业单兵作战的现象,彻底改变之前思路固化、缺乏创新的旧习惯,加强当地政府、企业以及传承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联系,促进民间艺术的合理开发。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强强联合,为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体传承与保护争取到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为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为了推动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必须将相关机构有效连接起来,文化发展需要进入良性的联系和循环之路。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已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传承和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也必须实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是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前,必须改变保守的传统思想,如,对唐山皮影或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或许会收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从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从现代大众的审美习惯着手,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当然,这也符合市场经济中的供需理论。随着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国家和地方非遗发展的关键需求,在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中,实现产业化发展,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又为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途径。冀东地区在我国算不上非常发达的省份,通过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实现当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进而有效推动整个河北地区的发展。
(四)加强理论研究。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悲观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为了将这些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下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业界专家学者应该试图利用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人类学等理论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和客观总结,进而提出一份具有一定操作价值的研究成果。业界学者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民间艺术的圈子内探究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一研究课题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深入探究。但是,在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这会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各类学者决不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加强与政府以及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合作,力争为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通过亲子参访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莆仙民俗文化
“当你要开展一个民俗主题时,你是否了解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呢?”“如果没有,你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制定了亲子参访记录表,通过亲子参访记录表设置的问题引领家长在元宵节期间多带孩子走亲访友,了解各个村落元宵节的不同,观察各种不同的花灯,感受浓厚的莆仙元宵文化。通过参访表的回收统计,我们了解到幼儿对游灯活动经验的储备情况。
从亲子参访记录表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喜欢家乡的游灯活动,对游灯印象最深的是乐此不疲地跟着长长的队伍行进。从收集的游灯照片来看,我们了解到幼儿已发现了不同的村落在游灯中所使用的花灯造型、种类有所不同:有的形状像塔,有的写有姓氏,还有的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大型彩架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了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寻找到了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地方。基于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目标:
(1)喜欢参加民俗活动,了解花灯艺术中所蕴含的地方民俗文化,激发幼儿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2)欣赏莆仙地区独特的元宵花灯的美,喜欢与同伴交流自己对花灯的认识。
(3)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大胆想象、设计制作多种花灯,展示自己喜欢的花灯。
在制定案例研究的推行计划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将核心目标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重点,每个阶段都选取一些典型的活动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如家长助教、环境创设、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实现之前预设的目标。
二、通过欣赏活动,增加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经验积累
我们追随幼儿兴趣、引发幼儿多参与活动,以促进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这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一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有目的、有选择地展示幼儿收集的各种不同造型、不同图案的元宵花灯,创设富有美感的主题情境,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引导幼儿运用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参与,发现花灯的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寓意美,体验家乡独特的民俗风情。现结合如下例子,做一些简要介绍。
游灯场面的整体欣赏。莆仙游灯的美体现在场面的壮观与节日的喜庆气氛上,一串接一串的灯笼仿佛是一条条火红的巨龙,在山间小道上盘旋、游动,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美。这种流动的美适合整体欣赏,所以我们采用了整体欣赏法。通过多媒体完整再现游灯的场面,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给予幼儿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借助教师与幼儿共同对话的方式,让幼儿面对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主要从造型、色彩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知。对话中幼儿有直观性的表述,也有通过想象的描述性语言:“游灯队伍好长好长,弯弯曲曲的,好像一条大蟒蛇呀!”“像一条发光的巨龙,把黑夜都照亮了。”“像一条红色的小溪在流动。”在整个感知、理解、欣赏和对话的过程中,幼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逐渐体会到民间游灯活动带来的美好寓意。
特色花灯的欣赏。通过交流、分享和讨论,我们和幼儿一起评选出了最受欢迎花灯:姓氏灯、生肖灯;最佳造型花灯:百戏彩架灯;最佳配色:宫灯;最佳创意花灯:龙灯、塔灯。其中百戏彩架灯又以它独特的动态的灯艺画面、人物扮相(由多名10岁左右的儿童,身着戏装,扮演戏剧典故人物,凌空悬立,运转自如,出奇制胜,扣人心弦)、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有取经的唐三藏师徒四人,有传说中的八仙,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有老典故“公背婆”,有“有口无心”念经的和尚,有十二生肖配套故事,如属鼠的,配“老鼠扛轿嫁女”的典故,属虎的配“武松打虎”故事等)而深受幼儿的喜欢。所以我们将百戏彩架灯的欣赏与民间文学相结合,帮助幼儿理解其内涵,了解民间文化。比如在欣赏妈祖民俗风游灯时,我们适当穿插有关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事,引领幼儿理解神话故事背后带来的美好寓意,体验浓浓的乡土风情。又如在欣赏大型彩架灯“和谐海西”时,我们适当穿插有关祖国统一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
三、搭建体验平台,激发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审美联想和创造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体验,美术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的是创造。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幼儿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他们会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伴随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设计了写生、线描画、主题画这三个层次,从而形成了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递进式的美术活动过程。首先,写生让孩子们能较完整又相对简单地画出花灯的基本形态。其次,线描画则在此基础上加深了难度,要求用更细腻、更丰富的线条来进行装饰。再次,结合游戏,通过再现游灯的情景,激活幼儿思维,引导幼儿以主题画的形式呈现最丰富的画面,使幼儿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从整个系列的作品来看,幼儿的创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人物的动态表现上千姿百态:有的跳起来舞灯,有的翻跟斗耍灯,有的勾着脚扮鬼脸,有的两人合作闹灯;在游灯的动态表现上形态各异:有的灯是五盏一串的,有的灯是七盏一串的,有的灯被人物提着,有的灯被人物举着,有的灯被放到人物的头上,还有的灯被放到人物的脚掌上。此外,更有表现节日夜晚喜庆热闹场景的诸多精彩作品。
幼儿作品的创新始于他们对“元宵游灯”本身及其以外的自然美的联想,由此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将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融合起来,从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和欣赏生活,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的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意义。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淑妮.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河南幼教.2008
[4]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毛宁.让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在幼儿园.河南幼教,2008.2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演变,是世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幼儿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艺术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关键的一项宗旨。以民间艺术课程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当然强调民间艺术的课程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全部,而是民间艺术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它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一种导向的形势下,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内涵主要可表述为: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因为幼儿与民间艺术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其对于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接受性。“幼儿不造作,无拘无束,喜欢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幼儿的图画往往充满了幼儿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这与民间艺术是很相似的。”从而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选择、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幼儿来说具有发展价值,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动作学习的可能性,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艺术不是幼儿园课程首选的内容。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引发、支持幼儿与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让幼儿从小就在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形成对精神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在幼儿园创设富含民间艺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因为民间艺术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
第三,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要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内涵;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总之,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健全的教育环境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陈源明.幼儿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学前教育网..cn.[DB/OL]
[5]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关键词】本土 民间艺术 环境 办园特色 区域游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28-01
当前,许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观赏,轻教育”“重教师,轻幼儿”等,如何创设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彰显办园特色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我园成功申报了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实践研究”,在本土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本土、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并有助于其综合素质发展的本土民间艺术活动内容,将其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艺术启蒙教育,努力构建幼儿民间艺术游戏课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挖掘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1.公共区域的环境创设。我园在这方面煞费苦心,专门设计了“幼儿园厅堂文化”。为了开阔幼儿眼界,让幼儿了解国内外民间文化艺术,我们重新设计布置了“放眼世界”主题墙,从不同侧面展示从世界到亚洲、从中国到广西的民间艺术资源,让幼儿感受国内外民间艺术的魅力。大班M楼道以桂林彩调为主题,展示了各种彩调角色人物的脸谱,让幼儿既感到新奇又开阔了眼界;中班组楼道两侧挂上各色剪纸、窗花、青花瓷等民间艺术作品供幼儿欣赏,增添了艺术性和童趣;小班组楼道以桂林童谣为主题,用独具桂林特色的方言展现了“桂林米粉”“桂林地名”等桂林童谣,真正实现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2.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我园主要通过创设班级主题墙、民间艺术区角体现教育环境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例如,大班的民间艺术特色为青花瓷,班上为此专门设置了青花瓷艺术区角,在主题墙、区角标志牌、家园联系栏、班级吊饰等环境创设中均以青花瓷的蓝色和白色为基调,提供有序、可操作的游戏材料,采用渐进式活动区域操作法,提高幼儿的主体性。
二、创建特色艺术区域,激发幼儿艺术活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我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区域活动经验,但还存在区域设置形式化、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教师对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把握不够准确等问题。为给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将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我们通过深研细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处处有教育”为理念,挖掘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创建了壮锦乐、扇吧、绣坊、桂林彩调、桂林童谣、瓷吧、漓江石坊等一系列民间艺术区域,以丰富的游戏材料呈现本土的民间艺术。通过班级区域游戏及跨班区域游戏,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参与活动,有效激发幼儿的艺术活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开展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我园以环境为基础,以特色区角为依托,系统挖掘民间游戏并进行分类,与幼儿园课程和一日活动相结合,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发展身心。民间游戏主要有几类:民间益智游戏,主要有拼图和棋艺类;民间美术游戏,如剪纸、折纸、撕纸、编织、民间玩具及废旧物品的合理利用等;民间体育游戏,如跳方格、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跑垒、捉迷藏、丢手帕等;民间童谣说唱游戏。其中童谣有着很长的历史,韵律和谐的童谣不仅强化了游戏的节奏感,更增强了游戏的情景性、生活气息和娱乐性,幼儿特别喜欢。在开展民间游戏过程中,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玩法,激发幼儿的游戏自主性,让幼儿全身心投入游戏中。如让幼儿利用课间操用的小棉棒摆成各种图形,开展跳房子的游戏;幼儿自主选择道具开展滚铁环、走板鞋、踩高跷等游戏,在彰显办园特色的同时,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民俗民间艺术;元素;油画;借鉴
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方出现一股厌烦工业都市的情感倾向,提出了艺术回归自然原始,从而产生了对原始民艺的向往与猎奇,追求稚拙、纯朴的初始情趣,追求原始艺术的神秘与真挚的野性。而中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东方民间艺术宝藏,为中国现当代油画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程度对民俗民间艺术借鉴与利用提供源泉和动力。民间艺术的最初始功能是非审美性的,而是人类生产生活“实用性”的最初表现-即民俗活动。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间艺术恰恰体现在民俗活动中,这种文化的创造精神,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民间艺术本身。“忽视民间艺术,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是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次的了解。”我国多民族交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向上的民间艺术永远充满生命活力,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承裁着人们真诚的祈盼,按自己的想象和认知去自由创作。造型样式上都是生机盎然,他们心安理得地简化概括,随心所欲的移动视点,抛开我们学院派教学中所认知的透视比例,突破空间时间的概念,重点夸张内心印象深刻的事物。审美意蕴上神秘与直白,稚拙与成熟,粗犷与细腻,质朴与柔媚。在构图上饱满充实、极具张力。在色彩上鲜明强烈,绚丽灿烂,生机勃勃。面对如此丰盛繁赜的民间艺术造型世界,我为其绮丽多姿的形态而倾倒,为其奇古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油画作为外来艺术一直处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矛盾之中,不同文化中又共同存在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和交融,形成了中外古今错综复杂的状态。当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画家在借鉴和运用民间艺术的传统造型样式时,应把它赋予时代的精神进行新的创造,使传统的民俗文化精神或造型手段,以新的样式呈现。对于痴迷探索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髓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在接纳西方艺术的同时,还要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断的融合与对话。在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我们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去探索研究。新的呈现指的不仅仅是外在语言样式,还需如何去呈现并升华这种民族精神。不知哪位哲学家曾说过“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这也许就是艺术规律的一种自然循环。民间艺术是人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崇拜并将之物化为具体样式和形态的行为结果,从古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转化为自身的精神体现,接着成为人们祈祷、祝愿美好生活的实现。在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如绘画、雕塑、布艺、刺绣、面具等作品中,无不渗透出神秘、质朴、夸张、稚拙、直白、庄重、诙谐的意蕴,这些意蕴无一不呈现“现代的元素”。然而这些民间艺术造型的审美意蕴启示着我,在油画创作中探索质朴与真实,呈现那种对生命的讴歌、对生活的咏唱,通过劳动人民的民俗活动体现出向上的积极的气氛。表述出传统民俗在今天依旧时尚、璀璨。作品《盛世》从选题上,描述的是正月里在锣鼓、唢呐有节奏的韵律中,人们满载着喜悦与收获的激情,带着对来年的祈望,头顶花冠浓妆艳抹载歌载舞。这是人们朴实与直白的呈现,也是古老民俗的传承,更是令我深深思恋和神往的民间。民间艺术给我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在我完成《盛世》的制作后又连续创作了《冰雪节》《新水浒故事·武松打虎NO.1》等作品。在创作中,民俗活动成了我传达情感的方式,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艺术中我感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使我的创作方向与追求得到了本质的升华。我的创作从民间艺术中借鉴质朴而强烈、稚拙而简洁的造型样式,同时也从现代西方抽象表现艺术中感悟西方色彩与构成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西方的抽象表现艺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相似的相通的艺术样式,如造型的随意性、概括性、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性、原始性等。然而当今中国油画的发展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民间艺术质朴率真的艺术表现形式何尝又不是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呢!当然,一幅作品的存在不是单方面的,他会包含很多因素,有中国的,有西方的,有民间艺术的,有油画特有的,也有传统造型上的,还有当代流行的,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便是我的语言样式,但还需加上我自己对自身性情的偏执,然后融通一起呈现出的一种造型观念。我认为,这种融合借鉴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材料、语言样式的视觉上,完成民间艺术与油画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首要的是时代性,同时要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的特质,还要有西方油画的传统技巧。可以从造型元素中借鉴民间艺术的语言样式,如色彩、线条等。运用民间艺术特有的样式并与油画语言相融合。创作出中国当代油画的新的形式,使这种表现形式具装饰性、平面性、观念性、及原始性。其次是从中国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审美现象方面为切入口,在其造型的审美意蕴中寻幽探秘,并融入在油画的创作之中,只有这种结合才是真真正正把握油画艺术创作的灵魂,才能让油画艺术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视觉表述之时没有丝毫的牵强,同时也能呈现油画艺术具有东方精神的独特魅力。近百年来,当代中国的油画创作中已有很多成功范例。罗中立的《巴山夜雨》系列、宫立龙的《舞蹈》、顾黎明的《杨家埠门神》系列等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生活的时代变迁来呈现生命力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独特的造型样式及审美意蕴有力地强化了当代油画的审美意识,非常直接地使描绘对象与油画表现形式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因此,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语言样式与造型观念作为一种途径融入油画创作中,会使作品具有民间艺术那种神秘、质朴、粗犷、稚拙、诙谐的丰富多样性,又有油画艺术的那种视觉深度和强度。总之,在油画的东方精神和境界的创作活动中,当代油画艺术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借鉴运用,不是完整地嫁接后再附上当代的题材,应该说是与民间艺术造型观念及审美意蕴的相融合,是与传统血脉的相融相通,这种融通会发生质的变化,会成为中国油画艺术一种新的创作思路,也是世界油画创作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3月.
[2]颜新元著.中国当代新民间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
[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5月.
[4]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5]顾丞峰著.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
关键词:自然材料幼儿民间艺术 教育
一、前言
现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通讯手段日益发达,先进科技不断深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在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的便是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教育媒介,简单的投影技术便可以向学生们呈现各种现实及虚拟的景象。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技术型授课方式正逐渐削弱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在幼儿教育这一关键环节,教师不仅要注意授课的便捷性,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孩子们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则属于动手能力培养范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本文则针对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自然材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展开论述。
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自然材料的来源及使用要求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1.自然材料的来源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教育过程中使用自然材料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对于培养幼儿“变废为宝”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然材料的概念是相对于生活材料来定义的,与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及可回收利用的物质不同,源自大自然中并且未经任何再加工的实体物质均可称为自然材料,如:树叶、树枝、树皮、花瓣、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石头、泥沙、贝壳等。
2.自然材料的使用要求
在民间艺术中,民间手工以及民间节日装饰是使用自然材料最多的地方,在需要幼儿动手制作的民间艺术中,对材料的选取涉及到幼儿的人身安全,不容小视。
首先,在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选取不同教授内容后,需选择与讲授内容一致的自然材料,并且进行事前筛选。材料的质地应自然,无毒,并且便于搬运;对于质地粗糙且有潜在安全威胁的材料,教师需进行事前处理,以便幼儿使用。
其次,在选材上,常用自然材料需要经过实践验证,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便于幼儿操作、容易引发幼儿联想与创造。这样不仅开发了幼儿的思考能力,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功效,并且为教师在教育素材的选择上提供了很大便利。
三、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学的意义
艺术家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曾经提到“只要翻阅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一则让幼儿们意识到祖国民族成分的多样性,启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二则使学生们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多彩,并让幼儿自早期便养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良好品质。
四、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策略
1.走进大自然,丰富幼儿对自然的认识
大自然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幼儿学习、增长知识得天独厚的课堂。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养成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习惯。在这种求知欲被激发后,逐渐引入民间艺术的来源及发展,会使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内容丰富的传统艺术,从而对民间艺术的概念认识更加深刻。
2.自然材料在各种形式的民间美工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美工活动中,自然材料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充分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丰富的自然材料进行美工创作,突破以往单一材料的限制与拘束,鼓励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传统艺术,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
3. 有目的、有层次的将自然材料投放进美术活动区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活动区活动活动没有统一的主题和要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大胆表现。美术区中材料的投放,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也要关注材料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和价值,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进行活动。
4.调动家长资源,共同开展民间艺术教育
让自然材料变成这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让幼儿由最初对自然材料的陌生到熟练灵活的运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丰富的知识和职业背景,不仅能够为民间艺术素材收集、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际材料,也能够丰富我们的活动内容。比如通过开展亲子小制作、亲子民间习俗体验活动、传统工艺玩教具制作等活动,让家长充分感受幼儿园民间艺术的教育意义,同时在活动中,也融洽了亲子关系,体验变废为宝的情趣。
经国家文化部批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了18个年头,成功举办了七届。宝山区政府立足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为抓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以三大阵地为载体,以三支队伍为依托,以八项机制为基础”的项目管理运行制度体系,积极打造“立足宝山,服务上海,携手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成功创建了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构建三大阵地,加强基础建设
构建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为载体的活动阵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已成为宝山区乃至上海市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曾荣获国家文化部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一一“群星奖”中的服务奖。艺术节的公益运作模式和惠及百姓的根本宗旨,得到了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的认可。从1995年起,先后有五大洲的49个国家、99个艺术团、近2400名各国艺术家在艺术节上一展风采;组织27批次3S2人次参加了在美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及国外知名艺术节,参与艺术节的群众达150多万人次,“老百姓的文化盛会,家门口的五洲风情”成为艺术节的真实写照。
构建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监馆为窗口的展示阵地。为进一步完善“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载体,区政府出资13亿元,新建了面积为14600平方米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并于2010年10月正式建成开放,是以展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类场馆,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展示面积最大、展示内容最丰富、展览活动频率最高的非遗类场馆,并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构建以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为支撑的网络阵地。经过两年的创建,形成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区各街镇文化中心(站)设置率达100%;各村综合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100%;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98.5%,并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创建示范项目两年来,依托街镇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举办了月浦鼓乡欢乐节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开展贴近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3000多场,集中展示了富有宝山特色的罗店龙船等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辐射宝山200多个社区。
打造三支队伍,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和文艺辅导队伍。近年来,上海市宝山区专门设立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与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创建和“一节一馆一网”三大阵地的管理运营工作。宝山区文化馆、月浦文化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三个区级群文场所核定编制总数达119个备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均配备有专业群众文化辅导人员。
基层业余文化骨干队伍日益壮大,各街镇业余文化团队发展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讥全区民间文艺团体数量达]207支,参与人数达27620人,比创建前翻了一番。同时,建立了“宝山民间艺术团”,代表宝山、上海参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以及国内外的重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建立稳定、高效的志愿者队伍。建立“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志愿者数据库,拥有常态化的志愿者人数500余人;艺术节举办期间志愿者人数2000余人,志愿者已成为“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建立八项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近年来,上海市宝山区成立了“宝山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
落实财政保障机制。由区政府提供基本经费,争取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通过社会机构以无偿或冠名方式获得经费赞助。
深化国际合作机制。于2004年加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持续开展深厚的合作,同时,开展与有影响力的国际艺术节合作并开展扎实有效的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国际影响。
拓展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与上海各区县的互动合作,使宝山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成为上海民间艺术的集聚和展示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丰富宝山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的内容。扩大两岸民间艺术交流,增进民间文化交流。在条件成熟时开展跨地区、国家的互动合作。
扩大社会参与机制。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继续扩大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合作资源,建立参与评审制度,使民间机构能参与其中,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同时,扩大增强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与经济、商贸、旅游等行业的关联度和结合度。
构建品牌运作机制。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活动品牌体系。打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两大主力品牌。探索建立品牌运作机构,由品牌实务运作相关机构负责确定品牌定位、制定品牌运作措施、整体形象宣传、危机公共关系等运作。
强化宣传推介机制。针对大型活动建立信息的一系列工作机制,以新闻会为启动标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同时,建立长效宣传推介平台,开设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及时各种相关信息。